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

第1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儿童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美术素质,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情趣。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针对儿童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针对性地选择艺术门类,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愉快轻松中发挥创造力和天性,注重学习的过程。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首先,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感知周围环境,培养儿童对美的灵敏性。其次,引导儿童积极投入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再有,引导儿童初步掌握多种材料和工具的操作,以及运用图形、造型、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表现。

第二,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阶段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各层次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同样,在学前教育这个人生的起跑线上,清晰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制定合理、合适的目标更是影响儿童一生的重要教育环节。教材和美术活动内容应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方法应丰富,且应该重视儿童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本质是儿童认知的过程,随着思想认识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阶段儿童是通过绘画途径来表达感受。儿童美术的本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美术的原动力。儿童美术的本质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和游戏活动,儿童把美术作为自己游戏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是研究儿童独特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儿童美术伴随儿童成长是一个特殊阶段。儿童美术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美术无拘无束,个性特征鲜明,形成了儿童画独有的意味。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所以,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儿童在美术中所体现的那种独特的拙稚美及童趣,儿童美术促进了儿童心智的成长,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美术对儿童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儿童美术包括“想象、直觉、幻想、灵感”等形式,应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实知识面。儿童了解世界的形式是感性的,思维的方法是非逻辑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方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是直接和感性的。对儿童来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绘画过程中,儿童会感受美术带来的快乐。通过儿童美术让儿童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是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各种事物,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感性经验,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欣赏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提升儿童素质的美术教育活动。

第三,绘画活动:让学前儿童了解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及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美术材料和工具;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绘画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互相交流、欣赏,共同提高。

第四,手工制作活动:指导儿童利用纸、树叶或废旧材料制作手工折纸、树叶粘贴画、玩具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促进儿童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第一,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美术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提升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儿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活动。儿童是否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对美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活动时,我们应该从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入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经常提供作品给儿童欣赏,将儿童的作品陈列在展台里,让儿童互相学习,在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学习相互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引导鼓励儿童收集美术活动的各种资料,如各种树叶、卡纸、花布、各种图片等,这些工具和材料可随时取用,让儿童在自由玩耍中引起对颜色、造型的兴趣;充分肯定每个儿童取得的微小成功,肯定儿童的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进取精神。

第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欣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儿童美术作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中,儿童对作品的讨论是自由联想的、随意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儿童最初的艺术感受并加以引导提升,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理解等方面。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加深审美感受和释放审美想象,开阔儿童的生活视野。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美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儿童,就能促使儿童的多种功能协调发展,使儿童的审美经验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儿童绘画,如表现力非常强的米罗、毕加索的作品。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时,应鼓励儿童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认识。儿童通常喜欢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拟人化,再现童话的王国,把自己喜欢的加以美化,讨厌的东西丑化夸张处理,使自己的画充满生活情趣和满稚气。儿童根据这一年龄特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极富童趣的作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强加于儿童。

第三,教给儿童初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儿童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当儿童运用掌握的浅显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和欲望,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发展儿童的智力。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总之,通过剖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深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莉.学前美术教育浅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

[2] 王冰.美术的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第2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学前美术教育 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随着学前美术的普及,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学前美术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认识学前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潜能,如何催生和促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学前美术教育研究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学前儿童主要指尚未入学的0―6岁的儿童,即幼儿。对幼儿实施的美术教育即为学前美术教育。首先,它是一个时间概念,即人在幼儿期由创作行为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体现出的美术行为特征和作品特征。它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尚未入学的幼儿。如果主体不是幼儿,是儿童甚至是成人,即使他们的美术行为和创作具有幼儿美术的特征,也不能作为学前美术。在其他学科中,似乎难以根据年龄来分类,只有在人文学科中有儿童文学、儿童舞蹈、儿童歌曲之类的说法。但这些往往指的是成年人以儿童为行为主体和接受客体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即儿童文学、儿童舞蹈、儿童歌曲等都有成年人参与的成分。而学前美术、儿童美术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都是幼儿、儿童本身。这是学前美术与成人美术之间最大的区别。学前美术的形象生成与组织主要取决于其身心发展水平,同样也能反映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学前美术是幼儿表达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尤其是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形成的时候更是如此,而且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很明显,学前美术带有一种鲜明的自发性的特征。加登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提到幼儿艺术知觉的两个阶段:一是0―2岁的幼儿知觉期。此时的儿童能够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即发展最初的知觉力。但这时期的幼儿对有组织的形式表现出偏爱。二是3―7岁的符号认知期。此时的幼儿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字、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但此阶段因知识经验不足,还不能知觉艺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悦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所以成人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二、对幼儿主要实施美术欣赏教育

