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实用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产养殖;视频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65-02
水产养殖是一门研究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专业学科,主要讲授水产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病害、繁殖、营养等与水产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水产养殖学涵盖多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21世纪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实践性强的学科其专业知识讲解,适当应用多种新型动态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教学模式)才能更好提高学生对实践性专业技能理解与领悟。
一、当前水产养殖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国高校水产养殖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口头讲授,课件展示,讲授内容大多偏重于书本知识,冗长生硬,对学生来说空洞乏味。虽然多借用多媒体技术,但不可避免还有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难以激起学习积极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认真听讲,一般在睡眠或在手机玩耍中度过,甚至出现逃课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信心和动力,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不巩固,已成为很多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学非所用、学无所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全面展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知识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学科,其课程设置不乏多门与室外实践应用相关的专业课程。课堂授课大多以理论为主,对于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知识点难以深入介绍,即使结合具体的图片,学生也只能略懂皮毛,对于具体的操作印象不深。由于受教学环境与实践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与实践相关的基础内容无法一一安排室外现场实习。缺乏形象的实物演绎与理解,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进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开发,最后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
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视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当代大学教学中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也逐渐出现了多元化,多媒体教学素材,高清图片、动画模拟、视频教程等多种教学元素已逐渐融入当代教学环境中。其中,视频教学图文并茂、动感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课堂上无法操作的内容,已逐渐成为传统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
(一)视频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动课堂积极性
目前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大多以板书和文字讲解为主,大学生每天接受不同课程的学习,头脑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概念与符号,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疲劳与枯燥之感。视频材料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画面、文字、声音等直观的视听信息,图文并茂,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调沉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深入了解水产养殖具体操作的过程和细节。此外,传统的讲授方式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而将视频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中,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观看视频,从视频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二)视频教学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普通教学手段难以清楚地讲解知识,如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或者是普通教学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的技术过程利用视频技术会让该部分知识难点变得直观形象,显著提高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思考。如在讲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最基本的人工催产操作技术,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借助教材的文字描述以及相关图片的剖析讲解,尽管教师讲得鲜明生动,大部分学生仍难以明白整个过程的原理操作,或是难以把各部分的技术操作相互衔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三)部分水产养殖学课程需要通过视频展示才能有效突出课程亮点
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学专业设置了许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倘若仅仅依靠教材的讲解,学生大多数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对于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技术内容无法全面了解。此外,文字是单调的,许多简单的原理现象以及技术流程若转化为文字性描述会占用较多的内容篇幅,需要花费较长的讲解时间才得以把问题阐述清楚,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会让教学陷入沉闷的境地。虽然室外实地观察可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但每次上课专门进行室外教学也不现实。且多数实践内容容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一一开展。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大多数实践内容跟繁殖有关,而鱼类的繁殖习性受季节和温度影响较大,繁殖时期一般在3~6月份,倘若授课时间未逢其时,或课程安排于下半年,这方面的实验以及实地观察就无法开展;又如水产动物疾病学,病害的爆发都具有不确定性,受养殖品种、温度、水体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也限制了室外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视频进行教学
视频教学在实践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但也并非万能。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也不能一味依赖视频教学的模式,毕竟视频技术只是作为教学工作中的辅助手段,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应用视频材料,与传统文字教学方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视频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能过多依赖视频教学方式
视频教学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可以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但也不能说明今后的教学方式一律采用视频教学代替传统教学,而是应该重视视频技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过多依赖视频材料会助长学生的惰性,让学生习惯了上课观看视频,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学习的主题。同时,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做笔记,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此外,水产养殖专业虽然许多课程内容与室外实践相关,但也有绝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点,例如专业性的概念,原理,发生机制等等,必须以文字讲授为主,以巩固学生头脑中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对于那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实践型的技术操作流程和实验等需要通过视频材料才能直观形象讲解的内容,合理性的引入视频材料,结合文字讲解,才能有效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二)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提前准备视频材料
在进行每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授课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制定教学大纲,整理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确定授课方式,确定需要应用视频材料的章节和内容,提前准备与此相对应的视频材料。此外,对于每个视频,任课老师在课前必须认真观看一遍,理清讲解思路,保证课堂中能够有条理讲解视频的内容,进而引出该章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在众多视频材料中应择优而取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种类越来越丰富,来源也越来越广泛,琳琅满目的视频资料在互联网上都能获得。对于众多的视频材料,任课教师要根据自身的课程需要对视频素材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筛选,选取合适的视频资料作为授课素材。如有关鱼类受精卵发育过程的视频网络上就有十多个,但是选用的鱼类材料,视频时间长短,拍摄手段等各有差异,而有关鱼类增养殖技术方面的视频更是多不胜数,任课老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要求,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用视频。
(四)原创性实拍视频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
互联网上的视频五花八门,许多视频学生只要上网也能轻易获得。可能教师上课中播放的视频部分学生之前甚至很久以前就在网上看过,视频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故倘若条件允许,教师最好多收集第一手的原创实拍视频应用于教学上。譬如任课教师与校外的试验基地,实习企业,研究单位合作交流,获得相关教学内容中的技术操作实拍视频,或者自身参与相关室外实践和技术交流的同时,在现场进行拍摄获得第一手实拍视频。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辅助手段,在当代教学模式中已逐渐显示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应用型专业,许多课程涉及到具体的室外技术操作,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该部分内容环节难以深入诠释,影响教学效率,而视频教学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视频教学技术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应用视频技术注意的问题及主要应用方式,以期为今后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刘毓.基于视频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139-141.
[2]蒋三强.视频教学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3,(10).21-23.
[3]曹谨玲,陈剑杰.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践,2013,5(9):133-134.
