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语文教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的认识

第1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一、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读破的万卷书。冰心等作家小时候读书也是一知半解和似懂非懂,但就是这“一知”和“似懂”,在脑袋里储存的时间长了,左冲右撞,自有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那一天。相反,没有这“知”的基础和“懂”的前提,即使有所谓的豁然开朗,我相信也只是昙花一现。万卷虽有夸张之嫌,多读却是实在的诤言。多读反映在语言上,或下笔有神,或口若悬河;反映在思想上,则应是更敏锐、更深刻。名著与经典,多读多品;武侠与言情,看看也无妨。就好比盛宴与快餐有机结合,鸡鸭鱼肉和酸菜萝卜荤素搭配,方能让语文素养“健康成长”。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行走的万里路。闭门造车能够成为大师?如果单以学校教育而言,学生活动仅限于理化生的实验、体育、劳技,语文教学与行路是不搭界的。但我们很多古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或遍访名师,采众家之长而成一家之论,或仗剑远游,聚天地之变而养浩然之气。这是怎样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推崇的西方的开放式教育和学习。让语文的学习和生活、工作结合起来,课堂的学习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教科书与报刊电视广告等结合起来,这是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想和理念。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听和说,既而是读和写。先为听说,再是读写。听说的功用远远大于读写,但却严重缺失,这或许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本末倒置。我曾在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听短文,提炼文段信息,并曾为此在一次测试中出了一道 “听力”测试题,但因为没有坚持,效果不很明显,有待进一步尝试和优化。愿听、会听,要说、能说,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交际文明的必备素质。而读写呢?除了专业作家外,它是绝不会比听说更重要的。我们可以不读不写,但我们绝对不能不听不说。所以,让听说回归语文,而绝非那形同虚设的、仅有的几次口语交际。

语文是什么?语文应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古人言说写作的,我认为这是人脑应有的想象与联想。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没有联想,我们的语文和语文教学又将会怎样?加强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品质训练,应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摘抄、旁注和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万卷书也好,万里路也罢,听说读写、想象联想通过什么来落实:动笔摘抄、旁注和日记。摘抄、旁注和日记,是心灵的表白,是情绪的发泄,是万卷书、万里路的升华,是与天地日月古今学者的对话,有助于积累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日记和旁注,当然不必强求洋洋洒洒,只求逐步让自己要记、有记、乐记。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求真、向善、至美。然而,从人类发明语言之日起,谎言、伪善、遮丑的功能就伴随始终。玩弄文字游戏和语言技巧,成了一些人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是人类的退步而绝非进步。

语文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常常说到的两句话: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怎么教

首先,树立“读书为己”的思想,尽可能祛除语文教学中的功利因素。即使这是我们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和责任感,哪怕是逐步的慢慢地改变。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应该是语文教学功利化的大背景,但我们仍该坚守的是:语文本就应该是真实和牢骚的语言表现形式,是人的筋骨和灵魂,绝不应该是华丽的辞藻和美丽的谎言编织的文字玩具。文学史上最值得称道是百家争鸣诸子散文的自由学术之风气;是魏晋嵇康长啸山林的铮铮风骨;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唐诗宋词;是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性灵之说;是无情的解剖国人劣根性和刺向残暴敌人的投枪匕首。所有的这些乃至更多,总和起来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语文的全部。虽然早就有书中自有千钟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功利,但多少还保留了一点上古“读书为己”的可爱本性。

其次,逐步培养摘抄、旁注、日记的能力和习惯。老师教要踏实,学生学需扎实,这里强调的摘抄、旁注、日记就是踏实和扎实。在摘抄中积累词句篇章;在旁注中加强读的有效性;在日记中培养说写能力,从而培养关注和思考自己、他人、自然、社会的能力和习惯,成为一个有心人,人生也在摘抄、旁注、日记中得到提炼和升华。相信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途径。

再次,加强听和说的训练。我们很多同学都是课上沉默寡言,课下则滔滔不绝,但又很少能说得清楚,说到点子上。什么原因?积累与训练少了。让听说回归语文,回归课堂,老师的、同学的,能够听,听得懂;自己的、别人的,愿意说,说得出。

第2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终生收益。语文学习也是如此。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1.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规范的书写不仅给别人以良好的印象,而且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中考作文的卷面得分有很大的帮助。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经常将一些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平时读到的美文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将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相长。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养成经常练笔的良好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平时让学生多写日记,多写读书笔记。只有注意多练笔,多积累,在写文章时才会厚积而薄发。

