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养殖业的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殖业的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殖业的风险

第1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摘 要:随着进城外流务工人员的大批返乡,养殖已逐渐发展成为延安地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受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延安地区的养殖户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技术,从而面临着来自内部、外部的风险,而养殖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因此,加强养殖专业户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养殖;风险分析;畜牧管理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75

1 养殖专业户风险的成因及特

分析养殖专业户风险的成因不外内部因素、外部因素2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养殖专业户自身的技术水平;外部因素则包括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及政策因素等,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1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及政策因素等。所谓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条件导致的养殖风险。畜牧生产包括了畜禽生活习惯、适应能力、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体现出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养殖的生产经营过程对生物环境、自然环境均有特殊的依赖性,比如洪涝灾害、雨雪天气等,因此养殖专业户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自然因素的风险,比如做好畜禽的防暑降温、通风保暖,做好防涝、防疫措施等。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供需不均衡。市场是一个资源调节的杠杆,如供过于求,市场就会萎缩,反之会增强,因此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畜禽产品的流通范围也不断扩大。以延安为例,10a前延安的畜禽产品流通范围多在方圆300~500km,但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现在延安的畜禽产品流通范围扩大了整整一倍,市场的扩大必然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市场风险也更加突出。政策风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虽然以市场为基础,但是宏观调控在经济调节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针对农村各个产业出台了诸多鼓励政策、补贴政策,资金向农村流入,养殖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政府的政策会通过用地批准、小区建设、资金扶持等各个方面影响养殖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风险。

1.2 内在风险

养殖专业户最主要的内在风险即技术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畜禽良种的引进。养殖专业户要具备专业的眼光、技术能力确保引进优良品种,为后续良好的生产能力打下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品种的引进是决定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疾病的控制。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之畜禽产品的流通范围不断加大,畜禽的疾病控制越来越重要。但是养殖专业户受自身生产条件、技术能力的限制,往往只能采取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接种疫苗控制措施,导致畜禽疾病控制效果不佳,增加了养殖生产的风险。技术措施。现在我国的养殖专业户多采用分散管理的模式,即在一个小范围内由多个养殖户共同饲养,但各个养殖户之间又互相独立,无法保证一些科学的养殖措施全面落实,也会导致养殖风险增加。

2 养殖专业户风险控制策略

2.1 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适用于养殖的风险管理模式包括回避风险、分散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等多种模式,在实际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专业户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中回避式风险模式是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比如不从疫区引进畜禽品种、采用成熟的技术成果等。分散风险则是将风险进行分离或分散,避免风险集中,比如实行多项目经营、多地点投资、与他人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等。控制风险则是在风险尚未形成或初见征兆时即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比如腊岩呙缰柿抗亍⑾毒、环境控制、发生重大疫情后紧急隔离等。转移风险则是将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至他人,比如为畜禽养殖投保、向政府申请补助、与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个人合作、关键技术承包等。

2.2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养殖专业户要对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及预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及预防措施,以保证风险规避的有效性。对于养殖专业户而言,养殖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持续性的特点,因此要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不同的风险均做出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在风险发生之前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损失,保证养殖效益。

2.3 建立抗风险应急机制

理论上讲养殖产业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当风险来临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抗风险应急机制,在风险产生的特定时期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市场变化、疾病传播方面,完善的抗风险应急机制十分必要。比如在发生流行性禽畜疾病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紧急注射疫苗,可有效避免更多的畜禽感染疾病,减少损失。科学的抗风险应急机制可以使养殖户在面临风险时保持理性,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3 结语

总之,在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风险的管理控制是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更高的养殖效益。因此养殖专业户要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从源头上加以防范,降低风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节点以及相关政策已日渐明晰。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本文在梳理现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的基础上,以中央在京事业单位为例,对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稳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风险 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民、大体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养老金“双轨制”已从国家层面提上了日程。近2年,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指日可待。对于中央在京事业单位而言,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直接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的事业单位,除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外,均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其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还有很多尚未明确的政策以及实施风险。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政策梳理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做了立法性规定。2015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强制建立职业年金等政策,并且确定了实施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时间从2014年10月1日起。后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陆续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随着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也日趋明晰,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明确的政策。比如视同缴费指数是多少、还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在京中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缴费基数会是多少等一些关键性政策还有待明确。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存在的风险

1.事业单养老保险基数偏低风险。事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为事业单位编制内的工作人员,编制外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事业单位工资结构紧密相关,包括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其余项目暂不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因此,事业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按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算不同。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还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尚不明确。如果受财政约束的绩效工资不能完全覆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际收入的话,事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就会低于本人上年实际收入,导致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低于编制外人员,直接影响其将来的养老金水平低于编制外人员。而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其他四险的缴费基数也不同,如果事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于本人上年实际收入,则会导致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于其他四险。

