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护理评估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后,所有的护理工作均在产妇床旁完成的护理模式称为母婴床旁护理,该护理模式顺应了产妇及家属的身心需求,有利于母婴健康,有利于提升对护理的满意度,能更好体现出人文关怀[1]。与以往传统护理模式不同,实施专人负责制,对产妇进行一对一培训指导。本次研究针对产科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分娩初产妇共计8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0例,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实验组初产妇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为(26.5±7.4)岁,产周为34.4~40.2 w,平均(37.2±11.4)w;对照组初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为(27.3±7.1)岁,产周为33.6~38.6 w,平均(36.3±11.5) w。在实验组产妇中,有252例顺产,148例为剖宫产;对照组产妇顺产249例,剖宫产151例。两组产妇经过产前检查,身体状况良好,均为单胎,胎儿发育状况正常,生产过程顺利。经过统计学方法比较,患者上述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母婴床旁护理 自产妇和婴儿转入病房后,责任护士对母婴进行一对一护理,产妇及家属积极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责任护士对新生儿护理技术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及演示,直至产妇及其家属完全理解并且产妇可以熟练操作[2]。其具体内容包括保健,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合理营养补充,适当运动,以及对婴儿进行床旁沐浴、脐部护理、臀部护理、床旁抚触。经常与产妇聊天以了解其心理动态、缓解紧张情绪,使产妇保持良好心态。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即母婴同室,但产妇及家属不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全部由护士在婴儿室完成。对产妇的产后心理疏导、新生儿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是由责任护士在产妇产后住院期间以集体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
1.3评价标准 问卷调查各组初产妇对各自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医务人员对各项内容作出评估。问卷内容包括责任护士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保健、营养状况及活动状况、正确的婴儿护理、产妇心理状态5项,每项20分。问卷评分标准[3]为:满分100分,根据产妇反馈及医生评价,各项总和>90分为优秀(非常满意),70~89分为良好(满意),
1.4统学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对各自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比较 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95.50%)高于对照组传统母婴护理模式(79.75%),差异显著(χ2=21.309,P
2.2两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评估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为92.00%,明显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82.00%(χ2=5.703,P
3讨论
初产妇在所有产妇中占有大部分比例,由于是首次生产,产妇相对缺乏生产经验,因此,对于初产妇的护理就应当更加细致。目前,临床上逐渐普及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改变了以往由护士在医院专门的婴儿室对婴儿进行的护理措施,一切工作均是要求产妇及其家属与专人责任制的护士共同参与完成。床旁护理还包括对疾病筛查,产妇的产后心理疏导以及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经常性进行针对母婴个体的健康教育等方面。不但消除了产妇及家属的焦虑担心等心理,还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让更多产妇及家属满意[5]。同时增加母婴接触时间,也有利于初产妇心理的调节,更好地体现了产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使得初产妇在专人的指导帮助下,更高效率地学习到对新生儿护理方法,建立对新生儿护理的信心,掌握相关技能。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床旁护理模式更具人性化,能在产后对产妇从生理和心理上进行安慰,有助于产妇建立对自身及婴儿护理的信心。且实验组初产妇对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明显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说明床旁护理模式能有效帮助初产妇进入婴儿哺乳等产后角色,同时显著规范初产妇的护理技能,通过正确的操作,维护产妇及婴儿的健康。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明显提高了产妇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更有利于初产妇适应母亲的角色,并提高初产妇对婴儿护理能力,值得在产科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俞康民.蒋创.沈雁萍.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J].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2]胡建梅.母婴床旁护理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3):133-135.
