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1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资源的交叉性

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杂糅和交错。几乎所有的景区都是资源交叉性的结晶,而不是单一资源的结果,旅游资源各要素很少有单一、孤立存在的景象,旅游资源大都呈现交叉性。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环境经过人工规划、建设与发展、增加交通、住宿等设施和其他人工建筑的装饰,增添了旅游的乐趣,丰富了旅游活动,使旅游景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促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充分利用。

2.资源的地域性

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本土化和地方化上。融水苗族自治县,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该村的民族特色,风格让融水苗寨旅游名声在外,苗族文化是融水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使得融水县所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特色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旅游资源的地域性鲜明。

3.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地理区位优越,物产丰富

融水苗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美丽的景观天赋。阳光充足,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尤其是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是著名的木材原材料区。物产的丰富性决定了旅游商品的多样性,融水的乡村物产丰富,土特产品在广西首屈一指,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融水县乡村旅游资源在类型上、在数量上、在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山水资源上,融水资源具有原生性,山水资源、岩溶喀斯特等很有特点,尤其是以元宝山森林旅游区、贝江景区特别突出;在文化资源上,融水是苗族聚居地,民族底蕴雄厚,人文风情厚重,以老子山、老君洞为载体的乡村宗教文化渊源流向,以各类民间节庆为主题的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融水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种类上几乎完美。

――整合融水旅游资源,铸就核心凝聚力

融水县周边乡镇,尤其是香粉乡等地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同样,融水的元宝山、老子山是融水乡村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经逐步开发,贝江更是多姿多彩,雄浑壮阔。就旅游资源来讲,融水的旅游资源可以称之为“两山一水一城”,即元宝山、老君山、贝江及融城,三者互相融合渗透,住久了融水资源核心凝聚力。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好

融水县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融水旅游业、农业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随着融水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及旅游业、农业的快速发展,融水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1.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发展

以融水县城周边农家乐自发建设为起点,最初的乡村旅游只是为城镇居民提供简单的餐饮服务,慢慢发展蔓延到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及开发,到以雨卜为代表的典型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开发,如今,融水特色农业产业的崛起、民俗文化越来越显出价值,乡村生态逐渐发挥出其旅游作用,融水的乡村旅游更在迈上新的台阶,更多的资源能够为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旅游产品从单纯的餐饮想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乡村度假方向发展。,近年来,融水一批较高规格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民俗村不断涌现,如贝江、沟滩、雨卜、长赖、翁义、老子山、龙女沟、元宝山等,融水乡村旅游产业逐渐规模

2.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合理化

真正意义上讲,融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汹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遍地开花。“十二五”以来,行政机关运用政策手段,狠抓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促进具规模、档次高的乡村旅游景^景点迅速崛起,辐射带动周围大片乡村旅游产业兴盛。融水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特点,按行政区域划分,主要聚集在融水县城、四荣乡、安太乡、香粉乡和三防镇,主要包括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九万山、贝江景区、龙女沟以及培秀、小桑、元宝、沟滩、长赖、雨卜等民族村寨。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上建设的更加完善,开发深度充足。

三、多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根据资源利用模式的不同,融水乡村旅游开辟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1.重点项目依托型

主要是以“两山一水一城”为代表,元宝山将森林资源与民族乡土结合开发;老子山是以民间宗教与乡村风物结合开发,贝江则是以乡村水载体驱动乡村主流元素,融城则是深度体现了融水苗族文化和产业特色。可以说,融水县以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贝江景区、龙女沟景区为依托,把乡村旅游与森林旅游、民俗旅游、各种专项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开发成民俗特色浓郁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2.特色苗寨驱动型

苗族文化元素是融水乡村文化载体,是融水乡村旅游发展最具特色的旅游元素,特色苗寨建设将是融水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主线和驱动力,苗族风情引领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将是融水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方向,形成了以雨卜东兴旅游村、田头苗寨旅游村、沟滩民族旅游村、长赖民族旅游村、培秀苗寨等为代表的特色苗寨发展格局。融水誉称“广西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百节之乡”,在特色苗寨建设和发展上更是充满活力。

第2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人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怎样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呢?笔者从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的可持续性来谈谈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以农家乐、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十一五”期间不少地方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一些模式:

(一)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二)森林公园模式。对于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三)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四)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Q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五)农业公园模式。按照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六)租赁农园模式。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七)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许多大小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八)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九)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有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十)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十一)教育农园模式。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农业博物馆,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介绍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农业生产工艺技术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到农业建设的热情。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乡村地域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所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所以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景区对游客有持续的吸引力,必须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生产性、纯真性的特征,所以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品特色,突出开发主题。要分析资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闲市场的需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将特色化和主题化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始终。

(二)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

(三)开发体验产品,提高体验价值。开发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综合体验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第3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遥感信息;资源环境;丽江

一、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山川多变,玉龙山、老君山,金沙江及其山间盆地组成了丽江秀丽江山,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地丰富旅游资源。目前,丽江已基本形成区内和邻近区间的交通网络,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丽江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秀美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劳作方式、厚重的文化艺术等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城镇周围分布着大片农田和果园,点缀着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村庄,村庄或依山傍水或果园环绕,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组合成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乡村生态旅游与目前已形成的旅游景区具有极大的相异性和独特性,玉龙雪山、丽江古城与周边乡村村落形成山、水、人组合景观群,在旅游资源结构和旅游吸引力上呈互补关系。乡村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其开发可为丽江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丽江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遥感信息

对丽江的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处理,采用TM321、TM432、TM543、TM742波段组合,均得到较好效果。在TM321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如图2所示),丽江的城区与周围的地物区别非常明显,根据原有的数据资源相对比,很好的反映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情况。

