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土地整体设计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整体设计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整体设计规划

第1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电网 设计规划 问题

引言

对于农村电力网络而言,通常是以1kv及以下的低压配电线路为主,其主要功能是保障群众日常的生活照明用电、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农作物的灌溉等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农村电网的设计和规划工作比较容易受到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用电负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电网的勘测以及设计规划工作也更加的困难。此外,电网设计规划的质量,又会对供电网络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带来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农村电网的设计规划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更加的全面和细致,并且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相关的行业设计标准。

1.农村电网设计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结合目前电力工业的情况,施行电力供应与电网建设分开、竞价投标、国家审核以及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是最适应我国电网企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农村电网设计规划应以电网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电网的安全稳定作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做到设计和规划的科学合理,凸显技术、经济优势。农村电网设计规划工作必须统筹考虑、科学管理,应遵循相关的设计规划原则:(1)农村电网建设工作必须统筹规划,改善电网结构的工作必须同农村电气化、城镇化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同输电网建设施工技术以及供电企业规划相协调。农村电网设计规划必须力争安全稳定、高效节能,以实现电网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2)农村电网设计规划应该从改造目前已建成的电网入手,把握好技术改造与重建电网方面的平衡,电网的设计规划要具有整体性和超前性。农村电网设计规划中要时刻铭记服务用户的思想理念,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3)在农村电网设计规划工作中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以改善农村电网整体的经济效益。电网建设和审核工作必须协调一致,农村电网设计规划要严格遵照相关标准和规程,力争做到标准化、合理化、系列化。(4)农村电网设计规划应尽量保证节约土地资源,避免占用农田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

农村电网设计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点:掌握电网建设区域概况,并以此为总体规划的基础;目前电网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电网负荷评估和预测;电力电量的稳定;县级电网设计规划的核心目标与基本原则;电网线路的网架规划;调度、通信、监管自动化体系的规划;电网建设项目的投资预算、日程安排、经济效益评估;编写县级电网规划方案;绘制县级电网规划图。

2.农村电网设计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网负荷预测技术落后

负荷预测形式简单,电网负荷预测精确度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农村电网规划负荷预测环节通常采用单耗法、年均递增率法以及电力弹性系数法等。电力弹性系数表示的是用电增长率同社会整体的产值增长率之间的比值,电力弹性系数法是基于历史的电力弹性系数以及对于社会整体产值增长率的预期,通过这种预测方式,设定规划期内电网区域内的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弹性系数的选择就成为了该方法的核心。社会整体产值的增长情况直接改变着电力弹性系数。在目前的经济形式下,产业结构调整十分频繁,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也就直接造成了电力弹性系数法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足。

(2)电网重复建设

电网的整体性规划不足,造成了建设的重复和浪费,在早期的农村电网35kV变电站进行选址时,通常分布在负荷中心的位置,通常都位于田野里,由于交通不便为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问题。农村电网改造期间,将更多的变电站排布于临近公路的位置,后期的检修和维护比较便利。面对我国乡镇道路规划以及农村电网改造进度不一致的情况,乡村道路的建设施工可能会改变配电线路的位置,就造成了重复建设的现象,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在变电站建设的初期,最为常用的做法是先选择变电站的位置后进行输电线路的设计。我国许多农村民居生活环境十分复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村落地处山区,要充分的考虑河流冲刷、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地基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可能对电网线路造成的损毁。此外输电线路的不合理,还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对沿途村民利益造成损害,协调工作往往具有一定难度,可能会拖延电网的建设周期。

(3)电网支撑点不足

对于供电可靠性不高的县域,其经济发展速度也就相对缓慢,我国相当一部分县域,并未设置220kV变电站,县城电网中主要设置的是110kV变电站,35kV输变电的辐射状供电体系,电网运行的节能性、可靠性相对不足。一些地区尽管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110kV变电站,然而初步满足了构建35kV输电环网的需求,然而35kV变电站缺乏相关的同期并列供电设备,管理调度的自动化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电网络的可靠性。

3.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电网设计规划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例如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质条件,尤其是土质酸碱含量较高的地区以及冻土层较厚的寒冷地区,以更好的保障电网基础设置的埋设。其次对于夏天、冬天温度变化剧烈的地区,不能使用架空的集束导线以及绝缘电缆。

参考文献:

[1]卢成雄.电网规划项目关键问题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02)

[2]于海胜.农村低压电网的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8)

第2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绿色低碳;住宅小区;建筑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3-0030-02

随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不断推广,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环境已逐渐从原来的物理空间需求转变为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为此,在绿色低碳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对于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必须有所转变。

1 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

绿色低碳背景下的住宅小区的建设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前提,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总体而言,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1 要求进行整体绿化

绿色低碳背景下的住宅小区建设首先要体现在绿化方面,为此在进行设计规划时必须加强绿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植物,以利用植物本身的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等功能改善小区的区域自然环境,同时还可借助再造水景及自然水网在小区内构造一个小范围的自然生态圈。

1.2 要求避免污染

避免污染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规划当中建筑材料的使用,为尽量减少建筑材料所产生的污染,在进行设计规划时,在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等方面,应尽量选择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的材料,并且尽量选择一些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此外,针对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污染,如噪声污染、水污染、废弃垃圾污染、粉尘污染等,要预备好相应的避免措施及消除措施。如针对噪声污染可利用双层玻璃进行隔绝,针对污水可实施分级过滤等,以改善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

1.3 要求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包括水资源及各种能源资源。针对水资源可采取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同时还可建设相应的雨水收集设备,以保证居民的正常供水及用水质量。针对各种能源资源,如电能,可利用各种保温材料加强住宅的保温性能,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另外要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地热等。

