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美丽乡村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乡村评估

第1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一、涉农专项资金到位情况

2013年以来,我局涉农专项资金为村庄环境整治省级引导资金、XX省村庄规划建设示范奖补资金、XX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奖补资金、村庄环境整治建筑物立面出新补助资金、五条主干道村庄环境整治补助资金和村庄环境全域整治市级补助资金。具体情况:2013年度村庄环境整治省级引导资金1635万元,2014年度村庄环境整治省级引导资金845万元,2013年度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村省级奖补资金240万元(新桥镇德胜村),2014年度XX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省级奖补资金240万元(东兴镇海镇村),村庄环境整治建筑物立面出新市级补助资金1635.39万元,五条主干道村庄环境整治市级补助资金500万元和村庄环境全域整治市级补助资金850万元。

二、专项资金拨付情况

专项资金到位后,我局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使用程序全额拨付到镇村,没有发生截留、挪用、侵占、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1、村庄环境整治省级引导资金:由市村庄环境整治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资金拨付方案,经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审核,报市分管领导审批,市财政局通过直接支付的方式将资金拨付到相关镇村(2014年第一批省级引导资金剩余7万元和2014年第二批省级引导资金430万元经市分管领导同意暂未拨付)。

2、XX省村庄规划建设示范奖补资金:市财政局通过直接支付的方式将资金的80%拨付到新桥镇财政所,实行报帐制,考核评估小组对德胜村村庄规划建设示范项目进行考核评估,验收合格后,余额全部拨付到村。

3、XX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奖补资金:市财政局通过直接支付的方式将资金的80%拨付到东兴镇财政所,实行报帐制,考核评估小组对海镇村美丽乡村示范建设项目进行考核评估,验收合格后,余额全部拨付到村。

4、村庄环境整治建筑物立面出新补助资金:我市对位于城镇主要出入口、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以及“三星级康居乡村”的村庄建筑物进行了立面出新,镇村为实施主体,全市共有城南办事处、XX街道、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7个乡镇的23个村庄4495户,出新面积1635385平方米,市财政按照每平方米出新面积10元补助给各个乡镇累计1635.385万元。2013年1月,由市财政将上述专项资金以指标形式下达到我局。我局于2013年2月和2014年1月分两次1470.06万元和165.325万元拨付到相关镇村(市审计局于2013年6月和2015年4月分2次进行了审计)。

5、五条主干道村庄环境整治补助资金:由市村庄环境整治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资金拨付方案,经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审核,报市分管领导审批,市财政局通过直接支付的方式足额将资金拨付到相关镇村。

6、村庄环境全域整治市级补助资金:由市村庄环境整治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资金拨付方案,经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审核,报市分管领导审批,市财政局通过直接支付的方式足额将资金拨付到相关镇村。

三、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

村庄环境整治、XX省村庄规划建设示范、XX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环境整治建筑物立面出新、五条主干道村庄环境整治和村庄环境全域整治是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全市农村呈现环境美化、河塘净化、道路硬化,农民群众对村庄环境的满意率和支持度大大提高。

第2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关键词]生态意识;体验活动;未成年人;政府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88-02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架构我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多纬度培养模式,运用体验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在达到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状况调查分析

要想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首先要综合考量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基础状况,为此,笔者对19名学生干部进行了生态意识的问卷调查。农村老家自然环境不好的占15%,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占56%,家庭成员没有环保意识的占11%,家庭成员没有获得生态知识的占11%,一直重复使用塑料袋的占5%,很注意节约用水的占22%。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我校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还很薄弱,需要加大力度不嗟亟行培养和发展。

(二)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研究方法和步骤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围绕课题调研方向,在本组“政府管理中运用体验教育给未成年人渗透生态意识”的研究任务中, 结合政府管理要求,本组开展了四个体验活动。

1.“美丽广西 清洁校园”活动

自治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建设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各县区乡镇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清洁工程活动,结合政府社会建设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美丽广西 清洁校园”活动,开展“爱护校园环境”“争当环保卫士”活动,成立“生态保护义工”和“绿色公民”团队,响应政府号召,用实际行动美化校园环境,践行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2.“生态旅游节义工”活动

为了迎接我县2014年“生态旅游养生节”的到来,让家乡的生态旅游发展更好,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生态旅游节义工队”,利用周末时间,佩戴“生态保护义工”“环保卫士”“绿色公民”“低碳帮手”礼仪绸带,背着粘贴“美丽上林,美丽人生”宣传口号的垃圾篮,手持特制垃圾钳,到旅游节登山活动路段进行卫生大清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生态旅游的深层含义,践行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3.“寻找最美乡村”活动

自治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工程已进入“生态乡村建设”的阶段,各县区乡镇都在积极建设“生态乡村”。紧跟政府社会建设管理步伐,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最美乡村”调研活动,让学生观察、发现、寻找身边的“最美乡村”,用实际行动支持政府的生态乡村建设,巩固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4.“最美花样少年”评选活动

