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物理 信息化教学 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初中物理学习主要是通过两方面,一是观察,一是实验。而物理这一学科的教学则是以物理基础知识为基本,课堂的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达,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初中物理教学也充分地应用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的教学资源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是现在信息化教学的目的。
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优势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尽可能的采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等教学资源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所讲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主要有多媒体、教学网络、校园网以及互联网,他们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积极去学习知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不仅如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以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大量的知识,丰富的信息量,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将想要学生接受的知识顺势的传授给学生,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2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使用较短的时间寻找到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节省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所用的时间并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目前许多院校利用软件建立了物理这一学科的课题教学应用网站,在这个教学网站中建立了多个网页,进行互联,保证各网页之间能够顺利快捷地进行转换。而所设立的网页则包括了首页、知识库、各种题型的训练题库、专题问题探究的页面以及相关实验仿真演示页面等内容,囊括了物理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层面。下面简单的对这几个页面进行介绍。
首页是对每一课题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重点筛选的简介,学生们可以自行通过对该首页的阅读了解每一课题的重点知识,结合自己想要接触的版块进行自主选择,并进入相应的页面进行学习,查找相关的知识点。
知识库和各种题型的训练题库则是教师根据所要进行的课题而接入的网页,这里所包含的资料是来自于各种渠道吸收的相关知识,都具有最新性和准确性。
专题问题探究的页面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制定出的实验专题和研究专题,并具有进行实验的标准规格模板(探究专题、条件、最终的目标以及实验报告)。学生每选择一个专题,就会跳出一系列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给学生自我探究的空间。
相关实验仿真演示页面则是从各大网站上下载的仿真实验,根据课堂授课要求组装好,以便学生们随时观看。
同时,利用各大软件设立实验仿真模拟系统,让学生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实验现象产生的结果。并截取生活当中发生的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给学生看,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和视觉的冲击,刺激学生们强化记忆。
3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多数的物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会采用将讲授式的方式,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口头的传述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比较习惯于讲解现成的知识理论,但是缺乏对事实印证的讲解和分析,形成了惯有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们自主思维的发散。
同时,想要全方位实现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学生们要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学会筛选资料,还要会用Excel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还要学会操作仿真的模拟实验并将自己的收获展示到公众平台上等。而现在,学生们一面对电脑就是铺天盖地的电视剧、游戏,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根本就是毫无头绪。
不仅如此,想要全面实现信息化技术,学校的相关资源设备也要过硬。教师在处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技术方面也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巧。这些都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3.2 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应用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全面的展开物理这一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信息化的技术普及到全校师生当中,让每一位行走在校园当中的教学者或者是学生提到信息化技术都能够应对自如,才能够保证信息化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将学生和教师进行分批培训,对他们所要接触到的方面进行专项培训,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作为校方,还要将精力大力地投入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当中,只有硬件设备进步了,整个信息化的教学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
4 结语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教育资源
一、了解教育资源的定义
一般人看来,教学资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到的一切资源,包括教科书、课件、挂图、工具书、地球仪等等。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有失严谨,并不科学。乌美娜教授曾对教学资源定义为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通俗的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则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组成部分。
(1)教学资料为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料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
(2)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它与资源组成的构成相关联,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结构性视角。
(3)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教学环境是学习者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体现了资源组成诸要素之间的各类相互作用,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关系性视角。
二、辨析教学资源的定义
要弄清教学资源的定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一组概念,那就是教学资源与课程资源。它与课程资源的不同之处,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2)教学资源包含于课程资源之中,是各地区、各学校课程资源中差别较小的那部分。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主要是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各学校差别较大,而课堂教学资源虽有差别,但相比较课外学习资源,这种差别要小一些。
三、理解教学资源的定义
