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第1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摘要:在研究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工科研究生自身特点,为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工程应用意识,通过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逐步探索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44-02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

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

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

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

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

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

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

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⒏妹趴纬逃胂执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

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

近五年的每年30―40人研究生选课,工程硕士每年20人左右选课,课程得到了各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普遍认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发表与该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篇,撰写的硕士论文均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

第2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美国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阿默斯特校区(以下简称麻省大学)是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系统五个校园中的主校园,是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创办于1863年,坐落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新英格兰地区。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于1964年,其研究生教育也有超过40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的3名教授发展到现在拥有43名教授,其中包括9名ACM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院士(Fellow)、4名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5名人工智能学会(AAAI)院士和2名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院士。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在人工智能、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计算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美国知名的计算机系,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下一代能以创新的方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计算机科学家”(cs.umass.edu/grads/msphd-requirements)。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该系非常注重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Original Research)的能力的教育宗旨,该系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以培养学生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习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每年大约会收到1000份左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的申请,攻读其博士学位,而录取的人数一般保持在30名左右。完善和严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开放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为全美最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院系之一。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招收两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只有在美国其他大学获得相应计算机硕士学位,并修完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认可的相关课程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否则,学生在录取后必须经过硕士/博士的连续培养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无论哪种形式,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培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和博士生研究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养和基本研究能力训练。学生只有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论证,成为正式博士候选(PhD Candidate)人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博士论文研究阶段学习。以下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1)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n advisor(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研究)

(2)Satisfy 6 Core Requirements (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要求)

(3)Complete 42 course credits (core courses taken to satisfy core requirements are included)(完成42个课程学分,其中包括核心课程的学分)

(4)Complete a 6-credit MS Project (完成6个学分的硕士研究项目)

(5)Graduate with an M.S. Degree(申请获得硕士学位)

(6)Pass the Department Qualifying Exam- Portfolio(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7)Form a Committee(成立答辩委员会)

(8)Propose a Thesis(提交博士开题报告)

(9)Complete 18 Dissertation Credits (完成18个学分博士论文)

(10)Pass the Teaching Assistant Requirement(完成助教的工作要求)

(11)Pass the Residency Requirement (at least 9 credits in back-to-back semesters) (完成连续两个学期修9个学分的要求)

(12)Defend and Submit a Thesis (博士答辩和提交博士论文)

本文将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探讨美国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博士研究生课程教育体系的特点,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教育提供借鉴。

2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

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而广博的基础知识,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要求每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修完6门博士核心课程,而且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这些核心课程分别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三大领域:理论(Theory)、系统(Systems)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1) 理论核心课:计算理论(Computation Theory)、高级算法(Advanced Algorithms)

(2) 系统核心课:有三组课程,分别是:

编译技术(Compiler Techniques)、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Modern Computer Architecture)

数据库设计和实现(Databa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ing)、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s)

高级软件工程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Synthesis and Development)、高级软件工程I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s)

(3)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高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人学(Robotics)、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不确定环境下的推理(Reasoning and Acting under Uncertainty)、增强型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Pattern Classification)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在六门核心课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为了加强理论基础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必须修完两门理论核心课程和一门高级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其他三门核心课程。例如,一个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除了修完以上两门理论和一门人工智能课程以外,还必须修完来自于系统方向不同组的三门系统方向的课程;而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则必须修完另外两门人工智能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一门系统方向的核心课程。

每门核心课程由教师讲授一学期,其中每星期2次课,每次2小时,3个学分。根据内容不同,每门课程一般要安排5~8次书面作业、1次期中考试和1次期末考试。其中,对系统方向的课程来说,每个章节完成后一般还有一次课程项目设计(Course Project),主要要求学生实现相应的算法和进行性能评价。由于核心课程要求高,课程学习内容多,导师和系里会建议学生每学期选学不超过一门的核心课程,所有6门核心课程则在三年内完成。如果成绩没有达到B+,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允许学生重修该核心课;但是,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博士资格考试申请时间前没有通过全部的6门核心课,则不再具备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

严格的核心课程作业、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勤奋刻苦的专研精神,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入实际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灵活而完善的博士生选修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和精深的基础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新问题的探索精神及能力。

如果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学科领域的重要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技术,是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重要途径,那么,选修课的设置则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了解并探索前沿研究方向,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做法是,在博士研究阶段,除了要求学生完成18个学分(6门)的核心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求完成24个学分(8门)的非核心课程(或称为选修课)学习。这些选修课大多是关于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前沿领域近3~5年的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或新技术的相关内容的介绍,一般由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提出新的课程计划,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目标自由选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授会将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同时,通过2~3个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各种探索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由教授主讲的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以教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在此就不再赘述,以下着重描述以讨论为主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以讨论为主的Seminar是美国计算机院系的教授最常用的选修课教学模式。Seminar的课程设置没有固定模式,但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程的选题一般是近年新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课题。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自近年来该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专题论文。

