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联系实际谈谈重视思品课提升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1.初中生的心理和道德认知特点
初中生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 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 由于发现了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内心世界, 所以初中时期便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 欲望和能力。他们开始较为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据此确定自己的行动 目标和方式。
2.当前初中生的普遍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 等等。 在人际关系方面,调查提示,有 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 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 3.8% 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 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
3.德育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 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 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 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由于思品课不受重视,所以老师不讲究,不深钻,苦口婆心、舌干唇燥地硬灌,往往却 灌出来了学生的厌学。因为他们会感到,如坐针毡,形同受罪,有的就只好昏昏欲睡或伏案 入梦了。
4.学校重智轻德严重
由于目前家长“望子成龙”,学校追求升学率,社会要求高学历。过高的“期望值”让 学生的心理压力太大,一些学生越来越厌烦日趋沉重的学习生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提高思想品德课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我认为要强化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德育功能的途径
1.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德育资源
传统文化长廊,弘扬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其一在教学楼七、八、九三个年级所在楼层墙壁上分别精心设置“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传统经典教育内容。其二,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全文为内容,分别编写印制七、八、九三个年级的钢笔字帖,一则作为美术课和课余时间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用,要求学生每天练字一张,要求学生人人熟读背诵其内容。二则作为传统美德教育校本教材,要求学生每天早读课诵读五分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其三,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选择适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字句,组织人员对其进行解文释义并印制成校本教材,以便班主任和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传统美德教育并在课间操后通过校园广播每天解读一句,让学生领会精髓、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其四,结合七级的自律、感恩和责任教育等主题对学生进行深入文明礼仪、文明行为,尽孝心、行孝道以及增强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传统美德教育。“状元文化”长廊,弘扬状元文化,激励学生励志成才。
2.利用校园班级文化德育资源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集合体。在教室的布置上,黑板报、风采展示板、活页板,考虑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有序化与个性的提倡兼顾。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从管理和自我管理角度入手,通过行为的养成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构建适合自己操作形式并形成某种类型的班级建设模式。
3.利用校园实践活动德育资源
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及泰宁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泰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人杰地灵。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盛况,历史上共出了2位状元、101名进士、146位举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研究泰宁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舞台。挖掘泰宁历史文明礼仪传统资源,加强中学文明礼仪教育。挖掘泰宁梅林戏、大源傩舞等民间音乐资源,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挖掘泰宁节日民俗风情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挖掘泰宁丰厚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鞒幸馐丁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2-02
引言
自1982年起国务院先后将一批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城市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1年7月,我国共批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13座。这些城市大多完整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映射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1],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历程中的历史缩影。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与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热点城市,成为海内外游客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目的地。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旅游发展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何协调好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实现保护前提下的旅游业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城市化推进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初始思想源自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论述。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认识不断深化,研究范围逐步拓宽的基础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成为城市科学研究的热点,而且吸引了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艺术学、人类学、文化生态等众多相关学科参与,其研究内容也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扩展到保护的内容、保护的方式等诸多方面[2]。研究的拓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保护思维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固步自封的因循守旧和错误的“开发性保护”,都是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片面理解。
城市永远处于发展之中,从其起源、发展到衰败,历经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历史文化名城同样遵循这一客观发展规律[3]。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曾经被片面地理解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片区成为城市发展难以逾越的“门槛”。将名城保护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去审视和考虑,从静态保护向保护性利用转变,不断创新保护与发展的结合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而言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从另个层面来看,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相伴相随,往往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但这种城市更新必须是有机的、循序渐进的而且是立足于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古老城市,同时又是极为脆弱和易变的历史文化载体。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旧城的更新改造的教训警示我们,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过度的破坏性开发,往往使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冲突,甚至以经济利益取代生态利益[4],使得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逐步消失,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保护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是静态的保护,而是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发展不是无节制的发展,而是保护前提下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名城保护要求与城市发展诉求和谐统一,才能使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从这个意义来讲,旅游业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提升能够实现相互衔接、共赢发展的“完美结合点”。
二、基于旅游链条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途径分析
历史文化资源范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民居、遗址遗迹等实体性的文化载体,也包括能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戏剧绘画、工艺美术、民俗风情、节庆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带有产业要素“混合体”或“产业集群”的特征。历史文化资源不等同于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也不等于是旅游价值。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同特征和形式,合理的引导文化旅游功能发展才是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关键。就旅游功能开发而言,可大致分为三类,即:文化延续类、文化更新类和功能重置类。
(一)文化延续,强化游乐展示功能
传承文化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某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功能的传承性较强。对这类历史文化资源,一般通过文化博物馆、主题文化展列馆、文化体验馆或者旅游景点开放的方式,使得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够得到某类文化的认知或熏陶,形成较强烈的文化体验感受。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成旅游观光的热点区域,甚至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名片。
(二)文化更新,提升文娱体验功能
城市文化不断蜕变和演进的过程。有些历史文化资源形式上保存相对完整,但其原先承载的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存在形成和浓厚文化底蕴成为吸引新文化元素的动力,诸如:文化演艺、创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与创意体验的功能具备进入的可行性,如此一来,通过存表易里,文化资源将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
(三)功能重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对某些历史文化资源,其文化功能逐渐弱化,文化价值逐渐流失,但其格局和基本构架仍然体现了其历史的悠长,具有游客感知怀旧的独特韵味。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性改造的基础上,可适度的导入特色餐饮、旅游住宿等现代功能,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成为旅游产业链条的特色支撑环节,有机的融入城市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三、基于空间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历史文化名城是个城市的范围和界定。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历史文化名城针对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在旅游方面的不同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空间特征,对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三类基本模式,即:独立式、镶嵌式和开放式。
(一)独立式旅游发展
许多城市的往往分布着规模较大、空间范围较广的文化资源或者存在文化资源分布较集中区域,这些区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或者标志的文化建筑,可通过与周边区域形成游离于城市中心的独立旅游空间,如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景区。这些区域主要以旅游功能为主,与城市主要生活区互不干扰,互不阻碍,形成相对封闭但运行有序的系统。
整体而言,这类旅游资源开发,容易形成保护与发展的互动,特别是通过旅游发展对历史风貌和建筑的保护资金提供了有利保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对周边地区旅游配套服务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是,这类开发需高度警惕过度的旅游开发、以旅游之名进行圈地等,在项目的开发论证、管理运营等方面,要加强规范监管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二)镶嵌式旅游发展
某些散落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历史建筑群落,具有较高文化价值,规模体量较大,文化特色比较突出,如故宫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相融于现代城市空间,以博物馆、都市旅游景点、教育性旅游基地等形式对外开放,与周边的现代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以其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功能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镶嵌式的旅游发展模式在管理运营上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中的文物保护得到充分的重视,旅游开发发展的重点和主题更倾向于某种特色文化的展示体验和城市独特文化内涵的挖掘。从发展经验来看,镶嵌式旅游发展由于客流的集中,给城市中心城区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因此,科学合理的旅游组织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开放式旅游发展
对于某些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城市的整体历史风貌犹存,而且保留了若干体现传统特色的历史地段和街区,规模比较小的历史文化遗存散点的分布于不同的空间区域。在空间上,旅游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叠错交叉,汇集了特色旅游商业街、旅游观光点、旅游服务点等元素,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区、城市人文社区、旅游体验区融合发展的开放式旅游空间,如北京中轴线区域。
该类区域涉及单体历史建筑、特色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格局等点线面的保护,而且由于旅游活动、现代生活以及城市更新的多重冲击,保护的难度比较大。因此,旅游发展更要强调整体的规划,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城市生活居民的诉求,协调好政府、企业、居民等相关者的利益[5],适度的进行旅游开发。
四、总结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持续发展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如何协调,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旅游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创新等问题[6],还需进一步研究。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名城保护和旅游发展纳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体系中考虑,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魏峰群.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旅游科学,2006,(2).
