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企业发展

企业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为煤炭企业的京煤集团公司联系自身发展的实际,审视发展战略,增加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深知实现企业效益的普遍提高,必须克服现有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存在的科技、经济脱节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因此,企业把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做为首要任务,坚持综合创新理念,积极构建决策、研发、管理、实施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力推进实施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不断提升技术转化成产品和生产力的能力,带动产业升级。

1 创新发展理念

既然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新意,新意即新的理念,没有新的灵感,就没有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创新的灵魂,理念创新是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它对企业的经营具有指导功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功能键、对企业家管理具有改善功能,是企业可持续发殿的力量源泉。集团公司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增强发展软实力,以文化引领战略落实,提升企业管理品质。近年来集团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远景目标、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形象识别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对待创新,企业领导班子视其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要保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关键要靠创新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适应形势、把握战略、不断调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集团公司创新的思路="方向×方法",其中"方向",指的是走出创新"迷宫"的目标、战略、路径。"方法",指的是破解创新"迷宫"的谋略、战术、武器。方向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京煤集团首先遵循"强大京煤"的发展理念,是首都煤炭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适应首都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以集团整体战略来引领指导各业务板块的发展,构建以主导板块产业升级为核心、以超越竞争为导向的创新管理体系。实施在节能环保、生产工艺、新技术研发等方面,集聚人才,攻关破题,转化运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煤炭产业正逐步实现产业链和燃料价值链的发展模式,逐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提升竞争力。城市服务业顺应市场和技术进步趋势,追求品牌服务,注重产品价值,打造电商型现代物流业,提升全产业链价值。房地产业要实现住宅生态化、智能化、人性化和品牌化发展。民爆化工、煤机、立体车库、电力产业要加快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实现高端现代化发展。

2 建立创新管理体系

管理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改变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方式中,管理人员首先致力于改变人员的态度,导致人员行为的修正,从而提高工作绩效。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集团公司在创新管理体系下功夫,一是积极推进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三会一层"活力,加强管理手段探索,建立具有京煤特色的管理模式。集团公司以工业为主但还有城市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两大板块,这使集团公司既是技术管理型企业,也是劳动密集企业,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具有很强的管控能力,而且必须通过管控方式创新来提高管控能力。近年来,我们在管控方式上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尝试,建立财务集中核算体系和制度,解决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安全问题;通过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和私募债券,压缩短期借款比例,使得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短期偿债能力。实施股权融资,有效调整了权益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创新资金集中管理,利用自有资金和统借统贷的模式,增强融资能力,降低融资费用,加强对整体资金的有效规划,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建立经营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实现预决算资源的整合;建立采购中心,发挥企业集中采购优势;建立以技术为先导和技术管理体系,解决技术与经济的结合问题。二是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主要业务板块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实现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防范和规避管理风险。我们在以下"四项管理"方面创新管控体系。通过完善内控管理手册,使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内控管理。根据部门职责,确立系统职能,将工作流程与系统、职能相结合。通过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地方标准以及公司标准化文件,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通过逐步完善可量化、可监控、可操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管理标准,延伸考核层次,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管理。三是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流程与信息化平台的对接,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利用现有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借助集团公司网络平台,实现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等流程的信息化,强化信息管理。

3 建立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其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对企业而言,其实是血肉与躯干的关系,完全交融而不可分割,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而建立适应京煤集团发展的商业模式对于强大京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京煤集团商业模式创新站在"十二五"战略实施的起点上,探索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方法,犹如搭建起立交桥,为集团各个产业竞相发展开辟了更顺畅、更快捷的通道,商业模式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商业模式与强大京煤理念的关系,商业模式与集团发展战略的关系,商业模式与管控模式的关系,商业模式与人才发展规划的关系,才能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根据集团实际,努力创建了"集团化运作、专业化经营、联动化发展、资本化扩张"的"四化"商业模式体系,打造集团的系统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4 战略引领科技创新

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始终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地位,通过理念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企业战略引领下,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完善创新工作机制,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技术进步为主题,以实施创新工程为手段,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引进为辅,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研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工艺和设备,提升企业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扩大与外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有效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集团公司以年度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做为下属子公司重点考核指标,促进企业加快引进、培养关键人才,鼓励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进采煤方法和巷道支护体系改革,顺槽巷道支护体系设计,皮带机头硐室设计及施工工艺,开切眼一次成巷,综采工作面回撤工艺改进等成果得到应用。提升煤矿本质安全;爆化工智能机器人已成功应用到雷管装配生产线,自主研发的雷管装填线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煤矿许用电子雷管已通过国家安标中心的验收审核;机械制造业着力提高煤机产品自主研发设计能力,重点发展薄煤层综采支架、组合悬移支架和非标产品并形成批量规模生产,单独设置停车设备研究所,成功研发第五代升降横移产品。创新确保了公司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多年来,集团公司积极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权属下设六个技术分中心,取得有效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2013年和2014年,两年内集团公司有三家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无形资产将更加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可以说创新使我们的企业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取得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带动了企业持续的、有活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7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第3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新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lso get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ment, many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idely quoted to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of development have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project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introduction, then, talke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lly, the new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you to building the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paper.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crete; New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新的施工技术给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建筑施工新技术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由原来单一的技术发展成多元化的施工技术,已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施工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出来,使原来很多存在的难题都迎刃而解,破除了很多限制技术发展方面的瓶颈。新的施工技术的不断引导和推广,大大改变过去施工效率低下的现状,使施工效率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是新的施工技术使施工成本大大降低,增加了单位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量;二是使工程施工的安全度大大提升,将施工风险降低了更低的程度。目前建设部推广的的一些新技术,如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运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运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运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企业的计算机运用和管理技术。