1.4 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实现住宅小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设计规划时还需要将人类活动融入其中,结合小区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各谐的生活环境及人文环境。

2 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的原则

针对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在对其进行设计规划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合理规划用地.避免盲目开发

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设计规划时首先须坚持“以人为本”,结合人们的居住需求及健康需求,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并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再次,严格控制土地的容积率,针对土地有限地区可将停车场架空或设计地下停车场;最后,综合考虑土地及能源因素,可设计多层或高层公寓,以将景观优美的地域建设成公园或小广场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娱乐场所。

2.2 大力推广环保建材、装饰及装修材料的使用

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是住宅实现绿色低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要满足必要的防水、隔热、抗压等作用,而且还要能起到减少污染的作用,同时其本身也属于可回收或可循环使用行列。如已成熟并广泛使用的聚苯板、陶粒空心砖、水泥聚苯板等,其不但起隔热作用,且不会产生污染,同时其本身还可循环使用。

2.3 节约水资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的国家,有些地区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而有些地区却严重缺水。为实现绿色低碳,必须节约水资源。对于居民来说,水主要用于饮用和使用,其中饮用量所占比例约为5%,另外95%主要用于洗涤及排污。为此,可设计两套供水系统:上水系统和中水系统,其中上水系统主供饮用水,中水系统则主供使用水,并实现系统中水的循环使用,即将居民的洗衣服、洗菜等的水通过过滤、净化等操作再次输入居民的“使用水管”当中,以供其排污、冲厕、绿化等。此外还可通过安装节水马桶以实现洗涤水的二次利用。

2.4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新能源

自然资源包括光能、风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时,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及布局,以使建筑能最大化地获得采光及通风;适当设计全开式的客厅、厨房等,以充分利用光能,减少居民照明用电。此外,还应大力提倡新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可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或是供热系统。

2.5 加强低碳环保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加强低碳环保意识首先要加强建筑师及设计师的绿色低碳意识,以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以此理念来指导其设计及规划。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提高人民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建设低碳环保住宅小区的重要性及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可发挥居民的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营造绿色低碳住宅小区的活动中来,以从根本上推动绿色低碳住宅小区的建设与发展。

3 结 语

相比于传统的住宅小区,绿色低碳背景下的住宅小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建设必须以“绿色、低碳”为主题,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及规划时需要遵循“3R”原则,即重复使用、节约及循环使用。除此之外,还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为绿色低碳住宅小区的营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从根源上推动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改变,在住宅已经满足居住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种要求同时体现在住房要求和小区整体功能和整体环境等几个方面,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放弃了城市化的奢华生活,转而追求节能、生态等居住理念,目前的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也要尽量贴合这几个居住理念,才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高质量的居住环境。

1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和重要性

1. 1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一个住宅小区,就是一定数量的居民聚集到一处居住的区域,这个区域可以按照道路分界线或者地区划分,一般的住宅小区都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小湖、假山、健身器材等,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要与信息化技术和高科技紧密结合,为人们提供数量更大、质量更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息、健身的条件,同时提供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的景观,居民可以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满足。

1. 2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特点也更加鲜明,目前的小区规划设计要求满足绿色、环保、健康等必需条件。分析现代住宅小区的总体建设情况,呈现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 现代住宅,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带来了用地紧张的问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发商开始建设大量高层建筑,目前小区施工工艺不断革新,应用了新技术和新材料,有效提高了建筑的立体面积,充分体现出小区现代住宅的特点;

(2) 整体性,建筑是小区的主体,小区受到建筑规划的直接影响,因此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整体性,常见的如在公共设施附近设置绿色环境,实现整体效果,兼顾功能性和美观性,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3) 自然性,小区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居住环境的环保问题,希望自己居住的小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现代住宅小区一般都配备了草坪、花丛和绿化区等,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4) 节能性,节能也是环保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现代住宅小区主要运用环保材料或者节能材料,通过控制污染、噪音的方式达到环保目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还要考虑气候、风向等诸多因素。

2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问题

虽然建筑行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也暴露出很多缺陷和问题,对于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公共安全和环境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 现代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使用大量的假山、林木和人工湖等设施,虽然环境更加优美,但是这些设施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小孩可能误入湖中发生溺水事故,假山可能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等;

(2) 现代住宅小区在竣工后,施工企业可能疏于管理,出现大量的娱乐场所或者商贩等,不仅造成小区治安管理混乱,商贩经营还带来大量的垃圾,如果不及时清理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3) 部分小区没有配备新型的配套公共设施,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可能造成居民不满意;

(4) 在小区施工中使用的多元化建筑材料存在一定风险,在节能设计方面也可能存在缺陷和问题,水资源、天然气和热力资源、电力资源可能被大量消耗,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5)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单位、设计部门和业主之间没有很好的沟通交流,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可能存在偏差,影响小区的整体建筑质量。

3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方案

3. 1 小区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目前生活压力仍然很大,优质的居住环境是缓解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首先应满足以下几点原则:

(1) 布局合理,建筑是小区的核心部分,并且与周边设施、环境紧密相联,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要同时兼顾当地文化、气候等诸多因素,将其与建筑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文化;

(2) 环境绿化,环境绿化是小区居民非常关注的,也是设计部门必须重视的内容之一,小区建筑既要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应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提高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3) 建筑朝向的合理选择,不同的地区需要选择不同的建筑朝向,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建筑朝向比较灵活,而北方地区的建筑多为南北朝向。坚持上述几个原则,尽量保证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

3. 2 小区的选址

小区建筑的选址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选址问题是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施工前,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考察小区周边环境,了解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貌地形等情况,确保小区建成后光照条件良好,并且不处于风口处,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现代住宅小区的自然环境应该污染较少,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3. 3 布局规划

