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生物治疗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治疗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治疗的方法

第1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生物反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4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c)-182-02

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便秘,在国内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行为治疗方法,具有无痛苦、非创伤性、无药物不良反应的优点[1]。本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95例慢性便秘患者进行了肌电图指导下的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5例患者中,男40例,女55例;年龄19~73岁,平均37.46岁;病程6个月~20年。所有患者均有大便排出困难或排便不畅,不用泻药时,每周排便0~2次;均通过电子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便秘;均经过一次正规的传统内科治疗,但治疗无效。

1.2 方法

1.2.1 仪器采用丹麦Medtronic Functional Diagnostics公司生产的生物反馈治疗仪,由主机,计算机及1个长6 cm、直径2 cm的柱状EMG探头,1个体表地电极组成。原理是利用生物反馈机制,让患者根据其观察到的自身生理活动信息调整生理活动,并学习控制活动,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异常生理变化的目的[2]。

1.2.2 使用方法先将测压管定好标,在柱状电极上涂上石蜡油,轻轻插入外括约肌管内,再将体表地电极用0.9%NaCl溶液沾湿绑在患者腿部,使地电极接触皮肤,构成电流回路。在肌电图指导下,选择生物反馈课程进行治疗。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正常的排便机制和治疗过程及目的,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生物反馈治疗屏幕上显示的直肠肌电信号,学会收缩和放松,教会患者进行正常的排便,并通过不断训练达到无屏幕显示帮助下正常排便[3]。

1.2.3 疗程训练分为强化训练和巩固训练两个阶段,强化训练阶段每次治疗30 min,开始1次/d,连续5次,以后为巩固训练阶段,每周2~3次,持续3周,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停用一切辅助排便药物,待病情明显好转并学会正确的排便动作后,结束治疗,回家继续自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不少于30 min,同时可适量饮水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 结果

95例患者均完成各项检查和一个生物反馈疗程,治疗后88例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1次/周,增加到3~4次/周,有效率达92.6%,7例患者仍需借助泻药或灌肠排便。对治疗达6个月的患者进行随访,78例与治疗结束时相比较,无明显变化,复发率为11.4%。

3 讨论

3.1 治疗前评估

功能性便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除常见的心理因素外,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药物等均可对便秘造成影响,因此,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以指导治疗是必要的。

3.1.1 病史及身体评估病史方面着重评估患者排便的规律,何时或何种情况下有便意,以及粪便的性状,促使排便与影响排便的因素,有无服泻药史,借助灌肠或手助排便史。

3.1.2 心理社会资料评估许多便秘患者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很可能通过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结肠的支配引起便秘。本科采用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评价心理状况,大部分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明显增高。

3.1.3 相关检查评估患者治疗前到胃肠动力室进行相关检查,如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肌电图检查,耐心解释检查的目的,掌握治疗的指针,根据患者检查的结果调整治疗指数,治疗前评估患者对检查的了解程度,从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3.2 治疗方法的调整

3.2.1 心理疏导治疗前首先与患者讨论相应的解剖知识与病理原因,向患者说明治疗方案和生物反馈机制,探讨治疗期望效果,并举出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的疑虑,帮助其恢复治疗信心。治疗中采用心理激励机制,鼓励患者达到每一种正确步骤,让患者迅速建立排便反射的生物反馈环路。在巩固治疗期间,应鼓励患者在脱离屏幕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必须和患者共同协商制定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法,加强监督,通过电话和预约,督促其坚持疗程和家庭训练。因此,作为一名对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的医务人员应更加熟悉心理学[4]。

3.2.2 生物反馈训练的强化和巩固根据条件反射形成原理,采用短期强化训练,使患者迅速建立排便反射的生物反馈环路是可行的。在训练时,应使患者能完全理解屏幕上的图形与自身肌肉运动的相关性,通过训练,使患者完全改变以往的排便动作,学会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并使外括约肌松弛,消除其排便时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出现的矛盾性收缩。但形成的条件反射如得不到反复的刺激则会弱化。因此,采取适当的巩固治疗是必要的。本组有6例每半月进行1次巩固治疗,2周1次的巩固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之,生物反馈训练本质也是一种行为和心理治疗,医务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耐心的健康教育,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科学的治疗方法对提高其疗效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莫平.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便秘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20(2):51-54.

[2]侯小华.消化道运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08.

[3]梁绛菱,林红,谢俊芳,等.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便秘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2(9):47-48.

