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国企合同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合同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企合同管理办法

第1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国企;班组制度;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加强国企班组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单靠有战略眼光的领导、科学的预算决算、良好的企业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制度执行力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再好的企业目标也难以实现,国有企业的执行力应从最基础的班组抓起,加强班组的执行力建设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的执行力是指全体员工对于企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完成企业目标的能力。是将企业目标转换为成果的关键。首先,加强班组执行力建设维护了国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国企改革需要整体员工的参与。其次,加强班组执行力建设有利于提升国企干部的整体素质,执行力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新。

二、提升国有企业班组执行力的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员工素质

要提高班组的执行力首先应从制度建设开始,应建立规章制度体系,使公司规章制度的起草、审核、和备案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发挥规章制度作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公司制度化管理进程,促进依法治企,我公司各项制度建设均参照集团公司《规章制度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公司建章立制的总体目标和管理要求,规章制度的制定遵循及时、合法、规范、切合公司实际、便于实施的原则,确保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要做到制度建设的权责分明、产权明晰,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班组内执行力,也就是将企业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在完成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个人价值,通过这种激励机制不断推动班组人员的积极发展。

再次,要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活动。积极组织班组参加制度的知识讲座制度知识考试、制度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制度宣贯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内网、管输通讯、等多种宣传媒体进行制度宣传;在学习制度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学习党的十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真正通过全员参与来共同推进公司制度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例如本班组实例证明了制度建设和良好学习氛围对班组执行力提升的重要性。我处把QHSE管理体系纳入每年的学习计划,要求处专干对基层场站跟班进行QHSE知识深入宣贯,并且把QHSE专项学习笔记,并纳入每月考核之中。这些工作结果充分体系了制度建设和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对于班组执行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

要想充分提升班组的执行力,就要引入竞争机制,首先从思想意识上打破国企铁饭碗和大锅饭的落后思想,提升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使班组员工树立主人公的意识。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奖金分配机制,建立多劳多得的机制,使得班组成员工作差别化,使得能力高、责任心强的员工得到应有的奖励,这样能够使得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例如,本班组实现绩效工作以来出现了班组员工从不愿工作到主动找活、抢活的转变,这便是绩效考核机制的作用。再次,要引入竞争机制,班组内分成不同小组进行竞争,对于竞赛成绩优秀的小组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并使得获奖小组进行经验分享,既能够提升其积极性,也促进了整个小组的发展,有效提升班组竞争力。

(三)建立监督体系,狠抓落实

一个科学的监督体系的维持企业执行力持续高效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监督体系,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做到时刻监督,随时修正偏离,才能够有效保证班组的高效运行,执行力的长效发展。企业班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吸引高端的管理人才进行监督体系的管理,并在工作中狠抓制度执行力。例如本公司在2013年度就有科学执行监督体系的成功案例,结合公司管理现状和管理需要,按照2013年制度建设规要求开展制度“立、改、废”专项活动,集中梳理、规范和完善公司现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工作中针对不符合企业实际,不能提升执行力的行为及时修正和改善,对制定不合理、流程不完善、对已不适应公司发展需求的制度加以修改完善,对于在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研讨,建立一套有利于促进执行力提升的方案,并在工作中加进宣传。

其次,在监督的过程中注重落实和赏罚分明。将制度建设、宣贯、执行纳入年度经济目标责任考核范畴重点对公司“十二五”以来,新建和修订的《管道运输公司督查督办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招标、非招标监督管理办法》、《基本建设工程审计实施办法》、《财务收支审计办法》、《项目建设及基建维(抢)修材料采购、定价管理办法》、《五万元以下合同招标管理办法》和《合同付款审批暂行办法》等16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项督查等形式, 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落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制度执行有偏差、责任落实不到位、作风不深入、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单位及干部,坚决予以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例如在监督体系下,有效的提升了我班组的执行力。我处主要负责全处经济合同谈判、签订和我处QHSE管理体系的建立、推进工作以及科室日常管理工作。在工作执行的过程中,依照有关合同管理法律及公司有关合同管理制度,进行实时监控,严格进行合同审查、管理、监督工作,维护企业利益,杜绝了不完善和不合法的合同的出现,一年来共签订经济合同60份。完善遗留项目57份,超计划补充合同14份。通过有效的监督体系能够充分的降低不完善合同的发生率,有效保证企业班组的执行力。

总之,提升企业班组制度的执行力是十分重要的,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员工素质,加强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并建立监督体系,狠抓落实才能有效提升国企班组制度执行力,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法律顾问 合同管理 预防性合同 救济性合同

 

“企业法律顾问”本既可包括身为企业雇员、担当法律顾问职责的工作人员,又包括依法在律师事务所执业、受托从事企业常年或专项法律顾问工作的社会律师,但进一步考察1997年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的一系列规章,可以发现,“企业法律顾问”似乎专指“企业内部法律顾问”;其次,律师受聘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并不对律师的身份有任何影响或产生一种新的律师种类。因此,本文就将所要探讨的问题——“企业内部法律顾问的合同管理”径直表述为“企业法律顾问的合同管理”,应该不会造成管理主体上的误解。

 

一、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分类

 

(一)合同管理: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与管理方法

和国外相似,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同样具有广泛的职能,可归纳为:(1)决策参与;(2)合同管理;(3)公司设立和运行中的法律事务管理;(4)企业知识产权保护;(5)诉讼管理,即运用诉讼、仲裁、调解等手段解决已产生的涉及企业利益的争议,维护企业合法权益;(6)聘请社会律师为企业服务,并代表企业参与工作,行使联络、协助以及监督职责。

合同管理无疑是上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此外的(3)至(6)项工作中,起草、审查、管理、监督合同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还是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或管理成果。因此,企业法律顾问的合同管理既是企业法律顾问本身的工作职责,还是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生产、销售、财务、人事、权利救济等)的管理方法,在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分类及内容 

我国合同法学上对合同有各种理论分类,如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要式合同与非要式合同、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等,这些分类在法学研究层面当然各具理论价值,但从企业实务层面来说,主要考虑将合同管理中所涉各种合同进行如下三类划分: 