1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现状
1.1水产养殖业总体平稳发展
近些年,随着天津促进都市渔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水产养殖业总体平稳发展。受干旱缺水及城市综合开发的影响,天津市的水产养殖面积不断萎缩,由2006年的4.34万hm2缩减到2008年的4.08万hm2。之后,由于设施渔业发展的推动,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又恢复到4.27万hm2。尽管水产养殖面积有波动,但水产品产量还是逐年提升。至2010年,总产量稳步增长到34.30万t,单产水平提高到535.94kg/亩(15亩=1hm2,下同),渔业总产值也增长至51亿元。随着产量、产值的增加,渔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达13589元,较上年增长了3.03%,比同期农民的年人均收入高70%。而随着渔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2010年设施渔业的养殖面积更是迅猛发展到56万m2,全市集生产、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渔业因之而加快发展。
1.2休闲观赏渔业蓬勃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新兴渔业产业的分支,突出体现以“渔文化”为特色,集垂钓、旅游、观光、餐饮等于一体,展示现代渔业的多种功能,是渔业“一产”与“三产”结合的有效形式。天津现有各种规模的休闲垂钓园百余处,垂钓面积达133多hm2,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垂钓园内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供游客进行以“赏鱼、钓鱼、品鱼”为主要内容的游玩与消遣,渔业综合效益突出。同样,随着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对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天津的观赏鱼养殖业快速发展。观赏鱼养殖品种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交易量稳步增长,相关企业或养殖户的收益也快速增长。天津现有达到一定规模的观赏鱼养殖场(户)几百家,年产各类观赏鱼苗近10亿尾,产值近3亿元,观赏鱼养殖现已成为全市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1.3渔业发展的园区化格局初步形成
借助渔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天津从2005年起通过产品集聚、投资倾斜、科技带动等具体措施积极建设以彭泽鲫、南美白对虾、海珍品及浅海滩涂贝类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全力将水产养殖的天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渔民增收。通过产业带建设,全市从事水产养殖的优势产区更加集中,优势产品更加突出,且对周边区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随着优势水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与扩展,全市渔业发展的园区化建设也加快推进。仅2005~2008年,全市建成的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就达106个,其中彭泽鲫园区45个,南美白对虾园区32个,海珍品园区22个,良种鲤鲫鱼园区5个,滩涂园区2个。此后2年,受惠渔政策和渔业产业化带动的影响,全市水产养殖示范园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都市渔业集约化养殖、园区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1.4渔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健全
实现渔业产业化是提高渔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的渔业发展始终坚持龙头组织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市先后培育形成天祥、盛以、海发、立达、凯润、泽酩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以及正跃、洪彪、益多利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构建起“公司+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水产养殖产业化经营体系。这些企业或合作组织通过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引进和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园区或基地,并通过多种形式与水产养殖户确立了稳定的产加销、产供销关系,进而完善了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样不仅推动了高效水产养殖模式和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而且促进了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展和效益的提升。
2天津都市渔业发展的特征
多年来,天津的渔业发展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渔业科技化、设施化、多样化和质量安全化建设,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
2.1科技化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以来,天津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推进了一批成熟、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水产养殖科技化水平的提升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海水养殖方面,近年来累积推广应用“南美白对虾产业升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等近20项科研项目,促进了全市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全面提升,在环渤海区域现已处于领先地位。池塘养殖方面,利用生物调控、塑料膜护坡、循环水养殖、微孔增氧等专业技术,使标准化、专业化、节水型的养殖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另外,当前部分企业还采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将养殖用水通过蛋白分离、生物净化、液态充氧、臭氧杀菌等相关水处理工艺,使饲料、渔药、土地、水资源得到高效集约利用;而有些企业则通过采用工厂化周年养殖技术配合专用鱼饲料的开发,使养殖单产由15kg/m3提高到30kg/m3,有效提升了全市水产养殖业的科技水平。
2.2设施化程度逐年提高
在政策的影响和科技的带动下,天津以工厂化养殖为代表的设施渔业快速发展。仅以工厂化养殖为例,2004年全市工厂化养殖面积为5.73万m2,2005年较上年增加1.07万m2;2007年,由于相关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设施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工厂化养殖面积迅猛增加至24.34万m2;2008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工厂化养殖面积有所降低,而产量却达到1314t,较上年增加564t,切实体现了设施渔业养殖节水、环保、高产、集约化的特点;之后2年,工厂化养殖面积更是迅速增加,到2010年已达56万m2,较上年增加了21%。天津的工厂化养殖虽初具规模,但在全市水产养殖格局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据测算,工厂化养殖面积不足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1%。因此,天津的设施渔业仍需加快发展。
2.3多样化渔业并存发展
由于天津市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及水域资源不尽相同,天津的都市渔业呈现多样化并存发展的态势,各区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渔业发展路线。环城四区紧邻水产品消费市场,养殖水面普遍较小,设施化、科技化程度较高,加之水面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已形成以休闲渔业、观赏渔业、种源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体系。滨海新区作为临海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的浅海滩涂,极为适合滩涂贝类的增养殖和海珍品养殖。经多年发展,滨海新区的海水池塘养殖技术和海珍品工厂化养殖技术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以设施渔业和增殖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体系。宝坻、静海、宁河、武清、蓟县等远郊5个区县养殖水域面积广阔,以大面积养殖池塘为主,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较为完备,适宜开展水产品的无公害健康养殖。目前,这5个区县以生态渔业为主,是天津重要的淡水产品供应基地。
2.4质量安全化程度稳步提高
当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随着养殖产量与规模的增加和扩大,天津渔业主管部门更为重视水产养殖的质量安全工作。相关人员深入到水产养殖公司(场)或养殖户检查渔药、饲料的存储与使用情况,验证渔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进而确保水产品从苗种、饲料、用药到加工、包装、销售全程依标生产。在产品质量监测中,全市建立了“农业部药残监控”、“水产品例行监测”和天津市“节日期间水产品监测”3项例行监测制度,且监测范围扩大至流通领域,保证了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经过努力,截至2008年,全市共创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79处,累计认定无公害水产品420个,养殖水面依标生产率达到55%,质量安全程度稳步提升。
3天津都市渔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现代都市渔业发展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3.1资源环境制约明显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依赖性强,对污染的承受能力较弱,故渔业是水域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近年来天津近岸海域污染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赤潮仍时有发生,导致生物资源种类趋于单一;虽然内陆区域河流、池塘、洼淀等养殖水面较多,但地表水质较差,且未得到有效治理,加之降水量偏少,养殖用水补充不足,导致对鱼类增养殖的承载能力下降;而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已造成地面沉降,并形成多处地下水漏斗区,宜渔水资源更加短缺。另外,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面积的养殖水域、滩涂被填平或挤占,养殖水域空间不断地被挤压,养殖水面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遇到了更多困难和阻力。因此,今后天津的都市渔业必须由外延式发展向节水、节地、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以拓展养殖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3.2科技带动能力仍需增强
天津都市渔业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虽有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但技术多通过项目从外地引进,区域内渔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增强。一是专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在全市范围内,除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水产研究所专业从事水产科研、教学、推广工作外,没有一家较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从事水产科研工作,从而导致天津的水产科技水平在全国整体处于落后地位。二是优质苗种的繁育工作需加快推进。由于多年的累代养殖、近亲繁育,加之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等原因,天津常规和特种水产品的种质资源已严重退化,急需强化水产遗传工程技术研究,以培育出健康优质的水产苗种,促进都市渔业的持续发展。三是科技推广普及力度需强化。都市渔业发展不仅需要水产养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广大基层水产养殖从业者和经营者科技素质的提高。为此,相关部门应通过技术转让、科技培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水产科技普及工作。
