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循环经济的实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的实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的实例

第1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超循环理论 生态环境

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根本之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提出的建立节约型、低碳型社会,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的增长,基本特征是“两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人类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通过对自然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循环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两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它要求对污染和废物产生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凋统一。

3R原则构成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减量化”(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的排放;“再利用”(Reuse),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利用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

二、超循环理论概述

西德生物学家M·艾根于1971年提出超循环理论,超循环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组织结合途径的理论,即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和运行方式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具有自组织超循环性质和特征,通过正确地把握自组织超循环规律,可以加快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提高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超循环是由无数循环通过耦合形成的循环网络系统。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循环包括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反应循环是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的循环,催化循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和彼此相互催化(交叉催化)来驱动的循环。

超循环的运行效率和偶合力——“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催化剂有“外部催化剂”和“内部催化剂”。“外部催化剂”是指循环系统外部输入或强加的催化剂,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被动的运行和耦合,所以循环运行效率较低,并且循环耦合力较弱;“内部催化剂”是循环系统内部自己产生的,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自主的运行和耦合,所以循环运行效率高,并且循环耦合力强。

超循环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超循环中至少包含一个“催化循环”,即要有“内催化剂”(包括自催化和交叉催化)催化的循环。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个循环圈的运行效率,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之间的耦合力,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

超循环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因为“催化循环”是超循环的核心构成部分,所以在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作用下,超循环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二是整合功能。超循环能够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容易形成共生的结合体,具有整合功能。三是非线。因为超循环内部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展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是高效功能。因为超循环具有特殊结构,所以超循环能够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等的利用效率。

三、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其机理

1、传统经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枯竭,而且打破了生态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展和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

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传统经济模式,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开发、掠夺和消耗。据统计,全球一年要消耗30多亿吨石油、40多亿吨煤炭,如果按此速度消耗下去,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仅够用50年左右,煤炭只够开采200年左右。而且导致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大量“三废”排放到环境中去。据统计,全球每年要排放90多亿吨垃圾、5000多亿吨污水、18亿吨二氧化碳和近亿吨二氧化硫等。这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不仅阻碍了人类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破坏了生态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譬如,打破了大自然中的碳循环、水循环、硫循环和氧循环等诸多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酸雨成灾、土壤退化、农牧业减产;植被破坏,沙漠扩大,水土流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水旱灾害同时肆虐人类等环境问题。

2、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融合

第2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相容;利益共生

    引言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亿元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一、以激励相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着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着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人类能够做的并非是应当做的。人类应当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客观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求实践过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将社会本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毕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把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就是推进循环经济应当把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1.

    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3.

    刘学敏,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层障碍[J],经济纵横,2005,(7):15-17.

第3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本文政府主导的内涵,是指政府以市场化的、财政的手段以及非市场的行政力量,通过制定法规,推动、调控和引导循环经济市场化。所以本文所说的主导,是对这个过程的主导,而非对市场机制本身的主导。

在二战后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市场化会带来财富的增长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观念。但市场机制所具有的财富增长的功能,只有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当市场出现垄断、外部性、信息非对称性时,市场机制就会失灵。市场失灵将导致生产或消费的非效率,以及财富增长的停顿甚至消减。而资源天然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双重属性,又使外部性成为循环经济的内生效应。

资源的双重属性决定我们在利用资源的不同功能时会产生不同的“物品效应”,而“物品效应”又通常与外部效应紧密相连。资源的经济属性显现资源的“私人品”效应,厂商或消费者能够通过市场获得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资源的生态属性显现出资源的“公共品”效应,厂商或消费者无需通过市场就可无偿获得资源的全部生态价值。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们对资源的经济价值具有“精打细算”、“适度消费”的市场理性,但对于资源的生态价值却具有“坐享其成”、“过度消费”的自利理性。

这种市场理性和自利理性导致我们的经济往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并呈现出不可持续性。然而人类是需要持续发展的,这就需要寻求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增进的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转化”资源生态价值的“公共品”属性,使其具有“私人品”的市场属性,能够与资源的经济价值一起,参与市场机制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双重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但要实现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靠市场本身不可能达到目的,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在此,我们需把握一点,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只是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一旦市场失灵得到控制,政府就应让位于市场本身发挥作用。

二、政府主导手段的法律制度设计

在循环经济中,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配置体现于三个互动层面,即内部、企业之间以及整个社会。不同层面的资源生态价值市场化配置引发的外部性是不同的,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政府主导的法律制度。设计这些法律制度的核心是,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层面,理性地划分和配置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和功能,构筑良性互动的权利体系。

企业层面的资源生态价值市场化配置显现的外部性是,市场经济个体“超标排污”产生的 “成本外溢”和“达标废物进一步减量化和资源化”产生的“收益外溢”,因此在这一层面,法律制度主要立足于对市场经济个体权利和义务的相应设置。我国现阶段的各种环境法律制度基本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设置。但循环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物质、能源的循环,更立足于企业之间、社会层面的物质、能源的循环,因此根据我国已有的法律框架,循环经济的立法应侧重于企业之间、社会整体层面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配置。层面的扩大化必然引发循环经济立法的两个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主体,主要是生产者责任的延伸及责任承担方式的社会化

在企业层面,废物主要体现为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剩余量,因此,《环境保护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立足于对单个企业整个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的控制。但循环经济的社会层面,废物更多体现为“产品使用后的废物化”,其处置同样需要消纳“资源的生态价值”。由于产品,尤其是日常生活消费品,分散在广大消费者手中,单个消费者的“产品废物化”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但整个社会消费者的“产品废物化”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规模消减。这就使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难以确定成本承担的责任主体。对于单个消费者而言,个体“产品废物化”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不应成为成本承担主体;对于生产者而言,已在生产过程中付出了使用生态环境的费用,也不应成为成本承担主体。但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所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却使社会每个成员受益。因此,在确定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的成本承担主体时,应打破现有的“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采取行为责任和经济责任相分离的责任体系,即将生产者行为责任由生产领域扩充到消费领域,由其承担回收利用废旧产品的义务,但承担责任的费用,即经济责任由全社会来支付。