第三,课程内容的组织由教师完成。教师在确定题目后,一般会根据论文的情况将讨论的内容分为多个子专题,每个子问题由3~4篇论文组成。课程的开始一般是综述性的论文或在该领域出现的最早的学术论文,其目的是探讨该研究方向出现的新的应用背景需求和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其后的每个子专题则将对具体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选课的学生人数一般在20~30人左右,而且通常是由学完了核心课程以后的高年级博士生组成。学生人数太少,论文的覆盖面可能太小;学生太多,可能导致讨论的深度不够。同时,只有学完了基本理论后,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Seminar的学习讨论中,找到新的研究问题也是该课程设置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五,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学生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估(Review)、宣讲(Presentation)和进行课堂讨论。每篇论文的宣讲时间是25~30分钟,课堂讨论时间是10~15分钟。其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对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选择合适的题目并对教学讨论的内容(论文)进行筛选和组织对开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准备一门新的Seminar课,教师一般需要预先通读该研究方向所有重要国际会议的相关论文,然后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论文分类,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提炼出来,作为课程学习的论文。在课程项目的设置上,教师会事先准备一些题目,如对某些算法的实现、评估和改进,实现原形系统等,同时也非常鼓励学生在论文讨论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理的课程学习安排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有效保证

美国的博士教育是以博士生的最终质量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年限来规定学生的毕业时间。在美国计算机专业,培养一个硕士/博士生一般需要至少5年时间。由于强调博士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博士学习阶段,博士生都会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并尽可能地将研究项目中的问题和课程学习联系起来,用所学到的方法或思路来解决新问题。

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虽然学生的背景不同,但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顺利完成博士课程要求和博士论文要求,系里建议学生按如表1所示的时间表安排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计划。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不但在本系有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规划来自由选课,而且也鼓励学生在其他相关院系选修本系没有开设但对研究有用的课,如数学系或电子工程系的高级课程。总之,美国博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训练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5启示和建议

美国的博士教育强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用于探索与创新的研究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决定博士毕业生日后发展潜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博士教育主要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研究项目驱动型教育”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但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这种单纯强调研究项目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博士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没有严格的博士课程要求和淘汰制度,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知识结构的完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博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最终将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笔者建议,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应该首先强调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论哪个方向的学生都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如算法、分布式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这些核心课程应由教师来讲授;同时,应严格课程的考核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选修课,由于其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借鉴国内外Seminar课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有效地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上好Seminar课。

博士生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通过严格的培养机制和灵活的培养方法,在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项目结合起来,严格博士生培养机制,完善博士生资格评估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博士研究生的质量;以及如何真正教会学生探索科学基本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是我们在计算机学科建设中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3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情报学 研究生教育 上海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教育体制也比较完善,同时有政府政策强力支持和高校及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重点对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对策,旨在为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冀望对其他地区情报学硕士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历史沿革

1984年,武汉大学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后,其他一些高校和著名的图书情报机构也陆续获得了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截至到2007年,上海共有8所高校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各高校名称及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批准时间如表1所示:

3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培养目标

笔者对上述8所高校网站上的情报学硕士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归类统计,发现以下趋势:大多数院校都提到要培养情报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扎实的情报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网络检索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在现代情报技术、政务信息或企业情报方面具有特长的高级情报技术骨干。而南京政治学院上海院区和第二军医大学主要招收军队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军队在职干部,目标是为军队培养情报人才,为军队服务。

3.2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能够反映学科进展与社会发展需要。为了分析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笔者采取查阅和检索8所高校2007年硕士招生简章和电话访问有关机构的形式进行调研。由于各单位在设置研究方向时,出现了二元研究方向,为了便于分类统计,对其进行了拆分,如:信息咨询与知识管理拆分成信息咨询和知识管理两个研究方向。笔者将拆分好的方向归纳为11个大类,22个小类,并列出了属于各小类的研究方向名称,分类统计了研究方向和设立该方向硕士点单位的数量与百分比(见表2)。根据表2中的数据又制作了表3和表4。

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广泛。上海8所高校情报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共有40个,分布在11个大类和22个小类中,每一个小类再次细分出若干相近的研究方向,少则1个、多则4个。从单位分布来看,每一小类研究方向涉及单位少则1个、多则6个。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方向涉及众多领域,与社会、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等情报信息密切相关,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广泛的信息需求。

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的主流方向与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的主流方向一致。王知津教授曾提及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是情报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而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的主流可从表2数据中得到,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所占比重最大,均为10%,分别有6所和4所院校设立此方向,这两个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研究重点,有效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组织、检索、利用进行管理的研究和教育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研究方向反映了学科的进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是传统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基础,不可忽视。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系统、竞争情报、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等方向的设置紧随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宽了情报学的研究思路,使情报学的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研究方向在设有该方向的单位数中的排序与其在研究方向总数中的排序基本一致,但从整体结构看还存在不足。有11个研究方向在总数中所占比重为25%并且设立相关方向的硕士点数量均只有1个,研究力量较薄弱。比如信息化只有一所院校开设了城市信息化一个研究方向,而对于上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的科技创新和企业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等研究方向则缺失。