[3]李广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6):2793-279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分娩的产妇195人,新生儿194人。
1.2 方法 妇幼保健医师于产后出院后3天、7天、14天、28天,进行家庭访视,了解产妇乳腺、宫底、会阴伤口、恶露、乳汁、精神状态和新生儿体温、脐部、黄疸的发生与消退时间,胎便排出情况、母乳喂养、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头颅血肿的消失情况。
1.2.1访视人员:由责任心强,有良好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的妇幼保健医生、儿科医生担任。
。
1.2.2访视内容:(1)评估家庭环境:居室通风情况、家庭育儿观念、产妇的饮食起居、家庭对产妇的心理支持、有无不良习俗及卫生习惯。(2)体格检查:产妇子宫复旧情况、恶露、伤口愈合情况、肿胀及皲裂情况等;新生儿体温、皮肤黏膜、脐部、眼、耳、口腔、大小便以及生长发育等。(3)评估母乳喂养的情况。(4)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
1.2.4方法 对居住在我团的产妇上门访视,居住在团外的电话访视。
2 结果2.1 3次访视中存在的产妇产褥期健康问题
2.2 3次访视中存在的新生儿健康问题
2.3 3次访视中新生儿喂养情况2.4 新生儿满月增磅情况 访视员在第3次访视时测量新生儿体重,分析满月增磅值,评估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195例新生儿的满月增磅值144.94 g±293.95 g,其中≥ 600 g有189人,占96.9% ,≤ 600 g有5人,占2.56%需纳入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3 护理体会
通过访视体会到,初产妇存在喂养方法知识欠缺,产后角色的不适应造成产后沮丧、产后抑郁;新生儿护理不当造成母乳喂养失败、脓疱疮、臀红、体重不增等。通过科学认真的分析指导给产妇家庭以支持帮助,达到母婴健康安全。
3.1 加强心理指导,减低产妇心理疾病的发生:
产妇在产褥期对各种社会因素、生理、心理的易感性提高,由于承担新的社会角色、育儿的疲劳,身体应激及内分泌环境的改变,发生身心障碍增多,因此访视时应倾听产妇诉说心理问题,解除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有不良个性的产妇,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协助产妇适应母亲角色,指导产妇与婴儿的接触,为婴儿提供照顾,培养产妇的自信心;对于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及存在抑郁高危因素的产妇,应让家属给予足够的照顾,改善家庭关系和生活环境。
3.2 加强母乳喂养宣教,提高母乳喂养率:
母乳喂养是保障婴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产妇在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达98%以上,出院后下降,主要是大多数产妇对母乳认识不足,怀疑自己的乳汁暂时不足,放弃母乳喂养。因此访视医生应向产妇及家人宣传母乳喂养可促进母婴健康,因为①母乳的营养成分较完备,各种成分的配合比较适当,达到婴儿的需要,尤其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更为适合。② 母乳的成分能随着发育的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产后1-2天内发泌的乳汁叫初乳,色黄质稀,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固体在成分,还有轻泻作用,用利于新生儿排出胎粪。③同时吸吮刺激可促进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出血。④、母乳含有多量抗体。新生儿能从母乳中获得免疫体,婴儿在6个月内很少得麻疹、小儿麻痹、腮腺炎等传染病。曾观察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以胃肠道、呼吸道和耳部的感染抵抗力比喂牛奶的要强些。⑤母乳喂养时的母子联系可促进婴儿的心理健康发育。⑥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性。同时访视医师还要亲手教会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对于有皲裂的母亲使用保护具进行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
3.3 新生儿合理喂养、保暖,加强护理及预防感染: 保证充足的乳汁供给,按需哺乳促进新生儿体重增长,保持室内温度在24―28℃,定时通风,保持皮肤清洁,脐带干燥。促进胎便的排出,大小便后臀部及时护理,一般在出生后3―4天新生儿会出现黄疸,7天左右达高峰,14天左右逐渐消失,对于持续不退、手脚心黄染的新生儿在排除母乳性黄疸后应及时就诊。改变传统的包裹婴儿方法,不挑破所谓的马牙,有脓疱疮的患儿及时就诊。
产后访视能促进产妇及其家属家庭角色的适应 产后阶段,年轻的爸爸妈妈要适应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承担父母角色。但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准备,尤其是产妇要哺育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压抑心理,需要特别的关爱。本资料显示,第1次访视中产妇有焦虑、压抑心理问题,而第3次访视中产妇的焦虑、压抑心理问题减少到0.41 。社区访视人员在访视时,能进行护理指导、心理支持、情绪疏导,帮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同时指导其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鼓励他们共同承担哺育孩子的责任,促进家庭角色的适应。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产检和生产的初产妇200例,随机进行分组。常规组100例,年龄22~38岁,平均(29.50±1.50)岁。文化程度初中至研究生。试验组100例,年龄23~39岁,平均(29.50±2.00)岁。文化程度初中至研究生。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①常规组100例进行常规的优质护理服务,依据患者情况均给予传统的产科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100例进行系统化个性化围生期健康教育配合产科优质护理服务。
②制定孕产妇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规定各阶段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及各种护理问题的干预措施,并将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应用于健康教育中。护士与患者充分交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价,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根据孕产妇的特点、需求反复进行讲解、评估、教育,不断修订健康教育计划,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孕晚期直至产褥期。
③各阶段健康教育内容:孕期营养与运动、体重控制方法、母乳喂养知识、产房环境介绍、模拟产程演示、产前心理疏导、待产注意事项、入院须知、利于自然分娩的孕期准备、孕期合并症护理要点、剖宫产的术前准备等;临产后导乐助产士讲解产程过程,产程中饮食与休息,指导缓解产痛的方法、用力技巧、陪产家属支持方法;分娩后讲解并协助早开奶,早吸吮,皮肤接触,讲解产后生理变化和注意事项,饮食与运动,促进子宫复旧的方法,产后康复操。讲解新生儿护理知识,沐浴、抚触、喂养和观察评估,新生儿安全须知,疫苗接种。指导母乳喂养,护理,出院后护理问题咨询求助方式;产妇出院后电话或上门随访,指导坐月子的注意事项,伤口护理,喂养指导等。
1.3评价方法
患者满意度采用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2013版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母婴健康知识知晓率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知晓率调查表,内容包括产褥期生理变化,产后康复,饮食和休息,新生儿生理和新生儿护理技巧,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新生儿预防接种等方面,总分100分。以上两种问卷均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0%。自然分娩率、合并症发生比例、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实际发生百分比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自然分娩率、合并症发生比例、母婴健康知识知晓率、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不良事件发生。
