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近年来,全社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也做了相当多的科学性的研究.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出发.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相关对策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31-03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使幼儿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我们必须要根据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现状来进行个案分析.为幼儿制定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儿童成长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笔者将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到探讨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对于不断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提出策略性的分析.
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分析
1.1 先天的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造成其智力障碍、先天畸形,生理缺陷.以及肥胖等都是诱发幼儿心理不健康的因素.还有各种内分沁腺的活动对人体的活动起着重要的调理作用,致使这一部分幼儿先天就患有自闭症、多动症及一些神经性功能障碍.[1]
1.2 心理因素
学前儿童的各个发展领域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都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研究.幼儿从2岁到7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像以前那么顺从听话.这一阶段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1.3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自我意识与认知的发展对于其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会使得其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侧重.同样影响到他在与同伴、家长、老师的合作沟通.有很多外在的条件让幼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1.4 家庭与幼儿机构的影响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这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家庭的基本结构,父母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无一不影响着幼儿自身的心理变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幼儿园依赖老师.因此,如果幼儿所处的环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的良好发展.
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的温暖.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造成和幼儿的交流时间过少,不够关注幼儿等问题.并且很少真正从孩子兴趣出发考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致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和反抗性行为.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其获得平衡的心态,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体发育上形成障碍.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行为容易引起幼儿的模仿.教师教育幼儿时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教师可能觉得是无意的一次训斥幼儿,动机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规划是否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也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这些细微的过程贯穿幼儿成长阶段的始终.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园教育倡导玩中学:“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维护心理健康.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
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教师也应该多表扬幼儿,幼儿往往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并从中获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每天都在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性教育.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原始的在书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儿园的进餐、午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区域角,开展角色游戏.通过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种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助、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让每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幼儿.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2.2 良好心理环境的建构
生态学指出,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4]
除了必须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环境安全的保护.教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厉声责备幼儿.尽管他们的心理年龄尚且还小,但是他们对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们作为幼儿最依赖的人,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觉得幼儿年龄尚且比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顾他们的心理想法,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而是应该多鼓励、表扬幼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于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2.3 幼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据笔者了解,现今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还在比较低的水平.幼儿教师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的.相对别的国家来说,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们对于儿童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与矫正.也更没有能力来预见和干预了.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因此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培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儿教师得到很好的职后训练,从而保证其能胜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然而,心理问题对于幼儿在该阶段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壮大幼儿教育群体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自身的心理水平.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等.
2.4 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中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在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辨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家园犹如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时间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表现,以取得家园一致性教育.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对于某些内向的幼儿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憋在心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个案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制定出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老师、和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沟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5]首先,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也应常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加强家园共育.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的.只有在学校与家长的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的倾听儿童诉说的态度、方式及内容,是儿童对辅导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引导,才能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6]因为学前教育是对于幼儿的一种启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幼儿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师要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确保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应该使双方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幼儿园的双方的主动和创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则得到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多于家长沟通,力求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影响和教育,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深感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陆续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7]综上,幼儿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因为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明显,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没有掩饰,是很直白的.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与践行者,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我们应该将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了解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多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他们的外显的行为中发现其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从而也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琴.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2).
〔2〕谭娟.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群文天地,2011(10).
〔3〕关金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4〕是敏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维护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3(2).
〔5〕孟辉.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读书文摘,2014(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成长文:童话中的美好
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促进其社会适应。教育往往是互动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成长了家长,即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性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须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因为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成人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7岁只需11~12小时。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其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中自尊感稳定与学年初期,应着重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总概括为: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也影响着身心的发展。如随着城
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氛围。氛围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氛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
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正影响例子
一个男孩子懂得“一个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在吵着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男孩很感动,当他听说姥姥60岁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折了60只纸鹤。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礼物都送完后,他把纸鹤窜起的花环戴到姥姥的脖颈上,并轻吻了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二)负影响例子
六岁女孩被祖母关进鸡笼致手脚退化,并失语。她未被关进鸡笼时,会说话,活蹦乱跳;他在竹块编制的鸡笼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没衣服穿,饿哭时靠邻居丢点土豆或红薯进鸡笼充饥,且鸡笼里没碗;他的妈妈已死,爸爸出门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岁,他说:“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亲),更想不到笋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侣已死去在和别人谈恋爱、她只关心她会自己不会坐牢、她还嫌给女孩洗衣服麻烦。
无论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健康方面来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觉得舒心,无疑是正面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更需要实际行动。让我们相信,播种爱,收获爱。
五、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
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五)手拉手——反馈检验
1、帮孩子开启“我能行”大门。卢勤把“我能行”归为六种力量:一是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赏识的目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三是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学会用发现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边;四是评价的力量——你真棒。评价是一种力量,适当的评价能生发出一种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学会与人合作市成功的开始。六是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人。
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检验。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和能力;乐于同人交往,如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情绪饱满愉快,如对事物能够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活泼,如心情开阔、天真、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够悦纳自己,如自信心强,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有良好的适应性,如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年龄相一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总体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家长的角色。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和重大事项上必须由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职教师,讲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向孩子介绍“旅行”路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5-269.[/M]
[2]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05).a,411-412.b,422.[/M]
[3]张瑞芳.纵观我国学前儿童家教的历史和现状[EB/OL].
