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内部审计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审计的特征

第1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逮捕是惩罚犯罪、预防犯罪的重要对策和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同时它又总是同人身自由、人权保障等联系在一起。逮捕权由提请、批准、执行三种权能构成。本文中“捕”专指批准权。

本文中“诉”专指刑事公诉权,它是国家主动对犯罪进行追诉的一种刑罚请求权。

捕与诉皆是国家权力,两种权力能否合一,是否可以确立捕诉合一工作体制?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两种对立观点:

主张捕诉合一观点认为,捕诉合一体制是指现行法律框架内,由检察机关内部同一职能部门依法承担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并履行法律监督的办案工作机制。其实质就是检察机关内部职权的重新组合。

主张捕诉分立的观点认为,捕与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司法行为,属于两种不同的诉讼职能。如果将捕诉合一,其实质在于模糊程序界限,弱化监督制约机制。

除了上述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外,还有一种折中观点:无论从目前执法现状还是检察机关内部情况看,“捕诉合一”还缺乏理论支撑和外部环境的支持,条件还不成熟。但作为检察改革方向仍有进一步研究论证的价值,实践中可以做有限探索。

二、两种对立观点背后的刑事法治理念

两种观点,从表象上看,是对捕诉两种权能如何配置上产生不同意见,仅仅是方法方式或技术层面上的分歧。实质上,在捕诉两种权能是否合一不同观点的背后隐藏十分深刻的刑事法治理念。

(一)从刑事诉讼构造的理论角度分析,实质上反映了犯罪控制和正当程序两个模式的对立。

犯罪控制模式主张刑事诉讼程序的最重要机能就是抑制犯罪,即为了维护公共秩序,犯罪行为必须被置于严格的统制之下。基于这种立场,这一模式最关心的就是程序的效率,为了达到快速有效的追诉,使捕成为诉的一种服务工具,那么,捕诉合一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正当程序模式则是以个人优先的观念及为了保障个人权利不受侵犯而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的观念为基础的。这种模式主张对追诉权进行限制,设立各种障碍制约追诉权力,以实现被追诉人权利保障。因而,在这种模式的支配下,反对批捕权成为公诉权的服务工具或手段,主张捕诉分立,使捕与诉两权之间互相制约。

(二)从侦查程序构造的理论角度分析,实质反映了行政治罪式侦查观和诉讼式侦查观的冲突。

行政治罪式侦查观认为侦查追诉活动是单向活动,侦查追诉机关具有高度集中行政权力和超职权主义倾向,被追诉对象诉讼地位十分弱化。追诉方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实施不利于被追诉方的强制措施。在这种侦查理论中,捕成为追诉机关手段,成为追诉的一种服务工具,捕与诉合一便成为十分合理的选择了。

诉讼式侦查观认为,刑事诉讼活动一开始便具有诉讼特质,一旦进人刑事诉讼程序,便存在控、辩双方对抗,并需要中立方居中予以调节。这种三角结构式的诉讼特质不仅在审判程序中得到体现,而且在审前程序中也应得到体现。捕与诉是两种性质相斥的权力(利),两者只能分立行使,才能符合诉讼式侦查观。

三、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实行捕诉合一体制是刑事法治的倒退

在现行检察体制内,捕诉合一不仅违背刑事诉讼原理,使我国刑事法治走回头路,而且还可能直接危及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

(一)捕诉合一体制直接否定了逮摘程序的独立价值。

捕诉合一,不仅把把握逮捕条件的权力分配给了追诉方,而且也使追诉方完全占据了逮捕程序的权力,使逮捕程序服从于逮捕条件,逮捕程序的独立价值受到损害。

(二)捕诉合一,导致逮捕权滥用或不正确使用。

捕诉合一体制不仅不利于逮捕条件的把握,而且还可能导致逮捕权的滥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一是该捕不捕,二是滥用逮捕权,三是导致羁押期限的延长。

(三)捕诉合一体制使检察官客观义务原则受到损害。

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因为检察机关首先是法律监督机关,相对中立,信守客观义务原则,因而由检察机关行使逮捕权,是目前比较合理的选择,也有利于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但是要坚持检察机关内部捕与诉两种职能绝对分离。否则,捕诉合一,其结果只能使检察机关客观义务原则受到质疑,进而导致法律监督职能的弱化。