第2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摘要】肿瘤的治疗分为传统的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微创治疗、深部热疗、生物治疗。生物治疗是肿瘤治疗新模式,但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起着相对关键作用。

【关键词】肿瘤 生物治疗护理 健康宣教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肿瘤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治疗肿瘤方法——生物治疗,成为继传统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第四大有效的抗癌手段,是21世纪肿瘤界关注的焦点。生物治疗主要通过调动宿主天然防卫机制来发挥抗肿瘤效应。目前临床广泛开展并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的生物治疗项目主要包括: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应用、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使用、细胞因子技术、基因治疗技术。我院自从2010年6月到2012年3月对170例肿瘤患者进行肿瘤生物治疗,现将护理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70例肿瘤生物治疗患者,年龄40岁-92岁,其中胃癌64例、肺癌60例,直肠癌26例,乳腺癌20例。

2、回输的护理

2.1 回输前与中心实验室联系,确定回输时间,通知患者,然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做好合理安排,保证回输顺利进行,细胞送到病房,护士应与实验员核对科室、住院号、姓名、床号、细胞数量等。

2.2 回输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输血器,严格控制滴速,要先慢后快,回输前15分钟先缓慢滴入,观察患者无异常反应,可适当加快速度,以40-60滴/分滴入。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管。

2.3 为保证细胞新鲜回输,在室温保存不得超过4小时,回输时间应控制在30-60分钟之内。

2.4 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注意有无发热、皮肤瘙痒、胸闷等不适,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输注,更换输液器,静滴生理盐水,保留残余液体做细菌培养,并协同医生进行抢救及治疗工作。

2.5 回输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并给予相应处理。

2回输的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回输的过程、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宣教重点放在如何让患者配合回输,以保证回输顺利进行。生物治疗总体来说安全性较好,少见严重的副反应,常见副反应有:

3.1过敏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治疗过程中应按照输注时间、配置方法、输注速度给药,首次生物治疗应缓慢静脉滴注,建议使用输液泵,备好抢救药品,输注过程观察病情变化,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处理。

3.2皮肤反应皮肤呈现丘疹脓疱样病灶。护理中应保持皮肤清洁,沐浴时避免水温过高及长时间沐浴,使用中性、温性和且不含碱性皂液的洗浴用品,穿宽松柔软内衣,避免摩擦有丘疹、脓疱的部位,遵医嘱局部用药。

3.3发热反应由于此疗法需要经过采血、分离、体外营养、体内回输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免疫细胞治疗采自患者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扩增,所以安全性高,不会出现移植抗宿主反应,常见的副反应为轻度发热,多在免疫细胞输注后4—6h,体温在37.5—38.5℃之间,发热2h后自动消退,少数可出现寒战,高热反应,治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一项操作都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才能确保治疗顺利操作。[1]

3.4心理护理很多患者对生物治疗有关信息不是很了解,因此护士在采集前告诉患者治疗的基本过程,使患者对该治疗方法、步聚有大概的了解,同时可以介绍患者与已经进行过生物治疗的患者进行交流。

4、小结

在生物治疗过过程中,护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患者感觉舒适,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并且在治疗前给予患者足够的信息及提前告知患者不良反应,这对减轻心理负担、增加治疗效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血液肿瘤 治疗 技术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99-01

一、生物治疗概念

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而进行的治疗,与传统肿瘤治疗所采用的化疗、放疗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化疗、放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无法完全杀死血液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恶性疾病复发率高,同时,化疗、放疗时,无法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区别对待,导致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患者的正常细胞。

二、生物治疗的分类

按照治疗原理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血液肿瘤的生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间接抗肿瘤方法,即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菌、疫苗、药物或基因导入等方法,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和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方法来完成;另一类直接抗肿瘤方法,主要是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化或转移。当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细胞因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大规模运用后,大量的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细胞因子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当前,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IFN)、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三种。

1)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主要分为三大类:IFN-α、IFN-β、IFN-γ,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干扰素(IFN)的主要作用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和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ADCC)作用;直接发挥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2)白介素(IL)

白介素(IL)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调节细胞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主要产生至:B细胞、T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单核细胞。

3)造血生长因子(HGF)

造血生长因子(HGF)是对一类细胞因子的统称,这类细胞因子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成熟、增殖等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成熟的造血细胞也有着功能激活的作用。临床上,这类细胞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生长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4)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分为两种,即由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和由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β。目前,TNF-α在临床上的运用较为广泛,它不但对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细胞毒性,还能摧毁实体瘤周围的血管上皮组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对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肿瘤的出血性坏死、消退或消失。

2、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给血液肿瘤患者输入或注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以此来达到治疗血液肿瘤的目的。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其次,从提取的外周血中分离出肿瘤杀伤细胞,并对其进行培育,使其在量上得以扩充;最后将扩充后的肿瘤杀伤细胞输入或注射进患者体内,使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采用的过继性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