情报学的前沿领域涉及较少。比如信息咨询、信息产业研究方向所占比重仅为2.5%,开设此类方向的院校均只有1所,而信息社会学、信息构建、信息法与政策、知识审计、网格技术应用等在硕士研究方向中都没有涉及,暴露了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力量的薄弱部分,同时也意味着要加紧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步伐。

3.3 课程设置

笔者通过网上检索和向有关机构直接索取的方式收集到了上海6所院校情报学硕士课程设置的资料(不包括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本文收集到了这6个硕士点的84门课程,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上文中对硕士生二元研究方向拆分的方法对这6个硕士点的二元课程也进行了拆分,按11个大类进行统计(见表5)。根据表5又制作了表6和表7。

通过表格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上海情报学硕士课程设置范围较广,面向管理、面向技术、综合发展。6所高校共开设84门课程,其中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信息技术、信息分析、信息资源管理小类的开课单位数超过总数一半。有3个小类开设课程为0,其中信息化、编辑出版只有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开设此研究方向,这里没有收集到两所学校的课程信息,故数量为0。但是信息服务小类有3所高校开设3个研究方向,却没有设置相关课程。其余小类分布较均匀。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是情报学硕士生的主要课程。6所院校均开设了相关课程,在84门课程中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所占比例位居前列。信息管理本身是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对于信息管理的一系列行为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信息系统来实现。所以信息系统及共发展趋势对情报学课程的影响毋庸置疑。

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基本协调一致。硕士生的主干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一方面,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的数量分布相对均衡;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的单位分布也相对均衡。

课程设置中体现了情报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上海6所院校情报学专业近一半都开设了数学、计算机、企业管理、经济等方面的课程。情报学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和数学结合,实现了情报研究指标和研究方法的定量化;它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得情报计量、情报检索更为简便快捷,情报处理更加深入;和经济学结合,形成了情报经济学,对于研究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和管理学结合,更易于达到强调以人为本,面向用户的管理目标。

体现时代特征、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不多。如信息经

济、信息咨询、信息产业、知识管理等与当今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处于情报学前沿领域的课程开设较少。上海作为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城市,信息服务行业正不断发展壮大,而情报学的研究方向正是顺应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上海高校应及时调整情报学科的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与时俱进。

3.4 研究成果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核心期刊量可以表明该地区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研究成果。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统计了自1996年至今上海8所高校在12种主要情报学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科学》、《情报杂志》)的发文量。如将检索项设为“刊名=图书情报工作”并且“单位=上海大学”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07年6月20日。由于2007年不是全年统计,这里不作分析,其余各年论文量统计形成图1:

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来,上海8所高校在12种主要情报学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呈显著递增趋势,说明上海情报学研究成果的逐年增加,也从侧面揭示了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水平的提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上海的情报学研究在情报检索语言、竞争情报、社会科学情报三个领域较有特色。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张琪玉是中国情报检索语言领域的开拓者,上海情报检索语言研究成果主要出自该院。“九五”期间,上海的竞争情报研究成果斐然,涌现出一批专门学术论文和专著,在企业竞争情报等实务领域也取得了成效。主要成果有上海图书馆缪其浩的《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上海大学樊松林的《竞争情报学应用论》和《竞争情报研究论》等论著。华东师大在国内最早开始招收“社科情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上海学者编写过《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概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导论》等理论著作。

4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信息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情报学的发展赋予了无限活力,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得到重视,情报学教育前途光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多姿多彩,昭示着情报学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上海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教育先进,同时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情报学教育进步快,发展好。上海“十一五”规划将持续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发挥信息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促进作用,使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较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作用突出的城市,使信息化成为上海在世博会上展示现代化城市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信息大环境为情报学科创造了成长的土壤,情报学人才要把握机遇,在信息化发展中大显身手。

但是受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环境影响,情报学同金融贸易等相比还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多学科的融合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科对情报学科的蚕食,使情报学失去原有地位;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教育制度等方面都亟需革新,社会相关职业和学科的发展也促使情报学硕士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和价值重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市场化导向强烈,情报学基础研究和建设还比较薄弱,情报学的研究资源相对缺乏,学科建设任务繁重。

5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对策

5.1 明确培养目标,使更加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当代信息和知识已成为重要的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情报学作为一门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并提供利用的学科,其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管理专门人才。情报学教育要更加关注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针对需求的变化着重培养面向科技、面向经济全球化、面向和谐社会构建的创新型信息人才。

5.2 提升情报学学科地位刻不容缓

受上海经济环境影响,情报学与金融贸易等专业相比还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从各高校研究生专业报名人数上可以看出情报学比较受冷落。因此,提升情报学科地位刻不容缓。高校自身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会在学校的硬件、软件上有所突破。更主要的是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帮助解决情报学科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资源缺乏的问题。