(四)捕诉合一不符合司法制度精密化和检察职能精细化。

随着法律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技术水平的发展,司法制度呈精密趋势,相应的,各司法职能也呈现精细化倾向,各司法机关内部分工越来越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职能之间不应相互混同,更不可相互取代。

四、中国特色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的几点设想

我们应该承认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或无视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之一,以法律监督地位参与审前羁押司法审查活动的客观存在。当然,我国不可能象西方国家一样,逮捕权从检察机关分离出来,由中立司法机构行使。我国要建立和改造中国特色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和控制制度。我们进行的司法制度改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一定非要套用什么法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中,当前所要做的是,确立检察机关逮捕权的权威,使检察批捕权成为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和控制的重心。具体地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逮捕权的司法化特征,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的审前羁钾司法审查权。

在我国,与其说逮捕权是一种司法权,倒不如说是一种行政权。我们应把逮捕权变成为审前羁押司法审查与控制的重要权能,增强司法性:

一要强调逮捕职能保持中立,克服长期以来“重配合”惯性思维方式,使逮捕权中本应具备的中立性、消极性、终极性等司法属性逐渐得以凸现,防止逮捕权成为主动性、扩张性的权力。

二要使审查逮捕工作引入诉讼机制。

(二)确立侦查监督集中化机制,使侦查监督成为检察监督的重心。

检察机关监督工作要以侦查监督为重心,以侦查监督为突破口,把现有分散到有关工作部门涉及到侦查监督的职能全部集中到侦查监督部门上,使之围绕逮捕权行使成为审前程序司法审查与控制的主要工作部门。具体的设想是:

一、放弃公诉部门侦查监督的角色,成为纯粹控诉部门,使追诉阶段的一切侦查监督职能由侦查监督工作部门行使。

二、划并监所检察对羁押期限及状况的监督职能归侦查监督部门。

(三)以完善立法为先导,制定相应配套规定,强化审前羁押救济程序。

要坚持以完善立法为先导,以制定配套规定为补充的原则,设置必要的救济程序。

1.完善立法方面

①立法应突出逮捕制度在刑诉法中的地位;②对有关审前羁押的法律规定要予以修改;③要将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也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之内。

2.制定相应统一配套规定方面

要克服目前公安司法机关各自制定配套规定,互相之间出现不协调甚至冲突的矛盾,以保障配套规定与法律相协调,各项配套规定之间相协调。

3.强化救济程序方面

第2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三个阶段。目前,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对经营活动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指导。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的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

相对于外部的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是为加强管理而进行的一项内部经济监督工作。是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对企业内部制度的制定的完善性、可执行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进行审计;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部性特征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大多都是以单位内部的员工为主,但也有少许是从公司外部部门聘用人员的情况,但是外聘人员的薪酬也由企业发放,内部审计人员受单位领导层的直接领导,这就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其他单位内部部门的共同特征,为了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为了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加快经济业务的执行进度,不惜追求捷径,使用简单快捷的方法,达到良好有效的经营。

(二)内部审计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直接参加单位的重大决策会议、审计单位日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包括审计财务收支业务、招标文件、合同文件、工程项目的过程审计,相比于外部审计只是在短短的数日审计企业的经济业务来说,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管理层反应,管理层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迅速与相关部门沟通,纠正已经发现和可能发现的问题。

(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按照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准则等相关准则的要求审计经济业务,独立地检查、监督本企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建设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

(四)内部审计具有广泛的设计范围

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涉及到企业经济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财务活动、工程项目、工会业务活动、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也可以进行保护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做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一般能够做到,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领导让审计什么,内部人员就审计什么,这样就决定了内部审计比外边审计的时间更充裕,审计的范围更广泛。

(五)内部审计的程序较简单

相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审计结论、进行后续审计四个步骤。

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可以根据上年发现的问题,根据管理层执行的本年工作重点等制定审计计划方案,报上级管理层批准即可实施;在审计实施阶段,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效率较高,极容易发现问题;在审计结论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得出审计结论,供领导层决策;在后续审计阶段,单位领导或其他人员对审计结论有异议,可以及时向审计部门提出,审计部门可以及时调整审计结论,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对审计意见书提出的问题,及时追踪整改情况。

(六)内部审计比较明确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企业所有者的权益。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各个部门在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是否按投资者的意愿做事。是否存在经营风险或做逆向选择,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形成的原因