3.3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待深化
尽管近年来天津出现了一批水产养殖龙头企业,但其业务多以鲜活水产品产出为主,关联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首先,水产品深加工能力偏低。现有龙头企业多以水产品初加工或饲料供给为主,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与此相对应,市场上仍以鲜活水产品销售居多,而高附加值的健康水产生物制品的供给则有限。其次,渔业服务业发展仍显缓慢。就种类而言,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全市水产养殖仍集中于食用商品鱼、虾、蟹类,而以观赏鱼养殖、垂钓、餐饮、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服务业在整个渔业经济中所占份额仍偏低,从而延缓了都市渔业多功能的开发。此外,全市在水产养殖设备购置、疫病防治、市场体系完善、合作组织建立、渔业品牌宣传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方面仍有待深化,产业链有待延伸,综合竞争力还需强化。
4加快天津都市渔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4.1坚持都市渔业的内涵式发展
面对资源环境制约明显的现实,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应坚持节水、节地、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向。第一,加强对现有水域环境污染的治理。水产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在进行水资源合理调控利用的同时,应通过切断污染源、水质净化、水质监测等措施加强对水域环境的污染防治,全面提高水域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第二,注重水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天津的宜渔水资源有限,相关部门应通过推广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技术彻底降解水中有害物质,高效分解水中残饵、排泄物以改善水质;同时运用物理、化学等综合技术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在保证水产健康养殖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1]。第三,重视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渔业主管部门应依据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区的发展规划,加大现有渔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切实保护重要渔业水域资源,保证渔业发展的地域空间不被侵占或挤压,同时加快相关水域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都市渔业的生态服务功能。
4.2重视都市渔业高新技术的研究
科技是都市渔业发展的关键,而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的重点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在科技创新方面,天津应以渤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技术研究院、市水产研究所、渔业技术工程中心、农学院水产系的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渔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选择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使之率先取得突破[2]。应重点选择在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生物育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渔业信息化、渔业节能减排与渔业环境持续改善等方面开展研究,争取获得相应的科技成果储备,全面提升天津的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在科技推广方面,全市渔业科技推广部门还应通过编印科普读物、传递科技信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科技入户、开展科技宣传周等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渔业技术能人或科技示范户,进而全面提升广大渔民的科技水平。此外,天津还应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吸引更多具有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天津都市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关键词] 发展 渔业 经济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281-01
1 概况
1.1 基本情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辖四镇四乡,102个村民委会,5个社区,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8万人。2013年农村人均有粮409公斤,农民人均所得3789元,远远低于全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山区贫困县。全县总面积4386.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9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为3.35万亩。全县水域总面积3.8万亩,人均占有水面0.19亩,其中自然水面3.7万亩,养殖水面0.03万亩,占水域总面积的0.66%。
1.2 渔业资源情况
兰坪县全境均属澜沧江水系,县内有通甸河、a江河、碧玉河等大小支流93条都流入澜沧江,总长度为458.9公里。有丰坪水库、黄梅水库、白羊水库、东坞水库和正在建设的黄木水库五个水库。兰坪县境内有鱼类25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其中土著鱼19种,占土著鱼种数的63.1%。鲇形目6种,占31.58%,合鳃目1种,占5.26%。兰坪县境内养殖的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罗非鱼、虹鳟鱼、鲢鳙鱼等,养殖方式为池塘养殖。全县共有82户养殖户,已办理养殖证的有43户。到2014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21亩,水产品产量170吨。
1.3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兰坪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是山区,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兰坪县水产养殖处于养殖面积小、规模小的状况,到2014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只达到321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44亩。水产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水源为冷水(山泉水)水源。由于兰坪县渔业生产起步较晚,池塘养殖基础设施不完善(注排水不方便),养殖管理手段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形成粗放粗养,产量低(亩产600千克/亩)、经济收入低。兰坪县境内没有水产苗种繁殖、培育基地,水产养殖所需的鱼苗要从外地购买,因长途运输,鱼种投放后成活率不高,造成养殖成本高。
从近年来对兰坪县水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分析来看,全县鲜鱼销售量平均为400吨/年,而自产的水产品总量每年只有170吨/年,远远不能满足兰坪县水产品销售市场需求,水产品销售市场缺口仍然很大。市场上销售的水产品大多都是从外地调入,价格昂贵,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兰坪县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很大。
2 造成水产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2.1 养殖基础设施脆弱、养殖条件差。全县池塘规范化程度低,池塘老化,池埂垮塌时有发生。进排水设施不完善,不能保证定时注水和排水;池塘塘深普遍偏低,有的平均水深不足1m,池底淤泥过厚,有机物沉积过多,造成富营养化,形成氧气供应不足,鱼类时常出现浮头现象和发生鱼病。给水产养殖生产者造成损失。
2.2 规模化化程度低。兰坪县水产养殖总面积为294亩,分散在全县的八个乡镇。多为一家一户式经营,是典型的家庭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单一,只有鲤鱼、草鱼;连片程度极低,面积最大的养殖户只有18亩,很难形成规模。养殖方为粗放粗养,没有定时定量投放饲料,鱼苗生长缓慢,产量低。养殖过程中使用机械化程度低,据调查了解,县内已在使用的自动饲料投喂机仅有一台,增氧机不足10台。
2.3 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兰坪县没有水产苗种繁殖培育基地,水产养殖所需的鱼苗,养殖户自己到外地购买。各养殖户由于缺少资金或节省资金,购进苗种的渠道不同,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苗种质量。从外地购进的鱼苗,经长途运输后造成苗种损伤,投放后成活率低,增加养殖户经济成本。大多数养殖户因苗种质量差,品种不纯,形成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单位面积产量难以得到提高。
2.4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兰坪县的水产养殖者没有把水产养殖作为专业化来进行养殖,现在的养殖模式基本都属于附属养殖,养殖者大多数时间都从事其它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弱,对水产养殖技术缺乏系统了解和认识,养殖管理跟不上。现在养殖的品种多为常规养殖品种,苗种质量差,规格参差不齐,产量低,没有主导品种和优势品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更没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
2.5 渔业科技推广力度不足。兰坪县水产养殖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人工池塘养殖和水产品品种单一的养殖模式。养殖业的发展除了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县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弱有很大的关系。兰坪县是一个民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技推广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水产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资金,不能有效的组织、开展水产新技术科技培训,养殖户没有机会获得专业的水产养殖技术。导致兰坪县水产养殖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影响兰坪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6 市场信息不畅。兰坪县水产养殖户对水产品市场信息缺乏了解,没有充分掌握水产品养殖、销售渠道的信息。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未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仍以常规品种和传统养殖方式进行水产品养殖和生产。水产品产出单产较低,且品质差,缺乏价格竞争力,水产品市场占有率极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2.7 开拓市场的能力差。名优水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经济效益高,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兰坪县水产品新品种难以打开市场销售局面。因为名优水产品养殖因养殖成本较常规品种高,养殖技术要求高,市场销售价格高。而水产品消费者对名优水产品价值了解甚少,高价格的销售很难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名优水产品没有被投入到更大的消费市场,生产者自产自销或者销售到高消费的餐厅,市场空间小,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者对新品种的引进、开发的积极性。
