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农业旅游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旅游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旅游概念

第1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 农业旅游 农业观光旅游 农家乐

乡村旅游,英文为Rural 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a,也有些国家将其称为Agritourisme(农业旅游)和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人们曾提出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比如: 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等。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与乡村旅游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进行辨析。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英文为Ecotourism,有的学者将生态旅游概括为“回归自然之旅”、“绿色之旅”、“健康之旅”等。至于其表征形式更为繁多,以下列举较具代表性的几种:

1.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墨西哥人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来的。他将其定义为: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

2.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1992年所做的定义颇具代表性,它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3.Erlet Cater (1994)所下的定义为: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旅游形式,是由游客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区政府、民众的旅游组织工作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统一体。

4.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 )定义为:提供爱护环境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保护及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5.中南林学院的吴楚材教授定义为:城市人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这种旅游叫做生态旅游。

二、农业旅游的涵义

“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来是在2001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1]9号文件和有关领导在2001年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的工作要点。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解释,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严艳(2000)所下的定义为: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将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三、农业观光旅游的涵义

关于农业观光旅游的涵义,可以参考王德刚的《农业旅游与旅游农业》以及舒伯阳的《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都给出了农业观光旅游的定义。这两位专家所指农业旅游的内涵并不包括到散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的游览活动,而仅指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特殊旅游活动(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金色麦浪、累累硕果、渔歌唱晚、牧场风情等;

二是农事劳作,包括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

三是农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

另外,也有人把农业观光旅游定义为:以农业产业为依托,以农业效益为主,旅游效益为辅,并相对稳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农业。

四、农家乐的涵义

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对农家乐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基本意思相近,成都市旅游局对农家乐的定义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王秀红(2005)所下的定义为:农家乐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休闲娱乐、农事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田园风光或特色民居、聚群为主要卖点的旅游形式。

五、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关系

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农业旅游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实际上就旅游的形式、内容、分布地域来看,乡村旅游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要比农业旅游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乡村旅游的活动也比农业旅游的活动更成熟,内容更接近自然,分布地域更广泛,因此,农业旅游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类型。

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更良好、更高级的层次。相对于时下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旅游更强调对乡村资源的保护,它既包涵生态体验类的乡村旅游,也包涵不含生态旅游产品但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的关系可用下图所示:

A、生态旅游 B、乡村旅游C.农业旅游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第5期

[2]rw.njau.省略 ,中国乡村旅游网

[3]严艳:陕西安康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青年地理学家,1998,No.4

第2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以肥西三岗、庐阳三十岗、蜀山南岗、长丰水湖、瑶海磨店和肥东赵光为主的7条乡村旅游观光带。截至2008年4月,合肥市从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景观环境保护、服务项目等四个方面评定出全市星级农家乐共101处,标准从低到高设置五个星级,星级越高,农家乐旅游档次越高,其中5星级农家乐3家、4星级16家、3星级14家[3]。通过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调查,发现随着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开发层次低,缺少系统规划。由于缺乏农业旅游观光园宏观的开发指导,加之管理体制和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健全,出现了投资随意性和开发盲目性,大家一拥而上,景观规划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规划。②农业旅游项目单调,形式雷同。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只注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少量景观元素,设计单一,旅游项目单调,都以采摘、垂钓等传统农业旅游项目为主,整个园区缺乏长久的吸引力。③农业旅游缺少当地的人文内涵和特色。大多数农业旅游观光园缺少当地本土的人文内涵,对当地的文化挖掘不够,形式趋同,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使人们感觉每个观光园都差不多,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吸引力。④园区旅游管理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很多园区的旅游功能往往是其生产功能的延伸。由于人员素质、重视程度和经济能力的问题,使旅游功能处于次要地位。加之品牌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⑤资源利用效果差。很多农业旅游观光园不重视自己的资源优势,一味效仿其他的农业观光园的做法,导致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浪费资源。此外,开发层次低、旅游项目单调、缺少人文内涵和特色、管理不足、资源利用差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合肥地区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现状,本文以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为例进行分析。