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象上(见图2),直观、准确的显示丽江盆地和周围山体的展布及村落在盆地中的布局。乡村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与山体相连,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丽江古城与新城区在色调上也的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古城是砖瓦房,相对于新城区的水泥房,它的反射率要低。在图像上,部分红色调经野外调查,是一些植被稀少,且土壤有一定的沙化空地,主要位于白沙及玉龙雪山靠盆地一侧。

本研究中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作比值运算处理。由于丽江市周围是山地地貌,地形起伏造成地表光照条件不一致,使同类植物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不同的灰度或异类植物却呈现相同的灰度,对遥感图像地物波谱信息造成的影响程度较高,导致误分类。而NDVI植被指数具有波段比值特性,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述影响[4]。NDVI灰度图经过处理后,更能直观的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见图3)。在植被指数分布图3上可以看出,丽江的森林覆盖主要分布于四周的山体,山体上森林的覆盖达到40%左右,城区较低。

在遥感信息专题分类图上(如图4所示),清晰反映了丽江土地利用类型,如建筑用地(包括居民地、道路、工厂等)以红色显示、水域呈浅蓝色、林地呈深绿色;耕地和菜地作为特殊的绿地景观、以浅绿色表示。丽江的植被分布于四周的山体上与植被指数图上显示的分布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水体作为一个环境因子,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像上,植被呈绿色调,水体呈蓝色调,在拉市海的边缘,可以看到浅蓝色调,是由于边部水深浅,沉积于底部的泥沙所致。据水利部门测算,现每年流人拉市海湿地的泥沙量约l0.3l万t。目前拉市海水质为Ⅱ类水质,但总氮和总磷超标,已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5]。文笔海、文海、团山水库水体在遥感图像上没有异常反应。

三、基于遥感信息对丽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丽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效应的调查和监测十分重要,遥感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状况,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识别与及时监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利用遥感信息的多时相性研究和监测生态环境状况,例如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或生态环境的优化等。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与环境状状进行调查,快速、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区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由于所选遥感影像分辩率较低,无法对景点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规划。目前,现有的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方面的潜力还未发挥,如果园林、旅游和遥感部门能够携手合作,遥感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荣华,胡孟春.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J].热带地理,2001,(3):198-201.

第4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1 引言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发展的已相当具有规模,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4亿多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多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他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1)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3)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4)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研究等[1]。

国内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活动的需要率先在河北石家庄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2]。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一将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迹象[3]。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看,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底,关于农村旅游研究热点有一个从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目前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旅游的概念。(2)对乡村旅游类型与特点的研究。卢云亭提出了两类乡村旅游地的旅游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可以分为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型、古村古镇类、乡村风水或风土类、乡村土特产类、乡村休闲娱乐类、乡村名胜类和乡村红色旅游类八类[4]。(3)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马勇等总结出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四大成功模式,为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和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4)在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熊建平等通过武汉郊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调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从而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经营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案例。(5)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吴必虎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提出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相关问题,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民俗园/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业园等旅游产品逐渐向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打造第二住宅、分时农业、滑雪、会展、节事等产品升级[5]。(6)乡村旅游市场研究。(7)乡村旅游文化。(8)乡村旅游扶贫。(9)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等。以上介绍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接着本文将探讨乡村旅游的定义,特点及内容。首先,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定义:

表1-1 乡村旅游的不同定义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特点有:(1)独特的活动对象。(2)分散的时空结构。(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4)参与的主体行为。(5)高品位的文化内涵[6]。乡村旅游的内容包括:乡村旅游的资源构成要素有:(1)自然环境(2)物质要素(3)非物质要素。资源类型:(1)乡村田园风光型。(2)乡村聚落景观型。(3)乡村建筑景观型。(4)乡村农耕文化型。(5)乡村民俗文化型[7]。

本文的研究意义包含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乡村旅游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旅游需求出现要求新的规划思想指导和新的规划手段应用。这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其规划必然要求规划者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时空特征、文化内涵、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以此调整规划战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2)现实意义:如果缺乏对乡村旅游效应的全面、客观评价,缺乏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乡村旅游发展将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经常面对的事实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初衷和出发点很好,但是由于缺乏合理而系统的规划,往往造成开发者进行盲目开发,从而产生经济、社会、文化的负效应。乡村旅游的发展迫切需要规划理论的指导。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研究,能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能改善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现状,并使其发展越来越完善。

2 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乌鲁木齐及其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人文旅游资源,还有自然旅游资源,本文摘取了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图表形式展示,还对重要的旅游景点做了简单的介绍。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如下表[8]:

表2-1 乌鲁木齐周边旅游资源

著名景点的有关介绍如下:

(1)天池:天池的景点,主要有“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现松”、“海峰展”、“悬泉飞瀑”景观。

(2)南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三峰叠影――苜蓿台、白杨飞瀑――西白杨沟、幽谷翠烟――东白杨沟、牧野菊香――台等。

(3)水磨沟风景区:水磨沟风景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一。主要景点有:温泉疗养院、广汇丰泽园俱乐部、空中索道、葡萄山庄、雪莲山高尔夫球场、清泉寺、白塔、翰文岭、今世缘、古水磨和一炮成功广场等旅游景点和度假村。水磨河六景:“辉映青史”、“箭亭秀色”、“香妃出浴”、“清泉汇流”、“香斋观鱼”、“水磨欢歌”。

