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高校后勤水电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后勤水电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后勤水电管理

第1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现状和需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先进的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

在我国,居民用电、用水的管理收费多年来一直采用“先使用、后抄表、再付费”的传统作业方式。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抄表队伍的人数就数以万计,由于人为抄收方式弊端较多,工作效率低,给管理部门造成了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极大浪费。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稠密,住宅分散,高层居民住宅不断增加,人工抄表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还有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另外,用户欠缴、迟缴或漏缴水电费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预付费电卡表和预付费水卡表计量取费技术逐渐成熟,智能预付费水电卡表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这种用户持卡购电、购水消费的方式,可实现水电费收缴管理计算机化,大大降低水电管理部门的营运成本,对用户而言可免去每月应付入户抄表的麻烦。同时,预付费水电卡表的广泛使用,可引导用户节约用水用电,保障水电资源有计划地使用,避免水电资源的浪费,对我们这个资源缺乏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3][4]。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后勤实体,将学校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职能进行了分化。在部分高校,水电收费和水电管理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不但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不利于水电资源的合理利用。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并着手开发了相应的水电收费管理软件,从而基本实现了水电收费的计算机管理[4][5]。

北京大学作为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近年来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科研机构林立,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急剧发展,生活服务经营部门增多,供水供电面积和总量急剧等价。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大学近年来的水电费支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校园水电用户数量的激增,使得学校各项水电收费业务量增加,为加强成本核算,节约开支,及时回收水电费,做好水电计量收费各个环节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统筹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3][4]。

北京大学动力中心作为学校水电管理和水电费收付的管理部门,具备自来水公司和供电公司的管理职能,代表学校对外实施水电支付和业务联系的功能,对内在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制约下实施水电管理和水电费回收功能,切实做到管理科学化,服务标准化,经营市场化[6][7]。

与其他高校成熟的水电收费管理系统及经验相比,北京大学的水电收费工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水电计费系统采用多家公司的系统,导致计费人员工作繁琐,操作不便,数据统计工作量大;水电收费数据分析不够专业,其功能仅仅局限在单用户水电费缴纳及水电费总数统计;现有系统无法准确完成数据分析,不能对用户的中长期发展进行预测;用户无法及时查询自己购买水电情况;管理层不能动态地了解收费系统的各项数据,无法完成对即时数据的使用和管理;现有操作界面繁琐,功能单一,系统升级复杂。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动力中心投入科研力量,研究和开发水电综合计量收费管理系统,力求实现教学、科研、后勤各单位合理使用水电资源,节约水电资源,进而有效降低学校的运行成本。

解决办法

兼容式设计。由于水表、电表使用了多个厂家的产品,各厂家基于技术保密、产品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各厂家无法将各自IC卡内数据结构、加密方式、软件系统等资料公开或统一格式。由此,各IC卡水、电表厂家所提供的IC卡、数据结构、读写卡器、IC卡水电预收费管理系统均不相同。

水电收费综合管理系统需要兼容各厂家的IC卡读写。兼容式设计的关键是将各水电表厂家的IC卡读写方法从其IC卡水电预收费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封装为IC卡读写卡器DLL函数读写用户的IC卡[8]。

为了在SOA架构中能使用,将各厂家的IC卡读写卡器DLL函数封装成IC卡读写服务。该服务能面向所有IC卡水电表生产厂家,该服务读写流程如图1-1所示,即在进行售水(电)时,售水(电)员选择水(电)表的厂家,程序根据选择的水(电)表的厂家调用对应厂家IC卡读写卡动态链接库中相关操作的方法,完成对IC卡的读写操作。

制定管理系统总体结构。水电收费综合管理系统将充分利用管理系统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采用.NET开发技术,使用业界较新且成熟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作为编程环境,同时应用业界最佳实践的面向服务架构(SOA),以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开发一套准确、方便、完善的综合水电收费综合管理系统。

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SOA),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较好地满足系统集成和应用不断发展的需要[9];层次化的功能设计,能有效对硬件资源、数据及软件功能模块进行良好的组织,对应用开发和运行提供理想环境;针对系统和应用运行维护需求开发的公共应用支持和管理功能,能为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全面的支持。

系统整体结构分为数据层、服务层、表现层三个层面,具体结构划分见图2-1。

构建水电收费管理系统网络结构。方案适用于单位的基于TCP/IP协议的各种网络连接方式,支持INTRANET/INTERNET,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如图3-1所示,这是一个该系统网络逻辑结构图。

水电收费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水电收费综合管理系统从抄表人员抄读的水电原始数据录入着手,进而建库、建档,按不同要求进行计算、分析、统计,并提供各种报表输出,同时,还可以实现水电费网上查询;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转换、数据报警、建立水电平衡子系统等功能。