根以上内部审计的特征,我们可以分析出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风险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有时会计在做报告时会存在少数的错误报告、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管理层在管理上有重大的漏洞和失误,而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却会认为会计的报告是正确且允许的,或者是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的风险主要由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活动政策理解错误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认为会计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内部审计风险是主管和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导致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内部审计部门是存在于单位内部,在单位管理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大型的企业集团,有清晰的管理层结构,内部审计部门一般被称为监事会,监事会直接服务于董事会,对下属的分子公司进行审计,监督经理的管理活动是否实现了子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一些企业内部不设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立在财务部门之下,或将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合并设立,这些结构上的错误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弱。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服务于领导的意愿,不能够客观、公允地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书,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的可能。内部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就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给审计活动带来风险。

(二)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和内容,给内部审计带来更大得难度,导致审计风险

随着企业体制的改变,及企业重组、合并、分立等,导致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越来越复杂,许多大型企业的集团的审计对象为子公司、分公司、下属单位、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的层次结构越复杂,交易活动越复杂,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内部审计的内容也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由以前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现在的效益审计、投资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决策审计、风险审计、环境审计等等。这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随着增加。

(三)炔可蠹频娜嗽彼刂什桓撸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人员相比,业绩成果不明显,工作内部环境不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专业、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小。有些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禁不住他人给予的来自经济等其它方面的诱惑,还有一些员工因缺乏对计算机的审计技术,从而不能有效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求,导致审计人员的信誉和工作质量大大下降甚至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审计出现风险。

(四)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方法比较滞后

我国在审计制度方面形成较晚,尚不健全、甚至出现空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理论依据,只能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审计。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风险意识较弱,很少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对于审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基本靠审计人员主管从事这方面多年的经验来判定样本量,而正是这种判断抽样极其容易出现重要的漏洞,和注意事项,形成审计风险。从目前来看,一些企业没有完整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度,审计报告制度等。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些都导致审计质量受到影响,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三、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内部审计风险虽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而且不能完全杜绝,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将其控制在较低的程度。

(一)建立健全审计法规,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审计署、内审协会可以组织审计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专家编制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结合本地区行业的特点出台适合本地区的政策法规,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审计方法。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走向规范化道路。

(二)积极参加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减少财务收支记账出现错误的风险,也可以使相关部门按照内控制度执行,在记账前期预防错误的发生。内审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给管理层提出可行的管理决策方法,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将风险的消灭在萌芽中。

(三)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对于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制度,首先要做到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其分工,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后期出现问题时人员之间相互推脱、出现漏审、审错等审计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这样不仅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同时也减少了审计风险的发生。最后,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样本数量和审计质量的管理,抽查的审计样本量要保证审计的质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报告规范

审计报告要在审计的底稿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的评价要客观,在没有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下结论。审计报告措辞要严谨,处理意见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内部审计报告复核制度,以防止内部审计风险。

(五)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培训

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应指定明确的审计培训规划。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分别指定不同的目标进行培训。要把审计事业的发展和人员的生涯结合起来,根据每年不同的变化,修改和完善培训方案,增加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处理特殊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减少审计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时代的变化。

(六)优化审计技术方法

计算机电算化高速发展,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可以避免人工操作对审计工作造成的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可以实现经济业务处理流程透明化,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重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审计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阎金锷,刘力云.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8(9).

第3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是保证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的关键核心,是具备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部门独立和交易独立是内部审计部门独立的两大核心。具体来说,部门独立是指公司其他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无任何利益来往; 交易独立是指内部审计部门认真运行回避体制,保持交易与交易之间的相对独立。而对企业来说,应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满易上和组织上的客观需求,以使内部审计活动的有序进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内部审计工作品质,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内部审计独立。

在国外的文献中,Gordon and Smith( 1992)发现,为了改善内部审计控制氛围以及改善内部审计报告品质,内部审计人员应在相对应的职责上保持独立。Stephen( 1993)发现,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相关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的共同努力,即保持内部审计在机构内部的独立。