[2] 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J].人文地理,2001,(5).
[3] 阳建强.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
[4] 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现代城市研究,2006,(11).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数字资源整合;信息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相对分散的数字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使其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近年来,我国的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也相继启动了若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而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也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信息组织方式的研究实质上是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寻求更有效的资源优化重组方法,这也是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为进一步提升信息组织质量提出优化建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对象。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标志性工程。由于“共享工程”主站与地方分站在资源平台设计中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只将“国家数字文化网”(“共享工程”主站)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成果列为本次调查对象。此外,大陆和港台一些文化记忆工程,如“广州记忆”“香港记忆”“台湾记忆”等也体现了资源整合思想,本调查对这些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见表1)。调查数据主要从项目的官方网站和相关文献中获取。
2.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资源组织方式
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收集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能展现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通过信息的多维导航、关键词检索、可视化信息查找、专题信息门户等4种方式进行资源的融合重组,从而实现异构资源的“一站式”查找。
2.1多维信息导航
2.1.1多维信息导航的应用情况
多维信息导航系统是引导用户浏览、选择和搜寻数字文化资源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资源组织成一个多层次的信息集合体,从而满足用户多角度地进行文化资源的查找。从国内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方式应用现状的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普遍采用了多维导航的信息组织方式,在导航方式的选择中主要采用了分类导航、热门资源导航、缩略图导航三种方式,主题导航、标题字顺导航、时间导航、机构和资源类型导航则运用的较少。
(1)分类导航。分类导航在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除了“中国记忆”项目是以缩略图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组织外,其它项目都根据自身资源组织的需要设计了各自网站的分类体系。
“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分类导航系统是参考《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而设立的。《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设置了三级类目,一级类目由知识讲座、舞台艺术、农业专题片、电影、文化专题片、电视剧、动漫、其它8个大类组成。该分类体系适应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地方特色资源、红色历史资源、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进村入户”专项资源为主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需求。
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推动的“香港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香港的博物馆、档案处、新闻传媒公司的历史和文化资料。“香港记忆”项目所收藏的资源以公共数字文化领域中的香港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为主,它将这些资源按照历史与社会、地理与环境、艺术与文化、传播与媒体4个大类进行划分。4个大类下的特藏资源和图片展览资源都以专题名称加以标识。
“广州记忆”由广州市档案局主持建设。它系统收集了能反映和代表岭南历史文化记忆的文本、地图、照片、影像等资料。“广州记忆”项目设计了适应本站资源组织的二级类目体系。一级类目包含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等7个大类。在一级类目下又设置了二级类目,如名胜古迹大类下又进一步划分为学府书院、宗教建筑、历史文物、古代遗迹、著名景点等5个子类。清晰明了的类目结构和类名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广州历史文化资源。
“台湾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关于台湾历史文化的80余万条图书文献、史料、图像、新闻影音及历史人物数据。“台湾记忆”网站通过分类体系对台湾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地梳理和呈现。如“台湾记忆”项目在“日治时期台湾图像写真”和“台北市老照片”两个栏目的资源组织中,为了能够将大量的图片资源进行有效组织,设立了两级分类体系。一级类目由通论、台湾历史、地理山川、人文地理和文化风土、经济产业、名胜古迹与旅游指南、人物文献、其它等8个大类组成。在每个类目下又根据资源划分需要设置了若干个二级类目。如地理山川大类下细分了河川湖泊、山与丘陵、平原和盆地、舆图、动植物、聚落等6个类目。
从以上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导航方式的调查发现,由于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资源建设规模较小,在资源分类目录体系的设计时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进行类目划分,并没有参考已有的文献分类法将资源按照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归类。这些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体系虽然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标准化和分类的整体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缩略图导航。缩略图导航是选取能够代表数字对象内容的标志性图片,通过引导用户浏览图片来实现信息查找的资源导航方式。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平台中,缩略图导航通常以滚动条或静态图片列表的形式出现。
“中国记忆”项目试验网站记录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主要以动态缩略图变换和缩略图列表的形式向用户展示已建成的专题资源门户。用户从缩略图中可直观地了解每个专题的主题内容,从而根据个人信息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利用。“香港记忆”项目首页主要以缩略图滚动条和缩略图表格的形式展示了关于香港历史的特藏资源和精选资源。“广州记忆”网站首页的“名胜古迹”、“影像记忆”和“广府文化”栏目也采用滚动条和缩略图列表的形式展示岭南文化历史资源。“台湾记忆”资源平台首页的“特展馆”栏目同样以缩略图变换滚动播出的形式展现其建成的14个专题知识门户,用户点击图片便可进入相应的资源门户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对项目调查可以发现,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普遍应用了缩略图导航方式。缩略图导航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分类导航、主题导航等方式而言具有更加动态和直观的特征。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目标时,往往会被缩略图中的内容所吸引,进而以图片为线索查找到相应的数字资源。因此,资源整合项目应对缩略图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使缩略图导航方式在资源查找和发现中发挥更大作用。
(3)热门资源导航。热门资源导航是对一定时期内用户点击率较高或最新的资源进行汇总并推荐给其它用户使用的参考系统。国家数字文化网为了传播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以及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广电、教育、科技等部门最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专门设置了本周推荐、每月一荐、点击榜、新上资源榜、热门标签、精品资源库等热门资源导航栏,为用户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查找中提供参考。“广州记忆”项目的热门资源导航并没有在网站首页出现,而是安排在了检索结果页面。当用户完成了相关数字资源的阅读后,需要重新查找其它的数字对象目标,热门资源导航便可向用户推荐目前最受欢迎的数字资源。“广州记忆”项目设置了热点文章、热门视频、热门图片的资源导航,用户可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偏好来选择合适的导航方式。
热门资源导航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浏览方式中一种补充性的资源导航方式。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偏好时,用户就可以根据热门资源导航来查看当前热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适应了普通社会公众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文化需求。
2.1.2多维信息导航应用中的不足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中,多维信息导航不仅能够多维度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成果,同时也能满足用户在没有明确的信息查找目标时进行信息的浏览和漫游,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资源整合项目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目前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导航系统以分类导航、缩略图和热门资源导航三种导航方式为主,导航维度比较有限,难以满足用户根据资源的主题、时间、地点、语种、资源类型特征进行资源的多途径查找。在分类体系的设计中,“国家数字文化网”“香港记忆”“广州记忆”“台湾记忆”项目都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和用户使用习惯来设计分类体系,较少参考目前已有的标准化的分类工具。分类系统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类目体系的完整性、类名的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将来得到进一步完善。
