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学校德育管理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论文摘要:激励机智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激发和鼓励,催人奋进。它是取得最佳领导效能的前提与备件。结合分宜中学的实际做法,从思想激励、信任机制、目标机制、物质激励、关爱激励等方面总结和探讨了如何建立学校管理中的教师激励机制。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教师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激励,作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学校管理活动的始终。激励机智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激发和鼓励,催人奋进。它是取得最佳领导效能的前提与条件。因此,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激励机制,是值得校长们深思的课题。校长们在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须轻重适宜,权衡得当。几年来,我们学校认真运用学校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努力培养一支肯学习、敢尝试、重在参与、不断进取、敬业爱生、奋发向上、士气高昂、凝聚力强的教师队伍,在队伍建设中熔铸学校精神。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的。

一、思想激励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使我们的群众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甚至是一些不链康的思潮的影响。我们的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校长要千方百计的从思想政治方面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绝不能忽视政治学习。我校每两周召开一次校务会议,每两周召开一次年级组大会,由年级组长和分管领导传达校务会议精神,组织全体老师开展政治学习。学校还利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会,由备课组长带领组员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

我校实施的名师工程,每年推出一批优秀教师予以表彰,并委以重任,从而在全校形成一股学名师、创名师的良好风气。聘请本校及外校的特级教师和模范教师宣讲先进事迹和优秀经验,让全体教师聆听大师教诲。通过学习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学习优秀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职工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树立乐观向上的思想,养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用平常心、喜悦情、快节奏、高效率的主人翁心态做好自己看似平凡却很伟大的工作,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

思想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领导的身体力行、模范带头作用。在学校里,校领导是明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你要求教职工要按时到校,你自己得做到;你要求教职工要履行因事请假制度,你自己也得做到。为此,我要求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带头执行学校的考勤等各项制度,做全体教职工的表率。

教师精神上的享受重于物质上的享受,尤其珍惜自己的成就和荣誉,这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需求。因此,要在教师中形成一种比学习、比上进、比贡献的局面,对教师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和效果要通过种种方式给予积极的强化,给予肯定和奖赏,以增强教师工作的行为倾向和增强教师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力。学校领导要鼓励并且正确引导教师问的竞争,强化竞争意识,形成竞争风气,采取措施,为竞争创造条件。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我校都举行隆重的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嘉奖,优秀教师大幅像片张贴在学校的玻璃橱窗内,成为全校教师的学习榜样。

二、信任机制

诸葛孔明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相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以及古人的“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彼此信任的心理力量是巨大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邦的道理也适合于我们的学校管理。校长的信任,会激发出教职工的内在动力,使教职工发挥自己的潜能,感到自己价值的存在,从而形成一个团结一心、协同作战的集体。我校选拔一批年轻人担任年级组干事,参与学校管理,既细化了管理目标,又体现了年轻人的价值。年轻人有朝气,接受事物快,往往有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他们感觉到了学校对他们的信任,更加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还让年轻人担任重点班的科任教师。他们感到既光荣,又紧张。都想要努力把工作做好,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校领导的随堂听课有时会让上课的年轻老师感到紧张,这时,我们的一个微笑可能化解所有的紧张。是的,有时一句“相信你会于好”,甚至是一次点头,一个微笑,都会如春风般沁人心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目标机制

校长要帮助教师确立明确的目标。校长要带领各处室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标,使每个教职工明白自己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怎样去奋斗,怎样才能创造性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目标既然明确了,全体教职工就会按照所规定的目标具体的、有效的去完成各项指标,就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同时,这个目标是有目共睹的,是一把尺子,它可以科学准确的衡量每个人的工作情况。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制度,如《分宜中学教师十不准》,《分宜中学坐班制度》以及学科平均分相差5分要当作教学事故处理等。我校建立了长期的高考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培养机制,将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班、每个教职工身上,完成了给予一定的奖励。我校改革考试制度,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改为段考制,订立帮扶目标,完成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作为评奖评优的一个要素。校长要作到目标面前人人平等,谁走在目标前列,谁就是标兵,就该褒奖,要克服漫无目的凭印象的激励方式。