2.8 病害防治手段简单。由于池塘老化,多年未清塘,池底淤泥大量沉积,池塘水质质量下降产生富营养化,水中氧气含量减少,有害物质富集,病菌滋生,造成养殖水域环境恶化,鱼病频发。由于养殖户缺乏鱼病防治知识,不能正确的判断鱼病和及时预防、治疗,一旦发生鱼病,就没有办法控制病害,直接产生鱼苗或成鱼直接死亡的现象,给水产养殖户造具大的危害和损失。
3 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措施的几点思考
3.1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要根据兰坪县水产养殖发展的现状,科学谋划渔业发展战略措施,制定水产养殖规划,报行政主管部门,将发展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增长点,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积极争取政府出台渔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将水产养殖业纳入兰坪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加大对兰坪县对渔业资金投入的力度,稳步推进兰坪渔业可持续发展。
3.2 以渔业项目为依托,改造养殖池塘,提高养殖技术和鱼苗鱼种质量。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对地方渔业发展予以重视,对有利于当地渔业经济发展的项目都给予立项。为促进兰坪县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兰坪县水产站要以渔业项目为依托,,组织技术力量,以养殖大户为重点,积极申报渔业项目。利用成功申报的资金对养殖户的池塘进行规范化改造,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引进优质鱼苗种,形成规范化养殖,达到以养殖大户带动周围养殖户共同致富的目的。以渔业项目为依托是促进兰坪县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要改变传统的养殖方法,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养殖户经济收入,兰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就要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和加大水产养殖新技术培训力度。在渔业新技术推广和培训过程中,利用项目资金,以条件好的养殖大户为培训基地开展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资金达到推广和培训的目的。通过现场培训养殖户,让他们掌握养殖实用技术,并在水产养殖实践中加以利用,转变传统养殖观念,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带动兰坪县渔业生产健康发展。
3.4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新产品被市场接受要有一个过程,养殖者应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逐渐将以引导和制定养殖品种,以达到增强市场开拓的能力。但是养殖过程中养殖者不能为了高价格而盲目扩大,最好是养殖本地适应能力强的土著鱼类或试验养殖成功的冷水鱼类。如兰坪县高坪龙泉生态园养殖成功的虹鳟鱼,由于有丰富的冷水资源和成功的养殖技术,到目前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但消费渠道只是餐厅消费,没有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因此水产品市场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地市场,也要不断开拓扩大新市场。
2012年,我镇水产工作坚持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调整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了我镇渔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概括起来,做到了“四个推进”。
一是推进了渔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作。为了调整优化渔业结构,结合我镇养殖水域面积大、无污染、周遍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特点,指导各村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提高渔业附加值,推进我镇渔业产业化进程。同时,重点抓了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的生态养殖,利用水草丰富的水域生态养殖河蟹。全镇涌现出了以鱼、畜、禽、种植结合、大中水面三网(网箱、围网、拦网)养鱼、鱼虾蟹结合混养、套养、轮养、稻田生态养殖等为特点的综合渔业模式,推动了生态渔业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了渔业水域的综合效益。
二是推进了渔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为了增加渔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结合我镇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办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分层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渔民举办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培训班。共计举办培训班 5次,培训 500人次。同时根据渔民群众的需求,印发渔业实用技术资料 3000份,提高了全镇科学养鱼水平。我们抓了渔业科技推广,大力推广中小水面人工精养、半精养技术、稻田养鱼技术、生态渔业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提高了单位产出水平。我们还围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协调有关单位申报了绿色认证的相关材料,全面贯彻国家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各项标准,实施了《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使全镇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得到了健康发展。
三是推进了渔业基础建设。结合我镇水产苗种不能自给、水产苗种紧缺的实际情况,根据水产养殖户的要求,派水产技术人员帮助养殖户协调、购进优良水产苗种,确保了全镇大部分养殖水面都能按时投满放足苗种。11月份,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我们组织开展了机动渔船柴油补贴专项清理工作,对全镇49条机动渔船进行了全面清理核查。工作人员分组行动,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进村入户进行核对,逐户过堂复查,按时按质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四是推进了渔业管理工作的强化和规范。首先以切实把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心任务,贯彻落实了各种扶持渔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面实行渔业水面承包、流转制度。其次抓了水产污染源普查工作。组织举办了水产污染源普查员培训班,并组织水产污染源普查员对全镇水产污染源进行了普查。第三树立了全镇大水产的理念,加大力度宣传贯彻《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渔业水域渔政监督管理,清理了密眼箔、电鱼、毒鱼、炸鱼等严重破坏资源的渔具和 “三无”船舶,加强和控制了捕捞强度,强化渔政管理,营造了和谐的渔业生产环境,提升了渔业资源保护水平。
总结过去一年的水产工作,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镇水产工作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一是镇水产站行政管理职能依旧弱化,由于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对指导全镇水产工作和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带来较大困难;二是个别基层干部依然对水产工作缺乏重视,出现水产业务沟通少、上报数据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三是渔业生产资金不足,影响了渔业生产的发展。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 2012年水产工作打算
(一)继续抓好渔业产业化和生态渔业建设。指导水产养殖户以养殖水域为载体发展休闲渔业、综合渔业为重点的生态渔业,提高渔业综合效益。
(二)继续抓好水产健康养殖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我镇天然水面面积大、无污染源优势,选择渔业资源和环境条件优越的水域,建立绿色、有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使全镇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突破 1万亩。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高效渔业产业带。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三个行政辖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濒临北部湾,有海岸线1595km,20m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66·7×104hm2多,潮滩面积1×105hm2,非常适合海水鱼、虾、贝类的养殖,目前已经开发养殖的面积只有近海滩涂6×104hm2多,发展的空间和开发潜力巨大。渔业经济在北部湾经济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我区渔业经济呈快速增长之势,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的有力支柱,水产养殖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2004年与1994年对比,全自治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6×104hm2,增长53·2%,年均递增4·4%;水产养殖总产量1·78×106,t增长4·42倍,年均递增18·4%;养殖水产品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4·4%,增加了21·3个百分点;捕捞渔船的艘数和马力分别由1176艘、7·9×104kW,发展到1·9万艘、7·23×105kW,分别增长15·2倍和8·1倍;渔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为11·36%,增加了4·48个百分点。全区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03个。其中有直接出口权的企业18家,获出口欧盟资格的企业7家,获美国HACCP管理认证的企业7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3·3×105,t实际加工量1·5×105t。
2004年底全区仅水产畜牧龙头企业就达335家,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自治区级的21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25家,从而使广西水产畜牧业较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2005年底,我区水产品总量稳定在全国第八位,人均水产品总量稳居全国第七位。水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西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水产职业技术教育是渔业经济的有力支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是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加速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途径。广西渔业要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创新技术。“十五”以来,广西大力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为全区渔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五”期间,全区投入渔业科技经费2806·8万元,组织实施渔业科技项目55项,获得科技成果28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1项。广西渔业的当务之急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人才培养的政策与规划。在渔业人才培养上要敢于花本钱,以在短期内满足广西重点产业、战略产业、支柱产业以至政府管理部门的需要。