2.政府职能由公共管理扩展到公共服务

在层面,外部性的消除只能立足于企业个体,现有的环境制度也主要体现为“公共管理”的特征,即由政府代表利益对个体利益进行限制。但在企业之间、社会整体层面,外部性的消除需要突破个体局限,实现规模效应。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或回收利用设施。但由于这些集中处理、利用设施具有公共品属性,需要政府的强制力保证其供给所需的费用,因此规模化地 “克服外部性”的责任主体应是政府。政府在提供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的过程中,其与社会其他主体的关系发生变化,由过去命令、服从的管理关系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社会契约关系。政府负有向社会其他主体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的职责,社会其他主体负有向政府缴纳享受公共服务费用的义务。政府的职能由公共管理扩展为公共服务。

三、地方立法的实证

循环立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作为起草人,笔者起草了我国第一部循环地方立法《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城市条例》,力图在条例起草中实现“循环经济共性与地方经济个性”的有机结合。

贵州省贵阳市的地方个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失缺,即经济欠发达,市场机制不成熟,而循环经济需要成熟的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政府主导作用仅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充,因此,贵阳市循环经济立法不仅要解决市场失灵,还必须解决市场失缺的。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育,而是需要一种超市场的力量介入,推动这一过程的。这个力量只能是政府。因此,在本次立法中,面临的难题是必须明确地界定和地组合政府在市场失灵和市场失缺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结合贵阳市的实际情况和实施循环经济的需要,主要在两个方面制定了政府弥补市场失缺的职能。

1.运用行政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

贵阳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实施循环经济所需的产业基础。单一的产业结构窒息了物流和能源循环利用的空间。这种产业结构是在计划体制下靠政府的力量强制形成的,在市场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靠市场自发调节是十分缓慢而艰难的,必须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在本次条例起草中,我们明确规定了政府根据本区域的环境状况和资源优势,制定和实施产业规划的职责。

第4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一、水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一)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温州市境内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达139亿m3,但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908m3,是浙江省平均的4/5,世界平均的1/4。按照国际标准衡量,温州水资源比较贫乏,属中度缺水地区。温州市区人均水资源839m3,属严重缺水地区。洞头县人均水资源360m3,属极度缺水地区。

温州市结构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一方面,温州市53%的水资源集中在文成、泰顺、永嘉3县,而人口的48%、经济总量的76%却集中在市区、乐清、瑞安3地。水资源供求的地域矛盾、城乡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温州市的水环境问题仍然严重。

(二)水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温州市地处水系发达的地区,普遍认为水资源比较丰富,因而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不强,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对水污染问题认识较为深刻,对节水问题认识不足。

2、缺乏一个有效的统一的管理机构

温州市水资源管理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统一水管理体系。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归水利部门,地下水归地矿部门,水污染防治归环保部门,城市供水和排污管网建设归市政部门,污水工程设施管理和温州市区河道的建设管理归城管部门。这种分散管理体制直接造成了管水量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回用,引起城乡分割、部门分割水资源,严重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建立统一、高效、有权威的管理机构。温瑞塘河指挥部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3、洪水灾害严重

水资源季节变化很大,大部分降雨集中在梅雨季节和台风期,由于来水集中,境内河流短,容易造成洪水灾害。

4、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工业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9.4 %。此外,居民生活用水一般经初次使用后就直接排放,基本上没有回用措施。

5、水价仍然偏低

在城市供水价格方面,由于价格偏低,居民感受不到水资源的紧缺,用水量远远大于实际需要量。

(三)水资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对策

建立水资源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对城市用水和节水进行科学预测和规划,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使其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用水量控制在本地区自然界可提供水资源量的范围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积极参与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水氛围,让节水概念深入人心,并引导居民从日常生活的小处着手,节约用水,开展如何节约用水的大讨论。

2、优化水资源配置

在瓯江流域、飞云江流域、鳌江流域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设水库和引水工程,缓解不同地区供需水不平衡的局面,远期从滩坑引水作为温州远景水源近补充。积极做好温州域外(丽水小溪)引水、乐清域外引水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平苍供水、洞头引水工程,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实施节水工程

推动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全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加快推进城市生活节水工作;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大力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实行水的循环使用,提高用水效率;积极推行喷灌、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由粗放罐溉农业向节水灌溉农业转变。

4、加强清水河道整治

对主要河道进行疏浚、拓宽、护岸、筑堰、清障、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到2015年,完成以温瑞塘河为主体的河道综合整治,其中温瑞塘河治理主河道及护岸33.85公里,实现“河面变宽、河床变深、河水变清”。

5、鼓励中水回用

一些发达国家中水利用相当广泛,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水等,都大量使用中水。

温州市建设污水厂的中水回用系统、居民区和公共建筑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绿地浇灌的中水利用系统,推进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等。建设完善主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市区中心片、西片、东片、鹿城特色园区片、仙岩丽岙片污水收集系统、瓯北污水处理厂、七都岛、灵昆岛、七里污水处理厂等及其配套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总能力和中水回收能力。

6、开展海水综合利用

加快海水利用、海水淡化及其产业化发展。鼓励支持在电力、化工、机械等行业引进先进的海水利用技术及设备推进海水的直接利用。实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洞头、乐清横趾山、平阳南麂岛、瑞安北麂岛等地布点实施海水淡化工程,缓解沿海地区和海岛的淡水资源紧张的矛盾。

7、鼓励节水技术和设施的研究

鼓励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开发,重视其推广使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与规定进行扶持。