二、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析

任何新技术的诞生、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施工技术创新有其自身的重要性,也要一定必要性和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得越快,社会进步就越快,反之,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制约。生产力不仅仅指某一种生产效率,还包括该行业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得到了不断地创新,新的技术大量的涌现出来,但是,这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故此,作为各个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新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不断创新施工技术,以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

(二)经济时代的要求

我国正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个方面和谐、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是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基本要求。从经济时代的发展来看,必须原有的、与经济时代不相符合的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淘汰落后的施工技术,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生产效率,以促使建筑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行业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的竞争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从建筑行业的竞争来看,大有愈演愈烈的之势,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物竞天择的竞争机制下,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比别的企具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才能抢占建筑市场制高点,才能突破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瓶颈。当然,竞争机制的构建,不单单是某一两个施工企业之间的事情,而是整个行业应该在主管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之下,积极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竞争机制。众所周知,技术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根本,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创新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使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吸纳大量的优秀人才,能够留住人才,为施工技术的持续创新提供强大的、源源不断地人力资源支撑。同时加大对施工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和研发,促使建筑施工企业走上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施工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一)防水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防水技术的根本实质就是指防水渗漏和有害性裂缝的防控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兼顾经济”的设计原则,选择最佳的防水材料,采用最合适的防水施工工艺。一是从屋面防水工程来看,可以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技术。采用此新技术必须做好基层处、板缝处和节点处的处理。二是在塔楼及裙楼屋面进行施工的时候,应该采用分遍涂布的方式进行涂膜。待第一次涂抹的涂料完全干燥变成膜之后,在进行第二遍涂料的涂布施工。涂料的铺设方向应该是互相垂直的,在最上面涂层进行施工时,应该严格控制涂层的厚度,其厚度必须大于1mm。在涂膜防水层的收头处,必须多涂抹几遍,以防止发生流淌、堆积等问题。三是在进行外墙防水施工时,为了严防抹灰层出现开裂和空鼓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加气砼砖墙的优势,在抹灰之前。可以用钢丝网将两种材料隔离起来。在固定好钢丝网之后,再处理好基面,将108胶水(20%)与水泥(15%)掺合起来,调配成浆体进行涂刷,待处理好基面后,再做好抹灰层的施工。在进行砌筑时,不可直接将干砖或含水过多的砖投入使用,不得采用随浇随砌的方式。

(二)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地应用。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其中的水泥用量比较多,因此,其水化热作用十分强烈,混凝土土内部温度会急剧升高。当温度应力超过极限时,就会致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必须对混凝土浇筑的块体大小进行严格控制,切实有效地控制水化热而导致的温升问题,尽可能缩小混凝土块体里面与外面的温度差距。在具体施工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温度应力进行计算,再考虑采用整浇或是分段浇筑。然后,做好混凝土运输、浇筑、振捣机械及劳动力相关方面的计算。

(三)钢筋连接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钢筋连接施工中有需要规范的问题,比如机械连接、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按受拉区不宜控制。如遇钢筋数量单数时,百分率略超过些也是符合要求的。绑扎接头面积百分率控制:受拉钢筋梁、板、墙类不宜大,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梁受拉钢筋不应大于50%,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因此梁中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是一个底线,不应越过,其他构件则可以放宽,但必须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如般柱子钢筋,也可设置一个搭接头,这将方便于施工。

四、结语

总之,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是关系着工程质量、安全和效益的关键因素,是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影响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能够有效地提升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但助推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引进施工新技术,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颜世伟.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

[2]宫立君,侯杰.建筑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第4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创新 发展

一、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必须要进行创新发展

1.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步完善,在这种宏观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的中小企业正慢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的市场化程度也对目前的中国中小企业提出新的要求。

2.经济模式的转型要求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发展。自1980以来,知识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越来越强劲,使得全球经济发生根本的变化,目前中国经济的模式正逐渐向知识经济的时代过渡,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创新型企业成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佼佼者,代表了未来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方向。所以,中小型企业必须适应目前经济的形势,转变企业发展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

3.中小企业规模适中,机制灵活,能充分发挥创新发展的优势。中小企业一般实力有限、规模较小,一般无法实行跨行业多样化经营来增长利润,也没有办法与行业内实力雄厚的企业竞争,所以,需要通过整合企业有限的资源,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优势,在行业内立足,逐渐参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扩大销售额。