南宁市正在大力开展“花样南宁”建设工作,打造生态优美的“中国绿城”。南宁市教育局传达政府指令,在中小学校开展“花样南宁、花样校园”的建设活动,种树种花,爱护环境,善待自然,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促进校园环境发展。笔者在班级开展“保护生态,争做最美花样少年”活动,通过“种花、养花、爱花、护花”等体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让学生的美好年华同种上的花儿一起茁壮成长,美丽绽放。

三、研究成果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体验调研活动,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有明显的提高趋势。

(一)“美丽广西 清洁校园”体验活动成果如下

经过3个月的个人综合体验活动,100%的学生生态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态意识提高80%的占调研人数的9%,生态意识提高70%的占调研人数的18%,生态意识提高60%的占调研人数的9%,生态意识提高50%的占调研人数的27%,生态意识提高40%的占调研人数的8%,生态意识提高25%的占调研人数的12%,生态意识提高10%的占调研人数的11%,生态意识提高8%的占调研人数的6%。

其中,原本生态意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蒙丹婷,经过4个阶段的体验活动,个人生态意识指数提高了50%,这是体验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开展半年“美丽校园我能行”的生态意识体验活动,100%的学生都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美化校园,个人的生态意识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生态旅游节义工”体验活动成果如下

在长达6小时和5公里的生态旅游义工体验活动中,81%的学生获得喜悦、高兴和自豪的幸福感,100%的学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环保的重要性,环保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5%的学生能感受到活动获得的爱心体验和人生价值。

(三)“寻找最美乡村”体验活动成果如下

通过参加最美乡村自评体验,个人生态意识提高10%~20%的占17%,个人生态意识提高30%~40%的占50%,个人生态意识提高,50%~60%的占33%。

考核测评小组5个未成年人通过参加“最美乡村”考察测评践行活动,个人生态意识提高30%~40%的占40%,个人生态意识提高50%~60%的占40%,个人生态意识提高70%~80%的占20%。

通过观看入选“最美乡村”的图片和听取测评报告,个人生态意识提高10%~20%的占5%,个人生态意识提高30%~40%的占52%,人个生态意识提高50%~60%的占40%,个人生态意识提高70%~80%的占3%。

调研测评数据显示,通过自评本村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情况,未成年人个人的生态意识均能有所提高,个人生态意识能提高50%以上的占40%,这是一个践行生态意识的良好开端。通过参加“最美乡村”考察测评,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个人生态意识能提高50%以上的占60%,这是践行生态意识的体验。通过观看入选“最美乡村”的图片和听取测评报告,个人生态意识提高40%~50%占52%,个人生态意识提高50%以上的占42%,这是践行生态意识的进步成果。

(四)“最美花样少年”评选体验活动成果如下

经过3个月的养花、爱花、护花体验活动,学生积累养花护花方法1~5种的占12%,积累养花护花方法6~10种的占25%,积累养花护花方法11~15种的占38%,积累养花护花方法16~20种的占25%。付出养花护花行动1~5种的占75%,付出养花护花行动6~10种的占12%,付出养花护花行动11~15种的占13%。

以上数据表明,通过团队分工合作、个体自评、集体测评、团队比赛的方式开展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活动的乐趣,践行活动的宗旨,感受活动的得失,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个人的影响能力,对学生个人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及激励作用。

四、研究效果分析

通^一年多的体验教育研究活动,笔者找到提高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结合政府的“清洁乡村”“花样南宁”建设指令,从校本研究入手,开展校园生态体验活动,能有效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2)结合政府“生态旅游名县”建设规划,开展社会体验活动,是提高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有效方法。

(3)结合政府“生态乡村”的发展趋势,开展“寻找最美乡村”体验活动,是学生践行生态意识的社会实效活动,对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课题调研的不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

在“寻找最美乡村”体验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

(1)原计划带领全体学生到“最美乡村”提名的村屯进行现场考察评估,让学生亲临其境,现场感受“最美乡村”的美好生态,普遍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由于客观因素限制,只能选派3个学生代表和课题组教师参加考核评选活动。

(2)如果能得到政府和乡村办的大力支持,一起开展“最美乡村”的考核、评估和颁奖活动,更能提高寻找“最美乡村”的调研效果,加大课题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彰显课题调研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和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活动,在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达到对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的良好效果,课题调研也接近尾声。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为课题调研而调研,要把学生生态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融入个人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延续课题调研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体现课题调研的宗旨和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石迪.大学生生态意识及其培养[J].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学报,2011(3).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肖锦凤.论弗罗斯特的深层生态意识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第3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1.以争创“五型”干部为着力点,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围绕争创“五型”干部,着力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大局意局,努力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针对织布湾班子缺乏战斗力的现实,增配一名责任心强、有工作魄力的年轻干部,强化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

2.以开展“三资”清理为着力点,加强廉政建设,巩固集体经济。按照市纪委、市经管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在镇纪委和经管站的具体领导下,从六月下旬开始,对等六村“三资”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一是通过“三资”清理,摸清了六村的家底;二是以此为契机,调整充实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三是进一步完善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主动征求党员群众意愿,克服盲目表态现象;四是严格控制各类开支,从源头制止乱开支现象,杜绝不廉洁行为。

