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买椟还珠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意识;教学培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应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全面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的意识,进而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出发,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一、小学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仅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更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字能力,同时还可以对语感及丰富的语言进行积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可以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树立自主意识和自主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进而才能真正提高对语文的学习效率。此外,小学生处于德智体的发育时期,玩是他们的天性,根本不会把心放在学习上,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可以看做是培养学生由“爱玩”到“爱学习”的一种过渡,为学生以后的主动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分析
1.趣味导学,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对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只会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为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选用适当的教学途径及方法,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情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为此,教师精心地研究教材,发现和探索课本中和生活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物,然后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教案,达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买椟还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课程的引入阶段让学生对“漂亮的盒子”和“珍珠”做出选择,学生会异口同声地选择珍珠,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引入“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最后学生会结合寓言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自主探索寓言的寓意,不仅明白了文章的含义,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很多的事物只能停留在对形象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自我介绍》这一课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自我介绍,教师在讲解完如何进行自我介绍以后,可以组织一次小活动,让每个学生去讲台上进行自我介绍,或者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结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自我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对事物产生疑问,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通过对提出的疑问进行真实性探究,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质疑的习惯,为学生提供提出疑问的契机,教授质疑问题的方法,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他们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讲解《琥珀》这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琥珀的形成过程,本课中讲的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合理想象出来的,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设想、你觉得科学家的这种设想合理吗等问题。这样学生通过产生疑问,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只有将小学语文教学打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营地,才能让学生真正感知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从2013年开始,科教频道通过《中国记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一本课外书》《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一系列重点活动,提升了公众对于汉语言文化节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表示。
从4月首播,到7月总决赛,《中国成语大会》历时3个多月,共13期,收视表现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般强劲,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时,共有3.48亿不重复观众收看,在CCTV-10科教频道播出时达2.11亿。5-13期CSM34城市平均收视率1.26%,单期最高收视1.47%,同时段最高排名全国第1位。
在《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看来,除了收视效果不错外,《中国成语大会》还赢得了较高教育背景观众群的欢迎。其中高中教育背景的观众与其他同期在播节目相比高出25%,大学以上教育背景的观众高出152%。城市观众的构成比例与其他同期在播节目相比高出32%。
“成语被称为汉语文化的活化石。”关正文认为,成语是中国智慧和价值观的载体,它既是独有的语言现象,四字成词仅在汉语中存在,同时也凝结了历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态度。