3、单克隆抗体

部分单克隆抗体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起着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此外,单克隆抗体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杀死肿瘤细胞,很多单克隆抗体都不具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特点,这一部分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时,主要是通过交联方式,携带一种细胞杀伤介质,这种介质定点抓哟用与肿瘤点,这就让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效果增加的同时,也减小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肿瘤治疗中运用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妥单抗、阿仑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依决洛单抗。

4、诱导分化治疗

诱导分化治疗在我国最早的应用,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采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目前,我国已经在治疗APL成功的基础上,将诱导分化治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浆细胞肿瘤、恶性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CML及其他髓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当前肿瘤治疗中运用的诱导分化剂主要包括:外源性分化和内源性分化两种。

5、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局限和不可预知,无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人相应的正常基因与温和病毒DNA重组,构成杂合重组DNA,利用病毒感染作用,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并整合至人染色体中,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恶性肿瘤。当前基因治疗主要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复、基因增补、基因失活、免疫调节等。

第4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本刊记者:近几年,癌症治疗中出现了一个新成员: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您认为靶向治疗前景怎样?患者在什么时候进行靶向治疗最佳?

罗荣城教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以及从细胞受体和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开始进行以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这就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实际属于病理生理治疗,也就是封闭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受体和纠正其病理过程。目前,分子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最大的热点和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已有多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而且目前各界学者的研究也都集中在这方面。靶向治疗的优点一是在于针对性强,二是毒副作用明显弱于放、化疗等传统疗法,主要表现在对免疫功能的损伤方面,靶向药物是属于生物治疗的药物,不会影响到免疫功能,这对肿瘤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肿瘤已逐渐由“不可治愈的疾病”转变为一种“慢性疾病”,通过应用靶向治疗,许多病人可以做到“带瘤生存”。

肿瘤靶向治疗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但从临床角度看,靶向治疗目前刚刚开始应用,还处于入门阶段。虽然它很有潜力,但并不能代替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不可盲目使用。

现阶段已应用于临床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中,多数药物都是作为二、三线药物被批准上市的,也就是说,目前临床上往往是在化疗失败后才开始应用靶向治疗药物的。这是因为,分子靶向治疗还没有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那么成熟,特别是针对早期肿瘤,手术再辅以术后辅助治疗手段可能可以根治,就不会先采用分子靶向治疗。但是,也有些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应用成熟,且疗效肯定,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一线治疗,如针对CD20单抗的美罗华及针对HER2受体的赫赛汀,前者用于淋巴瘤的治疗,后者用于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及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易瑞沙开始虽是用于化疗失败的病例,由于其针对东方人非吸烟的肺腺癌疗效好,故也用于未行过化疗的晚期病人。这些靶向药物在降低复发率、延长无病生存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有很多新上市不成熟的靶向药物,还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何时使用靶向药物,还要看是什么病种,处于病程的什么阶段。

从临床治疗发展的进程看,强强联合是一种趋势。如何把多种有效的药物合理地联合应用,最大限度地增加抗肿瘤疗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应用包括三种方式:①同类靶向药物的联合;②同一靶点,但针对不同位点的药物联合;③不同靶点的药物联合。由于前两种联合存在受体饱和及竞争性结合等问题,临床上以第3种联合用药方式多见。虽然几项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小分子物质与化疗联合不增加疗效,生存无受益,但单克隆抗体却显示出与化疗的协同效应,从疗效到生存时间均有优势。这对肿瘤治疗的个体化和进一步提高疗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刊记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肿瘤微创靶向治疗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您觉得肿瘤微创靶向治疗会给肿瘤治疗带采怎样的影响?目前该治疗还存在着哪些难题?应该怎样解决?

罗荣城教授:随着21世纪高新科技迅猛发展,肿瘤微创治疗也在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肿瘤微创治疗是以先进的影像技术为导向,集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药物治疗、生物、基因技术和高新科技(如光动力治疗、射频消融、激光、超声聚焦、介入治疗、内镜、腔镜等)为一体,具有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创伤小、痛苦轻、疗效确切等优点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现代肿瘤微创治疗已由传统的肿瘤介入放射学发展为B超、MRI、CT、DSA、PET、内镜及腔镜引导下的微创治疗,涵盖了药物治疗(如溶栓、化疗栓塞)、光化学治疗(光动力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超声聚焦疗法和生物治疗等多种微创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发展和人们健康概念、卫生保健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微创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最为活跃、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个新兴专业。