3.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为着力点,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矛盾纠纷排查掌握的信息,主动介入,将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辖区内征地多、建设多、拆迁多等特点,组织村组干部配合镇维稳专班开展工作,消除隐患。如7月30日共同施工人员意外伤亡事件、10月份挖沟8组妇女下班交通死亡事件发生后,村干部提前做工作,避免了事态扩大,使之得到妥善处理。积极做好自来水、天燃气进的有关协调工作,确保了工程顺利开展。

4.以资产评估为着力点,积极稳妥地启动太子湖“两型”示范区建设。以对党和挖沟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多次邀请市物价局价格评估中心、太子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和挖沟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对太子湖资产反复进行登记核查,努力把集体损失降到最小,以此推动太子湖“两型”示范区建设进程。同时,反复向农户做工作,引导农户参观还建房,积极稳妥地推进挖沟村二组拆迁工作。

5.以量化考核为着力点,调动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强化量化考核手段,力做全镇四个工作片的“领头羊”。耕牛屠宰、社会治安保险费和水费收取、农村合作医疗费和农村养老保险费征收等工作都率先完成。计划生育工作克服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大等困难,强化村妇女主任和村干部包组责任,计生工作也有较明显进步。

6.以抓好挖沟村示范点为着力点,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当好联络员,组织村“两委”与市包挂单位——市住建委、市园村局迅速对接,及时沟通;二是当好参谋。按照市“四化同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挖沟村情民意,争取市住建委大力支持,确定立清障除杂、立面改造、沟渠护砌、绿化美化等项目,力争用较少投入换取村容村貌改观最大化;三是当时当好监工,始终坚持在工作第一战,对各项工程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全面监管,强化质量意识。目前,挖沟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为全镇十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做出了表率。

一年来,在总支一班人和7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主动学习不够,比如为了拆迁才去学习土地政策,物权法知识,工作往往凭经验,缺乏创新。二是律已不够,管理不严。总认为大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都不容易;因而工作上放低了标准,思想上放低了要求,行为上放松了约束。三是求稳怕乱思想较重,认为工作可以慢慢来,就怕出乱子,影响个人声誉事小,影响大局事大。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在“三进”上下功夫。

一是钻劲。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必须主动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有助工作开展,争当“内行”。

第4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情况

1.1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情况。农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人粪尿,洗涤、洗浴和厨用废水等。乌兰察布市地域辽阔,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呈现分布散、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水量差异大等特点。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与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用水习惯等相关,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还与居民的作息规律和村庄类型密切相关。1.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乌兰察布市立足农村实际,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农村环境整治提质增效为主线,协同推进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源头治理、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截至2020年底,乌兰察布市共计完成了206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十四五”期间本市计划再完成182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到60%。同时对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乌兰察布市结合农村环境实际,以县域为单位,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均已编制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为建设美丽乌兰察布奠定了坚实基础。1.3亮点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较大,乌兰察布市积极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项目,分批次、多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专项资金,优先整治生态环境敏感、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人口密集的村庄,通过在集宁区、卓资县、兴和县和凉城县等旗县选择符合要求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一个、见效一个,形成经验并逐步推广。

2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数量较少,且治理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丰镇市和兴和县,其他旗县只是试点性的开展。因此“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2.1污水收集率低。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有8个属于国贫县,2个属于区贫县。目前仅城镇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市政管网统一收集,其他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区域生活污水具有面积广、分散性高、难于统一收集的特点,污水收集率低。2.2认识不到位。农民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的危害性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是很理解和支持在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且受多年生活习惯影响,农户一般直接将其浇灌房前屋院菜地或泼洒到地面,导致管网纳管率较低。2.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部分既要建设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室外排水设施,还要涉及管网入户部分的室内卫生间改造,工程量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短缺、实施成本高。目前支持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市级和旗县两级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相对较少,资金缺口较大,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存在实际困难。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3.1分类分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城镇和乡村工作,在规划布局、治理模式以及核查评估等方面做好衔接。特别是要优先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风景区、中心村、城乡接合部等村庄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要规范设施建设与运维,鼓励第三方参与治理。制订长效化管理措施,开展已建设施调查评估与分类改造提升,定期通报设施运行和监测情况,持续推进集中式设施出水监测,做好美丽乡村的长效运维管护,切实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3.2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各部门统筹调度、信息共享、督导评估,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上,生态环境部门要与农牧等部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统筹衔接;联合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推进城乡污水协同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联合水利等部门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系综合整治。3.3加大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的保障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3.4科学分类确定治理模式。要进一步深入旗县市区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村庄位置、农户分布、基础设施、农户意愿等情况分类施策、科学施策,能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能纳入现有城镇管网的就近依托,能集中处理的要建立集中处理设施,不能集中处理的要进行单户或多户连片治理,避免生搬硬套。3.5加强宣传发动及报道。充分发动社会和群团组织、志愿者、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制定村规民约、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危害性、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改进生活污水就地泼洒的生活习惯。

4结语

近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村庄分布较分散、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各级各部门应当坚决扛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责任,结合各旗县市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实绩。

参考文献

[1]周琳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1(7):97.