2.2 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2.2.1 优势

(1)可开发的景区、景点多。乌鲁木齐的水磨沟景区、南山牧场、盐湖、五家渠的郁金香节等,都可以把民族文化特色加入其中开发乡村旅游。

(2)旅游资源丰富。不仅包括人文的旅游资源,还包括自然地旅游资源,民族特色饮食,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品种繁多。

(3)客源丰富,良好的市场基础。乌鲁木齐周边有大量的客源市场,有大量的周末休闲游客,另外,新疆的丝绸之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香料市场等闻名中外,新疆的旅游特色具有沧桑的美感,及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于一身,许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再加上,国家对西部的援助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疆的旅游业已经日益完善,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

(4)地理位置优越。除了大量的国内游客市场外,乌鲁木齐地理位置优越,是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新疆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八个家接壤,具备丰厚的国际游客市场[9]。

2.2.2 劣势

(1)资源开发缺乏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的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雷同,突显不了新特的民族地域特色。

(2)缺乏专业经营人才。乌鲁木齐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景区主要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经营,还有当地住户,社区居民,他们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乌市周边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3)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健全,同时,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宣传的手段也不够丰富。这些都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速度,给乌鲁木齐市的乡村旅游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4)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接待设施良莠不齐,不能整体提升乌市乡村旅游的旅游接待能力。

2.2.3 机遇

(1)国家对开发和保护文化产业的大力加强和传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时代精神。国家日益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使文化体验游成为游客的首选。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3)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政府对农村的补助政策,对在新疆投资的商户的减税政策等。

2.2.4 挑战

(1)能否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高端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

(3)解决旅游季节性差异明显问题。

3 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1 文化营销型体验性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游客在乡村地区的文化体验活动。乡村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故乡情节”、“怀旧心态”、“回归自然愿望”,这是人们对以往文化的留恋和不同文化的向往。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满足旅游者的这些文化需求。在乡村旅游的文化开发和文化营销中应该注意到: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饮食品尝、歌舞观赏、土特产品购买、各种田园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婚俗过程、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等,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旅游过程中,游客对原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乌鲁木齐的民俗文化。可以增进游客对新疆十二木卡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营销乡村旅游体验模式在提升为乡村文化体验游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注重环境的提升作用,精神的促进作用等。(2)开发内部的体验价值。实际上乡村文化体验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也在进行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创造性,还可以更好地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起到沟通、信息和知识共享、协调等等作用。(3)重视对游客感官刺激、触觉刺激、视觉刺激甚至味觉的刺激。(4)重点设计游客感兴趣的项目:各历史时期示范表演(如古代生活情景),游客动手制作工艺品,有奖励的游戏和竞赛,表演、庆典、游行和各式各样的狂欢,赠送纪念品等等[10]。

3.2 主题营销的模式乡村旅游模式

针对不同的景区景点,或者在同一景区景点,可以开发设计不同的主题模式,以吸引联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游客,满足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包括如下:

(1)田园农业主题。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香游、花香游,满足游客体验乡村旅游的心理。如五家渠等。

(2)民俗风情主题。以少数民族乡土人情,农耕文化,节庆活动,民族歌舞表演等为特色,以满足游客对新疆少数民族神秘的猎奇心理。如天池的哈萨克族民族风情游等。

(3)农家游乐主题。村民自己的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作物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如南山风景区。

(4)乡镇村落主题。以维吾尔族古镇,古村等旅游资源,让游客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天池等。

(5)休闲度假主题。以古亭,楼阁,娱乐设施等,搭配环保的绿色空间,将温泉、沙浴、光浴等为主题,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需求。

3.3 政府、社区和企业相协调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以公司为主导,政府为支持,社区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发展模式,以城市为依托,利用区位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这种方式结合了旅游新农村建设和社区生态旅游两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但使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还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政府、公司和社区一起的发展模式,让社区参与并发挥集体作用,公司是主导,村民与公司共同参与分配,使分配更加合理,村民积极性高,关系融洽。

4 乌鲁木齐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4.1 科学合理地开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

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调查与评价。并以科学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的开发旅游项目,这样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指导,导致不同景区的恶性竞争。旅游主管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并将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发挥到极致。如修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阁楼,餐厅等。

4.2 加强社区参与和农民引导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4.3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可以开发结合乌鲁木齐周边民俗风情的“绿色产品”等,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4.4 加强卫生监督和完善食品安全工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 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地的治安工作。

4.5 加强职业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

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要使乡村旅游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既是提高他们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水平,也是激发他们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11]。

4.6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增强环境保护意,乡村生态环境通常保存较为完善,但也是最为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旅游开发建设中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展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而在旅游开发时要树立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从当地政府、社区到居民部要接受持续发展的教育,从思想到行动都具备环保意识,形成从上到下的环境保护观念。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总体原则应是“保护为主、永续利用、合理开发、综合发展。”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是为了更好开发,而开发可以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且旅游开发所得收益,可为保护提供部分资金。同时,旅游开发同样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还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其关键是加强资源保护的同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适度开发,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对此一定要增强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以形成保护共识,共同参与保护与开发[12]。

4.7 塑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利用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生产者价值感的体现,这就要求产品生产者能够识别对这些价值感兴趣的人群,品牌也是文化的象征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所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最终促使其选择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驱动力多是因为该产品能满足其对某种情感利益的追求。所以,一旦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品牌,就容易获得旅游者认同,容易获得旅游者对品牌的忠诚。

5 结论

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时尚,在大的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普遍现象,乡村旅游可以缓解生活压力,给人的身心带来愉悦。本文对比与其他研究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学术文章来说,其独特之处表现在:(1)本文提出了自己对乡村旅游的定义。(2)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3)本文对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本文提出了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主题营销模式。针对不同资源,不同特色的景区景点,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的经验,将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走可持续发展的的道路,也要不断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面对旅游市场的良好机遇,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要以自己独有民俗文化和景区为依托,发展的农家旅游与景区在发展战略上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使乡村游使景区服务更有特色。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外,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发挥饮食、民俗、建筑等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期打造饮食、住宿、休闲、游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将新疆乌鲁木齐的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袁香香,武邦涛.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96-9997.

