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

第1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一、前言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等问题。在这其中有教师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或者有的老师把文言文完全上成分析课,偏重于分析文本内容及写法特点,完全忽视文言与现代文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或串讲加分析,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也有来自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缺少。高中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相比,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花一定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弃学想法,有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言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传统的文学点评理论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学生通过研读古人的文学评点读本,将古人的评点方式运用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批注阅读中来。学生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学生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历程,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学习本来就较难,而且较枯燥,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学习也仅限在死搬硬套阶段,更谈不上思考与兴趣了。运用原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少有学生认真思考,批注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如果过早的给学生导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限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是话又说回来,一方面本色阅读需要很多时间,在课堂上要想实现本色阅读那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并不现实,而且课堂批注时,学生可能会脱离问题中心,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而在文章的重难点外兜圈,带来阅读的盲目性,没有准确的目标也毫无目的,课堂时间荒废,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另外一方面学生在个人批注过程中,因个体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势必会出现一些误读,而这些误读如不在课堂上及时检查、发现、纠正则会让学生陷入更大的误区,对学生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所以当学生完成批注式阅读后,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可以是班级小组内的交流,或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是学生课下批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当堂批注,集体交流。只有交流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就像一个苹果一个人吃了只是一个人吃到了苹果,但如果将苹果分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吃,那就不是一个人吃到苹果了而是大家都吃到了苹果,大家都了解了苹果的味道,大家一起交流,这样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批注式阅读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四、文言文教学方式比较

1.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文言文引导式教学模式

引导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对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起辅助作用,这种方式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益处。

3.文言文批注式教学模式

批注是一种很常用的读书方法。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一些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读者理解,并深入思考。读者在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注释、提要、批语、警语。

批注式阅读则是一种较自由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第2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现阶段,很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一味地进行应试教学,加上高考中文言文重点考查的是语言层面的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向学生讲解重点文言词句,而忽略了精选文言文的文章艺术特色和鉴赏内容,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文言文常识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大多蹈咧猩的文言知识积累不够丰富,阅读能力和文言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鲁教版的语文文言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繁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任务比较沉重,在教师教学紧张和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下,教与学的效果均不理想。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人们的认识发展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高中生在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普遍存在学习困难,教师可以结合文言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比如在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陌上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播放符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在温暖的阳光下,美丽的女子罗敷正在采桑,她的美好吸引了很多路人的关注。通过这一情境画面的展现让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教师可以由此提出以下问题:“她是谁?她在做什么?旁边的人在做什么?使官在做什么?罗敷的反应是怎样的?”结合多媒体课件和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点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2.转变阅读教学方法

将高中文言文句子进行合理、正确的翻译是理解文言文内容、情感和文章内涵的关键。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词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并能够发现特殊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学习牢固掌握文言文知识。

比如在鲁教版高中文言课文《滕王阁序》的学习中,对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鉴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进行展现,并结合诗人的处境,让学生自主感受诗人在这句诗中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加强学生对《滕王阁序》内涵的深刻理解。

3.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基于教育界对文言文的重视,高考在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同时,还结合所学文言文知识设置了课外考核内容。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讲解课本上的文言知识,而且需要教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高中文言文阅读规律。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诵读和感知文字。文言文言简意赅,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深刻领悟其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出重音,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气势。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重点虚词和实词用法的理解。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教师需要有策略地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词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教学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捕蛇者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学习和归纳一些文言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包括“之”的用法,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之”出现的不同位置来探求虚词“之”的不同意义。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情感美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文是千古流传的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和现今人们的思想情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作者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桥梁,透过文言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美。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涉及的文言名句: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表》“报先帝而忠陛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文言名句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创作锋芒和思想情感。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到文言诗词教学的契合点,做好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文言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特点、学习现状,选择一些适合的篇目让学生进行诵读、背诵,在诵读和背诵中进一步把握和感受文言诗词的韵味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3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书香课堂;实效