因处于0―6岁的学前幼儿的年龄太小,教育者应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骨骼、力量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让其信手涂鸦,尊重他们的感受。但这时,更直接、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欣赏和安排美术欣赏教育。首先,选择抽象性的美术作品,如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康定斯基的《即兴35号》,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等作品。这些形式层面的作品最容易为幼儿接受、理解和欣赏。经研究发现,比起其他风格的艺术作品,儿童更喜欢和抽象作品展开对话。因为欣赏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这恰恰与幼儿尚完好地保存着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其次,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应选择具象性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应是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理解和接受的。幼儿在欣赏了抽象美术作品后,对美术的基本要素及情感的表现性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写实作品上来。经研究发现,徐悲鸿的马,陈之佛的花,齐白石的虾等作品,幼儿是很有兴趣的。这些作品直接描绘了儿童较为熟悉的事物,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幼儿会对美的事物更感兴趣,情感体验也更丰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作品的选择不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都应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选。

三、关于儿童美术考级

针对儿童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它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儿童享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然而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美术教育的价值是孩子画一幅漂亮、逼真的图画。于是,就把孩子送到校外的美术培训班、少年宫学美术。一些校外美术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抓住家长的心理,让孩子快速地临摹一些写实性作品,选出一些好的美术作品拿去参展、考级,一些毫不知情的家长以为孩子进步很大。于是决定把孩子培养成画家。其实过早地定位人生目标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更何况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完全是两码事。事实证明,很多人在儿童时期获得大奖,甚至国际大奖的,长大后碌碌无为,甚至根本就没有从事美术工作。由此看来,儿童美术考级是有违素质教育的精神。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儿童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有所了解和感知,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其实,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也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而是用美术特有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表现学生的生活,打动学生的心灵。而校外美术培训班和少年宫的多数老师只注重技术训练,单调乏味,或者要求苛刻,批评甚多,严重地挫伤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所以,家长应理智地看待儿童美术考级,社会也应坚决叫停儿童美术考级。

四、正确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绘画是儿童大都有的潜能,是儿童不启自发的一种自然表现。绘画给儿童带来很大程度的不是作品的本身,而是儿童在信手涂鸦中于纸上留下的痕迹和此过程带来的快乐。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不能以“画得像”、“画得好”、“××的画是班上最好的”等来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应关心孩子是怎么画出来的,用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没有立体、透视、线条等的概念,且他们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差,秩序紊乱,对复杂的空间感知能力弱,画出的作品没有透视、空间,可能过于大胆,造型夸张、构思奇异、和原始绘画有着惊人的相似,天真幼稚的突出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上。这时教育者不可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儿童,而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赞美他们,积极地引导孩子充满生机和活力、主动地作画,用手中的笔将真情实感融入画中。

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要兼顾儿童自身的身心阶段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教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用亲情的语言,正确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力。注重不同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让幼儿的画面呈现符合幼儿心灵的美。

五、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识

不了解学前儿童绘画时的心理特点,就不能很好地辅导儿童,也就不能很好地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学前儿童年龄小,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外界接触不多,缺乏知识经验,所以他们的思维认识、行为动作都是幼稚的。他们在画画时的意识、造型等也都是幼稚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涂鸦期”,这时他们的手、眼、脑配合得并不默契。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幼儿很乐于在绘画中展现自我,比如他们的自己的作品,一定会拿给家长或老师看,希望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所以这时的家长和教师一定要丰富其想象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尊重儿童的心理,让他们在儿童绘画王国尽情飞翔。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美术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它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我们要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通过幼儿的自我表现去构建健全的人格内涵,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在学画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欢愉和乐趣,促进儿童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美术,2007,6.