[2]阚耀平.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网络财富,2009,12(10):166-168.

[3]刘彩玲.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重点与思路――以河南省南召县大石窑村为例.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重点与思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29(4):134-137.

[4]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6(4):6-8.

[5]吴必虎,吴佳.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3(21):11-13.

[6]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科学出版社,2004,231-235.

[7]陈梅.乡村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2008,38(6):16-17.

[8]赵建新.乌鲁木齐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设方向[J].新疆经济,2006,27(2):25-26.

[9]黄翠鸾.少数民族乡村旅游SWOR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7(5):72-75.

[10]赵承华.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期刊.2011,24(3):211-214.

第5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海口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更是红红火火。国外旅游观光客选择乡村旅游的趋势也在逐年扩大,各景区以及民俗旅游村镇接待外国游客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但是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水平的研究还处在摸索、探寻阶段,形成的相关教学思想缺乏系统性、理论性。而英语口语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并力求促进从业人员智能的全面发展”。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与研究,以期丰富乡村旅游研究成果,并为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英语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当前海口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海口乡村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优美的热带自然田园风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丰富的海洋渔业旅游资源,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都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与要求,海口拥有270个旅游单体,7大类,22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资源87个,占总数的32.2%,人文景观183处,占67.8%。国家5级旅游资源单体两处,分别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级7处,主要有凤生香草园、绿枫山庄、琼崖云龙改编旧址、侯家大院等;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4处,以东寨港乡村公园为代表;二级及其以下等级共228个。总的来说,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储量大,类型比较齐全,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资源布局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地域组合较好。

目前,海口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有1255个,可作为乡村生态游点开发的有270个,已推出3条成熟乡村生态游线路,分别是火山休闲徒步游、乡村农家乐游、渔家乐生态游。初步具备接待条件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点约28个,年接待市民游客突破70万人次。主要有美兰区演丰镇乡村主题公园、凤生香草园,秀英区火山泉休闲农庄、南海休闲农庄、绿枫庄园,琼山区本立村、龙连村、加乐湖村、南畴村、田心村,龙华区新坡、文山村等。近期还将重点培育1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中远期将打造50-10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近几年,海口乡村旅游景点接待的外籍游客的数量有所增加,乡村旅游渐渐趋向国际化。因此如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外国游客的水平是提高海口市乡村旅游整体接待和服务质量、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势需求,而且这个需求随着海口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会变得越来越急迫。

二、当前海口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现在在海口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工作的服务人员、渔家乐和农家乐的经营者、服务者等。近期笔者对海口最受游客喜爱的10个乡村游景点,海口火山泉休闲农庄、龙鳞村、世外桃源养生度假区、绿色乡村世界―龙泉香园、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等景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针对300名乡村游从业人员,我们统计了他们的年龄、性别和学历教育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乡村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超过70%的从业人员学历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不到5%。在调查中,只有龙泉香园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些培训,90%的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由此可见,乡村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少。90%以上的从业人员对英语一无所知,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只有很少的地方有一些英语标示,大部分都没有英文的介绍。

2.乡村游从业人员女性偏多,占到60%。由于乡村游主要是服务行业,从业的人员中大部分以女性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以男性偏多。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村实际从业者女性偏多,而在外务公人员中男性较多。

3.近年,由于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中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人员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农比例过低,致使乡村游从业人员结构配置呈现以下特点:女劳力多、年龄偏大者多、文化程度偏低者多,无技能者多。

4.许多乡村游景点经营者存在小农意识,注重短期效益,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欠缺。在乡村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能力不强。

5.由于从业人员的受教育背景、英语学习基础以及个人语言学习天赋和积极性等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海口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水平非常低。

6.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各区县旅游局每年都组织培训,但内容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餐饮制作、卫生水平以及一些简单的服务接待礼仪培训,针对接待外国游客的英语口语培训和西方禁忌礼仪常识等培训存在盲区。

三、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措施

1.建立旅游英语培训班。为了海南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海口市旅游局可以和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合作举办旅游英语培训班,来自海口附近乡村旅游景点的从业人员可以参加培训。各个外国语学院可以安排英语教师和一些外教进行授课,内容包括常用旅游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西方礼仪等相关英语知识课程。也可以建立培训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培训方法,确保培训质量。同时抓好宣传,积极深入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动员、组织有志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2.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使培训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如互动交流、实景培训、个别辅导、图文并茂等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达到学员有兴趣,培训有效果,实践有应用。派选的上课教师有中方教师也有外教,有集中授课,也有个别辅导,同时也邀请外籍教师假扮游客深入到农家院进行实践教学等。