二、中国中小企业创新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近几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创新发展己经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但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水平总体偏低, 由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实力弱,在市场中往往落于下风,与国外中小企业相比,在资金的投入、研发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数中小企业片面注重眼前获利缺少创新的主动性。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相比那些实力雄厚、实行多角化经营的大企业,中小企业更注重有限的资金短期的获利,害怕乱投资或盲目投资到一些不熟悉的领域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不可否认的是创新需要企业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而是否能得到高额的回报还是未知,于是多数中小型企业不愿进行创新发展的尝试,选择继续从事以往的模式获得可预知的收益。

2.中小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创新积极性较低,创新人才缺失。中小企业要进行创新发展,需要配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是企业得以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现实状况是中小企业高素质创新类型的人才很少,低学历人员较多,高素质人才匮乏。如威海乳山地区多数中小企业人员的学历分布平均值为: 中专以下7%,中专63%,大专24%本科及以上仅占6%。

3.中小企业领导层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多数中小企业领导层权力欲望较浓厚,经验主义在企业决策时成为主要的参考依据,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方式是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较为粗放,难以接受创新发展思想,如果企业按照这种求大不求强的管理模式长期经营下去,势必会排斥创新思维,造成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缺乏创新发展的精神,丧失企业的竞争活力,对企业未来发展不利。

三、新形势下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措施

1.加强合作,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单个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肯定力量有限,尤其对一些较大的创新项目需要较多的资金做支撑,单个企业往往能力不足,存在很多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合作的力量,培养创新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在技术上实现互补和融合,如果中小企业之间合作顺畅,将会大大增强合作双方的综合竞争能力。 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和有市场渠道的规模较大的企业联合,实现利益双赢,但首先要求中小企业具备一定的质量和技术优势,这样比较容易得到与规模较大的企业合作的机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与大企业联合创新发展也是可采取的。

2.提升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发展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大多数企业领导仍然有形成创新型发展的思维模式,所以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自企业领导层开始,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发展理念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尤其是目前的形势下,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很多规规矩矩按照传统模式经营但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面对成本上涨、订单缩减、利润率下滑、贸易风险加剧等情况一筹莫展,甚至纷纷倒闭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切实认识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全力探索企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培养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障,企业领导层要注意对企业创新型人才设立奖励机制,不仅包括物质奖励,也要注重对企业高素质人才给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结合企业创新发展的实际,举办相关的创新发展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整天的创新理念,并把创新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去,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4.政府扶持,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中小企业能否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政府部门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适时推进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加大对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的扶持和投入,减小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风险。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从而全面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产业结构谓整与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 (10):41

第5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统计分析;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传承性,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够不断增强一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从未中断过。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不断的创新。由于国内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科研项目报告的形式出现,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期刊网站和平台。数据节选的时间为2000—2016年。另外,为了更好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本文统计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关键词、研究区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进行精确搜索,得到共计362篇期刊论文、72篇学位论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6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进行精确搜索,发现出版的相关图书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出版的相关图书14本、以知识网络命名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图书9本;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计得到386篇学术文章。(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分析。我国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从2000年起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2000—2004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24篇,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8篇,有显著的兴起迹象,为兴起期;2009—2012年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逐渐发力,此为发展期;2013—2016年,期刊发表数量节节攀升,图1中坡度变化明显,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扩大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的质量分析。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和被引用次数靠前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论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论文总体而言被引用的频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论文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不断的发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学者的区域分布分析经过调查统计,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者总共有348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区域上比较集中,有50%的学者来自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上海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学者在一定区域的集中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效率。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年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所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来看,虽然在2000年就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但是那时候的研究成果与现在的研究成果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有着迅速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完善。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文化必定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它积极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学者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学者越来越有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主力军的趋势。虽然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经典论文的发表作者较多的还是中年群体,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青年研究学者由于在搜索和学习先进的方法与执行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这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补助资金上来看,2012—2016年,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所提供的补助资金还是十分可观,其中大部分资金都资助于青年研究学者所申请的研究项目上。从图书资料上看,青年研究学者在网络研究著作的发表中占极大比例,几乎占据了网络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硕士学位论文和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都来自于青年研究学者。总的来说,青年研究学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三)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通过对历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项目和资助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国家未来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可以进行预测。我们预测未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会得到国家稳中有升的资金资助支持,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保持着它具有的独特优势,受到整个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在国家资金资助的帮助支持下,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热潮将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在这段时间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将会增多,并且会呈现出更加优质的研究成果,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补充。(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将不断增多。通过对历年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资料的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会越来越丰富,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有关学术专著的发表数量也会慢慢增多。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会走向完善化和多样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会反过来带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发展,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推向一个更深更高远的层次。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第一,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顽固不化、封闭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现实的需要。第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要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与需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一直正确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第三,不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甚至在某些内容上还形成了对立,但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断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国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点来丰富本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文化借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充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当今文化的发展需求。

2000年以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显现得十分明显。从2005年开始,发展变化显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金补助力度也是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科研学术期刊上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载文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投入到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当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也让相关的科研学者能够展开更为深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长清 左福国 邓秀武 梁志强 单位:滦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 滦平县局 滦平县民政局 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3]季晓莲,吉文丽,康晋.西北地域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212-216.