小学生适当阅读一些古文(文言文)精品之作,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还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甚至终身获益。可古文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背景浅,大多学生对古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许多教师也受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影响,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剖析字义、理解文义,深奥难懂。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难点”与“盲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言文引入小学教材,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韵味与我国古代文化博大深厚的内涵。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赏心悦目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对所学的内容“热爱”或“需要”了,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成功。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精心设计课件,从背景图片的选择到古典音乐的熏陶,力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古朴典雅的画面和一曲曲典雅流畅的旋律。教师的范读、朗读也毫不含糊,力求将学生带入那久远的年代。让课堂时刻流淌着柔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意味深长的意境中赏心悦目,在尽情享受文言文独特艺术魅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文言文。

二、变讲为读,化难为易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能否凭借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在教学中,我淡化了对语法、词汇的个别理解,只求学生从整体感悟,理解大意便可,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各种方法自行理解文意,遇到难题在合作学习中求助伙伴。教师只在关键处适时点拨、顺学而导,充分相信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字当先、熟读成诵的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经历了千百年淘洗的文质兼美、气韵生动的《伯牙绝弦》也特别适合诵读。在进行了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中,学生不断积累文言文语音、音调、语气、语速、语情、语韵等多方面的感性材料。古汉语字义、词意、句式以及特殊表达习惯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理解感悟了文本,化难为易。

三、体验升华,变畏为趣

学生自行弄懂文义后,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参与复述、想象、体验、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多处创设、再现情境,让学生听中想,看中想,演前议,演后评……在一次次朗读体验、想象体验、角色体验中感悟“知音相遇之喜”与“知音离世之悲”。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表达等综合素养;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使他们领悟了文心,升华了情感,延申创新了文言文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四、教给方法,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方法、领悟方法,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运用方法。教师若长抓不懈,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将得以提高,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理解文言文的多种方法,师生共同梳理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自学并讲述这个感人故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注重方法的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五、巧设平台,展示分享

根据小学生兴趣容易转移的年龄特点,为了使阅读形成传统,延续人文。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充分展示学生阅读阶段性成果,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比、学、赶、帮、超,变兴趣阅读为意志阅读。课堂的过程中,我积极寻找机会、巧设平台,不断地让更多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心得。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有关伯牙的资料及故事;课中品读知音离世之悲时,又拓展阅读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的一首追悼诗;在升华文心、背诵课文之后,又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诗文和名句,邀请班级文言文阅读爱好者向大家推荐几本文言文书籍、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如《三字经》《论语》《自治通鉴》《古文观止》等。树立榜样,思维碰撞后更激发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喜闻乐见、朴实易行的小型阅读分享活动不仅检测了学生阅读的效果,还使教师掌握了学生阅读时的不足与困难;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形式,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往往成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难点。因此学生所使用的白话文的文法、句法,都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相处甚远。为了提高学生在中考语文测试中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从中考文言文试题类型出发,分析行之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及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很多学生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最畏惧的就是文言文的测试内容,由于对文言文的字、词、句掌握不够,导致对文言文语篇理解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就得有针对性地从试题结构出发,了解中考语文测试中到底考哪些知识点。

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些较特别的词的用法,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性活用等现象;其次是一些虽不特殊却很重要的实词,如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句子翻译。这是文言考查的必备项目,注意以下总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意。具体办法:增(增补省略部分)、删(无意义的虚词不译)、留(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不变)、调(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或调整语序),有关内容下文将做详细的分析介绍。

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这里所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段及文章的整体理解及感知。

4.挖掘文段的现实意义和具有文化底蕴的名句。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语篇掌握是否充分,体现“反思”及“应用”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而又是中考必备的考试项目。

二、有的放矢――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有效方法

1.第一关――通假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做好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题目,就得从最基础的“字”出发。在古汉语中,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通用的别字,这种现象称为“通假”,所使用的字称为“通假字”。通假字也称“通借字”。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原本应当是“慧”。