[4]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09).a,7-23.b,31—44.[/M]
[5]卢勤.好父母好孩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04).a,6-20.b,139-151.c,201-219.[/M]
[6]宋宁等.班级心理教育手册:幼儿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05).4-6.[/M]
[7]郑晓边.心理变态与健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6.[/M]
音乐教学学前教育有效结合促进作用一、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龄前儿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与情感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使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他们健康趣味的提高,为高尚道德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学习音乐使孩子终身受益,音乐是一首与人生相伴的赞歌,音乐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音乐艺术上的天赋,只有我们这些伟大的人类才有资格与之共享。它是孩子们享受快乐人生的源泉,它又是我们每个人走向成熟的翅膀。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以音乐教学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实践活动。在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影响因素很多,又因为心理的内在性,其健康与不健康的表现不是那么容易判断,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和治疗工作都有一些特殊的困难。音乐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目的是使孩子们在音乐中轻松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音乐教学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音乐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地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品格健全的新世纪接班人做贡献。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提高儿童的审美修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将来的心理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孩子们感知生活的美,体验生活的快乐。音乐教学活动正是这样通过它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地将各学科领域整合起来,达到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二、发挥音乐教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对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众多音乐教师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而且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儿童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教育有利于儿童健康情趣的培养,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理学研究的证实。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专家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对于儿童,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治疗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音乐教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和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从内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补救性和预防性两项任务。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孩子进行专门的帮助、辅导、咨询、治疗,使之得以克服,是矫正性的;预防性任务,侧重预防不健康、不正常状况的出现,增强其“免疫力”,重在“防患于未然”。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预防性和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结合的。
三、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道德修养教育
利用音乐教学手段,将德育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形式之中。结合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通过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幼儿小班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从音乐的印象中去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凭听觉直接感受音乐说表达的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喜悦、欢乐、悲伤、愤怒、呐喊、幽默等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情感上、精神上理解音乐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与健康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儿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他们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健康的心理,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效果。
四、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在音乐教学中充份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明确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应发挥其审美功能,至于其它非艺术的目的只是审美功能的附庸。由此可见,音乐的审美功能应放在其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儿童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孩子们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教大班孩子们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真正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五、音乐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空间
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音乐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使儿童在没有压力、天性舒展的状况下,给想象力以无限驰骋的自由空间,使创造力得以迸发、显现。一段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想象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因此,必须开拓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在一个广阔的天地里翱翔。音乐可以在拓展想象空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活动直观具体,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活动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过活动的过程把想象现实化,可以为其他创造性的活动建立起模式。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音乐听觉感受力、音乐控制力、音乐情感、音乐记忆和想象力才得到锻炼和发展,良好的素质转化为创造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想象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和前提,我们应让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
六、结束语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学前教育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利用音乐教学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看到“画外之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配合,从孩子们自身条件出发,引发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的情绪,促进智能、情感和意向和谐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时敏,于惠敏.音乐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J].2000,21(4):29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陈鹤琴.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
关键词:农村进城儿童 社会性发展 疏导策略
“中国以农立国,十之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奠基人陶行知早在1917年就准确地描述了中国的国情,并且十分重视开展农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期,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开始,城市务工的民工对城市生活感受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家长也十分关注学前子女的教育。跟随父母进城和寄养在城市的农村学前儿童日益增多,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到学前教育机构,他们为孩子选择了较好的学习园所,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却忽视了孩子进城后的心理变化和适应问题,突出表现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存在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及分析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时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社会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农村进城学前儿童存在着一些社会性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