对于小区建筑的布局规划,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小区的道路、绿化带等,最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人们能够便利的出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能够保证小区建筑的合理性、舒适性和整体美观性。首先要确定建筑朝向,根据设计人员先前对小区具体情况的考察,确定公共设施位置和建筑间距等。科学合理的小区建筑布局规划,保证小区的美观性,居民到小区居住能够缓解压力,带来舒适的享受。

3. 4 景观的设计规划

对于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景观设计规划是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景观设计规划,能够满足居民对个性化、多元化居住环境的需求,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与安全。景观设计规划首先要考虑小区自身的自然环境,这是景观设计规划的基础,听取居民对小区景观的意见和要求,综合上述因素得到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可以鼓励小区居民饲养宠物、养殖植物,让小区环境更加生机盎然。

3. 5 建筑和自然的结合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现代住宅小区要逐步过渡到生态型小区,不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还将生活与自然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小区建筑的规划设计,要将美学、生态学融入到建筑学中,调整小区生态环境平衡,充分利用小区绿地条件,逐步增加小区绿化面积,创建生态型小区。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逐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在带来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让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用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环境用地紧张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建筑都是小区建筑,做好小区建筑规划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率,而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理念的出现,也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昌文. 基于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研究[J]. 四川建材,2015,( 02) : 32.

第4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土地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工程企业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进入城市土地开发活动当中。土地的市场化改革释放了土地作为资本的巨大潜在价值,但工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土地开发主体,具有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理性,独立地块的开发、设计、建设注定无法统筹考虑城市整体空间的开发与设计容量。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协调工具以宏观整合的视角合理、科学确定城市各个功能区、各个独立地块的空间开发容量,作为土地出让附带的规划设计条件,同时也作为企业进行城市空间开发容量的强制性要求。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互补与融合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具有城市设计因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几乎所有控制性指标都与城市设计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无论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所要着力控制的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等等,都可以通过城市设计进行一种详细而直观的表达,所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两者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性。深入地进行城市设计研究,能够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确定做出行之有效的指导和完善的作用。

(二)城市设计中具有控制性的因素

城市设计成果包含了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内容,在微观上对城市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以及城市景观环境等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控制和指导,在宏观上对城市的轮廓线、整体风貌进行了较好的把握和控制。城市设计在进行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同时也更加强调了制订城市设计准则、指导纲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控制与引导越来越成为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中策略制定、信息反馈、控制调整的重要手段,为各城市设计地块的综合管理和对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的联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用的规定性指标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联系;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形成建筑外观特征的引导性指标与城市设计的建筑体型环境紧密联系。城市设计研究内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往往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城市设计又对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特殊地段的控制要求

所谓城市特殊地段是指对于城市整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些控制区域。既然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更详尽体现,同时又是指导城市修建性规划的重要依据,那么对于一个城市特殊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更为重要。城市特殊地段的控制要求除了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普遍意义上的强制性指标外,根据其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不同所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除普通意义上的强制性指标控制外还应注意对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筑空间,城市历史环境景观协调性的控制,对于城市人文景观节点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则应更注重的是其与周边大环境的协调性,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控制性要求则相对于其他普通地段的控制要求要更突出,对于城市交通节点的控制应更注重的是交通拥堵,人流疏散的交通性问题的解决,甚至是立体交通空间的构筑问题,对于城市地质灾害等突发性灾害频发的地区则应做好防灾减灾方面的控制性规划编制,考虑城市突发灾害事件的同时也应考虑次生灾害引发的可能性,做好全面的防护。

三、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设计致力于营造“雅致、精致、乐居、宜居”的城市,城市设计致力于构建历史、今天和未来具有合理时空梯度的环境。同时,城市设计注重个性化的城市形态营造和特色空间,让城市环境有自下而上的成长机会:注重人的体验和感知、创造具有宜人生活的优雅场所环境;以后还应关注“伟岸建筑”与“平凡建筑”、表达集体意志的“宏大叙事场景”与大众共享的“日常生活空间”的等量齐观。但是同时城市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设计缺乏全国统一的编制要求与标准,使城市设计难以形成统一的编制格式,城市设计自身定位不明确,各个不同的城市设计成果存在较大差异,往往城市设计人根据自己对城市的了解进行设计,编制自己所想的成果,给各级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行成了较大的难度。

(二)城市设计过于概念化。部分城市设计没有做到与现状建设充分结合,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难以用来解决迫切的实际问题。同时因为缺乏城市设计规划的内容,对于如何解决当下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达到城市设计所表达的最终效果没有明确的设计步骤、设计措施和设计方法,从而使得城市设计方案看起来很美,没有使用的效果。

(三)城市设计法律地位尴尬。城市设计并不在我国现行法定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城市设计往往同时跨越了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各个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编制内容混杂,难以通过法定的程序进行审批,无法成为各级规划行政部门日常工作的依据,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完成后往往面临被随意修改和否定的境地。

四、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如何将编制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取如下的方法步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依据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全市的城市设计编制之前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可以以各市辖区为分区,以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来进行编制,可以发挥各区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此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提出对分区下各个片区、街坊的具体控制要求。具体包括对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落实,人口的预测与分布,对各个片区、街坊的主导用地性质、人口容量、容积率、建筑密度、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分布等进行较为详细的控制。具体的控制指标可以做到街坊的层次,不需要直接做到地块。同时对城市色彩和建筑体量等指导性指标可以提出基本的概念性要求,留到城市设计中进行详细具体的指导。

(二)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成果完成后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城市设计的编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进行图面的设计表达,不仅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强制性内容进行表达,更重要的是对非强制性的引导内容如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环境景观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涉及到的城市轮廓线、街道空间等宏观控制内容进行详细的表现和把握。通过城市设计形成直观而丰富的图面表现。