四、物质激励

过去,对教职工进行精神鼓励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励,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给校长管理学校带来了问题。在经济社会时代,精神鼓励不能满足激励的需要。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能有最大的激励力量。其中只要有一个处于低值,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推行合理的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使教师得到的物质报酬与教师付出的劳动相当,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教师就会增强工作动机,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努力去完成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学校在精神激励的同时,积极开展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实施多劳多得的结构工资制,提高课时工资单价,从而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工资不搞一刀切,每学期期末考试根据老师的教学平均分在全年级的排名,确定等级,按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根据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确定班车任津贴等级,拉开r班主任的收入距离。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论功行赏”,使教师认识到,工作的好坏,贡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从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工作上。

当然,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是相辅相成的。如派老师去参加培训、学术会议,把握好教师的晋级、评优等,这本身既是对教师的精神鼓励,又隐含着物质奖励。

第2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一、管理者应认真做事、正确做事

作为管理者,做事要有目标并做正确的事,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正确的科学决策。做事要有计划和策略,清晰的工作思路是做事的前提,周密的计划是做事的保证,有条有理,做事时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另外,作为管理者要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做事认真细致,求真务实,注重细节。切不可以为自己是领导就只管发号施令,自以为是,把工作都扔给下属去做,自己却不给人正确指导,下属加班自己却不知所踪。更不可取的是朝令夕改,头一天自己布置的工作别人通宵达旦赶工出来,第二天却被管理者全盘要求重来。这样的管理者必然招致群众反感和质疑。作为一个智慧的管理者,当自己的决策出现失误时应不要着急盲目自己之前的决策,那样只会降低自己的威信,要总结反思看是否能弥补,如果不能弥补就要给团队成员真诚道歉并一同参与接下去的补救整改工作。不要因为自己是领导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不去直面改正。事实上我们的老师是宽容的,领导不是神也会犯错,只要有错承认并纠正群众会更信服。

二、管理者必须学会做人才能管好人、带好人

作为学校管理者,因为要管人带人,所以自己先学做人是必须的。首先,做一个善于学习、会相处、能做事的人。学习是相处、做事、做人的基础,相处是做事做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卡耐基总结出一个成功的公式:成功=30%智商+70%情商。在这里,智商指的是工作能力,而情商则是指待人处事的能力,即指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认知他人情绪并进行协调的能力。也就是指和人相处的能力。做事是一个人的价值的体现,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他做事的能力,即会不会做事、能不能做事。做人是人生的追求。一个人是否有价值,是否被人拥护和敬仰,取决他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管理者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善良有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堪为榜样,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一个时时处处为老师着想的管理者,一个愿意帮助下属承担工作的管理者必然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管理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身在管理岗位要做敢担负责任的人。人在不同的团体中有不同的责任,承担不同的角色也有不同的责任,有社会责任,还有道德责任。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负责任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尤其是在领导岗位,肯定面临着承担责任,决不能做有功劳自己上,有责任别人担的事情。当今时代,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就是敢于担当责任,不能推卸责任。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我们做诚实守信、公道正派的人.这是做人的道德要求,更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是领导行为的生命线和底线。只有坚持了诚意正心,才能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否则就是失职。我们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是组织和大家的信任和委托,时刻不能忘记,应该摆正位置,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忌自满浮躁,高高在上。那种当群众来向你反映情况时把问题推给主任去解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团队合作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不把利益看得很重的人,他必须会分享,不独占功劳和光环。必要的时候,推功揽过也是需要的。不要过于看重虚名和蝇头小利。只有做到上述所说,管理者才能开拓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一个人和谐地融入群体,极大地拓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实现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一个厚道豁达的管理者,一个善良宽容的管理者,能让团队里的人心甘情愿地愉快地做事。同时,缔造深厚的同事情谊赢得他人信任能让自己愉快地推进工作。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学校也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管理者取得成绩要懂得和同事分享成功和快乐。不能将功劳占为己有。哪怕自己做出了主要贡献,也不能忽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不然只能走向孤立。现实中我们会遇见一些自命不凡的领导,自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工作能力强,不把别人的付出和支持放在眼里,取得成功时倨傲地表功,仿佛工作从思路到过程都是他一人所为,实在让人不齿。更有甚者把荣誉和好处一人独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同事们纷纷远离和孤立。可见,无论个人能力如何出色,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群众基础是一个管理者的悲哀。试想,一个口碑糟糕、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如何能带领好一个团队吗?