1 先进的影像技术使得肿瘤微创治疗定位更精确、治疗更精细

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微创治疗发展的根基。借助多种手段的影像设备和影像技术,利用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实时监控和精确导向、定位,进行有效的靶向治疗。近年来,实时监控设备和技术的出现以及对微小病灶的精确判断与分析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肿瘤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如高精度胃镜引导下的光敏剂荧光诊断和光动力治疗可以实时监控肿瘤组织的边界,为光动力治疗Barret's食管以及早期食管癌提供良好的依据。

2 微创治疗的联合应用使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现代肿瘤治疗提倡综合治疗,因此微创治疗也多主张联合应用,按照科学的次序将数种微创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疗效为目的的微创治疗模式。肿瘤微创治疗的序贯联合模式特别是血管性微创治疗与非血管性微创治疗的有机结合,通过不同机制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和灭活,是肿瘤所在器官水平的整体治疗与病变部位局部强化治疗的双重治疗。比如肝癌患者可以先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而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3 微创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模式

肿瘤微创治疗联合生物治疗逐渐成为21世纪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模式,它是采用微创治疗的方法充分减轻或去除瘤负荷,甚至达到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显示病灶活性消失、相关实验室检查阴性》,然后联合肿瘤生物免疫治疗进一步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巩固和提高微创治疗的疗效、预防肿瘤的局部复发和有效控制转移。比如临床上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再用生物免疫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并进一步杀灭残存散在的癌细胞以期达到治愈肝癌的目的;光动力治疗早期声带癌,之后辅以生物治疗起到预防肿瘤的局部复发和有效控制转移的效果。

4 根治性肿瘤微创治疗

继肿瘤“根治性外科切除”、“根治性化疗”、“根治性放疗”之后,根治性微创治疗应运而生。声带癌的“光动力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在治愈声带癌的基础上保留患者声音功能;早期乳腺癌的“局部射频消融+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等等。同肿瘤的其他治疗手段一样,根治性微创治疗同样局限于早期肿瘤。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内,根治性微创治疗联合生物治疗将成为声带癌、早期肝癌和乳腺癌等肿瘤首选或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微创医学和生物医学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热点,是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中的重要部分,已为愈来愈多的肿瘤患者和医师所接受。

5 肿瘤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

其实肿瘤微创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在前一部分已经提到,这里只是做个总结。肿瘤微创靶向治疗对于早期肿瘤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于传统的放疗、化疗和手术相比较有着微创、安全性系数高和保留器官功能等优势,对于中晚期肿瘤来说微创靶向治疗之间的联合应用以及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都发挥出各自的互补优势,部分患者能够达到根治,大部分患者则能够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6 开展肿瘤微创治疗存在的难题及其对策

第5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销售金额;构成比;DDDs排序;用药现状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126-02

Analysis of immunopotentiator application in pharma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0

CHEN Shiling WANG Juanjuan ZHANG Qiny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Cancer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1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ales amounts, drug constituent ratio and DDDs sort of immunopotentiator,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rug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sales amounts, drug constituent ratio and DDDs sort of immunopotentiator in pharma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0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sales amounts of immunopotentiator drug in our hospital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drug constituent ratio and DDDs sort of thymosin preparation were taken the first place. DDDs sort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2009 to 2010. Conclusion The sales amounts of immunopotentiator increases steadily in our hospital, thymosin preparation is taken the first place, which is the main subject of immunopotentiator drug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immunopotentiator in our hospital is reasonable basically.

[Key words] Immunopotentiator; Sales amounts; Constituent ratio; DDDs sort; Current situation of drug application

如今肿瘤的发生已经成为一种慢性常见病、多发病,肿瘤的治疗任重道远。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生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最令人瞩目的焦点。生物化疗是生物治疗和化学治疗联合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全新综合治疗模式,是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发生部位和发展趋势,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分子生物学行为,有计划地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和生物制剂进行治疗,以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达到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1]。免疫增强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化疗药物,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保护化疗和放疗过程中受损的骨髓细胞和免疫细胞[2]。近年来临床医生对免疫增强剂的应用正日益增加,因此,笔者对我院2009~2010年免疫增强剂用药金额、用药构成比以及DDDs排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合理经济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查询,统计2009~2010年我院住院药房免疫增强剂用药情况,对免疫增强剂用药金额、用药构成比以及DDDs排序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3]免疫增强剂的定义,免疫增强剂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使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或能增强与之合用的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反应;或能替代体内缺乏的免疫活性物质发挥作用等。免疫增强剂在我院的代表药物有甘露聚糖肽、核糖核酸、胸腺肽等,统计分析我院住院药房2009~2010年免疫增强剂用药金额、用药构成比以及DDDs排序,所有数据均经过Excel 2003表格处理。限定日剂量(DDD)是指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本研究大部分药品的DDD值主要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6版)[3]确定;《新编药物学》(第16版)中未收载的药品根据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来确定。药品的用药频度(DDDs)=该药的总消耗量/DDD值,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其值越大,说明此类药物的应用频次越多。本研究中同一剂型同一规格不同产家的同种药品合并计算DDDs值;同一类别的不同种药品分别计算DDDs值后相加确定DDDs值。日均费用(DDC)=药品的总消耗金额/该药的DDDs[4]。金额与用药频度的排序比=药品金额序数/DDDs序数,此比值反映药品金额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时,表示同步情况良好,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值高于1时,说明该药品在同类中相对价格低廉,社会效益好于经济效益;比值低于1,说明该药市场份额大于用药频度,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