3讨论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正常分娩;产妇所谓的临床护理路径是医院的护理人员依据每天的护理标准为某一类人制定护理图式,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了解和判断护理对象的身体变化,当护理对象的身体状况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可以在护理路径上标识这个身体变化情况[1]。由于我国传统护理方法并没有获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想过,所以促使护理研究人员和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不段地探究新的护理方法。我国的护理科经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经验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可以正常分娩的产妇身上与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相关的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取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产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10例产妇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研究组10例产妇采取新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临床护理效果。这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产妇的身体状况都符合研究要求,20例孕妇都是足月的可以正常分娩的初产妇,分娩时间没有提前也没有延后,20例孕妇都没有心脏病、妊高症等孕妇群体的高危疾病。20例孕妇的年龄在20~40岁,平均年龄是(25.48±2.92)岁。
1.2方法在对照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观察分析的研究方法,详细记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和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的孕妇采用传统的孕妇分娩护理方法,为研究组的孕妇制定的是产褥期的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是助产士对正常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后的2h后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产妇的床前放临床护理路径图,助产士向产妇详细讲述制定的护理路径以及护理后可以达到的护理目标[2]。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次的研究笔者需要处理的信息采用了SPSS18.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照组和研究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采用χ2和t检验方法分别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进行检t检验,以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关于正常孕妇分娩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对照研究,经过对照研究分析发现:正常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自我护理能力要优于应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的产妇,见表1。
2.2临床护理不仅包括对产妇的护理也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这里主要对照分析的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与传统护理方式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新生儿护理效果,见表2。
3讨论
从我院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取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产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10例产妇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研究组10例产妇采取新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本文笔者主要是对照研究正常分娩孕妇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与传统的护理方法之间的临床效果,主要是对照分析产妇在生产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评估的项目主要是:产妇对自身的会阴护理掌握情况的好坏,母乳喂养技巧掌握能力以及对于基本的关于产妇的康复、保健、避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对于新生儿的护理能力的评估的项目主要是:新生儿沐浴、新生儿皮肤的护理、新生儿的脐部护理等。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对10例产妇进行护理,通过临床研究以及对照分析发现:正常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自我护理能力要优于应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的产妇;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新生儿护理效果。所以采取新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护理的满意度较大提升[3]。
护理人员每天进行排班,每一班的护理人员都应该严格按照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每一项护理内容都要做到位,并且对产妇的自我护理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以及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进行及时评估。护理人员仔细详细的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出现异常或者突况要及时记录在护理路径图式上,这样可以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方法或者方式的调整,使得护理方式更加适合个别产妇与新生儿的身体状况。护理人员对研究组的对能够正常分娩的产妇的临床护理路径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产妇在产后对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能力,对自身的会阴护理情况,产妇在产后对自身的康复方法、保健方式以及产后生活的避孕方法的掌握情况。
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内容包括:新生儿的沐浴在、皮肤护理、脐部护理等。护理的内容好的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路径图式上打上沟,对于护理较差的打上差的记号,这样可以便于护理人员及时作出预后和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通过对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妇中的对照研究的结论是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妇中的应用提高了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使得产妇获得系统教育,也较大程度提高了产妇和新生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4]。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陈秋月,杨丽华,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 15) :906-907.
[2]张凤月.小剂量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用于晚期妊娠引产的观察及护理[J]. 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0,29( 31) :980 -981.
[3]蒋冬梅,王曙红,张其健,等.胃癌、结肠癌患者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9( 22) :354 -355.