1.业务合同、劳动合同及其他合同 

视企业所在行业或经营范围的差异,合同涉及本企业商品或服务正常生产与销售的,则为“业务合同”。 

“劳动合同”为本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以劳动用工内容为核心的各种合同。 

除了上述两类合同以外,以本企业作为合同当事人的任何合同均可划入“其他合同”之列。最常见的“其他合同”有银行借款合同、保险合同、建设工程合同,以及运输合同、仓储合同等等,其范围十分广泛,难以也不必逐一罗列。 

2.涉外合同与非涉外合同 

以本企业作为合同当事人的合同中,如果合同含有“涉外因素”,如对方当事人为境外主体、合同客体在境外,或者合同内容与境外有关的,则为“涉外合同”。它们同样可以纳入上述涉外业务合同、涉外劳动合同及其他涉外合同三项分类当中。

与涉外合同相对应,不含涉外因素的合同,无论是业务合同、劳务合同还是其他合同,均为“非涉外合同”。 

3.防范性合同与救济性合同

从订立合同的根本原因来看,企业的各种合同仅为两类,一类是为了便于事后有约可循、操作规范、减少或避免争议、防范合同风险而订立的,另一类则是争议已经发生、为解决争议而达成的各类协议。前者称之为“防范性(或规范性)合同”,后者则为“救济性合同”。 

 

二、企业法律顾问在防范性合同管理中的主要工作 

 

(一)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与制定常用格式合同,发挥制度的作用与“批发性管理”的效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同管理也应重在防范,即企业法律顾问应该担当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防火员”,而不该只在风险已经产生后充当“灭火员”。不过,企业涉及的合同份数众多、种类复杂,法律顾问人手有限,往往又难以事事参与、件件过问、款款亲为、字字把关。 

为了解决这一管理效率上的矛盾,首先必须从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与制定格式合同开始,为企业建立或完善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发挥制度的作用与“批发性管理”的效率。相关管理制度包括:(1)交易对象审查制度。从合同相对主体究竟如何开始,弄清交易相对方的身份、状况、资信等基本信息,做到不谈、不订连交易对象基本状况都没有搞清楚的糊涂合同;(2)高水准格式合同使用制度。对于常用、非重大的书面业务合同,区别其性质与种类,由企业法律顾问会同外聘社会律师制定比较规范的合同格式,供业务、劳资管理等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3)合同条款及法律讲解、培训制度。定期为业务、劳资管理人员讲解条款、研读法律,让他们在提高合同法律及风险意识的同时,能够真正理解有关条款的具体含义及利害关系,避免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套用;(4)合同签订前的最终把关制度;(5)已签合同的企业法律顾问留存备案制度;(6)履行过程中风险出现或极有可能出现时,对企业法律顾问的第一时间报告或通报制度。 

(二)对于重大、复杂的业务合同,企业法律顾问必须从各个环节真正参与其中,必要时与单位外聘的常年或专项法律顾问律师协同管理

标的较大、法务复杂、事关企业重大利益的合同,从一开始洽谈时就应该有企业法律顾问的全程参与,以便在交易对象、交易标的、结算方式、品质保证、合同担保、争议解决方式、诉讼管辖乃至于适用法律、合同文本等方面从严把关,在合同签订、履行、协商等各个环节,为企业争取进了能多的合法权益。

考虑到专业知识、执业经验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可会同单位外聘的常年或专项法律顾问律师进行合同协同管理,以真正帮助企业避免法律风险,维护企业最大的合法权益。

(三)注意合同签订、履行、协商、联络等环节证据的留存与收集工作

对于与合同相关的票据、文书、往来业务资料认真收集,妥善保管;对于未能顺利履行、可能发生纠纷的合同,相关往来文书必须由企业法律顾问起草与经企业法律顾问修改发出,避免业务人员因不谙法律而可能造成的被动局面;同时,又为其后的救济性合同管理留下证据、打好基础。

 

三、企业法律顾问在救济性合同管理中的主要工作

 

第3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1.1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和完善,要求政府管理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应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市场,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承包商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进行建筑生产与管理活动,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健全和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其管理制度的关键内容之一。施工合同是调节业主和承包商经济活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1.2规范建设各方行为的需要

目前,从建筑市场经济活动及交易行为看,少数工程建设的参与各方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承发包双方合同自律行为较差,加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加剧了建筑市场经济秩序的不规范。因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1.3建筑业迎接国际性竞争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国外承包商进入我国建筑市场,如果业主不以平等市场主体进行交易,仍然盲目压价、压工期和要求垫支工程款,就会被外国承包商援引“非歧视原则”而引起贸易纠纷。另外,由于我们不能及时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特别是对FIDIC条款的认识和和经验不足,将造成我的建筑企业丧失大量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同时,使工程发包商认识不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承发包双方应尽快树立国际化意识,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规范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2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合同签订阶段的问题

(1)君子协定。

君子协定指合同当事双方的口头承诺。由于许多工程合同的履约过程时间跨度较长,若没有书面协议,一旦一方毁“约”,将给另一方造成很大的损失。

(2)签订无效合同。

《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3)合同主体不当。

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其次,承包商应当具有承建相应工程的资质。

(4)合同文字不严谨。

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有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

(5)合同条款挂一漏万。

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的往往是漏掉违约责任。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

(6)无主合同。

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如建筑工程分承包合同及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没有主合同的从合同是没有根据的合同,就像不存在的“无源之水”。

(7)国际间合同的疑问。

加入WTO后,有些合同使用境外文本,由于国情不同、语言文字不同,加上翻译问题,这些合同文本存不少疑问。对这些疑问不能回避,必须在合同上加以澄清,弄清其含义,或堵塞其漏洞,以免造成损失。

2.2合同履约阶段的问题

(1)应沟通的没有沟通。

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缺少沟通。相关的部门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出了问题相互推诿。

(2)应变更的没有变更。

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使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及时变更的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

(3)应发出的书函没有发。

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4)应签字确认的没有签字确认。

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5)应追究的过了诉讼时效。

履约中出现了应该诉讼事件而没有及时诉诸法律,当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6)应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

《合同法》赋予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但有的企业对抗辩权认识不足,不会合理的行使。