第6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84-02

1 问题的提出

贵阳市环城度假旅游带的范围为贵阳城区除中心区以外的九大片区(花溪、乌当、白云、金阳、龙洞堡、二戈寨、三桥马王庙、小河、息烽)及其卫星城(清镇城区、扎佐镇、修文县城)周围1~13公里范围内的城乡结合带,总面积22.44万公顷(336.6万亩)。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强农惠农,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与农业的结合,可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生态化。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带的建设对促进该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 “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带的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都市化的进程,人们在城市高楼林立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疏远了人与自然的距离,紧张、喧嚣、污染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因此“生态游”、“休闲游”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是旅游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双休日、“十一”黄金周、春节长假、清明等小长假以及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建立,使度假渐成时尚。尤其是多个小长假,这种只有2~3天的休闲方式,正满足环城度假旅游的时间要求。贵阳市城区有300多万人口,根据问卷调查资料,贵阳市民日均休闲时间为6小时20分,高出全国主要城市平均休闲时间20分钟。在市民的休闲活动中,旅游活动占72%,中等以上家庭一年中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外出度假旅游的次数在4次以上。因此,贵阳市民思想开放、旅游观念前卫、休闲意识强,是环城旅游度假带的主要客源市场。其次,贵阳市是贵州省的游客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原生态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省外休闲度假游客的首选地,更是候鸟式省外游客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

3 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带的旅游资源及评价

3.1 气候旅游资源

旅游气候极为优良是发展贵阳度假旅游的亮点和卖点,“爽爽的贵阳”已被人们认可。贵阳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海拔较高,使贵阳夏季不热,纬度较低,使贵阳冬季不冷,这决定了贵阳市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降水量为1100mm,以夜雨居多,夜雨减少了尘土的飞扬,使白天空气清新、凉爽,是一种宜于旅游活动的降雨特征。春夏秋作为贵阳旅游的黄金季节,使贵阳市适宜旅游的时间长达300天以上。特别是最热月(七月)气温远远地低于周边省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强的夏季避暑、度假的气候优势。作为国内主要客源地区的京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以及周边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夏季大多高温炎热,贵阳凉爽、湿润的夏季气候对这些地区的旅游者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因此,贵阳独特的气候资源是它发展度假旅游的重要条件,也是贵阳与周边地区进行竞争的一种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3.2 森林旅游资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贵阳人的努力,建成了以环保林、风景林与公园融为一体,树种多样,乔灌结合,长70公里,宽1公里~7公里,总面积9067公顷(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2001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保护好第一环城林带的同时,启动以生态公益林为载体,以竹、梅、玉兰、樱花、桂花、杏花为主调树种的六大主题公园,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已将第二环城林带建设列入《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范围为贵阳市周围5公里~13公里,总面积21.47万公顷(322万亩)。规划了生态控制区、风景旅游区、生产活动区、发展控制区等4个功能区和6个主题公园(即竹园、樱花园、玉兰园、杏园、梅园、桂花园)。以森林为主体,已建成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云关山、息烽温泉、修文景阳等4个省级森林公园和扎佐森林野生动物园。森林旅游资源是游客休闲游憩的良好载体。

3.3 喀斯特度假旅游资源

贵阳市喀斯特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5%,喀斯特地貌景观极为丰富。其中以峰林、峰丛、瀑布、洞穴、泉水最为显著和壮观。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具有中国南部最典型、最集中连片的锥状峰林,与桂林的塔状峰林形成鲜明对比,修文回水石林和高枧石林,则是有别于云南路南石林的绿色石林。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重点研究、开发、集成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着力提升湿地建设科技水平,打造湿地生态科技示范“样板”。湿地公园分为保护区和休闲区,保护区为水源涵养区,严格控制人类活动,适当建立少数隐蔽场所供游人观赏湿地风光;休闲区为游客的游憩场所。

3.4 温泉度假旅游资源

贵阳市境内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地下热水资源分布广泛,热储层厚度稳定,几遍及市属各县(区),资源蕴藏量大,大多埋藏在1500~2000米之间,水温45~55℃左右,热水中常含有锶、偏硅酸等微量元素及组份,是极富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水富集区。如乌当保利国际温泉和御温泉、息烽温泉、天邑森林温泉、开阳马岔河温泉和明皇御温泉等是已建成并营业多年的温泉度假地。现正在建设的乐湾国际温泉度假中心,将进一步提升贵阳市的温泉度假品质。

3.5 农业旅游资源

贵阳市城郊农业属高科技农业。贵阳市远近郊有大片生态粮田、特色蔬菜、花卉水果、乡村农舍、溪流河岸、园艺场地、绿化地带、产业化农业园区、特种养殖业基地等。可通过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开放果园、蔬菜园和花卉基地,供游人赏花观景、采摘瓜果蔬菜,自摘、自取、自食农产品,体验农家乐趣。可利用水库、鱼池、湖泊和河流等水体开展渔业养殖、垂钓、划船、餐饮和水上娱乐项目。

3.6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贵阳市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境地内居住着汉、苗、布依、土家、侗、彝、回、壮、满、仡佬、白、水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以世居本地的苗族、布依族为主。自古以来,人们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古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乡村中汉族村寨、苗族村寨、布依族村寨等依山或傍水,星落棋布地点缀在喀斯特的环境之中。民间传统工艺种类繁多,从纺织印染到挑花刺绣,从藤编竹编到漆器木器,从石雕陶器到银饰首饰,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器具,可谓无所不有。在各类传统工艺品中,又因民族、地区、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民族节日也丰富多彩,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据粗略统计,民族节日可分为农事性、社交性和祭祀性三大类,其内容覆盖宗教、生产、社交、婚丧、欢娱等各个方面。

3.7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贵阳市环城度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是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具有农业与生态村寨建设相结合的大农村环境,以市区为中心成环状分布。阳明文化、土司文化、古镇历史文化等是独有、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依托分异性显著的旅游资源,可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最接近主要的客源市场贵阳市。从市中心到达各旅游景区,交通极为便捷,乘车时间最多的景区也不超过2小时。同时,依托贵阳市,面向全国及海外,旅游市场适宜面广。

