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爱;家庭环境;教育;健康成长;重要性

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家庭中,家庭氛围的好坏会对孩子的思想认识产生特殊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对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角度促进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的成长,为孩子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爱是永恒”――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孩子才能够享受良好的成长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家,而家庭则是孩子接受教育思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质量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营造和谐、积极、充满爱的空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而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包含家教和家风方面的内容,只有从多角度保证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够促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切实维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专家指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时间在家庭中受到批评,孩子就会学会谴责;如果长时间受到敌视,孩子就会产生好斗心理;如果孩子一直受到鼓励和肯定,就会学会自信;如果孩子成长在爱的环境中,就会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品性,自觉关爱他人,觉得自己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可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想借助家庭环境教育的作用对幼儿实施积极的教育和引导,还应该逐步探索爱的教育,“让爱住我家”,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让爱住我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影响作用的措施

基于家庭环境教育对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影响,新时期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对家庭教育形成新的认识,积极探索构建友爱家庭教育措施,希望能够逐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

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充满爱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进而表现出性格豁达、充满自信、积极客观的成长状态。所以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氛围,保证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如定期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与孩子分享心情、鼓励孩子积极学习和探索等,孩子在爱的教育和指导下能够对世界形成初步的积极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尊重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发挥爱的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正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熏陶,在家庭中,父母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建议,在和谐的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孩子对相关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基于爱的理念,家长用心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家庭中构建人人平等的和谐民主教育氛围,能够在循循善诱中促使孩子的思想认识逐步深化,为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持赏识鼓励的教育态度

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一定的鼓励合肯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融入爱的元素,“让爱住我家”,父母积极对孩子实施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促使其循序渐进的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对自身行为作出客观的判断,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唯有如此,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具体来说,家长在对孩子实施相应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此为切入点实施赏识性引导,如孩子在玩玩具后,随手将玩具整理了一下,此时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一点,肯定孩子的行为:“我的宝贝都知道自己整理东西了,真棒!你真的长大了。”让孩子在赏识和肯定中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正确性,进而在后期自觉整理东西,养成整理东西的良好习惯。又如在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给予其一定的鼓励和赏识“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东西是对的,以后还要这样做哦!”这样孩子能够逐步养成分享的意识和分享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见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孩子培养工作的逐步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孩子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并充分发挥渲染作用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进而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良好思想品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幼儿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孩子未来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长生.家庭教育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熏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8):142-143.

[2]柴诗吟.语文课外阅读之家庭环境的创设[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9):24-25.

第2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走出误区 正确认识 家校同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82-02

素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不少人在思考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重视并行之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轨,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走出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家庭教育误区

1.走出认识观念误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一个爱子女的父母的正常的美好愿望,但不了解社会形势,不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把升学、考高分当作权衡子女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却不知成功的新概念就是做“新个人”,也就是不仅对社会有贡献,而且活出生命的光彩,并不只是考高分,长高一级学校。不顾学生实际和个性差异,不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主体,认为“不打不成材”不尊重学生人格,不让子女享受生命的喜悦,剥夺儿童玩的权利;有的认为“谁的孩子谁心痛”“树大自然直”孩子现在有毛病算不了什么,长大后自然就变好了,失去了影响教育孩子的时机,这当是一种遗憾。

2.走出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

与错误的认识观念相应的是家庭教育方法的简单陈旧。有的溺爱过分,恨不得把孩子含在口中,上学、放学来回接送,不让学生外出,不让他们干一点儿家务活,为孩子穿衣、喂饭、洗脸,甚至作业,不让孩子动手动脑,越俎代庖,束缚了孩子的手脚;有的放纵,对孩子挑吃挑穿任其自便,打闹玩耍不管不问,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迟到,逃学也不当回事;有的则剥夺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玩耍娱乐的权利,家庭教育缺乏民主性、科学性;有的动辄打骂嘲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形成仇恨心理和暴力意识;有的盲目夸奖,使孩子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如此等等错误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3.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有误

认为加班加点,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给学生上课,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多,就是重视教学;组织旅游、参观、访问、小制作等活动,就是不务正业;只要学生分数高名次好,就一切什么都好。