在国内的文献中,王光远、瞿曲( 2006)的《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运用受托责任理论阐述企业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认为维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至关重要,同时在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时,内部审计相关人员应加强各方面的有效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王进朝( 2011)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与高管更换的相关性检验基于2002 年2009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以2002 年- 2009 年企业高管CEO、CFO 更换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以及Logit 模型回归方法得出,标准审计报告的出具可能被大股东左右,但审计委员的设立等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尹顺达、曲世友( 2012)的《对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从加强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加大内部审计质量相关程序评估以及提高专业素质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介绍现状、分析理论的方法来分析公司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如何改善质量。研究表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应相对独立于其所审计的活动之外,同时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部门有足够的权利,使得部门可以落实所提出的意见,而非是仅形式上的。

江锋、唐均、于荣霞( 2013)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探索研究》通过阐述对武钢内部相关信息审计的案例,发现内部审计独立性会被公司管理方式所影响,这样,内部审计独立质量会有所改善,保持独立是其作用发挥的保证,所以足够的领导层次是内部审计部门的需求。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职员是进行内部审计活动的主角,其专业胜任要求、专业怀疑、道德要求都会对内部审计质量产生一定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价值,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当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由非专业内部审计人员组成时,其发现企业的内部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曹军( 2011)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探讨》以及姚雪玉( 2012)的《浅谈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认为相关企业审计职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品德、足够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善于沟通的本领等,符合要求的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拥有一定程度上的解决问题本领以及善于沟通和交流的本事,同时在听的过程中,要认真思索,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李军涛( 2013)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认为内部审计相关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影响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和实务知识、环境知识以及协调能力,同时应具备很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足够的兢兢业业。

三、内部审计规模

内部审计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质量,因此要改善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要求我们研究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因素。Goodwin - Stewart 和Kent( 2006)以115 家企业相关数据为基础,从企业管理、内部相关控制和风险把控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内部审计规模产生一定的作用。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愈大、内部审计规模愈大。刘国常、郭慧( 2008)的《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以30 家上市公司2006 年年报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假设、指标选取以及运用pearson 相关性检验等,研究影响内部审计特征因素。研究发现,外部审计成本、企业分支数目与审计规模成正关系,速动比值、流动比值与审计规模成负关系,即外部审计成本愈高、企业分支数目愈多、审计规模愈大; 速动比值愈大、流动比值愈大、审计规模就愈小。

同时,刘霞( 2009)的《关于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我国中小企业板公司为对象,以2007 年年报中数据为基础,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来研究影响内部审计规模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外部审计成本和资产负债率与内部审计规模正反应,也就是说,企业规模愈大、外部审计成本愈高、资产负债率愈高,内部审计规模亦愈大。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为使所有内部相关审计活动按一定的政策和程序有序进展。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审计活动时,应对审计全过程实施动态控制,即审计前、审计中、审计后实施控制。因此,设置良好的内部质量相关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相关控制就越强,内部审计对应质量就越高。

毕秀玲、薛岩等( 2005)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对策》认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需要实施全面质量相关控制,包括合理设置相应部门、获取相关委员会的支持和监督、提高相应部门的独立、建立相应部门人员的保障机制以及对整个相关审计过程实施监督等。

第4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相关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内部审计具有服务的内向性、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审计工作程序的相对简单、审查范围的广泛性、审计实施的及时性等特征。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特征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结构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这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的活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种基本要求,是企业推动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内部控制具有全局性、常规性、潜在性、关联性等特征。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工作对象与目的相同,而两者的区别则主要表现在各自的工作方法上。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而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营。在工作方法上,内部审计主要是内审人员审核和评价会计记录、财务状况,以及各种经营与控制系统,用以确定企业的政策是否得到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而有效,单位的目标是否实现,并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建议。而内部控制则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等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既相互作用,又是独立存在。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密不可分,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就不能开展内部审计;没有健全、良好和运转正常的内部控制,不仅加重了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反之,没有内部审计对对内部控制客观公正的审计、有效的评审和根据审计结果提出的改进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但是,内部审计不能代替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内容涵盖了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比内部审计的范围要大;同样内部控制也不能代替内部审计。