2 结果

2009~2010年,我院免疫增强剂的用药金额呈上升趋势,从用药构成比及DDDs排序来看,胸腺肽制剂居第1位,是免疫增强剂用药主体,且2010年用药金额增长比例较大,构成比已占免疫增强剂的3/4左右,其用药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基本一致;总体可见,我院免疫增强剂DDC偏高,提示免疫增强剂的价格偏高;2009~2010年我院免疫增强剂各药物金额及DDDs排序无明显变化,排序比均为1左右,提示我院免疫增强剂用药基本合理。见表1。

3 讨论

我院使用的免疫增强剂有甘露聚糖肽、核糖核酸、胸腺肽、重组人白介素-2、干扰素、胎盘多肽、薄芝糖肽等。甘露聚糖肽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提高脾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功能,增加外周血细胞。胸腺肽能连续诱导T细胞分化发育的各个阶段,增强成熟T细胞对抗原或其他刺激的反应,促进T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并增加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胸腺肽用于肿瘤患者可增加T细胞数,改善临床症状[5]。重组人白介素-2可促进和维持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及增强NK细胞活力和白细胞介素-2活性而获得对自身肿瘤具有细胞毒样活力的LAK细胞,诱导及增强杀伤性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力,增强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分泌,诱导干扰素产生等。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其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干扰素受体结合后,启动一系列细胞内反应,抑制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T细胞的杀伤作用等[6]。胎盘多肽能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对T淋巴细胞有激活作用,抑制机体的过氧化反应,抑制化学致突变作用,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生存、增殖、分化及提高生物活性,用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或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薄芝糖肽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等均有促进作用,具有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此外,薄芝糖肽还具有促进核酸、蛋白质生物合成等作用[7-8]。

由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我院免疫增强剂用药金额增长比例很大,除去患者增加的因素外,也表明医生对生物化疗的认识更加深入,生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用药金额的增长以胸腺肽制剂为主,其用药金额占免疫增强剂的近3/4;不论销售金额还是DDDs排序,胸腺肽制剂均占第1位,是免疫增强剂用药主体,提示在免疫增强剂应用中由于胸腺肽制剂种类多、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且不良反应大多容易控制,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我院免疫增强剂销售金额及DDDs排序基本一致,表明我院免疫增强剂用药基本合理。由表1可见,免疫增强剂DDC值较高,提示药品的价格偏高,限制了药品的广泛应用。提示应努力开发价格低廉的免疫增强剂,使免疫增强剂使用更加经济合理,使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广泛。

[参考文献]

[1] 罗荣城,姚广裕.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与生物化疗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16(2):101.

[2] 张银萍,姜妙娜,孙杰.免疫调节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6):3191.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73-782.

[4] 顾利青.我院2006-2008年抗病毒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18):1651.

[5] 谢惠民.合理用药[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5-806.

[6] 田志刚.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16(1):5.

[7] 樊淑华,葛红莲.免疫增强剂的种类和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2):401.

第6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恶性肿瘤;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

近年来,生物治疗在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第四大手段。自体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类增殖能力强、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有很强杀伤活性的肿瘤生物治疗免疫活性细胞,主要表达T细胞标记的CD3细胞和NK细胞标记的CD56细胞。大量基础研究表明[1-5],连续回输CIK细胞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功能的前提下,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杀伤,并且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一种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多种效应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回输体内,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的生物治疗手段。我院肿瘤科近年来对恶性肿瘤患者给予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肿瘤科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恶性肿瘤 INM分类法》肿瘤分期标准,所有病例均为Ⅲ、Ⅳ期,均有可测量的肿瘤病灶,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Karnofsky评分≥60分。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58.3±9.6)岁。肺癌14例,结肠癌8例,原发性肝癌6例,直肠癌5例,乳腺癌4例,其它5例。行CIK细胞治疗前有30例接受过化疗,占71.4%,有12例接受过放疗,占28.6%,放化疗与CIK细胞生物治疗间隔均在1月以上。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精神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均已排除在外。接受治疗前均已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CIK细胞体外培养 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外周静脉血50ml,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洗涤3次后用含10%人AB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调节密度至1~2×106/ml后进行培养。培养箱内条件设为: 37℃,5%浓度的CO2。培养第1d加入重组人IFN-γ,浓度调至2000U/ml;第2d加入rhIL-2,调节浓度至1000U/ml,并加入浓度为50ng/ml的CD3MaAb。定期更换培养液,1次/3d,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