8、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

贯彻执行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推进温州市供水价格改革。改革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采用价格杠杆,提高自来水单价,并采用分段计费的方式。调价方案出台前,要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确保水价改革的稳步推进。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温州市地貌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由于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温州市土地利用存在差异,其土地利用特征为泰顺、文成、永嘉3个山区县以林业为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东部平原河网地区,由于人类干扰强度大,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以耕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呈多样化,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在东部河网区,有瓯江、飞云江、鳘江穿境,内河河网密布,并有广阔的沿海滩涂,是温州市的后备土地资源所在地。温州市城镇等非农业用地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率低

温州土地利用率低,土地的浪费和闲置比较多。据温州市统计局调查,从2001年到2003年,温州全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了1.2倍,而GDP仅仅增长48%,全市园区的工业集中度只有18%,每亩产值只有147万元,仅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52.1%。个别企业拿到地后迟迟不开工,待价而沽,炒买炒卖,等待土地涨价,从中赚取差额。目前,温州市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只有55万亩左右,1999年至2003年五年间共批准建设用地27万亩。按这样的速度,十年就会全部用完。

2、耕地总量逐年下降,建设用地不足

温州每万人拥有土地面积15.9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1%,温州市人均耕地面积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4%,分别是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的75.8%、56.0%、55.7%和34.0%,且温州多山区,可用于工业用地则更少,建设用地对温州市今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

(三)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广农业立体种植和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科学耕作管理,提高土壤质量;继续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已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的潜力,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和对工矿生产建设中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人均居民点用地80平方米标准提高居民点用地效率;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工业园区“双控”指标要求,园区工业用地比例力争达到50%,总体容积率超过1.5,使工业用地产出达到500万元/亩左右,园区土地产出率达到3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到2010年末将中低产田的总量减少一半以上,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种植规模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率。

2、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采用购买指标、委托管理,代保等措施努力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科学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造地,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弥补建设占用而造成的耕地数量减少,至 2010 年增加耕地 22025.8公顷,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动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

3、适度围垦滩涂资源

围垦滩涂也是湿地利用的传统方式之一。温州的许多平原与全国沿海省份一样,都是逐年围垦的结果,如永乐平原、温瑞平原在古代均是滨海湿地。温州沿海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按照湿地淤积增长的速度,进行合理、适度的围垦,是解决温州土地紧缺的办法之一。

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坡耕地、荒坡、疏林地、沟壑等,加强对废弃土地的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三、能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一)能源利用的现状

温州能源利用率不高,2003年全市原煤消费量210.9万吨,综合能耗331.5万吨标煤,万元产值能耗为0.2646吨标煤。

(二)能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结构以火电为主的为主,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占总的能源比例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例仅为10%。

2、能源紧缺

温州地处华东电力网未端,是全省受电力制约最严重的三个城市之一,温州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在近期内难以明显改观。温州矿产资源贫乏,重工业发展滞后,70%以上的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依赖外部供应。国际市场原油和铜、铝、锌、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在持续大幅度上扬,这导致在温州能源利用成本上涨。

(三)能源节约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1、推进依法节能,强化节能监管

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节能法律、法规,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对有违法、违规用能行为的企业,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同时,推行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信息化,依法实行企业能源消费与利用状况报送制度。通过市县各级政府依法强化节能监管措施,提高企业节能增效、用能意识。

2、调整能源结构

稳步调整以火电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利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构筑起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清洁煤燃烧工程;配合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开发区、瓯海经济开发区、苍南山海协作区实施环保热电联供;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创造条件争取东海油气上岸,扩大大、小门岛石油气中转储运能力,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使用天然气,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实施新能源建设工程,在洞头、乐清湾、苍南等条件可行的地区鼓励开发风能,加大力度推广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利用,在农村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发电取热、小水电、风能等,鼓励农村居民利用畜禽固废、生活垃圾、秸秆生产沼气开发生物质能,缓解对燃煤、油气等传统能源的需求压力,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冶金和建材等行业中积极使用电力替代高污染的炼焦煤等一次能源,推广利用燃油添加剂等节油产品和甲醇、乙醇替代汽油,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比重。

3、大力推进节能工作

一是交通节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合理配置运输资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优化运输方式结构,改善公路运输车辆结构,加快专用输油输气管道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择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鼓励公众使用自行车,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并达到系统节能目的;二是建筑节能。推动现有建筑节能改造,选择一批居住小区作试点示范;在新建建筑中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大都市区范围内力争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积极利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等新技术,推广节能门窗、节能器具、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新型墙体材料等,逐步在全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同时对空心粘土砖也要采取限制措施。温州市区每天产生5000到6000吨建筑渣土、160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和500吨左右的装潢垃圾,除了三家垃圾发电厂消化一部分外,压力很大。应大力推广温州恒明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的“利用城市垃圾弃土烧结多孔砖技术”,该技术利用工业生活垃圾中有机可燃物作为燃料,重油为辅助燃料,以陈年垃圾建筑弃土垃圾和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采用先进的分拣技术和隧道窑焙烧技术,研制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砌块。该产品经浙江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浙江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抽验,各项目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已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经用户试用反映良好。目前,温州科技馆、博物馆 、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工程墙体用的都是这种垃圾做成的多孔砖;三是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和办公电器,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

第5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鹤壁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如何进一步拓展循环经济发展领域,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是今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实践

鹤壁市是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期以来沿用粗放型的线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沉重压力。

近几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自身特色主导产业,规划实施了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新型产品,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初步形成了煤电、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4条循环产业链,走出了一条速度效益统一、节能环保并重的发展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循环型城市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对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涉及城市体系建设的指标是: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我市在建设循环型城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节能减排压力大。从资源消耗指标来看,我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较大。首先指标统计体系还不健全,数据时效性、完整性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我市工业基础薄弱,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多数比较落后,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多,重点用能单位数量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再次,我市在引导社会及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奖惩制度还不健全,引导力度不够。