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资产管理、系统管理、抄表管理、收费管理、终端用户查询管理、查询管理、数据管理、报表管理、数据报警管理等多种模块。

结论与展望

第2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显。近年来, 社会各界积极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践证明, 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高校后勤服务多元化平台, 为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高了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高校后勤 体制 社会化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有新的发展。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要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提高办学效益, 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与稳定, 这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也是检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面对高校后勤改革的客观实际,面对高校后勤改革的特殊性,究竟哪一种模式才能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究竟哪一种模式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一、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注重改革形式,缺乏体制内容。高校后勤内部的机构、职能虽说不断更新,但在体制的内容方面没有多大的进展,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混乱,经营机制不清晰,物资浪费严重, 商业化气息浓厚, 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

(2)注重经济效益,缺少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进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当将其服务育人功能与提高经济效益二者结合统筹发展。但是,很多的实践证明,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一些单位后勤实体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了其服务育人的宗旨, 将有偿服务纳入到后勤实体的管理理念,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未能将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要模式

(1)依赖型模式。分离以后的后勤经济实体仍然依托高校母体,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发生了变化,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基础设施、大型设备仍由政府和学校投入,但小型设备及新雇佣农民工的待遇主要由后勤集团或后勤经济实体承担。从这个意义上讲减轻了学校和政府的负担。这种依赖学校型的模式,被大多数高校所采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不成熟的条件下进行的,受到的制约和限制还太多,高校要求政治稳定,高校本身是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责任人,任何社会职能在现阶段都难以主动为高校的稳定承担责任,高校的稳定和安全需依靠高校现有的后勤体系,因此高校要保持对分离后的后勤集团的指挥权和控制权。而分离后的高校集团因经济翅膀还不够硬,也需要信赖高校母体作经济靠山。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初级阶段选择这种相互依靠的形式还是明智的, 稳妥的。但也有弊端,后勤集团缺乏竞争意识, 有依赖性;积极性调动不充分, 社会化后勤进程慢。

(2)合作型模式。学校后勤与社会第三产业联系, 让社会参与高校后勤,让高校选择社会服务行业。这种模式是比较彻底的改革方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追求的理想模式,目前正处于尝试阶段,学校和社会行业双方都在深入沟通和调整,如电信行业已取得预见成果,社会通讯行业中的电信服务几乎占据了全国所有高校的市场。除此之外,保洁行业、饮食行业、房地产行业也在尝试占领高校的市场,社会化后勤的乐观前景已初见端倪。但也有局限, 社会行业参与往往有投资行为,需获取利润回报,与减轻学生负担相矛盾;有的后勤工作不宜交o社会,如水电维修,教室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

(3)联办型模式。由若干所高校联合起来,组成后勤控股公司,以连锁、联营方式形成后勤服务网络, 为各高校提供后勤服务。 这种模式中还有一种操作方式就是彻底打破原有各高校办后勤的局面,重组高校后勤力量,建立独立于高校之外的专业公司、连锁公司面向高校开展服务。联办型模式可以避免学校直接办后勤;可以代表政府和高校行使后勤保障的职能,保持教育特色;可以有利于大宗采购,实现规模效益;可以缓冲改革压力,避免直接进社会带来的动荡。但也有不足,联合后勤集团不承担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职责,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责任仍是高校自己;高校联合后勤集团公司在高校的特殊市场缺乏竞争机制,易形成新的计划经济行业垄断;联合后勤集团公司机构重叠,办公场所和人员配置成本增加;由于各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差异,教学资源不易共享;各校还得有一整套维持日常后勤工作的人员,如校园保洁、水电和教学科研设备维修、教室和宿舍管理、饮食服务等。

三、深化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1)重视资产管理。后勤资产是后勤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勤的保障水平和质量,而资产的管理更是关系到国有资产能否发挥最大效益和保值增值。因此,必须重视资产管理的优化。一是学校应当保持对后勤的必要投入,保证各类设施能够满足后勤服务的实际需要。二是必须明晰资产的产权关系,尽量避免因产权不清引起利益纷争。三是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运作成本。四是应当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是后勤队伍。但是,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后勤员工大多年龄结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缺乏,经营管理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所以,应加大力度从多方面对后勤员工队伍进行优化。首先,需适度引进吸纳急需的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以满足后勤保障的人才需求。其次,应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挑选管理和技术基础较好的员工进行专业的进修和训练。再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用人留人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优才优用,并尽量做到以福利留人和感情留人。

总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还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应当依据国家关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与法规,参照企业改革经验,以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产权制度为核心,运用市场化的有效手段,注册成为市场独立法人,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有效的高校后勤管理企业制度,共同构筑服务高校、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富有活力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平台。

第3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进一步的扩大与提高,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高校后勤经营服务过程中在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成本管理机制的若干措施。 