五.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用人之长

人一上百,形形。中国职场从来不缺愤世嫉俗的人或者马屁精,作为领导如何管好这些人、用好这些人是门学问。在基层做普通老师的时候可以对这些人敬而远之地保持安全距离,但是作为管理者这些人是绕不过去的。但一定要相信身边很多看起来很懒散的同事也许是个极有灵气颇有创新思维的人,一天牢骚满腹的愤青说不定就是个追求完美工作效果的人。即使是那些一天正事不做闲话满天的人也一定能引导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可见人人都有优点,不要总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缺点,要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并有的放矢地用好。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会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承认每个人的优点,会放下架子,发扬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彼此取长补短以让工作更好地推进。聪明的人总是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想那刘备不正是把智慧的诸葛亮和勇武的关羽、张飞引入到自己的团队中大家取长补短才铸就蜀国江山的吗?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六、管理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才有话语权,布置与亲为要结合

曾经有一个管理者,领导着一帮业务能力精湛的老师而自己年纪轻轻、身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可以躺着享用的资本与光环却不亲临一线教书,即使学校他这门学科严重缺老师,他情愿学校花钱外聘老师也绝不上自家的专业课,还在会上对老师们说他来是搞管理工作的不是来上课的之类的话,他的这种作为引起了大量超工作量的老师们的严重不满。后果当然是干群矛盾紧张,以及大家对这位领导的质疑。在这里特别想向那些即使在领导岗位多年仍然坚持一线教学并教学成绩显著的领导们致敬。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在学校这个地方要想站得住站得稳、说话掷地有声,就必须站好讲台并且还要业务能力过硬,为老师们树立好榜样。否则,在开质量分析会时或者在评公开课时即使你一个人在那里唾沫横飞、自以为是,恐怕在旁人看来也只是跳梁小丑自编自演而已。毋庸置疑,一个管理者只有业务精湛才有话语权,才能在布置工作时不会遭遇老师们抵触的情绪。当然对于管理者来说虽然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对,但是事必躬亲也不妥。毕竟你是个统筹者、指挥者,你需要以身作则和大家一起干,但是更需要统筹兼顾,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下面合适的人去做。

七、管理者需要点燃老师的欲望,激发老师的激情

第3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二、抓紧制订或完善《办法》实施细则。《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已出台省级学籍管理办法的省份要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完善和调整,尚未出台省级学籍管理办法的省份要根据《办法》要求抓紧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操作办法。

三、有效开展《办法》教育培训。要按照职责划分组织对学籍管理人员和学籍系统技术支持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加强学籍管理的重要意义、《办法》的基本内容、学籍系统的基本功能、学籍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学籍变动操作办法等。对省级培训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实施。

四、建立加强学籍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制订实施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要建立学籍核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究违反规定人员的责任。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办法》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我部安排教育管理信息化经费和其他经费时将与《办法》实施情况和成效挂钩。

五、营造实施《办法》的良好舆论环境。要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家长通知书等多种方式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重点介绍必要性、重要性和预期成果。要取得家长理解和支持,使《办法》家喻户晓。要让教育部门认识到《办法》对于科学决策的价值,让学校感受到对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作用,让家长和社会体会到教育部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服务水平的坚定决心。