2案例分析———桃蹊农业桃主题公园

2.1项目概况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东瞿、汪堰等村,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在这样一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环抱下的地方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园,充分借助了周围环境的优势,保证了园区的客流量,也为以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园区由采摘区、园林苗木栽培区、管理区和停车场组成,采摘区分为A、B、C、D几个区域,主要树种为桃。其中,A区为早熟桃(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摘区,B为中熟桃(6月中旬到8月上中旬)采摘区,C区为百果园区(全年采摘),D区为零星采摘园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了在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采摘,使游客们在任何季节都可享受采摘的乐趣。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注重生态规划,构建合理生态格局。它为合肥市西北部地区增添了一片200hm2以上的“森林肺片”,每天吸收消耗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200t以上,制造释放氧气和负氧离子145t以上。同时,还可吸收大量粉尘,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湿度,涵养水源。生态园对降低合肥碳排放,提高周边地区环境质量,促进该地区居民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合肥大水缸———董铺水库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以桃为主题,打造特色园区和现代农业品牌。桃占总规划面积的70%左右,辅以核果类的李、杏等果树树种,营造出200hm2桃花源。同时,果园餐饮部设立特产自选销售专柜,推出具有纪念意义的“桃主题”纪念品、地方特产、名产和玲珑可爱的小工艺品、小挂件等,达到农业经营和文化经营双赢局面,打造自己的农业特色品牌。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依托特色农业,不但发展“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而且发展园区内景观建设,增强休闲设施,让游客既可体验农家乐,还可体验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情趣。同时,该园区结合产销为一体,注入商贸理念,让生产出的果品有市场。园区还积极与安徽省各高校和六安市果树研究所合作,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园区科技力量。园区果树新品种的示范栽培对周边形成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合肥近郊等地开发绿色生态果园,栽培高档果树新品种1000—1333.33hm2,对调整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水果种植技术和绿色水平,提高市场水果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园区还是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和生态农业素质教育基地,每年可接待合肥各大高校尤其是安徽农业大学等在校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15000人次,接待在校初高中学生素质教育20000人次,意义深远。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2规划设计方案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分布在合肥市近郊区,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规划设计方案为:①在设计理念上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正是抱着这种理念,园区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入进去,每建设一个园区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学和商贸、销售等因素。②园区走企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商贸的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③规划设计方案注重细节上的推敲。方案中在左侧路边设置了一个主入口,在上下两条路上设置了次路口,满足了园区内的交通流量。在主入口处增加了一个亲水平台,并用浮桥连接了右侧的景区,亲水平台上设置了两道景墙,可刻上与本园区有关的人文信息,增添园区内的人文景观。亲水平台与对面的凉亭隔水相望,在亲水平台周围还增加了一些水上游客项目,如快艇、游船等,这既增添了园区内的园林景观,又增加了园区内的玩赏性。右侧园区分别设置了两块铺装地,靠南边的保留了原来的花架设计,靠北的设置了一个攀岩假山游乐项目,丰富了园区内的游乐活动,让人们来到园中既可采摘、垂钓,还有其他的娱乐项目可供游玩。此外,改进方案中设置了3个可供游玩和休息的区域,分别是亲水活动区、攀岩活动区和休息观赏区。通过这三个区域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原设计中只是一个花架和树木的搭配不足,改善了园区内主要以采摘为主、娱乐活动较单一的窘境,同时提升了园区的档次,创造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样不但丰富了园区内的游览项目,而且增添了园区内景观效果,让游客在园中既可高高兴兴的采摘、游玩,又可以享受一份大自然的静谧。

3合肥农业旅游观光园发展对策

第3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1.1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界定

“休闲农业”一词源自台湾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的概念,引入中国三十多年来,对其准确的概念定义以及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没能形成一致的观点.文章参考前人关于概念界定与内涵划分的研究成果,结合休闲农业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源利用类型、开展范围以及社会功能属性,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指导,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如下表述:即休闲农业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与文化体验与休闲的新型农业业态.并认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实质相同,而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都市休闲农业相区别.

1.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内涵

休闲农业产生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背景之下,是依托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而开展的新型农业形态.地方通过实施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提供发展思路.所以文章在进行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对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概念做了如下界定: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即对于农村、农民与农业所产生的表现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多维度的综合效果.

1.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支撑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保护国内的稻米市场,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观点,即农业除在传统生产中具有经济效应外,还具备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遵照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演化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即以农村环境为背景,以农耕文化、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游览观光、参与体验、科普宣教、休闲度假等多种形态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除拥有一般的经济属性外,在促进农村环境改造、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特征.

1.4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作用机理

通过对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的界定、内涵和支撑理论的分析。

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演化为以农业资源、农事劳作、农业文化为卖点,集游览观光、参与体验、休闲度假等形式于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形态.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形式,而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为传统农业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中“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基于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属性,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视角,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便于清晰的解读休开展休闲农业活动对于“三农”所产生的效益问题,在秉承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代表性与层次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解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

2.1编制方法

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编制方法,分别是系统法、目标法和归纳法.考虑到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指标涉及面较广的问题,文章根据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选用目标法和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根据文献分析法和实践经验分析构建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初级指标打分表,向华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校从事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经济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请他们从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代表性等角度对各指标进行最高分为10,最低分为0的连续性分值评估,并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其次,计算收回的初级指标打分表中每个指标得分,剔除平均分值低于4分的指标,并汇总专家意见以调整现有初级指标;最后,对得分在4分以上但标准差大于均值一半的指标与专家再做沟通和复议,最终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为休闲农业社会效益,准则层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指标层为18个评价指标构成。

2.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阐述

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定义为目标层,它由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准则层组成.以下就各准则层所代表的涵义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

2.3.1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格局的改变,农业在三产中的地位下降,但其产业经济效益仍关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农业,通过开展旅游业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和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地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就业等问题有深远影响.

2.3.2农村环境效益地方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其核心资源的维护与培育,而其核心资源主要体现在便捷的交通、清晰的空气、安全的人居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和欢乐的农村文化等优秀的农村环境,所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既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又是产业生存的条件.