2.事业单位内部同工不同酬风险。由于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不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之内,须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导致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人员编制超编的事业单位内部有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即编制内人员参加事业养老保险,强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而编制外人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能否为编制外人员建立企业年金还有待政策进行明确,而且是否为他们建立企业年金也由单位根据经营状况自主决定。目前事业单位编制超编的情况极为普遍,单位内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导致两种不同的员工养老待遇并存,造成内部不公平。

3.企事业人员流动困难风险。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改革后,虽然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一致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退休后由社保机构支付养老金,但是不同的缴费基数核算办法、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职业年金不同于企业年金的强制性,导致企事业养老待遇的差距依然存在,事业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实现真正意思上的“并轨”,事实上很难达到当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人员合理流动、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4.分类改革后转企的事业单位人员维稳风险。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部署,2015年之前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还在进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规定,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且尚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按有关规定纳入企业职工基本保险范围。这就意味着这些事业单位须先进行编制清理规范、将人员划分编制内和编制外、编制内人员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转企到位后,再整体转移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这期间可能存在人员编制清理过程中的员工稳定问题、参加事业养老保险过程中编制内外保险制度不统一,进而导致转企后编制内外养老待遇有异等诸多关系员工切身利益和稳定的问题。

三、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1.覆盖现有水平基础上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尚未实施,绩效工资标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参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水平以及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在现有工资总额总量管控的体制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尽量覆盖改革前的实际收入水平,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数按工资结构核算后与本人上一年度收入水平大体相当,从而避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数与其他四险基数相差过大,减少单位内部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缴费基数差距过大的风险。

2.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目前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编制核定给事业单位后就为单位所有且多年不变,有的事业单位职责弱化但编制却减不下来,有的职责强化但编制却不增。这样导致,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编制已经很难满足单位的用人需要,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现象极为普遍。要规范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避免事业单位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除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外,也应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事业单位承担职责的实际情况对事业编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事业单位编制资源配置,实现事业单位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分类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11万个,但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即便同是中央在京事业单位,有的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甚至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开展事业单位分类,分类结果尚不明确;有的已经实施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有的还没有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为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该根据各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类分批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对于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且已经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可先行实施养老保险参保;对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完成的单位可待其分类确定后再行实施养老保险参保,划分为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建议暂不实施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直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刘婷.建立过渡性养老金是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衔接的关键[J].发展研究,2014(2)

第3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经营者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不断变多。畜牧养殖专业户只有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这样,畜牧养殖业专业户在面对风险时的应急管理能力才能体现出来。其次,在畜牧养殖业专业户制定以利益为经营目标时,需要面对市场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有利于保障经营目标的实现。

2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分析

2.1技术风险

畜牧养殖业的技术风险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畜禽品种的选择、养殖过程的疫病防治以及饲料的科学配置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例如,在畜牧业商品流通过程中,禽类流行性疫病的传播有了相应途径,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疫病控制,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2.2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降低或其他结果的出现。由于禽类和畜类在人工圈养的过程中,对于自然因素的抵抗力在不断下降,导致自然环境的大程度变化对其生存的影响十分密切。

2.3市场风险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开展惠民工程。交通运输和销售市场都得到巨大的进步,网络营销更是提供了巨大的交易平台。努力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加深市场各畜牧养殖专业户之间的竞争,从而导致市场作为风险影响畜牧养殖业专业户的经营和发展。

3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管理策略

3.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畜牧养殖专业户应当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正确的利用理论知识的指导,构建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具体风险类别,并根据自身情况的实际能力做出合理的决策。

3.2加强风险分析

对风险进行科学和全面的分析评估,由于风险具有隐匿性、突发性和持续性等特质,所以畜牧养殖专业户需要做好事前的风险规避、事中的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应急处理,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全面保障畜牧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了解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多方求证通盘考虑,为做好风险规避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极力减少风险给畜牧养殖专业户带来的利润损失。

3.3政府积极引导

随着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不断增大,政府的调控措施和经济形势对畜牧养殖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畜牧养殖业的风险管理中,政府应当利用对于利率、补贴、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调控给予畜牧养殖业养殖专业户一定扶持,这样有利国家对于减小贫富差距计划的实现。

4结束语

第4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存在的难点问题

1水产养殖抵御风险能力弱,易造成较大损失水产养殖业受自然条件、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大,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洪涝灾害、冰冻灾害、干旱、病害、污染及人为因素的破坏等,其中自然灾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具有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集中发生的特点,易造成严重损失。由于高风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经营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平均赔付率超过100%,远远高于70%的盈利临界点。故水产养殖一旦出现灾害,保险公司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赔偿金,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普遍不愿涉足水产养殖保险领域。

2水产养殖影响因素复杂,定损难度较大水产养殖保险标的即水生动物,因为水生动物在水体中,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数量、生长情况等不易观察计数,在发生部分死亡或流失的情况下,很难直观准确地核定损失程度。同时,保险责任的鉴别也存在难度,意外事故如缺氧、泛塘、中毒、污染、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与疾病死亡有时同时发生、相互关联、不易区分,这给出险后的勘查评估、核定损失等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导致理赔难度较大。

