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心理学的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的概述

第1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一、对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的错误认识,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学生的生命特性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对象,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个体。究竟该如何看待学生,我认为最起码的就该把学生真正当作人来看待。学生不是物。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加以对待。然而现实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作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被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讽刺、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教学看来也是为"成绩"而战,师生都在为分数而活。为了提高升学率,课堂竟成了知识的"印刷厂",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知识的"储存罐"。"分分分"

2.忽视学生的发展特性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著作的一本书叫做:《自己就是一座宝藏》。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着巨大的潜能。或许只是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来而已。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的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的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的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知道,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学生回不经意间犯一些在成人看来是荒唐可笑的错误。这时的教育者们动辙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斥责为幼稚、顽皮,轻则教训几句,重者大声呵斥,更有甚者还会体罚或变相体罚。真是让人感到惋惜。

3.忽视学生的差异特性

学生不仅是具有生命个体的人,发展中的人,也是一个独特的人。这正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重塑

基于传统学生观的缺陷与不足,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了以下三种新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的发展构成了人的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在教育领域中,学生的发展是第一位的。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应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其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2.视学生为独特的人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结构,不管考虑得多么巧妙和周密,都代替不了教育事业中的个性……"独特性也就意味着完整性和差异性,即每个学生都具有完整的心理世界,在兴趣、爱好、动机、性格和智能方面具有各不相同的独特性格。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只有摒弃传统的小大人的观念,承认并正视学生的群体特征,认真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采取积极引导措施,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得到他们的认同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他们的目的。

简言之,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群体同样具有内在的独特性,我们应立足于这一事实,在思想上真正懂得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从而培养出独具个性的人才。

三.视学生为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学生在低年级时,学生在品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对品德本质还不能有比较抽象的、深刻的体验,辨别是非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评价方面常常有依赖性,缺乏独立性,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德常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而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的品德认识水平逐渐提高,评价他人和自己的品德时,逐渐向着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和全面性发展,而且品德的信念也有了认识上的飞跃,再不受教师思想的左右。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只能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备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客观条件和内在需求,才能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颠覆了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并提倡了学生的积极的自主学习。学生有自己聪慧的大脑,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自主的学习,他们可以自己去感知、观察、分析、思考问题,老师要做的就是进行引导,为他们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影响是不能内化为 学生的知、情和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从法律和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切权利又承担一定责任的法律和伦理意义上的责权主体。如:学生有生存的权利,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受尊重的权利;学生也有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义务。因此,从维护学生权利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每位学生都成为"白天鹅"。

"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拥抱、赞美他,为他而感到自豪"。做老师的,又何尝不应这样呢?我们赞同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2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新课改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在素材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情境设计也很重视,但是往往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算顺序;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不是重灌输,轻启发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和影响,对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还不适应,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平时不善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他们认为只要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学习理论又浪费时间等。因此,在教学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单一”的授课模式。学生纯属充当知识容器,消极地接受知识,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取消。

三、不是重教材,轻创新

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处理。多数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四、是创设教学故事、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我们都很清楚,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对童话故事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创设学生周边的故事和童话故事,就能起到事半倍功的效果。爱玩好动也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还没有明确,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景,则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是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中的社会交往是学习交往,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整体要求。新课改的教学就是要求达到自主、合作、创新的目的。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这说明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我们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要由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从始讲到终,要改变长期来单向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既能使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又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积极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注重适时介入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等习惯和能力。

六、是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摒弃传统理念,对教材内容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敢于处理、敢于创新,大胆的采用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数学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中的最高点,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把握好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尺寸,这是当今面临且迫切解决的一个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第3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排异现象,笼统地讲,这种排异反应的目的在于维持机体自身的纯洁和内环境的稳定。具体地讲,免疫对于人体健康而言,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免疫防御功能,即保护机体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这一功能学员容易理解,也是免疫最原始的概念。然而学习这一功能时,学员易错误地理解为免疫防御功能越强越好。过强的免疫防御反应会产生超敏反应效应,造成机体的免疫病理损伤,这在严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中非常常见,医生不得不用一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来缓解这种损伤。第二是免疫稳定功能。对于这一功能,讲授时要突出“稳定”的含义。免疫稳定应该是指健康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排斥自身的正常组织成分,对自身表现出了稳定。但当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衰老、死亡或变性而失去应有的生理功能时,免疫系统就会把这些组织成分清除出体外。这种对自身组织的稳定,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异物的入侵。如果人体的免疫稳定功能发生异常,对自身的正常组织成分失去了应有的稳定,即出现异常的排斥,则必然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三是免疫监视功能。这一功能是指免疫系统中的有些免疫细胞分布在血液和淋巴循环中,是人体的游动哨兵。当人体出现少量癌变细胞时,它们会及时地消灭这些变异的细胞,防止癌症的发生。所以癌症是免疫性疾病,癌症为什么多发生于老年人,就是因为人的免疫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免疫监视功能的下降更为明显。通过引导学员正确地学习免疫的三大功能,从而把免疫这个抽象概念,与人体生理、健康和疾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知识。