[4]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

[5]亚合亚江•吾拉依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4.

第6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按照中心党委的要求和创新发展调研工作组的统一部署,园林科研所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启动了所内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心关于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了科研所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召开不同层面和规模的工作部署会,以《所报》专刊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发动全体职工,全面领会和把握创新发展的精神实质,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工作中。

作为单位行政工作的主要领导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本人在科研所的创新发展工作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为更好地落实中心创新发展的决策任务,带领全所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有效地推动科研所的创新发展,本人对科研所的创新发展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初步形成了本所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总结如下。

对创新发展的基本认识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从广义上说,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正像同志的论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如此,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壮大是如此,甚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

公园管理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围绕管理体制的完善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改革是成功的。在推进转型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深化改革来推进全面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自身的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心党委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践行“北京精神”和世界城市建设,促进首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经过中心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委托中国管理智库联盟对全中心系统开展北京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并全面启动创新发展工作。这项工作,是全面推进公园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公园中心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是中心领导集体“锐意进取、求新求变、追求卓越、敢于逞能”探索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集中行动。

中心主任郑西平就此次创新发展工作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指示,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有序推动北京历史名园的蓬勃发展”的主题报告中,他着重强调北京公园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新试点和新模式,提出要从“上水平、探规律、讲方法”三个主题切实做好调研工作。

根据本人对中心领导指示精神和调研领导小组各项文件、通知要求的理解,个人认为,此次创新发展工作的突出特点和要求体现在:一要按照“国际标准、全国一流、首都特色”的标准,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发展的方向,团结一致共同谋划未来;二要统一思想、认真思考、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不是被动地等待上级布置工作,不是以完成调研任务为目标,而是要主动进行开拓创新,主动探索事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三要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现有体制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全面领会和贯彻中心的指示精神,真正做到“不回避”、“不走样”;四要继承自己的优势与优良的传统,吸取国内外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真正找到自身的创新点和发展点。

园林科研所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园林科研所自1979年成立以来,作为北京园林绿化行业唯一的市级综合性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首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2006年首都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改革及公园管理中心成立之初,园林科研所也曾面临新的管理方式、发展定位等问题,在中心领导集体的明确指示下,科研所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并强化了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建设。回顾科研所成立33年尤其是中心成立后六年多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以下经验和体会:

明确发展定位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科研所成立以后直至公园管理中心成立之前,一直是以园林行业政府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的身份,面向整个北京的园林绿化发展开展工作,中心成立后在上级主管单位的性质和管理权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园林科研所也曾面临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自身发展定位的思考。在中心领导集体的明确指示下,科研所重新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并强化了自身的定位,即坚持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的性质,坚持为政府决策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服务”宗旨,坚持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的工作方向,同时强化为公园建设和公园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服务理念。

这种定位的基本考虑在于:一是作为市级科研所,必须担负为整个北京市的园林绿化体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二是作为园林行业的研究所,必须重点研究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三是作为公园中心的直属单位,必须强化为公园事业发展服务的功能;四是作为北京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城的重要支撑单位,必须为首都农业产业转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引领和咨询服务;五是作为应用技术科研所,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以研发高技术支撑下的实用技术、优良品种为核心任务。

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实践,科研所在科技创新水平、科技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没有因为边缘行业、边缘领域的挤压而被边缘化,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心对于科研所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指示是英明的,科研所的定位是十分正确的,也是今后应该继续坚持和深化的。

提升研发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关键途径。强化科研所的定位,要实现科技服务的任务和科研所的发展目标,为政府和行业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基层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同时促进科研所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地位的巩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和强化研发能力。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就不可能有好的科研成果,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三服务”的作用。中心成立六年来,科研所主要通过扩大课题研究范围、打造新的平台和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强软件和硬件条件建设,提升科研能力。

一是拓宽课题申报渠道和研究领域,以课题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研课题是科研所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开展技术服务的重要源泉,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支点,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心成立以来,科研所除了得到中心的课题立项支持外,还多渠道争取各方面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项目等。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提升了科技攻关团队的力量,取得了新的科技成果,也强化了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和科学普及的能力。二是打造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条件。建立了北京园林系统仅有的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即“绿化植物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北京园林绿化行业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CMA)的园林绿化检测中心,对外开展土肥和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性能检测;建立了北京首座大树试验站。依托这些新平台,2011年到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补助80万元和市财政仪器设备专项经费488万元,2012年又向市财政申请并已通过评审1200万元设备费,大大提升了科研设施条件。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完成了科研办公用房改造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将于近期开工,可增加2600平方米的实验用房;完成了龙潭苗圃改造工程,包括中试基地温室、花卉温室、种苗温室、树木扩繁温室共计1720余平方米温室的改造翻建,及配套上下水、天然气和市政供电独立接入、锅炉房、园路铺装、管理和配套房改造等。

建设人才团队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队伍是科技工作的支柱。如果说颐和园、天坛可以依托佛香阁、祈年殿等历史遗产及其强大的品牌效应,科研所最大的财富则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科研所就失去了支撑事业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及由此产生的科技成果和效益将无从谈起。