【附】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科学管理水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国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第三条 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各地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建设全国联网的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电子学籍系统),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内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制订本省(区、市)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建设电子学籍系统运行环境和学生数据库,确保正常运行和数据交换;作为学籍主管部门指导其直管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

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本省(区、市)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作为学籍主管部门指导其直管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督促学校做好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负责学籍信息收集、汇总、校验、上报,应用电子学籍系统开展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章 学籍建立

第四条 学生初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为其采集录入学籍信息,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

学籍主管部门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核准学生学籍。

第五条 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终身不变。学籍号具体生成规则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订。

逐步推行包含学生学籍信息的免费学生卡。

第六条 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籍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

学籍管理实行“籍随人走”。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残疾程度较重、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由承担送教上门的学校建立学籍。

第七条 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

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

学籍基础信息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

第八条 学籍档案分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纳入电子学籍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由学校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

逐步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

第九条 学生转学或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时,学籍档案应当转至转入学校或升入学校,转出学校或毕业学校应保留电子档案备份,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复印件。学生最后终止学业的学校应当归档永久保存学生的学籍档案,或按相关规定办理。

学校合并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并入的学校管理。

学校撤销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管理。

第十条 如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修改学生基础信息的,凭《居民户口簿》或其他证明文件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附《居民户口簿》复印件或其他证明复印件,由学校核准变更学籍信息,并报学籍主管部门核准。

第三章 学籍变动管理

第十一条 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统筹制定。

第十二条 正常升级学生的学籍信息更新,由电子学籍系统完成。

第十三条 学生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学籍进行转接或学生毕业(结业、肄业)时,学校应及时维护电子学籍系统中的有关信息,并将证明材料归入学生学籍档案。学籍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学生学籍变动信息进行更新。

第十四条 学生转学或升学的,转入学校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予以核办。

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转接。

第十五条 学生办理学籍转接手续后,转出学校应及时转出学籍档案,并在1个月内办结。

第十六条 学生转学或升学后,转入学校应当以收到的学籍档案为基础为学生接续档案。

第十七条 特教学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转入特教学校就读的,其学籍可以转入新学校,也可保留在原学校。

进入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学籍是否转入工读学校,由原学校与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商定。

第十八条 省(区、市)直管学校、设区的市直管学校学生的转入转出情况,由学校每学期书面告知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

第十九条 学生休学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后,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登记。复学时,学校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学生休学期间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

第二十条 学生到境外就读的,应当凭有效证件到现就读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回到境内后仍接受基础教育的,应接续原来的学籍档案。

第二十一条 学生死亡,学校应当凭相关证明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注销其学籍。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依法及时书面上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在义务教育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并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的,就读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应于每学期末将学生学籍档案转交其户籍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学籍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配备或指定学籍管理员,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机制。

对学籍管理员当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各级学籍管理员的基本信息须报送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四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每学期复核学生学籍,确保学籍变动手续完备、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

第二十五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学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4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口语交际教学;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对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训练才能获得。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出发,顺应学生将来就业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工作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为将来择业就职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点仍然是语文知识和读写训练,口语交际教学或作为点缀,或被忽略,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重视较少。因此,如何更新观念,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口语交际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口语交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综合行为,要完成口语交际,就必须有多种系统的参予,如思维系统、语言系统、情感系统、态势系统、听众系统等,多种系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口语交际的任务;口语交际的方式虽然是以有声语言为主,但同时也综合了“无声语言”即手势、体态、表情等手段,从而使口语交际既具有传声性又具有表情性;口语交际的内容也是一种交际者自身储备的综合调动,其中包括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知识储备,生活积累等。

“大语文教育观”是指以张孝纯、姚竹青为代表的,主张“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把学语文与学做人,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读写训练与听说训练有机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训练。”的语文教学原则。

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与他人进行成功交际。服务于生活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所在。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言语外的交际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口语妥善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培养与人和睦相处,遇事应付自如的能力,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不能单纯和孤立地进行听与说的训练,应该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素养。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乃至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