2.2关键词检索
2.2.1关键词检索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检索是与多维导航方式优势互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也是人们进行海量信息筛选的有效方法。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了满足用户对来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精确查找开发了信息检索系统。
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信息检索系统的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功能的调查结果(见表3)看出,除了正处于试用阶段的“中国记忆”网站尚未开通关键词检索功能外,其它资源整合平台均提供了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国家数字文化网”开发了关键词的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其中高级检索功能提供了搜索字段和搜索资源的时间范围两种方式的限定检索。“香港记忆”项目为了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效率,将网站藏资源和口述历史两个栏目的类目体系与关键词检索系统相结合,实现了类目指引下的资源快速搜索。“广州记忆”项目的高级检索功能与“香港记忆”相类似,提供了题名、关键字、时间三个字段的限定检索,同时也借助“广州记忆”网站本身的资源分类体系设计了特定资源类别下的关键词检索功能。
与大陆的资源整合项目比较,“台湾记忆”的检索功能设计得更为细致,它提供了简单检索、进阶检索和延伸检索三种检索方式。为了提高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台湾记忆”项目设计了同义词、同音词、近义词等相关检索功能。同义词检索是在同义词库的帮助下实现检索词和其对应的同义词的扩展检索。如输入“AIDS”进行检索,系统除了返回含有“AIDS”字符串的数据外,其它含有如“艾滋病”“爱死病”“后天免疫不全症后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等同义词的数字对象会一并被查询出来。同音查询功能实现了检索词的同音及多音字的合并检索,如在检索含有“蔡”的数字资源时可同时查出含“药”字的数字资源。模糊查询则是将检索词以近似词的方式进行扩展检索。系统将通过相邻与加权的计算,检索出所有可能相关的数据,如当用户检索“电子图书馆”时,相关字段中含有“电子化图书馆”或“计算机化图书馆”等近义词的资源会同时出现在检索结果列表中。“台湾记忆”项目的进阶检索功能则是在简单检索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布尔逻辑组配检索、资源类目限定检索、资源年代限定检索的功能。延伸检索是在实现对“台湾记忆”网站中资源检索的基础上实现资料库和网页资源的延伸查询。
在设计检索结果处理方式(见表4)上,只有“国家数字文化网”和“香港记忆”两个项目开发了检索结果排序功能。在检索结果精炼方面,只有“香港记忆”项目设置了分类、主题、时间、地点、资源类型的筛选功能。其它资源整合项目均不支持对检索结果的再处理。
2.4.2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专题信息门户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对一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将不同文化机构收藏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能够从历史文化“专题信息超市”中获得丰富的专题文化资源。用户在专题信息门户内进行资源查找时所获取的资源质量更好,相关度也更高。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文化专题的划分较为粗糙,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专题下并未划分子专题,模糊了资源组织中的层级界限。这说明目前资源整合项目的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和挖掘的深度仍有待提高。
3.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信息组织方式优化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应用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工作提供参考。
3.1多维导航系统的完善
在目前以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为主的网络环境下,多维信息导航系统仍是重要的信息组织方式。在目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导航维度不够多样化,分类导航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首先应该不断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内容,扩大可获取的数字资源的规模,为构建层级分明的多维导航系统奠定基础。此外,为了减少分类、主题、时空、语种等导航维度在类目划分中的随意性,应该在受控词表的帮助下建立更加系统性和标准化的数字文化资源导航系统,提高资源导航的质量和用户在资源层级浏览中的信息查找体验。
3.2信息检索功能的拓展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中,信息检索能够满足用户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全面和快速查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组织方法。在目前已建成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高级检索和检索结果处理功能虽然得到了初步应用,但是检索功能还不够健全。未来资源整合项目除了要完善基本的检索功能外,还应该积极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如引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来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精确查找:通过跨语言检索技术实现多语种资源的快速查询:或是通过开发嵌入式的浏览器检索软件来提高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使用频度,通过拓展检索系统的功能来提高检索系统资源查找效率和用户适应性。
3.3文化专题知识的深入挖掘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通过建设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将专题资源进行了系统地组织。但是目前专题信息门户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从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层次上来说,历史文化专题的划分还较为粗糙,应该通过在一些大专题中下设子专题的形式来加深资源组织的层次。此外,专题资源的组织应努力实现从传统的信息组织向专题知识挖掘的方向转变。通过对数字文化信息进行深加工,更好地实现专题知识的抽取和揭示,从而给予用户“所得即所要”的信息资源。
(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湖北省温泉旅游发展经过10年快速发展后,进入了同质化困境,必须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创新开发模式,对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以及温泉旅游产品进行系统化的创新,从而促进湖北温泉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湖北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13
收稿日期:2015-03-20
湖北省温泉旅游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数十家温泉景区,温泉旅游也成为湖北市场上的强势产品。但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游客需求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增加,同质化问题成为湖北温泉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亟待破除的壁垒。学界、业界对于差异化发展的呼声此起彼伏。就湖北省温泉旅游的差异化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开发模式。开发模式是集中对资源条件、配套设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潜在客源市场等进行综合评价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顶层设计。
1 温泉旅游的空间布局创新
湖北省温泉资源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沿两圈(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散点分布、个体差距较大等特点。因此,众多温泉资源在开发时,多是各自为战,造成了湖北温泉旅游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并造成多数温泉企业利润率不高的恶果。
为了促进湖北温泉旅游的有序发展,体现特色,对于众多温泉资源需要进行整合,形成风格迥异的旅游景区,优势互补。
因此,有必要对温泉旅游进行空间布局整合,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前述对湖北温泉资源的评价,结合湖北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湖北温泉旅游的空间布局为:“一城一带三区”(见图1)。
1.1 一城领先
“一城”指咸宁国际温泉城。咸宁温泉资源蕴藏丰富,开发利用历史久远,知名度高,已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温泉之乡”的称号。围绕咸宁温泉一号桥,分布着温泉谷、温泉国际、瑶池温泉、三江森林温泉、太乙温泉、碧桂园凤凰温泉等众多现代化的温泉企业,是省内开发历史最为悠久,温泉景区最为密集的地区。“一城领先”即依托咸宁丰富的温泉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国际化、生态化、高端化为目标,将咸宁国际温泉城打造成为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温泉旅游胜地,成为以高品质和特色化为主的时尚健康温泉胜地。
1.2 一带联动
“一带”指环武汉温泉休闲游憩带。包括孝感、京山、英山、罗田、蕲春、黄梅、赤壁、洪湖、崇阳、武穴、通城、通山等地。环武汉温泉休闲游憩带内温泉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但普遍资源优势不足,因此需要大力整合,并与其他旅游资源发挥联动效应。同时,还应结合本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文化、宗教文化、医药文化、孝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温泉休闲度假带。
1.3 三区鼎立
“三区”指鄂中荆楚文化温泉旅游区、鄂西土苗风情温泉旅游区、鄂西北生态养生温泉旅游区。
