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教育心理学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方向

第1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提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1.1采用案例教学,真实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现实案例是非常常见的,并且这些案例都是非常有冲击力,也有信服力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些案例都能产生非常直接的心理感受。而在高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不过在此过程中,应该更加侧重优秀教师的事例,因为这样的事例更具代表性,也更能激发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其他教师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学习其精神。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心理状态,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因此通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案例就能够帮助其他教师增强心理健康,并且增强教学质量,达到培训目的。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推举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分析其教师的优秀之处,而在思想品德相关培训上,教师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榜样,向其学习。

1.2采用情境教学,生动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在学生眼中是比较枯燥和无趣的,即使是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其中很多知识也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只是纯粹的理论教育,那么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时,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教师能够学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理解能力自然就能够更上一层楼。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而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对学生会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想,并思考好答案,当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重复讲解。为了培养教师的耐心,就可以利用情景,让教师模拟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教师也应该养成写日记或是写总结的习惯,通过写日记和总结,能够让教师对自己进行及时的反思,看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对策,同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那么枯燥,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2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采用讨论的方式,灵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定有自己的经验和长处,而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但是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因为差异是无论如何都存在的,而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主要就是给予教师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差异,那就包容这种差异,吸取其他人的经验。每一次培训都能够带给教师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够在培训中得到提升。而在对教师展开的培训中,可以不必推举某个教师进行讲课,而是可以根据某个案例或是某个观点,让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将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而小组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可以是不同的科目,因为这样就能够从多方面对案例或是观点进行分析。同时,在不同的思想汇聚之后,也许就能够迸发出新的火花。对教师展开的培训中也可以根据某件事物发散思维,让小组之间先进行讨论,讨论完毕之后,推举其中一个教师进行总结,最后再结合不同小组的看法,作出点评。并可以将其延伸到教学中,比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如何解决,而学生又会如何反应。

2.2采用实践教学,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高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知识培训时,应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实践检验教师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实践也可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品质,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找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不足之处,也可以便于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在实践中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知识。不过高校很少组织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相关培训,虽然思想政治相关培训对教师能够起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应该多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或是参与心理品德演讲活动,让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演讲,而演讲的听众可以是本校师生,也可以是校外人士。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和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当教师学习到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就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也受到良好的影响。

第2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新课程课改理念的提出,要求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进行机制的改革,中心点要变,内容也要从知识上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管理是小学基础教学的核心,很大方面决定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它具体是指通过良好的方式和渠道,引领学校的各个工作基层合理有序地分工、组织和运作,全面处理好学校的各项事宜,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的深入落实,小学教育有必要发现当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完善,提出严明的管理措施,不断地加强教育体制的转型。

 

一、小学教育管理应当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

 

任何一所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和自我定位,都会很难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联系学校本身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和相应的措施,以形成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校园。教育水平得益于学校的管理水平,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必须严格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措施和方案。首先,领导者应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教学理念中,并对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深入贯彻这些思想。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存在歧视的思想,努力探索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发扬。学校要把每位学生都融入这个集体,领导、教师、工作人员、学生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以加强“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

 

二、小学教育管理要全面做到“以人为本”

 

当今学校管理的统一方向是“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要做到以人为出发点,针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应该关注教师和每一位学校的工作人员,让学校的每个人都产生主人翁的心态,并且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所谓“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是制定一切规则和条例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而不是一味地约束和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对小学教育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就是爱人、育人和做人。

 

首先,领导者要做到“爱人”。作为学校的引领者,要负责制定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和体系,这一切都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并且在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确切地考虑学生和老师的利益,不仅要加强教育管理,还要注重教师的想法、需求及学生的饮食住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做到善待关爱学校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学校的温暖。

 

其次,“以人为本”思想的传输灌溉,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角色。领导者给予了教师自由发挥的舞台,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把知识和品德交给学生,也就是“育人”的思想。小学教育管理,是学生享受义务制教育的开始和基础,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担当着指路人的重任,因此,小学教育管理有必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育和管理,育人先育己,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

 

最后,小学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核心,以教育为目的。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该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全及品德的培养。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要实实在在地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德育方方面面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指出,要学知识,先学做人。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要从以人为本的本质出发,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管理。

 

三、小学教育管理要实时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学生或教师,都渴望学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美好的校园环境会不自觉地形成爱学习的氛围,从而感染每一个人。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充满书香和学习气息的氛围,让学生和老师们不自觉地相互交流和探讨知识,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进步。那么,如何创造这样的小学教育环境呢?第一,学校要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学校本身充满学习的味道,学生和教师才会陶醉其中。因此,学校必须招收有资历的教师,并加以培育,形成强大的师资团队。同时要努力完善周边的教学环境,如植育花草树木、建设亭台小谢等,给予教师和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第二,要推进校园内的每个人的联系。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互相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校教育管理进行得顺利通畅。如今社会下的小学教育管理,都在追求轻松欢快的管理环境,领导者可以多多开展师生交流互动、家长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管理的活动,增强小学教育管理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校园的学习教学环境。

 

随着时代的转换,教育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小学教育管理有待于每一位教育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每一位校园的领导者,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从校园实际出发,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并且要不断加强校园学习环境的打造,以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

第3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6,(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2). 