1广西水产职业教育亟待发展与渔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培养水产业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停滞多年得不到发展,全区水产业者中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这将成为制约广西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加快水产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拥有职高文化水平且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促使行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广西水产行业主管部门和职教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不包毕业生分配后,水产职教出现了招生不足,生源偏差,专业资源分散,实训基地没有自,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等尴尬局面,这种局面是当初行业主管部门、职教主管部门所不曾想到也不愿看到的。广西渔业要发展,利用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初、中级行业人才,促使现有从业人员更新观念、升级技术,搞活水产品养殖、加工、贸易才是出路。政府部门理应办好水产职教,为本区渔农民增产增收和渔业经济建设服务。
2水产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堪忧
2·1水产类专业削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2000年以前,广西水产学校水产类专业有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名特优养殖、多种养殖、水产品加工、轮机等,相邻的专业还有渔政管理、渔业经济管理等,每年招生人数达450到550人。2000年以后,水产类专业逐年削减,至今仅设水产养殖一个专业,水产类其他专业全部废除,2001-2008年,每年仅招1-2个班,40-80人。
2·2职校水产专业学生素质逐年下降
2000年以前,学生大部分主动选择水产专业,对水产有兴趣,有热情。学习上比较主动,专业素质较高,毕业生大多是合格的初级水产人才,优秀毕业生甚至能独当一面,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00年以后,所招学生大多是被动选择专业,对水产行业缺乏热情,或存在不当认识,毕业生大多意志不坚,仅有少数优秀者能成为行业人才。
2·3职校水产专业师资、实习基地和养殖专业教学资产逐年减少
由于专业不兴,随着老教师逐渐退休,中、青年教师纷纷改行,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多年建立起来的专业师资队伍渐趋消亡,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20多名专任教师逐年减少,至今不到10名。学校多年建设的6·7hm2多的养殖实习基地大部分被挪作他用,现仅余不到6667m2,并且不能全面配合专业教学使用等。
3我区水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怕艰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思想受社会影响,观念较差,就业工作困难,家长不放心,不愿就读、从事水产专业。究其原因,一是水产行业属于第一产业,经常水里水外的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工作辛苦。农民子女读书很多都是为了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对毕业以后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养殖生产不感兴趣;二是水产行业需要高投入,有一定的风险。家长对子女从事该行业感到不放心,很多数家长和学生不愿报名读这个专业,即使读了,将来也未必从事这种艰苦行业,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
(2)水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凸现,未形成普遍受重视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水产行业有一个怪现象,很多企业需要学校提供大量的水产专业毕业生,但是,学生却非常不愿意就读该专业,即使毕业后工作不对口甚至很难就业,也宁愿读其他名称好听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专业相对冷门,社会上对水产行业了解不多,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行业的重要性。
(3)入行的门槛低,职业教育被架空。只要有资金,谁都可以搞水产,根本没有所谓技术资格的“门槛”限制。不懂行业知识和技术,违反操作规程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反,很多有专业技术的毕业生却因渔业用地已被人家“割据”等原因而无用武之地,且搞专业的毕业生在承包,贷款,税收等方面不能享受优惠政策,所以,有无经过职业教育关系不大。市场混乱,导致竞争低级化,影响产业升级,不利于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4我区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渔业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策略同样对渔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按“十一五”规划,我区渔业经济将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要与这样的渔业经济地位相称,水产职业教育必须受政府重视、优先发展、与时俱进。区主管厅局、区中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就我区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明确的规划。为了加快广西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当地水产业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好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在此建议如下几点:
(1)要重视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水产职业教育纳入养殖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之中。主管厅局成立专门的职教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全区水产业的规划制定、行业管理、技术指导、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指导协调工作。可以招聘水产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县级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中心站担任技术员等相关工作。
(2)加强养殖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入行“门槛”。在全区全面实施养殖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养殖业要有总体规划,对新老养殖区域要实行统一、合理布局,适度开发。要实施养殖区域许可证制度,规范养殖水面,滩涂,围塘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所有水产从业人员(包括水产专业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入行搞养殖,并实行年检制度。呼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养殖户(包括水产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承包,贷款,保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关键词:草鱼养殖;技术分析;病害处理;防治探讨
引言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正在飞速的发展。在这样的行业发展中,草鱼作为淡水养殖鱼类中的重要养殖品种,无论是在自身的营养价值方面,还是在自身的生长环境方面都将会面临很多病虫害等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草鱼一旦发生病虫害就将会为养殖人员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关养殖机构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养殖草鱼应该注重的一些内容,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养殖体系,这样才会为草鱼的未来养殖给予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1草鱼养殖技术分析
1.1草鱼种类选择及放养技术
养殖生产人员在选择草鱼鱼种的时候,应该对草鱼自身的体质进行全方位的选择,大小均匀、体质好、健康的草鱼鱼种是养殖户的首要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草鱼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草鱼鱼种的来源,因为如何草鱼来源不同,将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但是也并不是要求同一鱼塘当中全部是草鱼,也可以适当的放养一些鲫鱼、花鲢做为其他鱼种。因为鲫鱼的活动特性较为活跃,能够带动起池底的泥沙,有助于草鱼的进一步生长[1]。
1.2草鱼养殖的基本条件分析
为了使得草鱼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健康的生长,就一定要使得养殖环境与草鱼自身所喜欢的生长环境保持一致,首先就是水源方面的问题,水源一定要符合我国相关部门的要求标准,避免出现水体污染等问题,池塘的水深也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般情况下应该保持在1.6~2m之间,水深不得低于1.5m,池塘不得浅于2m,长宽比例也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一般比例应该设置为5:3。
1.3水质管理
1.3.1pH值
无论养殖任何的鱼种,水塘自身的酸碱程度都将会对鱼群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将水池内水的酸碱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当水质出现偏酸性的情况时,草鱼鱼鳃的表皮组织将会受到腐蚀,导致池塘中大多数鱼出现感染的情况。水体中的各种酶如果长期处于酸性的环境下,也会丧失其自身的活性[2]。
1.3.2氧气的溶解情况
水中溶液氧含量的高低将会与草鱼自身的生长于繁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水体中氧气含量过高的时候,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就会疯狂的生长,与草鱼自身争夺水体中的氧气,如果当池塘中的氧气含量降低的时候,也会使得草鱼的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严重的将会出现草鱼呼吸困难,水中所具有的氧气难以提供草鱼正常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而引起草鱼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2草鱼的病害防治措施
2.1病害预防措施
有效的病害防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草鱼自身发病的概率,为草鱼的未来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池塘正式投入使用之间,一定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并且挑选晴天天气对池底进行暴晒,这样能够避免一些有害细菌的滋生。坚时“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在巡塘时如发现进水口处有草鱼集群且鱼体发黑现象,即为发病的预兆,此时全池泼洒漂白粉(1mg/L),连续2~3d,可有效制止病害的发生。
2.2病害治疗措施分析
2.2.1肠炎、赤皮病、烂鳃的治疗措施