二、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交际实践。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创设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让学生在众多的言语实践中,学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形成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要一改以教师为核心的“一言堂”局面,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交际活动中的主角,在交际活动过程中,由于交谈内容不断深化,随时要面对新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符合自身性格的语言和方式与人交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灵活应对,因而更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色彩。“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生产,是一种关于‘人’的关怀,是一种关于‘人’的创造。”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要注重全体学生的整体提高,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很多时候,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学生的殿堂,他们总是侃侃而谈,老师也常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教学变成了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要营造民主的、自由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际情境,在协商、互动的教学情景中互为启发,教学相长。

第5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1

教育部对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工作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礼仪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技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古语:"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即礼仪是道德素质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是德育教育的最终体现,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对当代的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深入的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是职业技术教育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礼仪教育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弥补家庭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的欠缺

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渡的溺爱,导致很多学生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为他人考虑的性格,他们独立性差,生活能力低下,意志品质、集体观念薄弱,合作意识和服务他人的意识都十分欠缺,对父母的索取多于付出,这些状况的后果都不堪设想。

2、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社会上一些学生因为在寝室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导致的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使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开始重视起在校学生德育礼仪方面的教育问题。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究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产生消极、躲避、卑微的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和外界接触过少,封闭自己、沉湎于网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提高自信,降低挫败感、缓解心理压力,也能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的氛围。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和规范,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职业学校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这样不仅满足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化;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而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所以,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提高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礼仪教育需从学生自身做起

礼仪本身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也存在于心中,表现在言行上。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就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包含的不仅是言行的外露,而是一种基于内心道德修养的感情交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尊重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尊。目前,很多学生价值观念的缺失就是因为缺乏自我尊重,在面对复杂的外界因素的时候容易深陷其中。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也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和谐的发展。而利益的核心重在实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在院校内开展辩论,助人为乐等实践活动具有较好的作用。

2、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纳入到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中,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教育的人截然不同。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还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职业学校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3、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职业学校德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学校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礼仪活动,对于跨世纪的这一代青年学生来说,注重修身教育意义特别重大,这不仅是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1.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发展背景

最近几年,我国高职类院校的规模逐年增大,各个地方的办学机制和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在随之不断变化。高职类院校不仅在管理体系与教育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更在学生课程结构上做出了相应的革新,以全面配合和响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需求。可是就其实际操作上来讲,目前高职类院校在很多环节尤其是学生的学籍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1]。

2.如何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预警机制

(1)入学预警。在高职学生开始进入校园接受教育时,校方应积极开设以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为主题的演讲。另外,在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学科中适当加入学籍管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们意识到高职学校的教育方式与其之前接受的教育方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2)课中预警。多数高职院校应用的方法是根据一个固定的周期内,学生请假、旷课等次数进行具体考核评估,再经由教务管理人员对其予以相应的处分。还可在进行课堂教育过程中,以最直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警告。这种形式就要求教师在保证知识的全面讲解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具体记录,以备考核。这种方法在很大意义上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

(3)考试成绩预警。当前大部分院校关于学籍管理方面的规定一旦要求学生整个学年不及格的学科之和超过所有学科总数的三分之一,则予其留级。校方对学生学籍的处理时间频率一般都在一个学年。以对学生做出及时警醒为目的,校方会在第一学期的期末将学籍考核结果进行系统整合并传达给学生及其家长,督促学生积极改正不良的学习风气,并抓紧时间进行成绩的补救。

(4)学籍异动预警。各大高职类院校一般对学生的休学、复学和最久学习时间等都有其各自的具体规定。对休学时间将要截止的学生要提前予以预警,对那些不明原因而没有按照期限或者将休学时间进行增加的学生,相关教务人员要酌情根据个人不同情况为其建立特殊的档案以及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并利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返校通知。针对那些最久学习年限将满的学生,如果其没能依据人才培养的计划获得对应学分,要予以相应预警,提醒他们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学完相关课程并拿到规定学分[2]。