3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主要是通过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使损失的“质”或“量”加大,比如故意损毁养殖设施,或任鱼病扩散;逆向选择行为表现为投保人趋向于具有较高赔款预期的渔民等[3]。水产养殖业是照料性产业,保险标的生长状况和最终产出结果与被保险人生产管理的精心程度关系很大,这就使得其中可能含有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最终导致保险公司的高监督成本和高赔付损失,影响保险公司对水产养殖保险产品的提供。

4养殖户保费支付能力有限由于水产养殖户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一般难以支付较高的保险费用;而收成较高的养殖户因收入稳定,且正常年份较少有意外情况发生,也不愿意投保。根据相关报道,以政策性水稻保险为参照,水产养殖户普遍能承受的费率水平为1%左右,但是保证水产养殖保险正常运行的费率则高出很多,如上海安信保险公司淡水养鱼保险,仅承保台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所致泛塘和溃塘及漫塘损失,费率为2%,附加恶劣气候泛塘、水质污染中毒、他人投毒损失责任的费率为10%[4]。

5国内无再保险公司分保一旦有较大灾害发生,理赔的金额是目前的保费所不能承担的,而相当多的保险公司不具备承受水产养殖巨灾风险的实力,因此要设法让一部分风险分散出去,但是这种分保机构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国内保险公司对水产养殖业保险没有信心,再保市场基本封闭,只能向国外公司寻找合作,因此经营成本较高。

可行性分析

上述列举的问题在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种植业、畜牧业保险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显现,并不全是水产养殖业所独有的,因此只要充分发挥南京市已有的农业保险工作经验,紧密结合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原则和路径,南京市的水产养殖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已有一定积累一是组织结构完善,目前已经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农林、财政、气象、人保公司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成立了相应的农险机构,涉农街镇、行政村参与到农业保险服务站、点的建设中;二是实行联办共保,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等相关方联结成一个共赢体系,实现风险分散,有效降低政府和保险公司风险的目的;三是初步建成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对试点模式、财政补贴、保险品种、保险费率、管理费用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四是通过具体理赔事件,积累了实战经验,发挥出维护农民利益、服务农业生产的作用;五是在南京市各涉农街镇建设了50个农业保险服务站,各行政村建设了675个农业保险服务点,实现了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全覆盖;六是开展有效宣传,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为后续农业保险品种的出台积累了群众基础。以上成果完全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既保证了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连贯性,从而进一步扩大服务受益面;又可以避免从零构建,从而节约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2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一是南京市主打特色水产经济,其中全市河蟹产业经济总量超15亿元,淡水虾类产值突破5亿元,加州鲈、鳜鱼、淡水白鲳等特色鱼类产值超过5亿元,可以围绕南京市主打水产品品种确定保险标的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避免水产养殖保险品种过多的问题;二是养殖生产有标可依,南京市已先后编制了河蟹、青虾、加州鲈、罗非鱼、淡水白鲳等主要养殖品种的18个地方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健康养殖有了规范化标准依据,为保险责任的鉴别提供了基本准则,也避免了一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三是基础性资料有保证,目前全市拥有667hm2以上连片规模基地13个,66.7hm2以上渔场43个,通过无公害认证、认定的养殖基地29个,建成4个国家级、3个省级、6个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各类渔业经济合作组织117个,建有较为完善的生产台账、养殖日志等基础性材料,一旦发生灾、病害事故,在定损时可以有据可查;四是走高效渔业发展之路,提升渔民致富能力强,如高淳县河蟹养殖的平均效益达到55490.3元/hm2,青虾良种的应用推广使南京市青虾养殖的平均效益达到51274元/hm2。较高的收益预期可以充分调动养殖户的投保参保意愿,并且在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的保费补贴之下,有一定经济能力承担余下保费的支出。

3南京市已具有一定的渔业生产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在国家日益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背景之下,南京市加强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减灾工作机制,正是有了这套工作机制,南京市通过充分动员和发动,依靠群众力量,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在2011年的抗旱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尤其是在水产战线上。2011年高淳县养蟹面积15000hm2,产量突破1.3万t,较2010年增产800t,大旱之年仍获丰收。二是具有较为完善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可以有效防范来自水生动物疫病的风险:(1)加强了南京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建设,并且依托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连续3年开展了南京市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的监测工作;(2)南京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三级疫病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形成了高效快速准确的测报体系,能够及时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3)在全市主要的水产产业基地建成标准化基地鱼病医院16家,并配套远程辅助诊断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水生动物疫病的诊疗水平和效率。

开展试点工作的初步设想

1加强组织领导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工作涉及面广、时效性高,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作。建议在南京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已有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组织体系内增设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小组,设计水产养殖保险品种,制订相关计划和措施,组织实施水产养殖保险的认定、理赔方案的核定。

