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实体经济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的作用

第1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商业银行结合富阳市“工业兴市”的战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金融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方式,优化信贷审批流程。从调查情况看,各银行推出新的信贷管理模式,如中行富阳支行复制了上级行的“中银信贷工厂———新模式中小企业业务”,浦发银行富阳支行推出了“二区一链”中小企业特色金融服务模式等。在贷款审批时间上要缩短2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办事。(五)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富阳市工业经济的特点,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支持企业有效地信贷需求。如中行富阳支行推出了“网络通宝”产品,允许企业通过网上申请;中信银行富阳支行承销富春江集团短期融资券6亿元,帮助其发行了债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富阳农村合作银行大力推动存货质押、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建行富阳支行推出了“善融贷”产品(为信用贷款),等等。这些产品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泛,有力地支持工业经济发展。

一、金融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金融的大力支撑下,富阳市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1156.8亿元,增长12.6%;造纸、通信、铜加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实现销售产值778.5亿元,增长13.3%;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19家;全年工业性投资突破百亿达103.7亿元,增长1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4.24%。尽管2012年金融支持富阳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富阳市的工业经济发展甚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信贷资金投向不够合理

目前富阳市商业性银行机构已有20家,还有一家正在筹建之中,可以说目前富阳的金融市场从机构来说已趋于饱和,而各银行经营定位的同质化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个别领域的竞争已表现为过度竞争甚至于恶性竞争。有的银行为完成上级行的考核任务,将发展眼光纷纷瞄准富阳市内的规模较大、经营良好的企业,为了能从中分得一些份额,降低准入门槛,不管企业是否需要资金或企业把资金投向于何处,不断地提高对这些优势企业的授信和信贷投入,部分经营较好的企业往往能得到多家银行的青睐,得到大量的信贷资金,造成了目前企业信贷的大量集中。而对一些暂时优势并不明显的企业,银行则采取谨慎对待,使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则得不到银行的有效支持。

(二)企业投资扩张缺乏科学性

有些企业对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政策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加上企业家急功近利的心态,对自身发展前景较为乐观。再加上近年来从银行融资较为便捷,对企业自身的扩张及对外投资更为盲目乐观,盲目投资,规模过度扩张,主营业务不佳实行跨行业经营战略转型。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下滑,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涉足民间借贷较多,银行融资过度,相互担保出现问题等,导致企业在这过程中出现发展根基不牢、后劲不足的情况,较多的企业流动资金已呈固化趋势,最终引发资金链断裂情况,使企业难以维持。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对称。主要的还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问题,由于目前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缺乏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导致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不规范。企业“四张报表”(财政、银行、主管部门、企业各一张)的存在,使得银行甚至其他部门对企业的信息处于雾里看花的情形,难分真伪。二是企业基本信息的不对称。目前一些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大量子公司和关联企业模式,使得银行很难对企业有全面的了解,造成银行信贷较大的潜在风险隐患。

(四)银行风险控制问题

今年以来,富阳陆续出现一些较大企业的资金链风险,由此而涉及的担保企业也很多,这些企业普遍的现象就是在银行有大量的贷款,如果这些企业的资金风险处置不当,这些贷款就会成为不良贷款,对银行方面造成较大的风险控制压力。如果一旦银行信贷风险持续暴露并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对该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诸多的限制,尤其是信贷管理方面,如审批权限的上收、授信额度的控制,这样对地方的信贷投入较为不利。

(五)企业担保风险问题

从目前富阳的企业融资情况看,由于受可抵押资产的限制,大量的信贷都使用担保方式。考虑到担保公司的费用问题,企业更多的采取企业互保模式,一般的企业都形成了各自的担保圈,而这个圈子内企业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同质化倾向尤为明显。由于近年来担保风险的日益突出,企业也在不断调整担保业务,其担保圈也日益缩小,随着圈内各企业融资总量的不断放大,使其圈内每个企业的担保额度日益扩大,潜在风险也不容小视。而近年来富阳发生的雪达公司资金链断裂、中汉卓信集团资金链问题等所引发的后续问题,就是涉及的担保企业的救助问题,牵涉范围较广。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提振信心,政银企共渡难关