以上这些家庭教育问题都影响着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学生来自家庭,和家庭有密切联系,大多数孩子的命运决定于家庭教育水平。要实施素质教育,须调动家长参与,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正确认识社会特点和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使学生家长正确认识这一重要性是争取家庭教育配合,促进素质教育所不可缺的,教育必须重视素质教育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时代特点要求家庭教育必须改变教育观、质观,人才观,成功观。配合学校,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自由选择,让素质教育进入家庭,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对各种考试中的高分得主另眼相看,却不知高分出自高情商,高情商是性格的一部分,而性格不仅是要学校或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家长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政治态度,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重大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居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都 是说人受环境影响而变化,久而被环境同化。学生长期生活在家庭训,他们的性格形成能不爱到家庭的影响吗?性格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性格决定命运”,试想一个人太懒,怕吃苦,任性、办知道乱花钱的人,怎么会去努力进取呢?这些不良性格会影响孩子一生,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孩子的命运主要决定于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生活上的精心照料,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贴近于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爱好和人格。

只学文化知识,没有健全的 人格,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是不行的。现在私营企业的出现与发展,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涌现,说明各行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时代特点要求有志者各显其能。而像牛顿、达尔文、郭沫若的事例不是也能给我们启发吗?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郭沫若家乡的小学挂出了郭沫若当年的考试成绩,这不是更能给人们以启迪吗?通过教师家访,学校召开家长会,组织学生家长参加发展素质教育座谈会,广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3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赏识教育 评价 德育 信仰

周弘先生提出的赏识教育已经在我国传播了十几年了,无数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从中受益,在教育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围绕赏识教育如何应用,许多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实践,写出了不少经验总结文章。也有人写文章谈了赏识教育的不足之处,在民间也有许多关于赏识教育的口头非议或者在网络上的一些批评。但笔者发现,许多对赏识教育的批评本身并不科学,有些思维方法也有些问题。我们并不是说赏识教育就是十全十美的,但在认识赏识教育应当从科学公正的角度来看。下文中,我们首先肯定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简单剖析两种对赏识教育的不当认识,然后指出了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存在的不足。

一、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及一些对赏识教育的不当认识

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就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关键在于它填补了我国国民缺乏教育理念的空白。当前,多数的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限制得太多,许多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要求孩子,并不能从孩子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入手进行教育,结果出现了许多要求过高,心态过急,管得过多,管得不对,管教方法简单粗暴等现象,导致孩子成长事与愿违的结果。在学校里,许多老师尽管有对学生很强的责任心,但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往往也采取许多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受到伤害。这种现象是由于我国对传统教育文化继承不利,同时又没有新的教育思想填补所致的“教育理念真空”现象导致的。在这样情况下,社会就产生了对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需求。

赏识教育是周弘先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其核心就是家长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然后基于这种态度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这些理论恰恰能够解决当前我们家庭和学校面临的许多问题。赏识教育的理论并不是全新的东西,许多文献中都能见到与其六个基本原则“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相应的实例。周弘先生的贡献在于将它们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具有理论浅显易懂,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迅速的特点,使其更加容易向民间推广。赏识教育是周弘先生将个人的教育实践和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之后的产物,其重要意义并不在于理论的创新,而在于他将这种理论向全国推广,转变了许多家长老师的教育观念,整体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教育认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一个理论再好,如果将其束之高阁,不能为人所有,那也是没有意义的。仅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应当对其抱有诚挚的感恩之心。

对于一些对赏识教育的不当看法,我们简单分析下面两种情况。

1.对赏识教育内涵理解不深,简单地把赏识教育理解为“夸奖”教育

赏识教育有六个基本原则:“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其中没有“夸奖”一词。赏识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各方面行为的态度,仅仅把赏识理解为“夸奖”,大大缩小了赏识教育的内涵,从而容易对其产生误解。导致这种认识的人往往对赏识教育并没有认真研究,仅是看了周弘先生的一些报告,甚至仅凭“赏识教育”这个名称就望文生义地就对其进行评价。甚至有的老师或家长“习惯”于用批评甚至惩罚的方法解决问题,没有认识到上面六个原则的意义,对赏识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对于任何一种理论,应当首先放下自己的成见,然后经过对其认真学习研究之后再做出评价,否则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会有误导作用。许多对赏识教育的误解就是由此而生。