目前教育界对“教学资源”的定义也有很多。顾长明认为,“教学资源是支持课堂教学开展、并为课堂教学所利用的各种条件,它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支持因素。”(《中小学教学资源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归因及建议》)。这个定义主要强调教学资源和课堂的关系,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教学资源是为教和学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的教(备课、上课、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课上和课下)的软件资源,不涉及硬件、环境和人力资源。从载体形式上,包括计算机、电视、幻灯、投影等各种载体,也包括模型、标本、实物等等。从表现形式上,具体包含文本、视频、音频、数字等资源。这种定义主要从软硬件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教学资源属于人的智力资源。则教学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它是具体的,可感的,而非抽象的。智力资源类型多样,有些属于不可具体感知的,如思路、想法、经验等。只有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用于教学活动的智力资源,才属于教学资源。
其二、教学资源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密不可分,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活动,应用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检验和改进。脱离于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是无意义的,没有价值的,也不能称之为教学资源。
其三、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多样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凡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物,都可以称之为教学资源,如教师制作的一个小模型。鉴于这个特点,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是不能概括完全的,它甚至具有地域色彩。
其四、区别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应与教育资源(或称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区分开来。因为教学设施具有共性,不能体现教学资源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没有两份相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教室内用于教学活动的黑板、黑板擦、三角板、圆规等,不属于教学资源范围。而教师制作的小模型,因为融入了教师的个人智慧,因此具有了个性,所以属于教学资源。比较一份教案和一张三角板,脱离的课堂教学的教案没有任何意义,而三角板只有用在课堂上,才称之为教学设备,用在木匠师傅手中,它就不能称为教学设备了。教学设施不用于教学活动,同样可以有其他用途,如教室,如果不用来上课,还可以做库房;而教学资源则不具有这个特点,如教案,如果不用于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综上,对教学资源的理解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本身(或加工后)带有教师鲜明个性色彩的一切智力资源的外在实物表现形式,包括教材、教具、教案、课件、试题等。
一、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
1.用好教材文本资源
教材的图片和文本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资源,既有范图范画,又有学生活动与学生作品,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学生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大师作品是其代表作,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独到之处,找到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感受美、分析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资源可供教师深入挖掘,如《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一课选用了齐白石诗书画印的许多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一画体现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和深远的意境,虽寥寥数笔,配以齐氏苍劲的书法予以点题,把一个静态的画面立即变得有声有色。
2.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山西省乃文物大省,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把本省的优秀雕塑精品和身边可以见到的雕塑精品整合到本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了解家乡的雕塑艺术,热爱家乡的文化。在第一个课时中,讲授“宏观雕塑”。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历史,同时了解雕塑的基本材质,以及中外雕塑的不同艺术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以山西的雕塑为重点,抓住云冈石窟、晋祠宋代泥塑和晋中大院“三雕”作品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家乡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家乡的雕塑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网络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可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4.发掘自然环境资源
山西境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五台山、太行山、武当山、天龙山、恒山等都有比较有名的自然景观,在这些自然景观中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的烙印。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欣赏、创造等一系列美术活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关注我国以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视,增进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
二、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
1.导入性资源
好的开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选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方法有许多,平铺直叙直入主题是常用的方法,想让开头有些悬念就要考虑选择什么资源合适了。美术课选择的视觉形象很多,但总归要有一个思路,就是体现导情、导趣、导疑,目的是为下好铺垫,引发兴趣,激发好奇,促发动机,产生疑问。把导入分为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个方面。导入要体现:趣味性、启发性、目的性和量力性的原则,因此在选择导入性资源时要考虑以上因素。
2.欣赏性资源
美术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方法,掌握必要的美术技能,特别是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美版《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物品,发现不同的变化。同一件物品,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有不同的联想。因此,教师提供的资源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学生的思路就会打开。欣赏性资源在美术课上所占比重是很大的,无论何种课型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当然,大师、教师、学生的作品均可入选,即便是生活废弃品也是欣赏性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示范性资源
美术教学离不开教学示范,示范资源包括教师的范画、学生的作品以及实物资料,展示范画范作具有直观性的优势,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可看、可摸、可观察制作方法,具有教材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演示,就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真正发挥演示的作用。这既是教师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能力意味着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的技能体系,包括创造、表演(表现)、制作、感知、分析、判断、审美和欣赏。能力意味着这些因素的综合,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还意味着能够综合利用与多种因素相联系的内容和技术。
4.探究性资源