1.情绪低落、胆怯自卑、孤僻。
农村宽阔的场地为农村儿童提供了自由的活动空间,很多活动不受局限。进入城市后,生活环境改变,车多、人多、道路变宽、拥挤、繁华等,相应地活动空间、交通安全、规章制度等,约束了儿童,使他们一时间很难适应,产生低落情绪,胆小怕事。由于农村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打工,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偶尔在一起觉得对孩子有亏欠,在物质生活上不愿意委屈孩子,并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改变,儿童便无法适应,造成自卑、孤僻、紧张焦虑的心理。
2.忧郁、缺乏安全感、合作能力差。
“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很大比例。儿童放在农村由祖辈或其他人带养。他们只能照顾物质生活,很少能顾及孩子的教育及心理问题,又怕出意外,活动空间也有限制。久而久之,儿童情感上得不到满足,不愿意与人交流。父亲的身强力壮、遇到危险的挺身而出,母亲的慈爱、宽容,“留守儿童”都很难感觉到。城市的新环境给孩子带来许多的新东西,不会玩的新型玩具、幼儿园的卫生要求、集体活动的规则等,使他们束手束脚,从而产生忧郁、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人合作等问题。
3.语言表达能力差,我行我素,不愿意与人沟通。
语言环境的改变使儿童感到陌生。儿童从出生就在农村生活,乡音带给儿童亲切感。到幼儿园后,由于周围教师、小朋友都说普通话,他们说的普通话因语调、吐词等,令小朋友学或发笑。又由于农村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接受的信息量少,师资缺乏,家庭教育欠缺等,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如绘画、舞蹈、制作等的基础很差,阻碍了他们自信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有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人沟通,不需要小朋友帮助,我行我素。
4.自私、暴躁、攻击性强。
生活环境的改变、语言环境的改变、知识技能方面的差距等原因,使农村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对幼儿园的一切不适应,对同伴间的行为不理解,如学他们的乡音、说他们的皮肤、批评他们不好的卫生习惯等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产生敌意,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同伴分享。由于语言沟通不流畅,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攻击。
二、解决进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疏导策略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在教师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加以自觉的遵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的采取下述的策略:
1.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掌握儿童成长脉络。
儿童成长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状况对儿童的教育方法起决定作用。教师应了解进城儿童的家长的文化水平、性格特征、从事的行业、健康状况等,观察儿童的学习、游戏、生活等表现,分析其形成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家庭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措施。幼儿园是儿童接触最多的活动地方,也是对儿童进行心理矫正的最佳场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流,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同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定期召开亲子活动,增进亲情,使儿童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调动积极愉快的情绪。
2.鼓励同伴之间和谐相处,缩短同伴之间距离。
幼儿园同伴之间的说笑,没有任何的歧视,只是觉得新鲜、好玩。要尽量帮助进城儿童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引导其他儿童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儿童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进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要从语言沟通开始。教师应教他们学说普通话,通过日常生活、个别帮助、角色游戏等对他们进行语言方面的培养,带动交往能力和知识的发展,逐渐消除他们与城市儿童之间在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多开展游戏活动,创造机会展现进城儿童的长处,尤其是在合作性游戏中更有助于他们能很快地融入集体之中。
3.加强进城儿童自我意识方面的培养,树立自信心。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方面。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的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就是通过自我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由于环境的改变,进城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摇摆状态,对以前的信念产生动摇。幼儿教师要重树这些儿童的自信,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如农村儿童对植物有亲身的经验,知道四季植物生长周期。在科学活动中应让他们介绍其他小朋友认识这些植物,并讲解一些有趣的农村事。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对自己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评价,就会树立自信,消除情绪低落、不愿表达等问题。
4.控制力得到发展,减少攻击。
儿童自我意识增强,控制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应消除他们对教师、同学之间陌生、紧张的关系,帮助他们与同伴合作。对于他们的进步,教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融洽同伴之间的关系;注意对其性格的培养,减少攻击。
综上所述,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所以要重视进城儿童的身心培养,使之成为新一代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国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社会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应试教育的体制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增加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和过多的学习压力,致使幼儿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幼儿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所以,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联合国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在园内外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社区是幼儿生活的大环境,和谐的社区生活同样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影响,所以,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1.幼儿园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如: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小班幼儿的桌椅是淡绿的,中班幼儿的桌椅是柠檬黄的,大班幼儿的桌椅是湖蓝的;幼儿园大环境中创设了富有童趣的玩沙、玩水的小世界;而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更不容忽视,如: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同时要配备丰富多彩的各类玩具,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2.家庭环境。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端正家长科学育儿观,改进家长教育方式,要把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的这项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利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流等途径加以宣传,许多家庭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小家庭中的物质、心理方面的准备,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3.社区环境。走向社会,争取社区的支持也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如:学雷锋做好事,参与公益活动,树立助人为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使幼儿能合作、乐群、创新,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游戏、民间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通过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幼儿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根据课题内容、阶段目标有目的地选择课程内容,在创立园本课程和一些大型活动中,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一是利用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二是设立生活角,开展绘画、编织、种花、手工制作等活动。三是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同时,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一)开展个别辅导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二)开展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
论文关键词: 学前—小学教师 生活教育 人性