第4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农业;购买决策行为;主成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2703

1引言

观光农业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在欧洲。我国观光农业的开发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深圳通过举办荔枝节、采摘节等项目活动,首开了中国观光农业发展的先河,这种新的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形式的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引发了全国性的民间投资热潮,全国各地观光农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1\]。

2旅游农业、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概念

2.1旅游农业概念

旅游农业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它有多种称谓,又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概括起来,其基本含义是: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的一种新型农业体系和旅游方式\[2\]。

2.2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概念

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活动过程,包括需求的确定、购买动机的形成、购买方案的抉择和实施、购后评价等环节\[3\]。

3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评价指标

本研究参照EKB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的决策过程自行构建张家界旅游农业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模型。本文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仅针对消费者的购前选择评估过程,即消费者旅游动机、讯息搜寻行为、选择评估准则及个人因素做分析讨论。旅游动机方面提取为了放慢生活步调、远离都市、满足好奇心、丰富旅游体验、增进家人情感、摆脱繁忙、获得身体上的放松、获得心理上的放松、获得成就感、为了生活得更积极、提高社交能力、更富创造力、获得归属感、扩展知识、维持身体健康15个评价指标。讯息搜寻方面选取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旅行社、旅游游览书籍、询问亲友意见、参考旅游专家意见8个评价指标。评估准则方面选取了交通便利性、当地餐饮可口性、价格的合理性、是否适合全家同乐、远离都市与人群、旅游安全性、生态环境质量、旅客人数、旅游设施情况、未曾去过的地方10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17.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2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本文问卷于2013年4月25日起在张家界市各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住宅小区等地进行随机发放并填写,5月15日回收问卷。实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85份,有效率为94.4%。

3.3研究方法

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分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处理数据。主成分分析是因子分析法中的一种,也称为主分量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的方法,即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4\]。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并以最大变异数法进行正交转轴,将其中因素负荷量大于0.5者,视为显著负荷量,来探讨旅游农业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主成分。

4旅游农业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分析

4.1旅游农业消费者旅游动机分析

数据的Bartlett球形检验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拒绝球形检验假设。同时,KMO值=0.827,意味着可做主成分分析。

由表1可知,旅游农业消费者旅游动机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四个公因子。将公因子一命名为放松身心因子,其包含了:纾解压力、紧张,因子载荷为0.846;远离都市,因子载荷为0.835;为了心理上的放松,因子载荷为0.806;为了身体上的放松,因子载荷为0.691;为了放慢生活步调,因子载荷为0.665;为了生活得更加积极,因子载荷为0.514。将公因子二命名为知识能力培养因子,其包含:为了更富创造的能力,因子载荷为0.782;为了扩展知识,因子载荷为0.748;为了丰富自己的旅游体验、增加未来进一步旅游的技巧,因子载荷为0.655。将公因子三命名为亲情友情培养因子,其包含:为了在朋友及家人中拥有归属感,因子载荷为0.798;为了和家人相处增进感情,因子载荷为0.779;为了更具社交能力和技巧,因子载荷为0.527。将公因子四命名为好奇心与成就感因子,其包含:为了自我肯定获得成就感,因子载荷为0.824;为了满足好奇心,因子载荷为0.748。

4.2旅游农业消费者讯息搜寻来源分析

数据的Bartlett球形检验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拒绝球形检验假设。同时,KMO值=0.829,意味着可做主成分分析。

旅游农业消费者讯息搜寻来源经过因子分析后,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将公因子一命名为大众媒体因子,其包含:通过报纸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836;通过电视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832;通过广播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830。将公因子二命名为参考他人意见因子,其包含:询问亲友意见,因子载荷为0.888;参考旅游专家意见,因子载荷为0.830。将公因子三命名为参考专业意见因子,其包含:通过网络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838;通过旅游游览书籍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786,如表2所示。

4.3旅游农业消费者选择评估准则分析

数据的Bartlett球形检验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拒绝球形检验假设。同时,KMO值=0.804,意味着可做主成分分析。

旅游农业消费者选择评估准则经过因子分析后,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将公因子一命名为注重旅游品质因子。其包含:合理的价格,因子载荷为0.796;旅游安全,因子载荷为0.743;特色风味,因子载荷为0.734;注重全家同乐,因子载荷为0.652;注重生态环境,因子载荷为0.588。将公因子二命名为注重远离人群因子,包含了:远离都市和人群,因子载荷为0.804;从未去过的地方,因子载荷为0.792;游客人数少,因子载荷为0.731。将公因子三命名为注重交通与设施因子,其包含:交通的便利性,因子载荷为0.671;游憩设施,因子载荷为0.627,如表3所示。

5结论与对策

5.1结论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在张家界选择旅游农业的游客男性较多占52.9%,年龄集中在20~29岁之间,以中、青年龄层的中低收入者游客为主要消费者。

依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将旅游农业消费者旅游动机分为四项:放松身心、知识能力培养、亲情友情培养、好奇心与成就感。将旅游农业消费者讯息搜寻来源分为3项:大众媒体、专业导览、他人参考意见。将旅游农业消费者选择评估准则分为3项:注重旅游品质、注重远离人群、注重交通与设施。

5.2对策

5.2.1差异性定价

价格对于消费者是否实现消费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旅游农业企业可以针对旅游的淡旺季进行差异性定价。在旅游淡季,通过价格优惠等一系列活动吸引近郊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实行差异定价。例如,对于学生群体提供较为优惠的价格,从而提高学生群体的重游率。