5.3 加强情报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把握学科前沿和新技术动向

情报学科的发展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需不断探素前沿领域,并对现代信息技术保持高度敏感,以紧随时展。吴慰慈等对美国图书情报学院开设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如下几类:①计算机技术基础;②而向对象或任务的计算机课程;③网络技术;④多媒体技术;⑤通讯技术④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上海高校在此方面设立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还比较少,必须加强此方面的学科建设。

第4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语言学 语义学 计算机语言学

一、 形式语义学

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体系,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语言学在语言,形态,句法等层面上的描写分工;第二个是描写各层面上的内部系统的状态和关系。随着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语言学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宽,语义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交流的语言由声音,文字,语法构成,语言的语义是语言学研究的目的。语义学研究采用研究人工语言的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学是介于语言学和逻样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逻辑学家Frege。他的主张是使用逻辑的方法来研究语言意义。随后,经Wittgenstein, Rnssel, Carnap等人将逻辑和哲学结合起来研究,使很多意义现象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刻画。上世纪70年逻辑学家兼哲学家蒙太古奠定了形式语义学的基本轮廓。从此形式语义学在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形式语义学研究也在诸多方而取得了进展。形式语义学的理论根据是理论语言学为语言研究,研究工具是以数理逻辑的方法,目标是对自然语言的语义进行形式化描述,从而到达机器对自然语言的自动理解。最近的30年,形式语义学在国际上发展迅猛,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并且与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交叉互动。

在形式语义学走向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包括道蒂、帕蒂、库珀等等。已经形成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形式语法理论主要包括:词汇功能语法、动态句法学、情境语义学、范畴语法、树邻接语法等等。至今,上述理论中的每种理论都仍有大量学者进行研究。这些充分说明形式语言学已经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所谓语言和逻辑交叉研究的风格,既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也引起了对自然语言信息处理领域的高度重视。

但是形式语言学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以英语为对象语言的研究,缺少对其他自然语言所开展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很多文献是研究汉语句式,但尚不多见应用形式语言学方法对汉语各种句式进行刻画和计算的专著。将汉语句式中所表达的语义内容转化为经得起计算机语言自动分析检验的形式化的逻辑表达式,这个研究不但是语言学领域期待的,而且是中文信息处理领域迫切需要的。

二、形势语义学与计算机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家冯志伟教授曾指出:“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和处理,一般应该经过如下三个方面的过程:第一,把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语言学上加以形式化,使之能以一定的数学形式严密而规整地表示出来;第二,把这种严密而规整的数学形式表示为算法,使之在计算上形式化;第三,根据算法编写计算机程序,使之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形式语义学做的就是这一工作,我们可以说形式语义是理论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形式语义学做中介,理论语言学很难直接与计算语言学中的自然语言语义处理做对接,因此形式语义学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地位越来越重要。

自然语言作为人类知识的主要载体,人类用来表达、保存、传播、传承知识,进行知识的创新。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对自然语言信息的分析处理,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信息处理已经超越计算语言学的范畴,成为计算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

直接借助自然语言,在人与计算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是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目标。这项任务分应用部分和理论研究。应用部分指的是建立各种处理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和建设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资源。这主要是计算语言学的任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语言的内在规律来探索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计算方法。这一任务应该由有形式语义学背景的语言学家担当。但是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语言学研究与自然语言处理存在脱节现象。2008年12月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语言学学科建设讨论会上就指出:我国的语言学家和计算语言学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合作阶段,但现在双方在一起合作的现象少了。在过去30年里,计算语言学重点放在语形处理上,理论语言学为句法结构分析提供成熟的理论支持,从而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有很多合作。随着语形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其技术潜力也基本被挖掘殆尽,技术并未得到实质提升。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分析技术的滞后。

近几十年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这一研究方向的兴起,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求人们在逻辑的框架内去描述自然语言的特征。逻辑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语言学和计算机人工智能科学等领域,语言学的研究也逐渐融入了大量逻辑学方法,尤其在形式语言学领域,逻辑方法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汉语部分句式的语义问题是我们首要关心的。自然语言有别于人工语言的最显著形式是歧义现象。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始终是歧义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从不同角度对汉语歧义的研究,但从逻辑语义学的视角对汉语歧义句式进行分析的研究不多见。我们可以遵循典型的逻辑语义的分析对于汉语部分歧义句式进行描述。在这过程中,不可少的两条原则是语义类重设原则和逻辑谓词原则。语义类重设原则既考虑到了汉语某些句式的特殊性,又考虑到计算机语言学实现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逻辑谓词原则是出于保证语义描写过程一致性的考虑。更多地尊重汉语语言的事实,并且也充分考虑到逻辑语义分析的计算机语言实现的可操作性。

三、结语

面向计算语言学的汉语语法研究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面向计算语言学的汉语语义研究已日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攻方向。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基于形式语义的汉语语义研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在语义研究的这一方向上,依照语言学分析思路对相关的汉语现象进行形式化的逻辑语义描写,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算法加以计算机语言的实现,无疑对于中文信息处理的相关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Portner,P.&Partee,B.H.Formal Semantics:The Essential Readings,Oxford: Blackwell, 2002.