三、正确处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1)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估作用,正确评估内部控制的风险。内部控制活动首要活动从全局对风险进行人事、防范和控制进行评估,但由于组织内部各部门利益的出发点不一致,很难做到对全局的把握,而内部审计相对独立的特点,能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风险。因此,充分发挥内审的独立性优势,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估,并针对风险提出改进措施。(2)实施好内部审计,有效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在实践中,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了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与程序,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监督力量,使违反政策、制度与程序得不到明确的惩罚,导致制度失去权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履行监督职能,其直接目标是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使内部控制的目标能够实现。(3)正确实施内部审计,全面评价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设计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主要是在制定阶段和实施阶段对控制系统作出评价,通过对正在制订和已经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达到参与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目的。(4)延伸内部审计,全过程参与内部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全面反映的经营活动,因此,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涵盖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事前内部控制、事中的内部控制和事后的内部控制。而作为内控工具的内部审计,也应该能相应地将工作范围延伸到这三个阶段上,才能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企业的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发展的内部监督体系的一体两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单独存在,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存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张超.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改善[J].现代商贸企业.2009(4)

[3]熊汉兰.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企业导报.2009(2)

第5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成因 对策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包括审前调查风险、审计程序风险、审计取证风险、审计报告风险等。内部审计区别于政府审计、事务所审计,所以内部审计风险也具有其独特性。充分识别并准确把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是有效控制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和关键。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客观存在性。目前,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人员在接受审计项目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委托时,会在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最终选择成本较小而风险较小的项目,甚至于会拒绝接受风险较大的审计项目。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单位管理的一部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为满足管理的需要按照领导地授权必须进行某项审计时,审计项目不具备选择性,很可能会接受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审计项目,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增加审计样本量等方式提高审计质量来降低审计风险,但内部审计风险不会为零。

2.可控制性。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非零的,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对此无能为力。在审计工作中,通过严格遵循审计规定和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增加样本量、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等方式,可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但也应该看到,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增加样本量等降低审计风险的渠道都是要增加一定成本的,随着审计成本的增加,审计风险的降低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降低审计风险和成本效益之间作出合理选择。

3.后果的间接性。内部审计部门是单位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直接参与单位的组织经营活动,但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建议,会间接影响到组织发展的某个层面。比如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进而影响其所在部门乃至整个组织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领导开始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将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运用到组织的管理中。从此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风险的结果间接影响组织的经营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内部审计法律环境不完善。目前,内部审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审计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专门针对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较少,造成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必须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审计风险。

(2)会计和审计的时滞性。会计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记录下来的信息仅仅是经济业务的一部分,并不能反映全貌,由于会计时滞性的影响,会计信息在时间上必然落后于经济业务实践。内部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抽取复杂经济业务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不全面性,存在风险。会计的时滞性加之审计抽查方法的使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也具有时滞性和偏差,导致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内部审计往往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以及审计证据的抽查样本量。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此时过分依赖内部控制就会导致审计失败,引发审计风险。即使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也很难保证在所有环节上都是健全有效、执行有力,审计风险难以避免。

2.主观原因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欠缺。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是实现组织经营目标的管理手段之一,服务于组织的发展目标,在组织结构、经费来源等方面独立性都比较差,有的情况下必须屈从于长官意志,拘泥于人事关系,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较好地开展,很难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发表审计结论和意见,引发审计风险。

(2)人员素质和技术方法存在差距。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发展还不均衡,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量还比较薄弱。总体来看,我国内部审计队伍比较年轻,业务能力、审计经验、职业判断能力、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等相对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来说都存在差距。内部审计本身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有些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做得较好,但也有部分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报表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内部审计过多地依赖于会计账薄、会计报表,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测试,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掌握不多,产生审计风险。

(3)重审计实施,轻审计计划。目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计划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普遍存在重审计实施轻审计计划的情况,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计划简单、笼统甚至于没有审计计划直接审计,导致无法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最终审计结论无法真实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三、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本对策

1.不断增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发展,将重点从单纯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上来,使组织领导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得到其它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从形式上的独立来说,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能够独立实行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能。从实质上的独立来说,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不为各种利益所动,客观公正地提出审计结论。

2.逐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做好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要从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抓起。内部审计机构要针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每一环节都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学严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充分分析并评估审计风险,对于风险较高的环节和内容分配较多的审计资源。严格执行审计计划和内部审计程序,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注重审计证据的质量,规范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考虑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认真撰写审计报告,恰当表达审计意见和建议。建立全面质量控制制度,通过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业务操作规程等方面的控制,保证内部审计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建立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全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确保审计质量。