(5)毕业预警。针对将要毕业的学生,应在学生进入毕业班级之前,就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预毕业资格评估和考核工作,对没有达到具体毕业资格的学生予以提前预警。

3.进行学籍预警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校领导予以足够重视。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工作想要在各个学校内得到全面的落实,要对此机制中的相关细节规定作出统一、完善、具体的规定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校方领导的充分重视,如此才能够使相关预警机制具有足够的信服力。

(2)对学生隐私的保护。要着重对学生相关隐私信息进行保护,切不可只注重预警工作效果而忽略对学生应有的情感尊重。

(3)强化管理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预警工作的实施效果不仅受制度本身的具体规定影响,更大程度上还是以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态度为依据,所以,要强化管理部门的人员建设。

第7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策略

不管什么性质的学校,都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学工作自然永远是中心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常规工作,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如果没有高效的教学管理就没有高效的教学工作。笔者在此结合实践谈谈加强当前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些思考和对策,以求教于方家。

一、严格落实常规管理,确保教学工作规范有序

每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管理文化。但是随着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各个中职学校都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办学的规模比以前扩大了,社会的要求比以前高了,学生也比以前难以管理了,种种现状迫使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更加的精细和有效。所以,教学管理一定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

(1)学校教务部门在每学期开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比如总课程表的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这些必备的工作做好了,整个学期的教学才有计划可依,师生才会对一学期的教学和学习做好安排,按部就班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在真正开学之后,教务部门还有很多常规性工作要继续做好,比如教师临时调课安排、学生的学籍管理,等等。

(2)学校教务部门要加强常规教学纪律的执行,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督查,确保常规纪律真正严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实施主体,所有的课程计划都要靠教师去执行,教学管理工作要做好就一定要把教师管理好,保证每一位教师严格纪律、踏实工作、规范行为。教务部门对教师的出勤情况要严格记录,可以在学校公告栏或橱窗开辟专栏,用于公布每日教师考勤情况,学校要安排专门的检查小组,检查教师每天的出勤,尤其对缺课、早退和迟到等常见问题进行记录。第二天及时公布前一天考勤情况,及时与相关教师沟通交流,督促其整改。

二、增强教学管理干部素质,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果

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具体的人员来完成,要想抓好教学常规等工作,没有管理干部的付出是不可能的。

(1)教学管理干部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管理的水平。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对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往往是轻于培养、重在使用,对此学校领导层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例如可以给教学管理干部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为其读研、读博等学历提升提供方便,对自我学习和提高取得进步的干部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也应在尽可能每学年或每学期选派部分教学管理干部进行各种培训以此来促进他们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教学管理干部要树立服务观念。教育的新发展也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职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不再是以往的单一行政监管,而应该是全心全意为教学工作服务。学校要加大对教学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积极转变他们的观念,培养他们提高服务教学的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服务意识必须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三、构建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的中心工作永远是教学,只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就一定要有配套的督导与评价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整改,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督导与评价是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监控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常态化的有效督导与评价能促使教师不断钻研教学,有效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学督导与评价既有检查与监督的功能,也有反馈和提高的功能。它的存在不仅仅是让学校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更重要的是发现教师和课堂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自我整改、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激发教师的潜力,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第8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班级管理 感恩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在由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组成的“421家庭”里,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个个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过分的呵护与关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应该的,心安理得地挥霍别人给予的一切,养成了任性、依赖、不思进取、爱发脾气等坏习惯。他们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只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关爱别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私和冷漠。他们是社会公认的问题学生,他们无缘普通高中,最后都聚集到职业学校,因而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如何进行“感恩”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一、感恩的诠释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源远流长,《诗经》里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经典诗句;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篇;《三字经》里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古训。这些思想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浸染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是知恩图报的。

所谓感恩,《说文》释义为“感动人心也”。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二、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爱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识恩,其次要施恩、知恩,最后受教育者要感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给自己许多意想不到的感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1.识恩