[2]冯志伟.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05)

第5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作者简介:邢建川,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集群系统、Petri网建模与分析、工作流管理等;周世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信息安全和RFID;侯孟书,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文件系统、计算机网络、P2P计算等;吉家成,男,高级实验师。

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依托,对实验中心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了“12333”的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实验考核体系。文章介绍了改革过程并提出实验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和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型;实验教学;研究型大学

近几年,国内高校创建了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优化实验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

1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我校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战略指导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现校内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2],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12333”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即一个中心、两个阵地、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三个机制。

1.1 一个中心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目标。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3]。

1.2 两个阵地

以学生竞赛中心和学生创新中心作为培养创新

型人才的两个主阵地。在创新型学生培养体系结构建设方面,依托学生竞赛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创新活动,取得优良的成绩。在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通过建立多个企业技术俱乐部(微软技术俱乐部、IBM技术俱乐部、腾讯技术俱乐部)来获得赞助和支持,并将其最新技术引入到学生的创新活动之中。

面向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立了梦飞无线等工作室,通过平台的技术培训,许多工作室在社会上找到了软件开发项目,并独立承担项目开发任务。有两个学生的创新工作室入驻成都天府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我们完成了竞赛中心的组织架构工作,成立了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专题邀请赛)、信息安全竞赛、机器人足球竞赛等赛事的分支管理机构,完成相关的竞赛组织工作。由教务处牵头,示范中心负责开出了全校的竞赛相关素质公选课,将学生竞赛培养纳入到本科培养大纲中。由竞赛团队责任老师担任主讲教师,针对竞赛过程完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竞赛培训课程内容,为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三个教学阶段

第一个教学阶段:面向低年级本科生,以本学科应掌握的数学公共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验证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实验内容。旨在通过做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离散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实验。

第二个教学阶段:面向本科生,由本学科各个专业方向共性的、具有明显学科特点的专业实验内容构成,基本反映了本学科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基础性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需求。该阶段的实验包括电子基础实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路基础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以及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等),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编译原理实验,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软件工程实验等。

第三教学阶段: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具有明显的专业方向特征,满足本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验需要,同时重点培养本学科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根据学院的学科优势,设置了五个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数字媒体、计算智能和大型机。该阶段以工程实践为背景,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学院学科优势,解决本专业实际应用问题。

1.4 三个实验层次

每个实验教学阶段都设有不同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按难易程度及训练学生不同能力分为三种类型: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

基础型实验:应知应会等原理性实验,解决在课程学习后对原理、算法的理解和设计能力。

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结合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甚至综合多门相关课程,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任务,难度较大。学生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即巩固前面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融合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归纳与分析,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新型实验:完全为开放式教学方式,由学生独立或者与指导教师共同拟定设计题目和设计目标,并独立完成,难度大,具有探索性、创新性。注重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的转化,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享受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从事实践研究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1.5 三个机制

“三个机制”是保障实验体系顺利实施的管理机制,即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及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4]。

2 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具体内容

2.1 根据硬件实验的系统性,规划硬件实验教学内容

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发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主要以6门核心硬件课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在构建硬件体系结构中,重点考虑计算机硬件的系统性。如在汇编语言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汇编语言编程模式的掌握比较容易,而对于汇编语言指令与硬件之间关系的理解上较难,由此反映出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数据通路结构的不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我们缩减了汇编语言的实验学时数,增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学时数,并增加相应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汇编指令与硬件关系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减少的汇编语言实验环节,在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时进行相应的补充,要求学生用汇编语言编程驱动各个可编程接口芯片,这样就将单纯的在微机上操作的汇编语言软件编程练习扩展到接口电路的驱动范围,不仅使学生的编程兴趣提高,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汇编语言及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学习效果。

2.2 根据软件实验的逻辑关系,建设软件实验内容

计算机软件实验教学同样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软件实验教学着重对学生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及软件开发过程的训练。按照计算机软件各课程的逻辑关系,提出围绕核心课程构建层次化的软件实验教学体系:将软件实验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个层次,如图2所示。重点建设各层次的核心课程,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各项实验课程的建设。

在构建软件实验内容中,分别在每个层次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核心课程,充分考虑计算机软件之间的联系。在专业基础课阶段,以开设基础型实验为主,对相关课程的原理和算法进行编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则以综合型、创新型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为例,在对原理和算法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与操作系统内核交互,从而理解原理,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技术和设计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3 根据学院学科优势,规划学科方向实验内容

学科方向实验是根据学院的学科方向和优势开设的,主要以综合型、创新型实验为主,在设计和开设信息安全方向实验中,根据学生学习课程所处阶段,在本科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一门综合设计实验课程,如图3所示。