为什么要说这是通假现象呢?因为在原句中,“惠”应当作“聪明”解,而“惠”本身却是“仁爱”的意思,这就错把“慧”写成“惠”了。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别字现象,古人把已有的正字写成别字,或是本无这个正字,只得借用别字来代替。

还有一些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称作古今字,其中有增加义符产生区别他字的,如“直”和“值”、“莫”和“暮”、“取”和“娶”(前一字是古字,后一字是今字);也有更换义符的,如“被”和“披”、“说”和“悦”;还有更换声符的,如“景”和“影”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一类型的通假字加以归类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字音、字形、字义来识别通假字的意思。

2.第二关――词类问题。中考语文测试中,考划词类问题的,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动用法和被动用法以及文言虚词的运用,以下就以在中考试题中经常考到的“而”这一连词,表示的不同关系做一些总结:

(1)表示递进关系,可以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以译作“就”“接着”,也可以不译,例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如: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4)表示修饰关系,可以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5)表示并列关系,一般来说是不译的,有时可译为“又”,例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3.第三关――句式问题。文言句式一般可以分为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这四大类,以下针对倒装句式进行详细探讨。

倒装句也称倒置句,是作者为了达到强调的目的而有意把句子移位的一种句式,如刘禹锡《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按正常的句子排列应为“有何陋?”再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像常见的谓语前置句,就是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有明显的强调意味。“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又如宾语前置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起呢?

三、小结

第5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本文认为开展文言文教学应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草重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作为一种定型化书面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经典的材料。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借古典文化熏陶渲染,使学生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砒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文言文教学走进怪圈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剥离开来,变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张皮,使文言文教学陷人了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有“言”无“文”。即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串讲,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毫无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学生学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学讲得天花乱缀,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执教《童趣》,有的教师认为这时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把教学重点落在字词和疑难句式的翻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这篇文章的“趣”味荡然无存,培养学生时文言文的兴趣从何谈起?

2.有“文”无“言”。WwW.lw881.com即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和文章结构分析,架空文本语言和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如执教《伤仲永》,有的教师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上成一堂语文综合课,而文言的基础知识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突围之路

“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没有“言”的基石,学生学习文言文便会寸步难行,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便成一句空话。“文”,是文化,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把言和文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突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走向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受到震动。突围之路有四条:

1.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上,“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们必须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简单地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领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甩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具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语大化、明心思维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会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具具僵尸,而要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乐学、易记,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如某位教师执教《孙权劝学》一课,当讲解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的“孤”字时,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记住课文下面的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而是宕开一笔,介绍了“孤”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得有味,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同时整堂课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文学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如《孙权劝学》一文,语言简炼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意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教学此文,我们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多读,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孙权善于劝学的本领,再现鲁肃的惊讶之情,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他诙谐的自嘲之态。

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从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学者的事例中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对深人理解作品,掌握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颇有益处。

如某位教师执教《<论语>十则》,第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第二,范读,听读,体味。第三,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第四,学生表演读,诵读。第五,全班朗读,学生当堂背诵。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了“古”味,读出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初中学生往往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太过遥远,不太可能对文本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有声有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观沧海》制作多媒体图画,显示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教师播放的音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高品质的配乐朗诵的欣赏可以使学生迅速走近作品,与读者对话。

朱光潜先生在论古诗词的鉴赏时说过,读者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人的了解之后,学生才可以更深人地感动于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产生向往的心态。

如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把关于范仲淹与背景资料的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图文声色并茂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4.尊蔺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中不少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为人处世的良好原则,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阅读文言文还有助于加强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言文在道德教育方面优势很大,初中文言文中的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以冷静却冷模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感受和领悟,不能用教参中干巴巴的条块理解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而压抑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文言文教学,应根据文言文特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汲取文化营养,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邀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自然生动,笔法摇曳多姿,真是百读不厌,美不胜收。在教学本文时,我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式地尽情触摸文本语言,徜徉于文本之中,当我轻轻地问:同学们,学了这首词,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诗句是什么?顿时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思维源水滚滚而来。