(三)资金困难,投入不足。由于我市整体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在发展城市循环经济项目方面、政策性引导资金方面等投入困难。

(四)技术、人才缺乏。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市企业急需引进节能、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三、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强节能监测、监督和服务,出台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节能监察办法、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成立节能监察机构,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进行监测监察,并依法加价收费。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对资源、环境破环型和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要加大税收征缴及监管处罚力度。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完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科技政策等政策体系,激发企业发展循环产业的内在动力。要给予生态产业、节能环保型企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更优惠的政策,切实提高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和绿色能源的开发研究,形成引导和激励机制,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二)加强循环型城市建设, 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一是积极探索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途径。二是规划建设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三是开展绿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居民树立节能减排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节能环保生活习惯,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突出项目建设,拓展循环经济产业形成体系。一要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间相互衔接、废弃物综合利用、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谋划推进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补链、接续项目,进一步加快建设科学高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点循环”,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二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打造循环型生态农业,逐步构建和完善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使用太阳能。三要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服务业。发挥政府机关绿色采购的引领作用,推进宾馆、餐饮、商贸流通等领域的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用具。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

第6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12-01

电力工业是能源生产和转换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无论电源和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或消费包括土地、水、各种原材料等资源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能源。根据能源转换种类的不同,还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污染物和废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电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资源限制及环境压力是制约电力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电力工业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优化电力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1.1 “以大代小”,向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发展

限期关停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小机组。建设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节水环保型燃煤电站项目,调整火电结构。促进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高效洁净的燃煤发电技术大规模商业化。据有关资料介绍,以600MW机组为例,亚临界机组煤耗为295g/kW・h,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86g/kW・h,超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75g/kw・h,如果机组容量进一步增大,煤耗还要降低。

1.2 发展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

近十多年来,高效率燃气轮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IGCC、CFBC和PFBC等洁净煤发电技术已相继建成示范电厂并开始商业运营。分散型电、热、冷三联供装置和大幅度提高电力用户终端效率的各种新技术、新装置也相继出现,自动化程度、可靠性和经济性能好的输变电技术将成为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燃煤发电量占总机组的80%,发电量中的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重较低,今后要优先发展水电,鼓励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2 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效率

2.1 提高电厂用水效率

电厂含煤废水、净水站自用水、生活污水、化学酸碱废水及循环水处理后再生废水等处理后要排入复用水池。主厂房内的二次用水采用闭式循环供水系统,只需补充少量盐水;主厂房外工业用水因水质未受污染,应全部回收至循环水系统。推广干除灰系统和干贮灰场,减少除灰用水。火电厂应有完整的水务管理制度。建立水量和水质平衡图,并建设完整的水回收系统。

中、小型电厂可将凝汽式机组和抽凝机组改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系统,将凝汽器作为一级加热器,利用排汽的凝结热加热循环水,用循环水代替热网水供暖,从而利用了循环水的排汽凝结热。

2.2 电厂粉煤灰利用

目前粉煤灰排放大多是湿排,据估算。我国排灰用水多达10亿t/a,粉煤灰排放量每年超过1.6亿t。历年累积堆放总量已超过10亿t。随着干式输灰及灰渣分选技术的发展,电厂灰渣综合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2003年以来,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为60%,利用量约1.2亿t。

2.3 脱硫副产品利用

目前,电厂烟气脱硫普遍采用的是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石膏作为脱硫副产品能否有效利用,是燃煤电厂脱硫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国外综合利用的实践看,脱硫石膏可用于水泥和土壤改良等领域。现在也有人提出用石膏制取硫酸的工艺,或将石膏加入回转炉内,再添加其他成分生产水泥熟料。

除了石灰石一石膏脱硫工艺外,要进一步研究在氯碱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氯碱一硫酸钠法或在氨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氨一硫酸氨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使脱硫副产品能回收利用,增加运行收益,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采用氨法脱硫工艺,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生产硫酸氨产品,用于化肥生产,变废为宝。在选择海水脱硫工艺时,要考虑排出的浓盐水能否作为盐化工的进料,以减少盐田面积。

2.4 固体废弃物及城市垃圾等综合利用

将劣质燃料如煤矸石、石油焦、城市垃圾等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我国大中城市垃圾热值约3300~6200kJ/kg,燃烧1t城市垃圾可发电300~400kW・h。现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每年约1.14亿t,如有30%用于发电,其发电量也很可观。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要控制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废水、废气的污染和燃烧产物的二次污染等。

3 加强污染物的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3.1 烟气脱硫

国家要求进一步推动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要求全火电厂脱硫机组在2005年底要达到3000万kW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300万t。要努力完善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标准体系和主流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规范;主流烟气脱硫设备的本地化率要达到95%以上,烟气脱硫设备的可用率达到95%以上。要不断优化脱硫系统设计,如脱硫烟囱的设计、烟塔合一的设计等。

3.2 烟气脱硝

国家对烟气中氨氧化物排放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要求大型发电机组建设要预留脱硝位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脱硝技术的引进和示范工程建设。不同的脱硝技术其装置空间是大不相同的,要科学地、合理地预留位置,目前就应该对以后的脱硝技术进行定位。脱硝技术的选择要从安全因素、国产化的难易程度、国家以后的环保政策、工程的可行性和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3.3 烟气除尘

目前发电机组多采用电除尘器。为了达到除尘标准,采取了增加电场数和增加收尘面积的办法,但这些措施增加了投资费用和用地。要加快对电除尘器的设计改进,如采用低温ESP、移动电极式ESP或其他措施,以提高除尘效率,布袋除尘器(BF)有极高的除尘效率,适用于高比电阻的烟气,要扩大应用范围。

3.4 二氧化碳减排

第7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4-0084-07

一、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涵及联系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研究和发展,在城市化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在过去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已逐渐开始朝着集约化、生态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粗放链式经济,转变为依附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来发展的集约闭环经济。