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亲手来进行探究实践的,选择什么样的资源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杯子的设计》是小学人美版教材九册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本课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杯子各部分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实用美观的杯子,明确“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启发学生通过各种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进行杯子的设计,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杯子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怎么样设计好杯子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要想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首先从实用性出发,抓住杯子的材质、功能、用途让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与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精心选择六个不同材质的杯子:钢化保温杯、玻璃刻度杯、可伸缩旅游杯、塑料套杯、双把奶杯、卡通陶瓷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作品,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真正理解了杯子的实用功能特点:符合人们生活实际,方便使用。这些资源的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拓展性资源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好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本课教会学生什么,还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题材的了解和探索的兴趣动机,起到由此及彼的作用。那么,美术课堂的结尾设计就要考虑采用何种资源来结课了,以为学生留下拓展的空间。以《有趣的汉字》为例,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我国汉字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历经三千年,其书体、风格、应用和表现形式等内容丰富,每个方面都能做深入学习研究。《有趣的汉字》一课,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体验汉字的趣味,这只是从一个层面使学生对汉字有了一个浅表的认识。其实,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汉字更深厚的内涵。由汉字生发出的书法、篆刻、楹联及现代艺术,使它超越了任何一种实用性的文字,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以山海关孟姜女庙名联作总结: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让学生读这幅对联,体会汉字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加深刻地了解祖国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师是课程资源最关键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开发出高质高效的资源。对教师而言,熟读课标是基础,熟读不等于背诵。熟读课标的关键是要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编排体系,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目标细化为可以检测的环节。在资源面前,我们应抱的态度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课堂中力求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资源,关注学生动态生成,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技巧,但仅此还是不够的。陆游有句诗值得深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媒介融合 云计算 云平台 设计 教学实践
“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不管是传统报业媒体还是广电媒体,都将逐渐融入到功能更加强大的数字媒体的“融媒体”体系中。“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电、报纸等不同媒体进行全面整合,,优势互补,构建“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集团。如果将来只有一种媒体存在,必然是“融媒体”。[1]
“融媒体”时代,网络数据不断积累,形成了网络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积累到现在,从提高生产效率向更高级智能阶段的自然生长[2]。“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发生巨大改变,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因此,如何把传统媒体记者转型成全媒体记者,是“融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3]
在新闻学的教学中,只有建设和利用好新闻实践平台、实验室和网络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引入网络自媒体教学平台,才能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新闻专业所需的全媒体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新闻学教学资源云平台的设计
在新闻学的专业教学中,如何建设和利用好现有条件,探索“融媒体”时代新闻学教学的新模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要考虑到网络“媒介融合”平台对新闻学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如何丰富教学内容;“融媒体”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课题教学方法有什么最新启发,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新闻学教学的资源库。因此,本文设计了新闻教学资源云平台,并引入到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一定效果。
(一)构建新闻学教学资源云平台的目的
1.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方法
通过引入“融媒体”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发现专业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新闻策划、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理论,以及对新媒体及媒介融合进行研究,结合“融媒体”理论探索,总结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2.探索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和专业要求,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媒体数字化、媒介融合方面的研究能力。
(二)新闻学教学资源云平台教学内容架构图
新闻学教学资源云平台的教学内容架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内容架构图
1.云平台资料库: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包括被采访人的个人资料、事件背景、寻找新闻线索、发现问题等各种资料。
2.云平台知识库:通过网络完善专业知识库,查找新闻传播学和新闻采编专业最新理论知识和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学实践中。
3.云平台资源库:引导学生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通过使用新媒体,建立自媒体、社交网络账户等方式进行训练,建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库。
(三)新闻学教学资源云平台教学流程框架图
教学资源云平台的教学流程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1.基础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能力,以及报纸的排版、广电编辑、网页编排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实践学习:利用学校内部的报纸、广播台、网络媒体平台,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校内的媒体平台上,进行新闻采编技能训练。
3.大数据、自媒体资源学习:引导学生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使用新媒体,自媒体、社交网络账户等进行训练,建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面掌握新闻采编技能。
图2 教学流程框架图
二、实施方案