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经验,《中国成语大会》决定用游戏的方式将成语的智慧表现出来,在沿用传统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适合成语的猜词、填词等多元化智力游戏;在数量方面,总决赛使用成语2000多条,其中不仅涉及古代神话、历史故事、文学经典,还有民间口语和外来语等;在选手方面,全国有超过3万人报名,筛选后有300多名参加比赛,最终36人进入总决赛。
不同于唱歌、舞蹈等选秀节目,用关正文的话说,“很少能找到像爱唱歌一样爱成语的人。”为此,在选手方面,节目组特意调整方向,倾向于学习能力强且愿意参加比赛的人。通过基础辅导和训练,筛选适合参加节目的人选,而这还远没有结束,选拔通过后,这些人还将接受高强度的专业培训,如一个月之内掌握几千个成语,表现出色的最终才能成为《中国成语大会》的参赛选手。
据统计,目前成语最多的统计量接近5万条,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些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商务印书馆在专业层面给予了很大的学术支持,如成语的甄别、来源出处以及使用范例等。作为权威的辞书出版机构,目前成语词典的很多版本都来自于商务印书馆。此外,《中国成语大会》邀请的毕淑敏、蒙曼、郦波等多位重量级文化名人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对于节目的成功,关正文认为主要来自于播出平台的给力、成语的魅力、选手的努力以及猜词游戏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是首届播出,《中国成语大会》在新媒体方面却未显稚嫩,由央视网开发的成语手机游戏在节目播前已上线,互动预热。此外,节目播出期间还推出了“央视悦动”客户端“摇一摇”和成语“记忆力大考验”互动活动,通过多终端交互,有效提升网友对节目的关注和参与度。
金越指出,《中国成语大会》是因央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担当而诞生。基于此,2015年《中国成语大会》还将继续前进的步伐。关正文表示目前已经进入选手选拔阶段,题库的准备工作也已开始。“在去年节目播出期间,有观众反映赛制不够清晰,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中国成语大会》将采用组队参赛的方式,其中一半以上将来自于高校,另外一部分是社会组队,主要来自于网络和平面媒体。”
除了变个人参赛为组队参赛外,新一季的《中国成语大会》还将丰富竞赛方式,不仅要将猜词游戏打磨得更加适合中国成语,节目组还将创新性地推出多种新成语游戏,以丰富比赛的趣味性和差异性,让观众在一个单元时间内可以看到有关成语的不同形式的竞赛游戏。
1 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数学语言是传授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的工具。心理学的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实践都已表明,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教育过程中,语言环节的薄弱,将牵制学生向前发展的进度。
首先,语言会课堂教学过程设制障碍,学生对某些词汇的意义模糊,对某种表述方式陌生,有时会阻塞教与学信息的通道。例如,教师在讲课中嘴里说着负数,而在黑板写出“a
其次,语言的欠缺,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有听不懂,说不出,做不出的经历,就会挫伤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有了,内动力自然就不足了。只有在熟练应用数学语言的前提下,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 学生的现状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数学语言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在学习中由此而生成的障碍会接踵而至。经常就会出现以下的一些情形:
2.1对数学语言中的常用的词汇不明其意,形成文字障碍
如在代数的学习中,学生对“相互依存”、“对应关系”、“一一对应”、“互为”等词汇的意义不理解。当这些词在引出概念的铺垫性陈述过程中出现时,学生因为不能清楚这些词的含义,所以不能清晰的掌握概念的意义。
2.2对逻辑关系词不懂其用,形成表达障碍
不熟悉“如果……那么……”、“若……则……”、“因为……所以……”等逻辑格式,不会用它们陈述命题。
2.3在教学中接触到新形式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后,不是积极的去用,而是采取回避或排斥的态度
如学生在叙述一些问题时较喜欢选择“a是负数”、“b是非负数”这样的说法,而不用“a
3 基本的策略
基于上述情况,中学初期阶段有必要加强数学的语言教学。对于语言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应对的策略。
3.1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运用意识
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注重揭示解题方法和得出结果,同时也要从应用数学语言的角度去找原因。
例:解关于x的方程mx=n.
刚接触方程不久的学生,解字母系数方程是有难度的,从语言应用、转化的角度考虑,可能有的学生找不出谁是方程中的未知数?学生不能理解条件中“关于x的方程”的含义,不能完成从“关于x的方程”到“x就是未知数”的转化。其次,不严谨的文字习惯导致错解x=n/m。这些学生把方程的同解原理记忆为“方程两边也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把0不能作除数的情况忽略了。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罗列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去模仿,那么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困惑就不能消除。如果把学生未引起重视的“未知数的问题”以及“定理”中记忆的错误说清楚,再去讲解法就容易了。
3.2增添课堂语言的趣味性,通俗性
数学语言中的术语,往往是抽象、难懂的,有时候只从数学的内容中作解释,并不能增加这些术语或概念在学生意识中的清晰度。数学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有密切的联系,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会变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相反数这一节,课本上有这样的一个结论“……,所以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正数和负数是一一对应的。”书上列举的例子“+1和-1、+5和-5……”来说明“一一对应”这个词的含义。教学中可以借助于镜子中的人像与镜子前的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一一对应,会比较形象,容易理解。再如用“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来说明“互为”一词所表达的依存关系,也颇见成效。当然这样的例子,要在挖掘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选择,避免因随心所欲的滥用,使之成为蛇足。