在高污染、高消耗的背景下,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都试图从协调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之间的关系出发,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循环经济着重于发展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转而实现低开采、低排放和高利用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着重于区域建设,强调区域和范围的概念,力图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实现城市建设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发展循环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培育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必要途径。循环经济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性的理论范式,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问的冲突。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构建及评价

生态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特征。生态城市系统中包含的因子众多,影响其因子的相关因素也异常丰富,少数几项指标很难全面地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变化,所以需要将多个指标组成一个有机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其状态和发展变化。在构建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虽然有很多指标可供选择,但是为了体现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不能一味追求指标数量,而要尽可能采用少而精确的指标把预评估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参考值的确定

生态型城市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置主要是反映城市生态本质特征的重点指标,参照国家统计局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和环境保护部各项标准,并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尽可能用少而精确的指标把预评估的内容表达出来。在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方面,第一个层次是生态城市综合指数,第二个层次分为经济子系统、自然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标,第三个层次就是各子系统的具体指标,具体见表1,

(二)指标数值的计算和权重确定

1.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Qi)的计算

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Qi)是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其计算公式为3:

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

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

其中:Si为某子系统具体指标的标准值;Ci为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子系统具体指标的现状值;Max为所选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大值乘以1.05;Min为所选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小值除以1.05。

如果Si

如果Si>Max,则计算公式为:

2.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Vi)的计算

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Vi)是根据子系统具体指标数值算术平均值计算而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i为某子系统具体指标指数值:m为该子系统具体指标年份数。

3.子系统总指标值(Ui)的计算

子系统总指标值(Ui)是根据其所属子系统具体指标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为:

其中:Vi为子系统总指标的数值;Wi为子系统总指标对应的权重;n为该子系统总指标所含具体指标的项数。

4.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ECI)的计算

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ECI)是将各子系统总指标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再进行依次加和,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CI为生态综合指数数值;Vi为某子系统总指标的ViWi数值;Wi为某子系统总指标的权重;N为生态综合指数所含子系统总指标的项数。

5.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参考了大量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再结合各层指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由于本文从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出发,各级指标具体权重值见表2。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按照计算公式将各级指标结果计算,最后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从而确定生态城市的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程度。借鉴国内外的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组方法,设计一个四级分级标准,见表3。

(三)长株潭三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按照上述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选取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作为评价对象,从三市各项指标的现状值中找出各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确定区间范围,以便计算各项指标的指数。计算得出三市的三级、二级以及一级指数,结果如表4。

根据以上计算的各城市的各项具体指标值和生态综合指数值,再参考表3的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级标准,可得出三市的生态化程度:长沙的城市生态和谐度最高,株洲次之,湘潭再次之。长沙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和谐度一般的状态,而株洲和湘潭尽管也处于同等层次,但和谐度水平相对低下。此外,从各个子系统指数来看,不论是经济子系统、自然子系统还是社会子系统,长沙市仍处于绝对领先低位,体现出其省会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低位。长沙市的经济子系统已达和谐度较高的水平,这主要是与长沙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关。尽管其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显示出和谐度较高,但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需要继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长沙的社会子系统和谐度一般,表明长沙市仍需要下力气去攻克收入分配问题和加大文化教育投入,提高居民幸福感指数。相比较而言,株洲和湘潭的自然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处于和谐度一般的水平,而其经济子系统和谐度很低,表明株洲和湘潭在保持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仍需加大经济建设力度。可见,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建设仍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规制工具,维护生态城市环境,培养生态城市文化,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城市体系,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长株潭生态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本文对长株潭的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但仍需深入探讨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从而为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设定如下的实证分析模型:,其中,ECI为生态城市建设综合指数,P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SC表示产业结构调整,TE表示技术创新水平,ER表示环境规制水平,EDU表示人力资本水平,TR表示对外贸易水平,FDI表示利用外资水平,εi表示随机扰动项,代表不可控因素的干扰,i=l,2,3分别表示长株潭三市。

本文实证部分的相关数据均来自长株潭三市2013年的统计公报及湖南统计信息网,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并取对数形式,产业结构调整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采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环境规制水平采用空气质量优良率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对外贸易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分别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GDP及实际利用外资额/GDP来表示,鉴于统计公报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采用美元为单位,本文首先将美元通过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然后再除以GDP来进行计算。

传统OLS回归模型均是基于均值回归,最小化目标函数为残差平方和,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来避免极端值的干扰,即采用残差绝对值的加权平均∑。假设条件分布y|x的总体q分位数yq(x)是x的线性函数,即。其中,被称为q分位数回归系数,其估计量βq可由最小化问题来定义:。通常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计算,可证明样本分位数回归系数是总体分位数回归系数βq的一致估计量,并且服从渐进正态分布,即。本文采用STATA12来进行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被解释变量为ECI的分位数估计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低分位数水平对生态城市建设并未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但在高分位数水平却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欲建设生态城市则必先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技术创新对ECI的影响系数在三个分位点始终为正,表明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路径。环境规制水平在三个分位点均未对生态城市建设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现有的环境规制水平过低,而且环境规制工具单一,缺乏有效激励,难以对生态城市建设发挥应有作用,可见政府部门要适当加强环境规制水平并创新环境规制工具。低人力资本水平并不会对ECI产生显著影响,但若加强人力资本建没将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保障,有利于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指数。对外贸易水平在三个分位点均不利于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指数,这似乎与现实相悖。但考虑到长株潭的对外贸易均以简单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这均不利于建设生态城市。FDI的低水平引进一般是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随着FDI规模的扩大,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开始逐步引入,会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长株潭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一)经济的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生态城市的发展要进行生态产业规划,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结合,应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淘汰低水平、低效益、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通过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和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长株潭三市应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发展相关特色产业,避免因产业结构单一或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自觉形成合理绿色的产业链,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l.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推进