[6]邹继豪,等.面向21 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 高校 教学方法

一、引言

美国学者大卫・柯利兰德曾说:“在应付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可见,掌握项目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既然项目管理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可见一斑,那么,我们可否将这一重要的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中,用先进的方式为教学服务?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给出项目管理方式在教学方法创新中的应用思考。

二、项目管理式教学方式探讨

项目式教学法是教育界近年来积极尝试和推崇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获得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评价和写报告等六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事件,并以此为教学手段,实施课程教学。项目式教学法是对传统的四步教学法,即“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获得信息、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模仿的”一种颠覆性的挑战。项目管理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它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创造力、主动性,使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者变成主动者,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为什么一门课程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管理呢?主要是因为课程具有项目所具备的一些特点。根据项目的特性,任何一门课程也都具有目的性、独特性、一次性和制约性(如下表),因此完全可以将一门课程看做一个“项目”。

既然如此,对于课程的讲授我们也可以按照项目来进行管理。作为课程这一特殊的项目来讲,应用项目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讲授者,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工作变得轻松了,而是更加繁重了。可以说,项目管理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如果作用发挥不好,将会导致这门课程学习的失败,所以,教师一定要将其在项目管理式教学方法中的角色定位好。在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担任着项目的策划者、指导者、监督者、评判者等多重角色,而且要求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要相当熟练,与其相关的知识面也要比较广,这样才能担当起其应该担当的角色,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给学生以很好的指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其应该掌握的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式教学方式对教师更是一种挑战。针对一门具体的课程,在该课程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应对该门课程做一个综合性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总体概况,明确课程的目标,主要涉及到哪些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要学生明确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会解决哪些问题。进度(S)、成本(C)、质量(Q)――项目的三个主要目标,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上同样存在,在课程上应将质量排在第一位,可以说,高质量是每门课程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真正掌握所学的东西,将其变成自己的财富。当然,高质量的追求要在进度和成本这两个目标的约束下进行,追求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一般来讲,质量会随着进度的加快而下降,随着成本的上升而提高,所以,在进度和成本的双重约束下,质量的最优状态点为Q*,对应的合理进度和成本为S*和C*(如下图)。在课堂上所追求的Q*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成自己的财富,S*为每门课程所需的教学课时,C*为学生对该门课程所有的投入。

课程目标分析图

明确了课程的目标之后,就开始针对该门课程进行进度计划的管理了,同样可以按照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过程来进行。根据课程主要涉及的章节及内容,教师要担当起项目经理的职责,将学生按组分配成多个项目团队,形成若干个分项目,给每个团队布置相应的任务,然后,各项目团队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进行计划的制定、实施。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其职责,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帮助实现课程的总目标。

课程进度计划过程图

在这样一种项目管理式教学模式下进行进行教学,教师这个项目经理的角色相当重要,可以说,课程成功与否关键就看这个特殊项目经理的作用发挥得如何。教师在这个特殊项目上担当着总指挥的作用,领导着若干个分项目,并协调分项目的项目经理(小组长)的工作,使他们能够承担起各自的工作职责,为该项目团队的成员正确地分工,各司其职,为完成项目团队的目标共同努力,并将看似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分项目(各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项目团队组织结构图

通过这样一种项目管理式的教学方式来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将会使学生发挥其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搜集者,在这样一个特殊项目上,每个同学都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项目目标的实现尽自己的能力,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同时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并能够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总结

项目管理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病,值得引起广大高校教师的重视。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在项目管理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其进行优化。

项目管理式教学方法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和学生都适合应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发挥出项目管理式教学方式的优势。对于项目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是更容易实施的,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本来对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就比较了解,而且,采取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还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项目管理知识的具体应用,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帮助该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沈志渔.《项目管理――理论、实务、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卢永琴、熊伟.《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4)。

第5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生命历程理论;生涯幻游;人生观;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对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思修”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同行们对“思修”课教学新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本人今年首次担任“思修”课的教学工作,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颇费心思,虽有些课收到良好实效,但也有些课在兼顾教学内容和课堂效果的时候难以两全,这迫使我去思考其他学科理论与“思修”课相结合的问题,所幸的是当我第一次将心理学中的生命历程理论与“思修”课中的人生观教学相结合时便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此我作一分享,以期得到更多同行们的指教。