(7)应重视证据(资料)的法律效力的没有足够重视。

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

(8)合同的履行仅注意了主要义务的履行,没有注意随附义务的履行。

有些义务要求对方的履行时间长。如在质保期内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对方反映,这不仅仅是服务质量的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

3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对策

3.1建立专门合同管理部门

由于合同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合同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已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使之成为一种受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了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所以,企业应专门成立法律事务部门或设置法律顾问,来统一审核合同的签订和合同的履行。这是由企业法律顾问职责、任务所决定的。《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有“管理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的职责,同时,该办法也赋予了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经济合同的任务。

3.2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又是当前的迫切需要。选好人员,企业领导可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本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和锻炼一批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懂法律、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外语的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合同管理队伍。

3.3建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信息量也不断扩大,信息交流的频率与速度也在增加,相应地工程管理对信息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管理给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合同在签订、履行乃至终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既是现有合同的总结,又为今后的合同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资料。加强合同实施过程的信息管理,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项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有关信息进行链接,做到资源共享,加快信息的流速,降低项目管理费用;二是加强对项目参与方的信息管理,信息发出的内容和时间应有对方的签字,要及时处理对方信息的流入。

3.4实行合同实施监督

工程实施监督是施工合同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施工合同监督可以保证施工合同实施,按合同和合同分析的结果进行。首先要协调业主、工程师、项目管理各职能人员、所属的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之间的工作关系,对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进行工作指导或做经常性的合同解释,使工程小组都有全局观念;合同项目管理的有关人员每天检查、监督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的合同实施情况,在进入施工现场后对工程变更进行有效管理。其次是实行合同评审制度,每份合同签订前就进行严格、细致的合同评审,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潜在风险,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法律风险。还要跟踪合同实施情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合同实施与预定目标偏离。这就需要合同实施情况跟踪,以便尽早发现并纠正偏离。

3.5加强施工合同索赔管理

施工合同索赔管理工作是培育和发展建设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工程承包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对工程索赔认识不足,缺乏推行工程索赔所需的意识和动力。施工合同是索赔的依据,索赔则是合同管理的延续。合同管理索赔要求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分析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采取最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和索赔策略;在合同整个履行过程中,要随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合理履行合同,不仅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尽快适应国际工程建设规范,提高企业未来的生存能力。

4总结

总之,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既是项目实施的有力保证,又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作为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必须认真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建设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贻林.合同法与工程合同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丁土昭.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王洪会.入世后我国企业争端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3):54-55.

[4]戴杭菊,戴为民.浅谈工程建设的索赔和争议及解决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8):60-62.

[5]张修林.FIDIC国际工程合同DAB争议解决方式研究[QL].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2005,4-10.

第4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一、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管理对象

(一)合同签订前的法律风险

企业合同签订之前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三类。第一,主动权丧失。即合同内容的制定完全交由对方负责。对方在设计合同条款时,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合同的制定。企业丧失起草合同的权利,无法对自身利益起到保护作用。第二,恶意竞争风险。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某些企业为成功获取合作机会,不惜以窃取合作方信息为手段,公平竞争无法实现。第三,信用审核不足。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合作方的合同执行能力、信誉程度等未做足够的了解,或受到恶意蒙蔽,在签订合同后,因对方无法充分执行合同条款导致法律纠纷,损害企业经济利益。例如,合作方完全没有能力执行合同,合同被迫终止失去原本的法律效力,导致企业合作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二)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合同内容方面,例如,合同条款设置不合理、具体名词存在争议、合同内容不完善等。合同条款对合作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一份合规、合理的合同应包含明确的主体、具体价格、支付方式、品质标准、履行方式、时间限制、违约惩罚等项目,若某一项内容存在不完整性,当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关事宜时,就会导致合同纠纷的发生。合作双方为维护自身利益各持己见,给法务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除内容外,合同形式也涉及到较高的法律风险,一份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例如,企业未经招标就直接与合作方签订的合同,由于不符合我国招标法及市场经济管理办法,合同无效。

(三)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

履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为合作方合同履行能力下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合同管理重要程度逐渐提升,同时也给各个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因素,当合同方因经济能力、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其无法依照合同条款要求完成约定时,会给另一方造成法律风险。如,合作方在融资过程中,因银行限制条件提升而无法正常贷款,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因缺乏足够的资金中断,造成另一方的经济损失。另外一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为合同变更风险。在履行过程中,合同主体变更导致原本责任和义务的转移,产生新的合作关系。但企业可能并不了解新合作方的合同履行能力信息,导致潜在风险的发生。在大型合作项目中,因合同条款多、执行期限长,不可避免会因实际情况变动带来合同变更需求,产生新的法律风险。

(四)纠纷处理中的法律风险

在确实产生合同纠纷后,企业因上诉时间延误或上诉方式不佳带来法律风险。例如,在诉讼过程中,因害怕打官司给企业带来过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出现拖延现象;再比如企业法务人员能力不足、未邀请专业律师、自动放弃申辩权等不当的诉讼行为。企业权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上诉失败,因合同纠纷导致的损失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

二、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企业合同管理机制

1.设立内部法务部门

法律风险防范作为企业合同管理过程的工作重点,在组建合同管理组织时,可考虑设立企业内部法务部门,聘请专业的法律从业人员,专门负责法务事宜。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法务工作的需求有限,考虑到人力资源配置经济性,可选择与法律咨询单位合作的方式,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对企业合同进行法律风险把关。对法律顾问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合同中很多潜在的法律风险是普通管理者无法发现的,要求法律顾问对合同中各类名词、内容、形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发现异议及时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以便在第一时间消除法律风险。从合同订立前的准备阶段开始,要求法务人员或法律顾问全程跟踪,从第三角度出发,对合同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挖掘和监控。决策前,充分考虑法务人员给出的意见,并将法律风险纳入到合同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在筛选合同管理人员时,应优先聘用那些既具备专业合同管理能力,又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确保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能够对一些法律风险加以防范。