[4]刘穆军,王卫红,贺骏,等.326 例产前诊断引产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5( 28) :517 -51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被访视的产后0~42 d的产妇及新生儿,产妇610例,新生儿617例(含7对双胞胎)。对产后访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别对产妇的子宫复旧情况、恶露、乳腺、会阴情况、大小便和新生儿体温、皮肤、黄疸、身长、体重、大小便及母乳喂养等情况进行分析。
1.2 方法 访视方法产后0~28 d访视4次(出生后3、7、14、28 d),产妇在住院期间由经管医师访视,出院前由专职访视人员亲自到病床前进行院内访视,并核对电话号码、地址。向产妇及其家属宣传产后访视目的及意义。产妇出院后由专职访视人员按要求对居住在市区内的产妇上门进行访视。
1.3 访视内容 对产妇和婴儿进行体格检查,主要的有:生命体征的监测,检查产妇子宫复原及腹部、会阴伤口的愈合情况,了解恶露性质、量,检查情况,了解乳量及喂养方法。检查婴儿的反应、心肺、黄疸、囟门、皮肤黏膜、口腔、生殖器官、脐带、二便等情况,评估产妇的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环境、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对存在或潜在问题运用健康教育、技术指导和护理支持等手段加以解决,对不能以上述方法解决的疾病或情况及时与本院联系并动员其入院诊治。对访视情况认真记录于《保健手册》中。同时督促产妇满月时带婴儿到当地防疫站免疫接种及42 h母婴回院复查。
2 结果
剖宫产238例,阴道顺产351例,阴道助产分娩21例。全部母乳喂养412例,占67.5%;部分母乳喂养102例;人工喂养96例。产妇情况:皲裂37例,占6.07%;内陷35例,占5.74%;乳汁淤积49例,占8.03%;乳腺纤维瘤16例,占2.62%;尿潴留13例,占2.13%;会阴切口愈合差16例,占2.62%;胎膜残留17例,占2.79%;痔疮19例,占3.11%。新生儿情况:红臀39例,占6.39%;腹泻35例,占5.73%;脐周炎50例,占8.20%;湿疹26例,占4.26%;鹅口疮20例,占3.28%;鞘膜积液7例。提示:出院后的母亲母乳喂养率低及新生儿的脐部及皮肤的护理不当而造成的感染率高。
3 讨论
3.1 我院全部产妇在住院期间均实行24 h母婴同室和母乳喂养。有专门的责任护士负责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正确指导其哺乳、含接姿势、挤奶方法等并协助有喂哺困难的产妇喂哺,从而使院内母乳喂养率达到97%以上。本组调查结果表明,院外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只有67.5%。出院后母乳喂养率下降其主要原因与育儿知识缺乏、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和好处认识不足有关。其次是产妇由于自身因素或乳汁暂时不足,哺乳困难时而缺乏哺乳信心且母乳喂养技巧掌握不好,受到的母乳喂养支持不足。因此,提示我们要在孕妇孕期检查期间要切实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当产妇住院待产或产后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将母乳喂养的好处、方法、喂哺技巧传授给产妇,做到口说手教,直到产妇领会会做为止[2]。本组资料结果还表明新生儿的脐部及皮肤的护理不当而造成的感染率高。出院前做好卫生宣教,传授有新生儿护理、科学育儿知识及技能等内容非常重要。
3.2 任何削弱产妇生殖道和全身防御力量的因素均有利于细菌入侵,也能增加产褥感染的严重程度。生殖道感染原因可因滞产,胎膜早破,肛查过多,未消毒阴道而进行检查等。虽然剖宫产手术本身不是感染的直接因素,但行剖宫产的产妇往往已存在感染等危险。产钳或经阴道助产的手术,亦使细菌侵入子宫的机会增多,产道损伤为细菌开辟侵入机体的门户,感染坏死组织更有利细菌滋长。治疗主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及增强产妇的抵抗力,要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正常掌握产科指征,选择适应的分娩方式,才能使产褥期异常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我们要加强孕、产期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产妇如何做好产褥期保健,会阴清洁,从而防止产褥期感染或会阴伤口愈合不良。要充分发挥孕妇学校的功能和作用,健全孕妇学校上公开课的制度,要经常上课,把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的保健和婴儿保健知识传受给孕妇及其家属,避免在产褥期产妇自身保健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缺乏而出现问题。同时,产后访视人员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及时上门进行产后访视,为产妇提供从住院到出院的连续性健康教育,使产妇能得到及时的护理支持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母婴保健水平,保障母婴安康。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新生儿; 风险因素; 防范措施
Analysis of Neonatology Common Risk Factors/DING Yun-yan, ZHANG Xiao-y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148-151
【Abstract】 Newborns are a group of high-risk groups, the majority of neonatal hospital depart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degree of risk in terms of higher. Our hospital neonatal pediatric out individually isolated from a 20-year period, Activities at the clinic we sort of risk factors that may exist, such as red but tocks, skin damage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ug use, scratches or friction injury, paste injury, pressure sores, burns or frostbite, children identify errors, pipeline management in all aspects of the presence or improper equipment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accident, hospital infections took a serie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risk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timize workflow, etc.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risk event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hildren.