[2]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第3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本书为2001年版的修订版,吸收了当前国内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时代精神和《纲要》的新要求。

0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黄瑾著/主编25.00元/本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教材,也可供幼儿园在职教师进修成人高等师范学前专业所选用并可作为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和幼儿园教师的理论参考读物。

03《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幺丹彦 方燕/主编45.00元/本

内容简介:该书是一本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著作,它提倡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互动。书中指的材料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材料取自身边资源;材料有一定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材料能引起幼儿不断地研究和与之相互作用。

04《生成课程》作者: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30.00元/本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通过创造性地、生动地展现美国西部一千个儿童日托中心在一年中实施生成课程的完整实录。比较全面地把学前教育生成课程的理念、生成课程的“生成”的来源及操作运用等介绍给读者。这些对国内学前幼儿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践意义。

0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朱家雄等/主编9.00元/本

本书旨在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教育领域内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0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金浩等/主编12.00元/本

本书具体研究学前儿童初步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学前儿童学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探讨从教育目标开始进而寻求达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教学方法。

07《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刘占兰 沈心燕/主编11.00元/本

本书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为切入口,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讨。全书共分为7章,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幼儿探究科学过程中的具体事例,每个案例均配有点评,可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每一活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08《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编25.00元/本

本书分为研究报告和试验工作报告两部分,从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实践策略、效果分析以及各具特色的实验园、试点市区的探索与实践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0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施燕/主编11.50元/本

本书为学前儿童教育系列丛书的一种。既提供了有关理论,也介绍了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活动设计,并提醒应注意到的问题。

10《学前教育学》修订版 李生兰/主编29.00元/本

本套教材以国内几所著名的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共同设置的核心专业必修课为基准,作者由国内该领域著名学者担纲。

11《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编著14.00元/本

本书通过大量案例提供了如下核心观点: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书将通过发现幼儿的不同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等教育策略与技能,让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第4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兴趣 教育 孩子 美术 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前美术教育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想给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增加尽可能多的筹码,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及创新能力,纷纷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但是,当今的现状是学前教育过度发展,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因此,要合理认识学前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正确认识学前美术教育

(一)学前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学前教育工作者普遍将学前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教师先确定内容和绘画方法,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涂颜色,怎样剪、折、贴,都完整地教给孩子,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单一的技能培训上,忽视了孩子的创造能力。究其原因不只是来源于教学任务的束缚,还有来自学生家长的不理解,许多家长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界定孩子的画,以“画的像不像”“颜色对不对”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本身就违背了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造成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而画,而是因为老师、家长的要求而画,对孩子学习绘画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二)端正学前美术教育认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要充分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动力,也是孩子保持注意力的关键。处于低年龄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好动,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引入新的刺激源,把孩子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都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在绘画活动时,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肯定其成绩,让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

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1)选择生活性、游戏性强的作业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儿歌等形式引导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的得到发挥。(3)引入动手性强的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4)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兴趣,用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让他们快乐的投入到游戏中,用心感受,仔细体会。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把从游戏中所感受到的大胆的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使作品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反映了儿童的不同体验,儿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逐渐形成。

三、举一反三以激发其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要教会孩子举一反三,不能会画圆就只会画圆,对于同样一个主题,要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将学到的技法能够运用到以后的绘画当中去,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促进智力的健康发展。

孩子在美术创作中往往是大胆的、天马行空的,他们无拘无束,单纯的涂抹着自己认为美好的画面,因此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教师要引导孩子,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想法。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创作绘画环境,要鼓励孩子乐于动脑,画出自己的想法,让每一幅画面都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内心思维。

四、要合理评价孩子的作品并做好展览

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没能对孩子的作品有个合适的评价,将会打消孩子的绘画热情,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所以在学前美术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是要以鼓励为主,用孩童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其次,在教学中要多留意孩子的作画过程,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孩子应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者,可以让孩子们将作品讲给老师听,讲出自己的心声,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孩子们自己选出最漂亮、最完整的作品,最后由老师统一讲解其中的优点,并指出不足。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画同乐。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知道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并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进而让孩子能够创造美。

总之,学前美术教育不只是孩子的美术教育培训,更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综合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学前儿童的特点,综合各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成果,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认定及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教材-教育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8-07出版).

[2]尹小淳.《美术及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版.