论文摘 要: 学前—小学教师的知识基础由目的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教育知识构成。生活教育知识是隶属于工具性知识的一类知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自主方法,通过生活中的自我建构,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儿童的学习、成长天地主要还是在生活中进行,生活教育就是探讨怎样传授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将目的知识生活化,生活游戏化。教育工作者要构建新型的知识基础观。
杜威在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我们应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价值,不要到教育之外去寻找教育目的,不要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考虑到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保证他们的成长和延续生命,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本身就应该具备教育的素质。当然这些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贯穿始终,如果我们再在其中与教育阶段相适应,那就是要兼顾家庭养育、学前保育、小学培育。
一、家庭养育知识
教育不仅是孩子出生以后才进行的,而且在儿童出生之前就有了教育上的准备,这点主要体现在父母身上。鲁迅从对儿童深刻的爱出发,提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①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揭示,一个人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家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社会对于准爸爸和准妈妈及他们的长辈亲友对于孩子的培养却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指导或培训制度,结果是那些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和子女都深受其害,社会也因此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最重要的任务——抚育儿童,在现代被我们社会断定为根本不需要训练的事情。似乎孩子的出生就会自动地授予一个父亲或母亲的称号,就会自动懂得如何抚育孩子。幸运的是,大多数儿童都是天生健壮和感觉完善的。因此,我们才不会怀疑这件事情确实不需要特殊的训练就可以完成。既然正确地抚育儿童是这样重要,因此许多人建议,对于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必须有有关作为父母能力的合格证书,就像护士、教师和汽车司机持有合格证书一样。
父母和孩子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对孩子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觉,这种天然的自觉的意识,使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长久的老师,教育也会产生最初的成效。我们要倡导,每个家庭在要孩子之前都应通过孩子养育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获得生活教育证。有证才有资格接触孩子,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对孩子实施教育才更得心应手。这更是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
家庭养育的基本知识包括所有与家庭养育子女有关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话,那么这门科学是以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与人有关的所有理论为基础的。
(一)家长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是一个过程,对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对于教育学要有所了解,包括教育目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向,等等。并非是一个教育学专家,但是应该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用此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教育知识类型不断丰富,教育知识体系不断成熟。家长既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又需要不断地反思更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比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更为复杂,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家长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需要仔细而耐心地探询孩子的心理反应和倾向,对孩子的思想和内心足够了解,才能对家庭教育做到游刃有余。
(二)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否实现正确有效的教育,取决于家长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对,就会出现教育偏差,甚至是教育失败。如果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学问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系统而全面地渗透,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往往有很多东西都不能一概论之。
在家庭教育中要巧妙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父母与孩子具有一种天然、独特的缘分,父母对孩子施加影响是必然的。为了帮助孩子,就要对孩子多施加积极、正向的影响,在行为上力求做孩子的榜样。必要时建立亲子契约,契约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不可违抗性,一旦违反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亲子契约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很有效地规范亲子双方的行为,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洋溢在家庭中,通过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的,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环境和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孩子求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有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养成。
二、学前保育知识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该突破保育人员只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观念,还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能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体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强调生活中的渗透,在主要活动形式游戏中的体现。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保育教育,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能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懂得游戏和最能享受游戏乐趣的时期,游戏是自发的不学而能的活动。但是为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予以一定的指导,有计划地提供游戏材料和场地,控制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引导幼儿的发展。
(二)加强现代保育知识的学习。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细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学前教育场所的规划,要考虑合理的布局和合适的园址。保障幼儿园的某些物品和建筑设备的卫生,如,书籍、玩具、教具、桌椅等。儿童经常密切接触的外部环境,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保证儿童的健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讨,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学前保育措施,使学前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 转贴于
三、小学培育知识
进入小学是儿童开始系统学习的开始,不仅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人格特征、良好行为习惯的系统培养,以及各种文化素养的培养。儿童虽然还是幼稚的个体,但比起学前儿童,无论生理、心理还是社会性等方面都大有进步。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优化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乐学是学会的前提,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想象、思考的余地,进而形成有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探索和错误,要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善于主动参与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讲实效、讲梯度、讲形式,照顾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我能行”。
(二)尝试开展小学生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知识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儿童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其课程目标与一般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更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知识。小学生虽然年龄小,意识差,但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可以尝试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端,及早着手。