2以保本为主水产养殖生产成本真实存在,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对象。以高淳县的河蟹养殖为例,其养殖成本由苗种、饲料、水电、药品、塘租等组成,平均每666.7m2为4033元,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中1头奶牛的保额相当,故参考相关参数计算如下:保险费率6%,为241.98元;设定各级财政补贴80%,养殖户需要缴纳725.58元/hm2;赔付金额实行动态化测算,即灾、病害造成的实际成本损失,上限为60468元/hm2;同时设定造成25%以下损失免赔,如此可以在发生损失后,通过保险理赔为养殖户提供基本的灾害补偿,让受灾户及时恢复再生产,同时可规避道德风险,易于操作,能够为拓展水产养殖保险长期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3试点模式参照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模式,采取“联办共保”,即:收取的保费在扣除保险公司管理费用后,由市政府和保险公司按8∶2的比例分配管理;发生灾、病害损失时,市政府和保险公司按8∶2的比例分担保险责任,共同进行理赔。

4试点险种和范围结合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实际,本着“先起步、后推广”的原则,可以选取河蟹、青虾为试点品种,初期选择2~3个667hm2以上连片的水产产业基地作为试点。待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至全市。

5保险责任保险责任为重大暴发性病害(螺原体性颤抖病、桃拉病毒病、细菌性腐壳烂肢病、烂鳃病、纤毛虫病、蟹奴病、蜕壳不遂病、红体病及其他暴发性流行病等)、自然灾害(暴雨、洪水、风灾、冰雹、雷击、地震、旱灾、冻灾)和意外事故(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所导致的水生动物直接死亡。

6建立理赔机制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的处理以乡镇为单位,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农村经管站或保险公司受理灾害损失报案。一般案件由保险公司会同相关水产部门进行查勘定损并制定理赔方案,报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后,由保险公司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发生大面积灾害或重大疑难案件时,农业保险理赔案的处理由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保险公司和农林、水产等相关部门共同处理。

第5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海水养殖;规模化;规模效率;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13

海水养殖业是人类通过水产养殖技术与设施,根据养殖对象习性与海域条件对海产品进行养殖的一种经济行业,是一种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海域面积上,处于世界第4位,邻接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且沿海滩涂宽广,在海水养殖行业的发展方面具有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随着人们对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要求,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化逐渐取代传统粗放式海水养殖模式,对海水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当前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还存在一些问题,规模效率也较低。如何推动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提升其规模效率是当前海水养殖业重要课题。

1 我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现状

1.1 养殖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海域面积宽广,海水养殖业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但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在滩涂与20m等深线以内浅海利用率方面分别为20%与0.5%,海水养殖利用率较低,整体规模较小,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从我国海水养殖业整体发展情况看,其中75%为家庭承包制经营方式。在该种经营机制下,海水养殖规模普遍为每户1.33~2hm2,海水养殖连片面积相对较小,养殖成果50%以上采取分散经营,一家一户地分散式海水养殖与经营,对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益有直接影响。

1.2 经营管理粗放,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开放式与粗放型养殖阶段,突出表现在养殖者缺乏先进海水养殖经营管理理念,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较低。从近年来对海水虾类的养殖情况来看,当前在养殖模式上,大部分地区均采取“广养薄收”,这一养殖模式在成分方面相对较低,但在产量、效率及效益方面却并不高。且大部分海水养殖在设施建设上现代化水平比较滞后,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研发程度低,很多高精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如水质传感器等,而海水养殖智能控制软件等应用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1.3 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完善产业风险保障机制

我国海水养殖业在产业化程度上还较低,当前形成商业化订单经营模式企业还较少,产业链条短,至今尚未出现有代表性的养殖品牌。另外,海水养殖场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在产出能力方面较弱;在渔业良种体系与水产苗种场设施方面还不够健全,规模效率低;在海水养殖技术与理论方面整体还比较滞后,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代价大。与此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在风险保障机制上也不完善,渔民和渔船是我国渔业当前主要互保对象,涉及海水养殖业的险种较少,海水养殖户缺乏损失风险保障,而灾后重建因工程期较强,往往需要很多启动资金,导致很多海水养殖难以持续发展,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缓慢。

2 推动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对策

2.1 推进产业化运营,加快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经济步伐

要改变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现状,提高规模效率,就必须加强产业化运营,推动我国海水养殖行业现代化进程。对于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发展来说,质量是重要决定性因素,而提升质量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我国积极推进海水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在标准制定方面,各级政府与相关行政部门为主力军,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海水养殖标准化的制定,对海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制定和推行。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还必须树立品牌化经营意识,需要具备品牌竞争意识,打造高品质的产品与售后服务,实施多样化品牌营销策略,严格控制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需要明确发展规模对于品牌竞争的重要性,适当地扩大各项海水养殖规模,借助规模优势提升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我国海水养殖还应推进系列化加工,建立加工基地,对加工产业带不断巩固和提升,促进海水产品加工基地转移到海上等。我国政府部门应为海水养殖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提升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与保障,加强海水养殖市场竞争立法,完善其市场体系,健全评估与检测制度,开展人才培训与引进等。通过海水养殖行业产业化运营的实现,拓展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经济。