新闻学教学资源云平台的教学改革以研究式学习为主,结合“融媒体”和“大数据”时代背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针对教师提出的任务,展开研究和学习,从中建立培养创新精神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式学习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分析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制定细化的研究式学习实施方案,包括课题的选择;学时的分配;学生开题、选题的指导;确定学习组织形式;课题实施过程的检查、督促;学生结论的检查与激励性评价等。研究式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符合现代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实施上,可以将课堂内外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方案的总体设计与实施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结合学院和学校新闻报纸、广播台、网站平台,训练学生新闻写作,锻炼采写编评、排版制版技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报纸编辑和排版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寻找社会热点和校园新闻线索,寻找好的选题,进行新闻策划方面的培训,设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新闻采写任务。
2.在课堂组织上,引入小组协作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互,共同完成所安排的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社交网络联系到省市媒体一线记者或编辑,建立专业学习人力资源库,向业界导师寻求专业指导,同时把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到校报、广播台和网站等媒体中。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
3.在实践中,引入社交平台实践,同时把这个平台的实践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查询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也要引导学生在新浪微博、人人网、微信等自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建立个人账户,并通过信息,锻炼新闻采编能力,吸引粉丝,运营微博,掌握自媒体平台的基本运行规律。
三、结语
该项目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比如,组织学生注册微博和人人网账号,鼓励和进行指导学生发博,有的学生微博账户粉丝数已经过万。
该项目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条:
1.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下,通过课堂和网络等多个平台的学习,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
2.综合素质培养。在学生掌握了新闻学采写编评的基本专业知识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协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激发学习的动力。
3.教学模式改变。除了必要的理论讲授外,教学引入“融媒体”概念,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工作量也大增,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对教和学双方都有较大促进。
4.教学场地伸延。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外,把教学扩展到实验室、联网、社交网络等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该教学设计通过社交网络,大数据平台拓宽资源,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条件。学生通过多参加相关的学习和科研活动,积累资源和经验,取得较好地学习效果,能够较好地掌握融媒体时代的全媒体采编相关技能。
参考文献:
[1]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融媒体时代的纸媒创新.中国青年报,2009-7-27.
[2]刘高勇,等.大数据时代的竞争情报发展动向探析.图书情报知识,2013(02).
一 、为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学生能否自觉、情愿地进入课文学习,教师的开场白具有重要的作用。曾记得我在执教《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曾设计了三种开课方式。一种是聊一聊“住宅”这个话题,从而展开教学;一种是直接开课;第三种是以“声”引出“蟋蟀”的图片进而揭示课题。通过筛选,我发现第三种方式既符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又能激起他们读文的愿望。于是上课伊始,我故作神秘地说:“听,是什么声音?”接着传出了三声响亮优美的“蛐——蛐——蛐”声,学生异常兴奋地说是蛐蛐的叫声。“你们了解蛐蛐吗?”学生嚷着说:“它又叫蟋蟀。”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动画,这段动画既有蟋蟀在平台上唱歌的图片,又有旁白解说了蛐蛐的身体特性、生活习性,而且向大家揭示了蛐蛐唱歌的秘密。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听完后还发出了“原来蛐蛐不是用嘴来唱歌啊!”的感叹,学生余犹未尽,我因势简快地揭示了课题,让学生从一个秘密的学习走向另一个秘密的研读。
可见教师巧妙的资源利用不但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还为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省时省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了知识。
二.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在设计课件时,可考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悬念,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还可以在课件中通过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从而达到帮助其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为学生的知识拓展服务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一项数字化信息系统,它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多媒体教材建设以及技术规范等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资源进行综合整理,最终形成共享式、互动式、多媒体的网上教学资源库。其主要内容如下:
1 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课内教学资源强调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合理且精确的分解,以便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外教学资源则是课内教学资源的延伸,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外实践训练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掌握所需技能。
2 自主与研究资源。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资源库的丰富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自主与研究资源是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条件。
3 就业、创业案例资源。就业、创业案例资源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成功就业类资源与成功创业类资源。成功就业类包括专业对口成功就业及非专业对口成功就业,而成功创业类包括专业对口创业及非专业对口创业。
4 社会及企业项目资源。社会项目资源是学生通过对相关的专业大赛、竞标信息等作出综合整理,对市场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企业项目资源则是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在课堂中以小组形式完成企业项目的策划、创意以及执行的过程。
二、建社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与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互式数字化的学习平台,为教育者提供了优质以及共享式的教育资源,为企业提供了—个专业的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平台。该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有:
1 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及教学材料的规范。传统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与任课教师的个人教案和课件,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讲课方式和教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通过建设教学资源库,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材的规范化。
2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学资源库在授课的多个环节中都涉及了企业项目案例的引入与应用,同时还涉及了企业考察等内容,通过资源库的共享,加强学校与介业间的合作,并且包括教师到企业实习考察,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等,不仅加强了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同时也有利于合作型教学团队的形成与师资水平的提高,这恰恰符合了高职教学的特征。