(三)借助知识的学习渗透培养学生习惯、养成个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这种需要满足不了,个体就会出现疾病或危机。但是这类需要的满足,可以通过有限的目标物来实现,饿了可以吃一定量的饭,渴了可以喝一定量的水。人的高级需要又称成长性需要,作为成长性需求,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是无限的,它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人的认知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儿童在认知过程中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和理解着既定的间接知识,探索和尝试着发现直接知识,在实现次生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引发无穷潜力的原始教育价值。认知的意义即在于此,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使学生获得原始教育价值为指导思想。表明知识的获得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建构健全的人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面对一个个有思想,能思维的生命力,教师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理解尊重学生,以实际行动丰富师德的内涵,树立崇高的师德,展现人格的魅力。
注释:
①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6.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儿科 学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目的在于将实践中的 部分环节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真实的医疗过程, 其中包括采用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模拟实践的教学方 法等。将临床实践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儿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素 质教育,提高儿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分析能力 以及综合思考的技能。
1 儿科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医学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相关专业的医学人才, 在医学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 经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脚步。简单的讲授医学知识 与不断变化的实践要求已经严重脱节。教育改革的目 的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精神调动起来, 然后通过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将实践经验传授给 学生。由于医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别人的生命与健康, 所以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医德,和在实践中 获得的临床经验。其中,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 通过有效地教改方法,可以让教学过程中提前接触、 熟悉部分内容,为以临床后实践提供铺垫,与将来做 好接轨工作。
对于儿科学,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因为病人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本身由于身体免疫系统没 有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所以 更需要提供较好的医疗环境、医治方法等[4]。但目前儿 科临床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医学院校普遍扩招 导致医学生人数众多、临床科室教学任务重,同时,随 着现在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尤其患者大多数是独生 子女,所以很多情况下不敢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得许多 实践实习变成了参观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考虑 到面临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医患关系的要求,又要为 大量的医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或者是可基本模拟实 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儿科学教学而实行的医疗改革迫 在眉睫。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单纯的医学 教材讲授已经不能实现医学能力的有效提高,只有掌握 获取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本领,才能真正的在走向工 作岗位后与实际相结合,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本 文就对儿科学教学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通 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手段将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知识 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在减轻实践临床教学的压力基础 上保证学生对临床实践的认识和学习。
2 儿科学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2.1 儿科学理论教学的改革随着儿科学的不断发展, 儿童的常见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地变迁,传统的医学模式 也在随着医疗设备的改变而改变。对儿童疾病的预防、 治疗、康复等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为提高医 学生对儿科学中相关知识、医学技术及方法的认知,我 们应用目前社会与心理健康、儿童医疗方法等有关的教 学书籍、视频等相关资料带入到实际教学中。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儿科学选用的教 材除各系统外,还包括总论、营养基础、生长发育、新 生儿疾病等。对于儿科教研室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 需要结合实际,分析教学大纲内容,合理选择讲授的章 节,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对常见病和多发病重 点讲授,对应用于儿童的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重点介绍。从教材的选择上把关,主要选用基础知识全面、贴近临 床实践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与 实习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互动的方式,增加学生与 讲授老师的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原 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 析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为了避免学科间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还应在各个学 科间建立联系,设计交叉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儿科学教 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分析归类,突出理论结 合实际,并将各章节内容分块分类,提高可读性。对教 学方法的更新,长期以来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传 统教育模式,即从概念到辨证论治的流程。虽然目前已 经对部分教学进行了改革,包括增加PPT、图片等方式, 但基本教学方法没有改变,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此 后我们将展开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方法,比如典型病 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大,提升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2.2 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的应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病例分 析,还应加入采用图片、视频、病例等真实材料的分析, 充分地模拟真实病患儿童的场景,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 处理,然后在课堂上由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及 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时的真实感更加 强烈,同时,在未来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也更容易与现实 相结合。开发了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自觉性和创造 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发现新知识,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见习课上,授课教师给学生们一些典型的患儿病 例,尤其是教学任务别强调和熟知的内容,如肺炎、 哮喘、肾病综合征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模拟实际中病房 查房的顺序,让学生了解真正医疗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要求学独立提出初步诊断及处理意见,再结合病例诊断 结果和处理方法为学生打分。在整个模拟诊疗学习过程 中,以授课教师为主,启发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模拟诊疗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病人相关症状、 特征等信息,模拟实际就诊儿童的一些真实病例,必 要时可以部分采用现有病例的相关数据进行模拟。模 拟诊疗教学的目的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病例的 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应用其知识分析获得相应的 结论,从而达到对重要的医学知识、技术、工作方法 等的记忆和理解。或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内 容,当学生存在问题或错误时,主讲教师起到及时纠 正正确引导的作用。