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以省会长沙为核心,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壮大生态产业实力,逐步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株洲、湘潭则应按照绿色产业链延伸、依存和关联的要求,主动承接长沙生态产业的辐射,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协作配套的相炎产业。

2.生态旅游的开发

在综合性经济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大、相关带动性强,具有极其明显的顺向波动和横向波及效应。长株潭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组合成不同的线路推向市场。可以建立生态旅游服务产业体系,包括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消费体系,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体的城市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以区域化旅游为龙头的流通体系,以数字旅游为特征,以金融业、保险业为主体的信息化中心服务体系。

(二)自然的维护

l.城市结构的协调完善

生态环境是典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体,通常土地覆盖类型地变化和城市空间模式地扩张是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结构是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在城市的周围常有山丘环绕,中间地势宽敞且有河流穿过,共同构成一个“山水相连,封闭内向”的小环境。现在我们的城市结构需要更趋合理完善,应该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为要素,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空间分布。

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白然资源,以山体的景观辐射、绿带的空间延展、绿地的点缀以及水系的渗透构建极化、包容的生态景观格局,结合山体景观风貌的完整性考虑,结合现有的生态林地、水系规划和城市公共绿地,并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等的防护绿带与主要道路两侧的附属绿带作为城市的景观绿带,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形成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交融,营建依山就势、绿网纵横的生态环境。

同时要加强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优先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全面推进湘江污染综合整治,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节能减排,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控制颗粒物污染,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加快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步伐,加大同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强化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加强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市内交通噪声防治和文化娱乐场所噪声防治,从而改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等。

3.动态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的建立

生态城市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因此长株潭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建立有效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深入细致地了解省情,认真主动地学习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利用各种媒体优势,在群众中进行宣传普及,引导公众参与决策,把创建生态城市的观念转变为自觉行为。其次,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利用研究机构广泛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为政府部门提供合理高效的决策和建议。最后,在政府部门成立全方位协调和监督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实施生态经济发展鼓励政策,从而保障生态城市的建设。

(三)社会的和谐

1.自觉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面向全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教育,针对儿童进行生态基础教育,针对青年进行生态高等教育,还可对在职人员进行在岗培训生态教育,对社区成员进行义务宣传生态教育。其次,必须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要从追求快速短暂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持续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益转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和谐统一的高效益。

2.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产业的打造

第8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饭店;能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46-0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的,以产品清洁生产、物质和能源的闭路循环使用、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颁布《循环经济法》,按照其规定,工商业者应该从“摇篮到坟墓”地照管其生产的产(商)品,它要求工商业者在新产品开发和研制时就应该考虑废物的清除问题,而且生产者的废物担保必须在经济上可行、在技术上可操作。

一、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饭店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21世纪,中国已确定建立循环经济的国家战略,计划用50年时间分阶段实施:2006―2020年为政策法规、舆论思想建设阶段;2021―2030年为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从点到面循环阶段;2031―2050年为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阶段,量化指标为生态质量达到日本的水平。

从服务生产的运作过程和饭店的产品形态来看,饭店是一种具有工商结合特征的企业形态,它既是重工产品的使用者,又是耗能大户,同时还是轻工产品的使用大户。饭店的产品资源既有能源等初级原材料资源,也有食品等中间产品资源,还有电器、家具等最终消耗品资源,是一个独特而庞大的生产系统。饭店这种复杂的生产系统需要一种系统的节能降耗思想和管理方式来对其进行指引和管理。

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思想与饭店的节能降耗管理有着根本的相容性和契合性。首先,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节约资源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循环经济所提倡的污染治理、废物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等三种无害化处理技术在饭店当中都有应用价值;再者,循环经济的运行方式主张通过资源的闭路循环使用和源头管理来减少浪费,它与饭店运行方式具有天然的吻合性;最后,循环经济思想有利于饭店绿色环保化经营特色的形成,对于吸引绿色顾客、提升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饭店能耗管理模式

饭店业的循环经济活动主要体现在四个层次,即单体饭店层次、饭店群落层次、饭店业所在的产业群落层次和国民经济的大生产群落层次。饭店业实施循环经济应该具备开阔的发展观,以从广阔的外部环境中对接自己的经济活动,从中找到实施循环经济的路径和方式,这也是饭店实施大生产、大营销、大环境和大发展观念的基础。

(一)饭店能耗管理的发展方向

1.饭店成长的动力来自知识资源的创新与发展

饭店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减少注入饭店服务生产运作系统的能源及物质耗材,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的创新与发展。饭店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来实施高效节能,更多地提倡用知识、信息技术等软性资源来代替实体的物质资源,比如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来代替传统的纸质文件办公系统,减少物质资源使用。同时,饭店须将自身发展的推动力量立足于品牌、文化、理念创新等知识资源上,这些资源的可持续性将为饭店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

2.饭店群落间的能源物质关系由竞争向竞合转变

传统条件下的饭店必须始终与其他饭店争夺资源,物质资源的多寡往往成为饭店竞争力的判别因素,饭店群落间的物质关系表现为对物质资源的竞争关系。循环经济强调对资源的循环整合利用,对于一家饭店而言的过剩资源可能是其他饭店所需要的紧缺资源,因此,饭店间如果能以循环经济的思想来对接相互间的经济活动,必然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循环利用。比如,同一地区的饭店共同推销所在的目的地、共同建立为彼此服务的饭店物流中心等, “竞合”时代的到来必然能更大地推动饭店业的发展。

3.饭店污染治理方式由末端达标治理转向源头预防治理

饭店的服务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废气,传统条件采用的是事后末端处理的治理方式,饭店排放的废水废气只要不违反国家的规定标准就可过关。饭店循环经济活动则强调通过预防式的源头治理方式来减少污染的产生,减少饭店服务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使用量,这种污染治理方式的革新要求饭店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基础进行相应的改变。