有的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写得太好了。“不应有恨”,其实正是恨在其中,心头充满了离愁别绪;特别是那个“长”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抱怨情绪,从而反衬出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恋之情。我是住校生,远离家乡,告别家人只身在外求学,它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有的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富有人生哲理,我特喜欢,它写出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有的说:我最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句,它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愿把这句诗送给全班同学。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6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讲”为主的形式,使本该“读”的主人(学生)反而扮演了“听”的角色――他们长期读不深入,读不得法,读不到位,就很难体会到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心灵体验,也就很难达到感情的升华,知识的内化。从这个角度反思,我尝试了“阅读教学”的方式,使语文教学重新定位,回到了“阅读教学”这个根本上来,并且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大语文”的阅读观。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尝试时,我将阅读分为“针对性阅读”和“开放性阅读”两类。

针对性阅读是指把阅读和语文教材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学什么就指导学生阅读么。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学语文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要注意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在讲《荷花淀》时,对其中描写“女人月下编席”一段(这个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大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花香),就指导学生细致入微地去阅读,去体味作者所描写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景物,而不是一句句分析,将完整的段落肢解得支离破碎。而在讲文言文时,我又强调对文言文的阅读必须逐字逐句去分析,从而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

开放性阅读,即“大语文”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读好两本“书”:①以名家名著为主的“有形书”,②社会生活这本“无形书”。首先,动员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兴趣出发,走进课堂,博览群书,兼收并蓄,广泛积累,以此拓宽语文视野。开掘学习层面,增加知识厚度。其次,“世事洞明皆学问,留心处处皆语文。”为此,我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生活、感知生活、总结生活,借以充实思想、锻炼思维、扩大阅历、丰富情感。

在开放阅读中,每周我都拿出两节正课,采用“连堂”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学生进阅览室读各类报刊、杂志。当然,这种阅读不是泛泛地去读。首先,我将时代的主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指导他们广泛地选读各类报刊,使之“知其妙处,悟其真谛”,“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其次,在必要的时候圈定具体的阅读内容。如在“奥运”期间,让学生选读这方面的文章,不仅可以了解各项赛事情况,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入世”期间,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等。

阅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了学生的主人。在自主、能动、创造性的阅读氛围中,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阅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交给他们开启智慧的钥匙。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就会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固然要凭借语言,但由于侧重在内容的理解上,因而学生对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为什么要这样,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他们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分析事物,怎样运用书面语言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

第7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一、影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因素

(一)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为了赶进度,采用灌输式方式进行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阅读课堂教学的主宰,这种忽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教育观念是落后的,这种教育观念,与时代要求不符,与新课程标准相背离,导致学生处于教学旁观者的地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受到限制,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受到制约。其实,无论是阅读文本中的事例,还是阅读文本的主旨,语言风格,语言魅力,都需要读者进行阅读实践,才能了解。学生只有经历阅读实践,能够细细品味作品语言,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使学生经历阅读过程,经历体验品味的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以作品为纽带,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品的内容,聆听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感受人生的真谛。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够把阅读主动权教给学生,而传统的剥夺学生阅读主动权的做法,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是落后的,这种观念是制约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因素。