2.打造适当合同范本

企业合同形式、内容由企业属性决定,有关企业主营业务的合同涉及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如购销合同、资产转移合同等,作为合同管理的重点。其他合同,如房屋租赁,作为辅助类,要与主营业务合同相配合。依照企业实际需求,并参考国内外同行业合同设置经验,打造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合同范本,能够借助统一化、标准化的手段,确保合同的形式、结构、内容的合理性,能够提前避免一些法律风险的出现。范本中还应融入企业对过去合同管理工作的总结,尤其是以往产生纠纷,涉及到企业利益损失的内容点,加以改进和避免。

(二)执行主体信用调查制度

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主体进行信用调查能够对合作方的执行能力、资金状况、信用水平等做全面的了解,结合合同内容客观评定其能够履行合同的程度,以免在后期执行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企业可建立主体信用调查制度,广泛收集合作方资料,结合信息技术,打造主体信用数据库,促使该项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方案策略能够长期、顺利执行。信用调点关注以下三项内容:第一,调查主体经济执行能力,包括对方注册资本、实际资本、公积金状况及其他形式资本持有情况。了解其生产厂房、设备、人员、技术、原材料等物资的保有量,评价对方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以此来断定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执行合同要求。第二,调查主体信用情况。信用情况可从主体经营发展历史中观测,了解其是否在以往经营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以及其他合作方给出的评价。最后,打造合作方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合作方及目标合作方信息录入到平台当中,广泛收集其相关资料,结合资料将合作方划分等级。例如,筛选以往合作过且合同执行情况良好的合作方作为优先合作对象,并将那些频繁出现违约行为、合同履行能力不足的客户列为避免合作对象。合作主体信用调查工作的开展可选用直接了解、将合作信息交由第三方部门调查或分析对方年检资料、纳税资料及审计资料的方式进行。

(三)合理转移合同法律风险

1.合同担保

合同担保制度的引入可有效确保企业各项交易活动的执行安全,签订及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签订合同担保协议。协议中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通过合同担保合理转移法律风险。该方式的应用需要对对方提供担保物的市场价值做出准确的评估,并严格审查担保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担保资格和实力,将相关信息明确到合同当中。若合同无法顺利履行,企业可依照担保协议中的规定,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受损失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可能位于担保人的位置,此时更要求慎重设置担保协议中的各项条款,酌情向被担保人提出反担保要求,分散企业法律风险。

2.合同保险

随着市场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和我国保险体系的完善,已有专门针对企业合同的保险产品,当企业因合同管理面临法律风险及损失时,由保险方出面,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保险条款予以企业补偿。将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以免企业经营管理遭受重创。当前合同保险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理论依据不甚完善,但合同保险不失为提升企业合同管理安全性、合理降低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值得深入挖掘和发展。

(四)积极开展员工法律培训

管理人员是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任何合同管理措施、风险防范策略都要依靠人员来实行,因此努力提升企业合同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加强对相关员工的专业培训及风险防范意识培养非常有必要。在专业能力方面,企业应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传授先进的合同管理工作方式,提升人员综合工作能力,促使合同管理质量的提升。例如,对合同管理人员执行考核化管理,定期对其法律法规掌握情况、运用能力、合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配合奖惩措施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利益相挂钩,进而鼓励合同管理人员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在风险防范意识上,企业可通过专业讲座、新媒体宣传等渠道,让员工了解合同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一旦出现法律风险,企业将面临多大的损失和影响。进而提高员工对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逐渐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开展风险识别技能培训,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手段,向员工传递风险辨别方法。积累更多法律风险识别经验,提升其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对法律风险的敏感程度。

三、结论

本文对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类型及风险防范策略进行了总结。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合同管理工作将面临更高的需求和更大的挑战。结合企业合同管理经验并适当参考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制定科学的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企业合同管理顺利、高效进行,降低法律风险发生概率,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史玉雷.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识别与防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37+46.

第5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新法规的立法目的以及扶持国内产业的规定

在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财政部、发改委颁布了调整后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这标志着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正式实施。2007年,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集中采购将成为今后我国医疗器械的主要采购形式。2007年4月财政部颁布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办法》等三大办法。

去年底。财政部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两部新法规,明确鼓励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并规定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将实行审核管理。这是我国在去年底正式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的背景下新出台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配套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日趋完善。

两部新法规明确鼓励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并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的行为。此前,我国对政府采购虽然提出了扶持国内自主创新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此次颁布的两部新管理办法则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使我国政府采购对扶持自主创新有章可循,是我国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纲要。

根据《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首创和自主研发”是我国政府采购产品实行首购和订购必须具备的性质,对于其中属于自主创新产品的。新法规明确要求要“按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执行”。运用首购制度和政府采购合同制度扶持技术创新企业,是国际的通行做法和有效手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航天航空技术、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都是靠政府采购给予推动。由政府出面采购。降低这些产品早期进入市场的风险。我国第一次将“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政策当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风险,激励国内企业更多地进行自主创新。

此外,《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政府应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将实行审核管理。为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法规还明确采购人采购进口产品时。应当坚持“有利于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或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原则,优先购买向我国转让技术、提供培训服务及其他补偿贸易措施的产品。

总之。两部新法规的实施,将更有利于政府采购在促进国内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制度条件。

新法规与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关系

《政府采购协议》(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GPA)是WTO代管的诸边协议之一。是一个有关规范政府采购程序与规则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框架。协议旨在保证缔约方政府在采购合同中不歧视其他缔约方的商品(包括货物、服务)与供应商。使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程序和做法更加透明,并建立磋商、监督和争端解决的国际程序,确保政府采购的公正、有效。同时关注发展中缔约方特别是最不发达缔约方的发展,并给其以特别的考虑和优惠。以实现国际贸易的更大自由化和世界贸易的扩大。改善世界贸易运行环境。GPA共有24个条款、5个附件,规定了协议的宗旨、适用范围、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则、成员间争端的解决以及政府采购委员会的职能等内容。尤其在招标程序、技术规范、供应商资格审查、原产地规则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GPA作为一个诸边协议。只对接受它的缔约方适用。不参加的成员既不享受其权利。也不承担其义务。目前该协议的主要成员是发达国家。发展中成员只有中国香港、以色列、新加坡等少数几个。尽管中国承诺尽早创造条件加入该协议,但只是《政府采购协议》的观察员,而非成员。因此,中国在政府采购中有很大的自。