2.3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改方案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学模式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目 前,对医学生的要求已不仅是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独立学习,自我提高的 能力。为此,根据儿科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在主课中加入互动式教学, 将一些模拟教学实践内容引入。而在见习课中采用学生 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教学 过程中,还要引入以问题为主的形式,就是带着问题学 习,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临床见习期间,由于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 识,所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加深了 相关知识的印象。有效地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将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病患儿童的心 理,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并给出一些 相关教学视频、案例等,提高学生的诊疗可操作性。设 计临床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完成对模拟病 患儿童诊疗过程。如以往在教学中对儿科病史的采集, 常常是教师直接讲授相关方法,然后学生采集。而在模 拟诊疗实验中,学生自主分析,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的病 史资料,设计采集方法并实施。这种模拟实验过程不仅 使学生在学习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能激 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 模拟过程中,学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会“以人为 本”的医治理念。
3 教改实验组教学效果分析
关键词 儿童,情绪理解,情绪知识。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在最近20年中,情绪理解(understanding emotion)或情绪知识(emotion knowledge)越来越成为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1]。情绪理解被定义为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2]。它作为情绪智力的一个成分,被认为是有关情绪-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情绪理解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基础,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3]。
那么情绪理解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前人研究对此没有定论,不同研究探讨了情绪理解的不同成分,包括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混合情绪理解、情绪表现规则和情绪调节策略知识等,我们认为情绪理解可以分为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
2对情绪状态的理解
许多早期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他人情绪状态的理解,是相对静态的。主要包括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混合情绪理解等。
2.1 表情识别
Nelson等人提出,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反映出儿童能通过情绪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4]。表情识别的研究主要是使用面部表情图片,图片包括线条画和照片。Nelson等人用习惯化-去习惯化序列的面部表情,考察了婴儿对这些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顺序[4]。Izard根据眼睛、鼻子等重要线索编制了“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产生兴趣、高兴、惊奇、伤心、生气、厌恶、轻蔑、害怕和羞愧等九种面部表情让儿童识别。这个系统包括表情持续的时间和反应时,它为辨认表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全面的情况[5]。孟昭兰等人也借鉴这种方法探讨了我国婴儿的面部表情模式[6]。Denham发展了用于2~4岁儿童的高兴、伤心、生气和害怕的表情识别方法[7]。具体操作是向儿童呈现表情图片,让儿童用言语命名这些表情;让儿童从四种表情图片中指认出相应的表情。结果表明,儿童指认表情的能力优于命名表情的能力,指认和命名高兴情绪的能力优于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中,害怕是最难识别的表情,甚至对于成人也一样。Izard还编制了包括表情识别以及后面提到的情绪情景识别在内的初中生情绪技能问卷(ACES)[8]。我们利用孟昭兰等人的表情照片让幼儿进行识别,结果发现高兴、伤心、好奇的识别较好,害怕、讨厌和生气的识别较差*。这一结果与国外的许多研究一致[9],但与姚端维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中国儿童对生气的识别高于对伤心的识别[10],这些不一致可能与研究材料不同有关。
2.2 情绪情景识别
情绪情景识别指的是在特定情景中,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识别或推断。许多研究创设一系列特定情绪的代表性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儿童,考察儿童是否可以对情景中人物的情绪进行正确识别[11]。这种方法的一个局限是受语言能力的影响较大。为了降低对儿童语言和认知的要求,Denham通过布偶的肢体语言、声音、表情线索来呈现情景[7]。她的情景任务分为明显情景任务和非明显情景任务。明显情景任务指大多数人在此情景中都体验到某种情绪,比如得到冰淇淋体验到高兴。非明显情景任务是指在情景中有些人体验到某种情绪,而另一些人体验到另一种情绪。比如跳入游泳池,有人感到高兴,有人感到害怕。由儿童的母亲事先报告该情景中儿童的情绪体验,呈现的布偶的情绪与母亲报告的儿童情绪相反,如母亲报告儿童跳进游泳池为害怕,则情景中布偶表达的情绪为高兴,从而探讨儿童能否推断违背自身体验的他人情绪。主试要求儿童从四种基本表情图片中选出一个合适的表情给布偶贴上。情绪情景识别是情绪理解中的重要成分,有关情绪理解的很多研究都采用Denham的这种方法[12,13]。结果表明,在明显情景中,高兴、伤心最容易识别,害怕最难识别[14];在非明显情景中,当布偶的情绪性质和儿童相反时,儿童更容易识别,积极-消极情绪的组合较消极-消极情绪的组合容易识别,其中高兴-伤心非明显情景最容易识别,生气-害怕非明显情景最难识别[15]。除了单一情景线索的情绪识别,还有研究考察了情景线索与其他主要是表情线索矛盾时的情绪识别,杨丽珠等人的研究发现6岁儿童开始能够综合考虑两种矛盾的线索[16]。
2.3 混合情绪理解
混合情绪理解指儿童认识到同一情景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有关混合情绪理解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这与不同研究者对混合情绪的界定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有关。Steele的研究通过给儿童呈现卡通人物的情景,让儿童帮助寻找卡通人物的情绪。结果发现5~6岁幼儿已经可以描述卡通人物感到既高兴又不高兴的情绪[17]。但研究中采用的情景许多是相继发生,而非同时发生。比如,某某拿着冰激凌,蹦蹦跳跳的,后来冰激凌掉了。这样得到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儿童可以同时体验两种冲突的情绪,他们只是先关注一个情景,进行情绪推断,再关注另一个情景,并做出情绪推断。
Gordis的研究考虑了这一问题,设置的情景同时诱发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如主人公在放暑假时同时感到高兴和伤心,高兴是因为放假了,伤心是因为不能跟同学一起玩了)。然后,询问儿童主人公的感受,提到两种情绪的儿童得2分,提到一种情绪的儿童得1分,否则得0分。结果发现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对混合情绪有所了解[18]。Harter的研究更好地强调了混合情绪的同时性,且对混合情绪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包括同一性质的混合情绪和不同性质的混合情绪等。他询问儿童的问题是“怎样在同一时间体验到……”,发现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7岁儿童只能识别同一性质的情绪,例如同为积极情绪,或者同为消极情绪;只有到了11岁儿童才能理解存在一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情绪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的现象[19],Harri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这一点[20]。
但这些研究更多依赖于言语报告,Wintre认为如果不依赖于言语表达,可能年龄更小的儿童就可以对一些事件产生多种情绪反应。Wintre对一系列情绪情景进行问卷调查,7岁儿童已经能理解这些情景。每一个情景后呈现五种情绪:高兴、生气、伤心、害怕和爱(一种次级积极情绪),使用五点量表让儿童对情绪的程度逐一进行评定。结果发现8岁儿童就可以预测在一些情景中能够同时产生三种情绪[21]。
3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如果说情绪状态的理解更多是静态的,那么对情绪过程的理解是相对动态的。儿童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不在于理解他人当时的情绪,而在于理解这种情绪为什么发生、发生后可能会引发自己/他人什么结果、哪些因素会影响情绪的发生以及如何影响等,也就是理解情绪前因后果的整个过程。有关情绪过程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情绪原因的理解、愿望与信念对情绪作用的理解、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和情绪调节的知识等。
3.1 情绪原因的理解
考察儿童对情绪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即情绪归因。多数研究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采用半结构的访谈,让儿童讨论情绪产生的原因。比如Denham让儿童探讨布偶的情绪产生的原因,“什么使得布偶体验到这种情绪?” [22],Cassidy等人让儿童谈论自己、父母和同伴的情绪,“为什么你/他会感到**(某种情绪)?”,结果表明,5~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2]。Fabes等人研究表明,相比积极情绪,儿童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更能够稳定识别[23],不同于情绪情景识别中积极情绪更容易识别的结果,可能因为消极情绪的强度更大,更频繁且更容易突出情绪唤起的资源。也有研究探讨特定领域的情绪归因,比如成功与失败情景中儿童有关成就结果的原因对情绪产生影响的认知,主要涉及与成就有关的情绪,包括高兴、自豪、惊奇、内疚、害羞等[24]。我们的研究发现儿童在成功情景下趋于他人归因,在失败情景下趋于自我归因[25],而不同的情绪归因影响儿童的情绪表达与否和表达策略[26],我们对内疚和羞愧等复杂情绪的理解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9岁儿童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内疚情绪,他们更多地是从行为产生有利于违规者的结果来理解违规者的情绪[27],而11岁儿童已经能够理解羞愧情绪*。
3.2 愿望与信念对情绪作用的理解