2.把执行者实施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归咎于赏识教育理论的错误

赏识教育看似简单易行,其实对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就是一方面。比如,孩子惹你生气了,你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怒火,然后去理智地分析问题。这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需要靠多年的磨练才行。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教育者的许多教育机智:对待孩子应当在哪些方面宽容,哪些方面信任,如何信任,该不该表扬,怎么表扬,表扬的度等问题,需要教育者细致巧妙的把握。这是教育者个人综合素养的充分体现。我们可以用木桶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赏识教育理论只是教育者应当具备的理念和素质中的一块木板而已,如果别的木板太短甚至没有,他同样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家长和老师容易“将实施者做法的不当导致的问题归咎于赏识教育理论的错误”,导致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这是思维方法的错误。

上面我们肯定了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并分析了两种不当认识,但是这样讲并不是说赏识教育就没有不足。下面笔者从理论的完备性和严密性的角度对赏识教育进行分析,以期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赏识教育理论尚待完善之处

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以及基于这种态度的“方法”。赏识教育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赏识教育的长处,也是赏识教育的局限性所在。经过多年对教育工作的学习和体会,笔者发现,从理论的完备性和严密性的角度讲,赏识教育还有其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导致了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赏识教育没有解决道德规范和信仰问题

在西方,对孩子的道德约束是通过宗教教育来完成的;在我国,则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的。然而,由于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持否定的态度,导致我国的道德教育出现了断代的现象。长时间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又进一步加剧了道德教育状况的恶化。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一状况已经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变得难以改变。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道德规范,以及怎样进行德育,是赏识教育涉及不多的。许多家长在应当让孩子有怎样的道德规范方面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就有很多盲目的成分,导致了一些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教育结果。比如,孩子由于始终处在赞许的环境里导致的目中无人、自大自负等情况。有些人将其归咎于赏识教育的错误,实际上是道德规范教育缺乏的原因。同样,赏识教育理论在培养孩子具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上也少有介绍。离开了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必然是肤浅的,浮躁的,功利化的,不会从根本上塑造心理健康的孩子,甚至会鼓励孩子一些不好的做法。

2.赏识教育没有给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去“做什么”的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能力和素质以及对一个事物的深刻认识,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所以真正的教育离不开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然而,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应当让孩子在从事哪些方面的实践活动,赏识教育并没有专门提及。可以说,赏识教育是有这样一个出发点的:现在的许多家庭和学校的现状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如何在现有的运行轨道上让孩子走得更加顺利、更加健康。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或许正是赏识教育对自己的定位。

3.周弘对赏识教育的适应范围强调不够,界定不清,因此许多人扩大了其范围导致了误解

事实上,并不是任何夸奖的话都有积极意义,除了过分、过多、盲目、有功利性的夸奖是不得当的以外,有时,许多我们看似理所应当的夸奖其实也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某人到国外一个教授家去做客,夸奖了教授5岁的女儿长得漂亮,非常可爱。但是,那位教授很严肃地对她说:“你应该为你的夸奖道歉。你伤害了我的女儿,因为天生的美丽不值得夸奖,那样她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成了误区。如果你想夸奖的话,微笑和有礼貌是可以夸奖的。”夸奖的内容应当是孩子为做某事而付出的努力以及因此取得的效果。上例中,这种不当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虚荣和歧视心理。然而,什么事情应当夸奖,什么事情不应当夸奖,赏识教育界定得不够。

4.赏识教育忽视了人成才的各种可能性

不能否认,古今中外在被赏识中走向成功例子不少,但也有许多是从小在逆境甚至屈辱中发奋图强走向成功的例子。我们的成语中的“胯下之辱”、“卧薪尝胆”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西方心理学中也有一种“自卑超越说”,意指某些人是因为从小自卑,为了摆脱这种自卑自己发奋努力而成才的。对于这种性格的人物,如果一味地鼓励他,说不定真的会泄掉他内心的那股上进之气,导致适得其反。再者,有时,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予过多的肯定,甚至苛刻地要求,可以让学生确立更高的目标,进一步发愤图强。所以,从完善理论的角度讲,赏识教育应当在因材施教方面在进一步完善。