一、公寓强化管理的新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随着我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公寓管理为重点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学校扩招后得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抓教学、抓科研,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加快实现向重点大学迈进的步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强化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这种冲击伴随着招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教学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因素,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宿舍已经成为新时期我校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校园生活环境,使学生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学生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程度大,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社会各路商家都把校园视为有利可图的市场,纷纷抢占有利地势,在学校四周建起了稠密的娱乐场所、商业网点。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以及市场经济直接表现出来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不断影响着学生思想,使他们原本就脆弱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2、学生生员复杂也加大了工作难度。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试型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对德育教育和政治要求相对放松,使得他们当中相当一部份人素质不高。另外,扩招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相对低素质的人群在急剧扩大。学校抓思想、保稳定的压力也越加沉重。

3、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淡化了学生对学校的依附。近几年各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改革全面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收费上学等等与后勤社会化交织在一起,大学生与社会结合得更加密切,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不可低估。学生平等的、独立的意识增强了,传统的学生依赖学校的心理在淡化,出现了在心理和感情上分离或游离于学校的倾向。

4、改革后的公寓工作人员思想还没到位,因管理和服务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公寓管理人员,还没有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原本与学生是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却常常因把学生视为被管理对象而制造出种种对立情绪。

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难题,这一现象,在全国带有普遍性。对此,许多高校针对新情况、新挑战,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高校的后勤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真心关爱学生。如今,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如果因为我们的责任或者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学生们的成长,不仅对不起他们家长,也对不起我们肩负的责任。后勤服务工作也要转变观念,继续深化改革,针对目前工作上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引进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把学生公寓区建设成为学校省心、学生称心、家长放心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文明生活小区,为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宿舍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三)发挥经济责任制在成本管理中的考核作用

经济责任制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准则,也是规范服务成本管理的依据,更是考核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依据。因此后勤各实体都应根据本单位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及细则,并按全面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实施成本控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和充实。如:学生公寓的服务成本,在确定服务成本范围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在学生公寓管理方面履行的经济责任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成本管理是体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效益的增长,而完善经济责任制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考核成本管理的效果。

三、结束语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高校后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改革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扎实进取,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后勤管理;创新;信息;动态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建设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是倡导和执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主导力量。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对其提出的挑战,实施后勤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创新。

1创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现有的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一主题,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工作观念。

1.1充分认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义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中心工作。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约型社会理念在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为中心而开展的,其目标是通过节约资源、优化配置,集中优质资源,更好地保障服务于学校的总体发展大局。

1.2树立节约的理念

节约意识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力保证。后勤管理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只有后勤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有了强烈的节约意识,将节约行为落到实处,才能够实现后勤管理的真正节约。后勤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节约型社会建设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在后勤管理人员中形成节约意识,深化节约理念。

1.3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后勤管理部门是监督考核和履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1]。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处理好教学和保障服务的关系,更新后勤服务理念,树立“高效作为”的服务保障意识,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把节约行为变成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俭办事,养成自觉节约一张纸、一杯水、一度电的良好美德,增强“厉行节约,勤俭办学”的思想意识,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创新工作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摒除传统的管理方式,树立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全新管理方式。从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来看,引入精细化管理方式是高校后勤管理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后勤管理领域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它能够细化高校后勤管理空间,量化后勤管理对象、规范后勤管理行为,创新后勤管理流程,实现后勤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高效能管理。

2.1完善制度体系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标准,从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全新的管理制度。在借鉴其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与完善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实现对工作全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应包括高校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资产管理、餐饮管理、绿化环境管理、日常维修管理等等,促使每项工作都有制度管控、有程序遵循。建立后勤资源集约化管理制度。摒弃传统的资源分散式管理为集中管理模式,以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2]。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后勤管理资源合理配置与资产的有效使用。要按照“专门、专业、集约”的原则,对后勤管理的资源、资产进行整合,并出台相关集约化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保障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2实行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后勤管理部门要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量化考核机制[3];通过制定《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精细化管理监督考核细则》,对精细化管理进行监督落实,以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如对学生公寓可以一室一表计量,测算核定每月的水、电定额,实行节约有奖、超额交费的办法。

2.3加强信息建设

信息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为适应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通过建设一个专门、专业的动态立体数据平台,详细登记每幢建筑的所有信息:面积、每层平面图、水电暖管路布局、每个房间的信息(面积、使用单位、财产物资情况等)。信息采集可以采取分级采集、逐级汇总的办法。由系部和部门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采集,集中汇总到后勤管理部门录入。人员的流动,造成的信息变化,这就要求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随时报告动态信息。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要实现从全校所有建筑水、电、暖管网信息的整理绘制,到学生公寓入住数据和办公教学区使用情况的整理都做到数据翔实,达到点击鼠标即可了解任何一个房间的信息,通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掌握系部单位的人员布局、校舍使用面积、财产物资占用数量等,这对领导作出决策和精细化管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4实行动态管理