2007年12月28日,中国签署了加入GPA申请书,并将申请书及中国加入GPA初步出价清单递交给世贸组织秘书处,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加入GPA谈判。而在此举前一天,财政部正式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两部新法规。这两部行政法规在此时,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中国可以加入GPA。但仍保留运用政府采购工具扶持国内产业。特别是扶持发展自主创新的先进制造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更好的品牌、质量和技术而不是更低的价格,往往是我国政府采购的一般偏好,而《政府采购法》所规定的政府采购优先购买国产品的要求并未得到足够的落实。这对我国产品和服务显然是不利的。而加入GPA后,这种不利局面可能会加剧。因为GPA缔约方都是发达成员,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在品牌、质量和技术上往往占据显著优势。因此,一般来看,加入GPA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的影响要大于开拓外国市场。当然,我国政府已经做出启动谈判的承诺,我国应当按照承诺提交出价清单,开始谈判,但必须考虑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没有必要急于完成GPA谈判。

政府采购扶持本国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我国。实施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遏制腐败,促进功能产业发展。由于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采购领域已经实行了国民待遇,甚至给予外国产品和服务更优惠的待遇,这就使政府采购丧失了扶持国内产业发展的作用。在中国加入WTO后,用于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的手段已大大减少,如何充分利用政府采购就显得意义重大。政府采购的买方是政府,其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尽管有程序上的规则和限制,但政府仍有充分的自来确定政府采购的规则和结果。这就要求在政府采购中切实贯彻优先国产品的政策导向,即使中国加入了GPA,但在对GPA承诺的实施上仍有很多文章可做。

政府采购对于支持和保护国内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采购资金数额巨大。政府采购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市场。

对技术创新起着市场拉动作用。政府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的弊端;二是政府采购对拟订采购物品的性能规格有明确要求,对技术创新起着导向作用;三是政府采购市场可以充当技术创新产品的实验场所。对技术创新起着风险分担作用。发挥上述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影响技术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利用政府采购支持本国工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虽然政府采购不是保护国内产业的工具,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把政府采购当作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扶持本国产业、推动技术创新的工具。

目前。外国政府利用政府采购扶持本国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规定国际采购的本地含量。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地的产品和劳动含量,保护本国的企业。如,以色列政府要求国际采购至少有35%必须在国内购买;美国则要求必须至少购买50%的国内原材料和产品。

二是给予本国企业优惠。给予国内投标人优惠价格,如波兰给国内投标者20%的价格优惠。美国则给予国内投标商10%~30%的价格优惠。

三是限制或禁止外国企业进入。以国家安全、保护环境等正当理由。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如澳大利亚在环境产品方面的严格限制。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完善政府采购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法律细则。现有关于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的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还有待细化。可以通过产品原产地的限制、价格优惠、贸易补偿等手段来实现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在采购货物或签订公共工程委托合同时。若国内能够制造。必须购买国内产品或使用本国物资。原产地制造比率必须超过一定比例。只有在国内商品价格高于外国价格的一定比例之上才能向国外采购。对非军用物资的货物采购价格、小企业和劳动力过剩地区的产品价格、国防部采购项目本国产品的价格,可高出外国产品价格的比例应有差别。

其次。确定我国哪些工业部门、服务领域最需要采购政策的保护,哪些采购实体最适宜承担实施公共政策目标的职责。从而制定出一份开放度最小的出价单。

第三。提高政府采购限额。目前,我国各地政府采购制度虽然规定了采购限额。但普遍低于GPA的采购起始限额。所以。在兼顾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我国政府采购限额,有利于保护我国国内企业的利益。

第6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是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分析思路和目标,通过对不同口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对劳动组织、用工管理、绩效考核、教育培训、信息化运用、中长期规划等大量有价值数据分析,穿越数据时空透视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状况,预测人力资源不利环境和有利因素,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为企业未来更好发展做出超前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 诊断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重要性

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是人力资源资本,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组织机构现状、员工技能等级结构水平、年龄文化结构层次等,开展切合企业当下经营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对解决企业目前存在人力资源问题和长远规划瓶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开展立体式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不仅能发现目前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更能通过大量有价值数据分析,穿越数据时空透视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状况,预测人力资源不利环境和有利因素,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为企业未来更好发展做出超前人力资源保障。

二、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思路和目标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工作思路要以“控制员工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健全标准机制、提升工作效能”为导向,遵循“综合分析诊断、重点专项突破、统一决策部署、分步有效实施”的原则,按照动员部署、自查整改、调研攻坚、总结提升四个阶段进行,依据国家企业行业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标准,采用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方法查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对策,破解难题,改革创新,加快构建规划科学、标准先进、配置高效、管控有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工作目标是,要通过开展诊断分析,实现摸清企业人力资源家底、梳理人力资源目前问题,找出管理中的“盲点”、难点和风险点,明确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总结每次诊断分析工作经验,形成长效机制,每年定期或按专题组织开展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推进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企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计划指标体系,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明确劳动用工策略和人力资源统计新口径,降本增效;提高企业负责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自身素质提高,建设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人才队伍。

三、开展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内容和途径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成立的人力资源诊断分析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工作要求,负责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总体协调与指导,研究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审核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研究报告,负责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推进,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有关措施,对公司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关键问题,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和工作计划,编制完成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

2.确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主要内容

(1)修订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许多大中型企业在深入开展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这就要求更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用工计划编制的工作情况摸底调研;做好“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规划目标值要做到及时滚动修订;分析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人员的来源、素质条件;专业技能与人资岗位的匹配等情况。特别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用工总量现状分析,分别按用工形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等级、技术水平、收入水平等多口径多维度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当前人工成本和劳动生产率,预测未来人力资源相应数据指标。

(2)分析优化企业劳动组织。首先应从优化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入手,根据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结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调整程序;检查企业员工编制、级别、职数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等情况;再核检员工岗位管理情况,包括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岗位设立程序;工作标准体系建设;信息系统中岗位信息规范;岗位职责是否明确;上岗人员是否符合岗位任职条件等情况;再检测企业员工定员管理。包括定员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建立劳动定员设备台账;按新定员标准是否存在超员、结构性缺员,制定消纳超员措施、解决结构性缺员等情况。