5.赏识教育推广者的某些做法容易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

对待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应当从多方面辩证地看待。如果在介绍赏识教育理论时,不能同步地介绍其适用范围、操作要求等“注意事项”,只是一味地讲它如何有效,就会给人以它可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印象,会让人联想到社会上那些做虚假广告的,势必会使一些人对其产生排斥心理。这种做法也会让学习者认为赏识教育是一个使用起来很简单的方法,忽视了其对教育者综合素养的高要求,从而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手足无措,反倒把过错归结到赏识教育理论身上。这是赏识教育推广者今后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结束语

上面谈了一些赏识教育不完备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赏识教育就没有价值。赏识教育解决了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应有的基本心态问题,适合我国教育文化底子薄的特点,对当前我国的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赏识教育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也不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有它的适应范围。我们应当深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探索如何在适用范围内使用它,而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它吹毛求疵上。对于它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积极运用其它理论来填补。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燕.表扬要慎重[J].山东教育,2009,(Z3):68.

第4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性教育;现状;双性教育

“性”是很多人敏感的字眼,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只是一个,是龌龊肮脏的,更别说是教育了。我国的性教育发展很缓慢,到目前为止,幼儿性教育的指导纲要和书籍少得可怜,大多数是针对青少年的。因此,我们作为未来的一线教师有必要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

一、性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的性教育是通过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的,然后初步进入角色的认识。性教育不是很狭隘的“性”的认识,而是对身体发育、两性差异以及与异性相处的教育,对健全人格的教育。

然而,当我们的孩子一提到关于性的问题,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知道从何说起。更可怕的是有家长或者老师把这样的问题当成一个玩笑来回答。

二、幼儿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中国人认为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的误区有“无师自通说”:即所谓的人不需要性教育知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然会知道的。“诱发说”:认为对儿童进行过早的性教育,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过早地成熟。“盲从无知说”:认为儿童青少年不懂性知识是道德纯洁的表现,对他们封闭性知识最保险。然而这样的教育出现的是什么后果呢?我们的孩子开始不相信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对于“性”的认识是一种零的状态。

我们认为,性教育是进入青春期才开始的,幼儿时开始进行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其实,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观念,性教育越小开始越好。在国外,“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玛丽·考尔德博士认为:对于性教育,可能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之前,尤其是5岁之前……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无疑地将决定儿童以及以后一生有关“性”的种种方面(美国)。在中国,对性的教育普遍存在“重女轻男”倾向,男孩子处于一种弱势的状态。因此,我们重视对女孩的性教育而忽视对男孩的性教育。

三、如何进行性教育

我们如何进行性教育呢?“性”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不可教育,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也是随处可教育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性的认识,经历了对性别认识和确认的阶段,柯尔伯格将儿童认识性别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的性别同一性,2—3岁的儿童能够正确地指出他自己的性别;第二阶段,性别的稳定性,3—5岁的儿童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第三阶段,性别的坚定性,5—7岁的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外貌或活动的变化与性别无关,即开始了解性别的本质区别。因此,在每个阶段都要指导我们的孩子要怎么做,而不是去避免或者去逃避这样的问题。

1 家庭的性教育

正确对待孩子提出来的问题,不要去避免甚至去欺骗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科学地回答,不要保持什么神秘感。孩子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好奇或者是漫不经心的,因此要教孩子如何去保护自己。很多孩子会对自己的生殖器很感兴趣,有的孩子会去玩自己的生殖器。这个时候我们家长不要紧张,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早熟,孩子只是好奇。我们要告诉孩子生殖器是身体的一部分,它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也是身体的器官,我们要爱护它们,如果不爱护的话会受伤甚至会生病。