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依托一门具体课程不同,综合设计实验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有独立的学分和学时数。考虑到处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信息安全导论、密码学基础等相关课程以及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能够编写简单程序,因此设立了信息安全基础综合实验;针对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网络安全协议相关课程,具备一定的安全协议概念,可以培养其设计与实现简单安全协议的能力,因此开设了安全协议综合设计实验;对于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核心课程以及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知识,要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现安全系统的能力,因此开设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综合设计实验。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套分层的信息安全实验体系正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想方面有效、可行。

2.4 采取“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层次化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不断地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层次化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所谓层次化递进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层次的教学。目前,在内容上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

基础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原理、算法的理解和设计能力。综合型实验主要包括课程内的综合和课程群中多门课程间的综合,是难度较大的实践环节,通过案例复现和模块替换等实验,掌握技术实现和模块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并结合毕业设计实施,为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技术提高环节。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拟题、通过多人一组共同完成难度较大、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题目。三个层次的实验之间形成了难度递进的逻辑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数字逻辑是诸多硬件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采用了随堂实验的教学方式,即上一章课,做一次相关的实验,并且实验内容以基础型实验为主,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基本知识点。而在随后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中,我们设计了综合实验,如可以将基础型实验中的A/D转换实验、七段数码管显示实验等进行融合,完成一个带电子显示的温度检测系统。学生通过完成综合实验,能系统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为完成更加复杂的硬件功能系统奠定了基础。在创新型实验中,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中断控制器、扬声器、步进电机等器件自行设计并开发一个智能的空调温度调节系统。

2.5 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为例。为了掌握并行接口8255的工作原理和扩展方法,首先给学生示范一个简单的基于8255的输出实验,然后提问,怎么样实现在开关的控制下进行输出的调整?能否设计不同的电路而能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再示范一个简单的定时/计数器8253实验,然后提问:如何将8255与8253结合起来调节输出的效果?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推动学生积极认真完成实验

针对不同实验的特点和要求,分别采取笔试、实际操作、撰写设计报告、论文答辩等多种考核形式。由于每个学生的选题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题目,实现方案也不同,通过演示、交流,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通过答辩,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5]。

3 坚持以科研引领实验教学,实现实验与科研的融合

实验中心依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0多个科研团队,搭建了丰富的科研平台。尤其是利用了在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智能、信息处理及小波应用、嵌入式实时计算等研究领域方面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形成了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数字媒体、计算智能和大型机等综合实验,学生通过该综合实验的锻炼,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

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本科实验教学内容中,固化为教材,保证了实验内容新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如学院嵌入式团队以“道系统”为基础,开发了嵌入式软件开发实验系统(包括仿真开发实验、嵌入式微处理器编程实验、处理器硬件驱动实验及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实验),配套嵌入式课程教学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发,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2006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专题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4个国家级二等奖,总分名列全国第一。

4 重视和合理规划实验教学队伍

我校依托学院的学科和科研优势,规划成立计算机实验教学团队。在团队中,按学科方向成立了计算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小组、嵌入式实验教学小组、网络安全实验教学小组、软件与技术实验教学小组、数字媒体实验教学小组、大型主机实验教学小组。每个小组包含相应的课程及独立设立的实验课程。团队成员由学院部分学科带头人、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中心的专职实验辅导人员、青年博士组成。有力地保证了师资队伍的质量,保证了高水平教授参与实验规划和建设,保证了科研与实验的融合。

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鼓励知名教授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学院《青年博士教师实验中心轮岗制》的实施,保证了青年博士教师参与实验建设和指导。同时,实验中心大力引进一批实验技术过硬,热心实验教学的高水平实验专任教师,同时对现有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职攻读学位或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允许实验技术人员报考工程硕士,选派实验技术队伍骨干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不断提高实验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实验中心积极构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掌握过硬实验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5 结语

依托计算机应用重点学科(培育计划)、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实验中心组建的实验教学团队,我们利用学院科研团队的优势,保证高水平实验项目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开发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中心和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我们在实验教学环节形成了如下特色:建立了“12333”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创新实验队伍机制,破解高水平实验教师匮乏难题;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竞赛和企业赞助的竞赛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和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小波. 本科实验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120-125.

[2] 叶秉良,戴文战.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31-134.

[3] 李新增,王国明. 高师实验室开放促进学生科研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25-126.

[4] 马寒,曹玲芝. 开放式电子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初探[J]. 实验室科学,2006(1):99-101.

[5] 陈吉明.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478-1480.