在信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公寓管理实现动态化。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每年11月份以后,大三的学生5000余人都离校实习,这时可以将学生的宿舍统筹集中,理论上应该能腾出3幢至4幢宿舍楼,按每幢楼200个宿舍,每个宿舍28平米,每平米取暖费18元/年计算,每年能节约取暖费30万元到40万元;再如上课期间可以调低学生公寓暖气流量,夜间可以调低教学和办公区域的暖气流量,采用“人在流大,人去流小”的人性化管理原则,以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创新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建立以“节约”为主题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既要充分结合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又要符合高校后勤部门的运行规律。健全组织和完善保障体系,是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后勤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4]。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还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为此,必须建立后勤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3.1成立组织机构

为提高节能效率,有必要成立由校级领导挂帅、系部、行政部门、责任业务科室参与的节能领导小组,综合掌握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节能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挂靠在水电管理部门,也只是行使节能统计、能耗分析等职能,不能很好地挖掘节能潜力、监督节能效果、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节约型校园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进一步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监督考核,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3.2建立成本核算机制

后勤管理的各个服务项目都要执行成本核算,全校运转中的能源等消耗要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5];对物资的分配,实行经济核算和效益审计;对经费的使用要全程监控,并定期做效益评估,明确各项经济责任。

3.3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节能领导小组应下设节能监督考核办公室,履行节能监督考核职能,增强节能领导小组的有效性和灵敏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细化考核细则”和“政务公开”相结合,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政务公示和网络平台公布,以期降低管理成本。

3.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系部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让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节约型高校的建设之中。后勤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特别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具体工作,制定出能够体现对先进工作者奖励和落后工作者惩治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可以采用薪酬激励、岗位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来激发后勤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如卫生工具的发放可以限定每年额度,节约有奖;学生座椅每年按学生数配给,多退少补,损坏维修或更换,合堂教室、学生座椅板凳的维修费,可以根据学生数制定标准,节约有奖,超额处罚等。

3.5设立系部兼职财产管理员

为保证成本核算、监督考核、奖励约束机制的顺利实施,明确责任,很有必要在各二级单位设兼职财产管理员岗位,管理本单位的校产,同时与后勤校产管理部门直接联系具体业务,如财产交接(座椅板凳、办公设施、教学设备)、维修保养、财产归还、信息上报和统计等。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目清晰。

4创新高校后勤管理的技术运用

节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设备的引进,是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目标的重要推进器。后勤管理部门要注重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

4.1注重进行节能改造

要树立长远利益意识,多采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对能耗高、浪费大设施的改造,对落后耗能设施予以撤换,对不节能的设施加以改造。

4.2注重推广使用新技术

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如在办公区、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的走廊卫生间安装使用节约水电的新设施、新技术,如节能声控灯、感应冲水器等;在教室、大合堂教室安装光线控制开关,以期降低电耗;在绿化养护工作中,推广使用节水浇灌器等。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中水处理站,每天能处理回收中水750方,全年节水70余万元;走廊、厕所等公共场所照明灯数量2600余个,如果全部换成节能声控灯具,每年节约的电能也是客观的;路灯147个(每个200瓦)、景观灯137个(每个40瓦),如果更换成太阳能照明,每年节约的电能也不是小数目;餐厅的蒸饭车可以改造成生物质燃料代替目前的电能,目前餐厅的蒸饭车总功率约为195千瓦,若采用生物质燃料可以节约60%至80%的成本。

4.3注重运用信息化技术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信息化的运用程度普遍较低,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保障和服务工作,也影响了效益和质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契机,把信息化建设纳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化,实现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高校和社会、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能极大地节约运行成本[6]。

4.4投资建设楼顶光伏发电

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投资建设光伏发电。近几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一系列鼓励光伏发电的政策,如《关于印发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等,山东省政府也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烟台职业学院建筑物楼顶面积7万余平方,空间开阔,适宜建设光伏发电,也可以引进能源公司合作,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这种开源式的节约,力度是巨大的。

5营造后勤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主导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的整体力量。因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只有广泛调动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作用才能得到全面发挥,节约型校园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5.1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奖励

建设节约型校园,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现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后勤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走出去,多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这也是适应和保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敞开渠道、集思广益,及时采纳节能减排建议;鼓励节能技术创新创造。通过评选年度节约标兵,对节能贡献突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2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组织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以每年国家“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为契机,开展环保节能宣传,举办如发倡议书、办宣传刊版、节约小窍门共享和“我为节约献计策”等活动,强化“节约是美德”的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时时处处感悟到节约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并将节约意识转变为个人自觉的行动,推动节约为荣良好风尚的形成。

5.3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

高校学生密集度高,每天活动在校园角角落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导,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组织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节约行为,如随手关闭长明灯、长流水,随时通知水电部门维修损坏的水电设施,防止跑冒滴漏的发生等等。

总之,节约型校园建设,要求摒除传统的粗放管理改为精细化管理;以制度管控,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广泛采用节能新技术,既要节流也要开源;采取信息化、集约化、立体化、动态化的管理方式,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魏大生 王启东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友民.节约型高校后勤之我见[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1).