[2]王海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2):85~86.

[3]顾元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化工,2021(03):14~15.

第5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一、城镇化的基点在县域小城镇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究竟以哪里为基点?国外通常的办法,即转移出来的农民向大城市聚集,这是各国的必由之路吗?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踏上了澄迈调研之途。

在和澄迈县领导座谈时,围绕城镇化问题,大家热烈讨论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讨论了今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的“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问题。县委书记杨思涛对的这些思想高度认同、心得很深。他对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一定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把农民都往大城市赶,转移出来的农民,还是要按照“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就地安置,不然,走国外过度城市化的老路,必然导致国外那种“城市病”,一边是萧条败落的乡村,一边是富人区与贫民窟并存的畸形大城市,人满为患、治安不宁、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经济、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的成本和代价难以预计。

澄迈县、镇两级领导形成共识,认为,从澄迈的实际情况看,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澄迈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上,这些小城镇是城乡的连接点,有利于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如果以这些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农民就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就地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思路下,澄迈人理顺了城镇化发展思路,即: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或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养生馆、放心菜园、果园采摘、劳动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村常住人口中从事非农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为促进“就地城镇化”,澄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地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澄迈县历史悠久,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海南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23年历史,是西汉时期海南三大历史名邑(即玳瑁、紫贝、苣中)之一,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遍布县域各地。位于金江镇美榔村的美榔双塔建于元朝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老城镇的罗驿村,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火山岩建造的古村落,自南宋1256年建村延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海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古村;该村走出了一位古云南丽江的知府,他返乡后,依照丽江古城样式再建了古罗驿村,罗驿村堪称海南的丽江城。澄迈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融入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城乡统筹,有力带动了这些古村落及周边的发展。如今,像美榔村和罗驿村这样古朴天成的美景,每天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目前,澄迈正在实施对这些古村落集中连片整治修复的工程,并筹划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亮点。

位于澄迈县北部的福山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是种植咖啡的理想基地,也是海南省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当地农民以传统方式种植和炒制的中粒咖啡为咖啡上品,享誉海内外。澄迈以咖啡为抓手,打造咖啡文化,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这一我国首家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风情镇项目,总体规划范围约76平方公里,集世界咖啡种植文化观赏、咖啡交易中心、世界咖啡口岸、咖啡制作观摩品尝区、陶艺制作创意体验区、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今年1―10月,来到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品咖啡的游客约有89万人次,省外游客25万人次,境外游客 10万人次。咖啡文化风情镇的建立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周边村庄的“就地城镇化”进程。例如,毗邻的向阳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村庄与咖啡文化风情镇一体融合,环境优美,风韵独特,游人如织,多种产业和家庭旅游收入可观,68户村民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很高的城镇化生活。

在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同时,澄迈还打造了台湾风情小镇、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等,这些风情小镇各具特色,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文明、富裕。这些小镇将用小火车连通,小镇及周边的村庄,连片形成就地城镇化的美丽风景,使澄迈成为海南新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澄迈县旅游接待人数12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4%;旅游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147.5%。

澄迈就地建设小城镇,既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依托这些小城镇发展起了专业市场、特色市场,也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澄迈已重点打造出三条“美丽乡村”带,以此为纽带,计划串连县域内的村、镇、开发区和农场,使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之间,形成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空间格局。按照计划,澄迈到2015年要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并力争到2018年,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就地城镇化”,农民离土不离乡,必然要求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相应地带来了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路网、供水网、供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的统筹方案。

二、关键是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往哪里去,也就是转移出来的农民,如何留得住,有保障,生活好,也是调研组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就地城镇化”问题,说到底是使人就地“转型”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新的产业承接兜底,使惯于务农的农民,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转型为新产业的自食其力者,从而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澄迈的实践令我们鼓舞。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正是注重产业带动和支撑,帮助传统农民转型。“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让“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可经营的商业品牌”,这是澄迈的雄心壮志。为此,澄迈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发展新型农业,振兴农村经济。

在《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中,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很多。比如,发展新型农业。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重点培植特色农业、包装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彩色农业、外向型农业。以澄迈火山岩红土地罕见富含微量元素硒为亮点,建设“开心”农场,开展消遣性农事活动,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产生活设施,即将土地作细致切割,每块农田占地 0.1―0.2 亩,由周边市县游客和外地游客认领种植,也可以由当地农民有偿代为种植,成熟瓜果由地块所有者自由支配。再如,发展特色林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种植珍贵树种或果树,在三条“美丽乡村”带上打造出一批咖啡村、福橙村、槟榔村、椰林村、花梨木村、沉香村等。又如,发展长寿产业。借助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开发长寿康体休闲项目、长寿康体休闲旅游线路、老人用品和富硒保健品等。提升城乡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养老中心、敬老中心设施建设,等等。