Exploration on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XING Jianchuan, ZHOU Shijie, HOU Mengshu, JI Jiacheng

(National Teaching Lab for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China)

第6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所以,要在高等教育中树立独立学院的竞争优势,人才培养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理论、技能和创业素质三方面考虑,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高于“二本”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创业素质,又强于高职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且也符合独立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要求[2]。

由此,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强调学生专业技能。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目标的工科类专业,它的专业技术性强,应用面也很广。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论是在实验教学体系上,还是在实践项目内容上都跟不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对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同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基础。我国高校计算机学科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当今社会的需求差距还是有一定距离,很多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常常只能照搬照套别人的东西,不善于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缺乏进行新产品、新技术革新的能力。导致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计算机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项目内容以及实验条件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独立学院本科培养的是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在本专业应用中的非技术的知识。所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由基础实验、综合实习和集中实训三部分组成。

1.基础实验:包括计算机各专业课的基本知识点的验证实验和综合实验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2.综合实习:包括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集中实训:包括毕业设计和各类专业资格考试认证、兴趣小组和科技竞赛等。实训部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应该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三)校企联合培养

为了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实验设备,借助企业工程技术的人才优势,把市场上的职业培训引入高校,在校内建立职业培训和高校的联合实训基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可以将项目经理,工程师请到学校,亲自指导学生做项目,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技术培训成本,还可以让教师参与其中,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3]。

(四)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提前上岗实习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为了使学生更贴近前沿技术,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应该推荐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学生毕业设计也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方式:毕业课题的选题与项目制作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培养的要求与规格由校方规定执行。这种培养方式不仅使学生所设计的课题更加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也保证了毕业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更加先进,与行业同步。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状况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就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操作动手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研项目,送教师出去参加专业培训,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申请项目。高校只有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总结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有的课程计划都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moe.省略/

[2]肖满生,刘双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5):95-97,96

[3]沈凌,彭庆喜.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12-213,213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重庆市西永保税区IT行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3092)

第7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逻辑思维;教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3-01

Study on Coupling Mechanism of Teaching Computer Program Method

Zhang Xue Hui,Wang Jing Hui1,Yu Chun Buo2

(1.Bai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aishan 134300,China;

2.Baisha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Jilin Province,Baishan 134300,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se serious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province, explore teaching computer programs methods,the concept of mutual coupling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computer program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etermines,we should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logical thinking during classes.

Keywords:Computer program design;Logical thinking;Teaching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校的课程中开设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培养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计算机程序的编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与数学方法的交叉融合。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分为上机操作和程序设计讲解,教授程序设计语言课采用的方法是先介绍语句和算法后写程序。但当上机操作时若将程序抄错则束手无策,若是见到未讲过习题则更不会处理。自古以来就有“教无定法”一说,在研究学情的差异及学科应用的特殊规律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使其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明确程序设计课学科特点,找准学科切入点便成为课程教学方法思维整合的首要及关键问题。

二、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特点

计算机语言是人机对话的纽带,程序课教学则通过语言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在初步掌握计算机语言基本语句格式和功能基础上会编制简单程序。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教材上的程序多数学生都会写,但却不知为何要这样写。因此培养学生编程时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及怎样才能进一步优化程序都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研究方法――化归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答问题,其中包括数形结合、化归等等。所谓化归方法是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求得原问题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化归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思维过程中主体进行思维活动的相对定型、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将数学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讲解程序设计实例时则应强调如何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真正懂得用语言表达计算机编程的目的。

四、应用实例研究

在职业高中程序设计课中,VB是程序中应用到的一个重要语言。其中最为典型的程序为连加、连乘,此例若用常规方式讲解则难以理解。但若改用化归法,则思路清晰易懂。

例如:假若解决两数连加问题:则

s=0 s=s+1 s=s+2

假若三个数连加,则有:s=0 s=s+1 s=s+2 s=s+3……

依此类推则可解决n个数的连加问题,

即:s=0 s=s+1 s=s+2 s=s+3……s=s+n(n为任意正整数)

因此可以将解决此类问题的程序设计总结如下:

s=0

for i=1 to n(n为任意正整数)

s=s+i

next i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能巧妙运用化归法则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能使程序设计简单化,更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兴趣。

五、结束语

从不同逻辑思维方式的养成到计算机编程的人机对话思维方式,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重视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运用,进而轻松解决计算机程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今后各种不同程序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在计算机的程序课程的学习中能游刃有余,为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浩强,田淑清.QBASIC语言[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周春荔.数学观与方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8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改革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了在岗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需要。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比,它们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其生源的显著差异,其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等均有较大不同。要使工程硕士成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规范培养模式和培养流程、明确评估办法等,2005年7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提出“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设想,并选择了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展工作。2007年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颁布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对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考虑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面向部队、基地等情况,在对“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培养方案在符合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要兼顾生源单位需求,在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切实使培养的工程硕士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确定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兵器装备的特点是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以导弹、无人机、指挥系统等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更突出了这一特点,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一是自动化技术。根据我院生源主要分别来自武器装备论证、武器装备试验、军代表、部队技术保障、部队装备管理单位等岗位特点,依托控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应该以武器装备为大背景,在控制工程学科内涵的基础上紧紧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因此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确定的基本思路是:涵盖我军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军代表系统、武器装备试验基地、部队修理所、部队装备管理等单位培养具有我军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如下:

1.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

该方向以提高复杂武器控制系统综合战术技术性能为目标,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研究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火控、指控、无人机和导弹等复杂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等。

2.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

该方向以提高武器系统技术保障人员的装备保障能力、试验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自动测试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研究武器系统的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及靶场试验中技术保障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标准测试总线的应用、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测试诊断设备研制等。