(二)阅读教学与生活脱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读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脱节,导致学生对文本阅读不感兴趣,学生体验不到文本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读一些文言文的时候,本身在文言文字词方面学生就感到艰涩难懂,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文言文所言内容离我们的年代久远,所表达的思想多不为现代人所接受,如果教师不重视挖掘文本中的现代元素,挖掘文本内涵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更是感受不到古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动力会严重缺乏。其实,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很多文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佳作,是作者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理解反思后产生的作品。如果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将学生固定在教室中,就教材而讲教材,不重视阅读与生活的联系,不重视引导学生通^阅读对生活进行深度品味和感悟,语文阅读教育的价值是难以实现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是难以提升的。而阅读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上是相当普遍的,这就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阅读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多是照本宣科地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讲解,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生动性不强,很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气氛,很难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对作品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讲解,成绩好的学生在座位上记笔记,成绩一般的学生根本不听教师讲解课文,或者是玩游戏,或者是说话,或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不高,这种现象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无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阅读方式单一也是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教师要更新阅读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够在阅读课堂上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就要改变语文阅读教育中大量采用讲解的方式授课的习惯,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时间,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为学生营造自由的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与文本进行对话,能够在阅读实践中,揣测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改革阅读教学设计,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进行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多进行自主性的深度阅读。

比如,在《范进中举》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就要立足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进行设计。这篇文章是文言文,里面有一些词语和句子需要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查阅后,才能理解,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需要学生在反复体会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设计一个课前阅读环节,这个环节要有足够的时间,否则,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很难把握相关基本内容。因此,初次阅读,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设计1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进行最基本的阅读。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进行阅读,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性阅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留出30分钟左右的实践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深度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并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深度阅读才能实现的。深度阅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并分析从人物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些什么。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讨论,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探究学习任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阅读、自我体验的时间和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也会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观念,能够有效引导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要能够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迁移,使教学内容能够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积淀对文本进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悟现实生活,品味人生的真谛。比如,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在阅读前就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描述的是父亲的背影,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体验,构建自己父亲的“背影”形象。之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把作者笔下的背影与自己构建的父亲的背影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笔下的背影所具有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体会,感悟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篇文章,重新对自己的父亲进行认识,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父爱,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魅力。

(三)丰富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语文阅读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也需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的魅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以实现教学的突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文本,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理解难懂的内容,体会到文本的精华。比如,在《乡愁》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位媒体创设一种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置一种音乐背景,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很容易进入到情境之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实践,为学生展示相关的一些图片,这样,文本中的一些抽象事物可以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将看到的事物与自己脑海中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丰富认识和体验,对文本情感和内容有较为生动深刻的理解。有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想象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在想象中对文本精华部分进行有效的把握。

另外,教师也可以用表演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阅读材料的故事性很强,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这些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开展表演活动,对故事进行直观展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有效把握故事的情节。同时,学生要表演好,需要认真排练,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设身处地地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通过表演活动,学生对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都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这对于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手段,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丰富的,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文本类型,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教学方式,以实现语文阅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霞.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0).

第8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一、在阅读教学中陶冶性情,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1.变换读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课前安排学生自读,课堂上形式多样地反复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接力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课后开展朗诵比赛,从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创设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配乐配景朗读不失为好方法。在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第12段里,我用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为背景音乐进行朗读,在急促的音乐中营造紧张气氛,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到主人公在暴风雨来临时那孤独无依,极其恐惧的心理状态,效果颇佳。

3.拓宽阅读空间,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必读书目录,每学期,我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录,指导学生订好读书计划,每学期读不少于2万字的课外书,读后写出故事梗概、人物分析、片断摘录、心得体会等,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了改变了,思想感情升华了,良好语感形成了。

二、在读书中交流信息,启迪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尤其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常规性评价向鼓励性转变。教学中我坚持“学生无错”原则,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营造敢想、敢说的氛围。

2.由具体提问向适当点拨转变。教学文言文《论语六则》时,我组织学生对孔子语录的现实意义进行讨论。有的学生不赞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说法,理由是复习别是在背诵政治、历史答案时,不仅感受不到快乐还特别厌烦。我点拨学生:是孔子观点已经过时还是我们对孔子所言理解有误?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这句话中的“习”字应指练习、运用、实践。学以致用又在实践中提高不也是其乐无穷吗?