4.饭店的经营形态由经济运营型向绿色运营型转变

绿色意识的日益普及将改变人们对饭店产品的看法,生态型、绿色型、环保型和健康型饭店产品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饭店不但可以从绿色运营中获得资源的节约,还能从绿色生产中获得更多基础客源。

(二)饭店能耗管理的运作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运行原理集中体现在三大原则的基础之上,这三大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1.减量化原则(reducing)

减量化要求减少进入饭店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这一原则是从生产的源头减少能源和耗材的使用,从而能在结果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这种源头管理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这一原则,饭店应通过各种方式节约水、电、油的使用,同时还可利用以清洁生产技术为代表的生态技术,在服务功效等同的情况下减少物质资源的使用。

2.再利用原则(reusing)

即延长饭店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长度,延长饭店资源的利用时间和次数。比如,饭店适应客人晚起的习惯延长早餐的供应时间,在减少食品资源浪费的同时方便顾客,饭店的办公用纸可以变单面使用为双面使用,口布旧了可作抹布用。饭店资源的再利用也是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

3.循环利用原则(recycle)

饭店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指饭店资源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应该对空调机组运行时热交换器产生的含热量的凝结水进行回收,在经过水质优化处理后再用于锅炉回水;洗衣房蒸汽冷凝水也可直接回收到锅炉房的软水箱。这些循环利用方式既节水又节油。

三、循环经济影响下的饭店能耗管理对策

饭店遵循循环经济的运作原则,要在维持或提高服务功效的基础上作出能够降低其能源、设施和物耗使用量的努力。一般而言,饭店的节能降耗包括两个层面,即对由水、电力、燃油(煤)、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所组成的饭店所需能源物质的节约使用,和对设施系统和物耗系统的节约使用。饭店实施循环经济来指导其节能降耗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的改变,也要在运作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良,其改进的对策可从技术、管理和混合等方向进行。

(一)饭店节能降耗的技术方向

按照循环经济思想,饭店节能降耗可以采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废物利用技术等三种主要的环保技术。对于饭店而言,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不断改变其设备设施的环保技术层次,能帮助饭店从根本上实现节能降耗。对于我国许多老饭店而言,及时更新其主要耗能设施的技术层次能够让饭店在更大程度上节约能源和耗材。比如,中央空调是饭店的节能重点,对空调制冷机组冷却水与冷冻水循环泵进行变频技术改造,中央空调即可适用夏冬不同的工况,节约能源的使用。

(二)饭店节能降耗的管理方向

从管理角度来进行节能降耗的主旨在于减少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通过行为的科学性、环保性来节约资源的使用量。比如,饭店应该继续大力实施标准化,标准化服务既方便顾客识别服务的质量、内容,又方便管理者的监控、管理,还有利于饭店进行严格的能源物耗控制。

(三)饭店节能降耗的混合方向

混合式的节能降耗是指通过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方式来实现对能源耗材的综合循环使用。比如,饭店可建立综合的能源管理计划,同时通过足够数量的计量仪表来对各部门、区域和管道进行能源消耗的计量监控,从而能实施把握饭店的能源消耗规律,为各部门的能源成本核算和监控提供科学依据。

饭店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促使饭店经营管理方式发生改变,能耗管理模式的转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饭店的循环经济发展应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从理念、操作流程到管理方法都应该进行全面的设计更新,它将帮助饭店节约更多资源,实现饭店能耗管理的全新超越,树立“负责任的绿色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袁国宏.我国饭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切入点[J].社会科学家,2003,(5).

[2] 黄前进,那士荣.饭店形象新热点:绿色饭店[J].商业研究,2004,(2).

[3] 高兴,杨凤林,张兴文,徐晓晨.大型酒店能源消耗合理性评价及预算控制[J].能源工程,2003,(2).

[4] 吴业山.饭店节能技术与应用[J].节能技术,2004,(5).

第9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内容摘要:目前,商业企业需要推出并有效落实一系列相应的管理举措,以保证体现循环经济内容的经营活动能够常态地加以开展。本文提出了商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的内容,并讨论了提升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水平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企业 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型商品 绿色物流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增长模式的根本性改进。商业企业着手循环经济实践,既有利于改善环境状况、降低资源消耗量、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社会可持续性消费的形成。因此,商业企业需要采取系统性的管理举措去促进自身循环经济实践的深入开展。

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的内容

(一)节能门店建设

节能门店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设计节约考虑。商业流通企业在经营场所选择、设计、建造、装修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节能降耗环节。其次是采取节电措施。耗电是商业流通领域能源消费的重要方面,空调用电、门店照明与电梯使用是电量耗费较大的三个方面。最后是推出节水举措。商业企业应该制定健全用水统计及用水、节水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定期保养和维修供水设施,减少漏损等。建设节能型门店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更在于节约资源、降低经营成本。

(二)经营环境友好型商品

经营环境友好型商品可为满足消费者的环境保护需求提供便利。环境友好型商品的类型包括节能(水)型、可回收利用型、低毒低害型、低排放型、低噪音型、可生物降解型等。倡导销售、使用、推广环境友好型商品,可以有效降低费用,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还能对树立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商业企业可通过主动、积极经营环境友好型商品,来承担起自身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方面的环境保护责任,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商品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所用材料最省、废弃物最少,节省资源和能源,易于回收再利用和再循环,无公害的包装。商业企业要协助供应商积极开发绿色包装材料,避免使用不环保和对人体有危害的包装材料,积极使用经过简单处理就可重复再用和可再生的包装材料。同时,也要践行包装减量化。减量化有多种途径,包括限制一次性包装、禁止过分包装、采用集合包装方式、包装与产品结合化等。