1.2.2CIK细胞的鉴定与质量控制 单个核细胞培养1周后进行计数,并检测细胞活度,根据培养量计算出CIK细胞总数。对诱导培养扩增的CIK细胞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和细胞杀伤活力测定,同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

1.2.3细胞回输 细胞培养13~15d后,收集合格的CIK细胞,洗涤3次,配成250ml液体(含5%的人血白蛋白、1000U/ml的IL-2)后回输入患者体内,每次回输细胞总量2~5×109,1次/2d, 1疗程/3次。

1.3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型号:Elecsys 2010型;生产厂家:罗氏公司)检测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等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②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睡眠、食欲、精神状态等。评价标准: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值下降≥2/3)、部分改善(积分下降在1/3~2/3之间)、无改善(积分下降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c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2.1肿瘤标志物测定 经CIK细胞治疗后,36例CEA升高的患者有28例下降,8例稳定,6例AFP升高的患者均下降,4例CA125升高的患者有3例下降,1例稳定。

2.2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细胞(CD16+、CD56+)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下降,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

2.4临床疗效 经CIK细胞治疗后,19例患者部分缓解,12例轻度缓解,9例稳定,2例进展,临床有效率为73.8%。

2.5毒副反应 出现一过性发热者6例,但其体温均

3讨论

过继性免疫疗法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6],T淋巴细胞如CD3+、CD4+、CD8+及NK细胞对机体免疫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诱导性CD4+T淋巴细胞和杀伤性CD8+T淋巴细胞起主要调节作用,CD4+/ CD8+是反应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恶性肿瘤患者往往机体免疫功能受到重大损伤,CD4+/ CD8+值大幅减小,这就给肿瘤细胞大量增殖提供了机会。免疫疗法可以改变恶性肿瘤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比例,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增值。但是以往的免疫疗法常存在扩增不够、毒副作用大等缺点,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CIK细胞是1991年由Schmidt Wolf等研究发现的肿瘤生物治疗效应细胞,是由单个核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刺激下扩增的异质细胞,具有增殖迅速、杀瘤活性强、毒副作用轻微等优势。病理研究发现,CIK细胞主要是通过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来裂解、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可以刺激机体分泌TNF、IL-2、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不仅能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且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5-8]。由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CIK细胞水平低,为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抗瘤作用,必须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回输于患者体内,以进行生物免疫治疗。

本研究中,我们给予抗CD3单抗、IL-2、IFN-γ等细胞因子对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了12~15d细胞培养,成功诱导扩增CIK细胞,并分3次回输患者体内,结果发现,4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毒副反应轻微,同时患者肿瘤标记物下降,治疗的有效率为73.8%,患者外周血中CD3、CD4 T细胞和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肿瘤转移和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Qin Chai; Dong-jian An.Analysis on Emcacy of CIK Cells in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 [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11,9(12):62-63.

[2] Xiu-bao Ren;Jin-pu Yu;Hong Liu,et al. Thl Bias in PBAAC induced by large scale auto - CIK infusion in malignant solid tumor patient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4,1(4):284-294.

[3] Xiao-Dong Li;Bin Xu;Jun Wu,et al.. Review of Chinese clinical trials on CIK cell treatment for malignancies [J].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Oncology,2012,14(2):102-108.

[4] Qun Zhao;Hui Zhang;Yong Li,et al;. 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ombined with oxaliplatin in human oxaliplatin-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0,29(1):1-13.

[5] Long-bang Chen;Peng-ying, Liu.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ells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against drug-resistant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 SPC-A1/DTX in vitro and in vivo [J].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2009,63(5):323-323.