3 有利于教学的拓宽。通过营造教师、学牛、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资源库的共享,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学生与企业专家间的合作沟通,进而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拓宽教学形式。
4 有助于科研与教学共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与教育理念的变化而进行优化与创新。在实际的教学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将作为教师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由此可见,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创新有着带动科研与教学共同前进的作用。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的运用
建设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通过教学环节的开放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是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资源库的运用是该资源库建立的最终目的所在。以下将结合教学案例项目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课内资源库的利用。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目的、性质,对知识与技能作出合理且精确的分解,灵活地将项目案例引入教学中。例如,教师以资源库中的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节目为例,《故宫》纪录片运用声、影、色、光等多媒体形式把肇建紫禁城、紫禁城的发展、故宫的来源等形象地展示出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对故宫这个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最大的古典建筑群信息化手段的学习,激发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设计中同化的道路有着重要意义。课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内网制定学生课后练习的选题以及训练的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内、外网资源选出两集《故宫》节目进行观摩,指导学生从古典建筑装饰在现代中国建筑装饰设计的作用角度出发,完成一份分析报告。
自主学习资源库的运用。学生与教师均可通过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自学,并以此促进师生、学生与学生以及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交互式微视频;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24-05
引言
交互式微视频是指播放时长介于5-20分钟的视频,适合于所有终端浏览和交互的视频片段。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学习知识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动手实践的操作平台。笔者自制一套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并设计了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软件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中。为确定此类教学模式能否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运用实验研究法进行了此次教学改革探究。
一 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设计
视频教学模式是伴随着现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本研究自制的交互式微视频片段通过计算机的手段将文字知识进一步加工处理,转换为集原理知识讲解与操作交互为一体的视频学习工具,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高的效率向学习者传输大量的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简单易操作的学习交互环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进行自主操作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分析各类教学模式的特征,我们设计了“讲授+交互式微视频+操作”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流程如图l所示。
课前准备:在课前,老师准备课堂上需要用到的材料,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学生需要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
课堂讲授: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
视频教学:视频教学分为两步,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原理与案例操作讲解微视频,对各个知识点及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学习或巩固。其次,学生通过观看原理与案例操作交互微视频,通过自主操作掌握知识原理及操作步骤。
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观看的视频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操作及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的步骤。
评价:对学生进行测验,然后对学生的操作结果及测验成绩进行评估,可以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评价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新观看视频内容,然后再次进行操作及测试等。
修正:教师通过评价结果来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进行修正,从而开始下一课程的教学。
二 交互式微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将“基于交互式微视频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中。使用实验研究方法探究交互式微视频的应用效果及怎样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1 实验目的
(1)验证交互式微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否提高教学效果;
(2)探究怎样利用交互式微视频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 被试及分组
选取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2010级69名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9名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为实验1组,实验2组合对照组。每组23人。实验1组:采用先进行课堂讲授,再进行交互式微视频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实验2组:采用先进行交互式微视频学习,再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授课,授课之后自主复习的教学方式。
3 实验材料
4 实验小组课程时间安排
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如表2所示。
5 假设
1)教学中使用交互式微视频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效果;
2)教师先进行讲授后使用交互式微视频的效果优于先使用交互式微视频后讲授的效果;
6 实验变量
自变量:X==交互式微视频片段的使用;
因变量:Y1=学习者对SPSS软件中参数检验功能的应用
水平;Y2=学习者对SPSS的学习兴趣、态度;
7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如表3所示。
待三个小组实验完毕后,我们将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哪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交互式微视频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学生测试成绩分析
为了能够比较客观的观测三个小组对“参数检验”的学习结果,本次研究进行了课后测试。
(1)三组学生测验成绩对比
在实验学习完成之后,对三个小组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如表4所不。
由表4可以看出两个实验组的自测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的学生。说明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用交互式微视频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SPSS参数检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SPSS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力。而在两个实验小组中实验1组的成绩比实验2组好,说明在教师讲授后使用微视频学习的效果优于授课前使用微视频。