4 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带存在的问题

贵阳市的环城休闲旅游在全省起步较早,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家乐”型,游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享农家乐”,属早期萌芽阶段,城里人自发到田园风光优美的农村参观浏览,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仅作为一种休闲调剂,主导者是自发形式的农民个人或小群体,市场供求关系模糊,以个人需求为导向;第二阶段为“农业娱乐”型,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主导者为中小旅行社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组织城里人到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水果、钓鱼、种菜、野餐、学习园艺;第三阶段为“休闲度假”型,是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至成熟的经营阶段,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主导者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开发与经营管理,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以项目投资为导向。即将观光、度假、娱乐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这是较普遍、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类型。

但是,贵阳市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带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旅游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旅游景区、景点规模小、分散、特色景区较少。

(2)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旅游项目盲目上马。

(3)旅游人才匮乏。除了大型旅游企业的员工较为专业外,其他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多为农户自主经营或旺季时聘请当地劳工,有的没经过任何培训也没相应的证件就直接上岗。

(4)在旅游建设中,个别地方对环境保护不力,造成了部份森林的毁坏和水体的污染。

5 贵阳市环城度假旅游带的开发

5.1 实施“六动”战略,以质取胜,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阳市环城度假旅游产品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观光休闲的浅层次,应向观光+休闲+度假+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深层次、立体式方向开发,在“建设精品,以质取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省旅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贵阳市发展旅游的实际,实施“节庆启动、精品带动、创新轰动、产业链动、城乡联动、区域互动”的“六动”战略。

5.2 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设计

根据贵阳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在环城休闲度假带上建设3个重点精品旅游区:

(1)修文――白云休闲度假产业园区。

以修文县南部及白云区北部为中心,依托修文县高尔夫球场、野生动物园、桃源河、兰花湖、苏格兰牧场、罗格当湖、天生桥、景阳森林公园和白云区麦架河流域万亩花卉园、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都溪林场、罗革凼与沙田水库、云雾山、西普陀寺――南湖,打造环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在这个旅游产业园区内有:

一条绿带――长坡岭林场和都溪林场;

四块玉佩――罗革凼水库、沙田水库,兰花湖、岩鹰山水库;

四个“贵州第一”――贵州第一个高尔夫球场,第一个野生动物园,第一个气势磅礴的西普陀寺佛教文化旅游区,第一个乡村万亩花卉园;

本区“贵遵”、“贵毕”、“北环”高速公路横卧南北,长坡岭――都溪林带贯于其中,阳明文化享誉海内外,花卉文化冠于全省,滨水旅游文化独具特色,高尔夫球场和野生动物园为全省唯一,完全可以跨地域建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和探险科考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休闲旅游产业园区。

(2)乌当东风片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园区。

本园区包括东风、阿栗、偏坡、永乐、三江农场、小谷龙等地区,约100平方公里,其乡村旅游资源条件优越而特色鲜明,具有厚实的资源基础,可以打造成为贵阳市环城休闲度假带上的重要节点和重点旅游产业园区。

(3)花溪南部以青岩古镇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园区。

本区域旅游资源和主要景区以青岩古镇为重点。青岩为贵阳市域的旅游重镇,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多元民族文化与独特的地貌环境,是贵州省域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除青岩外,本区域还有许多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如黔陶周渔璜故居(桐书屋)、红崖峡谷、青岩油杉林、平刚故居、马铃乡林场、燕楼乡古营盘公牛屯等(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营盘,自古以来被当地人称为“燕楼国”。目前保存古城门3座,古营盘内建筑群井然有序,内外两道城墙,内城墙与建筑群之间有环绕整个营盘的防护巡道。)

5.3 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产品的开发对策

(1)旅游产品定位。

贵阳市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重点可以形成“3大系列产品;2类专项产品;4条特色线路;36个重点村寨的发展战略。”

3大系列产品:①环城休闲度假;②环城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参与;③以民族村寨与民族文化遗产、生态村寨为依托的环城乡村体验性旅游产品。

2类专项产品:①节庆节事旅游产品;②乡村博物馆系列产品。

4条特色线路:①乌当――开阳土司故里、观光农业及温泉之旅;②花溪青岩古镇之旅,含四点一线”黄金旅游带,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包括花溪公园)、镇山民族文化村、花溪水库和天河潭联动发展,以“生态花溪”为推展概念,围绕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开发花溪的苗族、布依族民族文化资源;③白云――修文阳明文化与生态文化之旅;④贵阳――息烽红色文化与绿色山川之旅。

36个重点村寨:如乌当区的“泉城五韵”的偏坡(醉韵)、陇脚(古韵)、渡寨(美韵)、王岗(福韵)、阿栗(情韵),清镇市红枫湖畔的虎山彝寨,小河区阿哈水库湖畔的金山村,花溪区的镇山村,修文县谷堡乡折溪村(赏梨花),开阳马头村等。

(2)旅游产品开发。

打造花溪南部以青岩古镇为中心,辐射高坡、马林、燕楼等民族村寨的乡村文化体验旅游区;依托修文县阳明文化、高尔夫球场、野生动物园、桃源河和白云区 “一花(万亩花卉园)、一湖(罗革凼――沙田水库)、一山(云雾山)、一庙(西普陀寺)”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跨地域建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和探险科考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园区;整合东风镇高科技农业园区、情人谷--阿粟杨梅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永乐李端历史文化――桃文化旅游区、偏坡民族生态乡、三江农业观光园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建设成为以温泉疗养、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为主要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区等避暑之都旅游精品。