(四)回收利用废旧物品

废旧物品回收可以节约能源、节约水、减少矿产资源的开发、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把产业链末端的废品还原成最初的资源,使之进入循环利用系统,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各类商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与消费者有着天然的密切接触,商业流通业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一条主渠道。商务部于2007年3月27日联合发改委等五部委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是商业企业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个基本依据。

(五)绿色物流活动

商业企业开展绿色物流活动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营利性问题,还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体现有经济责任,又兼载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的战略追求有关。商业企业绿色物流主要由正向绿色物流和逆向绿色物流两个方面的活动组成。前者主要包括下列活动及其管理:绿色流通加工、绿色仓储、废弃物物流、绿色运输和绿色包装;后者则包括废旧品回收、废旧品运输、回收品的检测和分类、回收品的加工、再循环产品的销售五个方面工作内容。

(六)电子商务化经营

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是减少交易环节,增多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简化交易流程,从而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和满足顾客需要。我国商业企业搞好电子商务化经营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搞好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商业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总体说来是较低的,IT总体投资目前占我国流通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国际流通业巨头则可占到2%以上。二是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电子商务是基于高科技的产物,除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硬件知识和对各种软件的操作能力,还应采取全方位、多样性的培养方法。三是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当今,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但是物流却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必须完善物流配送系统建设。

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水平提升的管理对策

(一)全面确立管理者的环境责任观念

我国商业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商业企业管理者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社会的环境利益,或不愿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这主要是由于目标定位上的短视性、事不关己的心态、管理者自身素质这三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商业企业管理者环境责任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商业企业管理者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参加环保等有关内容的培训,以强化形成自己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另外,可加强对商业企业环境责任担当的监督与评估,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商业企业发展的企业环境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这有利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强化;可通过不同的外部渠道,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采取多样性的方法,加强对商业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宣传,营造一种承担环境责任光荣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企业文化内容

包含循环经济实践内容的商业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凝聚、约束和塑造形象的功能。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实践的商业企业文化内容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推出有效的领导机制和执行机制,同时进行有针对意义的学习与宣传。第二,对企业自身已有文化建设进行回顾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访谈法、问卷法、资料分析法等调研方法,调查并分析当下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为下一步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文化设计打基础。第三,对包含循环经济实践内容的企业文化进行设计。新设计的企业理念体系、制度规范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都应该包括循环经济实践的内容,并有机糅合到企业日常工作活动中。第四,对企业文化内容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检查实施效果与之前期望是否一致,及时找出并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是否采取一定的措施。

(三)启用企业环境标准管理

环境标准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总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商业企业在建立环境标准管理体系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思想认识滞后,不少商业企业管理者节能、减排、降耗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二是实行ISO14001标准及认证的费用压力大。一般情况下,不包括技改资金和添加环保设备所需的费用,认证费用也在10-30万元之间,培训费用为7-15万元,这对中、小型商业企业来说,有一定难度。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例如,国内一些商业企业虽然采用了“预防为主”的控制方法,但是对污染物的排放往往只能做到“后馈控制”。  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环境责任意识。实施ISO14000标准,是一项高度知识化、专业化的工作,须配合有一定的培训、宣传安排。其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设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对拟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和设计,以保证其系统性、适切性及可承继发展性。其三,要按照已确立的ISO14000系列标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目标明确、管理职责明晰、实施过程落实得力、控制跟进高效的管理体系。

(四)推行企业绿色会计

循环经济模式强调对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要求及时提供资源投入、产出、使用效率及环境变化的信息,而传统会计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信息的需求,因而我国商业企业也需要发展绿色会计以促进循环经济实践的良好运行。这样一是可将关乎循环经济实践内容的经营业务纳入会计对象;二是可以核算推行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带给环境、企业的损益。为使商业企业绿色会计能够运作起来,可以配合以下措施:

其一,在循环经济实践得力开展的商业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工作与其他职能领域人员的工作不是截然分开的,相互之间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工作融合面。为确保循环经济实践的着力推行,还可以试行以矩阵制、项目团队型的组织形式来整合、重组各自的工作过程以及需要配合、协作的工作任务。

其二,使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技能,这是企业财会人员做好既着眼于服务又用于监督的绿色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得有关的循环经济法规或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之必需。

其三,建立有利于商业企业推行绿色会计的外部支持。为了明确、强制性规定商业企业就循环经济实践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政府部门和有关管理机构除了逐步创造条件外,还应通过适当力度的检查推动我国商业流通绿色会计的推行。

(五)强化跨企业供应链管理

商业企业体现循环经济理念与内容的供应链管理要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循环商业流通实践向横纵两个维度发展。一是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并实施协调管理。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除了考虑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一些常规性的因素外,还要借助一组体现循环经济实践的指标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处于供应链核心位置的商业流通企业还必须对各合作企业进行协调管理,提供相应的支持或服务,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与其建立战略联盟,以此提高对整个供应链的循环经济实践管理能力,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二是协助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商业企业不仅要在消费者那里推动可持续消费,同时要协助生产企业设计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并建议或督促生产企业采用绿色材料进行生产。三是开展绿色采购与营销活动。商业流通企业要大量采购环境友好型商品,进而制定消费者认可的价格,创造便利顾客购买的渠道,最后开展与顾客有效沟通的促销。四是回收或处理废旧资源与废弃物。商业网点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决定了商业企业在废旧资源回收上,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六)实现各实践环节间的管理协同

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管理协同。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有效的信息沟通或共享。第二,深入的信息鉴别与分析。其中包括对各种情况、数据的汇总和对情况、数据背后更有价值、更深入内容的信息的挖掘。信息沟通或共享,信息鉴别与分析,是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能否得以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三,使流程之间、职能之间、机构之间、个人之间,都能够积极配合,进而实现高效的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华中,葛晓芳,杜哲培.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探析[J].营销导师,2006(1)

2.冯晓宇.企业环境责任与竞争力[J].经济导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