感恩的前提是识恩,通过生活、教材、故事、网络,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

2.施恩、知恩

身体力行地让学生知恩。我曾经遇到这样一名学生,他忠厚老实、做事认真、性格温顺,除了行动较为独立、成绩不太突出外,其他方面都很不错。有一次科任老师气冲冲地把他领到我的办公室,说他上课看课外书。我了解情况后,知道他看的是《平凡的世界》,我没有批评他,反而称赞他有理想。不过最后我说:“在课堂上还是尊重老师的好,以后我会找一些好的书籍给你阅读,不过有一个要求,你每读完一本书,必须将你的读后感写出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对你这次违纪的处罚。”他当时就问我:“老师您为什么不批评我?”我说:“喜欢阅读是一件好事啊,只是你没有掌握好时间场合,何况我不是已经惩罚你了吗?”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了这个决定。在一次次赢得学生的掌声后,他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喜悦,过后我又有意让班委会的成员接近他,慢慢地他开始融入集体,脸上也有了他这个年龄应有的灿烂笑容。他成功就业后,在给我的来信中说:“一开始我就知道您对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故意的,我知道这种故意中包含的心血和伟大,正是您的故意才使我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谢谢您――老师。”

3.教育者自己要学会感恩

在一个周一的早上,我一进教室就看见我们班的学习园地又换新了。看了内容后,我感动了,我感觉到为人师的喜悦:被同学们称为烹饪一2班的指航灯、母亲、朋友的那个人是我。这个荣誉我确实受之有愧,让我震动。我觉得我没有做得那么好,偷偷擦去感激的泪花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人师表,并且我也会为这个信念更加努力地工作。

第9篇: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一项战略任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适应三大转型: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由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转型、由大学行政化运作向去行政化转型。2013年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学校推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让学院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实现高校财务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绩效型财务转变。建立高校以学院为主体的内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下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有利于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选择

(一)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提高现代高校管理绩效的时代要求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2009年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了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指导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以江西为例,在2013年3月江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确定2013年20个省直部门开展绩效目标试点,2014年扩大到70%部门,2015年实现全覆盖。与政府大力推行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相比,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办学的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推进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覆盖所有预算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少花钱办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既注重各学院教学、科研等水平提高,又强化各学院、职能部门理财责任意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工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迫切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形成学校主导、财务部门牵头、各学院和职能部门具体执行、教职工与评审专家等各方共同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格局,是提高现代高校管理绩效的时代要求。

(二)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现代高校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强,传统的高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二级预算管理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校内各部门存在不同程度“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存在有资金分配散、支出进度慢、资金绩效低、资金监管弱等现象,这样的预算管理造成预算管理缺乏刚性,预算期内随意调整、争夺资金、花钱随意、经费和工作目标捆绑不紧、与工作绩效不直接挂钩等现实问题。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一方面校级财务部门改变过去对资金统管过紧,学院经费自小等现象,给学院一定的经费自,激活办学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院绩效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目标捆绑挂钩,财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学院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实现成本最低化、效率最优化、绩效最大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加强民主管理、落实和扩大学院办学自的重要举措,是预算治理结构从控制取向到管理取向的转型,是预算管理理念和模式转型的质变。可以说,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运行的载体

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上起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大学制度运行的载体。建立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包括五个主要环节:一是预算编制确立绩效目标;二是预算执行全程监控;三是预算完成绩效评价;四是评价结果要反馈并且反馈结果有应用。这五个环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

(一)预算编制确立绩效目标

预算绩效目标通俗来说就是为什么花钱,钱花了是为达到什么目的。确立绩效目标是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也是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预算资金申报前,倡导“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使得各学院、各部门预算资金申报变得谨慎,避免浪费。预算编制申报书需具体细化该项经费预期使用情况,并说明能达到的绩效目标,包括预期提供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满意度目标等,预期效果包括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预算绩效目标要求指向明确,符合学院或部门当前目标和长远规划;要求各项绩效目标具体细化,尽量定量表述,如不能量化的,采用定性分级分档形式表述;要求制定绩效目标合理可行,符合客观实际。在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初期,先从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入手,如教学经费、学科建设经费、师资培训经费及科研经费等,逐渐覆盖到学校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所有经费。