鄂中荆楚文化温泉旅游区主要包括荆州、襄阳、随州等地,深度挖掘炎帝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明文化的特色,发展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综合温泉旅游区。
鄂西土苗风情温泉旅游区主要包括宜昌、恩施等地,即结合鄂西地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打造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综合温泉旅游度假区。
鄂西北生态养生温泉旅游区主要包括房县、郧县、保康等地,以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道教文化、野人现象、帝王流放地等元素,打造以养生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温泉旅游区。
2 温泉旅游的产品创新
2.1 温泉功能体系
国内众多知名学者曾经对温泉旅游产品进行了多项研究,归纳和总结了温泉旅游产品的功能体系(见图2)。
按照图2,温泉旅游产品的功能体系分为核心功能、支撑功能和扩展功能。核心功能是建立在温泉洗浴与疗养的最基础功能上的,将温泉的医疗功能进行展开,事实证明获得了成功。如果说多种洗浴是“静”,则支撑功能就是“动”,通过开展各种水上运动来满足洗浴参与性不强的弊端。从目前湖北温泉旅游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集中在核心功能和支撑功能方面,即“静+动”,对于扩展功能涉及不多。
2.2 温泉旅游产品的创新
如前所述,按照温泉旅游产品的功能体系,创新应集中在对温泉扩展功能的研究。湖北众多的温泉企业,前期已经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温泉旅游产品的核心功能与支撑功能,做了一些创新,也获得了一些成功。如:山湖温泉推出的死海泥浴,玉龙温泉推出的火山灰浴,以及众多温泉景区设置的人造海浪池等。
就现阶段,温泉旅游产品的创新应从扩展功能入手,提升温泉旅游的品质,深度融合特色文化、紧紧围绕游客体验来进行。即“温泉+N”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温泉的核心功能和支撑功能,推动温泉与多种产业融合,打造立体化的温泉产业,有效破解温泉旅游季节性明显等问题,如:夏天是温泉旅游的淡季,可以考虑利用温泉的养生保健功能,推出“冬病夏治”等专项产品。
结合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N”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突出全面养生。现代人生活节奏原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存在着众多隐患。突出全面养生,即以温泉泡浴为基础,积极引入中医推拿、药物香薰等项目,打造温泉养生中心,通过现代化的保健手段和传统中医技艺,将温泉的医疗功能进一步深化,在传统的疗养、健身的基础上,引入美容、康复、健康管理等功能,形成高端养生产品,将温泉旅游打造成为健康之旅。
(2)引入会展产业。会展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会议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各种会议纷纷举办。以温泉旅游地作为会议地,能使与会者在紧张的会议之余,通过温泉泡浴来恢复精力,从而更好地投入会议的讨论中。目前,除了少数区位不佳、交通相对不便的温泉景区之外,会议已成为温泉景区多种经营的重要载体。
(3)开发景观地产。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持续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购置第二套住房,或者购置产权式酒店。温泉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尤其是对于寒冷地带的居民。因此,可以适度的开发温泉公寓或温泉产权式酒店,以满足高端人群的需要。
(4)发展运动游乐。健康观念已深入人心,运动健身已成为潮流。如前所述,温泉最核心的功能是疗养,人们最早利用的也是疗养功能。发展运动游乐也是对温泉疗养功能的补充。
(5)推广温泉农业。早在唐代,古人们就创造性的利用温泉探索瓜果蔬菜早熟技术,并获得成功。同样,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温泉余热发展包括温室大棚、热带鱼养殖等为核心内容的农业产业,进而形成高端农家乐和特色养殖业。如:应城汤池温泉很早就开始了温泉甲鱼养殖的探索,并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成为省内高星级酒店的特供品。
3 结语
长期以来的同质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湖北温泉旅游的发展。温泉旅游产品伴随着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开始逐渐走向生命周期的终端。为了推动温泉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从理念、战略、区域资源整合、产品体系构建方面进行深度创新,才能赋予温泉资源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毛易南,盘毅.基于SWOT分析下城镇温泉产业开发对策的探索——以儋州市兰洋镇蓝洋温泉为例[J].中国商贸,2014(22)
2 金花,李磊.吉林省温泉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4(24)
3 何樱.重庆温泉旅游项目开发模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外资,2014(12)
4 吴安平,李磊.关于开发吉林省温泉旅游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
5 郭斌,钟鑫.辽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大连安波旅游经济区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0)
关键词:城市边缘 功能定位 空间组织
1、片区概况
老顶山片区位于长治市区东部,距市区约3公里。区域范围,东到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脚沿线,西至长西铁路专用线,南到石子河南岸的壶口村,北至老顶山镇嶂头村南界,片区南北长约4.5―6.0km,东西长约2.3-4.0km,总面积约13km2。区内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2、旅游功能定位分析
2.1 宏观视角分析
从宏观层面审视规划区旅游职能,就是了解长治市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开发潜力、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所处的宏观环境。规划区作为长治市主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长治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部分,其旅游职能定位必须与作为母体的长治市主城区旅游的整体职能密切结合,与长治市的旅游发展方向相一致才能完善规划区城市功能,整合城市资源。因此,只有弄清长治主城区的旅游职能与发展方向才能为规划区的发展确立“坐标”。
长治主城区内除老顶山森林公园、漳泽水上公园外,还有城区的八一广场、上党门、莲花池、人民公园、太行公园、城隍庙、金桥、喇嘛塔、游岭清真寺、李家庄村石刻群、义阳王李抱真德政碑、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上党战役北关战斗旧址、塔岭山等;郊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二贤庄、炎帝庙、玄帝阁、崇教寺、静乐宫等,名胜古迹有革命胜地有龙泉山、八路军总部故县旧址,上党战役指挥部等。这些资源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长治市主城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山西省旅游规划将长治市域的旅游景区划分为长治旅游区和灵空山旅游区,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上一轮长治总规在此基础上具体划分为6个旅游小区。并进行了结构布局。
规划区所处的长治市区(含城郊两区)旅游小区,不仅是长治市旅游客源的发生地,还是旅游客源集散中心,在长治市域处于中心旅游城市的地位,同时,也是“炎帝文化・魅力长治”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所在区域。长治市主城区(含城郊两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划都把旅游业列入发展重点,旅游业将形成主城区经济增长的后续支撑力。为此,规划区应抓好交通、电信、餐饮、购物等城市功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形象的品牌建设,承担中心旅游城市的部分职能,提高长治市主城区的旅游产业化程度。
2.2 中观视角分析
从城市空间格局上讲,老顶山片区是长治市“东山西水”中“东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水大绿”城市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从规划区自身区位看,规划区附近的旅游资源密集,名胜古迹众多,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荟萃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使规划区具有成片开发的“天然”优势。同时,规划区内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完善长治市的城市旅游功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规划区旅游功能应以实现与长治市旅游产业的互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达到功能补位为定位,在规划区可以炎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为骨架,深入开发深厚的炎帝文化旅游资源和都市农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富有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体验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项目,建成以保护和展示炎帝文化为特色,结合生态农业以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服务为主导。集商贸、会展、科教、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发展新片区,促进全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3 微观视角分析
基于微观视角的功能定位,是指规划区内部的功能组织,即旅游业中各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旅游业是门类众多的综合性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门类产业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同时各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应协调搭配,相互支撑。现代城市的开发,那种“摊大饼”式的杂乱无章的布局造成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新片区的开发不是原有城区的简单复制,不是“摊大饼”式的空间蔓延,规划区的建设必须打破这种定式,将过去“摊大饼”式铺摊子的低水平推进方式转变为多中心推进态势下组团式的空间形态错落有致的推进方式。为实现全面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必须将老顶山片区划分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采用组团式布局,实现功能区发展上的相互支撑。每个功能区以核心功能为特色而与其它功能区相区别,这也是地域分工的需要。