第7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腹腔镜切除术;生物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39-01

原发性肝癌主要发于胆管细胞或者是肝细胞中的癌症,在肿瘤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在近年的临床治疗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非常高,人数占到全球总人数的55%,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占到全球总数的46%。原发性肝癌已经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重视对原发性肝癌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1原发性肝癌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很多患者早期不能发现自己的病情,往往就医的时候已经到中晚期了,这个时候在进行治疗往往困难较大,所以必须要加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目前肝癌早期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早期筛查早期筛查就是一些肝硬化患者或者是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检查,这种方法对于发现早期的肝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能实现定性、定量检查。目前主要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超声检查、CT检查、MIRI检查、DSA检查。通过采用这些检查技术能确定肝脏结节位置、包块的大小、数目、供血情况等等。其中DSA检查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是有创检查,而且检查的准确率在95%以上,对于一些小的病灶也能及时发现。

1.3其他检查在肝癌诊断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诊断方法,例如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等。虽然这些都是有创检查,但是其病情诊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个体特征选择相应的诊断方式。

2原发性肝癌治疗

2.1外科治疗

2.1.1精准肝切除在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过程中由于影像学的进步,外科手术的精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精准肝切除就是在患者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将肝脏叶段肝静脉进行解剖,将病灶部位切除,同时最大可能保留胆道和肝脏血压流出道。虽然在以往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中因为手术技巧、主刀医生方面的原因手术的死亡率较高,但是目前先进科技的应用,开腹手术的死亡率已经非常低了,使用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相对还是比较适用的,但是肝切除手术的复发率较高。

2.1.2腹腔镜切除术在外科治疗中腹腔镜的应用越来广泛,因为其具有微创特点,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要比开腹手术具有优势,无论是在住院时间,还是术中失血等方面,腹腔镜手术的优点都非常明显。目前腹腔镜手术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治疗精度有了更大的提高,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半肝切除手术。

2.1.3肝脏移植在肝癌治疗中肝移植也是比较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我国肝移植总数已经超过5000例,实施肝癌移植手术之后,患者的生存率相对比较高的,据调查,在肝癌移植手术之后的1个月、1年、3年内患者的生存率是90%、76%、60%。治疗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需要注意的是肝癌移植治疗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①小肝癌并肝功能不全或者肝硬化。②无法切除的大肝癌、可切除的大肝癌并肝功能不全。③尸体肝移植与活体肝移植的适应症相同。

2.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微创治疗的一种,在肝癌治疗中的效果显著,目前最常见的是肝动脉化疗栓塞,这种治疗方法最早是应用于进展期的肝癌患者治疗中,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不同期内的治疗效果差异性较大,一般Ⅰ期内治疗患者的生存率能达到50%,Ⅱ期内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在30%,要比Ⅰ期减少20%。在与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组的对比中也发现,其治疗效果要比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好。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方法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原发性肝癌的血供来源只有肝动脉,而经动脉化疗栓塞能使得肝癌细胞缺血坏死,加上一些局部药物的使用能将肝癌细胞杀伤。大量事实证明,对于可切除手术不宜术前进行化疗栓塞,这样往往会延误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2.3射频消融术治疗此方法治疗的原理是由弹头电极的头部发出射频波,从而激发组织细胞震荡,离子相互之间产生碰撞从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能将局部的肿瘤细胞快速杀死,同时在肿瘤周围形成凝固,阻断血管组织继续向肿瘤供血。射频消融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效果明显,且治疗操作比较简单,治疗的安全性也比较高。射频消融术在治疗直径小于等于3cm的癌变肿块中效果最好,肿块过大治疗效果则会相应下降。另外,在消融治疗中除了射频消融术之外,还有微波固化消融术、高频聚焦超声消融术等等。

2.4生物治疗生物治疗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抑制和杀伤肝癌细胞,常用的有卡介苗、胸腺肽、干扰素、肿瘤疫苗等等。Bertelli等[7]采用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实验证明,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明显的延长。但是干扰素、白介素在治疗肝癌中的疗效还有待更多实践的证明。基因治疗:在目前发现一些基因能对肿瘤的生成和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例如,P16、P53基因。它们能抑制肿瘤组织中血管的生成,减少肿瘤供血,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2.5中医治疗从中医角度来说,肝癌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气滞血瘀、肝脾不调。中医认为原发性肝癌是身体整体出现问题,治疗中必须要注重整体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活血、补气、祛湿、理气为主。目前比较常用的药物是逍遥散、一贯煎等。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3结语

总之,原发性肝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治疗肝癌的方法也逐渐增多,除了上述几种治疗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都比较明显。要有效降低原发性肝癌的死亡率,必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易发人群要定期进行检查,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要以患者具体病情为基础,确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将来必能将癌症攻克。

参考文献

[1]王军,刘德慧,郑江涛,曹广东.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3):429-430.

[2]郭永章.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7):1-5.

[3]廖建军.原发性肝癌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81-383.

[4]陈杨,杨金坤.原发性肝癌中医药治疗进展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234-236.

[5]区金锐,王慧玲.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新进展[J].循证医学,2012,12(2):85-88.