2.2 通过技术创新与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海水养殖规模效率

要推动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国就必须坚持对相关科学与技术的研发,为海水养殖行业品种选育、饲料、疾病控制、产品深加工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这就要求我国加强海水养殖技术创新与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安全的海水养殖设施、自动化的海水养殖装备与智能化的海水养殖管理等,是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证明。我国应加大对海水养殖技术研发的投入,将国家项目作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地方、企业资金向海水养殖技术研发方面流入,促进海水养殖技术在投入资金方面的渠道更加丰富化;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还应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优化,树立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现代海水养殖行业涉及多种行业,如水产、食品、工程以及生物等,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可加大对龙头企业及水产企业集团的关注与建立,在海水养殖生产经营体制上积极改变传统家庭承包制,采取综合性生产经营体制,即向“龙头企业+基地+渔户”模式转变,推动海水养殖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不断提高海水养殖行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集约化水平。

2.3 完善海水养殖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其规模化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持续性发展,我国应加大对其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政府专项引导资金,对海水养殖行业风险投资基金与政策性保险进行发展,为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提供保障。现代海水养殖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具有高技术与高风险特征,企业发展规模成长期风险往往较大,风险投资基金的早期介入,能有力地帮助海水养殖企业快速走出风险,实现进一步发展。我国可对政策性保险进行发展,借助政府信用担保以及资金支持,动员社会对海水养殖风险进行分散,改变面对风险时海水养殖经营者孤立的窘境,这也是推动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我国还应加大海水养殖行业中“政保企”对接力度,提高海水养殖行业高科技保险服务质量,对科技保险理赔绿色通道进行建立,对开拓科技海水养殖企业融资保险产品积极探索和开拓,促进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化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生,房瑞景,乔娟.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72-77.

[2]王端岚.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2):94-98.

[3]王军,韩家波,王志松,等.辽宁省海水工厂化养殖业现状调查[J].河北渔业,2013(5):45-48.

[4]张成,张伟华,高志平.我国水产养殖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6):38-45.

第6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 供需矛盾; 养殖场; 财务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2007年上半年,我国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推动CPI上涨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8%,其中粮食同比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水产品价格上涨3.7%。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上半年的核心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0.9%。(资料来源:专家解析物价上涨原因)从专家分析来看,养殖产品对指数CPI的贡献率(52.3%)最大,其原因主要是供需差异所致。据《人民日报》统计,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疯牛病、SARS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频频发生的与人类饮食密切相关的各种动植物疫情突发事件,给很多养殖场带来灾难,苦心经营的利润突然人间蒸发,使农场主对养殖行业望而却步。尽管养殖产品价格翻番,但仍然难以调动农场主的积极性。三农政策一直是人大会议的话题。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省份出台了针对养殖农户的补贴政策。政策导向与市场供需矛盾,势必成为养殖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促进养殖业的发展,笔者结合在山西省祁县养殖场的经历展开研究。

二、山西省祁县养殖场的特征

为解决农民庭院养殖的弊端,1997年,山西省祁县城赵镇里村村委会把村东南的废耕地规划为养殖小区,园区规划总面积为200亩,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措施,使一批养殖大户迅速进驻园区。现在,区内已建成百头以上牛场9户,万只鸡场4户,百头猪场16户,共完成投资700万元。2008年园区可出栏优质肉牛3500头,仅此一项,纯收入即达175万元,户均20万元。9户牛场两年半就可收回全部投资。笔者认为,该示范区的养殖场有如下特征:

(一)新建养殖场面临筹资难的问题

养殖场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农村信用社。几家大型的养殖场已形成一定的原始积累和相关的养殖经验。据调查,信用社对这几家养殖场的贷款评价程序相对简单,为后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但是因新建的养殖场没有相关的数据来了解其经营状况,农信社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不放贷给新建养殖场,因此仍然面临着筹资难的问题。

(二)养殖场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养殖场规模不成气候,难以做到相应的职责分工。当然,这主要是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养殖场机构基本上是“农场主+几名饲养人员”。这种结构适合于发展初期的养殖场。但是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这种结构就成为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养殖场的管理难点是对人员的管理、对养殖产品的管理。养殖场所招聘的人员大部分是外地农民,流动性大。农场主在人员管理上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员工来说“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没有积极性。养殖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农场主并没针对产品本身年龄的增长这一特征加以区分管理。

(三)养殖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

现在的养殖场只是把过去的庭院养殖迁移到一块,形成养殖区。其养殖模式不是专职养殖,大部分是根据自身的传统养殖经验来积累发展,很少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发展生产,与外地企业的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时,无法抗衡。同时,里村养殖场的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上游,未进行任何深加工,投资回报率低。由于创新产品或者说能影响整个市场的产品极度匮乏,没有进一步的加工产品,养殖场无法成为整个市场中的领导者,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饲养成本较高且饲养周期比较长