第7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油库建设;问题;创新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经济建设进程,石油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升高,这同时也给油库的建设、管理及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工业生产、现代军事及人们生活等多方面需要,就要加大油库建设及管理工作力度,保障油库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其创新发展。

一、我国油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油库的库容偏小

由于社会经济水平及现代军事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小型油库已无法满足日益升高的油料需求量。随着现代社会不断朝着信息化、机械化发展,大型的工业机械已被广泛使用,这使得工厂的用油量增大,小型的油库已经很难满足其需求。其次,即便是小型的油库,但因为其设施、体制均健全,运行成本也高于大型油库。此外,小型油库由于库容偏小,保障能力也明显不足[1]。

(二)油库缺乏有效的自动化管理

目前,我国油库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偏低,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首先便是员工的思想观念陈旧,部分管理人员甚至大量引进大型、昂贵的先进仪器设备,认为这便是油库的自动化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充分运用到这些设备,也对其缺乏必要的维护措施,从而使得先进设备未能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能力,导致了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2]。其次便是没有制定统一的自动化管理,再加上油库局域网建设还不是十分成熟,导致了信息更新速度慢、兼容性不强及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的产生。最后便是专业的自动化管理人才比较缺乏,使得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工作需求,这也造成单位在引进先进的信息网络设备后,由于缺乏技术人员操作而失去应有的应用价值。

(三)油库的安全防护工作有待加强

油库安全防护工作内容包括油库设施的维护以及油库周边防护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油库安全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油库安全防护建筑及设备质量不合格。在一些油库中,其防火建筑设施并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不能有效起到安全防护作用,例如,在管道结合处使用了未达防火要求的填料;有些油库也没有给油罐区加装套管,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存在。

(2)对油库的安全防护建筑及设备缺乏必要的维护。由于油库管理人员没有定期检测、维护这些安防设备,导致密闭门、防护门出现变形的情况;在密闭门中起到密闭作用的一些胶条也因年久失修而出现老化现象,导致密闭门失去应有的密封效果。

(3)油库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各项操作。像覆土油罐密封门、洞库坑道密闭门以及罐室密封门等这些只有在工作需要时才能打开的门,经常会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而出现常开的情况;一些工作人员在对地面油罐区进行排水作业后,通常会忘记将排水阀进行及时关闭等[3]。

二、促进油库建设创新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油库在生产发展方面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油库的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和完善。笔者从加强创新理念的形成、凝聚油库建设力量、加强组织工作的开展及重视油库的安全工作四个方面,具体探讨如何促进油库建设的创新发展。

(一)加强创新理念的形成

创新理念为油库建设创新发展的基础,指导着一系列建设工作的开展。在油库建设中,要形成创新理念,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1)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达成统一的认识。油库建设企业要积极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有关油库建设的各项条例要求,在充分领悟到创新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将建设出安全、可靠的油库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油库企业应当做好建设及运行规划工作,并将油库创新发展的形式、内容及其方法等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4]。

(2)形成先进的观念,促进油库的创新发展。油库应当加强油库建设及管理人员的教育,促进员工先进思维模式的形式,将其粗放的、偏于经验的管理方式转化为程序化、功能化的管理方式,从而规范油库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油库工作人员还应当具备严格的时间观念和紧迫意识,在充分认识时间在油库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具备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形成先进的思想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及管理模式,从而加快油库建设水平的提升速度。

油库建设单位还应加大员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力度,让每个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工作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重要性。此外,组织员工学习各种业务制定及实际操作规程,提高其严格执行任务的自觉性。企业还应完善业务学习体制,并定期开展各项业务考核,激发员工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油库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油库建设的创新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5]。

(二)凝聚油库建设力量

为保障油库建设的创新发展,就要凝聚多方的建设力量。

(1)油库建设单位要重视用人环境的建设工作,将人力、财力、物力等所有的企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在创建并完善激励竞争体系的基础上,创造出完成对人才的吸引、凝聚、塑造及成就等一系列过程的良好环境,并营造出团结互助、积极进取、遵章守纪、轻松和谐的油库安全文化氛围。企业为充分调动油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就要构建出合理有效的激励体系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环境。

(2)提高油库工作人员的集体凝聚力。油库管理者需充分掌握下级员工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况,了解员工的想法,明白他们的需求。为做到这点,管理人员可以适时与员工进行交流谈心,使员工的合理要求得到尽量满足。油库单位管理层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应秉承民主原则,使得油库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有效提高集体的活力和凝聚力。此外,加强油库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其业务综合素质的同时,养成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做好每一件普通的小事,形成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促进油库科学化管理的实行。在提高油库的库容及各项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完善工程的建设管理,成分提升油库的运行质量。对于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关系,油库单位应当左后统筹规划工作,加强油库业务室建设与油库应急力量的同时,对应急力量人员做好编配及装备配备工作,充分提高油库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6]。

(三)加强组织工作的开展

为保证油库建设的创新发展,油库建设企业的管理人员就要对各项业务工作进行精心安排,科学组织,从而提高油库建设创新发展的质量及其效率。

(1)加强组织领导工作。由于油库建设的创新发展工作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系统性,因此需引起油库领导及党委人员的重视。油库建设管理人员应将科学化管理充分融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际实践工作中,并将其作为议事日程中的重要内容。此外,油库领导应亲自监督、指导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从而形成合力开展油库管理工作的模式。