根据“以发展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原则,澄迈持续加强农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2009年至今,坚持“围绕品牌抓农业”工作思路,把注册商标与品牌打造作为农产品销售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商标品牌做精做强,努力走出“打造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品牌发展之路。经过4年“商标富农”探索实践,累计有效注册涉农商标1033件,其中著名商标18件,成功打造福山咖啡、澄迈福橙、澄迈福牛等一系列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澄迈的沙土地瓜、福牛、白莲鹅等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示范点已全省开花,成为广大海南农户的致富法宝;福山咖啡、福橙等也成为澄迈周边市县农民的摇钱树。由此形成的整个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成功吸纳了大量转移出来的农民,“旧式”农民在转移中成功转型,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可以说,切实推动农业现代化,并将特色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新型农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带动,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做好产业承接这篇大文章,以多种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正是澄迈的成功之道。

同时,澄迈注重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乃至中心村延伸。例如,澄迈积极打造海南生态科技新城,开出了一片新天地。海南生态科技新城走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新城内建设农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既为新城提供服务配套,又解决部分农民就业。对原土地上的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成立服务公司吸纳农民就业;为下一代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成为新城重要的后备人力资源。目前,园区凭借日渐凸显的环境、政策及服务三大优势,吸引了包括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印度NIIT集团、浪潮、惠普、东软、中软、长城信息、久其软件、展创光电等294家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数字医疗、地理信息、旅游信息化、物联网应用、高端电子制造、服务外包以及动漫创意等七大业务板块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快速形成。2011年园区实现产值33.9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和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65亿元,今年将努力实现生产总值超100亿元,力争容纳4-5万软件工程人员,向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目标迈进。位于澄迈的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也令人振奋,这是我国唯一能够生产飞机机窗玻璃和高铁车窗玻璃的国有控股企业,填补了国内玻璃生产的重大空白,就是这样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其物流、包装、检测、运输等业务,也为吸纳当地农民转型就业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硬指标

据统计,201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2.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5%,两者相差17.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城里的人,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公共服务方面,并未真正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处于被城市边缘化的状态。因此,调研组认为,是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就地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就地城镇化”后,农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有没有一个可以评估的指标,是调研组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以明确地说,澄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有这样的硬指标的,澄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统筹建设,并将之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前提。

澄迈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并持之以恒地抓“8+2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建设、电信服务、金融服务8个方面,以及富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个工程),作为澄迈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

“8+2民生工程”覆盖澄迈全县城乡,并注重向“三农”倾斜,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

率先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从2010年秋季起,将“三免二补”升级为“三免四补”,即免除十二年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助学生作业本费、职校和中技学生生活费、住宿贫困生生活费、贫困生助学金;

率先全省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目标,2012年,全县投入1179万元建设142家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3.7%,医疗健康信息化项目全面实施,建成了连接177家村卫生室、20家乡镇卫生院、3家县级医疗机构以及卫生局的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健康信息化网络,创造了农村卫生试点改革县镇村一体化的“澄迈健康模式”;

率先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农村“两场一室”(标准篮球、排球场,文化室)覆盖所有行政村和5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

率先全省实行分散供养和社会供养相结合的养老体制机制,对建省后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政府财政全支付,同时由政府财政予以老年生活保障补助。此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新农合参合率99.8%,城镇居民养老参保率99.6%,新农保参保率95.6%。60周岁以上人口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每月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最近,当地又把100―104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800元/月,105―109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1000元/月,110岁以上老人长寿补助提高至1500元/月;

率先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从2010年起,在全县11镇、177个村(居)实施推进宽带村村通工程,2012年继续投入2380万元,加快实施工程进展, 有线宽带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居委会和半数以上自然村(463个),基本实现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乡全覆盖;

率先全国实现金融便民服务延伸到所有行政村,截至目前,累计安装823部POS机(刷卡消费终端),发放借记卡8万多张,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47项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直接划入补贴对象,惠及8万多户农民;等等。

同时,澄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注重新能源(生物质能源、风电等)、绿色建筑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在乡村基础建设上的应用,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作为产业运营资本,以“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经济与环境治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立足对“绿色崛起”的正确理解,澄迈扎实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思路保护生态,狠抓以生态林业、生态海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家园、生态人生为内容的“八项工程”,强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注重在乡村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产业,以加强农村“造血功能”,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既美化人居环境,又推动农民致富。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示范典型。

目前,澄迈人均预期寿命77.79岁,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4.77岁、6.59岁;百岁以上老人215人,占总人口的38.05/10万,超出中国和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存活百岁老人7/10万、7.5/10万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澄迈广泛开展创建亲老敬老活动,帮老助老、敬老爱老蔚为风气。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问题。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的荣誉,不仅是澄迈生态环境优良的有力证明,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好标志。