养殖场都是粗放经营,机械化程度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养殖产品物价不断上涨,饲料成本(玉米秸秆、酒糟等)也是水涨船高。农场主并没有因为售价提高而获得较高的收益。饲养周期长,变现时间也长,需要资金来支持日常的运营,无疑又增加了一笔开支。

(五)风险大,农场主规避意识低,手段缺乏

农场主风险意识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尤其是体现在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抗御能力上。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猪蓝耳传染病、鸡禽流感、疯牛病等重大疾病,给养殖行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小型农场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另外,由于结构性的物价上涨,饲养成本的提升,也会给养殖户带来亏损。在一些发达城市,人们对其周围的养殖场的投诉也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养殖导致了污染问题。尽管里村养殖区目前并没有有关方面的投诉,但是养殖区所处的区位离县城只有8里路程,环保问题也是养殖户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三、财务管理层面上的应对措施

(一)筹资

祁县政府非常关注养殖示范区的发展,并且把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针对农场的规模发放了相应的补贴(大农场5万,小农场1万)。经调查,大部分农场把这部分资金用于形象工程。“授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补助的发放可以另一种方式提供给农户,来缓解农户的筹资之需。政府可以建立养殖业协会,为养殖户提供担保,或由专门的贷款担保公司为养殖大户提供担保,以政府提供再担保的方式,解决担保难的问题。这样农村信用社就不会畏首畏尾,敢于放贷给养殖户。农村信用社可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经济实力强、经营管理好的规模养殖户实行授信方式,在一定额度内实行信用贷款方式;农村信用社可借鉴“农户联保贷款”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贷款,解决养殖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要关注自然人之间的贷款方式。

(二)投资

最近,里村有四户大型农场合并,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他们所谓的合并是指规划到一个园区,在这一园区,厂房、圈场等都是统一的,其合并仅是简单的累加,各个场主仍是自我经营,没有真正组合到一起,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对于大型的养殖场而言,要小心布局,大胆投资,规模上予以扩大,实行批量养殖和销售,进行规模化养殖,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模式需要极为严格的管理,讲究的是科学化、效益最大化。这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够给农户提供指导。产品是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目前,里村养殖场产品都是比较传统的,应加大对产业链上的投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政府可派遣专门的人才以授课的方式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授给农场主,用知识来武装他们的头脑。里村养殖场应参考别的养殖场发展壮大的经验,整合基于养殖业、饲料供应商、屠宰场以及下游的加工企业等资源,有效发挥各个环节的资源优势,从而获得规范经营、共同发展。

(三)运营

现代农业需要有高效的生产组织模式,“目前有四种模式:小农场模式,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公司+现代养殖户”。“公司

+现代养殖户”模式的好处是:养殖户的利益优先,可以更好地团结他们,提升内部管理,重视品牌和质量。养殖区可以借鉴这几种组织模式。农场主要转变观念,实施“走出去战略”,要与公司合作,积极建立品牌效应,扩大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交易量,实现公司与养殖户的共赢。

(四)成本

降低饲养成本的方法之一是进行规模化养殖。祁县养殖分散,形不成规模,是制约养殖场发展的瓶颈。在查阅、研究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时,笔者发现,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因此祁县里村发展规模养殖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力争创建龙头企业。降低饲养成本的方法之二是重视管理。正如前文所述,养殖区的管理机制几乎为零,农场主把精力重点放在饲料的搭配以及如何增产,缩短养殖产品的成熟期限。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管理是不可忽视的板块。在这一点上,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组织农场主进行再教育、再学习。降低饲养成本的方法之三是注意环境,重防疫。疾病的发生常常是由于农场主忽视定期的检查,不配合防疫站的工作,以此来降低养殖成本。殊不知,这些是农场主自欺欺人的做法。因此农场主在经历了前段时间的大起大落之后,要进行反思,转变观念,要把防疫工作看作是必需的程序。

(五)信息管理

借鉴成功养殖的经验,通过创建养殖协会,使政府的扶持落到实处。养殖协会是由涉及到养殖产业的所有企业建立起来的、以增进共同利益为目的的联合体,其职能在于:大力推广饲养加工等专业技术,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搜集传递养殖信息,提升市场竞争力;培训相应人才,负责其会员的饲养加工技术的提升;协调行业内的各种关系;制订养殖饲养及产品加工的相应标准;促进养殖的品牌推广;促进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等。另外,政府通过对信息采集、分析以及梳理,有责任和义务把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及时给农场主,从而使产业链中每个经营者都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六)风险应对措施

养殖业是高风险行业,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保险补偿机制,也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介入养殖行业开办保险业务。笔者建议,将养殖业风险纳入国家补偿机制的范畴,当养殖户出现补偿机制条款规定的情况时,可获得政府的相应补偿。针对所面临的重大疾病,提高农场主的风险意识,重在防御。政府部门应组织流动工作队,到养殖户家中巡回进行家畜、家禽疫情疾病的防疫检测和治疗,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方便养殖户。农场主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的养殖产品打预防针。“政府+农场主”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对广大养殖户进行家畜、家禽养殖知识、防病治病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饲养水平,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养殖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的产业,发展养殖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把发展养殖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对民对国都是有利的。如何发展养殖场,培育一批批农民企业家,需要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农场主、管理者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多方联动,需要开展更多的管理、技术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双娥.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几点建议[J].企业管理,2005(08).