[2]王伟.创建节约型校园与高校后勤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10).

[3]陈联盟,曲保忠.节约型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管理[J].科学决策,2008(11).

[4]吕宝勤.论如何打造“绿色节约型”高校之后勤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1).

第5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校后勤 服务质量 监督评价 体系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服务质量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是提升高校后勤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我校的工作实践,对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提出思考。

1 构建我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自2006年以来,我校围绕“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安全、降低服务成本、构建和谐后勤”的目标,针对构建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在组织、制度、措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1 组织建设

多年来,学校领导对后勤服务质量特别是伙食服务质量非常重视。学校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校长任组长的食堂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食堂建设和管理的指导、监督工作。后勤管理处专门成立由一名正科级干部任组长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督组。邀请学校工会代表、各学院办公室主任、学生代表作为后勤服务质量特邀监督员。饮食服务中心成立卫生监督小组。在北院校区还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饭堂服务质量监督小组。上述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为加强我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1.2 制度建设

在总结服务质量监督工作的基础上,后勤管理处出台《后勤服务质量监督实施办法》,各部门根据部门工作特点和实际,建立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如饮食服务中心建立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制度,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建立违章用电检查制度,绿化保洁中心建立校园环境卫生巡查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我校后勤服务监督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1.3 落实措施

后勤管理处多次召开服务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对各部门服务质量监督工作明确要求。通过听取学校部处、学院领导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召开特邀监督员会议,设立师生意见簿、信箱等各种渠道了解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质量的要求,反馈并要求有关部门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明确后勤服务质量监督组工作职责。监督组代表后勤管理处行使监督检查权力,督促各部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公布监督电话和电子信箱,监督、检查各科室、各部门落实服务质量承诺,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建立投诉登记制度,及时向各科室、部门负责人反馈投诉、检查情况。

1.4 依据办法

明确服务质量监督评价的依据。我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依据《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国家及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学校层面制定的《校园环境卫生及绿化管理规定(试行)》、《学生社区住宿管理规定》、《建设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水电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后勤部门层面制定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督实施办法》、《后勤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的要求和标准,开展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工作。

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监督评价办法。监督组每月采取不提前通知、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各校区检查,以便在常规工作中发现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检查食堂食品卫生、物资采购管理、学生社区安全管理、校园环境卫生、工程维修情况。监督组将每次检查登记表提交处领导,处领导根据登记情况对有关部门提出整改要求,各部门对照检查登记表载明的事项及时整改。

1.5 实践效果

由于我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工作做到检查有记录、有批示、有反馈、有落实,而且对服务质量做得好的部门提出表扬意见,对服务质量做得差或不满意的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各部门非常重视服务质量工作,加强内部监督检查措施,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有明显的改进。特别是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各部门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按照服务工作规范,敢抓敢管,认真细致,着力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技能,后勤工作受到专家和学校“三风”督察组的好评。多年来,由于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能够发挥有效作用,我校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故,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师生满意度不断提高。

2 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思考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是指在高校这个特定的范畴内,针对高校后勤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提供的各类服务,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为主的各类机构(包括政府执法部门)对其实施监督、控制的各类元素(含制度、方法、机构等)的总和。我们必须看到,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工作作为高校后勤工作的监控环节,不可回避,还应加强和深化。本文从认识、原则、制度、机制等方面对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提出以下思考。

2.1 提高对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认识

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且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无论是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还是高校自身提供的后勤服务,对其从体系的角度完善和加强质量监督评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对高校后勤日常管理、服务、经营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考核与科学评价,是高校后勤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后勤工作“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高校后勤服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明确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特别是要充分考虑高校后勤工作的特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6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校后勤保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长远看,还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深化高校后勤保障改革措施,彻底打破高校后勤自我服务式的保障格局,从根本解决高校后勤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促进后勤保障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金和力量,加快高校后勤建设,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快速、健康、持久发展。