5.2.2旅游农业产品团购

时下,团购已经成为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一种重要方式,张家界旅游农业企业可以顺应这种消费趋势,推行团购旅游农业产品,即旅游农业企业设定最低团购的具体人数,达到最低限定人数后,参加团购的消费者便可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旅游农业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旅游农业消费者对旅游农业产品进行消费的动机,有利于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

5.2.3旅游产品体验化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体验性。旅游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体验性。选择旅游农业的消费者,大多是为了远离尘嚣、放松生活步调,体验轻松惬意的环境。旅游农业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应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作为重要的前提,以区别于传统的观光旅游。

5.2.4旅游产品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也呈现出个性性、多元化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旅游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对旅游农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开发创新出能够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元化的特色旅游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旅游农业企业应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对于荷花园、中国大鲵生物科技馆这种类型的景点,应该配备相应的解说员,通过解说员的解说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对旅游者宣传推广农业科技知识。

5.2.5争创星级休闲农庄,完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

据了解,目前张家界旅游农业企业共有181家,其中五星休闲农庄5家,分别是绿色大地、荷花园、山水休闲农庄、慈利县大水泉垂钓休闲山庄、桑植县柳杨溪旅游休闲度假区。通过评定星级来推动旅游农业企业完善自我设施与服务,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评估。消费者选择旅游农业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知识能力培养,亲情友情培养,好奇心与成就感。所以旅游农业各企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重保留本地区原有的风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区别于城市,达到远离尘嚣、放松心情的目的。同时,配备完善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例如:便利的交通设施,方便消费者进入;特色的餐饮以及舒适的住宿环境。

5.2.6大力开展网络营销

据了解,张家界旅游农业各企业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消费者很难从互联网上查询到有关张家界旅游农业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以及游后评价。作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能在互联网上查询、获取张家界旅游农业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无疑不利于旅游农业的营销。张家界旅游农业各企业应该自行建设或者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来建设张家界旅游农业官网,提供旅游农业产品信息、价格查询,以及旅游农业消费者游后评价,以便旅游农业消费者以及潜在旅游农业消费者进行选择评估,进而开展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 [J].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03(3):45~47.

[2]翁廷燮.台湾休闲农业游客行为与市场分析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7~8.

第5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3902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何景明(2005)分析了成都“农家乐”这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农家乐”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的转变做出分析。

黄亮等(2006)在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园时也提出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指出民族文化生态游是一种符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模式。王云才(2006)分析了当下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新模式。王铁,张宪玉(2009)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路径研究,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是城市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文章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影响这一模式开发的主要因素,并为城市周边的乡村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意义。张骁鸣,保继刚(2009)运用“起点―动力”假说解释了乡村为何要选择旅游这条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以及为何要转变为旅游为主导的乡村。Baoren Su(苏宝仁)(2011)研究了中国乡村旅游,选取六个不同的地区,提出了六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分析了“农家乐”这一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解释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

早期的研究中多是探讨乡村旅游中利益主题关系问题、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以及各群体在乡村旅游中的定位。国外学者Byrd E. T.等人(2009)对于北卡罗来纳州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当中利益主体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乡村社区的四个利益相关者(居民、企业家、政府官员、游客)对于旅游影响在大多数问题上存在差异。黄郁成等人(2007)对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在乡村旅游投资中,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罗永常(2006)、古红梅(2012)分别对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和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利益机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认为要保障民族村寨利益需要转变开发观念、法律保护、明确产权、完善补偿机制、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机制;古红梅提出构建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增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第6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23-04

1引言

乡村旅游业是出现在乡村地区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据介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1]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采摘型乡村旅游业由于和农业融合度较高,成为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在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季节的制约,使得旅游淡旺季划分十分明显,在采摘旺季的时候游客较多,而在淡季的时候,游客则寥寥无几。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这种“冷热不均、淡旺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收益与健康发展。通过文献的查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季节性研究的不多,尤其对于采摘型乡村旅游地规划中的季节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加强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的研究,有效地解决和平衡季节性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理论背景

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有很多观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村周边开展的以体验田园风味(rurality)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方式”。[2]美国学者AdyMilman(200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为基本区域的乡土化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不仅拘泥于农业活动,更包括了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等多种活动形式的旅游。”[3]当前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李肇荣(2007)对乡村旅游进行比较全面地概括,指出乡村旅游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农耕文化的开发,进行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村落和民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人文古迹的展示,从而更好的留住游客。[4]余骥(2010)将乡村旅游概括为:“将乡村作为主要活动场所,进行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产品开发,将文化习俗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对象,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目的的过程。”[5]

综合众多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指的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一切旅游休闲活动。主要特征上具有乡村性,与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活动。基于目前存在的农村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界相近的高频词如何区别呢?农村,一个农字,通常寓意了居民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范围。可是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乡村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居民不仅从事农业,而且从事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矿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因此,乡村旅游比农村旅游、农业旅游表述更为达意,外延也更为广泛些。如果仍用农村旅游、农业旅游来描述,会将“工业村”、“服装加工村”、“旅游村”等排除在外。