(2)三个层次中各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对比分析
课后自测题目分为基础知识、拓展应用和高级分析三个层次,对小组的平均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在三个层次的自测中实验1组的平均成绩最高,实验2组其次,对照组最差。与表2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在SPSS实验教学中使用交互式微视频辅助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教师讲授后使用微视频的效果优于课前使用微视频。在拓展应用类中3个小组的差距比在基础知识中的大,说明在实验教学中使用交互式微视频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应用能力。
2 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研究将SPSS交互式微视频应用于课程教学中,使用问卷调查法来分析学生在教学之后的态度倾向。本次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视频软件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发放问卷3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为100%。
(1)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研与分析
问卷设计了四个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包括:对利用交互式微视频辅助教学的态度、利用视频软件进行学习的兴趣、利用此类视频资源进行软件学习的频率以及在本课堂中遇到问题所采用的解决办法。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还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得,在本课堂中学生遇到问题时,64.7%的学生回顾视频内容,47.1%的学生私下与同学讨论,其次是38.2%的学生询问老师解决问题。在进行教学时,笔者也发现学生比较倾向于重复观看视频中的演示内容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由调研结果和笔者发现的现象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采用这种交互式微视频辅助SPSS教学工作比较感兴趣并且喜欢利用此类视频软件进行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交互式微视频也是他们倾向于寻求帮助的工具。
(2)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在课堂之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该视频软件对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及提高SPSS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看到,70.5%的学生认为此类交互式微视频能够激发他们对SPSS的学习兴趣,17.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在帮助理解和深化知识方面有73.5%的学生认为此类视频学习资源有帮助,其中14.7%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帮助。67.6%的学生认为此视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58.8%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70.6%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利用SPSS进行参数检验的能力。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学生为掌握所学知识点所需观看视频的次数,结果显示:26.5%的学生观看1次,41.2%的学生观看2次,29.4%的学生观看3次,2.9%的学生观看4次视频片段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调查数据中可得,交互式微视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SPSS的操作实践能力。
(3)交互式微视频应用质量评价
为获取学生对交互式微视频的应用反馈信息,给整套教学视频资源的制作提供改善依据,也对交互式微视频的应用质量作了调查。关于交互式微视频的应用质量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用数字1到5表示“完全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其中1为“完全不满意”,5为“非常满意”)
由图4可看出,17.6%的学生对本视频的整体布局与框架以及交互部分非常满意,对操作演示部分、视频内容的规范性以及原理讲解部分非常满意的学生分别占总体调查人数的29.4%、26.5%和23.5%。在本图中,4分以上表示学习者对该部分的内容比较满意,学习者对本视频满意度最高的部分为操作演示部分,8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视频中操作演示部分比较详细、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该部分内容。73.5%的学生认为案例操作演示视频模块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总体的评价与反馈
最后,我们针对学生对本次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与反馈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学生当中,71%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先进性教师课堂讲授,后进行交互式微视频的学习”,23%的学生认为“先进行视频学习再进行教师课堂讲授”适合自己,而只有6%的学生认同“只观看交互式视频学习”的模式适合自己。由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习者认为先进行课堂讲授再进行视频自学更有利于学习。
在最后开放性的题目中,我们请被调研的学生谈谈在此次实验课程学习后的感受与看法,并给本次课堂的教学方式和视频教学资源提出一些建议。有的学生认为:“感觉很好,记忆较深刻,加深了对知识构架的理解,提升了实际的操作能力,该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解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上听的比较模糊的内容和操作在看了视频片段以后就学会了,而且讲解清楚细致,很容易学会,学习起来很有兴致”……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视频教学没有办法像老师那样有感觉,生动,讲解时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是可以重复观看很多次:视频可以做得更完善些,比如时间掌控的问题,多给同学课下实践的时间”……在教学模式上学生提出了先由老师进行授课,然后进行专门的实验课程,老师可安排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并利用SPSS,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单独开设视频教学实验课等教学模式。
四 研究结论
将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传统讲授和数字化视频学习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无限次的反复观看并操作视频学习知识。通过分析,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对所学软件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本次实验教学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进一步丰富并完善教学视频资源的内容,尽量做到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数字化重现,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更高的效率传输知识。与此同时优化视频软件的操作性,努力做到更方便、更简单的人机交互以便于学生进行模拟软件操作的联系。
深入研究将交互式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探索课程教学更优的教学模式以将数字化的教学工具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只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活动,却忽视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充,致使数学教学只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校内外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很多教师以为,教材有限的教育内容使数学教学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探究性,也熄灭了教师创造性智慧的火花。数学教学应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一些条件性和素材性的教学资源,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服务。通过对数学教学资源概念的阐释,明确整合数学教学资源的目的及对教师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家庭、学生和网络等数学教学资源,以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枯燥无味和神秘难学之感。