(三)通过城市设计反馈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汇总两者成果

通过城市设计的编制发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实时的反馈和针对性的修改,并形成两者的相互校正的机制。将城市设计的成果和修改完善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进行汇总,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成果,内容不仅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图则、引导性图则,同时也包括城市设计的强制性图则和引导性图则,同时在汇总的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局部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

(四)将汇总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成果按程序审批

将汇总完善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编制成果,一起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的法定程序进行审批,需要进行专家评审、批前公告、城市规划委员会研究、政府审批等一系列法定程序,而本次的公告就可以避免仅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平面图和表格的形式,更加有利于公众参与。通过最终政府的审批,以及人大常委会和上级人民政府备案,从而形成法定的规划依据,在保证规划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法定效力的同时,也确保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内容也具有法定规划的效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形势下城市设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就要做到抓重点,分步骤,解难题地编制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成果,为城市更快更好地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晖.城市设计方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制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第5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传统造园

社会科技日益发展,人们对于自然与美的认识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也越发的美学化。园林是生活环境中的一种艺术行为,它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舒适与惬意,让每一个人都能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美好,享受自然的纯净气氛。传统造园是一种艺术美的展现,它能包罗万象,包含了哲学思想,建筑学设计理念,美学艺术等,同时蕴含了神秘的民族地域文化气息,与现代设计理念融为一体,承载了现代风格特色。它的艺术表现别具一格,对传统造园艺术影响非凡。在整个过程中敢于以独特视角创新,采用现代的特色同时又传承传统美学理念,巧妙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社会的需求,给人们生活与身心健康增添无限美好!

1传统造园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传统造园思想是以传统美学为依托,他主要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突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让他固有的淡泊宁静与古朴神韵应运而生,整个设计中主要以情感为主线载体,在空间设计中最大化表现后,追寻着时间轴的迁移,过程也演变无穷,不断地被种种新奇的创新,碰撞出惊喜的火花,在现代化园林设计规划理念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把腐朽神奇化。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和探索空间,看似平凡,实则不凡,蕴藏了宇宙般无限想象意境,让人无时无刻体味美的感受。现代化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给现代人审美高度及基本功能需求打基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传统造园中的传统文化为主,因为这样会更加多元化,不同地域浓郁的文化色彩在不同的地域的园林设计中有着特别的表现,也是每个地方文化和现代城市的内涵体现,主要能表现出这个沉淀中的传统城市文化理念的同时,再加上符合时代的创意思维,使他更适应人们的生活,更符合人们心底的诉求。

2传统造园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相互结合

2.1因地制宜是传统与现代结合要点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采用因地制宜原则尤为重要,运用特有的有山依山,有水傍水原则,顺应自然法则,自然是最好的鬼斧神工,调研不同地域的地势地形与环境特征是进行园林设计的必要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不同地域的不同地势条件与四周地理环境,在针对相关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方案,才能把这两者与当地实际情况更好的融合为一体,自然和谐。

2.2传统造园应进行不断创新性

木质与琉璃的相互结合是传统造园建筑中的常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看似即便特别具有美学的价值,不过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时过境迁,这样的材质形式已经不适应现在飞速发展时代人们的生活,这种形式不论是在整个布置上和现代人们简洁的思想观念背道而驰。传承传统造园的形式美为特色进而进行现代布局的思维方式的有效创新,明显的尤为重要,现代社会比较流行的就是用新型的仿木花纹材质,比传统的结构简洁大气,特别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现代生活中融合着传统元素韵味。

2.3民族文化特色与以人为本相互融合

多民族的国土,不同的地域,造园的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因为这是对于他们本土民族风俗习惯的一种展现形式,而现代的园林设计规划是需要满足更多人的休养生息与体验的需要,那么把本土地域文化气息自然而然的融合到现代园林的设计规划理念中去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过程不但要考虑是否与本地民族文化相协调,还要考虑是否与成熟环境相协调,更要考虑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传承古老文明民俗文化的契合度,只有把这几种形式结合在一起考虑,更好融为一体,才会更大程度适应现代人们的最深处的诉求。也才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应社会。

3园林设计规划中的秉承自然与创新

传统造园中崇尚自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重要要求,与现代园林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人们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依存,息息相关,一旦没有一个优质的自然环境,人们就会生活作息失调,进而新陈代谢也会受到影响,造成规律性的缺失。城市化日益发展,生态破坏严重,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等等情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就更加尤为的重要,也被社会各界重视,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采用自然与生态的结合,被人们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园林设计中创新性思维尤为重要,传统思维是以自然界的山水作为创作的模板,造园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自然进行理解和体悟,把自然中独具的天然之美的精髓如何更好的运用到园林设计规划中,把这种大美展现给人们,是整个过程的要点,也是创新意识的一种最大程度发挥。这也是作为园林设计规划者的灵魂所在,“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体悟自然”。把美的本性进行淋漓尽致的诠释,是秉承自然与创新的最好结合。