3.3加强数学课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说,即口语表达;二是写,即书面表达。一般情况下,书面表达会得到重视,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得到培养。而口语表达的能力通常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所以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话的能力相对较弱。殊不知把一个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有条理的说出来,也是运用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若a>b则a+c b+c (用>、
教学中只让学生依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填上大于号,定理的应用过程不能具体的展现出来。学生的头脑中,题与定理只是机械的链接。我们不妨让学生对照性质原理、组织语言,把变形过程说出来。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a>b的两边都加上c,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a+c>b+c”。
学生在叙述这段话的过程中,结合实例说出了性质中的变形过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训练了组织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能长此以往的坚持做类似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会对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也有帮助。
3.4加快使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步伐
一要更新文言文的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
首先,文言文也是母语。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还是有章可循的,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如美文《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运用工具书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是倒装句,词序有些变化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句法没有什么两样。 其次,文言文也是文章。
文言文,它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再次,文言文也是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言文的写作也有其时代特征,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和社会人情,是社会的宿影。语文学习是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 生活体验”及“ 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枯燥无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文言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教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七年级时教学《幼时记取》这一课,作者沈复在文章中描绘的是孩提时的童真童趣。想像中的帐里化蚊为鹤,现实中的两虫相斗,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极易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想像,他们与之类似的童年生活既帮助他们理解了课文,又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当时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也很高。后来有学生说:“现在我才知道学文言文也可以这么有趣。”所以只有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融入生活体验,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二要改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文言文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值得一试。
比较学习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相同题材、体裁作品的类比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主旨的把握。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通过阅读对课文理解之后,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对比分析,了解文章的特点,语言的风格,作家的情怀,虽然用时较多,但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方言对照法:福建闽西一带流行客家方言,客家祖先把唐宋时的中原话语带到南方,并同周边民族的语言有一定程度的融合,最终形成客家话,因此人们称客家话是“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在客家方言中,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文言词汇。于是我在上初一的课文篇目《两小儿辩日》时,文中说“日中如探汤”,于是我问孩子们方言中的“‘洗澡’一词怎么说”(注宁德一带洗澡说为“提汤”龙岩一带则意为“洗汤”)孩子们一下兴奋起来,我顺势引导说“汤”就是“热水”,所以洗汤就是洗热水之意。那么文中句子的含义迎刃而解――在中午时就如把手伸进热水中一样。后来许多孩子意兴盎然,意犹未尽,在文言文中主动寻找相关的词语。因此,从方言入手教会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有效 实效 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6-02
语文学习是伴随人的终身的。从牙牙学语到临终嘱咐,都是在表达。而表达对本人而言就是反应自己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因此,从语文的应用角度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求“实”。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就是指实效。这个“实”字说起来容易,要落“实”,就不那么简单了。“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那么怎样落到实处呢?