生命历程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正在兴趣的一种跨学科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和发展的影响。生命历程理论的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同样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生命历程理论包括四个基本原理,它们分别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相互联系的生活”、“生活的时间性”、“个人能动性”。比如个体在哪一年出生,属于哪一同龄群体,个体生活必定存在于由亲人和朋友构成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生活某一时间段的外部环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的能动性是什么等。通过对未来或过去的生活情景,以及由此联系的人事物和环境,个人已做的努力和可以做的努力等做一次生命历程的回顾或向往,以帮助个体理清当前的状态和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人生观章节的教学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基础,理清个人的人生目的,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而对于人生目的树立如果纯粹理论讲授学生并不能较好的理会,也不利于学生及早确立人生目的,相反,如果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就能较好地利用课堂集中讲授的机会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人生目的,掌握方法后可进一步确立人生目的。得益于生命历程理论而形成的一个小活动名为《生涯幻游》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的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之一,下面笔者详细介绍这一方法的运用过程及注意事项。

首先在课室中利用灯光和音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根据生命历程理论中的四个原理对学生展开一系列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这些问题可以设定发生在未来某一个时间里的一天,如:穿什么样的衣服去上班?一个人吃早餐还是两个人?坐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去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上班?那里的人怎么样?环境怎么样?中午和谁吃饭?下午的工作与上午是否一样?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是什么?下班回到家对自己一天的工作是满意还是沮丧?最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这些问题都是人生命历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学生只要进入情境是可以轻易作答的,同时这些问题与人们生命中的社会关系、环境等密切相关,随着作答的进行实质上也是在帮助学生理清心目中关于人生道路的诸多选择。当然教学是有目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问与答,在问答过程中植入有目的引导是这场生涯幻游的关键点,也是教师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当你问学生穿什么样的衣服去上班时,学生回答:“穿西装革履”时,你可以引导学生说:“看来你的工作对服装有严格的要求,可能面谈顾客很重要,也可能是要经常出席重要场合”,若学生回答:“穿休闲装”,你便可说:“说明这份工作对服装要求不是很高,工作环境可能会比较轻松自在”。如此类推,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言语来引导其认清背后蕴含的意义,也是帮助学生较生动具体地理解未来的生活,从而对人生目的有更清楚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而当学生对一天的工作感到满意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满意结果的原因有哪些,与现在的生活的联系在哪里,如果是沮丧时,原因是什么,现在可以做哪些努力来避免以后出现沮丧。总之,分享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巧妙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个人的人生目的,还可以让学生把目标变作改变当前生活状态的动力。

本人在课堂上用半个学时完成一次生涯幻游,由于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度很高,过后,大多数学生也表示这种方式对于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明显成效,而在课堂上分享的三位同学经过进一步引导也完成了个人的学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其中一位男同学,我观察到他平时在课堂上就比较随意,不太集中听课,而在本次生涯幻游的过程中态度也比较轻浮,就点名他分享自己的答案,果不其然,他幻想自己5年后的工作很普通,环境也一般,工作结束后的心情是沮丧的。我随之引导他说出原因,并告诉他5年后的生活既然是不如意的,并且这种不如意是因为今天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致,那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改变呢,5年后的生活到底会怎么样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他表示赞同。随后的几周我一直在观察,发觉这个学生明显发生变化,不但上课不再神游,且考虑到当时的生涯是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分享的,有集体舆论的作用,也开始变得积极融入集体,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并主动表现。或许这名学生的变化只是个例,但它足以令我坚信这个教学方法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谢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第6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MATLAB;DSP;深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55―02

一、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由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出现,使得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的知识已经在很多实际领域中得到应用。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几乎所有工程技术领域中都会涉及信号处理的问题。作为专业基础课,已经成为电类学科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是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1-2]。

根据多年从事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总结,在阐述数学信号处理课程内容特点基础上,重点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教学、MATLAB仿真模拟、DSP实践环节联系到一起,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3-4]。

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体系及弊端

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多数教材内容按知识体系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包括基本概念、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频域离散信号与系统。其中FT(傅里叶变换)变换为主要内容,包括DFS(离散傅里叶级数)、DFT(离散傅里叶变换)、FFT(快速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这部分内容从本质上讲在信号系统中已经讲过,唯一区别在于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的区别,如果学生对信号系统已经掌握得足够好,理解其中的意义不难。但是其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不便于笔算。

(2)具体应用部分:主要包括有限长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FIR)、无限长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IIR)。此部分内容属于课程实际应用,重点阐述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充分体现了数字滤波器的优越性[5]。

从内容体系上看,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教学,同时兼顾实践教学。但是理论偏重公式推导,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设计固定化,计算工作量大,计算复杂,缺乏创新引导,不便于学生具体实践。