2 幼儿园如何进行性教育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在小班可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区别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男孩要去男孩的厕所,女孩要进女孩子的厕所等等。中班的孩子对性别的意识比小班更强,可以让孩子了解婴儿是怎么诞生的,最后如何长成一个大人,知道自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在大班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受精卵”“胎儿和卵生”等等。在平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女孩应该要怎么样,男孩应该要怎么做。女孩应该要像妈妈那样,男孩应该像爸爸那样,等等。

四、双性教育

双性教育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男性的性格特征,也有女性的性格特性。即有女性的温柔也有男性的勇敢,我们不应该教育女孩要温柔或者教育男孩要勇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女孩单单只有温柔是不行的,女孩同时要勇敢、独立、自信、合作、敏感等,其实男孩也一样要的。

在性教育这方面我们要学学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性教育模式之一的综合性性教育模式认为: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然而我们中国在性教育这一方面处于一种零的状态。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了,对这样的教育充满了羞涩和龌龊。

参考文献:

[1]高亚兵,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

[2]陈学诗.当代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56.

[3]李丹.JL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90.

第5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农村幼儿 家庭教育 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试图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时代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任之由之;部分家长自视能力很强,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或“拔苗助长”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家长把教育简单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孩子品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项调查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思想上认识并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教养态度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居住环境日渐城镇化,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式抚养。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受什么委屈,事事包办代替,一味迁就顺从,造就孩子自我、任性、娇气。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父母就近上班的,年轻的他们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干涉。几代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代与代之间在子女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父母都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不受祖辈影响的,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极有限,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ipad,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重视知识教育(认字、写数、学汉语拼音等),忽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任性、个性极强;自私、霸道;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不懂得付出,生活能力低下等畸型发展趋势。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使十分不易。

4.家庭教育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孩子时,大部分祖辈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型,年轻父母脾气暴躁易发火则是极端型、严厉型,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是一种肯定的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次搬家,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6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以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和谐。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探讨好的建设途径。

一、重视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但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观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进行。未成年人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主要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教育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真正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是关键。学生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不信任,没兴趣,那肯定会出问题。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在很多方面的知识甚至超过教师。因此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知识可信与否很关键。光说占领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不行,如何站得住,教育的东西要具有可信度。

可是现在的教师依然是照本宣科,觉得只要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去应付灵活多变的现实问题了。教思品课的教师如此,其他科教师也如此,大家都是这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实际追寻的仍是传统教育知识观,他们在教育内容上追求稳定和单一,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性。教学方法是以讲授、灌输为主,认为知识是确定的、唯―的、静止的。思想上认识陈旧传统僵化,缺乏说服力。

只有认识提高了,才有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行为上的变化。具体说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知识教育观,特别是思想道德的知识教育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知识,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呢?我们要从现代动态的多元的维度看待知识,把知识当成是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不断地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遨游在“信息海洋”中,知识的无限和个人认识、掌握知识的有限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传统教育中单纯传递知识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了,由此我们对知识也要有这样的信念,相信知识是可扩展的、是多样的、可更新的。具有这样的知识观,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必然是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只要教师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行为一定会有改变并取得良好效果。

第7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挫折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既会创造愉快的经历,又会受到挫折的打击。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都会经历各种酸甜苦辣。一般来说,都是先苦后甜,当我们感觉到前进的道路异常艰难时,说明我们是在走上坡路,挫折是通往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而一个人的受挫能力是否强大,对他的人生道路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教育是孩子进行教育的初始阶段,做好基础的挫折教育是我们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孩子如果在幼儿教育阶段就能受到良好的挫折教育,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可以坦然面对受挫的情况,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我们发现,在现在的社会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备受关爱,什么事情都是家长为孩子准备妥善,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弱。再加上现在很多家长重视学生的物质生活,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成长和精神需求,使得他们受到挫折时,内心难以承受,导致各种悲剧发生。在科技迅速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情况下,孩子能够拥有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和面对的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特别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了解挫折的涵义