从当前整体经济形势来看,对于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存活”,无论企业怎样的经营困难,只有“存活”了,才能有后续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经济持续低迷,企业经营持续亏损,企业家普遍信心持续不足等不利形势之下,需要政银企三方合力共进,共渡难关。从地方政府来说,要帮助企业了解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目前经济发展趋势,解读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关经济调控政策,适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让广大的企业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在,帮助企业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力争在下一轮的经济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从银行来说,目前企业在经营中存在了很多的困难,但最终还是归结于资金,只要有资金支持,企业就能生存,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继续合理适度增加信贷投入,帮助那些发展前景较好但或多或少存在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投资的支持力度,适度增加合理的投资项目配套资金,支持这些企业转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企业来说,要摆正心态,正视目前面临的整体经济形势和企业存在的困难,要树立长远发展的理念,前瞻性地分析判断经济发展,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地使企业持续经营,确保企业能长期“存在”发展。

(二)坚定共赢理念,深入推进银企合作

一是要正视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摆正银行业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银行业机构要充分认识发展经济与银行发展二者兴衰与共的关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稳固与企业形成的合作共赢、长期信任的银企关系。要正确认识目前实体经济面临的考验,合理处理好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和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和经济变化,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二是要改善信贷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和服务方式。要进一步转变现有的信贷管理理念,合理制定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方式,严格信贷审查,规范信贷审批,确保信贷投入总量适度、投向科学合理。要加强金融业务创新,紧密结合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创新开发适合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方式,支持企业争取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要完善贷款定价机制,结合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实际适度合理制定利率浮动幅度,实实在在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获得更大、更多的发展动力。三是要统筹兼顾,建立健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整体良性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适度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小微企业更好地发展。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不恶意压贷、随意抽贷,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支持地方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三)加强风险防范,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监测机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运行实际适时完善监测内容,搭建部门间信息交流平台,不断扩大信息共享,注重前瞻性风险分析,不断提高监测预警的有效性,为区域性风险防范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二是要注重基础建设。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开展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社会诚信教育等,帮助企业家逐步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理念、投资理念、风险应对理念等,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应对风险的防范和处置能力。要加强中介机构尤其是财务管理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中介机构,要加大力度坚决予以打击,进一步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各类信息的真实、准确。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多部门共用的企业信息共享平台,解决企业“四张财务报表”现象,推动企业信息透明化,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有效。三是建立健全区域风险处置机制。重点是要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依法合规的应急处置操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建立企业风险防范“防火墙”制度和救助评估决策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提高风险处置水平和成效。要建立企业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企业以及企业主责任,落实企业主责任承担,使政府救助真正体现公平、公正。

(四)创新管理模式,缓解企业担保难

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融资担保圈始终存在,由于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限制,企业担保圈无论是范围还是金额都在快速增大,其潜在的风险也日益放大。从近年来出现的各类企业资金风险事件中,由出险企业担保圈所延伸的风险远大于出险企业自身,更多的企业也是因为担保而引发自身的风险,防范担保风险已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是要创新资产抵押登记,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在企业实际的经营中,能被银行信贷业务作为抵押的资产品种较少,更多的资产由于诸多的原因无法用于贷款抵押,如苗木企业的苗木资产、部分企业持有的股权(如银行股权)等等一些资产,由于不能进行抵押登记,企业无法使用这些资产来办理抵押贷款,迫使企业转而寻求其他企业担保。要积极推进资产抵押登记改革,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地方实际的资产抵押登记模式,改进抵押贷款管理方式,帮助企业扩大有效抵押范围,以此也减少企业之间互保行为。二是完善土地、房产等指导价格调整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有关土地、房产等资产指导价格的定期调整机制,使企业拥有的土体、房产等资产价值尽量与市场价格相匹配,有助于提高企业贷款的抵押物价值,提高企业抵押贷款比例,从而减少贷款担保比例。三是推动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从当前担保行业实际来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结合当前经济运行的严峻性,需要重新思考担保业的发展道路。要认清企业担保圈风险化解与支持担保公司发展二者的关系,坚定担保公司扶持政策,转变担保公司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改变当前以商业化为主导的担保体系模式,逐步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又健康充满活力的担保体系。要坚持以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公司,探索建立行业互助基金或行业担保公司,逐步形成以非营利性担保行为为主、营利性担保行为为辅的担保体系,形成依法、合规、有序的担保行业,至少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减少企业间的互保行为,帮助企业缓解担保难题的同时进一步化解企业担保圈风险问题。