(2)提高油库管理水平。为保证油料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当将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创新,从而推动油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做到油库管理的科学化,就要摆脱传统粗放型、偏经验型的管理模式,进而转变为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对年度计划或长远规划的制定过程,以及重大科研、工程项目的确定工作中,必须在经过深入调研、取证,听取专家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为进一步细化油库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监督检查及安全职责等方面,促进相关法律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针对性的有效开展,就要对油库的微观层次建设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决策[7]。

(3)建立严格的油库规章制度。目前,我国的油库规章制度还存在着众多问题,如制定的条例不详细、在实行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等,这些问题对油库建设创新发展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必须得到油库管理者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油库为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就要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在充分研究探讨我国目前的油库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将其中过时的、不适应的内容进行废除或修改,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及时建立出一项适应油库建设创新发展的新型规章制度。油库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循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款。坚持落实贯彻各项法规制度,依照制度实行人员管理、权利管理、事物管理等多项管理工作内容,按照规定和程序办事,坚决避免管理松懈、纪律松弛、作风松散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从而实现管理水平的规范化、科学化。油库管理人员应结合年度工作任务的开展,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对油料供应的管理情况实行有计划的检查,一旦发现违反情况,进行严格查处和惩治,防止各种质量安全隐患及事故的发生[8]。

(四)重视油库的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油库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保障着油库安全、可靠的运行及经济效益的获得。油库工作人员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安全工作。

(1)加强油库设施的安全维护工作。油库管理人员在全面分析研究油库的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操作规范和管理体制,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为油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油库安全设施的维护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便是维护制度的不健全性。维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油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操作,因此,油库领导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便于操作的制度。与此同时,设备维护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规程,通过正确的使用和管理方法,保证设备一直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并且确保阀门、油泵、油罐等设备无锈蚀、无渗漏现象,防止无章可循现象的发生。我国有些油库较为重视设备的检修工作,但却忽视了设备的日常维护,无法真正落实维护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油库必须将设备维修、维护范围及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根据设备使用人员担负着设备维护职责,油库可实行规定设备、规定使用人员、规定使用职责及规定维护目标的管理模式。

(2)加强油库安全制度的完善工作。油库在实际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应当将企业生产、经营及存储的规定以及安全操作流程等项目作为其遵循的标准。当前,我国的油库管理逐步走向自动化,各种先进的计量设备及测试仪器不断被运用到油库生产及管理工作中,这也大大减少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运行安全问题[9]。因此,为充分提高油库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促进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完善并严格执行科学合理且适用的安全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油库管理人员应加强员工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其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意识的养成,并对于员工的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惩治。只有严格执行制定的安全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油库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结语

综上可知,油库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油库油料的供应能力,使之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全新的能源,对提高油库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油库建设已逐步朝着创新的方向进行发展。为充分促进油库建设的创新发展,就要加强员工创新理念的形成,凝聚各方油库建设力量,在加强组织工作开展的同时,加大油库安全工作的开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汤湘华,丁少恒,龚满英.2009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0年走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0(01):43-47.

[2]杜志勇.浅论现阶段成品油库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J].科技资讯,2011(01):125-127.

[3]张晏馨.防雷接地技术在油库建设工程中的应用[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87-89.

[4]任丽婷.现代安防技术在油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2(14):214-216.

第8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战略;创新

网络经济的发展主要就是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产生的新发展经济形式,在当前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下,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通过从理论层面对网络经济下的企业战略创新发展研究分析,就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经济的特征体现分析

网络经济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新的特征,网络经济在当前已经形成了全天候特征的经济发展形式,信息网络是在二十四小时内运转不停的,在网络经济活动方面受到影响的因素比较少,能够全天候的进行。在全球化的发展特征上也比较突出,信息网络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经济的全球化方面也比较突出的呈现。当前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经济的扁平化发展特征上也比较突出,其自身的虚拟经济的特征也比较突出。能和网络外物理空间中现实经济共存促进等。在网络经济的速度型以及创新型的特征上也能鲜明的呈现。

(二)网络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对企业的经营模式方面产生了影响。在以往企业经营模式主要是实体店为主,人们是看到真实性的产品以及体验之后再选择购买。这就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运输费的因素影响比较大,在价格方面也相对较高。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了改变。在网络经济下为人们提供了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实现网上的产品交易,由于是在网上进行的交易,所以在运输费以及产品的价格方面也就大大的降低。这对企业的客户市场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宽。再者,网络经济对企业的生产环境也产生了相应影响。在网络出现后,人和人的距离就拉近了,并能进行及时性的评价沟通交流等。在网络的应用下对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打破了,使得各个企业间的发展都是相互依存的,所有的企业都是在同一网络平台上的,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对网络资源充分的利用。这对企业间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有着加大。在网络经济下的市场会被进一步的戏份,这就使得企业要能充分重视自身的发展优势才能在市场中占据发展地位。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战略创新发展策略