【Key words】 Newborn; Risk Factors; Precau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Xiaon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Xiaogan 432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51
在医疗行业中,风险是医院内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及处理,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
新生儿是一组特殊的群体,它除了具有抵抗力低、易感染、生命脆弱、不会表达的特点外,还有疾病及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疏忽,都会酿成不良的后果。本院新生儿科从儿科分离出来已有20年了,针对在诊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1 风险因素
1.1 皮肤损伤
1.1.1 红臀 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可能会发生红臀即尿布皮炎,主要表现为肛周、会阴、阴囊及周围皮肤潮红、水泡、糜烂伴散在针尖样大小的红色丘疹或脓点,严重的会波及到及下腹部,患儿常常哭闹不安,主要原因可能与严重的原发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长时间受潮、大小便物理化学刺激、细菌或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蓝光照射等所有引起大便量增加的因素均有关[2]。
1.1.2 静脉用药引起的皮肤损伤 主要表现为静脉用药血管周围的皮肤红肿、坏死、水泡、组织损伤,主要原因与新生儿血管细,皮下脂肪少,表皮薄,针头进入血管内与血管壁长时间接触或短时间内输注刺激性药物,引发血管内皮受损而药物外渗到皮下,针头固定不牢,新生儿活动碰撞或抓扯到针头以致损伤到血管以及针头脱出,一旦外渗速度更快,程度更重[3],要及时处理。
1.1.3 抓伤或摩擦伤 日龄较大、指甲长、易哭闹的小孩易在自己的颜面及躯干部形成抓伤留下抓痕,另外温箱中的患儿为防止抓伤戴的手套内的线头以及心电监护的探头过紧、电源线过紧都有可能将患儿的指头缠绕形成缺血性坏死,本院曾发生一例早产儿所戴手套内的线头将自己手指的第一关节缠绕过紧,而患儿没有哭闹等任何表现,幸亏当时值班护士发现及时,不然会酿成一场大的医疗纠纷,剃伤头皮操作时划伤皮肤等。
1.1.4 粘贴伤 长时间粘贴针头及管道的胶布撕去后形成的皮肤的红肿甚至溃破的皮肤损伤,主要原因与反复粘贴操作、长时间粘贴不易去除及去除胶贴时动作不轻柔有关。
1.1.5 压疮 主要原因与患儿自身营养不良、循环差、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皮肤受潮摩擦、或排泄物刺激及固定性治疗或护理如探头、留置针等有关。
1.1.6 烫伤或冻伤 洗澡时水温过高、辐射台上患儿的复温探头脱落不断加热、温箱已过使用年限温度调控失灵或突然断电后未及时调整温箱温度控制而导致的冻伤。
1.2 患儿识别错误 因同时收治新患者未及时戴上标有身份信息的腕带或洗澡时手圈脱落未及时校对身份信息,凭印象给患儿戴上手圈而抱错患儿。
1.3 管道管理不当 如鼻导管、胃管、留置针导管脱落、使用呼吸机的患儿气管导管脱落移位等,均会给患儿带来一定的风险。
1.4 仪器管理缺陷 各类仪器设备未定期做如安全检查及保养维护,如温箱使用年限已过,随时可能会出现温度调节失灵,负压吸引器未定期清洗管道堵塞,吸引时未形成一定的负压,呼吸机未定期保养,抢救危重患儿时不能正常运转。
1.5 意外伤害 洗澡或做治疗时意外坠落或较大的新生儿意外从摇篮坠落,因观察巡视的不到位而形成的意外伤害,如蓝光治疗时眼罩固定不牢脱落。
1.6 医院感染 新生儿因免疫力低下,频繁的护理及操作,如果医护人员接触病人不严格遵守洗手及手消毒制度,操作不规范,医疗及生活用具未按要求进行处理极易形成院内感染或感染暴发流行。有报道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率为4.8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47%[4],新生儿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常见肺炎克雷伯及大肠杆菌[5],还有报道新生儿感染率高达12.96%[6],极低体重儿的感染率竟高达30.1%[7],耐药菌株已成为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8],除了细菌病毒感染外,近年来新生儿病房内真菌感染逐渐增多,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31%,肺部真菌感染率为1.36%,机械通气是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9]。
2 处理措施
2.1 红臀 为防止住院新生儿发生红臀,要定期勤换纸尿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大小便对臀部周围皮肤的物理和化学刺激,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可适当给予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功能,对已发生的患儿,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炉甘石洗剂,湿润烧伤膏等隔离水分保护创面,消炎止痛,促进局部皮肤再生。严重的可辅助以氧疗。
2.2 静脉用药引起的皮肤损伤 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与生命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给药问题是最为常见的三大护理风险事件之一,在无陪的新生儿病房,护士不仅是药物的实施者,更是用药全后的监护者,始终处于保护新生儿生命健康的第一线[10],对于像碳酸氢钠、甘露醇、红霉素、钙剂、多巴胺等浓度高刺激性大及血管收缩药等重点药物,尽可能选择充盈及循环好的血管,避开末梢循环差部位的血管。如足背、内踝,正确掌握输注浓度,及时更换注射部位,一旦发生外渗,应积极采取处理措施。如用硫酸镁外敷、喜疗妥外涂尽可能快速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3 摩擦伤及抓伤 入院后,指甲长的患儿。趁其在熟睡时剪短指甲,避免哭闹时剪指甲弄伤患儿,尽量不要戴手套。心电监护的探头要定时更换,日龄大易哭闹的患儿及时安抚、及时巡视,发现危险处境,如硬物、温箱边缘等要及时处置。
2.4 粘贴伤 粘贴时选择适宜质优的胶粘,尽量减少胶粘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与时间,情况允许,可适时更换粘贴部位,去除胶粘时,动作要轻柔,忌粗暴。可以用油剂润湿后缓慢去除。
2.5 压疮 对于可能形成压疮的患儿要进行高危因素评估,长时间住院、生活能力差的小早产儿,每两小时一次勤翻身,将翻身按摩纳入医嘱中。洗澡时,可先抚触按摩,勤擦洗更换大小便呕吐物,避免床单潮湿,探头的部位要经常更换,留置针可用棉垫纱布来预防压疮。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勤观察勤巡视,将皮肤的完整性纳入交接班中。
2.6 烫伤和冻伤 洗澡时水温要适宜,在40 ℃左右,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以手背感觉合适为宜,温箱要定期检修,对已过使用年限的要废弃,不要盲目使用。突然断电后,一定要检查温箱,是否复温,以免冻伤。复苏台的肤温探头一定要在皮肤上粘贴好,以免不断加热引起烫伤。
2.7 意外伤害 要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责任心,防止意外坠落。及观察巡视不及时引起的意外伤害,如眼罩脱落、呛奶等。
2.8 医院感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越来越小,各种早产、重症、合并症多的新生儿都能获得救治成功,存活率逐年上升[11],但毕竟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1500 g的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并发肺出血、肺部疾患、感染性疾病等并发症[12-13],对疾病抵抗力差,易发生院感事件,从而为医院防控感染带来挑战,在存活的早产儿中,约有四分之一遗留智力障碍及神经系统后遗症[14],要想有效防控感染发生,重点要关注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并且要慎用入性操作[15]。加强早产儿培养箱的消毒是非常实用的措施,新生儿容易感染,尤其是易感染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是由医务人员手传播[16],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遵守重症监护室的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手术消毒措施,定期卫生学监测,提高对手消毒的依从性。不断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的发现甄别及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3 防范及对策