与愿望、信念相联系的情绪理解也是心理理论的一块内容[28,29]。愿望和信念对情绪作用的理解,探测儿童对情绪的理解是基于愿望还是信念,由此推断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经典的范式是Harris等人在错误信念理解实验中考察基于信念还是愿望,比如呈现的情景为:在小白兔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橙汁换掉了小白兔喜欢的苹果汁,分别询问儿童小白兔在喝橙汁前和喝橙汁后的感受[30]。Baron-Cohen对Harris的研究加以改变,进一步考察儿童理解愿望与信念引起的情绪。结果表明,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出现[31],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前面的研究是分别考察信念和愿望,Wellman等人结合了信念和愿望对情绪的作用,结果同样发现年龄大的儿童才能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绪[32]。除了一级信念,许多研究还考察了二级信念,我们的研究表明二级信念推理能力与儿童的羞愧情绪理解相关*。
3.3 情绪表现规则的知识
情绪表现规则知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景下调节情绪表达,以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规则。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压力促使儿童根据更多的社会期望来调节情绪,比如,即使得到一个不喜欢的礼物,也要微笑并表示喜欢这个礼物。Jones等人认为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包括表情调节(expression regulation)和目标(goals)[33]。
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访谈。Harris等人使用结构式访谈[34],情景中直接呈现主人公需要掩饰的情绪及其理由,让儿童回答主人公的外部表情是什么,这个任务相对简单,结果发现6岁儿童已经掌握了最初有关情绪表现规则的面部表露和内心体验的区分技能。但此任务不能够考察儿童调节情绪的目标或理由。Jones、Zeman等人对任务作了修改,情景中不直接呈现主人公的情绪反应和表达理由,让儿童报告主人公的情绪反应,主人公是否会表达情绪,表达与否的理由(包括亲社会、自我保护、标准维持等)[33,35]。这些问题开放性较大,所以一般只能用于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小学生。因此,Zeman进一步把情绪表达与否的理由以选择的形式呈现,降低了难度,可以用于4~6岁幼儿[36]。我们的研究发现儿童掩饰情绪的理由主要是自我保护[37]。这些研究的材料主要是假设情景,包括目标受阻、犯错误等困难情景和失望情景等。但这些半结构性访谈也存在受言语能力影响的问题,研究者承认被试主要是已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小学儿童,对于学前儿童不太适用,所以许多研究得出情绪表现规则在小学阶段得到迅速发展、学前期发展缓慢,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除了不同开放程度的访谈外,Saarni还提供了一个较客观的实验范式:即给儿童一个失望的礼物,比较实验者在场和不在场时儿童的情绪反应。通过与儿童获得喜欢礼物的情绪表达倾向和强度作对照,在失望情景中如果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就认为其对情绪表现规则的认知发展水平较高[38]。而且根据这个实验范式,Cole等人发现4岁女孩已经能够使用情绪表现规则[39]。但此方法只能得到情绪表达的调节,具体调节什么,调节的目标或理由则不得而知。
3.4 情绪调节的理解
情绪调节的理解的研究总体上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涉及产生情绪后的调节策略(情绪调节策略)、产生的情绪对他人的影响(情绪结果的理解)等问题。具体方法也是呈现情景,让儿童回答:情景中主人公的情绪反应?主人公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感觉好一点?情绪接受者体验到的情绪是什么?情绪接受者会产生怎样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儿童认为生气/羞愧的最佳调节方式是问题解决,伤心的最佳调节方式是寻求支持,害怕的最佳方式是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40]。Jenkins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能认识到不同的情绪会引发接受者不同的行为反应,生气会引起接受者更多的恐惧、生气和远离,伤心和害怕引起接受者更多的伤心,以及安慰、目标修复等亲社会反应[41]。除了带有明确问题的访谈,Zahn-Waxler等人采用故事续尾的方法,使用多个布偶来呈现情景,让儿童表演和说出主人公接下来会怎么做。对儿童的言语、行为和表情进行编码。结果表明,儿童主要采用亲社会和自我保护的行为模式[42]。
4 情绪理解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除了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也有不少研究探讨情绪理解的作用和影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因素。
情绪理解对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近,大量研究将情绪理解作为个体差异测量的一个指标,探讨情绪理解与社会功能的关系。研究表明小学生识别和标定情绪的能力与他们的社会适应和学业成就密切相关[3]。幼儿的情绪理解对其同期和后期的社会能力、问题行为等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43,44]。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相关研究,无法深入揭示情绪理解和社会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
还有,影响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情绪理解个体差异的来源是什么?Brown的研究揭示了3岁儿童与家庭成员讨论情绪发生的原因、与哥哥姐姐积极的交流和语言能力都和其6岁时的情绪理解显著相关[45]。Cassidy等人发现家庭情绪表露与儿童的情绪理解存在相关[2],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家庭情绪表露与情绪表现规则理解的密切关系*。但以前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还不能很好地解释情绪理解的个别差异,个体内部因素如气质、情绪倾向等会不会对儿童的情绪理解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研究者对情绪理解的不同侧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情绪理解的研究方法主要还是访谈法,这种方法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言语理解早于言语运用,能理解的东西不一定能用恰当的言语准确地表达出来。儿童的词汇掌握情况可以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能理解但不会用,一种是儿童理解且会用。因此,以往研究中使用的访谈法对年幼儿童不太适用,而且很难把情绪理解能力和言语能力区分开来。儿童掌握的情绪知识不在于情绪词汇的使用,而在于对情绪状态和情绪过程的推断,虽然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可以尝试通过内隐社会认知和偏好等测量方式考察儿童的情绪理解,降低对儿童语言能力的要求。
而且,开放式的访谈涉及的内容更多为自由描述,由于儿童的认识存在很多个体差异,容易导致编码内容的分散,而且难于全面地反映儿童的情绪理解。如儿童可能会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对情绪产生的某个原因进行推断,儿童可能对某个情绪的原因拥有几个不同的认识,但是在自由描述中并不能自发地表达出来。因此,有必要进行较严格的实验设计,如以选择方式呈现各种可能的原因。
另外,以往的情绪情景往往是比较宽泛和不加控制的情景,比如表情、声音等不同线索的作用都掺和在一起。所以,可以考虑对问题和情景进行比较严格的设计,对变量进行更好的控制,使结果更加可靠。除了访谈和实验,我们还可以考虑使用自然语言分析的方法,利用自然语言分析进一步佐证有关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结果。
目前情绪理解研究主要来自于西方,所以这些研究材料存在跨文化效度问题。比如,情绪情景识别任务中选择的情景是否具有典型性,典型情景任务是否能够代表相应的情绪。Wang考察中美儿童的情绪情景识别,结果发现两种文化下的儿童在生气情绪情景识别上存在显著差异[46]。我们使用这些情景对儿童进行访谈也发现,有些典型情景并不典型,比如Denham使用的典型生气情景“积木搭得城堡被同伴弄坏了”[14],许多儿童报告伤心。所以在使用这些材料时,有必要进行对其文化适用性进行标准化。
从研究内容上看,以往研究主要局限于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如Paul Harris等人发展的情绪能力测验(TEC)也主要侧重于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高低[47],但尚未能深入探讨情绪理解的内部过程,比如不同线索如何影响情绪理解。情绪理解的作用机制包括各种因素对情绪理解的影响和情绪理解对儿童的社会能力和心理健康的作用等。除了以往研究探讨的家庭情绪表露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如气质可能也是情绪理解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还可以结合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把内部因素进一步深入到情绪理解的脑机制和神经基础[48]。情绪理解的作用,如情绪理解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前主要是相关研究,有必要通过实验室实验深入揭示儿童情绪理解作用的内部机制。
参考文献
[1] Harris P L, Understanding Emotion. In: Lewis M, Haviland-Jones J M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0. 281~292
[2] Cassidy J, Parke R D. Family-peer connections: the roles of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ithin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Child Development, 1992, 63: 603~618
[3] Izard C, Fine, S. Emotion knowledge as a predictor of social behavior and academic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 12: 18~23
[4] Nelson C A. Recogni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by 7-month-old infants. Child Development, 1979, 50(4): 58~61
[5] Izard C E. The young infant’s ability to produce discrete emotion express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0, 16(2): 132~140
[6] 孟昭兰, 阎军, 孟宪东. 确定婴儿面部表情模式的初步尝试. 心理学报, 1985, (1): 55~61
[7] Denham S A. Social cogniti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emotion in preschoolers: contextual validation.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194~201
[8] Izard C E, Fine S. Modeling emotion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edictors of peer acceptance. Child Development, 2002, 73: 1175~1787