(二)预算执行全程监控

对预算执行进行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预算绩效专项领导小组对预算批复的绩效目标进行监控,加快预算执行,保证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对偏离预期绩效运行目标的项目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对预期无效项目及时提出预算调整建议。

(三)预算完成绩效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是顺利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学校按照各类项目经费不同的使用方向和效益表现方式,按照“统一管理,分类考评”的原则,设立不同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评价学院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设计应该遵循全面性、效益性和可操作性。协调好业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关系,以财务指标为主;协调好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关系,以共性指标为主;协调好上层指标与下层指标的关系,不仅要安排好上、下层指标逻辑关系,还要保证上层指标的全面性、下层指标的突出重点。

为了保证预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并取得实效,根据“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可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增量评价与存量评价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多种绩效评价方式。在校内成立预算绩效考核小组,按照分级实施、分类考核、分块操作、分工合作的工作思路对学院的预算绩效管理进行评价,确保评价活动的客观公正。在考核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修正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

(四)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并应用

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是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院及职能部门,作为改进预算执行、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学校预算委员会及教代会公布,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评价结果应体现在校内绩效工资分配中,允许绩效评价优秀的学院上浮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二是绩效评价结果要体现在项目经费安排上,对评价业绩突出的,在项目经费保障上给予倾斜并优先安排;三是可以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促使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通过结果应用,促进各学院、职能部门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将评价结果引入到学校资金分配决策过程中,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建立绩效问责制度,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机制。

推行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措施

推行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有力保障,将对现代高校的管理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为了更好推行这项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一)加强宣传,强化绩效理念

财务管理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核心。现代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起“绩效第一”的理念,营造追求绩效的良好氛围,担当起绩效理财的责任。高校要充分利用文件、理论研讨会、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利用校园网、报纸等媒体宣传学院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花钱办事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校园风气。

(二)科学推进,建立健全制度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前各高校还是试行阶段,不能操之过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还是评价结果的应用,都有赖于一定的制度规范,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管绩效。要重点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办法、预算绩效管理指标及评价体系管理办法、结果应用管理办法等。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预算信息公开制,逐步形成绩效管理制度体系。除此之外,学校管理的相应配套措施和制度也应同步跟进,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三)建立健全管理工作机构,完善管理工作流程

为保证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工作机构,主要是学校的内部绩效预算委员会,绩效预算管理办公室、绩效预算专项领导小组、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责任主体等组成。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责任主体负责预算资金申报,根据绩效目标确定具体实施方案。绩效预算专项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学校不同业务口的绩效预算草案,组织绩效考核小组进行绩效考评。绩效预算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依据学校总体状况编制绩效预算方案,协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及监督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绩效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的批复下达和预算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绩效预算编制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的过程。整个预算绩效管理触及到高校每个组织机构或个人,绩效预算申报-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反馈-应用的每个环节要协调配合,明确各组织机构或个人在预算绩效管理中责、权、利,规范和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

(四)转变管理职能,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

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一直以来重心还是在实现收支平衡上,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全方面创新财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倒逼机制,促使高校财务向绩效管理转型。财务职能的转变对高校财会人员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又要掌握现代大学管理规律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只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适应现代高校财务管理要求。通过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建设,解决高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和共享问题,建立项目数据库、绩效评价专家库、绩效评价指标库、信息共享平台“三库一平台”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绩效信息化管理水平。

此外,增强预算及其绩效的公开透明,使学校的绩效预算置于全体教职工的监督之下,从而强化预算编制和实施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组织机构注重绩效预算管理文化培育和氛围营造,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在高校更是探索性工作。推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应结合目前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进而提高现代大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旭人.中国财政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褚贵忠.高校二级部门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探究[J].会计之友,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