(3)分析劳动用工管理现状。一是对近2-3年的新员工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分配培训、使用、流失、培养情况;是否做到人岗匹配;检查一线岗位工作年限落实情况。梳理劳动用工合同管理情况,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是否规范,签订合同用工与其他用工之间的结构关系等情况。二是对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进行分析诊断,梳理检查是否存在计划外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派遣岗位分布情况,适用岗位分析,派遣机构依法合规情况等;规范用工做法、是否建立统一的劳务派遣机构准入条件、下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措施等现状。三是对其它用工形式的用工情况也要进行全盘摸底分析。特别是有主业支援集体的大中型企业,要对集体企业进行适时整合重组,强化日常用工管理。

(4)分析修订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指标。绩效管理办法有效性和考核指标的适用性,对提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对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和上级主管单位有关绩效管理的部署要求,分析修订企业绩效管理办法,修订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检测企业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转效能,加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建设,完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完善、业绩考核责任书签订、业绩考核看板监控、考核结果分级和各级别比例。二是企业全员绩效考核指标。在分析修订企业全员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宣贯新内容新办法,应着重根据岗位变化和人员业务流转变化,修订岗位绩效合约考核具体指标,签订全员绩效合约,加强管理机关“目标任务制”考核、一线班组“工作积分制”考核、建立各级绩效看板监控、考核结果分级和各级别比例、员工年度绩效等级积分制度执行,以及考核结果应用等情况。三是分析以往考勤管理数据及应用情况。修订企业考勤管理办法,开展考勤管理专项检查落实工作,严格日常考勤执行、强化考勤结果应用、建立考勤工作定期检查督导制度,以及对在册不在岗、不在岗领薪等人员的排查排除情况。

(5)分析诊断员工教育培训。首先应从评估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效果入手,评估工作也要分别从员工受训第一反应评估和员工所在岗位负责人对受训员工岗位能力表现实践评估两个角度分别开展,才能全面反映培训效果,分析找出效果偏差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相应制约培训效果的制度条款,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机制,整合优化培训资源,改善培训设施建设,进一步严格培训班和学员的管理,优化提升内部培训师队伍结构和能力水平,充足培训经费的来源等情况。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培训、培养和使用。

(6)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化运用效率。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均上线为集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在线监测功能日益强大,为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其中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应用检测工作则显得特别重要和繁重。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化运用效率则要全面分析检测企业员工是否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控,数据信息维护现状是否及时、准确、完整,统计分析人力资源信息统计结果应用效果等情况。根据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全面数值指标,提前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做好人力资源全面保障工作,提升人力资源工作效能。

四、有效运用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评估结果,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在一定或特定时期对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工作及效果进行全面分析诊断评估,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生命力和发展力的健康体检和清洁维护,分析现状,诊断隐患,消除未来发展中潜在的制动因素,运用分析诊断结果,为企业制定当下运营和未来发展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为公司全面发展决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信息保障,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俊振.企业跨边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整合与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9)

第7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关健词】施工企业;经营风险;主要表现;管理措施

引言

2007年以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骤然放缓,现有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面临严重质疑。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如何才能更快、更准地识别关键风险,进而规避或消减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成为各国企业愈加关注的问题。正是因为符合了企业的这种需要,风险管理才成为近来企业关注、各界聚焦的热点。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业务分布地域广、技术难度高、涉及到的合约和法律问题较多,并且单件产品规模大、周期长而复杂。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项充满着各种风险的事业。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对风险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坚持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方方面面,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管理经营风险对于施工企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也随之上升。如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宽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工程任务遍布大江南北,企业具介点多面广,集中度弱、周期性长、投资多、规模大、产品流动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加之市场的不断发展,行业的激烈竞争,都给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具体到风险管理活动,体现为合同签订风险、热资风险,工程分包风睑、安全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施工企业的前期风险

1.1.1 合同签订风险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僧多粥少,投标竞争激烈。某些企业为了中标,不考虑自身财务实力,竟相压低标价。对合同的内容与形式是否合法、当事人意思表述是否真实、合同主体是否合格等问题考虑不周,只是列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中的某些原则性的规定。签订的合同显失公平,存在一定的缺陷,责权利划分不均衡。施工承包商在十分苛刻的情况下,被动地承受着工期、质量等多方面的压力,还要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如过低价中标导致项目亏损风险,不良业主恶意走漏低价标底,而承包人盲目跟进所带来的亏损风险,报价过高而失去市场的风险等等。

1.1.2 项目经理风险

项目经理是受托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实施的管理者,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项目经理任用的好坏,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效率、安全、质量以及成本的高低。如果企业缺乏优秀的、有能力、有专业素养的项目经理,必定会给项目带来亏损的风险。

1.1.3 其他风险

投标前对工地的了解情况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就会存在障碍;或者图纸供应、设计变更不及时等等,都会加重施工企业的负担,影响施工企业利益。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也会造成施工企业的后期损失。

1.2 施工企业施工过程风险

1.2.1 工程分包风险

最近几年,违法分包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受到了经济惩罚,降低了资质等级等等。这就给企业的效益与声誉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严重阻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比如,没有取得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没有资质的借用有资质的企业名义进行施工的,这些给施工企业带果了较大的风险,也难以对总包合同安全、质量以及工期进行保障。

1.2.2 合同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合同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干扰事件,变更签证频繁。所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负责合同的项目经理部通常只重视确保工期与质量,强调工作实物量,却忽视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证据意识差、不重视资料管理工作。企业不存在专业的资料管理人员,通常不能用证据证明自己是按照合同规定而行事的。

1.2.3 项目施工管理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工程规模大,管理上难免由于顾此失彼而产生风险。比方说技术风险,施工企业的技术风险是贯彻在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中的。如果出现技术方案错误等现象,必然加大技术成本,给企业带来损失。投资单位对建设工期的要求通常很紧迫,再加上可能出现的意外,造成施工企业工期压力大.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

1.2.4 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材料价格时常变动,也会给施工企业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资料显示,材料费用通常要占到工程造价的70%左右。就是说,材料价格的变动严重影响着施工企业的利润。但是,材料价格并不是施工企业本身可以控制的。尤其是像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其价格的变动情况有时会远远超出预料。若合同签订过程中充分没有考虑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很有可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