3.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

该方向以提高各级装备保障管理人员的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以人工智能、装备保障理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装备保障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制订适合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统一的适合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交换代码,基于装备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维修信息等进行研究装备保障领域的全程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以适应培养方向要求为出发点确定适宜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自如地实现向新领域的转变,才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的坚实后劲;只有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事例和经验,才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考虑到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在职攻读学位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上,我院采取的是“两阶段”学习方式,即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和领域必修课程,在学院集中学习;第二阶段主要学习选修课,采取先寄发教材供学员自学,再到学院集中辅导两次,每次为期两周,最后集中进行考试。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安排,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所设置课程应与各培养方向相适宜。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应具备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基于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知识面。这些知识结构、知识面要通过一类课程群的设置来落实。由于培养时间、教学时数的限制,课程的门数设置受到了约束,这样就要求对课程的选择必须反复斟酌,切实使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适用各个研究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领域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英语、数理统计、科技信息检索。领域必修课主要有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另一部分是为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思想是在保证对一个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至少应掌握一个课程群的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引入专题讲座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大学生知识面。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设置的三个研究方向,结合部队岗位需求,我们按优化、控制类课程群、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课程群、信息传输与处理类课程群的要求设置领域专业技术类选修课课程。

具体地讲,为三个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分别是:

为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研究方向设置了优化、控制类为主的课程,包含军事运筹分析、系统决策与建模、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防空武器系统效能分析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设置了故障检测与诊断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测试与接口技术、军用电子系统测试、电子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研究方向设置了信息传输与处理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数字信号处理、战术互联网及其应用、图像工程、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第9篇: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新工科;贯穿式培养;交互式指导

1传统计算机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课堂授课,即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首先体现在课时分配上,理论教学授课时间一般要多于实践授课[3]。其次体现在实践资源上,公共计算机实践平台有限,计算机课程同时也是很多计算相关专业的基本必修课或选修课,导致实践资源紧张。实践学习相对于理论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体会和提升[4]。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自行配置计算机设备,但是没有公共实践课程的强制约束,能自觉在课下进行实践练习的学生很少。这一点也在传统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得到体现。虽然经过了大学本科前三年半共计七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旧非常差。很多学生只是记得简单的编程语言知识,缺乏实际的编程经验,没有真正经历过全面的、系统的实践训练。此外,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固定、更新较慢,教师们也常常需要依照课程教纲授课,能介绍的新知识有限,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于书本知识,不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指导老师选定的课题一般都是自己科研领域的较新或者较前沿的方向[5],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需要临时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有好的成果产出。总的来说,传统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暴露出本科培养的两个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扎实的实践,就不会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课程设置跟不上学科新进展,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新需求。

2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发展需求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形势下提出的新时代工科专业发展战略。新工科主演涵盖了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若干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是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新理念,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高素质工科人才。传统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及本科毕业设计实践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求。一方面,计算机本科教学对新工科涉及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难以做出及时调整;另一方面,毕业设计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新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此外,正如第2章节所述,教师们也难以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将额外新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术[6]。鉴于此,很有必要探索适应于新工科建设需求的全新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培养方法。

3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设提升思路

我们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机本科毕业设计培养方式的两方面不足:短周期培养和单方向指导。相应地,我们需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将本科毕业设计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周期,进行全流程、可跟踪式培养;另一方面用交互式指导模式代替单方向填鸭式指导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3.1贯穿式培养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贯穿式培养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全周期和可跟踪。全周期是指从大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将毕业设计融入到大学全周期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去。需要指出的是,全周期培养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学生指定毕业设计题目,而是根据学生兴趣及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在前期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探索与实践空间,后期再让学生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可跟踪是指整个培养周期内,指导老师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培养方案。全周期模式有三方面优点:第一,充足的实践。理论需要联系实际,公共实践资源极为有限,更多的私有实践资源分散在指导老师那里。指导老师可以为本科生提供实践的物理空间和设备资源,使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深刻领会课堂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第二,更多的收获。指导老师还可以让研究生协助培养本科生,把研究生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传授于本科生;第三,更大的创新空间。本科生思维活跃,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可跟踪模式的优点在于指导老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可以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及科研情况选定最终的毕业设计题目,做到因人选题、有的放矢,实现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3.2交互式培养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交互式培养是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式培养。交互式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有更大的获得感,从而不断激励学生自发地搜集资料、学习知识、加强实践,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到达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交互式培养贯彻于整个培养周期,包括前期的学习、实践以及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交互式培养在老师指导、学生反馈、老师与学生讨论以及再指导、再反馈、再讨论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实现学生潜能的不断发掘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期充足的积累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不是简单地完成、调试成功了程序,而是针对所选定的题目,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及调研资料,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并与指导老师不断讨论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程序语言和工具,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在毕业设计的实现阶段,交互式培养会更加频繁,这个阶段是对整个培养方式的考核,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实现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并要求有创新性思路。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