3.由教师释疑向师生共同探究释疑转变。教学《醉翁亭记》时,有的学生提出要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改为“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我不做解答,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坚持要修改的学生提出理由:负者背着东西走累了要歇一下,行者在行走过程中被景色所感染,情不自禁要唱一唱。不同意修改的同学提出理由:负者为什么能歌?行者为什么停下来休息,都是陶醉于醉翁亭的优美景色啊!负者因此而忘记了劳累,行者因此而坐下来细细赏景。通过合作探究,大家达成共识:欧阳修这样描写,更能突出醉翁亭的景色迷人。

教师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愈大,学生的思维就会愈活跃,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才会愈耀眼。

三、在背诵教学中积累语言,厚实知识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落实这些目标。

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和文言文。本次课改中语文版教材中的古诗和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我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记的压力,我把文言文单元和现代文单元穿插起来教学,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背诵。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我让学生准备了多个摘记本,把在课文中学到的,在课外书中读到的和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分类记录下来。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为一册,分写景状物篇,记人篇,叙事篇等;格言警句为一册,分理想篇、励志篇、惜时篇,交友篇,求知篇等;其他可作为议论文论据材料的,分类整理在不同的观点之下。并要求学生每天挤出10分钟诵读,做到理解熟悉,以便运用时随手拈来。

四、在练习中提高语文素养,飞扬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在语文练习上去实践,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练出自我。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到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

1.搭建桥梁,沟通生活与写作。生活中处处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能从一棵小草嗅到春天,能从落叶感受奉献,能从一朵梅花看到坚强……关键是要有善感的心灵。因此我时常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影视、流行音乐、网络,与其让他们“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如大胆地引入课堂。从张艺谋的《英雄》到美国大片《特洛伊》,从马加爵的冷酷到任长霞的无私,从周杰伦到S・H・E……这些例子在学生的笔尖底下流淌出来,给作文带来青春与时代的气息。

2.提供舞台,“秀”出自我。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章得到欣赏,都希望自己才华得到展示。我就极力让他们“秀”出自我。①创建班刊,每月出版一期,由学生自己编印,人手一册。②写出自己文集。期末每个学生收集自己的文章,自己编目录,命名设计封面,然后全班评出一、二、三等奖。

第9篇: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东莞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曾对我校高二学生阅读情况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目标盲目,阅读内容浮浅,阅读形式单一。在大多数学校,课本之外的书籍阅读还是一块有待开发的荒土地,阅读教学没有像作文教学、课本教学那样受到高度重视;也没有多少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去探究这方面的理论,没有用心去设计阅读的指导,有的教师甚至用播放视频的方法代替文本阅读。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指导的重要性,要研究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让学生热爱读书、享受阅读,形成一个读书的好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是阅读的当务之急。为什么语文阅读会是如此的现状呢?当然,我们可能从社会与学生身上找到诸多理由,但学校的阅读环境问题终究要从我们自身出发进行反思。

首先,与教育观念有关。无须讳言,一线的教师都知道,我们阅读面临的困难是很多的。其中之一是语文在高中的生态环境并不理想。许多学校认为语文是用时多而成绩提高慢的学科,在时间上应当让位给理科,甚至规定学生自习时间不能读文学书籍。这无疑给部分学生以误导,认为阅读与自己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只要学好课本就行了。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强调阅读对于各科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阅读,形成一个好的阅读大环境。

其次,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有关。语文阅读中,还存在一个过于功利性的问题。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会伤害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学生读书不可能不带有功利性,但不能把训练学生阅读的应试技巧当做唯一目的。东莞市教研室把促使东莞学生阅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举行了《红楼梦》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推动高中学生阅读。然而,有多少学生真正读过《红楼梦》?许多学生只是为竞赛而反复地做训练题,真正把精力投入到阅读的人少之又少。这显示与我们举办这一活动的初衷相悖。在活动中如此,更不要说在教学上。许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高考的阅读试题上,以训练答题能力为要事。教师的态度自然也影响到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