其实,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设计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能够使教学充满趣味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学资源的开发将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教学资源的扩展,教师选择的余地加大,选择的机会增多。这样的优势是能够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数学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教学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一、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数学教材资源 数学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是保证数学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学校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科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资源是教学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资源除了文本的教材、教师用书这种资源以外,更多的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是来源于教师、学生及他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与实践。我们应大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尤其对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能力、个体差异、个体的特殊功能,更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共同促进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对于设计开发利用数学教材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设计情境,开发教材的趣味性运用多媒体、幻灯等电教手段,启迪学生思维,激发联想,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便于学生观察、欣赏和体验感受,把形、情、境、理熔在一起,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变换》时,我利用课件让学生做猜字游戏,给出汉字的一半,猜是什么汉字,或给出水中车牌号的倒影,猜出车牌号,绘出镜中钟表时间、服装号码,猜实际的时间和号码等,有效地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发教材的趣味性,学生也学得很主动。2.重组、补充和拓宽教材,开发教材的探索性受传统教学观(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核心)的影响,许多教师过于重视课内资源,忽视了课外资源的拓展和利用;过于重视教的资源,忽视了学生学的资源。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还会导致教学脱离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学生很难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拓展和延伸,根据学习实际,布置课外实践作业等。通过课外实践,补充和拓宽所学,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体验生活,培养了能力。3.实践体验,开发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学习垂直和平行时,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的垂直和平行的东西,如黑板、桌椅的对边、十字架、书本、墙角、门窗等,学生可以找出很多。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掌握和理解了概念。二、校内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教学资源和教室外的教学资源两类。充分挖掘校内具有一定才艺的教师的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校园绿化地规划、布置教室和画廊等;举办学生图案设计小竞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三、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习“相交线”“平行线”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加以运用,可让学生们回家的时候观察家里的房子的结构,并设计一张平面图,按一定比例尺画好,看看哪些线是平行的,哪些是相交的。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是主角,要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好家庭资源,充分挖掘家庭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四、开发网络信息中的课程资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它成为教师了解社会的平台,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从而使数学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首先,教师应通过网络进行数学教学,有条件的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去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查找下载有代表性的题目,或历年中考题进行解答,或在计算机上做数学题等,这些都不失为很好的学习方式。其次,考题要建立数学信息资源库。教师要通过创建校园数学网站或个人网站,建立起数学信息资源库,链接外校及其他教育网站,特别是数学教育网站,师生共同了解数学信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要开发和引进各种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并通过多媒体课堂与学生交流,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参考文献:
[1]叶少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与课程资源的整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219-221.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10-12.
论文摘要: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实现教育普及化的重要趋势.在传统物理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提出构建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物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初步建立正确的客观物理世界的图景,培养其物理思维的能力.目前普遍使用的物理教材,主要是以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规律的发现,还是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和抽象过程.如牛顿运动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都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运用分析、综合、推理和归纳而总结出来的.基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机械地解决静态的模型化的问题,埋头于大量的枯燥的练习,而把物理学解决实际间题的完整过程和思维方法割断,从而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要求相悖.因此,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须改变.
近年来,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让计算机技术进入中学物理课程,成为物理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加强物理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构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物理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探讨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案例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实践意义.
1 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教育需求为前提田,遵循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对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关人员,如任课教师、技术组人员,应当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使各部分人员掌握工作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整体实施计划.