[2] 匿名.现代养殖业何处“突围”[OL].http://省略/news

/gnspzs01/200761984220454.htm,2007-06-19 .

[3] 辜东.目前农村养殖业的现状及扶持措施[OL].http://省略/107579/index.asp?xAction,2007-08-08.

[4] 黑子.泰和乌鸡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OL].http://blog.省略/9297716/1246831/articledetail.htm,2007-09-10.

[5] 向国成,肖国安,李媛媛.论我国农业组织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及当前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2(06).

[6] admin.养殖业市场信息与分析[OL].http://省略/news,2007-09-10.

第7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考虑面临的困难,只有解决掉困难才能迎来成功。搞养殖也有风险,风险与机会并存。

1.注意思想观念是否正确 养殖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许多关键的问题,解决好才可以获得成功,反之,就会导致失败。同时,本文由收集整理更不能迷信暴富,天上掉不下来馅饼,如果有一口吃成胖子的思想,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发展养殖业首先要树立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思想。

2.注意环境是否适宜 动物养殖的环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就是要看所养的动物是否适宜当地的气候条件,像毛皮动物(如小尾寒羊)不适合在南方饲养,如果在北纬30度以南的地区饲养,其皮质就无法保证。像牛蛙不能在北方饲养,如在黄河以北养殖,成本较高。在人文环境中就是看你所养的动物适不适宜当地群众的饮食习惯。如蜗牛虽然好养,成本低,但不少地方没有吃蜗牛的习惯,其销售渠道比较狭窄。

3.注意场地是否适合 场地是养殖动物的基本条件之一,要根据自己的场地条件来物色相应的养殖项目。如特种珍禽动物的场地应选择远离交通干线、居民区、屠宰场和污水池,选择供电有保障,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避风向阳的地方。

4.注意饲料来源是否有保障 牛、羊、猪、驴等家畜养殖大部分饲料来源比较容易解决,但有些特种动物饲料来源要提前准备。像牛、驴一类动物,它们的主要饲料是农作物秸秆和牧草,为此,就要提前把饲料问题解决,然后再考虑如何上项目的问题。

5.注意市场前景好不好 所选的项目在适合环境、场地、饲料的前提下,必须看其项目有没有市场。市场是确定养殖项目的关键,因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成本较高,产销价格较贵,消费对象有限,产品需求弹性小。少数人从事很挣钱,从事的人多了必然亏本。因此,在选择项目前,不仅要了解该项目现在有没有市场,而且还要预测3~5年内有没有前景。当某一品种养殖的人少,市场又看好,就大胆地引进。当广告满天飞,四处都卖种时,就应谨慎行事,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6.注意投入资金多与少 当确定了养殖目标之后,还须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资金规模,其中,引种费用、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各是多少。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多少来确定养殖规模。资金少的不能打肿脸充胖子,盲目扩大规模,造成资金运行困难,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资金多的,也要注意不要贪大图洋,财大气粗,忽视了成本预算。应做量力而行,滚动投入,不断发展,才能减少损失,增加成功率。

7.注意养殖技术有没有 搞养殖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养殖任何一种动物,首先要通过侧面或书本资料了解一些有关该动物栖息环境、繁殖情况、疾病防治和有关注意事项。规模较大地养殖一种或多种动物,应先派饲养员外出培训,待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再发展。如果你不想外出培训,仅想凭主观思想,通过看书本资料摸索,那么就应该小规模养殖,不断总结经验,等自己技

术丰富后,再进行大规模养殖。

8.注意加强防骗意识 在养殖行业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致富心切的心理,虚假信息,提供劣质种或假种。这方面的案例时有发生,一定要引起注意。欲从事养殖的朋友,要有防骗意识,不要轻信那些超常规、高利润的夸张宣传。在引种时,应多参考有关专家的技术观点,到有一定信誉的单位去引种。对于常规动物引种时还要看该单位有没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9.注意销售渠道有没有 养殖产品销售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少欲从事养殖的人不是动脑筋找销路、开拓市场,而是过分依赖销种单位回收产品。在引进项目时,首先去问这个供种单位回不回收产品。有一点头脑的可以想一想,那些销种单位如果没有深加工项目,他们回收产品干什么?是把这些产品养大再出种销售吗?那么你现在所购种的质量有保证吗?也正是这种思想被贩种者利用,他们以签订合同、法律公证、保价回收等幌子将种卖给农民,再利用特养动物的生长时间差、价格差来行骗。或者签定一些无法达到质量要求的无效回收合同。以美国青蛙为例,种蛙产的卵3~5年也仅能长到200克,如果和购种者签定250克以上回收合同,请问,你怎样才能把产品按合同销出。因此,在选择项目之前,必须树立自己开拓销售市场的意识。