3、旅游功能导向
根据以上分析,规划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应以炎帝文化积淀为依托,现有遗存为切入点,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保护,恢复创建,建成集文化教育、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美食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边缘旅游新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长治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区域。具体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功能要求:
(1)文化传播功能。如建立炎帝文化博物馆、炎帝文化广场等,向人们展示炎帝神农氏在此尝百草、制未耜,教民农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弘扬其伟大的业绩:
(2)休息休闲功能。以绿地、建筑小品等塑造优美的环境,创造良好的近水空间,满足城市居民休息休闲的需要:
(3)购物商贸功能。建设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街市景象,既满足游客购物的需要,又满足其追忆历史的心理需求。
(4)游乐功能。通过一些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使游客在参与中获得乐趣。
4、旅游空间组织
根据开发现状及其区位特征、周边环境,规划提出“一带两核四区”的旅游空间布局结构。
(1)一带。文化休闲旅游发展带是沿老顶山西边缘由东大街,经长治乐园、炎帝苑,一直向北延伸到北二环路。这条发展带贯穿规划区东部南北,并串联所有重要的旅游景点。
(2)两核。据老顶山片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建设前景,确定该片区旅游发展主要有两个核心,即炎帝文化核心、服务核心。
(3)四区。四区即以炎帝文化、生态景观为景观特征,以文化旅游、观光游览为主要功能的炎帝苑景区;以湖面风光、生态景观为景观特征,以水上活动、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湖泊型长治乐园景区;依托城市,建设植物园、畜禽养殖园、果园等农业园区的田园风光景区;以山体、植被资源为依托,开发以森林浴、日光浴、药浴、野营为主的休闲度假村、森林疗养院和营地,形成度假疗养景区。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鄱阳湖;GRACE数据;生态服务价值;水量反演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6-0012-06
1 基本思想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基础性课题之一,也是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1-3]。考虑到水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4-7]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一切生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8-11],本文在前人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新理论,认为水资源承载水平是在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区域水资源系统承载的人类发展水平,而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承载水平的稳定最大值,即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区域水资源系统能稳定承载的人类最大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限定下的最值。而人类发展水平则应包括经济、文化、生态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对水资源承载水平及水资源承载力的量化可由式(1)、式(2)实现[12]。
式中:WRCL表示水资源承载水平;WRCC表示水资源承载力;EC、CU、EL分别表示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及生态服务功能水平;T、M、E分别表示技术、管理及环境;T0、M0、E0表示评价时间与区域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客观环境水平;max[TX-]表示水资源承载水平的稳定最大值。
在上述水资源承载力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以鄱阳湖区11个县市为例,利用GRACE数据反演水量及生态服务评估方法,计算2010年水资源承载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以此探讨湖区11个县的水资源承载情况。
2 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长江中游,是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即“五河”)尾闾相接的似盆状天然凹地,受长江和五河水位约束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3-14]。鄱阳湖汛期与枯水期洪枯水位面积相差10多倍。
鄱阳湖的水域、湖滩洲地,分别隶属于沿湖11个县市:永修、南昌、德安、新建、都昌、进贤、湖口、余干、星子、鄱阳,及九江市的市区(图1)。区域交通运输、旱涝灾害、水文、气候等受鄱阳湖水体的影响较为直接,具有自然资源和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的相似性。因此,鄱阳湖区为此11个县市行政疆域的总称,总面积19 761.5 km2[15]。地理坐标东经115°31′-117°06′、北纬28°11′-29°51′。鄱阳湖区人口密度高于流域人口密度,而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绝对数量剧增等问题给鄱阳湖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3年和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GRACE卫星反演数据,来源于Helmholtz Center实时更新的GRACE卫星数据(http://isdc.gfz-potsdam.de/)。
3.2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对于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Costanza[16]等的研究从科学意义上明确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估算的原理方法[5],并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分类和评估。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归纳为17类,以货币形式按16类生物群系核算价值,依据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价和面积计算总价值,这是一种“存量”估算方法,即估算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的总价值量。但Costanza的研究中针对的是全球平均情况,对具体的地区某些计算存在着较大偏差。谢高地等[6]在Costanza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实情制定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其中,生态服务支撑功能(SU)包括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态服务同化功能(AS)包括废物处理、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水对文化水平(CU)的贡献可通过水生态系统的娱乐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项来表征。本文采用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表及Costanza的ESV计算公式(式3)来计算生态服务价值。
式中:ESVf为单项(CU、SU、AS)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元/a);Ak为研究区第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hm2);VCfk为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系数(元/(hm2・a))。
3.3 水资源承载力量化
式中:k1、k2、k3、k4是系数,其值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的需求比例确定,且k1+k2+k3+k4=4。在技术、管理和环境一定的情况下,k1、k2、k3、k4是固定的常数,各项平均单位用水量所产生的价值Eec、Ecu、Esu、Eas亦是固定的常数。经济用水(包括生活用水)Qec和生态环境用水Qel之和等于水资源量,即Q=Qec+Qel。在水资源承载力式中,Qec=Qnew,Qnew为水资源天然可更新量。
水资源承载力的值按式(6)计算。
在技术、管理和环境一定的情况下,Eec、Ecu、Esu、Eas比较容易求得,而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确定最佳的k1、k2、k3、k4是关键。Q量纲为m3,E量纲为元/m3,因此,WRCC和WRCL量纲均为元。
4 结果计算与讨论
4.1 相关参数计算
4.1.1 EC、CU、AU、AS的计算
利用201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计算得到鄱阳湖区各县市的三项生态服务价值,其中经济水平用GDP量化,计算结果见表1。
4.1.2 k1、k2、k3、k4的估算
k1、k2、k3、k4的比例是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的需求比例而确定的。
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需求之间的关系可通过社会经济用水与需要生态服务同化的废水的关系确定,因此,k1/k4=用水总量/废污水排放量。
社会经济需求与文化娱乐需要的比例根据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比例确定:k1/k2=5/2=2.5。
生态服务支撑功能需求与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关系可根据社会经济生活中提供原材料的与水有关的生态服务支撑功能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确定。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分类,这些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机纸制品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经计算得江西省k3/k1=0.16。
由k1+k2+k3+k4=4求得鄱阳湖区各区县的值(表2)。
4.2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水平计算
4.2.1 水资源量计算
采用GRACE卫星数据反演水量,计算2010年相对于2003年水资源量的年均变化(单位m)及相对于2003年的年[CM(25*2/3]均水资源,计算2010年水资源量最高与最低时的水位差。[CM)]