4现代园林设计规划中传统造园的运用方法

传统造园历史悠久,无论是空间上的布局还是叠山傍水都运用广泛,方法源远流长。(1)景观的创造要与选址的地势相吻合。在设计方面一定理清主与次关系,适应整体性理念。不能只结合地势特点进行造景作为主要点,把适应地形地貌的时间忽略掉。布局设计中一定做到原有公园与城市景观有效的融合。这样的设计出来的园林才会具有丰富的生命力、符合实际的需要。(2)在实际设计中,一定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最大的发挥作用,比如在将沙漠植物景观想更好地展示给人们的时候,可以将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巧妙运用其中,这样可以将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与对景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传统造园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处理手法可以把空间变得更具有层次感和无穷的变化性,更重要的也保存了景观的完整性。(3)传统造园在植物的配置上,顺承传统中的诗情画意作为侧重点,常用的方式有给予花草树木于人性特点。以这种方式方法所为人熟知的,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有很多,比如赋予富贵含义的牡丹花、赋予高傲纯洁的梅花、赋予多子多福的石榴等等。所以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常用这些植物配置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符合生态需求,还可以让这些人性化的花草树木更有情趣,吸引更多人来亲临自然,感受自然,爱护自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应运而生了园林,无论是传统的造园思想还是现代园林的设计都是适应着人类不断发展的诉求,一直传承着对纯净自然和传统古韵的遵循,这也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认可。现代园林设计规划中,无论时代如何的历经沧桑与变迁,有一种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直不变,将其不断融入到不同时代当中去,不但继承和传统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而且还与现代人的生活起居,娱乐休闲相适应结合,不断的打破陈旧思想,推陈出新进行创新理念,传统造园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规划理念相融相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把园林的内涵得到最大的升华与展现,把传统与现代相契度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现代园林设计艺术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发展的要求,这也无疑是一种对传统造园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张春嘉,王立君,韩晶宏,闫世杰.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运用的讨论[J].中国农学通报,2011,04:238-242.

[2]王璞,陈武现,周杰,赵真.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4,04:54-55.

第6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规划;交通规划;综合价值;城市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交通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许多大城市不断加快了城市交通化建设。城市的交通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牵涉到的利益方面众多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不能够实现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发展,那么就会降低城市的发展潜力,因此大力推动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发展对于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关系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统一于城市发展规划体系之下,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种互动反馈的关系。从城市的发展角度出来来说,城市功能的演变正是城市用地与城市交通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规划与城市交通用地又相互制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用地规划是城市交通用地规划的基础,不同的城市用地规划对于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而城市交通用地规划又会反作用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规划是交通规划形成的基础

城市土地资源为交通规划提供了建设基础,决定着城市交通的结构及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交通规划的范围。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用地规划不相同的各个城市,其交通规划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以大型城市为例,其土地利用密度较为集中,相关交通布局较为紧凑,因此对于整体交通体系的运载能力要求较高,如城市公共交通模式。而对于具有低密度分散土地利用的中小城市来说,其城市土地资源较大城市富裕程度要高,公共交通不易组织,应以自由分散的私人交通模式为主。

(二)城市交通规划的改变影响城市土地规划

交通的目的是将多个不同的点连接起来,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城市交通更是肩负起承接城市多个地区的重要责任。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其交通规划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同样使得不同城市在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区别。城市交通规划的改变将会带动交通覆盖区域内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变化,对于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对于城市下一轮的土地规划利用产生影响。

(三)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城市发展拉私活,土地规划利用将会对城市的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各项交通体系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城市交通规划立足于城市土地资源,受到城市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现状以及布局状态的影响。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匮乏的局面,通过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有效提升交通用地的效率,减少乃至杜绝无效交通用地规划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协同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出交通规划的效能

从交通规划的基本功能的角度来说,交通规划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保证交通功能,也就是说只有满足这一基本要求后,才能够谈交通规划的开发。因此从整体来说交通规划的综合效能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关键在于能否使得不同的交通体系之间能够有效地衔接。充分考虑交通规划等城市交通的运输功能的前提下,整合当前城市交通规划立体开发与车辆交通的优化配置方案,以保证交通规划的良性运营为基础条件,在交通规划车辆段周边建筑的基础之上进行开发,实现交通规划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目的。

(二)如何提升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

通过交通规划功能的有效开发,在满通规划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发挥出交通规划周边土地的综合价值,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推动交通规划空间结构的转变。因此如何有效开发交通资源及周边土地资源,实现交通服务与商业服务的有机结合,充分协调交通规划沿线站点车辆交通与周边建筑用地之间的关系,降低两者之间的对立,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的社会效益。

(三)协同开发的规模

城市交通体系一经形成,其交通运营能力就基本确定下来,后期基本上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维护与改造,若要进行大规模的道路拓宽或者是线路增加,那么带来的成本将会远高于道路新建。同时受制于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城市用地不可能将交通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因此在前期的设计规划中确定土地规划与交通体系协调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城市的交通量却呈现出连年增长的趋势,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提升跟不上实际需求,进而导致城市市区交通建设越建越乱,交通供需矛盾逐年增加。

三、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解决综合开发的资金问题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其基础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紧密相连,因此在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协调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公共基础建设。政府在进行城市交通综合开发改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绿地、体育、道路交通以及商业用地的比重,优化土地分配制度,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如绿地、商业建筑)的时候要该类用地的设施分布和指标水平做统筹分析,在满足改造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共设施配套建设。

(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为了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用地资源匮乏的重要方式。针对未来城市发展呈现出“棋盘+放射”发展格局,应该实现交通规划体系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转变,强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减少,使城市交通走廊更加明确,真正将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车作为城市交通未来的建设核心。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契机,带动城市交通功能结构的调整,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全覆盖。为此城市规划与发展部门应该在路权、资金补贴、道路规划与建设等方面重点突出公共交通优先,保证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能够居于城市交通体系的龙头地位。

(三)优化交通用地布局

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中,很难一次性将整体道路的建设完成,这就需要进行一个长期的合理规划。而城市的未来发展情况是很难预知的,所以必须要为城市道路规划准备一定的预留发展空间。在进行道路规划的建设的时候,集约化建设模式是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现有的城市土地资源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用地的需求,而需要使用土地的建筑也较多,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运用。除此之外,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城市设计规划人员也要注意将多种交通功能设施置于同一空间内,就形成了一个高效、有序运行的系统在进行道路规划。根据车流量、客流量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合理安排商业出口、机动车通道以及行人通道,从而提高整体交通建设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城市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体现。但是,城市化建设也给人类带来了居住环境问题,这个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城市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也促使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近几年来,城市景观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利用城市环境的美学原理合理地进行景观设计规划,使城市环境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城市充满自然气息又富有人文内涵,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1 城市环境的再造