一、教学目标要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目标在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补救功能和评价功能的正常发挥对教学过程起到了有效控制,克服了因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落实教学目标的客观步骤。首先,反复研读《新课标》。不单是本学期或本学段的内容,还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课标联系起来。当然以本学段尤其以本学期为主。为的是把握本学期教学的大方向。其次,是通读教材。从目录到单元课文浏览一遍,粗略把握教材的编排结构,为确定设计教学目标做好内容铺垫。再次,认真阅读教参。边读前面的总述部分边联系教材进行分析,理清线索,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乃至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单元目标的分解。先从内容上,将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平台等的总体教学目标标列出来。再将目标细化到每个单元。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什么,围绕阅读教学,教材设计的口语交际主题、习作主题、交流平台主题分别是什么,将这些内容由精炼简短的语言分单元标注在教材的目录旁边,还要找出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为设计单元课时教案做好充分的依据准备。最后,设计课文课时目标。要分清楚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自承担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精读课文是第一次呈现要掌握的阅读、习作方法,略读课文则是让学生巩固、运用相关的知识方法。
二、教学过程要平实。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动态生成,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但有的教师把动态课堂误解为热热闹闹,所关注的是表层化的动、肢体的动,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内在的动上;把个性化解读误解为猎奇,不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进怎样的歧途,只是一个劲地叫好。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远离文本主旨的奇谈怪论式的所谓个性化解读,失去了原本语文课堂应有的平实。
其实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从教学课程来看总是一环扣一环、平平实实的。教学过程的平实就是强调教学流程有序,活动设计难易适中,环节安排连贯紧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并不是要求线性的教学程序或单一的教学路径,只是强调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切实可行,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质;所谓难易适中就是问题的提出和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实际认知水平,并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学环节的连贯紧凑要求是与清晰的教学思路相一致的,是对教学思路提出的具体要求。平实的教学过程倡导: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动静结合,有效互动,课堂气氛和谐。
“平”有两个含义:“平”,一个意义是“平时”,也就是要关注教学的常规和常态。过去,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优质课和公开课的研究当中,把课当作艺术来做,当作精品来做,过于注重形式,作秀多,花架子多,而忘记教育本身的目的。对于课堂实现教育目的的关注远远不够,舍本逐末,买椟还珠成为大量上演的话剧。在这种关注之下,教师也难以安心于常规的日常教学,更忘记了应该如何进行日常教学工作的研究。我们怎样来克服这种现象呢?那就让我们的课堂实实在在,使教学研究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我们平实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外在的美丽。比如上学期上了一节识字课,这节课它主要体现常态教学的真实性,虽然这节课看上去有些粗糙,但它能反映平时的一面,它是常态下平实的课堂,它没有搞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有效的形式就用,无效的形式就是浪费时间。这节课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组词理解字义,培养孩子记忆分辨的能力以及培养孩子学习汉字的乐趣。对于目标的实现方面注重了策略:一是运用了放手策略,大胆的让孩子去说,孩子能说的不替他说,能做的不替他做,老师适时地蹲下去和孩子们一起研究,但又适时地站出来去提升、梳理、总结学生的发现,总结他们的收获;再就是运用了评价、激励策略,这节课努力实现实效性,一节课下来很平实、扎实,学生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语言 规范用法
一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传授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的工具。要学好数学,必须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面临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转变,实现从算术学向代数学、几何学的飞跃。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要迈上一个台阶。语言能力的强弱,将影响这一过程的长短。数学是思维严谨的科学,精妙的数学思维包含在丰富多彩的语言之中,很难想象有离开了数学语言而传播数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在初一起始阶段,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中的数学语言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在学习中由此而生成的障碍会接踵而至。例如以下情形:
1.不理解有些逻辑关系的词语,形成表达障碍。
不熟悉“如果……那么……”、“若……则……”、“因为……所以……”等逻辑格式,不会用它们陈述命题。
2.不理解数学语言中常用词汇的意思,形成文字障碍。
如在代数的学习中,学生对“相互依存”、“对应关系”、“一一对应”、“互为”等词汇的意义不理解。当这些词在引出概念的铺垫性陈述过程中出现时,学生因为不清楚这些词的含义,所以不能清晰地掌握概念的意义。
3.在教学中接触到新形式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后,不是积极地去用,而是采取回避或排斥态度。
如学生在叙述一些问题时较喜欢选择“a是负数”、“b是非负数”这样的说法,而不用“a
首先,语言会为课堂教学过程设置障碍,学生对某些词汇的意义模糊,对某种表述方式陌生,有时会阻塞教与学信息的通道。例如,教师在讲课中嘴里说着负数,而在黑板写出“a