(3)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将贵阳市所辖区域内按照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原则,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景区内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经营活动以及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行规范管理。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加快对宾馆、饭店和景区开发经营单位等旅游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培育、发展或引进一批有经济实力、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骨干企业,取缔或逐渐淘汰现有不合格旅游经营点。加强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业经营活动,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学者们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具体地区的环境承受力以及相关旅游资源概貌进行具体的地理测绘和分析。信息化管理与地理资源测绘方面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学界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设备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第8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旅游地理》是实施新课标省份的选考内容,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分析,这部分内容的考试难度并不大,考查范围严格遵循课标,试题不偏、不怪、不超纲。从考查内容上看,旅游地理试题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条件评价、发展旅游的意义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结合热点及我国著名旅游地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难度一般不大。从考查形式上看,试题多以图文、景观等方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基础知识进行解答,题型以综合题为主。从考查能力上看,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对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旅游资源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论证能力。

考点高考命题预测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②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③旅游规划与活动设计;

④旅游与区域发展。①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和评价,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②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③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④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⑤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⑥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⑦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⑧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可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⑨阐明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⑩结合实例,说出旅游活动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网络构建】

【重点剖析】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作用表现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与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3.影响区域环境。

理解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关键是理解旅游活动是一项超出人类生存需要和基本发展需要的消费活动,以及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行业。由于旅游活动是一项消费活动,因而旅游业能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资金,有利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差距;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因而旅游业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

1.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

四、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景位置。

观赏的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差异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景观欣赏,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1)观赏距离的选择。

观赏距离景观类别观赏效果远观峰峦雄伟峻秀近观峡谷、幽洞、一线天置身其中,方知其妙适当距离仰视瀑布兼收其形、色、声、动之美 (2)观赏角度的选择。

景观观赏位置实例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路南石林中的阿诗玛、黄山的石猴观海、肇庆的七星岩面积较大的江河湖海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瞰洞庭湖、鄱阳湖、长江、黄河较小的湖沼池塘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阁上观赏西湖、北大未名湖、济南大明湖 (3)动态观赏:对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如游画中,心旷神怡。

2.把握观赏时机。

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当然,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早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五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把握特点,情景交融。

景观类型如何体会景观的意境自然景观了解其成因及象征意义人文景观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蕴涵的风情、意境和目的等自然和人文

结合的景观“深山藏古寺”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以情观景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以情观景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赏者面对相同的观赏对象会有不同的观赏结果,即使同一个观赏者在不同的心情下观赏,结果也有差别。

4.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四绝的景观特点及成因。

四绝特点成因奇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有异体同干等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怪石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云海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云雾变幻诡谲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而形成 (2)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条件及过程。

(3)中国云南元阳梯田景观。

①形成原因:

②季节变化与生产过程的联系:

(4)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古城区的形成。

五、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及旅游景区规划要求

1.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对景点的规划设计最为重要,要根据景点区位、开发性质和规模,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和各项服务设施,如下表所示:

七、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者的出游意愿和能力。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选择倾向理由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旅游地知名度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旅游者选择的愿望越强烈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环境差异会激发起人们的旅游愿望,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单纯旅行时间与在旅游目的地游玩时间的比值)旅游时间比值越小在旅游地游玩的时间就相对越长或以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游览最多的旅游地 旅游线路的确定思路:

(1)影响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因素: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价值)、与旅游可达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距离)等。

(2)旅游线路的确定:根据经济收入,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景区串联成环行线路,避免行程的重复;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突出主题。

【典例分析】

例1.(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旅游地理

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右图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 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以“深度游”为背景考查《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根据图中经纬度等信息可知该湖为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春季节强风天气多,所以应当携带相应的供氧设备和防风防寒防晒物品;由于海拔高、气压低,故必须带高压锅,否则煮不熟食物。

答案:海拔较高(3 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带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带防风帐篷。

例2.(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43题)【地理―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室外滑雪作为一项体育与休闲娱乐项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滑雪场的雪可来源于自然降雪和人工取水造雪。右图为我国南方某大型滑雪场地形和位置示意图。

指出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建设滑雪场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需求、交通、地形以及雪的丰富程度等方面总结。

答案:南方地区滑雪项目独特;近客源市场;交通便利;地形起伏和缓;用雪有保障(冬季气温低,有降雪条件,靠近水库方便人工造雪)。

例3.(2014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地理部分第12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四幅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

(1)据图片信息概括,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

(2)保护性开发天津的地域文化景观,对发展旅游业有何促进作用?请答出两项。

解析:第(1)题四张图片显示的是商业街、意式风情区、天后宫、天津港,这说明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从图上可以看出,天津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处在海河与渤海交汇处。第(2)题,保护性开发天津的地域文化景观,能够提高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突出人文旅游景观特色,增加旅游业的收入。

答案:(1)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类型多样) 河海交汇(沿河靠海)

(2)丰富了人文旅游景点(提高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突出了人文旅游景观特色(增强了人文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增加了游客(增加了旅游业的收入)。(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例4.(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30题)C.【旅游地理】

右图是中国部分重点旅游城市欧美入境旅游联系图,箭头指向表示境外游客在某城市旅游后的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北京、上海外,旅游联系最强的城市是__________,该城市吸引境外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类型是__________。

(2)西安与桂林、广州、昆明等城市旅游联系的特点是__________,昆明与其他城市旅游联系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一位美国旧金山游客计划来华旅游后前往新加坡,在华期间将游览西安兵马俑、北京长城、桂林山水和上海等。下列旅游线路设计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

①北京―西安―桂林―上海 ②西安―桂林―上海―北京

(4)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为保护桂林山水旅游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