采摘型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我国对于它的研究稍显滞后,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显欠缺,甚至尚无采摘型乡村旅游概念的相关界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界对这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不清。在我国,与采摘型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有观光采摘园、采摘农家乐等。随着采摘型乡村旅游在我国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我国对于它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笔者认为采摘型乡村旅游必须有三大特征:一是必须发生在乡村或城郊区域,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乡土性明显。其次以乡村或城郊内的旅游资源如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旅游吸引物。第三,必须以采摘活动如采摘蔬菜、水果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的乡村旅游活动。因此,结合我国具体实情,在此本文将采摘型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为:采摘型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或城郊地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采摘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乡村或城郊内的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一种新的乡村旅游活动。而与此相对应的采摘型乡村旅游地指的就是那些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采摘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乡村或城郊内的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乡村或城郊区域。

通常用旅游月均指数来衡量旅游的季节性,ni为季节性月均指数,x为年份序号,x=l,2,…,m(m表示年数)。计算公式为:

由于在公式2-1中,将每个月都看成相等的天数,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有的月份为30天,有的月份为31天,2月为28天或29天,显然该计算方面的误差较大,为了解决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引入乡村旅游各月日均指数的概念,来进行某一地区旅游的季节性的计算。

公式2-2中,Si为乡村旅游每个月的日均指数,通过将(公式2-1)的“月”细化到(公式2-2)的“日”来有效的减小计算中的误差。在该公式中,将各月的游客量(收入)的日平均数与全年的游客量(收入)日平均值进行相比,将Si大于1的月份定义为旅游旺季,将Si小于1且大于0.8的月份定义为旅游平季,将Si小于0.8的月份定义为淡季。

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通常来表示旅游季节性的强度,乡村旅游季节性的集中指数类似于“方差”的计算,美国经济学家Butler经过研究,发现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在公式中,R表示旅游的季节性集中指数,Xi为一年之中每个月的游客数量或收入占全年游客数量或收入的比率。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的数值越大,表明不同月份之间的淡旺季的差别越大,而当旅游的季节性集中指数趋向于“0”时,则处于理想的平均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无法等于“0”,也是由于大月、小月、平月、闰月天数不同所决定的。为了有效消除计算误差,使得公式具有可操作性,有必要对公式2-3进行完善,得出以下公式:

在公式2-4中,,R’为完善后乡村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D为天数,Mi为第i月日均旅游数量或旅游收入。

3研究设计

3.1福建省乡村旅游概况

福建的乡村,让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体现出数量多、类别多的特点。笔者对相似功能的类型进行合并同类项,最后将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归纳为采摘娱乐、古村名镇、森林人家、民俗风情、水乡渔村、休闲度假等6种类型(如表3.1所示)。

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各月日均指数

由于当前对于“乡村”旅游与“普通”旅游没有严格的界定,导致在相关数据的统计客串上,关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相关资料较少,为了更好的探析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各月均指数,笔者通过与省旅游局、统计局、各大旅行社取得联系,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研究的对象聚焦在“厦门同安竹坝农场、厦门同安云洋丽田园农家乐、厦门莲花葡萄园、漳州长泰后坊村桃李采摘园、漳州平和柚海布达拉宫、漳州漳浦蜜原生态农场、漳州长泰福友生态农场、漳州长泰格林美提子观光园、漳州龙海浮宫镇高超果蔬观光园、泉州玖玖天诚葡萄园、泉州泉港绿笛山庄、泉州晋江恒山农庄、泉州惠安在水一方·鼎模农场、泉州泉港红星生态园、闽侯棋盘寨、闽侯白沙湾生态农庄、闽侯龙台山生态园、闽清丰达农业生态园、连江六福村生态农业园、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长乐九龙山庄、马尾绿丰农业休闲观光园、南山脐橙基地、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福如农庄、上杭五龙农家乐、三明三元月亮湾山庄、将乐禄丰农业观光园、宁德蕉城上金贝村、宁德六都草莓园、福安溪塔葡萄沟”等30个与“采摘”活动有关的且相关统计数据较为完整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上。

在数据调研上我充分发动了我的学生们和同事们。毕业和没毕业的学生多次往返于各自家乡的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负责人周旋,为论文收集数据。还有不少在旅行社工作的学生利用自己在旅行社的人脉关系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素材。通过微观研究来反映整个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对“福建省2009年-2013年采摘型乡村旅游的游客流量(旅游收入)各月日均指数进行计算,利用公式2-2,计算过程如下:

从《表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游客流量各月日均指数》和《表3.3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收入各月日均指数》可以计算出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图(如图3.1所示)。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游客流量各月日均指数计算结果来看,Si>1的月份为3月、5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总收入各月日均指数计算结果来看,Si>1的月份为3月、5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因此,根据淡旺季划分标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旺季大体可以划分为每年的3月、5月、10月,淡季为每年的1月、4月,其余月份基本为平月。从旅游总收入来看,曲线与客流量时间分布曲线变化规律类似。