第5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兴趣;评价;方法

儿童是天才的画家,他们都喜欢画画,同时,画画也成为他们的第二种语言。有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他在画纸上“大刀阔斧”地画了一幅“画”,我就问他:“你画的这是什么?”他说:“长颈鹿。”当时我以为他只是胡乱一说,没在意。后来他旁边的小朋友又问他:“你画的这是什么?”他依旧说:“长颈鹿。”是的,他画的就是他的“长颈鹿”。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烂漫的,他们会把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然而儿童这种绘画的天赋和潜能如果不挖掘和培养,就会逐渐被磨灭。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发现并挖掘不同幼儿的闪光点,并将其培养成为一生受用的

能力。

一、根据儿童美术特点,培养儿童美术兴趣

“兴趣,是刺激幼儿学习的最好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让儿童能够以一种放松、自由的心态参与画画,在作画的过程中,愿意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独特的、个性的方式去表达、表现并释放自己,真情流露,真正快乐地画画。

学前教育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里,并不是要求儿童了解多少美术知识,掌握多少美术技巧,而是通过美术教学,奠定儿童对于美术活动积极和喜爱的参与态度,初步培养儿童独立观察、独立审美的能力。同时,发挥美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帮助儿童建立积极、自主、自信的情感态度,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丰富美术表现形式,提升儿童综合素质

1.多种渠道,引入丰富的教学活动。传统的绘画教学中,课堂上多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孩子完成作品为主的教学形式,不仅形式单调枯燥,而且在教学效果上,学生也只是提高了模仿能力。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多样的绘画形式,包括绘画工具,操作步骤等多方面上的改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学生的新鲜感。目前适合学前儿童进行绘画创作的种类很多,如手指画、吹画、蜡笔画、水粉画等,还有多样的手工操作,如折纸、捏泥土、剪贴等。我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以及绘画基础的差异,选择不同难度、复杂度的项目,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多方引导,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主要是对于“美”的感知。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于幼儿的思维进行着重引导,使其能够在观察、思考和想象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一次教研活动中,任课教师看到好几孩子拿着落在地上的黄色叶子“翩翩起舞”,于是她想到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树叶来作画。首先,让孩子们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上课时,教师将收集的树叶带来,并给孩子们展示了对于树叶的“重组”过程,很快呈现出一幅“树叶画”。学生看到之后,都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树叶形状、颜色的不同,一起探索、组合树叶,进行创作。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不仅观察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多样形式,提高儿童的基础技能。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学习是幼儿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带动实践环节,如讲述法和演示法相结合,一边展示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一边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能,双管齐下,提高儿童的基本绘画技能。

三、科学实施评价机制,尊重儿童创造个性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作品的评价,总是在“很像,不错”“一点也不像,再画”等,总是以“像”和“不像”来评价儿童作品的好坏,这样的评价,只会让学生在“照猫画虎”的路上越走越远,始终不能得到具有创意性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儿童的情绪,给予他们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倾听他们内心的创作想法和感悟,抓住闪光点,并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将其大胆地表现出来。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绘画基础水平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定位,展开分层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旨在让学生在启蒙阶段接受美的熏陶和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用色彩描绘多彩人生。

参考文献:

第6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培养独立的观察习惯

基础造型训练是美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的美术课每周只有两课时,无法进行一个长期的作业训练,且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容易对单一的美术训练感到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了解学习素描的目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就将重点放在培养观察能力、构图能力、造型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短、频、快,每周安排新内容,提供不同类型的观察对象,训练学生观察事物,迅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创意素描、速写写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作业,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色彩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色彩静物写生,打破常规从装饰色彩学起,并且把重点放在了色彩肌理,让学生尝试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画棒、油墨、粉笔等各种色彩原料进行搭配,并与油、盐、水、牛奶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效果,画在不同的材质(素描纸、吹塑纸、玻璃、塑料等)上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利用不同的技法如滴、淌、流、刮、擦、揉、印、拓等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就是在这种不同尝试、不断创新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并且能够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游戏性教学

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游戏,能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我的美术课上,我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很多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掌握一些组织游戏教学的方法。在三年级的教玩具制作的课程设计上,我放弃了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照搬模式,因为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制作技巧对她们不是难事,关键就在于如何能有创意的自己设计运用制作教玩具。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搜集材料到设计制作都由组员们合作完成,然后根据本组的教玩具设计游戏式教学并进行演示,有其他组来找出有点及不足,并进行评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是主动学,有了竞争,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到图书馆、网上找资料,制作的作品和游戏很有新意。