1.2.5 施工安全和质量风险

安全和质量问题是施工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这类事故一旦发生,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对伤者与其家人造成灾难与不幸。施工企业轻则罚款,重则降级甚至吊销资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而此产生的信誉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1.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

拖欠工程款问题是建筑业的老大难问题。此问题如何得到有效解决,对施工企业至关重要。根据建筑行业目前的情况,有的单位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施工单位不利的要求。再加上建筑市场长期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竞争十分激烈。建筑企业存心拖延工程结算日期的现象也有发生,导致施工单位错过了最佳催收工程欠款的日期,不少建筑单位余账未清,新的拖欠款又会出现。

2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2.1 前期的风险管理

2.1.1 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保障合理承接工程任务。企业取得招标文件以后,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全面考虑风险成本,评估合同所存在的风险性。避免合同中出现不公平条款,让合同的隐患消失在前期的评审阶段。

2.1.2 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

要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确定是否投标或者投标的标价。要对企业的实力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投标的实际过程当中,主要考虑的评估要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机城设备能力、索赔能力、偿债能力、施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并且把市场价格波动因素一并列入合同条款当中。

2.1.3 必须审慎选用项目经理,以降低更换成本

在工程项目当中,项目经理担任着全权负责的管理者角色。其承担着企业的种种受托,应该拥有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对高级管理层要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不能让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对项目经理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决策行为进行监督。此外,还要设立离任审计制度。

2.2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2.2.1 合理运用分包第略

施工企业在实际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的专业分包,寻求信誉好、实力强的合作伙伴。利用好、管理好这些专业分包企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合理规避风险。要对分包商承包的工程实行严格的管理,促进其认真、积极地履行分包合同。

2.2.2 完善合同管理,实行专人专责管理

施工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管理合同的机构与部门,完善合同管理岗位,实行专人专责管埋。有关合同文本最好套用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举荐的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2.2.3 加强对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

项目经理人要提高证据意识,完善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健全管理体系,重视对项目合同的管理。同时,要重视人事管理工作,将项目成员纳入到人事管理系统中。职能部门要对项目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视察工作,做好过程控制。

2.2.4 努力加强项目管理,积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

要向市场以及工程工期进度、安全、质量要效益,实施管理目标责任制。保障工程质量、工期等各项指标真正落实到人,与企业激励机制和效益进行挂钩,充分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强化对工程节点结算与竣工决算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大幅度的流量波动。

2.2.5 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接收工程项目以后,应该和材料供给商及时签订供给合同,以避免因为材料的涨价造成施工企业的损失。施工企业还可以经由银行或者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担保,或者向保险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风险发生时,可向保险人索取一定赔偿,从而将未知的风险部分转移给第三方。

2.2.6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减少制度风险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以减少制度风险。好的制度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企业不制订,不执行有关制度,管理上出现漏洞,必然会使企业面临危机。项目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以保障企业各项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施工企业可以和当地税务局进行协商,以税法为依据,与其进行交涉和沟通,从而实现合理筹划税务,减轻项目的税负。

2.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管理

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完善工程结算管理相关工作,做好结算前的各项准备,如变更签证、实物量核对、索赔、结算书的编制与送审等,避免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结算工作的延误。

其次,设立项目清算小组以及类似的部门,实现专人负责项目清算事务,催讨债权,还要保留有关证据,避免失去索赔的法律时效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3 结语

建筑企业的风险防范需要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风险控制环节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战略上重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列出建筑企业最需要关注的经营风险,并提出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办法。

第8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应付账款;管理;风险防范

由于供应商有着对提高销售增长率、扩大市场份额的竞争意识和偏好,所以其与金融机构相比,在于企业商业交易上面,有着更为慷慨和灵活的商业信用,这便形成了企业应付账款的自然融资性。不过,如果企业不能够按规定日期偿还应付账款,则其将会面临企业信用危机,甚至可能会引起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最终还有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应付账款的管理以及应付账款的风险防范在企业管理中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的。

一、企业应付账款的成因

企业应付账款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企业应付账款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竞争形成的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主要表现是企业占用了其他企业资金,在企业的持续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其资金是有限的,往往不能以全部资金去支付购入款项。只有在受到产品销售货款之后,才能补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付账款。在目前的买方市场经营条件下,由于企业资金支付能力有限,所以供应方一般采取的都是赊销的手段。

2.企业个人行为造成的应付账款

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往往鼓励采购人员采用挂帐采购的方法,相应形成应付账款,减轻企业资金的紧张度。这样一来,就有的人在采购的时候,在没有产品升级、换代以及实际生产的需求的情况下,毫无采购计划的过滥采购使得企业库存出现严重积压的现象。甚至有的采购工作人员不以企业利益为主,为了个人私利,在收取了他人的好处费之后,加大企业采购量,给企业带来了过高的应付账款。另外,有些企业还有一些不正确的应付账款处理方式,例如赖账、恶意拖欠等行为,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应付账款日益增加。

3.银行信贷和应收账款也会促使企业产生应付账款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企业的自有资金是有限的,周转资金短缺的趋势也会日益明显,银行信贷成了企业流动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目前很多银行都在进行一些商业化的改革,改革后的银行为了确保企业的贷款质量,在对企业放贷时,一般要通过大量的考察和多重环节的审批。因此,企业从银行借款的难度增大了,为了持续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采用挂账采购。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在产品售出后,迟迟收不到货款的情况。由于资金收不回来,企业的有限资金过多的积压在应收账款上面,这给采购环节的资金投入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为了不影响生产,企业必须进行赊账采购,则相应形成了应付账款。

二、企业应付账款的管理

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产生正常的应付账款能够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这对企业来说是有利无害的。但是,不正常应付账款的产生,将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应付账款的管理,加强企业应付账款管理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应付账款是一项需要直接责任人、领导和工作人员共同协作的企业行为。这项工作需要主要领导对应付账款工作的指导管理,分管领导对各有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了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需要建立有制约、多层次的采购审批手续,例如制定库存管理办法、采购投标管理办法、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办法、物资采购价格管理办法、物资采购审计管理办法、物资采购人员管理办法等等审批手续。并且,通过对采购计划、数量、架构、金额等的审批,使得企业的应付账款控制在最佳水平上。