第8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养羊户养殖规模分散从我国绒毛用羊的主产地区来看,养羊户的养殖方式主要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方式,养殖规模过小,导致了我国绒毛用羊市场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使得养羊户数量众多,绒毛产品集中度低,绒毛产品间差异程度弱,在市场上缺乏产品垄断能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在绒毛市场上,众多养羊户面对少数经销者,这种情况下,绒毛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决定权集中在少数经销者手中,养羊户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决定了养羊户对市场价格缺少影响力。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生产国和羊绒出口国,羊绒产量和国际贸易量均占全世界的70%以上,绒毛产品市场与国际的接轨,致使我国绒毛用羊养羊户面临的市场空间在不断扩大,不仅要承受国内市场压力,还要接受国际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绒毛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对国内市场价格便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左右着国内市场价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动,使我国养羊户不仅需要判断国内市场的变化,还要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走势,这样使得养羊户经营活动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源增加,面临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绒毛用羊市场风险的特征

绒毛用羊养羊户的市场风险同时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市场风险的成因也就决定了其特点。绒毛用羊市场风险的客观性从风险的特点来讲,只要存在绒毛用羊的养殖及绒毛用羊在市场中交易,就会存在风险,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从事这种生产就会有风险相伴,而且风险的程度也是不确定的。绒毛用羊市场风险的长期性市场风险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衍生物,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绒毛用羊市场风险将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买方市场的存在而长期存在。绒毛用羊市场风险增长的趋势性从全世界的绒毛市场情况看,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的我国绒毛用羊市场与一些发达国家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集约经营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在市场竞争的焦点由以价格为中心转向以质量为中心的情况下,对我国这样一个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面临的市场风险将会更大。

第9篇:养殖业的风险范文

一、农村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国家对粮食实行了保护价收购,从根本上保护了种粮农户的利益,但对于养殖业,政府没有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玉米、豆粕等用于养殖生产的原料和畜禽及其产品的价格时涨时跌,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养殖户还要承担生产过程中巨大的疫病风险等,养殖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特别是当饲料价格飞涨、畜禽产品价格下跌、畜禽病种增多的形势下,养殖户更是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

2、技术和观念落后

农村养殖业由于问题诸多,使得技术非常落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工饲养,机械化程度较低。但是发达国家却不同,例如,欧美发达国家的养殖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养殖业机械化的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相当高。其发展的主要畜牧机械化设备包括:草原建设机械化、牧草收获机械化、饲料加工机械化和畜禽养机械化,这些机械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畜牧业的收入。

同时,在农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很多农户无法掌握市场行情,不能根据市场进行有效的改变,而往往根据经验进行饲养活动,使得很多养殖户都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甚至有些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使得半途而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观念也很落后,有很多的观念需要养殖户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创新。同时,在农村的养殖户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这种竞争很可能导致价格的下调,甚至是其他恶性事件的发生。

3、资金短缺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投资比较大,仅基础设施建设一项,一般养殖者单靠自己都很有难度;同时,规模养殖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国家虽竭尽全力予以资金扶持,但毕竟是少数。养殖户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金融部门贷款上,但据基层反映,近年来金融部门承诺了相当数量的养殖贷款,却很难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究其原因,一是存在以新贷偿还旧贷的现象;二是贷款门槛高,要求有不动产等作抵押,多数养殖户不符合当前设定的贷款条件;三是养殖贷款期限偏短,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有的养殖户还没出售产品,金融部门已开始催还贷款,对推动养殖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度还不大。

二、处理农村养殖业问题的措施

1、加强市场保障体系建设

要建立保护养殖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像收购粮食一样,畜禽产品也要实行保护价收购,并适当调控饲料市价,保证养殖户利益。要大力发展或引进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并协调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养殖效益。要加强养殖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协会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实现养殖户与市场有效对接,规避养殖市场风险。要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建立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为养殖户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2、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实现区域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即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通过形成和完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在发展农村养殖业中便不难实现区域规模经济,从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养殖户的费用,减少养殖户的生产和出售成本。

3、资源的再使用

养殖户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另类“资源”。例如,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粪便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在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花卉或者大棚蔬菜业,也可以发展能源产业如沼气,从而变废为宝。畜禽粪便的厌气处理或制取沼气理论已经非常成熟,采用该种方式不仅部分解决了养殖企业的能源问题,又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

4、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

现代畜牧业是以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特点的养殖方式,这就要求养殖企业和农户在畜禽棚舍、水电路、饲料加工机械和防疫等基础设施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为此建议,一是继续实施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场项目建设。参照近年国家采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建设的投入方式,向各地下达规模养殖项目建设任务及市县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场。二是整合多渠道资金。要将畜牧业、农业开发、以工代贩和扶贫等项目资金整合使用,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实现多重效益;三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增加贷款数量,延长贷款期限,实行贷款贴息,切实解决养殖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四是统筹加大畜水、财政、土地、交通、电力等部门政策扶持力度,为发展规模养殖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