对比全省的乡村旅游流量及游客的时间分布,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与全省的情况大体上较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从全省旅游角度看,3月为淡季,但是从采摘型乡村旅游来看,由于3月正值初春,为采摘旅游的开展带来了先天性条件,因此3月也是季节性旅游的旺季。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呈现出“M”型上升的趋势,尤其以“三月初春采摘”、“五一、十一”假期为代表的旺季分布,旅游流量激增。主要特征是以3月、5月、10月为“峰”,以1月、4月为“谷”的“M型”季节性特点。

3.3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

根据公式2-4,对2009年-2013年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人数客流量与旅游总收入的季节性集中指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4所示:

从《图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2013年流量与总收入季节性集中指数》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流量的季节性集中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说明福建省游客流量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增强。对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来说,游客流量与旅游总收入的季节性集中指数相互同步。

4结论与讨论

本文探讨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得出: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主要呈现出:以3月、5月、10月为“峰”,以1月、4月为“谷”的“M”型季节性特点,而且福建省游客流量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因此,相对于全省的季节性不断改善,如何进一步消除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季节差异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本文的样本有限,在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的研究过程中,仅以30个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样本,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于“采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缓解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做好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布局,并积极与省外进行大旅游环线的构建,实现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北京:国家旅游局,2015-01

[2]ThomasLiekon.DomestictourisminKenya.Houston:BantamBooks,1994.167~168

[3]AdyMilman.AFeminineApproachtoSeasonaltourism.Pari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9.332

[4]李肇荣,郑宇飞.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及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07,11(03):30~31

[5]余骥.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3(02):15~1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JAS14467)资助。

作者简介:林琴玉(1978-),女,福建福安人硕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吴光玲(1962-)男,宁德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乡村旅游。张??敏(1984-)男,硕士研究生,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文化。

第7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观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期末地理的命题特点通过对近年海淀期末地理部分的试题剖析,不难看出其试题命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围绕人文地理核心主干内容选择“中心问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创设问题情境,凸显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或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反思,从中渗透着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期末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人文地理内容虽然具有“多而杂,偏记忆”的特点,但从考试角度看,对其复习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据上述人文地理考试命题特点和复习原则,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准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从总体来看,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容易抓住重点;人文地理容易,但内容分散,很难抓住重点。因此,要运用知识结构法来复习,通过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内容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城市)形成、交通线(点)建设、商贸活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4)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掌握中国和世界地理概况。对中国和世界热点区域,要掌握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探讨区域发展措施。

2、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认清发展规律。

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旅游景观欣赏要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要运用专题复习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专题复习为宜,而且专题的确立宜大不宜小。如果专题过小,不仅综合性会大大削弱,而且会显得很琐碎,导致死记硬背现象。

根据人文地理特点可确立的专题有:

(1)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等。

(2)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等。

(3)旅游地理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开发、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环境问题及保护等。

(4)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

三、几点注意事项1、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

2、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强解题指导外,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热点,这些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

第8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政策需求;研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59-03

前言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农村建设政策的相继出台,为农村发展及农业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M作用。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关于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仍有所不足,从而限制了旅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旅游经营者的发展。因此,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农业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功能阐述

(一)农业旅游概念阐述

据中国旅游局所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定义,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农民劳作、农村风貌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十以来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使农业生产有着新的变化,从而使农业旅游的内容与形式也得到不断的扩展。笔者看来,所谓的农业旅游,即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业与农村背景作为景观所开展的一系列集观赏、农事、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二)农业旅游的特征

一是生态性。农业旅游能够成为热点,其关键在于农村安逸、秀丽、朴质的生活方式,纯正、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对城市人群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同时承担着保护环境、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功能,因此农业旅游具有较强的生态性。二是生产性。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因此与其他观景、养生旅游有所不同,不论是采摘、垂钓,还是农业观光,都能够体现出农业产品生产与产出的过程,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还能收获产品,进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收获。三是文化多样性。对于旅游来说,其主要是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行为,因此在农业旅游开展中,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使农业旅游夹杂着各式各样的地域文化,并形成农业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四是体验性。在农业旅游中,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并享受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乐趣。

(三)农业旅游的功能

农业旅游具有四大功能:一是生态功能。农业旅游对生态理念有着较多的要求,游客也想追求返璞归真的感觉。二是扶贫功能。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可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农业附加值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安置,实现农民增收,所以具有一定的扶贫功能。三是教育功能。游客在参加农业旅游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学习与积累。在农业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通过观光、娱乐来提升自身的农业生产知识,做到对农业领域的有效了解,从而展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四是娱乐功能。对于农业旅游来说,游客可亲自参与到生产、种植当中,在体验的同时,完成农业旅游娱乐功能的直观享受。

二、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的类别及需求

(一)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类别

1.个体经营类别。农业旅游的前身当为农家乐,经营者可利用自家的土地或承包土地来展开个体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一类经营者来说,由于是从农民直接转变为农业旅游经营者,因此其具备的素质也不够专业。再加上对于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来说,由于资金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在硬件设施上有所短缺。此外,因为农村生活习惯与城市人群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因此饮食安全隐患仍普遍存在。