体验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良师,还要是家长的益友,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些角色?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家长和孩子,让她们从角色角度对儿童作品进行描述、评价,由此产生矛盾、争论,在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身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体会家长的心情,可以更科学地引导孩子、更理性地指导家长,对于幼教工作会有更深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控制现场能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对于出去实习过的同学,能将她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同学老师展开讨论,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的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及方法。

鼓励教学法

我运用鼓励教学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语言,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的资质不同,能力有高低,我会去找他的优点,创意不行的肯定技巧,技巧不精的肯定创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也知道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言之于物,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得到鼓励。第二个方面是手段,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这也是让学生得到鼓励与肯定。我经常为学生举办作品展览,也许水平并不专业,作品稍显稚嫩,但只要努力去做了,我都会尽力为她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都还是非常珍视这种机会,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自己的作品。我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系统地保持下来,留作资料,给以后的学生参考,这些方式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

第7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美术活动审美感知儿童审美感知

一、审美感知的概念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这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审美感知力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是我们在审美观过程中把握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能力,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往往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指向。

审美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当我们感到的某种色彩、声音、线条、质地而产生愉快时,这种愉快就起于感觉。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的把握。只有当人们看到一条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时,立即感到它的欢快和生机;看到黑云压城的景象时,感到威胁和压抑,这些才是审美知觉。作为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审美知觉与其他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儿童美术活动中审美感知的培养

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要注重审美意识的启蒙与培养。美术教师要重视儿童的艺术潜能,保护其艺术天性,关注儿童对美术作品敏锐的知觉观察力。让他们从静止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从流动的旋律中描绘出生动的场景,通过对画面感知和分析体会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特别的情感和美感。注重提供适宜的环境,激发儿童大胆表达自己感情理解和想象的艺术潜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儿童对环境的需要,创设良好的绘画欣赏的教育环境。

1.创设环境、潜移默化。创设良好的环境,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美,对于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离开具体形象儿童就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室是儿童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教师在设计墙饰画面时教师有意识采用红、黄、蓝、绿、紫等对比强烈的传统色彩,在民间剪纸展示上以并列、重复的排列方式贴满展板,色彩如同版画般的效果,红绿相间、单纯大方,使儿童身临其境、潜移默化。

2.主动参与、共同布置。教育实践发现,儿童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环境的创设,能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儿童参与艺术作品的收集,还发挥家长的力量一起收集民间绘画艺术作品,如在收集年画艺术作品时,有的儿童拿来了挂历、有的拿来了月饼包装盒、有的拿来了书籍、图片、碟片,通过主动收集作品,儿童对年画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教师还与儿童、家长一起参与每单元的环境布置,教室里有教师的作品,也有家长的作品,更有儿童的作品,我们把大家创作的作品经过剪辑、装饰,以美的形式呈现在教室里,让儿童体验创作所带来的。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绘画情趣,体验审美愉悦。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必须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利用游戏法、儿歌故事法、歌谣、看画说话等不同形式来进行美术绘画艺术的欣赏教育。通过讲故事“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让儿童感受传统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画的色彩、造型的美感,结合幻灯、范例让儿童观察、讨论作品的构图、设色,初步地感受民间绘画的艺术美,在此基础上让尝试创作,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通过区角活动,提供头饰、磁带、云袖服饰让儿童进行表演,以情景游戏的形式把欣赏和表现有机的结合;儿童在设计屋、巧手屋中,听着传统音乐进行扎染活动,把自己沉浸在情景中大胆构想、创作,极大的鼓励了儿童的创作欲望。

(三)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充分实践。

有了充分的感受和体验后,根据单元内容,提供不同种类、各种材质多种材料,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例:欣赏了脸谱后儿童在活动区用水粉或泥塑来表现;在欣赏了年画后儿童运用学过的吹塑纸版画来制作年画;在欣赏了剪纸画后幼儿动手利用废报纸、彩色挂历纸剪自己喜欢的十二生肖,并进行编故事活动;在欣赏了蓝印花布后儿童参与印染活动,儿童用宣纸、水彩进行扎染活动,体验色彩的浸透和晕化;在欣赏了中国画后,儿童尝试在宣纸上画鱼图,并通过师生合作动手制作灯笼,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美丽的手工艺品,这些活动充分地激发了儿童再创作的积极性。有了丰富的材料有了多重的选择,儿童才能把自己的欣赏经验给予充分的表现。