由于GRACE数据的精度在20 km以上,本文计算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量,用ACRGIS进行插值求得各县区的水资源水位平均高度,将水位乘以面积获得其2010年水资源量与2010年年水资源更新量。根据GRACE数据反演得到的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更新量见表3。
结果显示:九江市市区用水总量大于其水资源总量,其他县用水总量均远小于其水资源总量;鄱阳县用水总量基本等于年可更新水资源量;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县用水总量超过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值相对其他县较小(见图2)。九江市市区的异常数据表明其抢占周边县区的水资源量的可能性大。
4.2.2 水资源承载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计算
九江市市区用水总量大于其水资源总量,可知九江市市区的用水总量从鄱阳湖或长江引水获得,因此将九江市市区水资源总量全部算作生态需水,计算其生态服务价值。即九江市市区经济水平用水为11.230 5亿m3,生态服务功能水平用水为5.433 6亿m3,其他各县市生态服务功能水平用水为水资源总量扣除用水总量。根据经济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四项总价值计算各项的单位用水量产生价值Eec、Ecu、Esu、Eas。根据公式(4)、公式(6)计算得到鄱阳湖区水资源承载水平及水资源承载力(见表4)。
4.3 结果分析
4.3.1 水资源承载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
从表4可以看出,鄱阳湖区水资源承载力较高的县市有鄱阳县、南昌县和进贤县,较低的有德安县、星子县和湖口县;九江市市区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水资源承载水平较高,德安县和星子县及其他县水资源承载水平较低。水资源承载水平高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差距相对较小的县有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县,与用水总量超过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趋势一致;水资源承载水平等于水资源承载力的为鄱阳县,与其用水总量基本等于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趋势一致(见图3)。因此,水资源承载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能反映用水总量与年水资源更新量的关系。
4.3.2 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
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是该区域居民平均每人所享有的由水资源承载的人类发展水平。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较高的县市有永修县、德安县和星子县;较低的有九江市市区、都昌县和余干县;其他县居中(见图4),这是由于人均水资源年更新量的优势差距造成的。
九江市市区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较低;其他县居中;由于人均用水总量多少的差距为九江市市区最多,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最少,其他县居中(见图4)。
虽然鄱阳县水资源承载水平高,但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不高,说明鄱阳县水资源可承载的综合发展水平高是由于其土地面积大,水资源可更新量大引起的,人均所有的可更新水资源量低。相反,德安县和星子县水资源承载水平低,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高,这是因为其总可更新的水资源量尽管不大,但人均水平较高。九江市市区水资源承载水平和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都很高,说明九江市市区通过历年储水或抢占临县区的水资源,实际承载的人均贡献发展水平和总量均高。
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四县的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和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在整个鄱阳湖区的位置相对其水资源承载水平总量和水资源承载力总量的位置偏高,说明其水资源可承载的与实际承载的人均贡献发展水平高。图3、图4反映了该地区单位劳动者在同样的水资源条件下,能够且已经获得更高的人类综合发展水平,即因为这四县的技术、管理和环境因子比其他县市好。这种不同地区水资源承载水平与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的不一致,反映了地区之间技术和管理因子及环境因子的差距。
4.3.3 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
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是单位水资源,即每立方米水资源所承载的人类发展水平。鄱阳湖区单位水资源承载经济水平情况,以九江市市区比较突出,南昌、新建、进贤基本一致,略微高于剩余的7个基本一致的县;对于单位水资源承载文化水平,九江市区、星子县、湖口县和南昌县最高,德安、鄱阳县最低;对于单位水资源承载生态服务支撑功能情况,德安和湖口高于其他9个基本一致的区县;对于单位水资源承载生态服务同化功能,除新建县最低,其他的趋势同单位水资源承载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一致(见图5)。综合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四种因素,鄱阳湖区11个县市中九江市市区、南昌县、星子县和湖口县的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高于其他县,其中九江市市区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反映了九江市市区、南昌县、星子县和湖口县,在同样的水资源条件下,能够获得更高的人类综合发展水平(见图6)。
综上,在相同的水资源条件下,星子和湖口总体和人均综合发展水平高;永修和德安人均高,总体不高;九江市市区和南昌县总体高,人均不高。其中人均综合发展水平与图7一致。
对于鄱阳湖区人均单位水资源承载经济水平和生态服务支撑功能情况,九江市市区、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较高;对于人均单位水资源承载文化水平和生态服务同化功能情况,星子和湖口最高,九江市市区、永修、德安、南昌县次之(见图7)。
4.3.4 总超负荷分析
采用自然分类法,对各县市的总超负荷进行分类,总超负荷各县市从大到小为:九江市、南昌县、湖口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星子县、永修县、余干县、德安县、鄱阳县(见图8)。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各县市的人均超负荷进行分类,人均超负荷各县市从大到小为:九江市、湖口县、南昌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见图9)。
4.3.5 水资源承载水平均衡分析
为了对鄱阳湖区各县市水资源承载水平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各部分的均衡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对比分析了EC/CU与k1/k2、EC/SU与k1/k3、EC/AS与k1/k4的关系(表5)。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原材料来自与水有关的生态服务支撑功能的产业增加值也包括了与水无关的价值,如造纸机纸制品业和纺织业中涉及钢铁器材、化学合成物质等,所以EC/SU相对于k1/k3必然偏大。因此,本文不比较EC/SU的均衡度。
从表5可以看出,经济功能偏强、文化功能偏弱的(即EC/CU>k1/k2)的县市有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九江市区、德安县、湖口县,娱乐文化生态功能不足,但城市到郊区旅游娱乐很平常,因此生态文化功能的地域不均衡性是允许的;经济功能偏弱,文化功能偏强的有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余干县和鄱阳县;经济功能偏强,生态同化功能偏弱的(即经济水平/生态服务同化功能>k1/k4)的县市有新建县、九江市区;经济功能偏弱、生态同化功能偏强的有南昌县、永修县、进贤县、德安县、湖口县、星子县、都昌县、余干县和鄱阳县,而新建和九江市市区生态系统对污染的同化功能差。
5 结论
(1)由于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优势不同,各县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鄱阳县、南昌县和进贤县较高,德安县、星子县和湖口县较低;关于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永修县、德安县和星子县较高,九江市市区、都昌县和余干县较低。
(2)因为用水总量的差距,九江市市区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也较高,德安县和星子县及其他县较低;而对于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九江市市区最高,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较低。
(3)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四县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和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在整个鄱阳湖区的位置相对其水资源承载水平总量和水资源承载力总量的位置偏高,与其一致的是四县人均单位水资源承载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在鄱阳湖区11个县市中均偏高,即该地区单位劳动者,在同样的水资源条件下能够且已经获得更高的人类综合发展水平。
(4)综合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四种因素,鄱阳湖区11个县市中九江市市区、南昌县、星子县和湖口县的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高于其他县,其中九江市市区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
(5)鄱阳湖区各县市的总超负荷由大到小为:九江市市区>南昌县、湖口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星子县、永修县、余干县>德安县、鄱阳县;鄱阳湖区各县市的人均超负荷由大到小为:九江市市区>湖口县、南昌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
(6)根据研究结果,新建县和九江市市区需加强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产生污染的同化功能;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九江市区、德安县、湖口县等6个县市可加强生态文化娱乐功能。鄱阳县水资源承载的人类发展水平较好,而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个县需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均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Rijsberman M A,Van De Ven F H M.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0,20(3):333-345.