2.涉农企业类别。以农业种植、养殖、服务等类型的企业,也会借助其生产设施及研发成果来做到对农业旅游的开展,从而使企业的经营项目、收益来源、产品附加值、企业影响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类企业主要是以中型企业为主,与个体经营类别的农业旅游经营者相比,这类资金拥有一定的资金及经营能力,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标准化、企业化运作,因此在农业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类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3.非农企业类别。所谓的非农企业,是指企业在从事农业旅游之前,并直接不涉足到农产品的生产。但是,这些企业往往都与农业产品与农业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目前,这类农业旅游经营者包含房地产、旅游、能源、矿产等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在中型规模以上,他们在农业旅游发展中,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建造与规划。

(二)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需求

1.市场需求。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城市居民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城市生活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长久得不到放松。进而促使他们向往农村生活环境的悠闲。与此同时,各类农业旅游企业也纷纷出现,对于中小型旅游经营者,特别是个体经营者来说,其渠道不多,宣传能力有限。因此,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仍对农业旅游市场有着较大需求。

2.市场定位需求。农业旅游的原型为农家乐,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很多农业旅游经营者都完成了传统到现代化的蜕变,做到了对农业科技、民俗文化、现代项目的有效融合。但受到固有观念的限制,经营者在市场定位时,还将目标客户局限于城市居民,没有将农业旅游提高到区域旅游发展层面上,更无法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获取市场份额。

3.景观差异化需求。农业旅游的发展基础由原本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景观、乡村文化为基础,区域内的景观本底差异较小,不同经营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景观的同质性,加之早期的农业旅游发展缺失统一系统的规划和规范,造成了区域景观的同质性现象严重。

三、我国农业旅游相关政策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旅游标准化建设得到推进

目前,政府已经在农业旅游标准化建设上做到了有效推进,并在住宿、餐饮及环境建设上逐步展开。农业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能够直观反映出当地政府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变及社会资源挖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借鉴欧美等国的政府管理经验可知,一套科学、全面农业旅游标准化体系的构建,能够对政府的管理模式做到有效规范,并使农业旅游更具法治意识。以个体经营者为例,一些地方旅游部门已经对准入规则与经营行为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餐饮安全、住宿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与规定。要求个体经营者安全管理责任不断提升,进而为消费者提供质量高、安全、可靠的旅游服务。

(二)与地方旅游业相关的政策不足

在对我国旅游相关政策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停留在对国家政策执行与落实层面上,很少出现地方政府根据该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实情况及需求来出台相关政策。一些地方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旅游关注不足。例如在旅游景区相关的规制中,有关乡村旅游的规定只有《乡村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而乡村旅游的景区建设、节事活动等重点项目,在法制环境的规制方向中都缺乏关注。

(三)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缺失

对于旅游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包容性,并在带动社会就业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从事农业旅游经营的企业较多,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也多良莠不齐。在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中,我国出台了《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然而,在涉及到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考评及管理问题上,相关政策仍较为欠缺。

四、满足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需求的政策优化建议

(一)加强非旅游接待户权益的保障

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非旅游经营户的利益。在民俗村中,没有从事旅游经营的人家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所限或自身能力所限,没有从事旅游经营。村里对他们的扶持主要是政府出资的低保及大病统筹,而这些非经营户从旅游经营中几乎没有任何获益,反而要承担开展旅游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另外,村落中的基础设施属于公共设施,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损耗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非旅游经营户的利益。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来确保非旅游经营户的权益,以显示公平性。

(二)将培训与宣传等政府行为规范化

将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政府行为确定为制度或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例如,各区县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的培训和各地政府对农业旅游的宣传,都没有出台相关的规定和标准进行限定。从业人员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是否采取年审制度,每年要有多少课时的学习,是否安排交流和参观,怎样考核,都要有详尽的标准,建议仿照《导游人员培训标准》,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标准化、规范化。

(三)对市场准入政策需做到严格把关

不仅是民俗接待户、食品安全的准入政策还包括农业观光园等相关准入政策都要严把关。不仅要考察经营者提供的硬件条件,更要结合该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构成进行审批,确保经营接待户提供的产品类型新颖、内涵丰富,有市场竞争力,而且经营者有经营管理的能力。当然市场准入政策也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把握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政府希望能帮助尽量多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尽快富裕起来,但是为了乡村旅游的未来,应该及时整顿市场,规范市场。

(四)在资金需求上打通政策渠道

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在发展中,对资金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通过农业旅游税制改革、加大金融投入等途径,有效解决中小型旅游经营者的资金需求问题。一是利用政策优化、吸引发达地区企业或资金流入本地区,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解决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资金需求问题。二是对已有的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需通过政策制定,减轻他们的负担,避免一切不合理收费问题的存在。三是促进银行与这些企业间的联系,为其融资、贷款提供途径与便利。

(五)促进政府与协会共建差异化景观

农业旅游行业协会对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全面的把握,并具有连接市场与经营者之间的责任。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政府与农业旅游协会等行业协会间的交流,在为农业旅游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加强旅游项目的交流。从而能够根据地域特色及地理环境,共建一系列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休闲景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差异化景观,避免同质化竞争。

总结

面对中小型农业旅游经营者市场需求、定位需求及景观差异化需求等政策需求问题,政府部门只有在市场准入、从业人员培训、非旅游接待户权益保障等方面加强政策制定,方可优化市场环境,完成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使中小型农业旅游企业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及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慧,张岩,谢倩.农业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与产业升级策略――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11).