对于草鱼而言,烂鳃、赤皮病、肠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这3种疾病也是至鱼死亡最高的1类疾病,不仅传染性较强,并且死亡率也极高。一旦少部分草鱼感染该病,便会对整个池塘内的草鱼造成威胁。草鱼“三病”:采用“外消与内服”相结的办法进行治疗。外消:全池泼洒漂白粉(1mg/L),每天1次,连续2~3d;内服:以烂鳃症状为主的:在饲料中添加烂鳃灵5g/kg饲料,伴匀投喂,每天2次,连续3d;以赤皮症状为主的:在饲料中添加溃疡灵5g/kg饲料,伴匀投喂,每天2次,连续3d;以肠炎症状为主的:在饲料中添加氟呱酸1g/kg饲料,伴匀投喂,每天2次,连续3d;或在饲料中添加黄连素1~3g/kg饲料,伴匀投喂,每天2次,连续3d。以上药物的具体添加量,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2.2.2寄生虫类鱼病的治疗措施
对于饲养草鱼而言,会涉及到很多的疾病,也会涉及到一些寄生虫类的疾病。常见的草鱼寄生虫有3代虫,对于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常见的措施有全池大量投放灭虫王的方法,一般是隔1~2d投放1次,投放2~3次之后就会产生明显的效果[3]。寄生虫类鱼病对草鱼的未来生产和发展都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阻碍,只有从根本上完善现有的养殖制度,才会更好的提升草鱼的存活率,可见在养殖草鱼的过程中,加强对草鱼自身病害的治疗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3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草鱼养殖与病虫害防治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草鱼养殖过程中,要注重生态防病,包括正确投喂饲料,科学管理水质和合理使用药物等,这样,才能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养殖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潘青青.草鱼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J].水产养殖,2013(5):123-128.
[2]莫凡英.草鱼池塘高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分析[J].水产养殖,2015(9):138-161.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⒈生猪出栏万头,存栏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和;
⒉商品肉牛出栏万头,比去年增长;
⒊家禽出笼万羽,存笼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和;
⒋禽蛋产量吨,比去年增长
⒌肉类总产吨,比去年增长
⒍水产品产量吨,其种水产品产量吨,分别比去年增长和。
二上半年养殖业运行特点
⒈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仔猪补栏快。全市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小于,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原创:上半年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⒉家禽生产逐渐恢复。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特别是水禽生产明显滑坡,禽流感过后,家禽养殖呈恢复性增长。目前,家禽生产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所有山塘水库边形成了有水就有鸭的良好局面。
⒊牛、羊及牧草生产有所突破。今年以来,活牛及肉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各乡镇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种草养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一批种草养牛户、繁殖小牛户发展起来。养羊生产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黄羊在我市落户并持续发展,养羊、养牛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一个亮点。
⒋水产养殖模式发生变化,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由过去的混养、人放天养向主养、单养、精养模式改变,立体化养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库得到了推广。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价格直线上扬,养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如:樟树银鲫、彭泽鲫、鳜鱼、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种水产品落户我市,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势头。
三上半年工作成绩
⒈畜禽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无公害方向转变。
在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以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培植养猪大户发展无公害优质生猪,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们以发展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⒉种草养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今年,全市种草养牛、养羊发展势头较好,养牛、养羊生产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特别是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肉牛品种,还培植了一大批养牛专业户,为今后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⒊动物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年初,我市对口蹄疫、猪瘟实施强制免疫,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强制免疫密度达。特别是月份实施的仔猪调入准调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⒋名优特新水产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樟树银鲫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全市异育银鲫(樟树银鲫)养殖水面达多亩,其它特种水产如彭泽鲫、鳜鱼、叉尾鮰、中华绒蟹、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等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可观。
二、下步工作要点
一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严防病、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三是严把检疫关,重点把好“五关”,即产地检疫关、进场点检疫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防止畜禽购销中疫病的流入和病猪死禽进入市场交易。
(二抓市场整顿,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认真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假冒兽药及其它破坏养殖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养殖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本系统工作人员严格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原创:新成果,积极指导群众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以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一、茂名市茂南三高良种繁殖基地简介
茂名市茂南三高良种繁殖基地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集罗非鱼良种繁育、技术研究、生态养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是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全国十大罗非鱼种苗供应基地、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实施单位、茂名市优秀农业龙头企业,是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罗非鱼亲本选种、保种和淡水鱼苗育种基地。基地的生产规模较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有干部职工65人,占地2000多亩,总投资5000多万元,设良种繁殖基地和罗非鱼养殖基地,有先进的罗非鱼苗人工孵化车间1100平方米和工厂化育苗车间20000多平方米,有高标准的亲鱼繁育池塘250亩和成鱼标准化养殖池塘950多亩,年产罗非鱼良种鱼苗3亿多尾、无公害罗非鱼1100多吨,生产的鱼苗和成鱼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成鱼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扶持下,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科学的管理、领先的科研生产技术,抓住市场机遇,锐意进取,迅速发展壮大,经营业绩良好,已成为广东省的渔业知名企业。
二、罗非鱼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方式总结
1.实施罗非鱼无公害标准化养殖2003年来,基地实施罗非鱼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根据国家水产养殖及无公害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及技术规范和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制定了4个企业标准、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无公害养殖质量控制措施,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并在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罗非鱼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方式。养殖基地环境执行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养殖技术执行NY/T5054(无公害食品 尼罗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养殖用水、养殖生产、种苗、渔用饲料、养殖用药和生产记录执行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生产的罗非鱼执行NY5053(无公害食品 普通淡水鱼)的规定。基地2003年12月获得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2005年12月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均为茂名市首家。2.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养殖效益显著。实施罗非鱼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后,生产的罗非鱼经有关部门抽检和基地的委托检验全部合格;基地一直作为水产品加工厂出口罗非鱼的原料定点供应基地,生产的罗非鱼全部供加工厂出口,2011年建立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未出现过质量安全问题。2011年,基地950亩池塘罗非鱼总产量1187.5吨,利润202.35万元,平均亩产1250kg,亩利润2130元。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基地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与岗位的设置按照“既管理到位,又符合精简”的原则设置。根据生产实际,从总经理到各班组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制度形式定出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培训要求,明确岗位职责。