3.1 强化风险意识 新生儿是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新生儿科除一般临床科室存在的风险外,还有其特定的危险因素。新生儿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隐患[17],为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需要不断的加强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与检查。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及应急预案的演练。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中,不断健全管理机制,执行各项治疗操作时,尽量每个责任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以免发生针刺伤,检查台或摇篮应有较高的防护栏,防止意外坠落,特殊治疗的患儿一定要加强巡视,加强观察。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服务。
3.2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识别风险因素 新生儿科是一个无陪护的病区,为确保安全,使用先进精密的仪器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广泛而平凡。为提高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医疗仪器的使用程度及对一些曾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判断,科室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基本专业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提升护士的综合能力,不断创建体现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最佳模式,使各项护理工作更加温馨,更加精细,更加规范,全面提升护理质量[18]。及时准确的识别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主动查找科室安全隐患及薄弱环节,积极采取对策,加强巡视,避免一些风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
3.3 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 健全消毒隔离、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病原菌易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或医疗用品接触而相互传播,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医护人员有传染病、皮肤感染等情况时,应暂时调离岗位。认真做好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完善查对制度,为防止抱错患儿,每个新生儿入院时都要系手圈,悬挂床头卡,一旦手圈丢失或不牢,应立即补齐。为防止丢失患儿,加强探视制度的管理,家属探视患儿时,先核查探视卡,更换衣帽拖鞋后,由医生亲自带领进出。出院时需凭家属身份证及患儿住院结账单才能抱走患儿。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除交接患儿病情外,还有交接患儿用药,手圈及皮肤的完整性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护士人手不够,床护比达不到要求,无法满足等级护理的需求[19],为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患者多时及时调配人员,同时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量合理调整人员,以免忙中错乱,确保安全第一。
由于本科加强了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及时的清理排查、防范及应急处理,显著减少了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患儿的生命安全,但新生儿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笔者仍会进一步努力,不断健全各项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学化、系统化的治疗管理,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序、温馨和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娇,段丽娜,丁洁.产科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20(30):2925-2927.
[2]冯丽琪,江瑜茵,李小薇,等.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因素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3-4.
[3]刘亚杰.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浅谈[J].中外健康文摘,2011,10(5):73-74.
[4]楚阳,吴俊,林真珠,等.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10):64-65.
[5]李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新疆医科大学,2012.
[6]徐燕飞.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20-22.
[7]罗惠玲,郑海霞,黄燕芳.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8(11):25-30.
[8]刘春来,曹海燕,陈国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3):205-207.
[9]梁穗新,陈炫伟,何少茹.婴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3):1012-1014.
[10]厥秋萍.新生儿室护士用药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1,8(21):91.
[11]陈历耋,傅万海,游楚明,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2):80-84.
[12]陈淑君,柳锡永,吴莉萍,等.新生儿肺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6-27.
[13]张燕菲,贾金平.192例早产儿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4):93.
[14]蹇涵.危险因素与早产儿死亡关系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8):155-156.
[15]陈凯.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4):147.
[16]曾成惠,荣德明.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对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12-114.
[17]任磊,段幼萍.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4,9(9):267-268.
[18]周凤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82-83.
新生儿科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2 夏纯,邓瑛瑛,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44-45.