[2] 赵仕红.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3] 杨铭铎,焦翠翠.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李俊梅.基于外部性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解析[J].中国市场,2012,(22).

[5] 汪芳,郝小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J].旅游学刊,

2008,(8).

[6] 鲍润华.三峡库区农业旅游目的地居民满意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 贾照雪.城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8] 林奕希.湖北省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The Analysis on Policy Demand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gricultural Tourism Operator

LIU Xiao-yan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China)

第9篇: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农业 特色农业 生态资源

旅游农业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农业进行了界定,刘开榜①(2006年)指出:“旅游农业是依托已经形成的特色农业、优异环境、绝好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农业附加值的大幅度提高,使农业和旅游业之间形成良性经济循环,在农业和旅游业之间构建长效的联动机制,获得旅游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民族地区相对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开发民族地区旅游农业能够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途径。

一、民族地区旅游农业发展不足

(1)统一规划不足,特色不突出

少数民族地区对旅游农业的开发意识不强,缺少政府对旅游开发的统一规划,尤其是旅游农业的开发扶持力度较小,造成了开发的盲目性致使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生态文化内涵不高,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知名度不高,没有吸引力。

(2)开发方式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少数民族地区对旅游农业的科普教育不够,大多数还处于“春天看花,秋天收果”停留在传统的低层次的经营层面上,旅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旅游重游率不高。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旅游农业时间具有季节性,旺淡季的反差明显。农业产品活动内容单一,游客参与性项目少,大多以打牌、搓麻将等为主,而一些农家乐经营者几乎不参与农业耕作,经营用的蔬菜、肉食均从市场购买,与农业劳作的完全脱节使得他们在旅游淡季无所适从,惨淡经营。

(3)农村风味不足,开发缺乏组织

旅游农业的开发上,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失去了原真性,农村风味不足,旅游农业的本质就是依赖农业自然资源开发特色休闲旅游,没有了特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在开发过程中,除了部分企业集团外,部分农民开发混乱,多为点状布局,随意开发,缺乏大环境的协调性。

二、彩色农业内涵

美丽乡村田园风光是观光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所以,以彩色田园作为观光农业的基础,是今后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

(1)彩色田园

彩色田园主要是相对于单色或色彩变化不丰富的乡村田园而言,根据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果树等的叶、花、果的不同颜色和组合,在四季呈现的不同形态来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体验等。

(2)彩色农业

目前,对彩色农业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议。总结当前关于对彩色农业的理解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侧重于农业作物,既种植业的“彩色”,另一种是侧重于畜牧养殖业“彩色”。具体而言,即彩色农业是指植物不仅有趋光性,而且对光谱有选择性,不同作物喜欢不同颜色的光,人们命名为彩色农业。例如:在红光照射下,水稻、小麦发育快,成熟早,产量高;辣椒生长快,结果多;甜菜糖分和维生素含量高。用黄光照射芹菜,叶大茎粗,品质优良,增产显著。另外一种是天然彩色农业产品的问世,该概念的范围比前一种对彩色农业的理解更为广泛。天然的五彩棉花、五彩珍珠、绿壳、蓝壳鸡蛋等,这些都将成为彩色观光农业吸引游客的旅游吸引物。

三、发展彩色田园生态观光的主要条件分析

(1)具有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条件

首先,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条件是激发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农业旅游活动最直接的因素,是农业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另外,具有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作基础,在发展彩色农业时,就相应的减少了彩色观光农园的资金投入量,也降低了市场风险。

其次,在作为农业旅游目的地,要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其旅游项目与内容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与同类旅游产品差异化竞争,争取优势互补,避免简单重复的建设和项目的雷同。

(2)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乡村农家旅游接待点不但要旅游设备齐全,而且环境优美,清洁卫生。前往农业观光旅游的多数游客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观赏、休闲、体验、度假等。所以为游客提供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会给游客以美好的回忆。

(3)区位条件

良好的农业旅游观光产品要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将该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所以,发展观光农业,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的客源市场,挖掘巨大的城市居民消费空间是观光旅游产品成败的关键,这也符合城市居民对农业旅游观光产品的购买习惯。

(4)经济发展水平条件

由于观光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城市居民。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在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约5.4亿,占总人口41.8%。所以,观光农业旅游的潜在消费市场巨大。建设彩色观光田园作为旅游目的地,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条件,这也是观光农业在我国首先兴起于发达沿海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习惯也是在建设观光田园前期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在一些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发展观光农业首先要做好客源市场的详细调查与反复论证,做出事实求是的估计。

四、彩色观光农业促进产业联动与产业结构优化

彩色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效应以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如农家乐在经营时,经营者购买蔬菜的需要没有和科技示范园的供给相配套,农户得不到优质的农产品供给给游客,而园区亦不能实现就地销售产品。彩色观光农业主要是以风景如画的彩色田园为基础,不断的优化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产业结构,更是有效的推进了产业联动。主要表现在:将彩色农业资源优势变为资本优势,实施彩色农业文化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