其次,语言的欠缺,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有听不懂,说不出,做不出的经历,就会挫伤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有了,内动力自然就不足了。只有在熟练应用数学语言的前提下,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语言是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是在中学初期实现飞跃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学初期阶段有必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二
对于语言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
1.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运用。
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要注重揭示解题方法和得出结果,而且要从应用数学语言的角度找原因。
2.课堂教学语言应饱含感情,富有节奏感。
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必须全身心地“进入角色”,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于数学教学之中,以声传情,以情传声。例如,在讲我国古代数学取得成就时,语气是庄重的,神圣而自豪的;在讲陈景润教授的钻研精神时语气是崇敬的。只有这样对学生动之以情,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晓之以理”。
语言表达应富有节奏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语言具有千种风情:时而平缓如行云流水,时而急促如山雨欲来,时而激昂如万马奔腾,时而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如在描述数学概念和讲述数学过程时,语调可缓一点,声音平静一点,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让学生有时间思考;讲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时,声音应大一点,语气放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讲到思维紧要处,声音的节奏应快一点,语调应高亢一点,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和思维的共鸣。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若a>b则a+c?摇?摇 ?摇?摇b+c.(用>、
教学中只让学生依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填上大于号,定理的应用过程不能具体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头脑中,题与定理只是机械的链接。我们不妨让学生对照性质原理、组织语言,把变形过程说出来。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a>b的两边都加上c,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a+c>b+c”。
学生在叙述这段话的过程中,结合实例说出了性质中的变形过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训练了组织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长期坚持做类似练习,不但会增强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会对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产生积极影响。
4.注重语言符号和图形符号的使用。
从最简单的字母表示数开始,从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开始,不断向学生展示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具有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不同语言的互译练习,例如a是负数与a
5.数学教学语言应简洁。
数学教学语言的简洁性要求是指叙述数学事物时,语言不能啰唆,而应简短有力,一语中的,不说废话、避免无意义的机械重复。数学语言本身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如应用广泛的勾股定理用一句话概括了所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师必须根据数学语言简练的特点,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精髓。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正确理解由语言文字符号、数学符号、术语、公式所代表的数学内容,熟悉二者的互化。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数学书面语言改造成学生明白易懂的语言。在设计教学语言时,一般是用几个较短的、较简单及较具体地句子代替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较抽象的句子,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如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对其中一个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句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读起来还是理解起来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出错,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把它分成“两个角”、“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几段来叙述和理解,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理的含义。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忽视了数学语言的教学无异于买椟还珠。如果说数学是装载知识的船的话,那么数学语言就是水,水积得越深,托起的船就越大。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数学语言教学是为顺利展开数学教学磨兵利刃。所以在初中阶段要自始至终把语言教学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为数学学习铺好路搭好桥,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与教学效果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没有最精妙的教学语言,但我们仍需追求更好。数学语言是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的载体,一节精彩的数学课离不开师生巧妙地运用简练、准确而富有逻辑性或幽默性的数学智慧语言进行交流。智慧的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智慧。
参考文献:
[1]施珏,姚林. 谈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启发性.