二、变语文学习由主渠道为多渠道

课堂教学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它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学应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下,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好语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1.进行自主性阅读。学生语文学得好,得益于自己长期的课外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轻松自主地阅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或是课外阅读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可读性、趣味性的美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不用做笔记,不用去思考,这样的阅读就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权利。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社团,如文学社、朗读小组等,也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谈等等。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能让学生从活动中学到知识,增长智慧。

3.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现在,学生的学习已经离不开现代的信息技术,现代的信息技术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生活、网络、语文学习三者已成为一个整体。

三、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深入文本,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发现、思考问题,去获得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科学治学的态度,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作为导航者、设计者,精心备课,从备课程标准、备教材,转向更多地备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教师、文本、学生全方位互动的格局。

第3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广大教师和学生也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很满意。但是如何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技术优势、把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在多媒体中完美地展示出来,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综合探索多媒体教学和小学语文教程的完美契合点。通过本文的论述,笔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此课题的研究中来。

1 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极大的教学优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了影像、声音、画面等信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下面针对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做出详细的阐述:

1.1 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克服学习的疲惫和困难,如果学生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就会主动地探索语文领域的知识,主动学习相关的课外知识。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直观、形象,把枯燥的小学语文知识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展示给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由于板书教学的授课量较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全面地、详细地展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将教课变得简单易懂。小学语文课程中,有较多的生字需要小学生记忆,同时也要求学生对语文语言有初步的理解,由于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对于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解困难的现象,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加深对语文课文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构建基础语文知识框架,从而降低了语文学习的难度。

1.3 模拟语文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是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构建情境、模拟教学,通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抽象的文字进行形象的解读,弥补了小学生情境想象力不足的弊端,为学生展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其形成语文思维。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量较大,有效弥补了教材教学知识不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过分神话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把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

2.1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课堂上设立众多讨论交流环节,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力,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展示各种语文课文中描绘的意境和场景,同时要通过板书详细讲解相关知识,把问题的抽象化和具体化相结合。

2.2 增强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设置多媒体教学方案时,应该保证选择讲课内容的新颖性和直观性。精心挑选多媒体教学中展示的图片、视频,保证展示内容和教学知识紧密相连,同时也要注重展示幻灯片的质量,不能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帮助学生提供形象的演示,合理利用PPT的功能,实现幻灯片动静结合展示,突出展示重点,加深学生理解。

2.3 适度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不能合理把握应用时机和应用范围,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工具,利用的力度过大会严重阻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退化,造成了语文想象力的匮乏。当前多媒体技术滥用的现象严重,部分学校把多媒体技术教学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之一,从而造成教师过度追求多媒体技术教学。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并适当界定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比重。

2.4 营造多媒体教学的环境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现实状况,因此,学校应当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课件,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进行教学设计。此外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 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授中应当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使用多媒体来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杨店子中心完全小学,河北 迁安 064400)

参考文献:

[1]刘亚萍.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J].锡林郭勒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第4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6-01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新课改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呢?

一、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来看,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现象严重,学生自身也出现了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不良现象,不但体现了学生缺乏应有的操作能力,而且自我超越的内在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但是对于设计思路或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却比较弱,写作能力也不强。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一门文化科目了,而是与学生的专业科目息息相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相互结合,树立语文教学为中职专业教学服务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利用语文知识来灵活解决专业问题,并在活学活用中实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二、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一般都是分开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这一教学理念的实现,同时也使得学生难以对文化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文化课成绩很低,专业课成绩较高的严重偏科现象。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语文教学时,争取做到围绕学生主体,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按照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选择教材课文。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排教学方案,即使有所改变,也总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很少站在学生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兴趣导向,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只有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职业中学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其知识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则无法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则一听到底,学生基本上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法国著名教育家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传授,而在于诱导创造,唤醒学生的价值感,触动学生精神世界的神经。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采取开放性教学法,主要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思维发散的学习化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发现,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感与成就感。采取开放式教学的好处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学生提出任何强制性要求,而是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天空翱翔与发展。

四、以服务专业为中心实施教学

所谓以服务专业为中心,主要是指所选择的语文教学内容能够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从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模块教学。以美术专业为例,如果其主要内容是素描,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同步讲解小说类文章,注重突出其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如果其主要内容是色彩,可以同步讲解散文知识,着重讲解其中的景物描写,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相互渗透中感受美术的艺术魅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当学生面临毕业就业时,语文教师可以教学相应的“求职信、自荐书”等书信格式与写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五、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第5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1高中语文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现

1.1教学历史、教学体系的因素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以智力、科技为主导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学习成绩代表了一切,以语文考试项目为主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健康和素质的培养。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缺乏兴趣,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同时,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了解中国的历史、人文和古典名著等。尤其是高中分科以后,学生为了最大效益的提高总成绩,放弃语文的学习,基本上是在缺乏人文精神的环境下学习的。