1. I教学信息资源的组织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力是工作在教学最前线的教师,他们了解教学中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因而应由他们来确定资源建设的详细内容(具体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要建设的资源),细化到对资源每个属性的具体要求,以便于技术人员制作.制作时,技术人员应当参考任课教师的要求,以知识点为基础,将各素材在资源库进行多元化的表示,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集合.
1. 2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将传统的浏览器/Web服务器的两层体系结构扩展成浏览器一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一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采用JAVA技术架构设计的多层B/S结构:JSP +SERV LET -f- J AVABEAN实现MVC三层模式,后台数据库使用My SQL Server 5. 2.
根据现实的需求分析,本课题研究开发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系统管理.通过系统管理功能,管理员可对教学资源库服务进行配置;对系统相关用户信息、用户权限进行管理,确保不同类型、不同角色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管理资源的上传和资源的;系统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
2)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师模块提供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的一些资源,如教案、教辅资料和教学案例等.学生模块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后自学或复习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单元知识以及与学科有关的网络课程等.
3)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模块对资源库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包括资源的分类、入库、更新、查询、检索、上传、下载等.系统地管理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等.
4)资源维护.作为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允许有权限的用户将教学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并对资源的相关信息(如名称、编号、学科、类型、使用对象等)及其存放进行管理;对一些资源的使用过程进行组织;上传资源者可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编辑及相关属性进行修改等.
5)论坛.论坛是教师(资源共享系统的使用者)、学生与建设者之间交流的工具.当然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此板块进行交流等.
本课题研究设计的教学资源库,具有安全稳定、可广泛共享、方便易用的特点.有效地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把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与现代化教学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2案例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医学和工商管理等教学领域得到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中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广泛开展,人们开始探索适应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通过构建教学资源库,将案例教学法更好的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去.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案例教学法可以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主动学习的效果,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改变“填鸭式”的呆板的教学模式.此外,案例教学法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达到综合把握知识点的效果,把零散的知识点以不同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综合思维,避免片面性.案例教学法还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联系在一起,防止二者之间出现脱节.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理论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优势,将教学及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分层次、有条理的构建到教学资源库中去,便于教师和学生检索、使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将物理课程中的教学案例,以静态画面的形式投影到屏幕上,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观察;对于一些复杂的动态过程,能够进行动态的演示,使抽象的过程形象化;对于一些无法用实验进行演示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出来.可见,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
2. 1教学内容组织
物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师对于课程的科学建设与课堂指导.一方面,在任课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由课题组成员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收集整理相关知识点,构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依托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库,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适当的素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演示课程中涉及到的实验、例题,诱发出学生的直观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带出问题,通过问题及问题的解决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引导学生善于归纳,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
2. 2实验教学设计
在物理课程教学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重点开展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开展创新型实验选题、案例、指导模式等系列研究.课上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课程着重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另外安排了部分练习和探索性实验,因此,除了要注意演示实验的形象、生动、有趣外,更重要地还应注重可见度,以增强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将群体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演示实验导人新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更应当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
本文对计算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将其主要优点总结如下:
1)演示静态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利用多媒体可以“解剖”复杂的实验仪器,让学生了解仪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使用原理,使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使用有深刻地了解.
2)演示动态变化过程,使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许多物理实验虽然可以用实物仪器做,但物理过程速度极快,现象发生极为短暂,学生无法观察到.以“弹性碰撞”演示实验为例,碰撞是一个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物理过程,实验中学生只能看到碰撞前后的情况,碰撞过程中学生难以观察碰撞瞬间的变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延长碰撞过程的时间,通过多媒体的定格慢放,可以清楚地观察弹性碰撞的物体从接触、挤压、变形、产生弹力,然后变形逐渐消失,弹性逐渐减少,最后恢复原状,到两物体分离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能揭示物理的本质.
3)再现微观世界,提供形象感知.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无法观察,演示实验也难以完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教师板书和语言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到印象不深,难以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粒子散射”实验,由于受条件限制做不了这种实验,就可以将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出来.学生可以观察到放射源中射出的粒子射到金箔原子上,绝大多数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个别的粒子甚至被弹回来.这样学生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多媒体亲眼目睹粒子散射的情景,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