一、后勤实体与学校彻底分离

高校原有后勤实体与高校彻底分离,逐步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如果后勤实体与学校不彻底分离,仍然会带来垄断经营,影响后勤实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服务是一种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否则不能承担经营风险和法律责任,就没有资格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市场竞争。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后勤实体产权多元化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企改革的精神和思路,大力发展高校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归属明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高校后勤实体明确责任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减少行政干预,实现校企分开,向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使作为高校后勤企业创业主体和运营主体的企业管理者和骨干职工成为后勤企业的出资人,使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有效地调动他们焕发出创业和创新的激情,并将这种激情转化为推动后勤企业健康发展的无穷智慧和强大动力。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首先,要建立开放规范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高校后勤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垄断经营,这不仅使社会资源无法进入高校参与服务,也使得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没有竞争压力,无法保证后勤实体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因此,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必须逐步开放市场,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后勤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实现最佳配置,促使各实体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建立能对后勤服务企业和市场进行有效管理监督的体制。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运行制度、管理制度和市场监督机制以规范市场,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明确政府和高校的职责、监管权限和方式,建立后勤服务企业的资质认证,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则,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并规范行业协会;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等。

三、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以保障资源为基础,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和构建高校后勤保障新体系。高校后勤保障部门现有的保障资源均为学校所有。根据资产实际占有和满足服务需求情况,可以把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事业保障类,包括房产、水电、维修管理等。这类资源为全校公用资源,满足全校性保障需求,受学校宏观调控。这类资源以行政事业性管理为主,服务主要是保障属性,不独立产生经济效益,其管理成本由学校提供。二是物业管理类,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公寓、校园绿化、卫生、修缮、邮政、通讯、市场等相关服务项目。这类服务资源和任务主要接受学校委托,满足学校指定的服务需求,委托服务以合同管理为主,费用实行按合同结算。服务由一定的经营实体承担,并从服务付费中取得管理成本和经济效益。此类服务在条件成熟时可部分委托给社会服务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优选服务提供方,实行优质优价。三是经营服务类,包括餐饮、住宿、运输、商贸、驾驶培训、印刷等。这类服务资源由学校提供,并提供相对稳定的服务市场;其服务需求既有一定的指定质量标准和要求,又参照市场随不同的顾客需要而变化调整。经营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并向学校上缴一定的管理费,包括部分资产使用费。学生餐饮服务按国家有关精神,实行“零租赁”和“零利润”,以保本经营为主,不向学校上缴费用,其扩大生产及维修改造费用计入成本。此类服务在条件成熟时可部分转包给社会服务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优选资源承租方,实行优资优价。

四、加强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建设

高校后勤保障系统是后勤保障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完善后勤资源保障系统。确保有足够的优质后勤资源提供给服务实体或服务对象。要完善后勤保障硬件设施,加强对后勤保障体系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及时更新补充,维护良好的后勤保障硬件条件,提升服务保障功能。明晰产权管理,做好资源评估、折旧、维护和再投入工作。二是完善后勤经费保障系统。学校对公共事业类服务要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必要时还要对个人或单位进行补贴。对物业管理类服务要用优质价格换取优质服务;对经营服务要维护资产的价值,用优质的资源获得良好的资产使用效益。三是完善后勤管理制度系统。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健全竞争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包括与校外同类企业的竞争,服务实体之间的服务质量和效益竞争、资源竞争,内部的班组竞争、岗位竞争等;监督机制包括行业监督、外部监督、内部监督、领导监督、同行监督、监督、自我监督等;考核机制侧重于绩效评价,包括对单位领导班子的考核,对后勤各个班组的考核以及对每个员工的考核等;激励机制重在弘扬先进、淘汰落后,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群体激励和个人激励等。四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收入分配、员工聘任、考核与激励、教育培训、职工福利、劳动保障等。加强后勤服务监管,狠抓服务规范和标准执行监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生产安全检查与监督、服务绩效评价奖惩等。

第7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1.高校后勤管理的地位不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张。然而,在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一些高校只重视教学方面的工作,却忽视了后勤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2.运行机制不完善,服务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工作采用粗放式的管理,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同时,后勤部门不重视自我宣传工作,直接影响了服务效果,服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3.高校后勤管理队伍臃肿,人员配备不科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的日益壮大,后勤工作需要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臃肿的后勤管理队伍,已经严重的挤占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人员配备不科学成为后勤管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有后勤员工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职称结构不合理。首先,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其次,多数专职后勤人员知识老化,其理论、业务水平均有待提高;再次,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后勤工作交流也越发频繁,既精通软件又熟悉后勤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精通外语的后勤员工更是凤毛麟角;第四,后勤工作者中的高级职称比例较其他部门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

4.思想观念落后,人员素质低。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后勤服务一直是以福利性质存在,后勤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竞争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服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此外,知识经济时代对后勤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工作者是滥竽充数,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二、构建节约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壮大,高校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其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较大,创建节约型校园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后勤是倡导和执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全校后勤服务保障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是构建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建立一套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后勤管理服务新体系,就成为高校完成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的重要任务。