1.1 通过景观设计改造城市环境

由于城市化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改善城市的环境景观成了当今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奥地利城市规划师卡米罗・西特在承认城市之美的同时,强调城市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的健康卫生起到的作用。景观设计能使城市保持卫生的G地,是城市的肺。面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郊区和乡间村镇成了人们心中理想的居所,在那里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钓鱼、聚会、散步,充分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恩赐。但是从城市到郊区的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的重要障碍,即使通过交通网络将城市和郊区结合起来,交通的耗时、能源的浪费和空气的污染也将使“城市病”蔓延扩展。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景观设计改善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平衡,使城市稳定、持久发展。

1.2 通过增强环境美学的意识改造城市环境

第一,学习、宣传城市环境美学。城市环境美是一个城市文化环境优劣的标志,直接影响市民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理想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效的生产力。因此,要在市民中进行启蒙教育,提倡学习城市环境美学,广泛宣传城市环境美学,使人们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逐步了解城市环境美学及其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弄清城市环境美学与城市市民的关系,调动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建设和美化城市环境的积极性。

第二,研究、运用城市环境美学。城市规划、建筑、美学以及经济、社会等研究设计和管理部门,都应把学习、研究、运用城市环境美学放在重要日程上,特别是规划、建筑设计单位,应该像重视单体设计那样去重视总体设计。诚然,优秀的单体设计非常重要,但唯独单体设计美而不顾环境总体设计美也是片面的。一个好的单体建筑,配置在―定的环境中也有可能是破坏性的建设(如太湖后面的湖滨饭店)。

2 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的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适应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城市在整体规划前也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完整性,使其融入城市的环境当中,充分体现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统一、和谐之美。

2.1 景观设计以城市整体规划为基础

一座城市的建筑物、公共设施、道路、街头绿地、广场公园都应该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下实施,城市环境发展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全局。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部分,设计和建造都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在这种要求下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构思设计和建设,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造型、建造技术及周围建筑的面积、大小、高低、交通道路等都必须同社会发展建设规划相适应,与周围未来环境相协调,这样景观设计才能永久存在。

2.2 景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补充

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规划具有补充的作用。在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足,这些不足会给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景观设计与建设能使这些不足得到改善,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亮点,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加强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1 景观设计尊重自然的原则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不应仅仅是追求景观的形式与功能,还必须把自然作为主题思想,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方向和视野,从而设计出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的生活体验的设计成果。自然景观生态设计反映了人们对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的相互依恋的关系,通过利用自然元素和引导人们体验自然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比如,太阳能、雨水、风力的收集,导流和再利用的过程,把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变成一种独特的景观,把“最自然”的一面展现给人看。例如,人们居住的摩天大厦、水泥铺装是怎么利用自然给予的物质制作出来的。或者利用景观设计把潮涨潮落、雨水流经地表汇流于池塘;通过风车的旋转,使人感受到自然风的存在;以花开花落,使人感受到四季的变换;从树木的繁盛到落叶归根,使人看到自然的循环过程和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这一切。通过这些方式唤起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搭起生态设计的桥梁。大自然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大自然给予了人类全方位的服务,把自然生态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来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和合作的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利用景观设计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云南的哈尼村落坐落于开远市红河大羊街乡哀牢山半山腰,占地约5公顷,全村有150户人家,800多人,村寨梯田层层,哈尼人就在这幅员广袤的土地上勤劳耕耘,生育儿女;哈尼梯田和聚落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创造的独具魅力的地理人文景观。在这一层层的梯田上,土地的完整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土地的美,土地是栖居的家园,土地是活的系统和生命,土地是充满意味的符号,土地是值得信赖和人类以之为归属的“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平民的景观和大地的景观的精华。这是在《中国国家地理》最美丽乡村评选中,俞孔坚教授为哈尼梯田写下的评语。这个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系统,是哈尼人民改造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

3.2 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目前,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不但要使城市的环境能够容纳人们的各项活动,而且更要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感到享受,在美好而愉快的过程中培养互爱和进取的情怀。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城市每个角落的环境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体现出对人的细心关怀。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环境,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这些景观设计中都必须考虑人性化设计。时代在迅速发展,人们的喜好、生活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城市里的景观设计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所产生的需求。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而不是领导、设计师和开发商,景观设计要把人们的体验放在首位,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强加给实实在在生活在景观里的人们。景观设计是为普通的、为日常生活奔波的、有各种需求的、有人性的人设计的。人在依赖自然的同时,也必须根据自然的基本规律去改造自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拥奶逖槭鞘芑队的也是能够知道的,这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也就是说人的体验是可以被规划的。如果设计师能基于人们的需求,设计出人们真正想要的景观,那么其设计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3.3 景观设计以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为原则

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好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选用可再生的材料,尽可能地将原来的材料循环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浪费以及加工当中的能源消耗,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减少垃圾。例如,北京的门头沟区长期以来一直靠采煤、挖沙、采石等资源开采发展,具有50多年的挖沙历史,采沙留下的4个沙坑位于西六环内、莲石路北、首钢南侧;沙坑最深处达40米,最宽的有400米左右,总面积达2850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门头沟的环境风貌。为了修复生态环境,将大沙坑修复成了北京最大的永定郊野公园,依偎在长安街西延线两边,形成了长达1公里多的“绿色通道”。沿途小桥流水、鸳漾池心,加上聚戏其间的游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融融美景便映满眼帘。杜伊斯堡公园位于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现在被改造为以煤――铁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独特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来了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在绿树成荫和原有的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上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建成的墙体上攀登,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晚,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映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与10年前厂区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4 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了各个领域,景观设计领域也不例外。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协调人与生存空间的关系。目前,景观设计面临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义务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尊重自然,倡导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把发展可持续的科技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的始终。