为保障网络经济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充分重视战略的多方面创新。在对发展理念上要注重创新。企业的发展理念就是企业发展奋斗的目标,在当前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要注重自身战略目标的科学制定,在发展理念上能够及时性的创新,这样才能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生产技术的水平提高打下基础。企业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在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就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经济的重要性,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将市场作为导向来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要充分重视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深化改革,在企业制度方面要积极创新。制度以及体制的问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在网络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就要充分注重从制度上进行创新,通过市场细分以及资源的重组等,构建学习型的组织。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进行综合性的吸收应用,促进管理层面的创新发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提高,在对企业投融资的体制方面进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进步在资金的保障基础上能加强巩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发展,就要能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科学性开发,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在未来市场中红占据优势发展地位的重要保障措施,在对个人技能的提高上要加强,增加员工的工作适应能力。对员工的学习能力进行加强,对人和人间以及组织间的协调合作能力进行加强。注重网络经济人员的技能培养,在网络技术方面能够灵活的掌握,注重技术的创新应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促进力量。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要充分重视经营战略的创新发展,以及在模式的升级调整和品牌战略的创新上进行加强。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就要能在经营理念以及模式上进行创新,注重产品的外观以及附加功能和售后服务水平的提高等,积极发展潜在客户,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要能及时性的转变,扩大市场份额。在发展模式层面也要能及时的升级以及调整,在产品的销售渠道方面多元化的呈现,注重企业产品的品牌战略创新实施。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的作用充分发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要能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不仅要在发展的理念上能及时性创新,还要充分重视技术层面的优化实施。网络在当前作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技术,企业领导层就要能充分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网络营销策略的应用上不断加强,对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的作用有效发展,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为企业良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刘昱彤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彦.基于网络经济的企业边缘竞争力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06)

[2]罗明新.网络经济条件下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J].党政干部学刊.2015(03)

第9篇: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Abstract: The expans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cale, requires us to adhere to innovation driven and the road of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includes innovating related enterprises, infrastructure, service organizations, basic resources, external market environment, legal policy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 rule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other elements. A series of measures will be implemented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for example, to increase the policy support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o strengthen regional cluster facilities system construction; related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utu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to carry ou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o establish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play a supporting role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pattern in the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and so on. The systematic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an further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关键词: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发展策略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innovation system;elements;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320-03

0 引言

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影响因素,在某一地理空间上,基于价值链集结成相互协作但相互制约的地方生产系统。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及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化过程。自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相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十几年。例如,有学者对产业集群成长的阶段特点进行了研究[1],对产业集群内部结构给予了解析[2],对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当地产业商业化关系进行了分析[3],等等。创新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4]。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渐入主流经济学。

产业集群创新不仅是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区域创新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驱动力量,对此加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魏江[5]认为集群创新系统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基于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根据规制安排构成的创新发展网络机制,基于正式与非正式途径,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Cooke 和Schienstock[6]认为集群创新系统由具有明确地理界限和行政安排的创新网络与机构组成。程学童[7]强调以创新过程为核心,推动产业组织在时间与空间中集聚,形成和发展创新性集群,等等。本文侧重分析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策略举措。

1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赵涛等[8]提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涵盖了宏观环境、核心层和服务支撑三个子系统。核心层即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以及实现技术创新过程的核心;服务支撑层是产业集群创新的保障,从技术知识、金融、公共基础条件、人力资源、硬件等方面为产业集群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环境层涉及创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税收和金融制度等。李海东[9]认为,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的构成维度主要包括供应链网络结构、知识网络结构、支持网络结构。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依赖于其所在区域内结成的网络。刘志峰等认为[10],集群创新系统主要包括目标层、主体层、资源层、机制层和管理层等五个层面。其中,目标层体现了集群创新活动中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过程;主体层由区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金融组织、中介机构以及服务组织等构成;资源层主要指人力资源、资金、知识、信息技术、科技设施、企业文化等,以及经济生态资源、社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产业集群创新的优势在于其资源的易得性。在同一区域内的企业集群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容易得到政策支持;机制层和管理层则是对集群创新系统运作过程的规范和控制。

Padmore和Gibson[11]认为,集群创新系统包括环境(Groundings)、企业(Enterprises)和市场(Markets)三个方面的要素。环境要素是整个集群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供应要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两个因素。资源是创新的基本条件[12],而企业要素则是构建创新集群系统的结构要素,它涉及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关联产业、供应商等诸多子要素。在整个集群创新系统中,市场是重要的需求要素,它包括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和两个因素。

魏江[13]把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分为核心层、辅助层和层三个层面,这种分层方法较有代表性。核心层次要素包括供应商、竞争企业、用户和相关企业四个因素。在核心层次中,构成要素之间联结主要有垂直网络关系(如供应商、用户关系)和水平网络关系(如相关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两类;辅助层次要素即基础设施要素,包括硬件技术基础设施、集群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三个因素。诸如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中心等在内的创新服务机构也都属于集群创新系统的辅助层次要素;层次要素包括政府、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制、外部市场关系三个因素。