3.逐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要求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经政策。为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素质,首先必须要选派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人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对新聘用人员强化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其风险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其次要继续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让他们熟悉会计、计算机、基建管理等方面知识,努力提高协调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4.主动协调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将工作重点从“内部警察”角色转向组织的内部管理,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不能完全对立,更不能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应该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坚持用事实说话,既依法审计、坚持原则,又尊重被审计单位的现实情况和困难,注重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良好的素质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5.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力量。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本身知识结构和经验等的限制,有些时候会面临一些单靠自己力量难以完成的工作。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这部分审计业务除了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之外,还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此外,聘请外部审计专家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加以评价,也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要注意联合其他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相关部门提供的审计证据,并注重审计责任的分解,最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部门的风险。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预先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合理分配审计重点和资源,恰当选择技术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使得内部审计更加注重组织的内部管理,更加注重组织的效益评估,更加注重改善组织的管理环境,化解经营风险,真正实现内部审计为组织内部管理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

[2]曾寿喜,刘国常.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7月

[3]苏强.浅议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财会研究,2006年第一期

[4]赵红莉.审计风险成因分析及控制策略.事业财会,2007年第二期

第6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业务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业务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靳建堂(2005)在《风险导向审计初探》一文中指出,风险管理审计是建立在全面风险管理基础上的一种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的风险承受度、关键风险衡量指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纵观上述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定义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革新,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但更多的是从审计技术、流程和内容来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李璇(2007)指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企业各层级审计主体在优化配置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权、利,高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视角下,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合理配置为基础,以公司各职能机构的有机协调为路径,以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创新为手段,以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在公司内的传播为核心,以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吸收了其他几种审计方法的优点,同时也考虑了关键经营目标、管理层风险承受水平以及关键风险计量和绩效指标。

1.系统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部分,在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生成是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和环境有效整合的连续一体化过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身有其组成要素、结构及目标,具有复杂系统的显著特征。跨职能合作的需要以及内部审计能力各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导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生成和运行就更加复杂。

2.增值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来发现风险事件或潜在机会,将风险转移或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水平内或对潜在的机会加以利用,这种从下至上的合作能为企业减少损失甚至带来收益,直接带来企业价值增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职能,从上至下,从企业董事会到各子公司或各分部风险管理小组,明确责权利配置,可以监管、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行为,协调内部审计关系,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最终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的实现,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提升企业价值。

3.依存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依赖审计主体所依存的审计环境、资源、能力的状态水平,且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实现路径的不同而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须保持与内部审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一致的动态调整,尤其要关注企业内外审计资源、内部审计能力的变动和调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行是一个适应性的业务,企业必须采取与时俱进的观念和不断修正的方式来制定战略,并力求与企业环境和谐一致,以确保内部审计战略的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体现企业战略对审计行动的指导性,并充分发挥其长期效能。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

蔡春教授在其专著《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指出:“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的全面有效履行。按照各种审计类别所列示的审计目标都是这一本质目标的具体化。因此,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更加强调确保风险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第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风险管理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受托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是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重要保证。第二,由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业务,特别是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业务有可值得怀疑之处,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正是执行这种控制功能的一种特殊机制,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以及其中的风险控制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功能

前文已经论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确保经营者受托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经营者,是以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分析,以确保企业的关键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功能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拓展到受托风险管理责任而拓展的具体功能。这一具体功能除了传统的审计功能之处,更加强调审计的保证和咨询功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主要体现两方面的作用。

第7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以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银行行业 运用

随着金融风暴的袭击,现代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激烈竞争增大了经营风险。如果延用审计模式传统方法,势必不能满足现代银行发展的需求。如何能有效运用与配置银行的审计资源,增加审计的成效与效率,确保银行加强管理与防范风险,是专业审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究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在银行中的运用就具有现实意义。

一、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具备特征

事实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整个执行过程中,都构建出企业风险的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的量化来分析审定排定项目的优先次序,然后根据存在的风险判定审计重点及范围,进而加强银行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内部,同时提出具有建设性建议。总之,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具有现代审计水准,并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业务范围,延伸到了内部控制之外的风险管理区域;

(2)审计重点不再局限于单个审计项目,而是采用风险标准作为审计项目;

(3)对银行经营风险以及战略风险都考虑进去,是财务报表控制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

(4)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以银行战略风险做导向,有效评估战略风险以及实施步骤的测试。

二、银行应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基本条件

实施上,审计必然会朝着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发展,同时也是银行业内部审计的不二选择。但是实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必然需要一定基础与环境,银行业经过多年革新与技术积累,已经达到了基本条件。