(四)教师尽可能在与儿童的活动中创设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不是灌输和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把民间绘画作品中的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的形式美,通过观察、讨论,给予儿童启发,不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儿童,而是作为引导者,让儿童畅所欲言大胆的观察和理解。在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后,经常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意想不到的见解,如欣赏了古代双鱼太级盘子后,儿童对盘子上的花纹、造形就有丰富的理解,有的孩子认为是鱼爸爸和鱼妈妈相亲相爱不分离,有的孩子根据年画欣赏的经验迁移,认为表现的是年年有余,还有的孩子认为是克隆小鱼,通过讨论儿童感受了鱼形图案所包含的循环、重复的形式美。

总而言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忽视美育的教育是低质量的教育,通过对儿童实施美术教育将会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对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应对儿童的美术潜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相信儿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保护其艺术天性,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绘画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与适时、适当的指导,开展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有生命的艺术教育,方能使儿童在审美意识上保持纯真的“个性”。为其以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为其顺利成长创造条件。儿童必将是能创造新生活,创造新时代,创造新国家的一代人,也必将是最具艺术修养的人。

参考文献

[1]许鸿.幼儿艺术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师美术 合作学习 合作能力

Art teach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training of students' cooperative learning

Abstract:The society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fine arts before we all follow 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nowadays.Cooperation education emphasizes that form the cooperation quality and spirit of pupil as it is a kind of teaching way,and a value.Cooperation learning begins to use i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gradually and get good results.However,for kinds of reasons,cooperation learning has not reached the expect result. For this reason, this author from my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beginning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a reflection in the study, by the art teachers in teaching to the student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capacity-building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the policy was found to develop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s of the team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will be helping each other and sharing.

Key words: Kindergarten art Cooperative learning Cooperation capacity

一、幼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关于合作学习

什么是合作学习,及合作学习的概念是什么呢?教育学或心理学家们对其认识有相通之处,但又各有所侧重,并不完全一致。合作学习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斯来文(Slavin)教授说:“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小组成绩获得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中心的约翰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教育家、合作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嘎斯基博士描述合作学习说:“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我国山东教科所的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对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导向,以团体奖励为依据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重视教学动态因素互动为学习动力资源,而“合作”是其核心,强调群体的力量。

(二)幼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美术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美术实践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心理平衡发展,使其更充实和更完美。教育研究表明,将合作学习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更能强化学生的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的规范,培养互助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通过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构思,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作画风格。学生面对共同参与所创作的美好成果,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美术合作学习使学生受益的不仅限于美术本身,而且将使学生在心理性格上受到美好的陶冶。

幼师学生作为明日之师,以后是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站在讲台上,他们课堂上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学前儿童。在未来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师教给学前儿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在其认知能力以及群性和个性发展方面有着很大推动作用,而且在培养幼儿交往心理、幼儿自我形象确立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第9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绘画工作坊 创意课程 学前儿童发展特点审美认知

一、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阶段特点

1.涂鸦阶段(1-4岁) 这一时期儿童最初画出的涂鸦都是无意义的,只是拿起笔的一些动作,随着生理机能的发展慢慢可以控制肌肉控制画笔,开始涂鸦。涂鸦期是儿童绘画发展的起点,也是最不容忽视的重要阶段。

1岁的幼儿涂鸦会画出很多点点,扇形往返线条,有力度的大小螺旋的线条。2岁的幼儿涂鸦可以画封闭的圆及单独的线条,也可以对画进行一些解释说明。3岁的幼儿涂鸦可以有目的的画画,线条和圆圈能够表达或者象征感受的东西,会对设计有些感觉,开始尝试用手指来画画。4岁的幼儿涂鸦可以凭借印象进行绘画,会在一幅画面中罗列出想要表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作品是富有个人价值的,会向其他人展示。

2.图像阶段(5-6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画面形象成几何形组合,为表现自己的感觉,会夸张重要的部分省略次要的部分。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形象,找感兴趣的事物画画,已经认识了各种颜色,并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表达想法。6岁左右的儿童画画能够把事物之间关系整齐排列,会使用透视画法,画出事物内部的东西,还能画出图案纹样。