我们在进行挫折教育的首要措施,就是要让孩子先能够明白什么是挫折。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认识和观察事物都是比较直观的、具体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可以通过动画片、讲故事的形式,向小朋友讲述下经历过挫折或失败后,不怕困难,最终成功的人和事,幼儿的思想比较简单,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接收效果较好,通过让他们认识到生活学习中有好有坏、有顺有逆、有苦有甜,初步感受挫折,在正确认识挫折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孩子如何克服挫折,遇到挫折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增加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二、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接触其依赖性

很多孩子遇到挫折会不知所措,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平时对外界的依赖性较大,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件事,主要是靠自己努力完成,给孩子创造接触现实社会的条件。每个人都会说错话,做错事,更何况还是孩子,在小孩子主动做事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努力去尝试做好一件事,即使做错了,也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的一生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犯错不可怕,只要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改进,就是好孩子。在与幼儿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会提倡让孩子在平时的娱乐中多看一些有益的动画片,像《海尔兄弟》《成龙历险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希望通过家长的共同努力,培养孩子敢于挑战、意志坚定的精神。

三、利用幼儿园内的受挫情境,培养幼儿的受挫能力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活动范围有限,大多是在家长或者老师的监督下进行活动,受挫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小朋友们在学习的情况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例如让小朋友去邻班借东西、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应该怎样解决等,另外幼儿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创设各种情境,例如活动,锻炼幼儿的集体意识;举行游戏比赛,给得奖者带小红花,对没有得奖的孩子要进行正确引导,为他们创造机会在另外比赛中获奖等,通过让他们担任不同角色,能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心理变化,引导孩子们分析遇到困惑的原因及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

四、培养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和集体意识是融入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变化的基石。从小养成孩子与人和谐相处,培养其团体精神,养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老师通过游戏等,加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周末假期时间带着孩子外出游玩,让孩子多接触有益的事情,拓宽孩子视野,增加孩子的人生阅历,这对培养孩子宽阔的心胸、乐观的心态很有帮助,为孩子以后成为一个勇于面对挫折的人奠定了基础。

五、进行挫折教育要把握适度

孩子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弱,遇到困难容易惊慌失措,主要表现在情绪消极、退缩等情况,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较为严格,希望能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受挫能力,这孩子受到外界的强大压力和挫折感,这样过激的行为,容易让孩子自卑,丧失自信。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适当把握好一个“度”,设计的活动难度要是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孩子犯错或者逃避困难,老师和家长要给一些鼓励,还要一些批评,不能因为不忍心或者舍不得让孩子受委屈就不进行批评,鼓励可以给孩子勇气和信心,而适当的批评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在受挫后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

总而言之,挫折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效果的。关键是要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帮助孩子能够逐渐提高受挫能力。当然,进行挫折教育的挫折不仅仅是笔者表述这些,还有更多可行的办法。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要认真做好幼儿教育的研究,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第8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误区一:对幼儿限制太多,且未能讲明其中道理。幼儿知识面窄,逻辑思维不发达,因此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不能说一些空洞教条的话语,让孩子被动地接受。我们经常给孩子们说:“吃饭时不许说话,不然就会不安全,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能跟不认识的人走……”,诸如此类。有一次,一个孩子就噙着饭很疑惑地问道:“老师,你看我嘴巴里还有饭,我说话,我不安全吗?”然后其他的孩子也向我投来了不解的目光……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未能从科学健康的角度给孩子们作以解释,譬如吃饭时说话有可能把食物卡到气管里,造成呼吸停止,随意吃陌生人的东西或跟不认识的人走就有可能被诱骗拐卖等。

误区二:对幼儿周围的不安全因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通常我们只是注重幼儿在游戏、上课、入厕活动中的安全,对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讲的较少,如孩子们和小狗小猫等动物相处时,孩子们在使用器械时……无时无刻都存在明显或潜在的伤害。但是老师通常认为这是家长份内的事,与老师没有多大的关系。因此家园共育、共同关注孩子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了。

误区三:未能注重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很重要,但是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和曲解了。有的老师嫌孩子用小刀危险,就不让他们用刀子;在手工课上,常常是老师代替幼儿用剪刀:有些老师则认为孩子用什么东西都有可能造成危险,干脆就不让用。殊不知,幼儿只有在探索中才能学会保护自己。