[2] 王红瑞,钱龙霞,许新宜,等.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09,40(7):813-821.(WANG Hong-rui,QIAN Long-xia,XU Xin-yi,et al.Model for evaluating water shortage risk based on fuzzy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9,40(7):813-821.(in Chinese))
[3]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ZUO Qi-ting.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city:theory method application[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in Chinese))
[4] 高媛媛,王红瑞,韩鲁杰,等.北京市水危机意识与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J].资源科学,2010,32(2):274-281.(GAO Yuan-yuan,WANG Hong-rui,HAN Lu-jie,et al.Consciousness of water resources crisi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Beijing[J].Resources Science,2010,32(2):274-281.(in Chinese))
[5] 张士锋,陈俊旭.华北地区缺水风险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7):1192-1199.(ZHANG Shi-feng,CHEN Jun-xu.Research on the risk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in North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7):1192-1199.(in Chinese))
[6] 王占永.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模型及软件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WANG Zhan-yong.Study on evaluation & prediction medel of urba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7] 贾绍凤,何希吾,夏军.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47-351.(JIA Shao-feng,HE Xiwu,XIA Ju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of China[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9(5):347-351.(in Chinese))
[8] 刘昌明,王红瑞.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05):635-644.(LIU Chang-ming,WANG Hong-rui.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population-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05):635-644.(in Chinese))
[9] 高媛媛,王红瑞,许新宜,等.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2):204-214.(GAO Yuan-yuan,WANG Hong-rui,XU Xin-yi,et al.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Case of Quanzho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2,27(2):204-214.(in Chinese))
[10] 王会肖,王红瑞.中国水环境水生态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1):21-26.(WANG Hui-xiao,WANG Hong-rui.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water ecology in China[J].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6(1):21-26.(in Chinese))
[11]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水利学报,2004,1(1):38-45 (LONG Teng-rui,JIANG Wen-chao,HE Qiang.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new perspectives based on eco-economic analy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4,1(1):38-45.(in Chinese))
[12] 刘晓,陈隽,范琳琳,崔胜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新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12-318.(LIU Xiao,CHEN Jun,FAN Lin-lin,et al.Progress and a review of new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 capacity research[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4,3:312-318.(in Chinese))
[13] 《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Study on Poyang Lake Area of Editorial Committee.Study on Poyang Lake Area[M].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8.(in Chinese))
[14] 席海燕,王圣瑞,郑丙辉,等.流域人类活动对鄱阳湖生态安全演变的驱动[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4):398-405.(XI Hai-yan,WANG Sheng-rui,ZHENG Bing-hui,et al.Ecological security evolvement in Poyang Lake influenced by basin human activity[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27(4):398-405.(in Chinese))
[15] 金斌松,聂明,李琴,等.鄱阳湖流域基本特征、面临挑战和关键科学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3):268-275.(JIN Bin-song,NIE Ming,LI Qin,et al.Basic characteristics,challenges and key scientific questions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12,21(3):268-275.(in Chinese))
1、独立学院馆藏资源及利用现状,要求要从文化管理层面上提升馆藏功能
独立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是掌握某一特定技能的高层次实用性技术人才,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核心。作为与之相匹配的校园教辅设施图书馆,虽然馆藏内容比较丰富,却很难满足重实践的教学模式的需求,降低了藏书质量和利用率。
从文化管理层面来分析,其核心就在于尊重人、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不论是对教职工还是学生,都要通过文化的传播,施以潜在的、无形的塑造,施以理性的关怀、价值观的引领和精神的锻造,达到转变生存观念、提升人文境界、培育现代素养的目的,这就要求图书馆的馆藏功能达到这个“人本管理”的目标。所以,图书馆的馆藏决不能为“藏”而“藏”,必须挖掘它的深层次的功能,为文化育人发挥最大的效用。
2、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提出了图书馆“虚”、“实”馆藏的新理念
现代化的图书馆已经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信息咨询、检索及办公自动化于一身,已经具备了读者咨询、读者信息反馈等交互功能。这一图书馆功能系统,大都通过信息化建设得以实现。图书馆中的读者不仅要阅看书籍、刊物,还要看影像资料、光碟,并且要上网,要在电子阅览室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馆藏已经出现了“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多媒体方式”等多种方式,馆藏已经“虚”、“实”结合,成为纸质文献与网络资源的共同体。因此,馆藏功能的发挥。已经不是图书文献资料借阅那么简单,它必须发挥新的服务功能,才能使图书馆的文化育人职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我们之所以强调图书馆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是因为图书馆通过“虚”、“实”馆藏的功能发挥,使师生能通过信息资源的利用。变成一种内驱力,从而出积极性、出工作业绩。这种通过信息资源形成的文化力,一方面在价值和精神层面上调节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培育、激发人的内在信念、情感和理性的文化能量。使人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进而转化成物质力量,使人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功,获得佳绩。
3、提升馆藏功能的措施及文化育人的要求
3.1 对馆藏资源要优化选择
馆藏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独立学院图书馆在考虑自身已形成的馆藏格局的同时,还要弄清现有文献资源被利用程度和读者需求满足程度,合理配置资源,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科学体系并进行组织管理。对公共课、素质教育、文化娱乐、综合性图书及大型工具书要由图书馆负责选购。图书馆应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这类图书的反馈意见,依据现有馆藏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地补充选购。
第一,教师参与。馆藏的建设离不开学院各系的学科带头人和一线的任课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的支持。图书馆要和他们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定期征求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意见与建议,鼓励他们向图书馆推荐书目,供图书馆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第二,加大学生参与的力度。召开读者座谈会、利用读者留言系统和校园网,广泛征求意见,让学生直接参与并推荐他们在学习中急需的信息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借阅情况对馆内资源做好更新和补充。
第三,要对新专业、新课程积极扶持。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是倾向于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图书馆应根据专业设置的不断变化,购入相关的专业文献。图书馆对专业文献资源的投人要立足专业系统性,要将重点放在新专业新课程的扶持上。
第四,实现馆藏资源的特色化。独立学院图书馆必须以本院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科研规划为依据,由一个或几个专业长期重点收藏形成一个或几个特色文献。构建出自己的馆藏特色文献。要根据学院的发展目标,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特色文献,确保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基本满足该领域的读者的需要。
3.2 加快复合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从表1可知,清河旅游资源空间上具有分布广泛且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在6乡镇中,葛仙庄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成为清河旅游发展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坝营镇、谢炉镇和连庄镇,合计共41个单体,占总数的82%,这也是旅游开发较成熟的地区。油坊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少,为3个,仅占总量的6%。总之,清河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既有利于全县旅游业的共同繁荣,又有利于区域重点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县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50个,占旅游资源总量的97.2%,涵盖了4大主类、12个亚类和37个基本类型。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地位更加突出: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分布广。它们相对均匀地分布于6个乡镇。
(一)遗址遗迹类该类旅游资源单体共13个,分属1个亚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和5个基本类型(EBA、EBB、EBE、EBF、EBG),集中于葛仙庄、坝营和谢炉镇,集中度为76.9%,是遗址类旅游资源大区;连庄、王官庄和油坊镇比较少。除葛仙庄遗址类资源最多外,坝营、谢炉遗址类资源数量仅次于建筑与设施类。丰富的遗址类资源,确立了清河历史文化旅游形象。
(二)建筑与设施类
建筑与设施类资源的数量最多,共有24个,分属于5个亚类(综合人文旅游地FA、单体活动场馆FB、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FC、归葬地FE、、水工建筑等FG)和13个基本类型(FAA、FAB、FAD、FAE、FAG、FBA、FBB、FCE、FCI、FEC、FGA、FGC、FGD)。从全县来看,在各个乡镇,该类资源都比较丰富而且分布比较均匀;最少的是油坊镇,也占全县总数的9%。
(三)旅游商品类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少,共有6个,占清河县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12%,属于地方旅游商品亚类GA中的GAA、GAF基本类型,其中,以GAA类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为5个,显示出清河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人文活动类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7个,占清河旅游资源总数的14%,分属于2个亚类(人事记录HA、现代节庆HD)和5个基本类型(HAA、HAB、HDA、HDB、HDC),人文活动类资源集中分布于葛仙庄,集中度为42.9%。清河人杰地灵,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和成就,都可以从这些旅游资源中反映出来,而且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离不开对这些人物、事件、习俗类资源的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态的空间结构
由图2可知,6个乡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差悬殊,开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葛仙庄镇78%、谢炉镇52%、坝营镇40%、连庄镇39%、王官庄镇26%、油坊镇24%。从类型来看,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率最高,其次是遗址遗迹类。然而,建筑与设施类中的文化活动场所类资源开发率很低,仅为5.5%;人文活动类和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普遍低,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属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多为人物、事件、地方风俗和节庆之类资源;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最低,清河的特色旅游商品、风味小吃种类繁多,但目前的旅游利用率不高。因此,清河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
讨论
旅游区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系统功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个体本身,而且还应包括资源的数量及其空间组合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对于特点区域而言,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评价,除对资源个体价值评价外,还要分析研究区域旅游资源要素在研究地域内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在通过效应评估来衡量旅游开发的物理容量的基础上,考虑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均衡性、多样性和互补性等在发展战略中的应用,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
摘要:文章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当前国外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形态加以分析,并对不同的发展类型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24-03
公共服务是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基本问题,关乎公民的生活状态和基本权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逐步丰富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产品类型和服务力度,提高了公众的满意度。国外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依附于国家的财力支持和政策鼓励,为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提供了更多硬件和软件支持。