二、学前儿童手工制作发展阶段特点

1.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 这个时期的幼儿手部肌肉还没有发育成熟,认识能力也有限,所以手工自作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目的性,只是纯粹的玩耍游戏,享受手工制作的快乐,体验材料与工具的特性。

2.基本形状期(4-5岁) 这个时期儿童由无目的的动作开始表现出有目的性的尝试。在开始动手之前会想象出做一个什么,尝试去塑造它的形状。这一时期动手能力发展比较快。

3.样式化期(5-6岁) 这一时期随着手部肌肉的发育和眼手配合能力的发展,加上之前对材料和工具的认识,儿童的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喜欢通过制作来表现自己。

三、依据学前儿童绘画和手工制作特点开展绘画工作坊

1.ART-LAB绘本记―小猪波比上滑梯

活动选取的主题是绘本《小猪波比上滑梯》,根据故事内容(小猪波比面对第一次滑滑梯很恐惧,之后妈妈帮助波比战胜恐惧,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滑滑梯的体验。)展开活动。活动形式是讲故事+手工制作五彩滑梯。参加人数是5组(每组为一名成人陪同一名儿童)。年龄是2-4岁。

根据学前儿童手工制作发展阶段特点来看,此次活动针对2-4岁儿童,活动的重点在于体验工具与材料的特性,享受手工活动的快乐。活动中工作坊的老师会带领儿童一步步在黑色的卡纸上制作滑梯,儿童会接触到彩色线绳,双面胶,剪刀等工具。儿童会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作品,过程中会增加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孩子也会体验到与父母一起做手工的乐趣。

2.ART-LAB 色彩启蒙―小小发型设计师

活动选取的主题是发型设计师,根据工作坊老师画好的卡通人物,运用“神奇的吸管”吹动颜料给卡通人物设计发型。活动形式是吹画。参加人数10组(每组为一名成人陪同一名儿童)。年龄是2-4岁。

此次活动算是一次创意课程,独特的活动形式会是学前儿童甚至陪同家长第一次接触,那么这种工作坊本身就很有价值。活动中儿童会接触到“神奇的吸管”,水彩颜料,毛笔等工具。真正的活动体验总是会有意外的收获,儿童会体验到水性颜料混合出现的意外色彩,会体验到吹画中上气不接下气等等,这些都是绘画工作坊所带来的独一无二的亲身体会。

3.ART-LAB 色彩启蒙 ―对称印染

活动选取的主题也是方法即对称画,根据工作坊老师讲解示范,模仿作画。活动中儿童可以接触到国画颜料,宣纸,记号笔,毛笔等工具。活动参加人数为15组(每组为一名成人陪同一名儿童)。年龄以4-6岁为主。

根据学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来看,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有自己的表现欲望,会找感兴趣的东西来画,并且可以把事物关系排列整齐,甚至描述画面的故事。本次工作坊在老师的指导启发下,孩子们自己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体验国画颜料和宣纸,感受水墨晕染的美。

四、绘画工作坊对学前儿童审美认知培养的现实价值

学前儿童本身就是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们。只要给他们一支画笔,他们就能够自己专注的玩上很长的时间。学前儿童绘画的特点变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神经―运动的成熟性、观察能力的发展和眼手协调能力得发展,而不是更多的依赖于绘画经验的积累。因此学前儿童的绘画工作坊重点在于启蒙,让孩子们真正体验艺术美术绘画。通过绘画工作坊培养动手能力、设计意识、美鉴赏能力,艺术的熏陶要从小抓起,让孩子感受色彩的魅力,让他们学会不仅仅使用语言表达自己,同样也可以用非语言的绘画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通过参加趣味性的绘画工作坊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也同时帮助孩子体验成功地喜悦。

学前时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为丰富的阶段,把握好学前儿童审美认知的培养对于儿童人格的早期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儿童审美认知能力作为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浙江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类绘画工作坊为例,希望唤起人们对学前儿童审美认知培养的高度重视,期待更多的机构或者培训组织能够加入公共美术教育的推广队伍中,让艺术、美术、绘画走入更多家庭,普及更多的学前儿童,最终实现学前儿童的审美培养,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认知。

【参考文献】

[1] 李红,刘兆吉. 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