(一)银行通过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提升管理效能的需要

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不但是银行治理中的一部分,也是内部控制中一部分。站在风险的角度,能够及时的对银行风险做出相应反应并反馈延伸,促使银行内部控制和治理协同整合,有效规避与降低了银行可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心转移到了风险上,使与风险相关的内容成为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并通过不断更新的现代管理办法,对银行的审计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预测,准确掌握错报误报内容,提升管理效能。而且现代银行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都趋于成熟,自从银行业开始采用授信管理以来,就引进了系统的资产风险分类、用户等级评定等现代化管理办法,出台了各种规程与办法,规范了操作行为与管理行为,为银行运用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二)计算机审计手段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飞跃发展,计算机审计也称为了主流,称为了银行检查内部业务操作、资产质量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等手段。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不但充分了解了银行的内部控制,还量化与分析了银行单位风险点,科学事实分配审计资源,对高风险环境进行实质性的测试。

三、如何正确实施风险审计

银行业采用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和经营层的风险管理有很大区别,银行主要是采用事前介入、事中、事后进行检查的方法,进而来评估银行业识别风险的充分性,来衡量评价风险的恰当性,同时还对风险进行控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风险评级是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基础

银行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特点和行业特征的风险评价体系,以此来为风险导向审计成功实施奠定基础。不同的业务风险程度不同,银行业在正常运行时候,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经营环境都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损失风险或者隐患,就必须要进行相关风险识别,然后根据风险程度进行级别分类,“量化”风险,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利用货币信贷、会计财务、外汇管理等方面的风险指标,再结合风险的易发程度、业务的重要程度以及历史经验,划分出风险等级,然后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顺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二)充分运用电子技术实施风险审计

为了防止审计风险失败,最好是使用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有机结合方式,对疑点进行核实之后,就要把审计资源超着重点风险进行适当倾斜。一旦计算机审计发现了疑点,要做全面的检查,对敏感的风险线索做高比例的抽查,一般线索就根据平常手段进行相关疑点排查即可。如果手动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通过计算机审计进行分析,提高审计的效率减低审计的成本。

(三)风险导向审计进一步推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从银行业经营现状可以看出来,很多存在重大违规的问题以及经济案件,大都是没有找出蛛丝马迹,而是要等到出现风险之后才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采用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对银行来说尤为重要,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能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风险就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还增强了后继续审计,确保改正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发生类似错误的频率,缩减了风险的管理成本。组织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信息能及时准确的传达,针对风险提出的建议或措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四、结束语

随着国际金融风起云涌,资金流通相比过去更加活跃,这必将为银行业带来更大的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就体现了更多的优势,它能有效提高银行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因此,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在银行业中的运用将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谢维佳.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1(8):145-147

[2]刘晓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8(4):175-177

第8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摘要】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进行独立的评价,是通过审查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它可以强化企业的自我监督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变化也越来越大。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思考

内部审计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适应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而发展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就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现状和措施作一些思考。

1.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从而保证企业目标任务的完成。企业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公司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的制度安排。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公司的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和监督者的权利、义务、责任及与外部关系的法规体系。因此,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经营者要向所有者承担明确的经济责任,这就要求建立明确的经济关系和具体的经济责任评价、考核、监督制度。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管理职能,决定了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80年代初,多年来审计对于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内部审计的发展相对缓慢,存在很多问题,严重不利于企业内部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2.1企业本身对内部审计的不重视。大多数企业领导缺乏对内部审计的基本了解,认为内部审计与经济利润的取得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因为内部审计的存在,削弱了自己的自利,所以精简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甚至取消内部审计部门。这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甚至作用就被削弱,其运行也受到严重阻碍,监督作用也难以完全发挥出来。

2.2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是审计人员基本专业素质较低,理论水平和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不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是会计人员出身,不少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另外后续教育不足,对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欠缺,以至于无法掌握现代审计的手段,例如电算化审计等;最后,个别审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遵守也有所欠缺,审计行为不合理,不利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形象。

2.3企业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企业内部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其作为会计机构的附属机构,作为隶属部门的内部审计,在进行经济业务监督审核的时候,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内部审计的作用就更无从谈起。另外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或从其他部门直接调派,和原来的部门会有一定的联系,在独立性上会有很大影响。