第6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开展“两山银行”试点,是浙江省深化“两山”转化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全力推进“两山银行”改革试点,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将“沉睡的资源”唤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富民增收、共同富裕”。目前,已收储耕地2154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签订亿元项目1个,获得综合授信20亿元,发放各类贷款1427万元。1.主要做法(1)系统搭建运营平台一是运营平台系统化。挂牌成立衢州市柯城区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两山银行”),运用“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经营理念,统一开展全区生态资源存储和转化、生态产品招商、生态资产融资等业务,推进建立乡镇级平台公司。二是业务流程系统化。面向可收储生态资源,以村民或村集体自愿为原则,坚持确权、认定、评估、交易、经营等规范化操作,确保村民或村集体共享“利息”收益和分红收益。三是政策整合系统化。

制定全区土地经营权存储管理办法,进一步整合涉农政策和资金,为解决土地抛荒提供制度供给和资金支持。四是核算标准系统化。与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完成2015、2018、2019年区域GEP核算报告。(2)整体推进土地收储一是设立一套标准。明确适用对象是依法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村集体、家庭农场主等,对耕地和存储期限设定标准化要求。在确保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土地用途不变的提前下,按每亩每年225千克稻谷的标准支付固定“利息”,合作经营产生的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二是发动一批试点。聚焦重点乡镇主动查勘土地资源,精准对接所在村集体和村民,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主动吸引一部分闲置地块纳储。在航埠镇、万田乡、华墅乡等地,确定3个试点村,完成首张“两山银行”储蓄单开具。目前共收储耕地2154亩,涉及农户800多户,全部完成单季稻和高粱的种植。三是共享一定红利。立足合作共赢,积极探索政府、集体、村民三方共同参与的共治共享机制。一方面对符合存储标准的耕地,村集体和村民可享受固定“利息”收入,也可以耕地资源入股,与“两山银行”对经营溢价进行五五分成。另一方面对垦造开发项目,村民或村集体可按约定或评估后的标准享受存息,“两山银行”进行开发产生耕地指标。(3)精准定位引入资本一是精准对接金融机构。柯城区农商银行以“两山银行”建设中“农村资源变资产”为核心,推出特色金融产品,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培育特性、产质提升和实现产销衔接,提升品牌价值,起到引领作用。二是精准把握“开源节流”。“两山银行”负责直接收储运营砂石和矿产资源,持续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开展数字化管理,实现疏浚物从出水到销售全过程监管,疏浚产物资源化、产业化和集中规模化利用后,作为平台公司重要资金输入方式之一。

同时对全区废弃矿山进行资源化生态化统筹管理,从资源挖掘、加工利用、生态矿业建设到生态修复、造地造林、美丽乡村建设进行链条式管理。2.工作成效(1)实现产业落地2020年新垦造耕地12000亩,经“两山银行”运营、管理后,多家经营主体主动前来商谈合作。目前已与衢州跃进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亿元,建设稻鱼、蟹、虾轮作共生种养、农耕文化普及的立体式种养休闲观光科创园。(2)实现有效管护通过“两山银行”对已验收和往年的垦造耕地项目进行土地管护、地力提升、落实种植等,确保垦造耕地项目长期、有效、稳定发挥最大效益。第一批重点推进23个抛荒整治示范村建设,涉及7个乡镇(街道),已完成一次翻耕面积5210亩,经村集体流转的种植面积达2783亩。(3)实现富民增收通过建立“两山银行”、村集体和农户收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户享受“两山”转化红利。“两山银行”已与石室乡等镇乡开展合作,承诺每亩每年分红不低于225千克稻谷(即585元),预计农户存储“利息”收入超过100万元。(4)实现金融助力柯城农商银行作为第一批合作金融机构,对“两山银行”进行综合授信20亿元,用于生态资源经营、开发和乡村振兴。同时,针对“土地银行”开发农垦贷、农耕贷、种粮贷等特色产品,农户可凭“两山银行”储蓄凭证,获得相应授信或增信,目前已发放各类贷款1427万元,真正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通道。3.存在问题(1)“两山银行”信息化平台尚未形成目前已开展土地资源清单摸底调查,其他领域生态资源尚无较好的思路进行统计。(2)“两山银行”多样化生态资源整合机制尚未形成土地资源领域以外的其他生态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运营方式仍在探索,尚未有标准化的操作方式。(3)“两山银行”金融支撑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对于“两山银行”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参与积极性不高,融资渠道较少。4.下步打算一是总结“两山银行”的经验和做法,形成示范效应,以点扩面,在耕地确权、产业导入方面争取有突破。二是适时拓展“两山银行”业务,谋划研究老街老房、山塘水库、砂石矿产等资源经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强数字化集成,加快形成全区生态资源清单“和生态产品(招商项目)清单“一张图”,实现资源资产数据化收集、可视化呈现、智慧化管理。四是引入技术支持单位,谋划研究生态产业园“标准地”和“一村万树”碳中和交易试点的项目实施方案。