1.重视高校后勤管理的地位。

高校后勤管理与高校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在高校发展中,教学与后勤都非常重要。高校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主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要认真分析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探究更好的管理方式。随着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方式的转变,缺乏竞争力,效率低、办学质量差的高校势必会遭到淘汰。高校只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节约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主要包括:校园建设规划、土地使用、基本建设、水电等能源的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管理、师生生活后勤保障等,它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后勤管理应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融合系统管理、人本管理及精益化管理等理念。在高校发展的规划、政策和过程中,渗入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规范、标准和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科学、健康的发展。

2.1精减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科学地进行人员配备。

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壮大,后勤人员也越来越多,臃肿的后勤管理队伍,不利于后勤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因此,精减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科学地进行人员配备非常重要。首先,细化后勤内部管理,明确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环环相扣;其次,规范后勤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及优质服务标准,调动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科学地进行人员调配,人岗合一。

2.2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要牢记“以人为本”,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首先,高校后勤人员必须正确认识教学工作与后勤保障工作的关系,更新服务保障的理念,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保障理念,牢记后勤三服务:为教学、为教研、为师生服务。其次,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淡化后勤员工与师生间的距离感。再次,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后勤员工职业素养素质。如,开展后勤技能大练兵活动,训练后勤人员一专多能及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2.3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后勤应改变原来的管理体制,凸现“节约”,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如:引入文化导向机制、风险分析机制、绩效考评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行政问责机制等,强化全体师生的节能意识,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在后勤管理中,可以按企业化管理标准来实现改革或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覆盖到后勤工作的的各个岗位。此外,还应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设置服务监督热线电话,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核查,并实时公布处理处理结果。

三、结语

第8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 互联网+

2015年以来,“互联网+”的概念在中国迅速兴起,并且在短时间内与各个行业结合,形成了全民全行业的互联网现代化局面。高校的后勤管理也受到这股热潮的影响,以官方微信微管理为代表的高校后勤管理平台为代表,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互联网化在短时间内已经成为服务校园,推进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

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的概念是在2015年期间迅速兴起的,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将互联网的思维与各行各业相结合,从而到达增强各行业的生产力,提高行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创造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其实,“互联网+”本所强调的是将互联网本身的数据化、共享化、要素化概念推广到各个行业中,并且进一步实现行业之间的广泛化联结。

2.高校后勤管理“互联网+”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的概念与不同行业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大批经典案例的情况下,大学校园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各种通讯工具在校园中大行其道,并且对师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各种官方的微信号和微博号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却懂得审时度势。他们广泛的借鉴当前很多著名软件和网站的运营经验,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开展“微管理”、“微后勤”平台,为高校师生的选课、预约、借阅以及各种问题的互动反馈工作提供便捷的平台。比如,高校食堂与微信联系,让高校的食堂更加透明,师生的饮食诉求也得到了更大的满足。并且,在电器维修、水电费查询缴纳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现代化管理的融合途径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移动网络以及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选择。高校后勤管理如果想实现现代化,要不断的结合当前师生本身的沟通特点和思维模式,开拓新的服务项目。

1.要支持高校的“微后勤”、“微管理”发展

传统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服务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是困扰高校后勤管理集团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在师生之间与后勤管理集团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受到了硬件上的制约。所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要求的情况。随着互联网进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微后勤”以QQ和微信为主要的载体和平台,在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比较便捷的沟通点。但是,如果想要打造比较好为微管理平台,还需要一定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技术方面的准备,制度上的保证和资金上的到位。在制度上,要确保与互联网管理模式相匹配的管理制度的出台,保证及时反馈和问题回复。同时,要在技术上保证有相应的人才投入,招纳一些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专门人才,组建起强大的技术研究团队和部门,负责相对应的板块建设、系统维护以及PC端服务平台的运营,不断开发适合高校后勤工作的产品。最后,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组的支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虽然在近年来出现了产业化和经营自主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作为高校本身的机构,高校也应当适当的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升级。

2.构建“微管理”平台

平台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一般有宣传、服务和反馈的作用,是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公众意愿的窗口。后勤管理部门要重视平台建设的功能部门,除了有最基本的通知功能之外,还要具备服务功能和意见反馈功能。一般来讲,服务功能包含了报修功能、教务功能、快递功能、失物认领等多方面的功能。在意见反馈方面,一般来讲需要具备留言功能、投票功能以及投诉和议论评价板块。每个具体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的优化,根据学校本身的状况进行修改和反思。比如对于物品的报修功能,师生可以通过物品图片上传,在线实时的实现技术人员指导下的自助维修。同时,还要有维修师傅时间预约,维修后跟踪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平台的建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功能实现,还要有机的与校外功能相结合。比如电影票、车票机票等的票务功能,公交车、出行路线的查询功能,演唱会、读书会、球赛和公共的通知功能,勤工俭学、校外招聘等方面的功能。所以,高校后勤的网络服务平台不仅是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平台,还是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有机的互联网实体。