[9] Camras L A, Ribordy S. Maternal facial behavior and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by maltreated and nonmaltreat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 26(2): 304~312
[10] 姚端维, 陈英和. 3-5岁儿童3-5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 12~16
[11] Ribordy S C. Vignettes for emotion recognition research and affective therapy with childre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88, 17: 322~325
[12] Arsenio W. Affective predictors of preschoolers’ aggression and peer acceptanc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36: 438~448
[13] Garner P W. Continuity in emotion knowledge from preschool to middle-childhood and relation to emotion socializ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9, 23(4): 247~266
[14] Denham S A, Couchoud E A. Young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 Child Study Journal, 1990, 20(3): 171~192.
[15] Denham S A, Couchoud E A. Young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equivocal emotion situations. Child Study Journal, 1990, 20(3): 193~202
[16] 杨丽珠. 不同线索下3-9岁儿童的情绪认知、助人意向和助人行为. 心理科学, 2003, 26(6): 988~991
[17] Steele H, Steele M.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t one year predict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ixed emotion at six years. Social Development, 1999, 8(2): 161~178
[18] Gordis F, Rosen A B, Grand S.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imultaneous conflicting emotion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biennial meetings, 1999, Kansas City
[19] Harter 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imultaneity of two emotions: A five-stage developmental acquisition sequ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 23: 388~399
[20] Harris P L. Children and emotion: Mixed feelings.1989. 124
[21] Wintre M. Self-predictions of emotional response patterns: Age, sex, and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Child Development, 1990, 61: 1124~1133
[22] Denham S A. Socialization of preschoolers’ emotion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0(4): 928~936
[23] Fabes R A. Eisenberg, N. Young children’s appraisals of others’ spontaneous emotional reac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1, 27(5): 858~866
[24] Stipek D J, Decotis K M.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emotional experiences. Child Development, 1988, 59: 1601~1610
[25] 徐琴美, 鞠晓辉. 7-11岁小学生对学习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与情绪归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239~243
[26] 徐琴美, 鞠晓辉. 9-11岁儿童对失败学习情景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表达研究, 心理科学, 2005, 28 (2): 447~450
[27] 徐琴美, 张晓贤, 5-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特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3: 29~34
[28] Wellman H M, Liu D. Scaling of theory of mind tasks. Child Development, 2004, 75(2): 523~541
[29] 李佳, 苏彦捷.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1): 37~44
[30] Harris P L, Johnson C N, Hutton D. Young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and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89, 3: 379~400
[31] Baron-Cohen S. Does the study of autism justify minimalist innate modularity?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10(3): 179~191
[32] Wellman H M, Banerjee M. Mind and emoti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s of beliefs and desire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of Psychology, 1991, 9: 191~214
[33] Jones D J, Abbey B B. The development of display rule knowledge: linkage with family expressive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1998, 69(4): 1209~1222
[34] Harris P L, Donnelly K.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 emotion.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895~909
[35] Zeman J, Garder J. Display rules for anger, sadness, and pain: it depends on who is watching。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 957~973
[36] Zeman J, Penza S. Preschoolers as functionalists: The impact of social context on emotion regulation. Child Study Journal, 1997, 27 (1): 41~67
[37] 徐琴美, 鞠晓辉. 9-11岁儿童对失败学习情景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表达研究. 心理科学, 2005, 28(2): 447~450
[38] Saarni 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s attempts to monitor their expressive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1984, 55: 1504~1513
[39] Cole P. Children's spontaneous control of facial expression.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1309~1321
[40] Saarni C. Coping with aversive feeling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7, 21: 45~63
[41] Jenkins J M.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regulatory aspects of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0, 14: 261~282
[42] Zahn-Wacler C, Friedman R J. Japanese and United states preschool children’s responses to conflict and distress. 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 2462~2477
[43] Denham S A. Preschool emotional competence: Pathway to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2003, 74: 238~256
[44] 徐琴美, 何洁.小学生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接受性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2):177~179
[45] Brown J R. Continuities in emotion understanding from 3-6 yrs.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3): 789~802
[50] Wang Q. Emotion situation knowledg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and adults.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3, 17(5): 725~746
[51] Harris, P. L. Emotion comprehension between 3 and 11 years: Developmental periods and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1: 127~152.
[52] Blakemore S J, Winston J, Frith U.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where are we head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4, 8(5): 216~222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Emotion
Xu Qinmei, He Ji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