作者:孔吴俊 李赢赢 张宇骁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

第7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关键词】科学规划 政策扶持 新农村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五、老宅古厝的保护与拆除

第8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建设清洁美丽家园”为目标,以整脏治乱、完善措施、确保长效为工作重点,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动手、社会参与,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资源、综合治理、长效管理,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明显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提升居民文明卫生意识,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主要行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为中心,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城乡环境卫生薄弱地段、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改厕为重点,连续深入开展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实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大气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

(二)具体目标。到2020年底全面实现以下目标:

——全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5%;

——省级卫生乡镇、村(社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争创国家级卫生乡镇;省级卫生村(社区)达到100%。

——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100%。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十三五”规划相关目标要求。

——乡道、村道整洁通畅,路面保持整洁、无杂物,边沟排水通畅,无淤积、堵塞。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统一编制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逐步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功能。加强宣传引导,大力推进净菜进城,引导居民使用菜篮子布袋子、超市和农贸市场等商业网点“限塑”、服务性行业限制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等方式,促进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二)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城乡生活污水统筹治理,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城郊位于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村庄,逐步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将污水纳入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位于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以外的村庄,以居民小区为中心,建设污水处理站;散居及没有条件建设污水处理站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重点解决好农村畜牧养殖场(点)的污水处理问题,养殖业污水应单独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三)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无公害产业,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和商品有机肥应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培育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认真贯彻执行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露天焚烧秸杆的通告》,禁止秸杆焚烧,积极推广秸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处理综合利用。逐步完善农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逐步建立起收集和处理体系。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

(四)实施水网净化工程。加强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重点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强沟渠水塘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沟渠水塘的管护经常化、制度化。

(五)开展公路沿线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平整、硬化道路,强化路面保洁,疏通边沟,清理柴草堆、粪堆,整治占用乡村公路晾晒、堆放等现象。强化公路、河道沟塘沿线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全面清理公路沿线非法广告、标志、标语,实施绿化美化。

(六)强化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大力开展城区除“四害”工作,统一组织开展季节性病媒生活防控,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场所。

(七)广泛开展群众性卫生大扫除活动。坚持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推动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突出卫生问题。积极推进各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将清洁卫生纳入村规民约的内容。定期组织开展大清扫、义务劳动、卫生评比等活动,劝阻和治理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卫生创建活动的良好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要将整洁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和目标任务的检查考核。

(二)宣传动员。要结合爱国卫生月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氛围,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妇女、共青团员和青年投入到整洁行动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着力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卫生问题。

第9篇:美丽乡村评估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产业升级 体验 趋势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需求逐步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去获取某种高质量的体验。这一变化正是从产品和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化的体现。旅游的天然属性使其成为促进体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成为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乡村旅游以其“无忧无虑”的特质,也将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选择之一(杨阿莉,2011),他们期望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田园风光中体验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体验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基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就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我国乡村旅游业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经过近30年时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振兴国内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消费的有效途径(丁培卫,2011)。如今,我国乡村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经营形态。

从旅游主题角度可以分为农业游、民俗游、文化游;从旅游客源角度可以划分为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从旅游形式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观光型、教育型、参与型、康乐型。从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和需求角度,立足于对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与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分为体验农村文化型、生态休闲型、特色村镇度假型、科技教育型、特色餐饮品尝型和综合体验型。

以体验农村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通常是依托村镇特有的农业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通过参与性的活动设置和特色文化产品购销,让游客欣赏、体验当地优秀文化。以生态休闲为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则是充分利用村镇优秀的山水、林木等自然景观和特色田园景观吸引游客到乡村来休闲度假、疗养身体、缓解心里压力。特色村镇度假型乡村旅游项目,通常以历史悠久或民族韵味浓郁的村镇为载体,利用村镇建筑、村民的生活方式、特色的文化资源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服务。这三种类型乡村旅游是在保持乡村古朴、真实、自然的基础上,对村镇当地特色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旅游者创新一个愉悦心情、康健身体、返璞归真的环境。

科技教育型乡村旅游项目通常在城市郊区,以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导,建立农、林、牧生产示范园,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观光旅游服务,让游客观看、品尝各类新奇特农产品,增长农业知识。特色餐饮品尝型乡村旅游项目则以本地特有的菜肴、农产品来吸引游客,满足游客品尝、体验需求。综合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乡村优美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规范的高质量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会议、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这三种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是在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科技、设施、服务等人为因素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项目。不同类型乡村旅游项目的功能与特征,如表1所示。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

旅游者离开其惯常的居住地,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过程,这是旅游的本质所在(王兴斌,2003)。随着消费者旅游支付能力与时间的增多,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观光,而是越来越注重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符合自己心里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

(一)乡村旅游者体验需求的本质

随着旅游者收入增长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这些简单的体验,他们期望能够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中,更深入地参与旅游活动,感知乡村悠久的文化与民俗、感受农家特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体验中得以缓解心理压力、康复身体,在体验中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感觉。