数字化技术融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提高了公共文化机构的工作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至关重要,可以将不同的文化机构进行细分和重组,提高资源共享的水平,达到文化互通的效果,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准的“一站式”服务。
1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发展现状
1.1图书馆发展占主导
国外的公共文化机构合作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表现出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快速变化,文化共享和资源交流变得愈加重要,图书馆的功能逐步完善,彼此间的合作和互动成为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模式和类型。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践行了公共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成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外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公共文化建设,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切实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必将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更新得到更有力的发展。
1.2合作形式多元化
国外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对于合作没有硬性要求,合作形式没有束缚和限制,整个社会中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涉及的范围广、涉足的领域多。从横向角度来看,公共文化机构在社会中的地位,成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和引导者,但是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此外,一些大型的企业和一些公益性的组织也会对公共文化数字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一国的范围,而是将眼光投向国际,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互助,国内的区域也在积极拓宽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了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水平。
1.3合作服务对象同级化
纵观国外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突破了国家和区域的限制,但是合作的方式和对象主要以同级化为主,合作的内容和类型还是依据某一个专项计划和项目类型来进行。这是与文化合作的特点密不可分的。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同级化的合作对象会使得资源对接和共享更为便利,提高服务水平的空间更大,发展更好。依据某一个项目类型进行的合作,更有合作的深度和服务的力度,今后公共服务水平更高。合作服务对象的同级化,是由服务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决定的,也是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
1.4合作服务内容的趋同化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合作形式虽然是多样的,但是合作的内容逐步趋同化。虽然在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之初,对于合作服务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对于数字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保存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但是实践证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合作,“一站式”的合作模式引导的是趋同化的数字资源类型,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由于合作项目和合作形式的影响,趋同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成为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同级化的合作对象,专一化的合作内容,使得公共数字文化机构合作的重点和重心相差不大,内容层面上逐步靠近,稳定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发展。
2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流模式及其比较分析
2.1学习教育资源整合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逐步形成不同的合作类型和模式。最显著的就是学习类的文化资源整合。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主要以公共文化机构为主,这些公共文化服务都是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柱力量,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学习的窗口,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整合学习教育资源,为不同层次读者和不同的家庭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教育,提高了公共文化机构建设,开拓了公共文化的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习视野,通过合作和交流,以统一平台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美国记忆”,是学习类资源整合的代表,这一数字图书馆整合项目由美国政策和国家支持和资助,进行相关的学习类教育组织和资源整合,不同学习类资源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习内容都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式加以整合,并在公共平台上,呈现给公众,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教师的学习需求,吸引了公众的参与,真正满足了公众的学习需求。目前,“美国记忆”项目资源拥有量极为丰富,超过900万条数字资源储备,专题类学习资源已经超过100个。此外,公众可以通过网上资源搜索和线下资源提取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通过查看地图、资料照片等,提高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2.2历史文化遗产整合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对其进行整合和数字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存,旨在对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文献资源、历史图片、文化遗产等资源类型进行保存,是国家文化建设的硬性指令。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常见于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主体,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奥地利维也纳为了有效保存音乐文化资源,建立了音乐珍藏项目和音乐遗产保存团队,项目收录有直播、录音、访谈、录像等资源信息,特别是维也纳音乐鼎盛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向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音乐信息分享和音乐文化传递,达到资源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奥地利维也纳音乐珍藏项目的数字文化建设,保护了音乐文化遗产,促进了音乐文化传承。当前,国外以遗产保存为主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仍然存在着一些束缚和限制,文化遗产数量少、规模有限、残缺破损严重,资源整合速度受阻。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较高的数字资源整合要求,给数字文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3整合文化机构已有仓储资源
整合文化机构已有的仓储资源,主要对文化机构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常见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为公众搜索相关资料提供了便捷的检索条件。文化机构拥有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文化资源,加强数字化建设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学习的交流。整合已有文化资源,尽可能地将馆藏内的所有数字资源做一个归类和整理,形成条理清晰的目录,并以统一平台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让公众通过平台界面的入口和搜索框,通过搜索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和结果,为公众寻找相关资源信息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
2.4多元化信息资源整合
整合多元化信息资源,主要是将多种文化类型和形式加以整合。国外很多公共文化机构,近年来致力于文化和资源的共享交流,以促进彼此间的文化提升,扩大文化传播,提高文化传承。多元化信息资源的整合,涉及众多的文化机构,这些机构的规模比较大,资源储备丰富,面对的群体比较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多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涉及图片、媒体、文字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内容,扩展至艺术、绘画、电影、文学等多个文化领域,还会涉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大型文化机构的合作,旨在尽可能地将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并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和文化传承,致力于实现加拿大文化和科学资源的资料共享,并形成了统一的公共组织――加拿大图书档案馆。在资源的数量、内容质量、资料来源等方面,加拿大图书档案馆一直以全面丰富为主要特点,收入了加拿大大量的文献遗产,为文化提供了完整的获取、保存、传递知识链,推动了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交流,更让公共文化机构如虎添翼,为文化的流传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发展土壤。
3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的发展趋势
3.1寻求新的合作机会,扩大可用资源范围
当前,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理念,仍然在寻找新的合作机构和合作机会,以扩大资源整合的范围和力度,提高资源整合数量和规模。目前的很多合作模式,仍面临着资源整合疏漏百出、资源整理不到位的情况,资源内容不充足、可用资源有残损等问题,阻碍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发展。
3.2多样化数字资源整合,丰富公众文化服务交流
多样化的数字资源整合,丰富公众文化服务交流,是今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数字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形式选择。文化资源获取的方式多样,依据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存储特点,采取有力的文化机构合作方式,以公平公正的合作理念,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达到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数字文化建设,为公共数字资源存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多样的存储形式和存储空间,要以文化传播为目标,以用户体验为第一要义,提高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互助。
3.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资源整合平台功能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中,功能性是提高用户体验的根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资源整合平台功能性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同层次的用户,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和信息渴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平台功能性,让用户可以在一个平台上检索不同的信息资源。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便捷了各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语言问题,在进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时候,逐步加强语言翻译功能,成为国外数字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过多的资源储备也给用户检索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让用户不能第一时间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未来数字文化建设,要强化资源筛选功能,提高信息准确匹配度,让客户操作更便捷,检索更精准,提高用户体验。
3.4借力网络资源平台,促进共享交流合作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公共文化机构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平台优势,让社会公众可以在统一的检索平台即可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了信息利用的便捷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公众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上传分享,公开化、透明化的数字文化潮流,促进了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但是,国外很多大型文化机构在文化资源整合和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网络资源应用不到位、网络平台利用率低等情况,影响了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必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全面推进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大型文化机构检索平台巧妙融入网络数据库和其他的信息储备资源,例如:blog的融入,联合了普通大众和众多网民的力量,加强了彼此的互动,提高了信息的公开化和智能化,推动了数字化建设的空前发展。社会公众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检索到所需信息,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提交文化资源信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实现公共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目标。
4结语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国外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数字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外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化水平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将为公共数字文化产业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国外公共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较久,其合作方式和发展模式对我国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可借鉴性。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合作模式和发展特点,预估今后的发展态势,可以让我国公共数字化的发展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节省资源,减少浪费,更好地推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效率和公共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芮,肖希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管理体制模式及其适用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3):26-34.
[2]肖希明,田蓉.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5):48-56.
[3]刘燕权,韩志萍.美国记忆:美国历史资源数字图书馆[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7):66-70.
[4]宋琳琳,李海涛.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信息组织的主体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4):86-92.
[5]梁蕙玮,萨蕾.国家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61-64.
[6]余波,姚明,刘孟.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发展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4(14):16-17.
[7]唐义.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求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