关键词: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应用效果
产褥期指胎儿娩出后产妇身体、心理等调适复原所经历的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需要6~8w甚至更长的时间。产褥期保健是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对于产妇产后恢复、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的需求量也持续增长,许多医院都在开展母婴保健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大部分产褥期母婴保健都限于医院范围内,家庭保健严重脱节,因此,产褥期母婴保健的延伸服务也成为各大医院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2]。本文为进一步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实际效果,总结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为产妇提供更多的产褥期保健服务,本文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入选产妇按照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4例,产妇年龄在21~36岁,平均年龄(26.63±3.41)岁,分娩方式:顺产48例,剖宫产16例;对照组64例,产妇年龄在22~35岁,平均年龄(25.41±3.90)岁,分娩方式:顺产50例,剖宫产14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包括:院内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行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母婴保健服务中心 从门诊与产科临床挑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专门的母婴保健服务中心,中心人员数量在8~10人,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管理人员。由母婴保健服务中心根据产妇产褥期心理和身体特点开展各种母婴保健延伸服务,提供持续、专业、正规的母婴保健服务。
1.2.2设立电话咨询热线 母婴保健服务中心需设立专门的电话咨询热线,为出院的产妇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将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到院外。
1.2.3上门随访 由母婴保健服务中心人员对出院产妇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上门随访,针对母乳喂养困难、新生儿脐带感染等常见产褥期问题给予面对面指导服务,需要注意的是,上门随访前需要通过电话联系征求产妇及其家属的意见,同时还要根据随访情况制定一对一的跟踪服务计划。
1.2.4开设网络论坛 为了进一步拓展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范围,完善服务体系,医院应当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开设专门的网络论坛,为产妇提供网络咨询服务,使产妇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向专家学者求助,工作人员需要在24h内予以详细的解答,并将所收到的咨询问题分门别类放置在论坛上供其他产妇借鉴参考。
1.2.5组织产妇交流学习 医院可以将新生儿已经满月的产妇组织起来,为产妇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此外,还可以根据产妇需求开设小班教学,教学内容以宝宝养育、产后疑难问题解答为主,由专业的讲师进行现场授课。
1.3评价方法 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结束后由母婴保健专家对两组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健康评估,统计每项指标发生率[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健康状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不足、母乳喂养困难、皲裂等各项指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新生儿健康状况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便秘、腹泻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母婴健康对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褥期妇女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均处于不稳定时期,而且新生儿的患病风险也显著增高,因此需要针对此特点给予连续、专业的母婴保健服务[4,5]。以往医院在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方面仅限于院内干预,受到职责、作用范围等的限制,保健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满足产褥期母婴的多方位保健需求。随着医院功能及服务理念的不断转变,各大医院都在积极借助自身的医疗优势拓展服务范围,因此,将母婴保健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将成为必然趋势。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及新生儿经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后,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不良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医疗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不断扩大母婴保健服务范围,拓展保健服务层次,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并使其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部分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沈卫英,陈伟红,瞿红,等.网络信息平台在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14,31(4):15-17.
[2]周丽娅.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35-36.
[3]王向阳.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39-3840.
关键词 康复指导 喂养 母乳 婴儿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产妇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母乳喂养教育成功之基础,健康教育在产后康复、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目标能否达到以及如何评价健康教育工作是护理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2]。回顾近年来产后康复指导与母乳喂养教育进行综述,旨在为护士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模式,帮助产妇早日康复,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
产后检查
产后访视和产后健康检查:查看产妇的生命体征,如神志、体温、脉搏、血压是否正常;子宫收缩情况;恶露的量、性质及气味;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乳汁的量,了解哺乳次数、姿势;大小便是否通畅以及产妇的饮食休息情况等。察看新生儿精神、睡眠、心肺、体温、体重;眼、口腔、皮肤有无异常以及黄疸情况;脐带是否干燥脱落;大小便有无异常等。
评估产妇及新生儿的精神与心理状况
通过产后访视,进一步了解产妇对产后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新生儿喂养、早期教育、日常护理、母乳喂养实行情况以及产后饮食、个人卫生、性生活、乳腺炎防治知识等。此外,宫世英等曾做临床调查[3],发现有哺乳障碍的人占总人数的24%,其中,心理障碍因素71%;产后妇女由于体内激素的改变,常发生产后抑郁症[4],产后心境不良将影响母亲乳汁的分泌,从而影响到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查看新生婴儿全身状况,了解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哭闹、吸吮困难,体格发育、黄疸是母乳性还是病理性以及起始时间、脐带残端是否血、有无红臀等来评估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存在哪方面的护理缺陷和潜在护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护理技术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有报道称:婴儿的生长发育是否良好取决于其父母的养育行为[5],母乳是世卫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6个月内婴儿最佳喂养食品,母乳喂养能否较好地实行取决于访视人员的正确指导和督促。也有报道称:早开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对胃肠喂养有更好的耐受性,胃肠功能成熟更快[6],由于此类婴儿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需管饲,因而有学者主张通过胃管间歇性和持续性喂养[7];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宋永红等则改变NICU照顾方式[8],减少不良环境刺激,预先评估极低体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发育支持护理,促进极低体重出生儿的发育。另有报道称:造成意外伤害的直接原因与新生儿母亲安全防范知识薄弱有密接联系[9],说明健康教育不到位,没有针对性,或其母亲文化水平偏低,接受知识能力较差等原因,因此应加强对其母亲安全育儿教育工作,防范于未然。