面对幼儿安全教育的误区,我园采用了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活动周、活动月,培养幼儿树立初步的安全意识,从小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保护他人。为此,我们进行丁积极的探索。

一、形象直观,在教学中话安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直观形象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小班的“红灯停、绿灯行、走路要走斑马线”,中班的“不玩火、不动电、不拿尖东西”,大班的“遇坏人拨打110,着火了拨打119,有病人拨打120”这些社会课上的儿歌孩子们都能倒背如流。这些顺口溜不仅使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还让孩子们对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还让幼儿掌握一些关于安全的基础信息,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记住自己、父母、老师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所在幼儿园的名称。利用活动室的环境布置让幼儿熟悉身边的各种标志。当警报响起时,孩子们抱着头有秩序地进行了撤离;通过防震演习,孩子们对地震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学会了在灾难面前如何保护自己。

二、着眼身边事,运用有利因素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抓住这些机会,随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午睡起床时,教幼儿正确有序地穿衣服,保护自己身体:鞋带松了,教育幼儿系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进餐时教育幼儿将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就可以避免烫伤:教育幼儿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行车时吃棒棒糖和乱跑,强化幼儿安全自护意识。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三、注重实效,结合习惯进行安全教育

第9篇: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在心理咨询中,常听到许多家长谈到老人抚育孙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一名16岁的高一男孩小伟,在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班同学逐渐地疏远了他。在各项活动中,大多数时候只有他独自一个人看着大家活动。大多数学生反映是:跟他在一起很没劲,说话让人很难受,而且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又不肯为集体做事,还很喜欢发脾气。到了高中,一般的学生都能够与同学相处得很好,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班主任对他进行家访。据父母说,这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由四个老人照顾,父母亲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来照顾他,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四位老人是绝对服从他的意志,父母又没有时间来教育。在家访中,班主任还了解到:他从小到现在几乎没有做过家务活,过的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许多事情都依着他的性子;小的时候在学习方面老人还可以帮助辅导一下,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到了高中,课程的难度增加了,老人没有能力来辅导,父母又没有时间,而他自己遇到了问题又无法通过与同学交流来解决,时常回到家里就为学习的事情发脾气,几位老人很苦恼,父母也束手无策,结果成了现在这样。

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关注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心理等诸多问题。小伟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由隔代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问题也反映了隔代教育的弊端。隔代教育很容易导致早期教育的缺欠,而早期教育的缺欠极易导致学生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隔代教育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弊端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偏爱、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全数转移投射到孙子孙女身上,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同时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在祖父母的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专横跋扈,是个小霸王。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有60%以上的少年失足,与隔代老人教育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袒护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很多老人不懂得什么叫大爱、什么叫真爱,只是一味地溺爱,这样的是不胜枚举。

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变工作。

一、开主题班会——认识问题

隔代教育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的过程中,自身一些心理问题未被自己所认识。认为自己的这些错误言行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使其认识到该问题及其严重性。

只有在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和问题的严重性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积极配合。

教育是集体的行为。教育学生应充分利用集体舆论与班级组织的育人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讨论来认识自身的问题,比如开展以“我与祖父祖母”、“怎样做守纪的学生”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表演、辩论等形式把这种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一予以展示,在看、讲、辩的过程中运用集体舆论的力量让他们明辨是非,并认识其心理问题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改正自身不良行为,消除不良心理影响的动力。 转贴于 二、加强心理教育——适时开导

隔代教育的孩子在生活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在学校难免会成为问题学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不但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受,随时随地地进行生活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理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体会中插入心理健康技能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时产生了心理问题后及时给予疏导,化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引导他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及时化解其心中苦恼并学习解决烦恼的方法。

三、丰富“课余生活”——拓展视野

如何拓展隔代教育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呢,关键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上下功夫,因为学生在学校,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指导读课外书。(2)巧借大众传媒。(3)参加课外活动。

四、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教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只靠在学校的教育是很难改变的。教师要想办法及时纠正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不但要让家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端,而且还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 教育辅导课、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地让孩子的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沟通,为孩子多想一些,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要尽可能地达成一致,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合力纠正孩子各个方面的不良习惯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