[2]张全国.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英语教学;辅助;传统教学
在信息和知识激增的二十一世纪,传统的教学形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新的希望。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成为许多语言类教师进行文化导入和语言讲解的首选。多媒体课件拥有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特点,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于一身,有助于创设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但是如果不能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容易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并在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使二者相得益彰就成为教师所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一次课中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是决定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手段的首要因素。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并加以合理运用。如果板书讲解效果好,应尽量发挥板书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必要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例如在英语语法的讲、练环节中,利用传统的教具黑板,教师边启发边板书,学生边听边记;教师讲解与启发同步,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步,比起课件的一屏一屏的单纯展示,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时间得以优化。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用“三个转化”实现
对英语教学的三个“有利于”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因此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语言中有些现象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带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例如英语中American dream (美国梦)一词是诠释美国人生活理想的专有名词,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比较枯燥、乏味;利用多媒体适时穿插一些图片,文学或电影片段,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单词的深层含义并留下很深的印象。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讲解与课文有关的美国的历史、文化,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听的饶有兴趣。学生不仅记住了单词,而且领略了语言所依托的文化,增加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在语言课堂上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像等多种媒体,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教师询问Where are you from? 大多数的学生会回答:“I’m from China。或 I’m from Hebei.”再无别的答案了。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一张中国地图,有学生熟悉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另一张是世界地图,有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等城市。在每个城市名称旁设有一个按钮,点击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一幅具有该城市特征的彩色风景画,如长城、富士山、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让学生根据典型的城市地标来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高涨。反复的练习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这堂课的重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掌握了许多国家的地名,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化平面为立体、直观,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具如教材、讲台、黑板是平面的,多媒体辅助下的课堂是立体的、生动的。比如在做课文精读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晰、直观地再现词汇之间的相互映射,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呼应,文章的内在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对于某些科技文体,例如有关地理的文章,单纯的文字说明比较单调、难于理解,这时适时增加彩色的地图加以辅助,不仅使教学立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逻辑性的理解,使得教学过程由表及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化知识学习为语言交际能力提高,有利于提高英语实践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之一是用语言去交流,不论是口头的还是笔头的。事实上,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实践能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缺少必要的语境,学生使用英语的自信心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他们的创造性发挥,使他们“难于启齿”。多媒体技术在创设语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以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够创建一个良好的英语主体学习环境,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易于进入角色,并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有关就餐的英语听说环节中,可以板书常用语句, 教师讲解西方饮食文化, 同时可以适时增加一段英语的视频材料,内容含有西餐点菜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事先根据视频材料制作三到四张填空形式的听力幻灯片,自然地把视频内容分为三段,达到化整为零,降低难度的目的。教学步骤上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从简单的听力补全对话到有一定难度的分组配音,再到学生自主的情景对话,照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实现了教学的普遍性。学生在视频材料的感染下,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熟悉并掌握了语言,有了开口讲英语的欲望;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和有趣的练习中增强了实践英语的自信,听说能力得到了锻炼,实现了教学的交互性。
三、扬长避短,克服CAI的教学缺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多媒体技术,使这一先进的教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把握多媒体课件使用的量和度
避免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犹不及的问题,就要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教学的所有环节都使用多媒体,也不免单调、乏味,不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环节中分段使用,穿插使用,使教学形式多变,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教师的板书、启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不是“退居二线”,而要和现代的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廉的那种。”能够用黑板完美呈现的内容就没有必要一定制作课件;但是用课件效果更好的教学环节应大胆使用多媒体辅助。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可以有效地克服多媒体课件闪动过快,不容易控制,学生无暇记笔记和思考等缺点。
3.倡导制作简洁、实用的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如果流于形式,忽视内容,往往会失去教学的意义。过分关注视觉效果而忽视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更多的思考教学重点、步骤和教学效果,制作简洁、明快、实用、高效的教学课件,不仅可以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而且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4.提倡资源的共享和团队合作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有时会制约了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使用和提高。讲授同一门课的教师可以组成制作课件的团队,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制作,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借鉴,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在课件制作和创新等方面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从而构建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有利于教师不断充实和提高的教学大环境。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基本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困扰初中数学教学的突出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以为,关键是要提高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一、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回归数学本质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适切的情境能让学生“思有来龙,想有去脉”,真正“恢复火热的思考”,促使知识的“直接经验”化,而且“直接经验”化了的知识,迁移起来才能顺水推舟。创设情境,须慎防淡化“数学味道”,甚至“去数学化”,而应回归数学本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为追寻形式上的“繁华艳丽”,而出现“买椟还珠”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绚丽多彩引发偏离教学主题、牵强附会造成背离问题实质、虚假造作致使脱离数学本质”等。