总经理是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技术副场长协助总经理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各部技术负责人为质量管理负责人,具体实施各项质量管理工作。2.确保雄厚的技术力量以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广东海洋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在科技攻关方面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2004年,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投入资金240多万元组建“广东省罗非鱼科技创新中心”,用于技术研究、实验室改造、罗非鱼亲鱼的引进、池塘改造等项目,加强创新先进实用技术。本基地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种苗繁育、成鱼养殖技术人员队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6名,熟练技术工人一批30人,在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有了充分的技术保障。3.配套先进的生产、检验、科研设施基地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池塘布局合理、整齐规范、通路通电、排灌分开,建设了废水净化处理池,全部池塘安装了增氧机、全自动投饵机;有生产用汽车五辆;有现代化的办公、实验楼房三幢,房屋建筑面积共3500多平方米,分设办公室、业务室、会议室、实验室、质检室、标本室、资料室、档案室、饲料仓库、药房、工作间、员工活动室等,配置了办公、存档用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实验室配置了水质检测、鱼病检验、鱼苗质检基本仪器设备,具备养殖水质基本指标、亲鱼及鱼苗质量检验检疫基本项目的检测能力,具备常见鱼病诊断能力。各种仪器设备定期保养,维护良好,使用正常。4.制订健全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水产养殖和无公害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制定了4个企业标准、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无公害养殖质量控制措施。主要的标准、法规和技术规程张贴上墙。5.健全和严格执行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控制制度基地制定的制度有:《产地环境保护制度》、《岗位职责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饲料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渔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质检室管理制度》、《档案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职工培训制度》、《职工考勤制度》、《职工守则》等。主要的生产管理制度张贴上墙。6.养殖技术、健康养殖知识和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形成制度化定期邀请技术依托单位的顾问、专家到基地指导科研和生产技术,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安排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水产健康养殖知识培训或讲座,对员工进行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每年2次以上,使基地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熟练掌握无公害养殖标准、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措施;以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技术人员作为基地技术队伍的中坚和骨干,利用他们培养新一代技术人员,使他们的专业技能日趋成熟。
在当地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知识或技术得到群众认可的专业型、带动型的劳动者。包括农村卫生员、科技推广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业人才兴,则农业农村兴。人才兴农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与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是建设社会主义重要力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于三农,根植在三农工作的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近期,我们对我县的农村实用人才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我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现状
xxxx县辖23 个乡(镇)、499 个村(居),总人口65万,其中农业人口52.7 万,全县总面积582550公顷,其中林地400万亩、草场300万亩、水面30万亩。近年来,xxxx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人才兴农战略,紧紧围绕产业抓工人,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已达8956 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 % ,且以此为纽带组成的专业协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动力量越来越大,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1、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8956人,其中种植业3150人,养殖业2330人,加工业450人,机械业424人,能工巧匠2060人,农村经纪人542人。
2、行业分布情况。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集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约占75%,第三产业约占24%,第二产业占1%。第一产业主要在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主要是能工巧匠、农机服务、商品流通3个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是有资金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种植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水稻种植、茶叶生产、柑橘生产、油茶种植、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小水果等行业;养殖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水产养殖、生猪养殖、肉牛养殖、蛋鸡养殖、山羊养殖、桑蚕养殖、特种养殖等行业。第三产业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农村建筑、农机服务、农村商品流通等行业。
3、技术结构及特点。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生产能手的比例最大,生产型人才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57%;其次为经营型人才分别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6%;技能带动型人才(能工巧匠),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7%;社会服务型人才占实用人才总人数的10%。
4、农村实用人才的年龄年龄结构及特点。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实用人才36~50岁年龄段人最多,35岁以下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比较少分别为17.4%、13.8%、10%,呈现出中年化的特点。
二、我县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大合力。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20xx年3月,我县就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2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23个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专人负责。村里还设立了联络员,负责学员的组织联络工作。其次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先后印发了《关于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行动计划》(沅政办发[20xx]5号)和《xxxx县九大农业产业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意见》(沅素办发[20xx]2号),明确提出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培训手段,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三个方面的素质。逐步增强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自主发展三种能力。畜牧、林业、农机、库管局、茶叶办等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认真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科技、科协、文化、司法、团委、妇联等部门认真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法律、科技教育,加大了科普宣传和法律知识普及力度。组织、人事、宣传、计划、财政等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全县上下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社会合力。
(二)依托基地,搞好示范建立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近年来,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以建立培训示范基地为切入点,通过依托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效果明显。20xx年以来,在全县23个乡镇共同建立了超级稻、水产、茶叶、桑蚕、生猪、水果、蔬菜、油茶等产业的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共举办了各类培训162期,培训人员5000余人,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85人。县农业局20xx年在全县建立优质稻基地35万亩。县茶叶办在官庄、北溶、太常等乡镇建立了万亩的茶叶示范基地。各乡镇以基地为依托开展产业培训。如凉水井镇近年来建立了蛋鸡养殖、蔬菜、礼品西瓜基地,通过这种基地 培训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农民欢迎,效果好。今年来,全县通过依托示范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11000余人次。培育了农村实用人才600多人。示范基地已成为我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
(三)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相关行业间人员的交流学习。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引进优质品种,保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协会形式,增加相关行业人员间的学习机会,促进技术进步。社员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经常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邀请省农科院及农业高校的专家教授来传授种植和防病知识,并与科研单位组织合作了科研生产基地。通过合作社,使农民不但增加了收入,也学到了实用农技知识。截止20xx年12月底,xxxx县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7家,入社农户4800户,注册资金552万元,联接基地29500亩。20xx年,县辉煌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陈家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肖家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博亚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被确定为市级示范合作社。