另外,教师在阅读方面缺少阅读、缺乏研究、投入精力不足,怎么能引导学生去读呢?学生读,首先要教师读。“给学生要一杯水,教师须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的教师能精读一本书,如同于丹精研《论语》、易中天精研《三国》,对一本细读、深读,读出自己的见解,那我们只要画龙点睛地指点一二,必能引起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要学生读,首先教师必读。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能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要特别重视教师阅读这一问题。教师知识广泛,指导得心应手,也给学生做了榜样,自然会带动学生读书,也为书香校园的文化形成开了好头。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原因是评价机制的问题。一个学校用什么来评价教师的贡献,这对工作的方向影响很大。许多学校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绩效,也会导致一些教师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只抓训练、忽视阅读。

综上所述,阅读生态环境不好,语文教师是有很大责任的。

怎样营造校园阅读的环境呢?我认为重在教师的引导,把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转化为对具体的阅读学习的兴趣,形成校园浓郁的读书文化氛围。

一、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阅读有具体的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见,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遣词、造句等运用语言的技巧,还要让他们增强文化意识,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

我认为高中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我认为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太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文言文知识贫乏,许多教师只重视句法、文法的讲解,而学生学了就忘,效果不好。我们应该从英语教学中借鉴其成功的方法,重诵读,轻讲解,用阅读代替机械的积累。东莞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例如从高一开始就指导学生读文言《成语故事》,阅读《古文观止》,重视半白话的小说阅读。以阅读文本为核心,认词,背精彩句段,了解一些阅读方法,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感悟文言文,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收获,将构筑起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中的宏伟的语文殿堂。学生对文言文的悟性高了,学习文言自然就轻松了。

要多层次、多方面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谈到写作,学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阅读。高中生的阅读主要分为三个类型:自主消遣性阅读、教学阅读和考试阅读。学生凭兴趣购买报刊,因时间少而随意浏览,使阅读停留在浅层次;所读的书有时也限于指定的几本距离现实遥远的名著,都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因此,要提倡多层次、多方面的阅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规范,对阅读的书籍应开出具体的书目,给学生设定阅读的方向。

学生除阅读文学书籍,还要阅读军事、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样你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会有很大变化,对生活的认识也理性、深刻多了。

因此,读什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在指导阅读时往往会忽视这个问题,所选阅读内容盲目、散乱,学生的阅读没有连续性,不易感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把阅读当任务、不配合教师的现象。

二、阅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要把阅读当做一项日常的教学任务来完成,我强调“日常”,就是将这些阅读行为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这样,良好的阅读环境就形成了。

良好阅读环境的根基就是阅读的兴趣。兴趣来源于成功感。在阅读活动的设计上,就是要给学生以阅读产生的成功感。在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是松山湖学校的教师,我曾向他们请教“以读促写”取得成效的原因。吴老师告诉我,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学生感到阅读得来的成就感,让阅读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成为他们生命的需要。受此启发,我通过组织活动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幸福感。例如:

1.在班级开展“小教师”活动,让学生举办读书讲座。每月规定阅读范围,学生选定必读篇目,主动申请做“小教师”。学生表现积极,阅读也极用心。2.办班级文学社,激发阅读兴趣。把读与写结合起来,选择积极分子参加,选择优秀习作出版作文集,印编学生作品集,激发学生兴趣。3.举行读书知识竞赛,展示学生作品。4.开设读书专栏,将阅读点滴渗透进学生每天的生活,办读书板报,督促、规范、引导学生的日常阅读。

把读与考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读的成功感。做法就是把学生刚读过的内容,作为测试的文本,读过的学生成绩当然高了,阅读的积极性就有了。利用多种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学生从读中得到收获,得到了成功和满足,写作水平提高了,学习成绩增长了,当然也会更加喜爱阅读。此外,师生同读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阅读氛围中,教师的读起引领作用。教师要读得透、钻得深、写得好,师生共同推动阅读气氛日趋浓厚。

总之,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最基础的。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实际,先让学生愿读、爱读、享受读,形成好的阅读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阅读才能走向深入。

参考资料:

1.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