第一,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减少对耕地的强占建房及对水系统的污染。

第二,尽可能地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可循环材料,以“低碳”材料代替“高碳”材料,减少景观建设中的碳成本,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由此减少总体能源的消耗,增加乡土植物的运用。

第三,鼓励、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及其产品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如采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为路灯提供照明来源。

第四,加强对景观材料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已成型、已使用材料进行改装、重构等措施,使景观材料能够越来越多的循环再利用,从而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通过可持续的景观设计重建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为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科纳(美).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韩晓晔,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胡先祥.景观规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8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人类城市的进程离不开对城市的规划及美好生活的向往。绿道,作为其重要一项,将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本文以广东省珠海市的城市绿道为研究范本,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城市绿道的设计规划和设计管理两方面内容的表述,阐释城市绿道对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意义及绿色城市建设的积极潜能。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道 设计规划 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26-02

―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城市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基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提出,它力求以人为根本,以城镇为载体,逐步推进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城镇化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标准,是该国或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参考的重要依据。从世界范围来看,城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由农业向非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北美的城镇化率为81.5%,欧洲为73.4%,亚洲为47.5%(图1)。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推动城镇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绿色城市建设与绿道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加快发展新能源、小排量等环保型汽车、加快充电站、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馒行交通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在公共交通行业的示范作用。”作为将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联动的重要杠杆,城市绿道对促进城市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廊道建设,如河岸、河谷、山脉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铁道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一条运河、一条景观道路或者其他线路。美国是绿道建设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其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七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我国的城市绿道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分布于东部或沿海等少数地区。

二 珠海城市绿道的设计规划

(一)背景简述

作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一部分,珠海城市绿道规划源于2010年。

其中,绿道1号线和4号线途经珠海(图2)。绿道1号(香洲绿道)线途经珠海市香洲区,4号线(斗门绿道)途经斗门区。路段规划类型包括:滨海都市型、田园郊野型、历史人文型、体育竞技型、海岛休闲型和工业生态型,确立“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整体城市绿道规划(图3),并结合驿站、小广场和城市自行车等设施打造路段“兴奋点”。

(二)规划效应

珠海城市绿道的规划从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三个方面带动有机融合,形成串连和辐射效应。首先,城市土地。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将城市东部由北至南串连。北起珠海高新驿站,南达珠澳驿站,将唐家和香洲主城区连接,全长约81公里。绿道4号线(斗门绿道)由东至西串连城市。东起西沥大桥,西至斗门古街,途经新二村、白石村、西湾村和斗门村,全长约28公里。其次,自然风光。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的定位是珠江西岸山海休闲绿道,从北段唐家湾片区南行,绿道线路紧邻海岸线,沿线风景囊括山、海、树、花等景色,直达珠澳驿站。绿道4号线(斗门绿道)定位则以生态休闲为主题,通过河岸和乡村的绿道修建,带动河流、岸堤、村路等沿线绿道的风光开发和保护(图4)。再次,人文景观。珠海城市绿道借助公园、驿站打造绿道“兴奋点”。以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情侣南路粤海驿站为例,该驿站提供饮料、免费无线网路、洗手间等便民服务,市民或游客在休息的同时也可以欣赏海岸风景,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图5)

三 珠海城市绿遒的设计管理

(一)挑战万面

珠海城市绿道的设计管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规划。应遵循“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原则。从珠海城市布局看,东部以香洲为代表的主城区绿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需加强区内以街道为规划思路的绿道网络的规划与连通。西区,作为珠海未来城镇发展的重点,一是需紧密连接村、镇、乡和区,利用现有地形和路况,以斗门绿道为核心,带动西区绿道网络规划布局和建设并连接与东区香洲主城区的绿道网络。二是连接与珠海横琴新区横琴岛的绿道网络,形成基于绿道辐射效应的人口和资源的对接和连动,进而刺激消费与需求。其次,运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绿道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更需资金、技术、人力三个方面的良好运营。统筹三方面因素是珠海城市绿道的运营关键。在资金方面,可形成由政府和民间双重注资的保障机制,配合网络资金公开平台和季度预算、决算审批确保安全。在技术方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研发的道路铺设和维护材料,利用绿道双向开放空间架设太阳能、风能驱动的照明和绿化灌溉系统,降低火力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在人力方面,建立技术监督、运营维护、规划研发三套人才队伍的分工协作与统筹。再次,公众。提高公众参与的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高效的信息传播是公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广播、电视、网路、微信等公众传播平台,在港口、码头、机场、车站等公众场所宣传,提升绿道的公众参与度,争强公众绿色出行的意识。二是制造快乐。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不定期举办以绿道为题材征文、艺术创作、户外健身等大众文体活动,使绿色出行深入人心。