2加深学员对免疫获得方式的理解

免疫的获得方式,是免疫学的重点,对于护理大专生而言,这部分内容放在绪论中讲授最合适。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免疫对人体的重要性。这时教员要启发学员思考人体的这一重要功能是怎么获得的呢?继而讲解免疫的两个获得方式,即先天获得和后天获得。先天获得的免疫称为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屏障结构(如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等)、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一些抗菌物质。后天获得的免疫称为后天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后天免疫是指人出生后由于接触了某种抗原异物(如某些细菌或病毒)而产生的针对这种抗原异物的免疫,它是一对一的免疫,是特异的。如果你没有接受过某种抗原的刺激,你体内就没有针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力;如果你想具有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力,你就只能在自然状态下感染这种抗原或通过接种疫苗来获得免疫力,而疫苗是有限的,所以人对一些常见细菌、病毒的免疫力主要通过感染得病或隐性感染获得。讲后天免疫的获得时,要特别向学员强调,如果一个人出生后处在一个非常洁净的生活环境中,这个环境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很少,则必然会影响后天免疫的获得。童年是人一生中获得后天免疫的最好时期,所以一定要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状态下生活,这是最科学的选择。只要不是严重的感染,就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只要体温不是太高,就不要随意使用药物降温。因为这些方法都会干扰后天免疫的获得,降低身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艾洛说过,生活在非常清洁卫生的环境中减少了我们接触微生物的机会,而这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3概括性介绍后天免疫的两个类型

第4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30-01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更新最频繁、发展最快、涉足面最广的学科之一。由此,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逐渐被编入各中、小学的课程中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育更加凸显出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从生活中的各种渠道得知有关信息技术某些单方面的认知,而这种对知识的欠缺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因而是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过去的组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常常以“教”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以枯燥的示范演示为主,使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一直处于低谷中,甚至带来厌烦的情绪。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在组织教学上下功夫。

1、用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第四章第五节《动手做网页》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FrontPage的启动、工作界面、使用方法等,而是一开始让学生登录到紫金县教育网站,打开《水墩中学》和其他周边学校的网页,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照片、老师、同学等都赫然呈现在眼前,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多的是惊讶:“生活中离自己这么近的眼前情景、老师、同学们的图片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

2、用游戏引导兴趣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交互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

3、软件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对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才使他们所能掌握到的知识和技术,做出一定的创新行为和得出一定的创新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存在于学生脑海里的“要我学”的思想观念更改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使他们能在一种自信、成功的体验中发展创新能力。

二、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1、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提高创新意识

: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Word公式编辑时,我要求学生为数学老师出几道题目;在学习网上搜索信息时,我要求学生到黄山旅游,并下载几张“迎客松”的图片;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机遇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注重相关课时问题的设计,使其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给学生如何设置 PowerPoint的背景时,可以在看完课堂演示后给他们提出:如何运用填充效果设置 PowerPoint的背景。学生们带着问题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可利用“图片”菜单,运用旧知识――网络,从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PowerPoint的背景,也可利用“渐变”菜单和“纹理”菜单设置出不同的PowerPoint的背景。接着,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怎么样才可以把每张的幻灯片设置成不同的背景。同样,做出来的结果也是各式各样的。

在讲完PowerPoint时,要求学生自选一门学科的某一节,为老师制作课件。由于书本知识比较简单,实际操作比较复杂,我就鼓励学生课后钻研,不懂可向我咨询,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创作了非常满意的作品。只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够面对竞争,也才能够永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梁慧玲,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8.11

第5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以至于课堂上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师不了解学生,不注重对教材的分析,忽视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将内容问题化,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的探索之中。一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课堂设计密切相关。课堂活动中,要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充分显示出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效果。教师还要注意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学生的参与。我们知道,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只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式教学,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基础,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基础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前提,数学基础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数学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起始点,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将学生的每一个环节抓紧,将每一个基础的内容抓实,将每一个习题都做到位,只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才会牢固,才能为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中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想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有疏漏,将会影响整个的课堂学习效果。听就是要学生运用自己的耳朵,认真听教师讲,听同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认真听,还要善于听,听基础知识,听解题技巧,听思维方法。在听的基础上,还要养成说的习惯,也就是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也要善于将自己的见解让别人接受,也要学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读”也是一种能力,要学会读教材,读解题过程,它是说的前提,善于阅读教材和课外辅导读物既能够延伸自己的学习内容,又能培养自己自学的良好习惯,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就是运用,就是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熟练地解决问题,它是运用知识巩固提高的重要途径。“想”就是要发挥联想,由已知知识推知未知知识。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就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第6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一、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做好配角角色

高中数学课的课程和教学,必须构建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平台”上。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中数学课的教学评价要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和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内容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并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的评价。

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应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

1、引入数学史

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赵爽(生卒年代不详)和刘徽(生卒年代不详)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三国吴人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做了详尽的注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用几何方法严格证明了勾股定理,他的方法已体现了割补原理的思想。赵爽还提出了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的新方法。