第8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71-02

功能性便秘又称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是指患者的便秘发生原因并非由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引起,而是由肠功能紊乱所致,患者常因持续大便坚硬,里急后重前去就医。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该疾病进行治疗,如在治疗期间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治疗效果[1]。为了研究对行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60例2015年9月-2016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2015年9月-2016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2岁,平均(41.13±3.10)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3岁,平均(40.02±3.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临床表现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且已经确诊的患者;(2)除本病外无其他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对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有一定的了解,自愿选择该治疗,且对治疗有一定耐受性的患者;(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 治疗方法

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所用仪器为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MyoTrain系列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治疗前,排空大小便,如患者便秘情况严重,可在开始治疗前2 h为其进行清洁灌肠1次,灌肠应彻底,保证直肠壶腹部不留有粪便;治疗时,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将生物探头涂油后缓慢插入患者,根据其具体病情选择生物反馈治疗模块,在治疗间隙配合以间歇性的电刺激治疗,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不感到疼痛为宜。每周到医院训练5~7次,每次30~40 min,1个疗程进行10次,同时在家中进行同步练习[3]。

1.4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治疗情况进行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4.1 心理护理 胃肠功能紊乱受心理原因影响显著,故在治疗期间因加强对患者不良心理的疏导,嘱患者日常可多听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在患者进行治疗时,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患者,使其能尽快建立排便反射的生物反馈环路,缓解其精神紧张,改善括约肌紧张状态;日常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多为患者讲解坚持治疗,预后良好的病例,增强患者对于疾病治愈的信心[4]。

1.4.2 饮食护理 嘱患者每日多饮水,保证摄入量在2000~3000 ml,晨起后饮一杯淡盐水,对于便秘的改善效果显著;饮食以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为主,因其可以促进肠蠕动,改善便秘症状,三餐时间规律,食物温度适宜,禁食过油、高盐、浓茶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搭配合理,可适当摄入花生油等油类,以肠道,改善便秘[5]。

1.4.3 排便指导 嘱患者养成规律排便的时间,每天按时排便,不管此时是否有便意,都应按时排便,排便最佳时间在早餐后,排便时注意保持高度注意力,避免过分用力,时间不宜过久,最长不超过20 min[6]。

1.4.4 健康指导 适量的运动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有一定的效果,可嘱患者在每日早晚饭后进行运动,以慢走为宜,时间不超过1 h,还可通过饭后站立顺时针按摩腹部,并左右转动腰骶部进行锻炼。锻炼时间不可过久,程度以自身能耐受为宜[7]。

1.5 ?^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停用生物治疗反馈联合电刺激及全部泻药后,患者的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有效:停用生物治疗反馈联合电刺激及全部泻药后,患者的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但性状无显著改善;无效:停用生物治疗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未停用泻药治疗,患者的便秘情况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2)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部分满意率。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全部患者经手术治疗,症状均得到缓解,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30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仅66.67%,观察组显著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30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随之发生显著改善,导致出现功能性便秘的患者数量逐年升高,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1)饮食结构不良,摄入的机械和化学刺激不足,肠道受到的刺激小,反射不足,出现便秘;(2)出现便意后未及时排便,长此以往,导致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出现便秘;(3)精神过于激动或过于抑郁,神经反射出现障碍;(4)生活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患病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下腹胀感,里急后重感,如病程迁延不愈,患者常出现“毒血症”的临床表现,容易继发痔疮等疾病。临床上进行该疾病的检查时,主要手段是胃肠X线片检查、肠镜检查、粪便造影和肛管测压。病程迁延,不但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还容易诱发某些心血管疾病,威胁患者生命[8]。

生物反馈治疗属于一种生物行为疗法,通过该方法进行疾病的治疗时,是利用其发出的声音或可视图像刺激患者大脑中枢对疾病的调控,帮助患者进行生理障碍的调节的纠正,使其建立正常排便规律。该治疗仪器可将患者的病生理信息转化为生物信息,通过生物反馈机制,使患者直观感受到自身生活活动,据此来调节排便活动,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第9篇:生物治疗的方法范文

首先,鼻咽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在得病后能不能治愈涉及到的因素特别多,不但和病情有关系,同时也和治疗的方法、患者的心理素质以及平时的生活习惯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其次、具体的病情,随着医生水平的快速发展,目前,只要早期鼻咽癌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可以实现治愈的目的。但是鼻咽癌发展到中晚期时,就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这是因为中晚期的癌细胞发生了扩散转移,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最后、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许多人早期鼻咽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后,就会误以为鼻咽已被治愈,而不再坚持术后巩固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以及定期到医院复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癌细胞经过一些时日以后,又在患者的体内死灰复燃,发生复发的情况。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