2.4缺乏具体统一的法律,内部准则进行指导。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并不久,到目前为止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指导,从而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像是违纪等问题的定性定量,都难以准确的计量,进一步造成内部审计缺乏约束力。

3.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3.1独立设置内部审计的权威机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内部审计虽然与外部审计存在服务对象的不同,但工作性质相同,在独立性上同样必须坚持统一原则。有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的本质特征缺乏正确理解,把机构设置在财务管理范围内。有的交由主管财务领导分管;有的直接置于财务部门之内,两个名称,一套人马,形成“财审合一”局面。这种处境,不仅无法监督财务部门,而且也很难开展工作,更谈不上做出客观、公正、有价值的审计结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国家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强调了内部审计独立性要体现在机构设置、控制过程和审计结论三个方面上,以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通常把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由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我国一些企业已经着手或积极准备,按照这个思路,建立一个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这不仅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维护了产权所有者权益,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开展。

3.2切实改进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内部审计充当的是企业运行中的“监控器”,围绕经营目标,事前介入,跟踪评估,及时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而不少内部审计人员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工作不力、方法不当,习惯于按部就班。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从表面上看,功夫没少下,好材料也没少写,但由于失去时效性,指导价值不大。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欠佳,不被领导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久而久之,这种审计有无皆可。

3.3加强后续审计,强化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跟踪落实。审计决定执行情况是审计执行力的表现,审计决定不执行,审计建议不采用,审计效果就无从谈起。审计决定下达后,不及时跟踪落实审计决定的执行结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取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书面资料,会严重削弱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4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内部审计人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此外,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多元化,应配备精通企I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完善、专业技能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4.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否能发挥其职能,主要在于审计的内容和质量、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被审单位的接受程度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正确认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完善其内部审计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索耶 现代内部审计实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8;

[2]李林霞 试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沈阳大学学报 2004.1;

第9篇:内部审计的特征范文

一、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及构成要素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成员的权利和责任关系,为了实现共同目标、任务或利益,从分工与协作的角度规定公司各成员间的业务关系,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结构分配,有序有成效地组织起来而开展活动。企业组织结构按层次分,包括高层组织结构(股东会、董事会)和执行层组织结构(中层、基层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组织结构之一,也是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由上述要素相应而形成的审计机构体系、审计人员体系和审计规范体系。审计机构体系即是一般所称的侠义的审计组织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机构体系)按审计机构设置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本文所研究的重点在于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体系。IIA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书》描述“内部审计是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职能属于管理控制的范围,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是为加强管理而进行的一项内部经济监督工作。因此,一个良好的内部组织体系应该满足能保证内部审计各部门机构充分调动各方要素,以更高效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二、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研究现状

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国内外在丰富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注重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相关问题。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一是内部审计特征因素分析,主要侧重于对内部审计规模以及组织隶属情况的分析;二是探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三是对现代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的探讨。四、对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探讨。从已有的文献研究来看,前三个方面多国学者已经做了较多且深入的研究,而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相关研究文献却较少。

对于内部审计特征因素分析方面,Sarens(2007a)研究认为,内部审计规模与高管层的支持、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正式化程度和风险文化显著相关,小公司内部审计规模受风向管理系统影响更多;大公司内部审计规模受风险文化影响更多。Sarens(2007b)用模型解释影响比利时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越分散、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内部报告层次越多,内部审计规模越大。现行意大利公司治理系统中,没有审计委员会,相应的,其职能被分给了内部控制委员会和法定审计师董事会,Davide Rizzotti, Angela M. Greco(2012)用2005年到2007年意大利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据做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独立董事人数、CEO是否兼任经理、股东的表现没有明显关系,而与董事会的监督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了不管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或相关内部控制委员会,将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监管下能有效发挥其职能。

在内部审计报告制度上,很多文献都指出审计委员会作为监督机制的重要性,Kevin L. James(2003)通过对企业外部债务者的调查发现,相对于对高级管理者的报告制度,报表使用者更信任内部审计直接对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制度下的财务报告。同时,不管是内部审计还是外包审计,两者只要是对审计委员会报告,则没有显著差异。但同时表示,外包审计虽然会提高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的责任,但是由于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运作情况不了解,不能发现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问题,外部审计人员有可能泄露企业的机密。SEC表达了内部审计组织应该能够自由地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委员会应该能够直接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任命、薪酬确定、保留和监管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