三、教学方法探讨

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证明。针对上述课程内容体系及弊端,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增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鉴于本门课程在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大量公式推导及计算,建议在课堂教学中简化公式推导过程,注重基本概念、方法理解及相关结论。另外,可在教学内容中涉及MATLAB相关内容,用其强大的仿真计算功能完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复杂公式计算及图形绘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认识,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增强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使用笔算完成FFT的运算,其工作量是相当庞大的,如果使用MATLAB,则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调用FFT函数即可。

图1给出使用MATLAB中FFT函数完成傅里叶变换,不单方便,而且直观。摆脱了大量的公式计算,增加学习兴趣。

同理,在滤波器的设计过程中MATLAB也发挥巨大作用,设计IIR滤波器时,应先设计符合要求的模拟滤波器,再通过数字转换完成数字滤波器设计。在MATLAB中同样使用几个库函数即可完成滤波器设计,省略查表、计算等过程,还可以给出仿真模拟图,便于分析比较。图2给出使用MATLAB软件完成模拟滤波器、数字滤波器的频响应特性曲线。可以方便地比较各个滤波器之间的异同。

可以说,MATLAB涉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无疑对课程的理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实践教学

从本质上讲MATLAB不能算纯粹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真正与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的实践环节是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作为一类工具性软件,DSP涉及软件编程、硬件实现等实践环节。从应用上讲DSP功能非常强大,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直接相关。主要有两个部分:

(1)使用DSP完成FFT运算;

(2)使用DSP实现FIR及IIR数字滤波器。

上述两个内容在多数DSP教材中都有涉及。

实际上数字信号处理中基本网络结构一节内容与DSP是直接相关的,系统的网络结构可以为DSP提供软件流程。例如,对于二阶IIR直接型网络其结构如图2所示。

在DSP实现时,需要对上述网络结构所表示的系统函数进行编程实现,可采用节点排序图的方法实现,对图3进行节点排序如图4所示。

根据图4所示节点排序图可以得到DSP的软件流程图。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与使用DSP完成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论

近几年来,通过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MATLAB、DSP结合在一起的深度结合方法,降低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出勤率达100%,能够课后主动查阅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和实施实验,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玉美,高西全.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周霖.DSP算法设计与系统方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Alan V. Oppenheim, Alan S. Willsky, S. Hamid Nawab. Signals and Systems (Second Edition)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第7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家长素质 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

几天前我们学校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家长,一进门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孩子,每遇到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显得非常悲观、厌学,而且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与父母沟通,埋怨父母管得太多等等。我知道这是一个经济不错的家庭,平时父母都在忙于生意,很少和孩子沟通。孩子这次模拟考试总成绩不错,但英语没考好,父母两人只是埋怨英语成绩不好,对孩子的进步熟视无睹。我听到这位家长的叙述后,深有感慨,一个十几岁的初中学生,自己有了烦恼无人诉说,父母只是关注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进步却不闻不问,物质上虽然富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和无助,这样他们还能健康的成长吗?

由此可见,家长的自身基本素质如何,对子女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往往关系到孩子的一生。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并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呢?

一、家长应具备的素质

(一)家长要具备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感到新鲜,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孕育着聪明和智慧。如果我们家长能在孩子提问后给予正确的解答,并因势利导加以启发,对促进孩子智力发展作用非常大。

(二)家长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家长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细致,他们常因孩子领会不到大人的意图而斥责、打骂,什么“蠢猪”、“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由此产生。

2、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面对,善于动脑筋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孩子形成坚强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3、应当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分析能力。一个好家长还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子女的一言一行,善于捕捉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成人、成才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家长在具备以上素质的同时,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呢?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凭借某种传统的经验来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直觉和传统的经验往往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一)目前存在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下四种:

1、溺爱型。采取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只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而忽略了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去关心子女,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日趋严重,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2、专制型。采取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由于受封建家长制作风影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采取命令的口气,采取打、骂、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只知道严格管教,而不懂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3、放任自流型。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行为,特别是子女的缺点错误不闻不问,任其自流,而不做正确的引导。即使偶尔问了,也只是敷衍几句,并不把教育子女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

4、民主型。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式。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子女疼爱而不溺爱,要求严格但不自以为是,他们能够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规律教育孩子,注意启发诱导,言传身教。在这种比较民主的气氛中生活的孩子,也会形成一种民主的作风、良好的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上四种教育方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随意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是在在多数情况下以采取哪一种方式为主而已。

(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不断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家长爱孩子,重视孩子,满足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溺爱,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都是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许多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高中大学,却没有明白,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初中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8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

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评估

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

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

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

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全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

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

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

第9篇:教育心理学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