2.严格规范应付账款的挂帐和库存管理

企业应该严格的规范应付账款的挂账全过程的管理,不符合物资采购规定的坚决不挂帐。例如,无入库或入库检验合格标志、运费发票与物资采购发票不配比、增值税发票不合格、价格、运输方式或包装物与合同不符、质量不合格等等不合规范的情况,都不允许挂账,同时还要对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企业采购的物资,经过质检部门的质量检查合格后,进入库房存放。采购人员是需要凭借入库点验单、物资检验合格证和发票到企业的财务部门报销,形成应付账款的,因此,库存管理对应付账款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市场上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库存积压过甚必然会引起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库存物资过少,在生产急需时又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确定合理的存货资金金额和库存水平,加强对库存的管理,才能使得应付账款有一个合理的稳定水平。

3.定期进行严格的审计

为了防止企业管理不严带来的各种应付账款问题,企业要对其应付账款的发生和支付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审查。例如在对物资采购价格进行审计的时候,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上面物资价格、包装费、保险费和运杂费,如有任何一项与合同上的价格不一致,则应该对其费用进行拒付。通过严格审计,可以查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应付账款管理问题,并得出妥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期的严格的审计能够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有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为企业在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三、企业应付账款的风险防范

应付账款的风险管理是与采购、生产、运输、市场等部门的控制与运作息息相关的。企业在针对应付账款的风险时,可以采取降低、回避和分担风险等管理策略。

1.确定应付账款控制库存目标

应付账款控制目标库存的明确是应付账款水平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企业只有在确定了其库存目标之后,合理的分配企业资金周转,使现金的流出和流入相匹配,这样一来才能企业在满足生产和经营的情况下降低企业应付账款的风险。企业在确定应付账款控制目标,需要考虑到企业经营环境、市场物价走势、企业的经营状况等等因素。

2.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防范库存波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企业各个部门能力进行整合的一个关键。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为企业存货的控制和周转提供准确的信息,为企业各个部门的实时动态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局域网、条形码等信息管理技术可以降低库存的波动性,提高存货的周转率。在企业应付账款管理中,引入ERP 系统,可以把企业的财务管理、产品分销、存货周转、生产和采购等各项业务集合在一起,将生产和流通中的库存控制在最佳水平,为库存管理节省了不少费用,降低了应付账款的波动性风险。

3.让供应商分担风险

企业占用供应商资金只有在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周期与存货周转周期之和小于应付账款的周转周期的情况下,才会对企业提高资金使用率有利。如果企业在其价值链中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则企业可以依赖其产品、技术和品牌的优势让供应商自愿接受企业制定的供货、质量标准以及付款条件。让供应商将存货放在企业的仓库,但不确认为应付账款,在存货进入流水环节的时候才正式确认应付账款。这实质上就实现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有效的将企业应付账款风险转移给了供应商,实现了让供应商分担风险的管理决策。

总而言之,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库存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合理转移企业风险等管理策略可以有力的控制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资金的安全性,并对企业的应付账款风险有了一个很好的防范。这些管理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使得企业有效的降低、规避和分担应付账款风险,还能使得企业享受到应付账款的低成本性和便利性。(作者单位: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处 117000)

参考文献:

[1]朱开悉.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J].财经论丛;2001(05).

[2]智耕,王永华.从“应付账款”中挖出问题[N].中国税务报,2009年.

第9篇:国企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新创了新水平。年,继续坚持以承包经营为主线,全力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经营指标。全年共完成施工产值3.9038亿元,同比提高338万元,成本降低率3.5%,实现利税1362.9万元,同比增长64.9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21800元/人年,同比提高137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1万元/人年,同比增长6400元,土建、安装工程质量合格率分别达到100%,有两项主体工程获太原市优,两项省优,申报五项部优,一项获“太阳杯”。两项获市级安全文明工地,一项获省级安全文明工地。安全生产实现了“三零”目标。

重点工程打出了新的声誉。面对困难与挑战,公司迎难而上,精心组织,抢工期、抓质量、强管理、保安全,保证了各项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顺利移交了古交电厂和配煤厂,而且完成西山热力网、柳林华晋沙曲选煤厂二期工程改造,加快了西山宾馆和官地矿工程建设的速度,其它工程也因快捷的速度、优良的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在总公司重点工程建设立功竞赛活动中,公司被评为一等立功单位。在屯兰矿精煤皮带走廊安装及配电抢修工程中,原计划12天的工期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被总公司荣记一等功。特别是总公司重点工程官地矿选煤厂浮选系统改造工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仅工期紧、施工场地狭窄、作业环境脏乱,而且高空作业多,交叉作业频繁,设备运输和吊装困难,加之资金短缺等等。然而,不畏艰险,发扬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和知难而上的拼搏精神,靠着一股刚毅坚忍的锐气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必胜信念,啃下了诸个“硬骨头”。工程按期优质高效竣工,再一次书写了新的“速度”,企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各项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进步。在“创新管理年”中,坚持精细化管理原则,加强了企业的各项基础建设。推行了成本核算一体化考核,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体制,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执行资金使用制度,加强资金使用与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与合同管理,制定完善了预算与合同管理办法,做到无预算不付款,无合同不进场,切实维护了企业利益。推行了安全明细化、标准化管理,加大安全绩效考核力度,使公司全年的安全工作始终保持在稳定状态。建立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过程控制,落实质量考核监督,促进了工程质量的稳中有升。

素质工程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一是通过干部作风教育整顿,广大干部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作风有了明显改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突出,恪尽职守、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带动职工夺取了一个又一个工程的胜利。二是通过组织职工专业培训、技能比武,树立典型、重奖优胜,焕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学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素质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职工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改善。我们把温暖工程不断引向深入,满怀真情地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年初承诺的八件好事已逐一落实。清查并尽力兑现拖欠职工的奖金;修缮了住宅楼的上下水管道和暖气;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外出务公和应聘机会,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重大节日为职工购买粮油;走访慰问、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帮助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费用;为全体职工普查身体、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