1.2负面社会环境对人文精神的漠视

受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信息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已不是单纯的中国文明,整个社会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人们无法以平静的内心面对知识的学习。网络、手机等的新兴事物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学生认为不需要依靠伟人的精神力量;不需要从家长那里寻求精神慰藉;不需要从老师那里听从教导,将自己沉迷于虚拟世界里。语文学习的无趣使学生放纵思想、解放自身行为自由的同时,忽视了真正的学习,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2高中语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2.1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人们注重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人文教育提倡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性的开发与培养。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蒙时期,也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在人文教育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人文素质。

2.2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以灌输知识为教育目的的语文教学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学生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逆反心里,课堂气氛沉闷,缺少活力,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被激发出来。师生平等、和谐互动的人文环境代替传统的讲授形式,实现师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的人文性和民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3人文教育的实践

3.1诗歌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对诗歌的学习,中国的诗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老师通过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时代和风格的诗歌,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面貌,体现作者在诗歌中寄托的思想,了解作者的各种感情。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战争,诗人经历战争的残酷过程就会把对战争的痛恨寄托在诗歌中,从战争场面直接描写战争的无情,从家人或闺中怨妇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中了解到亲人生离死别的残酷场面。为了国家独立或统治者的需要,普通老百姓陷入战争的炮火中,成为战争的牺牲品。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了解战争的残忍与伤害。

3.2在现代爱情诗中体验人生和情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成长,学生总会初步了解到爱情,并对爱情产生好奇。老师要做的不是尽量避免学生接触爱情,而是利用国内外优秀作品正确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优秀的爱情故事或作品表现出的良好的爱情观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和谐、良好的人格,减少学生在未来爱情道路上的挫折。例如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经》和《卫风- 氓》,女子在经历了恋爱、婚变到被遗弃的整个过程后,清醒并毅然与丈夫决裂。我们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要明白恋爱不能过于草率,虽说不必像封建社会时期一样完全听命于父母的命令,但也要认识到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的本性,把握人生方向,了解人性。又如《致橡树》中对男女平等的爱情观的描写,让学生们认识另一种相携一生的感情,彼此之间可以既独立又相互依靠。这种人文教育使学生更加看重个人独立的人格,婚姻不是对相爱双方的捆绑,应当是人格的互相补充与完善。

3.3利用教育散文开展人文教育

描摹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利用散文所要实现的表达方式,作者利用散文表达或思想或热爱自然的感情,以特定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为主线,表达特定的感情。老师在对散文的讲解中可以从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敬畏自然等的角度中体现人文精神。例如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通过对作者看到的北平的秋的描写,细致的流露对家乡的眷恋。读者可以从文章中了解到秋的静、清,还可以体会到秋的悲凉,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心情愉悦,同时也会触发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心灵的感情,深处的记忆或许有一天会忘记,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不会失去本真的颜色。美好的景物和事物都能凸显人类情感的可贵和精神的追求,美好的景色能让人身心愉悦,但真正吸引人的还是情感的升华。由于散文是比较自由的文体,没有限制和束缚,表达比较自由,作者可以比较自由的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人文精神。

第6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一、语文教学过程为我们开辟了教书育人的多种途径

语文教学在育人上的优势不仅表现在教学有丰富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育人的广阔天地,而且还表现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给我们开辟了多种育人的途径。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发挥其育人的优势。

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这是语文特有的教学过程。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审美教育作用,是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象分析,就是我们利用文学形象育人的途径。从诸葛亮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更看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从润土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迫害;从邓稼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形象分析,既是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也是我们育人的重要手段。

创设氛围,动之以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本是由文情并茂的文章组成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别的学科更重情感。以情动人,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中用情感育人,这正是语文优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像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结束时写下“法兰西万岁”的大字,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高尔基在《海燕》一文中热情地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和形成或悲怆、或凄凉、或激昂、或深沉的一种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气氛之中,或同情主人公的命运,或钦佩主人公的精神,通过移情作用,以迂回曲折的方式震撼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荡热情,诱发心灵,启迪理性,使学生受到教育。

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做到阅读、写作、思想教育一体化,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育人。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学习《丑小鸭》,让学生写读后感;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让学生写一则评论;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写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的感想;看了电影《阿甘正传》、《可可西里》等让学生写观后感……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结合,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解决学生写作的“无米之炊”的问题,一举两得。这确实是语文教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教学改革为我们展现了教书育人的美好前景

新时期教育改革,为我们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奋斗目标,要培养新的人才,单单只是给他们传授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教书和育人上下功夫。这既是一种挑战,也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第7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长久以来,语文课中学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形成能力。语文教师是日复一日地有条不紊地教,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完一节课,教完一个单元,师生都很迷惑: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呢?仅仅为考试而教学吗?