(四)创新手段,拓宽渠道开辟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新途径。通过把课堂搬到了乡镇、村,既为农村解决了办学缺师资无教材的状况,也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一是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内容包括农业种养加实用新技术、农业致富信息和技能、农村政策和法规等。通过现代媒体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二是开展培训进村,科技入户。为了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在村设立了教学站,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合、推广新技术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题讲座与排忧解难相结合、专家走下去与把农民请上来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农口其他部门也根据农时广泛开展了送科技等下乡活动。如县农民素质教育办每年要编印5万份的《农业科技》资料,送到各乡镇各农户手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达210场次,送技术资料25万份,接待农民咨询2万人次。
(五)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确保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开展。为确保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建立健全了培训激励机制,将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纳入了各乡镇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近年来,虽然我县的财政状况相当紧张,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经费给予了一定的保障,设立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素质教育的音像教材、师资培训、多媒体教育宣传办点。同时,23个乡镇也都纳入财政预算,增加了投入。同时,千方百计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民素质教育,开辟筹资渠道。
三、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我县是贫困的农业大县,又是移民大县,广大农村处在山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素质不高,总量不大。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发现,目前我县大约有农村实用人才8956万人,只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就拿xxxx茶叶方面的人才来讲,研究员仅1人,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有经验的茶农近80多人,对于我们一个有着7万亩茶园的茶叶大县来讲,是非常少的。人才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技术水平较低,与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2、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优。在我县农村中,越是发展较快村或地处城郊、乡郊,人才较多,素质也相对较高,示范带动作用越强;反之,人才资源越是不足,发挥作用越少。一是专业结构不优。大部分实用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周期较长、获益较慢、风险较大的行业上发展,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涉及较少。尤其开拓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面向流通、服务的人才较少。还有就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实用人才更少,急需培育。二是农村人才浪费现象也比较突出。不少农村实用人才,因为资金、思路等原有,还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有的甚至技术、能力处在半闲置状态或干脆外出打工。三是年龄结构不优,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比例少。女性人才严重缺乏。四是学历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中96%以上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没有受过系统的农业专业教育。
3、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不足。
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就我县而言,尽管县财政在运转艰难的情况下,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面,所需教材资料、实践操作现场、教师授课补助、参观学习资金均难以落实,直接影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顺利进展,影响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金利用不合理。由于多头培训、为了完成量的培训、培训针对性差、忽视受训对象的特点和意愿等原因,致使培训资金用了,效果不佳。
4、农村实用人才的后续管理未跟上。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当前,乡镇技术人才的缺乏,致使农机、农技、水利、农广校、文化站等从事农村使用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机构逐渐退化,甚至名存实亡。相关人员从事其他工作,且年龄偏大,乡镇技术人员面临青黄不接。致使对农村使用人才的后续管理工作难以跟上,也致使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全面。
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收益的辛苦,效益低下,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实用人才流失。针对三农的优惠和扶持政策随时年年提高增加,却远远跟不上农资价格上涨迅猛,农业生产成本过重,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农业效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民宁愿出租或丢荒弃耕,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较大,致使不少农村实用人才转移从事其他行业,造成人才流失。
二是政府职责不清,体制不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管理部门多,却没有一个部门是真正的责任主体,造成多头管理或者管理不顺。各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缺乏规范、可续、系统的规划。培训资源多主体,招生混乱,资源利用率低。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的积极性。人员资金不足,在乡镇一级没有设置相对应的下属部门,使权力难以下放,对农村的实用人才管理难度大。而且相关的技术推广站或者机关单位缺乏相对应的专业人才,甚至有些技术站都没专业对口的专业人才,外行管理内行,人浮于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及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农村青年流失严重,实用人才后继乏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青年不满足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能力较弱的人,这些人受自身条件的局限,难于成长为实用人才,而那些靠经验积累成长起来的农村实用人才年龄逐渐老化,造成农村实用人才后继乏人。
四是受意识及能力的局限,制约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技能是主要靠自己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一般不愿轻易把过硬的技术传授别人。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些经验型的人才,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总结提升,理论指导性不强,限制了他们技术的交流传授。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的发展要紧紧依靠农民,发挥农民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更是意义重大。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实践者,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等各个方面下功夫。
1、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 。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二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比如:通过采取发放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养老保险等方式,适当给于照顾,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农村经济繁荣贡献力量;三是引导农村待业青年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要不断通过保送培训、出资培训等方式,尽快解决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
2、加大资金投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大农村科普示范园建设,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把科普示范园打造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科技、掌握本领、交流技术、提高水平的理想之园;二是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予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每年还选送一批技术员到高校科研单位学习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好的为农村基层服务。加大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各项政策尽量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双带农村党员,树立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典型。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企业 协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山地开发大户刘辉牵头成立的全县首个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xxxx县辉煌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张国辉领头创办的xxxx县幸福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些能人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为入会农户提供良种、技术、信息或产品销售服务,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降低了农民独闯市场的风险。
3、抓好示范点的建设,突出典型示范带头作用。致力于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坚持树典型、抓示范。通过建立一大批党员典型示范户,引导带动群众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发挥党员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生产、带动群众致富方面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