唐朝亡后,五代十国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直到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列举如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11世纪中叶),刘益的《议古根源》(12世纪中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李冶的《测圆海镜》(1248)和《益古演段》(1259),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日用算法》(1262)和《杨辉算法》(1274-1275),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等等。 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

2、引入名人铁事

比如在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这样故事对学生很有启发性。

3、融入数学文化

第7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学理念 主导地位 主体地位 创新性思维 实践能力 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49

教学理念是影响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能够综合反映一名教师教学素养的题中之要。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中,对于教学理念的反思集中于人性化的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以宏观统筹的眼光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转变以往过分集中的教师课堂主导地位,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激发起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具体在践行的时候,我也在平时的教学别注意研究、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新型的更具生命力的教学理念,在本篇文章中抛砖引玉式的跟大家分享交流。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核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发挥到极致,但是并不关心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是否都得以实现,学生们在课堂上需要做的就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记录公式或者是作答题目。这样学生们就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消磨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也难以得到基本的增长和提升。其实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是不矛盾的,二者是完全可以兼顾并存、相互包容的。1.教师在数学知识方面比学生更加充足,在学习方法上比学生更有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统筹权力,这样有益于集中实现课堂的高效。但是,学生作为课堂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授课的时候必须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走。学生们对自己哪个数学公式没有学好,还需要教师再次讲解也是最为清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通过一定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切身需要,以便更加准确地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学好、学透数学知识。2.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益于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数学知识,而是深切参与到课堂之中,就会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产生更多的想法和思路,进一步深入数学世界之中,比较全面地发展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感受到学习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3.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对学生学习潜力和能力的一种肯定,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支持,也会进一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给教师提出一些教学建议的同时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对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时候非但没有丧失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力,而是还树立了自己的教学威信。

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教师在教学目标方面更加倾向于帮助学生提升成绩,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这样就相对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实成绩只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是更加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综合发展的、是关系到学生长远利益的、是更为重要的。因此,新课改专门提出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明确要求。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讲完了一个书本上的公式之后,还应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应用到这一个知识的地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客观教学实践和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着学生们通过动手的形式亲身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而且还可以保证我们的学生在成绩和能力方面并驾齐驱、和谐发展,而不至于沦为“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模式的产物。总之,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尝试多样化的途径帮助学生们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三、建立全面的评价模式

第8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的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第9篇:心理学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性

传统的授课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知识逻辑,教师们总是一味地追求将知识线索理得顺畅完整、将自己归纳的知识点讲得清楚明白,将重难点的知识深入分析以求基础好的学生能理解透彻. 于是,教师就很自然地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消化所学知识的事实. 新课标体制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一切只为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强调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主宰者、控制者向组织者、协调者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达到灌输知识的目的,惯用的手段就是“三部曲”——先解释一下概念让学生理解,接着再布置练习以巩固新知,最后为了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们记住结论. 在这个过程当中,仿佛前两部显得有些“多余”,那也许只是老师为了掩盖自己强制灌输学生知识的“障眼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主宰和控制着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只能沦为死记硬背的机器. 在新课标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无限的创造力,使学生在这个自由的课堂中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 这时,教师虽然已不再主宰教学的所有环节,但依旧还是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全面协调正常的课堂秩序,做课堂活动的协调者.

二、灌输者、传播者向引导者、促进者的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知识的传授者是传统观念赋予教师的角色,新课标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为学生打造一个获得基础知识和运用基本技能的平台,这样的目标思维实现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标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主动地寻求知识的来龙去脉,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的快乐,并在探求的途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 因此,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以往在传统课堂上扮演的灌输者和传播者的形象,成为陪伴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是时代赋予教师角色的新特征.

三、复述者向开发者、研究者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把握、用好和教好教材是教师的任务. 教师仅仅只是规定教学内容的传递者、是知识点的复述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堂也追求动态的知识、情境和资源,这样新课程的改革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调整. 从一个复述者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四、有效地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的给予点拨和鼓励,创设反思情境,引导学生加以反思.

自己主动学习到的知识别人永远抢不走,所以说老师用一两个小时认认真真地在课堂上演示解题方法,还不如花一点点心思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研究解题方法和探索问题上. 比如高中数学的空间几何这一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光凭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概念性的东西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反的,如果老师能在上课之前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将一些相似的知识点总结一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下去思考,动手实践操作. 例如,老师可以这样的设置情境:建筑给了我们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建筑本身就是由多个具有空间立体结构的集合体组成的,但是你们知道这些几何体之间的关系吗?大家回家思考一下棱柱、棱锥、棱台之间有什么关系?圆柱、圆锥、圆台之间呢?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柱、锥、台,然后思考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深刻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忘记.

教师如何开展组织引导的工作呢,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让学生写出自己当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等进行质疑、探索,找到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改变角度,重新审视问题与方法,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写出经过反思的答案,教师再批阅. 对于学生写得好的反思,答案正确的同样表扬,以激发学生反思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亲身体验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引导了学生学会反思.

五、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目的并把它融会贯通带到课堂中去,不能盲目地追求形式主义,要时时刻刻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 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畅行无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整个社会大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冯锐,魏云建.学习研究范式的转变及其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