【案例】有位老师在“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中,讲“直线”这一概念时,实施了以下过程:①播放十分钟左右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段;②讨论孙悟空的金箍棒是怎么来的?③提问金箍棒有什么特点?④定义直线概念。结果学生强烈要求“再播放长一点,还不过瘾”,对金箍棒是怎么来的学生讲得眉飞色舞,回答金箍棒有何特点却仅止于“要多长有多长,要多大有多大”,老师板书定义时,学生并不在乎,而对《西游记》相关的故事却意犹未尽、津津乐道。
客观地说,这位老师的出发点并不错,也的确按新课标所说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但这样的情境却是不适切的。假如这样修改:“同学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那根威力无比的金箍棒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是要多大有多大、要多长有多长的,现在我要求同学们从数学角度审视:它的特点如何?世界上有没有比它更直的东西?它是一端可以伸长的还是两端都可以伸长的?它的长度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然后引导学生采用类比描述法定义直线,最后指出直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数学中把类似金箍棒这样的东西理想化为直线,比如我们前面学过的数轴也就是一种直线等。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是教学辩证法,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要做到形式服从内容,不能使“数学味”缺失的现象显形于课堂,摆正数学内容的地位。
2.揭示概念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原理,以及上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肤浅,不能脱离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难以把握其本质含义。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重视隐含的条件,强化应用意识,避免发生解题错误。
②将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两者并列,体会不到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容易造成解答不全或思维混乱。如已知一次函数y=(m-2)x+1-m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确定m的取值范围。学生容易错解为:因为该一次函数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即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m-2<0,且1-m<0,解得1<m<2。教师教学时需强调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解题时注意提醒学生别漏了这种特殊情形。本题中,当m=1时为正比例函数,且其图像也不经过第一象限,因此m的取值范围应为1≤m<2。
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提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领悟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巩固与训练。课堂中还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呈现各种正与误的辨析,让每个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搜集和整理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多次反复订正,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切实有效地防止因概念模糊而导致错误的发生。
3.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及步骤,如讲授法、谈话法、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适宜与不适宜。课堂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有效,受特定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认知水平的制约。
【案例】①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位老师在开始上课时,经常会微笑着讲几句,提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准确而简单地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有时,我会利用其他素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方程时,我跟他们讲述“著名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的方程”的故事;在开始学习《数据的表示》时,针对我班学生普遍喜欢踢足球的情况,我就先问他们:“你喜欢看英超联赛吗?”“你觉得各球队中哪个球员的综合素质最高?”“你能用数据来表示各个球员的综合素质吗?”这些问题,引起了他们对课堂学习的极大兴趣。有时,我还利用教材或课外资料介绍的游戏调动课堂气氛,如乘法公式学习中的拼图游戏,《可能性》中的“掷骰子”游戏,等等。总之,让全班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奋、积极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例如:当讲到《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我尝试采取分组竞赛,模拟“开心辞典”节目方式、有奖抢答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竟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超级女声”风靡全国时,我也模仿超女进行的PK赛,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涌上讲台抢题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③开展积极有效的知识探究。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师生合作测量旗杆高度后,再分小组测量指定树高,第二节课统计数据归纳总结;在学习利率问题时,教师先把学生组织到学校商店,实地调查,体验了解相关知识后,再回到课堂以讨论课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灵活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4.优化教学过程
我们在构思教学过程时,思考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如何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然而,严密设计的结果是学生急匆匆地跟着老师跑,几乎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适应“学”的需要,怎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刚性设计走向软性设计,从封闭式的线性流程设计转向开放式的活动板块设计。
【案例】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学生欲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老师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先请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3cm、9cm、6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把最短的边剪去2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原来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组成三角形?③最长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均能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为什么?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学生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把学习气氛推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上教学案例,活动的设计既遵循了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又考虑到了中年级学生学习的水平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设计理念,突显了“软性”、“开放”、“活动化”的设计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实施的基本策略
1.增强课堂交往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以课堂活动为中心展开的相互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有效的交往互动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只有体现课堂交往的互动性,才能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课堂各种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案例】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练习,其中有这样一题:一组数据5,6,x,8,17的中位数是8,则它的众数是多少?根据中位数的意义,老师给出答案:众数是8。在校对结果时,有一学生就提出:众数还可能是17。老师一愣,马上反应过来:题中没有说明这组数据已经从小到大排列了。想来这个学生的回答很有道理,老师就顺着问:他的答案有道理吗?这时不少同学迟疑片刻后也发现了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纠错,学生对众数、中位数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慎思明辨、周全考虑等良好的解题习惯。
以上这个课例,老师敏锐地捕捉教学时机,通过组织学生全班讨论与争辩,很好地促进了师生、生生乃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追求教学活动的真实性
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然而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课堂比较虚浮,流于形式或走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上表面看很热闹很活泼,其实学生并未真实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以下是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
【案例】
师:请大家用尺规作以已知线段a、b、c为边长的三角形。
(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不会作。)
师:谁能帮他完成?