参考文献

[1]张学理,房亚明.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3)

第9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多数高校后勤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货币资金和货物资产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后勤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大。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所采用,贷款机制的引入加剧了高校后勤的财务风险。所有这些对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必须不断扩大控制内容,强化控制力度,才能有效地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后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

目前,高校后勤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即同一个后勤公司内部有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使用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分行业会计制度的,会计制度混乱,不利于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根据国家推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高校后勤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制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2]高校后勤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后勤组织为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措施。高校后勤是刚刚走入市场的企业,应制定和完善每一步经济业务的流程,使每个岗位的权责和监督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事事有规定,件件受牵制”的制度化企业,从而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

(二)运用会计电算化,加强高校后勤内部控制

高校后勤下属单位很多,数据繁杂,运用会计电算化能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数据计算和复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财务监督控制上去。同时,后勤行业跨度大,分布较散,运用网络化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内部财务管理,预防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电算化系统管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环。

(三)明确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责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脱离学校走向社会,不再承担学校后勤服务的功能[3]。在体制上,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成立后勤经济实体;在机制上,把拨款使用制过度为服务收费制,使后勤经济实体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通过服务、劳务收费养活自己。作为校级财务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能范围中,支持后勤社会化的相关工作。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方便后勤集团在服务和劳务经营过程中的账务往来。如保证校内发票的来源和使用、校内经费卡的使用等;其次积极帮助后勤经济实体争取上级财税部门对后勤服务性产业税收减免,或削减部分管理费用等,使后勤企业适当降低经营成本;最后按照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制度,在后勤部门转制后,对现有的在编职工,学校应保留其事业利待遇,对有关后勤人员的政策性补贴,学校财务部门应做好规范划转工作。

(四)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后勤社会化之后,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管理虽然已经独立,但其包括财务在内的很多工作都与学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勤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师生需要后勤产业提供的优质服务。因此,有必要在校级财务部门与后勤经济实体之间建立财务通报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对于校级财务部门来说,[4]通报制度可以及时向后勤经济实体传达上级职能部门的财税政策以及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传达学校的有关决策和师生对后勤实体经营状况的反馈信息等。对于后勤经济实体来说,通报制度有利于它们向学校及时汇报财务情况,反映后勤实体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结合高校的需求,也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笔者认为,今后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立足于具体高校实际,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这也是高校后勤系统深化改革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正确选择。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搞好服务,办师生员工满意后勤

服务是后勤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做好服务,后勤企业才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同志认为,高校后勤在实施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必须坚持为高校教育、科研服务,为高校师生服务这个方向。因此,高校后勤必须牢牢占领高校这个开展后勤服务工作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师生是后勤服务的主体,[5]高校后勤部门时刻都要把“办师生满意后勤”作为后勤工作的一种理念,作为自己长期的工作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后勤系统时刻都要注意加强管理,强化职工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来提高所在高校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强保障,助高校快速发展

一流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如果高校没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校园,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就谈不上建设一流的大学。只要后勤保障系统是一流的,那它就能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如今,许多高校后勤经济实力还相当有限,这就需要校方给予较多的扶持。就校方而言,为了增强后勤的服务保障功能,该投入的还是应该投入,并且有些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大投入;对于高校后勤来讲,一方面要克服困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更要从自身内部挖掘潜力,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注重公益性,兼顾经济性

公益性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与社会服务企业的重大区别。学校后勤服务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这点决定了后勤保障服务的公益性特点。同时,作为以学校为特定服务对象的后勤服务实体,从其经济组织的属性看,它必然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追求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三、坚持后勤改革为教育教学服务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宗旨实际上是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社会资金,提高高校的后勤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教育教学。总体来讲,高校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食堂服务管理,提高饭菜质量

学生食堂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应高度重视食堂的管理,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式,实行完全企业化的管理,以减轻后勤部门的压力。主要可以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企业经营,通过微利承包、部分全额承包、全额承包等过程循序渐进做好食堂管理。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节约水电消耗,提高饭菜质量,同时还改进了服务态度,实现了学校、食堂、师生三方面共赢的局面。

(二)做好校园物业管理,提高校园形象

校园物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园形象,是高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业管理工作包括办公区和教育区的卫生、宿舍区的保安保洁、校园的绿化等,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宽,工作繁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采用聘请校工的形式来进行管理,这一方面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行政成本。因此,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引进物业公司进行管理,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物业管理是可取的管理途径。

(三)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提高硬件设施

教学设备的购置是后勤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各个学校都有相对完善的教学设备购置的相关规定,对设备采购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规定,设备购置工作正常序,但是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工作仍然需要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设备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自身教学硬件设备的配置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应该在学年初编制好本学年应采购的设备目录,对设备的规格、型号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再交由后勤部门通过招投标的形式来完成采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