(二)潜力万面

任何小镇或城市,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会遭受劣质环境的影响。从世界范围内看,城市的发展正走向一种低碳、节能和环保的新型发展理念和变革。未来的珠海城市绿道将对城市的节能减排、交通出行、城市特质方面起到积极深远的意义。首先,节能减排。能源所导致的碳排放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珠海城市绿道的实施增加了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连通了城市区与区的空间,带动了以非机动车方式出行的生活理念。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于环保和生态人居环境的要求。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提出的“至2025年成为世界首个低碳首都”计划。其次,交通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意义在于减少堵车所带来的时间等待和交通堵塞。珠海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设立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方式。其中,主城区195个自行车刷卡租赁站积极带动人们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不仅提高绿道使用率,而且也可缓解高峰时段的“塞车现象”(图6)。再次,城市特质。绿道的规划建设不仅可以使节能减排、交通状况起到改善作用,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特质。随着珠海横琴环岛绿道网路逐步建成,由情侣南路延伸线将把主城区绿道与横琴紧密连接(图7)。同时,以香洲绿道和斗门绿道为主干绿道的城市绿道延伸线将紧密连接东西和南北城区,提升城市的整体人居环境与生活空间,为城市向低碳、环保、宜居的城市转型和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第9篇:土地整体设计规划范文

在2011年确定了总体项目规划之后,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建设似乎归于平静。

2012年6月12日,新城运河核心区三大标志性建筑北京中心、彩虹之门、大船等项目建设正式获批,并将于年内动工的消息再次引爆了京城媒体的极大热情。

在区域发展热点频出的首都,不甘被媒体冷落的通州区借机向外界展露了“一年一跨越,五年展雏形,十年出形象”的新城建设雄心。从通州区政府向外传递的信息中,媒体也读出了正处于从设计规划迈向实质建设、从地下开发延伸到地上建设、从一点启动走向多点建设重要跨越阶段的运河核心区,未来将引擎新城发展的强烈意味。

规划设计即将完美收官

作为展示北京世界城市的重要窗口,自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聚焦通州之后,运河核心区的规划编制可谓“一年一跨越”。

2009年,通州区确定了运河中心区规划范围由原先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48平方公里,包括运河核心区、协同发展区、生活配套区和发展备用区,并明确运河核心区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是文化底蕴深厚、环境景观独特、区位优势明显、适宜优先启动的重点区域。

2010年,通州区政府联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邀请了30多名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大师,运用国际最新城市设计理念,借鉴世界主要城市建设成功案例,围绕通州新城规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最终吸收11位国际大师组成专家工作组进行集中办公,初步完成了运河核心区规划深化方案。

2011年,通州区与美国邑康(AECOM)公司合作对运河核心区滨河区域街区规划进行深化,未来将构造一个以水体贯穿整个区域的完整CBD核心区。

进入到2012年,《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I-IX)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继获得市政府批复。待南大街片区和杨坨地块的街区控规结束,运河核心区16平方公里的规划编制将全面完成。

运河核心区的规划设计汇聚着国际顶级专家团队和城市建设者的智慧结晶,历经四个年头的逐步深化,市规划委通州分局局长杨唯用“四个突出”对运河核心区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加以概括。

首先,空间布局突出疏密结合。围绕运河核心区五河交汇处,以北运河、通惠河为水轴,以水乡区、源头岛为区域景观中心,以南、北商务区为城市产业承载地,形成了“两轴-两心-两区”的空间结构。注重开发强度的疏密结合,在南、北商务区规划建设高层建筑群,作为凸显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标志;同时,结合对运河文化的保护性开发,设置低密度区,在燃灯塔周边集中迁建一批历史文物,在源头岛布局现代化、多功能的博物馆,充分体现通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体呈现出现代化超高组团与传统低密度建筑群落合理布局、错落分布的独特景观,展现出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经典与时尚交相辉映的城市魅力,塑造出白天因商务而繁荣、夜晚因休闲娱乐而繁华的“不夜水城”形象。

其次,景观环境突出亲水生态。充分展现城市亲水性,扩大燃灯塔周边水乡区面积,形成了以通惠河为轴、南北呼应的格局;同时,通过道路下穿、滨河路外移和低密度布局等设计,使城市建筑获得最大的亲水空间。编制完成水系专项规划,加强北运河、通惠河等河流的水环境治理,改善水质,营造水清岸绿的优美景观。

再者,规划理念突出低碳环保。核心区在全市首次编制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应用于市政设施、城市建筑、城市管理等相关领域。在地面交通设计上,引入行人优先理念,加密路网,缩窄道路,最大程度满足行人、自行车和清洁燃料公交的需要,构筑绿色交通网络;在能源利用上,大量采用太阳能、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水源热泵等新型能源供应方式;在建筑物设计上,广泛使用绿色建材,采用屋顶绿化、节能设计等科技成果;在市政管理上,积极运用水资源循环利用、雨水回收利用、垃圾真空管道收集、智能电网等先进技术,提升低碳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第四,地下空间开发突出综合利用。通过加强地面-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突出对地下空间的统一布局和开发利用,将机动车道、轨道线路、交通枢纽、停车场、配套服务设施等置于地下,最大限度实现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形成通畅的地下走廊;采用城市管廊技术,综合安排地下市政管网,将供电、供热等市政管线整合于地下廊道之中,便于统一实施维修管护,避免对地上设施造成影响。

由此可见,运河核心区的规划设计,不仅彰显了“首都新区、历史名镇、北方水城”的特色,更代表了北京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准,还直接和间接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产生积极影响。

而这种环环相扣的联系,正是北京“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的用意所在。

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

完成重点地块的上市供地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

据通州运河核心区管委会主任朱志高介绍,自2010年4月运河核心区土地一级开发启动至今,包括五河交汇地区、上营棚户区、西海子棚户区及北苑商务区等区域的搬迁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共涉及搬迁居民18530户,非住宅单位378家,涉及总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占地233公顷,可提供规划建筑面积总计500万平米。同时,为最大限度满足运河核心区、上营棚户区及北苑商务区等搬迁区域拆迁居民的住房需求,通州区配套启动了11个拆迁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10万平米,今年年底前,90%以上的项目可确保竣工交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