(几个积极分子迅速举手了,老师抽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师:他作得很正确!你明白了吗?
――同学真的“帮”他了吗?他真明白了吗?他究竟需要怎样的帮助呢?
【案例】
师:这道计算题的答案是多少?
生1回答,结果错误。
师:坐下。你来说。
生2站起来说,还是没说对。
师:坐下。你来说。
生3站起来说,依旧没说对。
师:坐下。大家一起回答。
――课堂是不是点将台?怎样让学生明白错因并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案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组轴对称图片。(老师用课件快速展示一组图片)
师:大家觉得美吗?
生:(齐声说)美!
――此时此刻,学生真的能感受到美吗?美在何处?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发现并体会到这样的美吗?
3.发挥教师作用的主导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引领学生的认知、感悟、发现和探究活动,使他们亲历有效学习的过程,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体验有效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位老师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探索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中进行了如下的引领:
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有没有简单的画法呢?为什么?
生: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只需要画两个点就可以了。
师:今天的“大问题”我们解决得很好,我很高兴,同学们真是智慧过人!现在我想问的是找哪两点画图像最便捷呢?
生:x取整数吧,比如1,0,-1等。
师:(这显然不是老师期望的答案,但毕竟是画一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鼓励后再继续引导)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既便于计算,又便于描点,但你们取点的方法在此图中是否好画呢?误差是否大呢?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生:画图描点时,要画两条虚线。
师:就是因为这两条虚线,是否会产生更大的误差,我们的想法是能不能不画这两条虚线,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生:在坐标轴上取点。
师:就等你们说这句话了,有时候在坐标轴上取点更方便。请看看这个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如何确定?
生:(学生迟疑,进而思考,终于有一生回答)因为这是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其纵、横坐标分别为0,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另一个坐标。
师:太精彩了,那答案是――
学生回答答案。
老师导、引、拨、拿捏适度,展示了他对学生的挚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画一次函数图像的最佳方法。
4.讲究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观摩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最能体现他们教学功底和艺术的往往是他们的课堂评价语,自然,真诚,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和驱动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案例】一堂课有这样一个片断: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所以是轴对称图形。”这时立即有学生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不一定能重合,所以不能说是轴对称图形。”最后结果自然是: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显然前一个同学答错了,老师想当时那个同学一定觉得很懊丧,这堂课很有可能她是不会再站起来了。但是,老师没有忘记他,再次请她站起来,并且说:“你的发言中可贵的一点是: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你说的是改装后其他图形的特性,是吗?”这一句话,肯定了她答案中的可取之处,也说出了和大家研究上的不同之处。学生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同时她也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最精彩的是接下来的那句话,老师说:“你的退让,让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如果我是那个学生,我会有一种成就感:虽然我的问题答错了,但是我让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老师说,因为我的退让,让大家接近了真理。这样的评价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上述案例中,老师对学生课堂评价语既非常适时、适度,又非常准确、机智,既是真诚的肯定和赞扬,又是巧妙的引导和启发,将课堂有效评价的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能经常享受到这样的课堂评价,学习热情就会更加高涨,他们的学习活动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厚德.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