制定产后健康教育和技能指导计划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获得产后知识、学习育婴操作技术、改变个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等。制定健康教育目标是通过健康教育后,使产妇思想、情感以及行为表现在限定时间内达到教育目的。
健康教育方法有20余种,最主要的有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和电化教育4种[10],我国健康教育以前3种方法为主。在教育形式上,目前国内外采取的健康教育形式分集体、小组和单人3种形式,或分集体和单人2种[11]。陈朝红等做过临床调查[12],认为开展集体教育组优于个体组,利于节约护士时间,是临床中最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张素珍等对120例新生儿母亲出院前健康教育需求及方式的调查[13],发现最希望的健康教育方式是阅读健康教育材料、手册和护士个别指导;费秀珍调查显示:发放书面材料或光盘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14];而临床上热线电话常见于新生儿出院后遇到问题时母亲最希望的咨询方式。对于早产儿,赵敏惠等则主张个体化照护指导方式[15]。国外许多护士喜欢一对一的与产妇接触,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交流评价产妇需求。因此,对于健康教育需求项目和方式上的选择,应尊重个人文化习俗和人格,如听力减退、语言障碍及个人隐私情况选择一对一的教育方式,采用多元文化、形式多样性,提示医护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创造条件,不断改进健康教育模式,提供高质量服务来满足产妇需求,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最终目的。
健康教育和技能指导的实施
国内外宣教内容大致相同,包括运动量、饮食、排泄、服药、心理及康复项目。具体措施有:①产后饮食:产后饮食对产妇和新生婴儿的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产妇自身机体的修复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母乳喂养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因此应为产妇提供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矿物质及纤维素食物,对特殊产妇还应依据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营养膳食。②产后体形锻炼:依据产妇的个体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产后体形运动计划、时间、次数,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不仅能促进产后子宫复旧,还可以恢复腹部及盆底肌肉的紧张度,保持健美体形。③心理护理:产褥期的女性由于孕雌激素的改变,常出现情绪不佳的现象,护理人员应经常与产妇沟通,引导良好的心理情绪,减少产褥期郁抑症的发生。④自我护理:产褥期注意休息,通风温暖;保持衣着整洁与口腔卫生;了解正常情况下恶露的量、颜色、气味,发现异常情况可电话咨询或到医院检查;因生殖器官未完全恢复,应禁止性生活,以免宫内感染;定期到医院健康检查,以了解产后全身及生殖器官恢复状况等。⑤健康教育讲座 讲解有关新生儿护理、喂养、早期教育、疾病防治以及产后康复知识,有条件的可组织观看录像、听录音、开辟互联网医疗护理保健咨询等来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这一新角色。⑥母乳喂养指导: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及其家属说明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普及母乳喂养知识,提高母乳喂养积极性,并用科学方法解决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指导正确的哺乳方法。⑦育婴指导:提倡并鼓励母乳喂养,增加抗体,提高免疫力;对各种先天条件不足出生的婴儿采取不同的喂养和管理方式;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脐部干燥,预防臀红[16],按时接种疫苗等。
效果评价
通过调查问卷式、产妇自行填写调查表、定时回收问卷等,广泛收集资料来评价产后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部分掌握或未掌握的产妇应查找原因,针对存在的原因重审教育计划,再进行宣教,以达到先前制定的目标。在健康教育模式的内容设计上,应为咨询者提供科学、规范、完整、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处方[17],建立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体系,避免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的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弊端,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从传统型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确保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适宜的康复训练活动,建立完善、有效的健康教育机制,使产妇获得相关医学信息、知识,调整其行为向健康方向转变,既缩短产妇康复时间,节省产妇住院费用,增进健康意识,同时也提高了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健康教育的实施,更能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扩大了护士在治疗、预防和保健中的地位,丰富了护士的职业内涵。
参考文献
1 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
2 刘梅春.健康教育路径在孕产妇保健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223-1224.
3 宫世英,李桂臻.产后哺乳障碍的心理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57.
4 谢庆频.产后郁抑对母体乳汁分泌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766-767.
5 李玉红,等.产褥期新生儿父母养育行为的现状调查.护理学杂志,2009,24(15):40-42.
6 姚玉娟.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与护理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37-938.
7 张玉侠.持续性胃管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及胃肠道动力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11-13.
8 宋泳红,等.极低体重早产儿母亲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2-93.
9 霍世英,等.加强对新生儿母亲的安全育儿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30-432.
10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677.
11 吴蓓雯,施晓群.普通外科病人教育的思路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12.
12 陈朝红,倪信乐.个体化健康教育与集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28-829.
13 张素珍,等.正常新生儿出院前母亲健康教育需求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09-910.
14 费秀珍,王立新.不同孕期孕妇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58-860.
15 赵敏慧,等.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