2 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策略

为了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举措。下面侧重从加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集群区域内配套设施体系建设及促进集群内各相关企业的协同创新等几方面加以举例分析。

2.1 加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和集群经济区,建立集群创新发展机制,发挥集群经济的超循环效应,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根据本地区区域经济结构,合理确定集群的产业类型。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特定价值取向,对相关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大力支持符合区域规划布局和资源特点、具有较强创新实力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主导或直接调动创新资源向相关产业集群倾注。针对区域内产业集群和创新活动特点,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建设,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2.2 强化集群区域内配套设施体系建设 要加强集群硬件基础实施建设, 完善创新服务的配套设施体系。建设完善集群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与利用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建立集群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为集群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撑。发展产业联盟,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创新集群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完善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挥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在集群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覆盖创新研发、转化孵化、市场应用等多环节的资金支持体系。金融机构要为集群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分担创新风险。发挥相关中介机构作用,为集群技术创新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并吸引各类高水平创新成果向集群聚集,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集群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形成完整的核心产业链和技术链,提高集群持续发展能力。

2.3 促进集群内各相关企业的协同创新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演化不同于单个创新主体的进化,也不是单个创新主体和创新聚集体进化的简单相加,而是系统所有创新主体和创新聚集体的创新活动的有机聚合[14]。根据协同论的观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内不同创新主体通过要素的有机配合、相互作用,可产生单独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通过产业链相关企业相互支持,协同创新,可以更好地推动相关核心技术获得突破性创新。

要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特别对于集群内水平网络关系的企业)。集群内的同类企业如果过分甚至只注重竞争,而忽视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有的合作,将不利于持续创新。Liu[15]强调了企业创新联盟在集群创新中的重要性。集群内相关企业应借助地理上的便利,构建创新联合体,以市场需求为契机,共同识别市场需要,明确创新方向,协同进行创新,构建集群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形成集群企业的合作共生效应[16]。

2.4 促进集群内相关成员间的互动学习和知识共享 龚毅、李敏[17]认为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取决于企业的知识获取、转移、整合能力以及企业间的知识扩散程度。产业集群在企业集聚的同时,也聚集大量的人才、信息和知识。集群知识的大部分是隐性知识。集群主体企业之间及相关机构之间要加强学习和交流,共享信息和知识,促进信息的扩散和反馈。要构建集群企业信任机制,促进集群组织中的成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更好地分享组织中的各种知识,加速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转移[18]。

2.5 激励集群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等多种创新方式。选择自主创新的企业通常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较大,其通过创新能获得更多的净收益,内在创新的驱动力较强。这些企业能主动加强技术改造,努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政府应对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提供激励,保护其创新积极性。在产业集群内部,地理上的接近使企业之间交往频繁,企业之间具有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消化、吸收与模仿,并且模仿企业不需承担任何创新的费用和失败的风险,但这会挫伤自主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内在创新动力受到严重抑制。为此,应在集群内建立起一整套技术有偿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开展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集群内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或倾轧行为加以惩处。在制度及道德规范上为自主创新者提供支撑保障。

2.6 发挥产学研合作对集群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Ski 和Pichlak[19]指出产学研合作对集群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相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投入的回报率。高校发挥着提供和传播科学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机构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链接,建立沟通合作的渠道和桥梁,可以更好地培养、吸引优秀人才,有效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为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撑,也可以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创新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包含创新相关企业、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基础资源、外部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制度规则及文化氛围等要素。为了推动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策略措施,本文列举了几方面的举措加以分析。例如,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建设完善集群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及服务机构,支持促进相关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集群内相关企业及机构之间要加强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加快技术转移、扩散的速度。面对新的市场需求,要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开展协同创新;同时,要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互补,等等。产业集群的系统化创新将有利于产业集群边界的拓展,必将创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新优势,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Dunning J H, Bannerman E, Lundan S M.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Northern Ireland[R]. Northern Ireland Research Council, 1998.

[2]S Klepper.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Industry Clusters: The Making of Silicon Valley and Detroi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0, 67 (1):15-32.

[3]P Hsieh, Y Li. A Cluster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Ocean Water Industry [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9, 52(6):287-293.

[4]Baptista, Rui and Peter Swann.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 [J]. Research Policy, 1998, 22(3):221-224.

[5]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6.

[6]Cooke, Schienstock. 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 Region[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0(3):265-280.

[7]程学童.集群式创新、创新性集群与集群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6(增刊):37- 39.

[8]赵涛,牛旭东,艾宏图.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分析与建立[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9-72.

[9]李海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0(6):25-33.

[10]刘志峰,王娜.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运行及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7):89-92.

[11]Padmore T, Gibson H. Model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II. A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 1998(2).

[12]刘锦英.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70-72.

[13]魏江.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构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48-54.

[14]BAPTISTA R, SWARN G M.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 Research Policy, 1998,27.

[15]Chih-Hsing Liu. 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Alliance 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Cluster[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1):299-305.

[16]刘友金,罗发友.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与构思[J].中国软科学,2004(1):68-72.

[17]龚毅,李敏.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对创新的影响及组织能力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增刊):2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