解析:第(1)题,西安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第(2)题,根据旅游资源的旅游距离以及开发的价值进行评价。第(3)题,旅游线路的选择要考虑旅游的经济和时间成本。第(4)题,喀斯特地貌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要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西安 人文旅游资源

(2)单向流动(联系) 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便捷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对欧美游客吸引力相对较弱

(3)① 节省旅游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4)流水侵蚀(溶蚀) 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

例5.(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2题)旅游地理

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中,发现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指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解析: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在内容方面,狭义的工业遗产主要包括作坊、车间、仓库、码头、管理办公用房以及界石等不可移动文物;工具、器具、机械、设备、办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可移动文物;契约合同、商号商标、产品样品、手稿手札、招牌字号、票证簿册、照片拓片、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涉及企业历史的记录档案。广义的工业遗产还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工业遗产资源: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以及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

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以及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

【跟踪演练】

1.2013年1月1日,以“美丽中国,海洋之旅”为主题的2013中国海洋旅游年启动仪式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国家旅游局确定2013年旅游主题年为“中国海洋旅游年”,提出“美丽中国,海洋之旅”、“体验海洋、游览中国”、“海洋旅游,精彩无限”主题口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确定“中国海洋旅游年”的作用。

(2)简要分析海南省发展海洋旅游的优势。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2008年7月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团队旅游以来,截至2012年底,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旅游人数已经达到300万人次,个人游市场也在迅速发展。由于赴台旅游需求旺盛,并且向深度、个性化、年轻化发展,再加上个人游试点城市范围扩大,旅游业界看好赴台旅游市场。

材料二 进入台湾旅游人数排前五位的省份及所占台湾旅游市场份额统计表。

省份浙江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市场份额16.89%12.03%9.47%8.59%8.27% 材料三 台湾略图。

(1)简述进入台湾旅游的中国大陆客源地分布特点。

(2)分析台湾岛形成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原因。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载于1086年的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材料二 下图为周庄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指出欣赏周庄独特水乡景观的最佳季节和原因。

(2)结合材料评价周庄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乡村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材料二 常见的福建省乡村旅游活动项目。

类型具体项目旅行徒步、骑马、大篷车、自驾车水上运动垂钓、游泳、泛舟、漂流、冲浪、乘坐快艇空中运动滑翔、乘坐轻型飞机、乘坐热气球体育运动洞穴探险、攀岩、网球、打高尔夫、狩猎文化活动考古、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庆祝民俗节日、学习乡间艺术和舞蹈健身活动健身训练、温泉疗养、体育训练休闲活动乡间度假、观鸟、观察野生动植物、写生、摄影、酒吧休闲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2)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乡村旅游开发提出自己的建议。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探险旅游是一种以寻求新的体验为目的的旅游形式。这种旅游通常以奇特的自然环境为背景,而且常伴随着一定可预知的或可控制的危险,需要特殊设备支持,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挑战。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右图为“游客参与探险旅游的过程示意图”。

(1)列举出至少两种探险旅游项目。

(2)与大众旅游相比,探险旅游主要有哪些特征?

6.读北京白草畔景区导游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该景区的旅游资源按成因和属性主要分为哪些类型?

(2)开通由鸡鸣谷至白草畔主峰的线路,对该景区有何意义?

7.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埃及面积为100145万平方千米,人口达9 455万(2013年)。埃及受自然条件制约,资源和物产比较单一,工农业生产有待发展,可耕地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农产品产值占GDP的18%;工业基础薄弱,行业发展也不平衡,2001年工业生产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8.4%。埃及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埃及第一大外汇来源,大大高于其他几个外汇来源――石油出口收入、苏伊士运河通行费收入和海外劳工汇款。旅游业已成为埃及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从业人员与农业、工矿业从业人员三分天下,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材料二 埃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世界名胜古迹博物馆”之称。在尼罗河谷、地中海畔以及西部沙漠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古埃及文明的遗迹。神秘莫测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天外飞仙般的巨大壁画和扑朔迷离的象形文字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位于开罗近郊的胡夫、哈夫拉和门卡乌拉三座金字塔,距今约有4 500年历史,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尼罗河畔的卢克索是埃及文化古迹集中的旅游胜地。埃及历史名城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享有“地中海明珠”的美誉。赫尔格达、沙姆沙伊赫等红海海滨城市有许多优良的海滨浴场和海上游乐场所。

(1)据材料一回答:埃及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埃及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1)加强对海洋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宣传;开发沿海旅游新产品;开发海洋旅游的新亮点。

(2)海南省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南省地处热带,热带海洋风光秀丽、独特;海南省岛屿众多,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海南省滨海地区发展避寒、冲浪等休闲旅游项目优势明显。

2.(1)多为邻近台湾、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区。

(2)地形地质复杂(起伏较大),气候多样,形成丰富的自然旅游景观;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差异,形成丰富的人文旅游景观。

3.(1)四季皆宜。原因:周庄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河流水量充足。

(2)旅游资源质量优,具有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地处长江三角洲,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地区经济发达、客源充足;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4.(1)旅游活动项目丰富;资源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2)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开发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线路;提升市场运作能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培育人才,提升素质,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扩大融资渠道,实施减税政策。

5.(1)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潜水、沙漠探险、极地探险、太空游等。

(2)富有冒险性(挑战性、刺激性)、安全的保障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动机的独特性、形式的多样性、个人自主参与性、心灵体验深刻性等特征。

6.(1)生物景观;地文景观。

(2)完善游览线路;丰富景区景点;提高游览价值;增加门票收入。

第9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