“自学互帮导学法”的全力推进,使老师们意识到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大而全地设置教学目标,只能是广种薄收,既不符合教改精神,又不符合学生实际。怎么办?只有拨开语文的面纱,认清语文的实质,才能真正明白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强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狠抓字词训练,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一知半解,语文素养肯定不高;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强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重视文章的写作训练,教给学生作文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自然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强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关注对人的文化熏陶(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以人楸荆,教会学生做人,则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除了做人与作文这两大基本任务之外,再无别的任务;衡量一堂语文课成败的因素,最根本的在于是否提高了学生做人及作文的能力。

二、对语文教材的认识

在“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推进中,如何对待语文教材再次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具体表现为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分歧。按传统方法教教材,无论怎样都离不开教师的系统讲述,都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哪一方面似乎都不能忽略,结果可能是哪一个方面完成得都不够理想。

教师不愿意放弃教教材的习惯,最大的阻力来自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害怕教学时讲授教材不系统而影响了考试成绩,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教材只是教会学生做人和作文的例子。一方面,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不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现行的考试题目已经淡化了对教材的记忆性考查,最终考查的还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在大力推进“自学互帮导学法”中,抛弃了原有的思想包袱,大胆而灵活地处理教材,仅仅把教材当作依托,当作学习的工具而已。除了文言文及诗词教学还在忠实于教材内容外,现代文阅读只是把它们当作解决问题的鲜活例子,做到让学生一课一练,一课一得。这样既能使学生明白在做人及作文的目标下利用教材,更能使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切实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下去,语文课将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学习语文的收获也将越来越大。

当然,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教材的编排体例,才能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还要有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这些都需要教师艰辛的付出。

三、对语文作业的认识

在“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推进中,对作业的处理也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习惯规定统一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这样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已经掌握,他们就会对作业产生厌倦情绪;另一种是教师想当然布置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对作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两种情况都难以实现作业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目的。这样的作业处理是存在较大问题的。

在“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推进中,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自觉性,学生自己也能布置作业,一样能起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效果,而且效果会更加明显。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作业布置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明白作业中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来实现基础的积累,应该完成哪些内容实现对课内知识的消化,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提高课外练笔的针对性,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就不会漫无边际。

其次,在布置作业及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引入监督和竞争机制。笔者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并独立完成后,时常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既对学生有督促作用,让学生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将教师从繁杂的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

第8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6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语文学习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培养

语言学习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各种规则的学习,如果只是束缚于各种规则,那么就丧失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也失去了它的社会性。由此也会造成学习者的消极或是倦怠情绪,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语文既然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那么,它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交际,所以,完全可以按照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语言习惯或是行为习惯学习语文,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规则的套用或是死扣是否合乎规范。只要学习者养成了大家都常用或是大家都接受的语言习惯,就是语言学习。

二、语文学习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的创新、完善、形成自我的过程

语文学习既有历史的传承,同时又有时代的创新,所以,不应该是对前人的完全接纳,而应是在总结、借鉴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思想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只有学生开口了,语文教学活动才能活起来,睿智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想形成自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又利于学生思想的形成和成熟,避免了人云亦云的被动学习,真正起到既学知识,又练技能的作用,达到培养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语文学习是个人思想形成过程的再现

笔者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如是说:“作文,就如做事,我就先想这件事,而不是方式。然后,开始做了,方式就不经意存在……”的确,教学中,我也认真地思考过这个关于形式的问题,结果竟奇妙地偶合了。于是我将这一思想推而广之,很多同学都受益了,大家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建议,其实,老师更感谢这位同学对学习方法的思考,并感谢这位同学的“不吝赐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写作环节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布局谋篇、材料剪裁或是辞藻堆砌,而是写作者对事物的一个认识过程,对生活思想的一个形成并整理的过程,并且借作文这个载体呈现给阅读者而已。

四、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活动如果不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深情写意的讲授,那么作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无疑就是一种身心摧残,更别说什么审美情趣或是心理愉悦了。试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课堂上只有枯燥的词语解释,段落分析,中心思想的总结和写作方法指导之类的内容,长此以往,当学生的只能被这一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思想得不到解放,行为得不到放松,个性理论没有发表的机会,对事物的看法没有认可的空间,那么,它即使死记硬背了很多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不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实,语文教学活动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根据教材的意图,组织学生一块走进教材,和作者对话、交流、谈心,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进而体验到作者精神世界的丰富:或是激动、或是凄凉、或是伤感、或是兴奋、或是物我天外的逍遥洒脱……总之,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就在深入,受教育者的思想也在一步步地受到熏染并逐渐成熟。

第9篇: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思考

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