这种美好的感觉就是旅游者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各种活动时,其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在他们的意识中所产生的感觉,并且当离开乡村后,这种感觉仍将弥留或延续在旅游者的意识中(袁志超等,2004)。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围绕旅游者需求,通过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旅游者内心深处产生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印象、感受和领悟(刘敏等,2003;李经龙等,2005)。

(二) 乡村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典型表现

旅游者走出自己生活空间,为寻求某种乐趣来到乡村,他们希望在乡村里能够获得一些在自己日常生活空间中无法获得的体验。这种体验表现在旅游者对乡村景观、乡村美食、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参与。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全新的环境中去释放日常工作压力。当旅游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厌倦了日常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时,这种厌倦感驱动他们“逃避”到乡村,在乡村游览中去忘却那些“像机器一样工作”所带来的烦恼,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获得一些内心的“安慰”与解脱。这种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需求是旅游者到乡村休闲的基本需求。

2.追求乡村特色娱乐,享受乡村特有乐趣。到乡村这个陌生的空间里追求在原有生活空间中无法找到的娱乐也是现代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的基本体验需求之一。旅游者去乡村观看当地的民族表演、节庆活动、宗教仪式,去参观乡村的博物馆和庙宇,去品味乡村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和工艺品,通过这种特定的娱乐项目使自己得以放松和享受,获得一种新的乐趣。

3.感受乡村生活方式满足内在好奇心。旅游者由于长期“沉溺”于原来的生活,对乡村生活方式产生好奇心,他们期望住在农民家里、吃农家饭菜、跟随农民生产、参加乡村节庆活动,在乡村中获得自己日常生活空间内所无法获得的感觉。乡村里异样的风景、独特生活方式和特有文化所带来的纯粹的陌生感成为游客到乡村旅体验最大吸引力。

4.利用乡村特有资源,促进身心健康。旅游者到森林中自由呼吸、到草原牧场中骑马奔驰、到温泉中疗养身体,或者参加乡村探险、野营、垂钓、慢跑等活动,在休闲和运动中去纾解日常工作生活所造成的心里压力,去恢复身体的健康。这种利用乡村美丽环境、清新空气、特色资源来调节身心健康也成为旅游者到乡村休闲的主要需求之一。

体验需求驱动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趋势

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变化是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导向。从体验经济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以旅游者的体验为中心,创新性地开发更具有差异化、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和服务,让旅游者在参与中获得全方位的美好感觉。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体验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旅游者日常居住地的休闲项目形成竞争

乡村旅游通常距离消费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消费者)居住地较近,易于抵达和往来方便,无形中乡村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日常生活空间的娱乐项目形成竞争。因此,乡村旅游产业必须依靠独特的环境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旅游者寻求宁静、放松,对乡村文化、乡村养生、乡村生活体验的需求。

(二)科学设置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不同类型游客出于自身需求与条件差异,参与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不同。对于年轻的乡村旅游者,设置具有独特吸引力、活跃性较强的乡村旅游项目,例如,滑雪、野外跋涉、乡村探险、乡村健身,更能满足其需求。对于那些独自出行的旅游者,最好能够设置一些符合其个人兴趣与偏好的项目,如特殊兴趣型、生活体验型、节庆体验型、文化体验型和保健养生型项目则更具有吸引力。对于以家庭或团队形式出游的旅游者,除设置通常观光项目外,设置特色餐饮体验型、特色度假型项目则更为适宜。

(三)在各乡村旅游项目中构建完善的“体验链”

从现有的研究看,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不是来自于某一项活动带来的满足,而是一次旅游经历中各环节体验所带来的总和,这些体验形成一条高品质的旅游“体验链”。在这种“链式”体验需求的驱动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必须在区域整体层面上实现一体化式的发展模式,在围绕核心项目下,构建差异化的乡村旅游项目群,确保从一个旅游环节到另一个旅游环节之间的连贯与统一,为旅游者带来一种整体性的体验。

(四)需要管理组织对区域内各项目进行协调

由于旅游者对一次乡村中全程“体验链”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需要在目的地构建涵盖感官、情感、思维、行动等多层面的体验价值体系(黄志红,2009;黄志红等,2011),并围绕体验价值体系,科学规划、设计区域内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结构与布局。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政府主管部门、乡村旅游合作机构等管理组织对区域内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与服务进行协调、优化,保证各项目之间的差异化和匹配性,从而保证旅游者完整的“体验链”需求得到满足。

结论

在参与意识和体验动机的驱动下,乡村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变得愈加多元化、复杂化、深入化,他们愿意为获得所期待的体验而付出时间和金钱。为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区域内的统筹规划,利用或引进多种关联资源,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活动,营造独特而美妙的旅游体验环境,让旅游者在参与中深切体验到乡村旅游的乐趣和愉悦,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26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7)

3.王兴斌.“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体验经济》读书札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

4.袁志超,马瑞.验经济与内蒙古裁员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

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品牌战略与管理研究初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24

6.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1)

7.黄志红.休闲农业体验价值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23)

8.黄志红,刘伟华.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