(五)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优化内部管理模式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但机会永远属于那些准备充分的人。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企业风险事件,这些事件引发因素或有诸多的不同,但以同一行业为例,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正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较量,一些经营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要好于那些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的企业。另外,从企业发展途径来看,较多的企业正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上有了质的突破,才有了以后无论在规模还是效益、实力等方面的飞跃式发展,而更多的企业则受制于经营管理能力而沦为平凡。而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较为严峻的现状,也正是国家经济发展调整时期,因此,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这次的时机,认真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重点是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水平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现状,为企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提高自身经营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第2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减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经营效益

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上缴的税费相对较多,除了正常税收外,还有很多服务性费用的支出,这为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带来的一定阻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税费进行改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为其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实体经济

想要了解实体经济,首先要对虚拟经济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掌握,虚拟经济是经济虚拟化后的产物,其除了融入资本化定价体系外,还加入了一些心理因素和技术要求,从而使价格呈现不同的波动,进而实现盈利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就是金融。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对的,不过在目前并未对其有一个明确的概述,主要是指除金融产业外一切具有法律效力的组织或者个体经济活动的总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减税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中的作用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减税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负担时的功效是有一定界限的,且随着行业的不同,其所带来的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第一,税收作为目前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不过为了保证我国各项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求,近几年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逐渐呈现负增长状态,财政赤字率正在不断增加,这足以说明我国整体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影响下,即使国家采取相应的减税措施,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所占的比例也是十分有限的。例如,在我国实施营改增试点时,全年实体经济企业的税负降低了5700亿元左右,不过同全国总体税收相比,仅占其5%,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减税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负担是十分有限的。第二,减税的实施需要以现有的税收制度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税制结构的制约。由于行业的不同,其所征收的税费情况也不尽相同,当然在制定减税政策时期其所体现的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尤其在我国推行营改增试点后,将原有的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了缴纳增值税,而原有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只有建筑和第三产业,也就是说这项政策的提出只针对建筑和第三产业实现了减税效果,对于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来说效果不大。第三,税收不仅是增加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职能,其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收入的有效调配也有着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税收所起到的经济调控职能有时要比收入职能要高。其具体体现在了税制制度的安排上。在现有的税制结构中,针对不同的治理问题制定了不同的税收管理制度,如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约束污染性、资源消耗型实体经济企业的;而企业所得税的制定则是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提出的相关优惠政策。不过在利用税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很容易受到调控对象经济活动规模的影响而存在一定差异,影响最终的调控效果。比如,我国在2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征收一定的矿产品资源税,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矿产品需求的增加,使得原有征收的资源税税额与现今的市场价格存在加大差异,导致资源税自身限制应税矿产品消耗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近几年逐渐将资源税的征收方式从原有的量征收变成了价征收。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税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要想发挥其真正作用,就需要确保其具有一定的规模(税率不能过低),以免影响调控目标的实现。第四,从税负的最终归宿分析,企业承担的名义税负与实际承担税负不一定呈正相关。在税负实际归宿问题上,由两方面的分析结论。一是从价格弹性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税负与价格弹性存在负相关。即当服务或者产品价格存在较大弹性时,其赋税是很难通过增加税负的方式转嫁的,相反,如果产品或者服务价格弹性相对较低,其是可以通过加价等销售方式将税负转嫁给买方,进而降低自身承担压力。二是从税制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则上,价外税和间接税较为容易转嫁给买方,而价内税和直接税则不容易被转嫁出去,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转嫁情况以及能否转嫁还要结合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弹性进行有效判断。例如,汽油会征收一定的消费税,而消费税属于价内税的一种,原则上是不可以转嫁的,但是由于市场中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不能直接取决于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消费者在接受油价的同时其实已经承担了一部分消费税负,可以说是实现了税收的转嫁,这时企业已经有原来的承担者变成了经手人,不会在收到税负压力的影响。第五,在现今社会发展中,企业的融资成本、房屋用地成本也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税负的增加有着直接关系。调查研究可知,现阶段金融和房地产行业在税负上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但是较高的税负压力并未影响行业的发展。反观其他行业,虽然可以将一定的税负转嫁出去,但是由于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其面临着高额的金融贷款、房屋租金或者土地租金等问题,并未因为税负的降低为减轻经营压力,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第3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工商管理,促进作用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国家的相关法律、政府的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国际政治形势,等等。在当今时代,我国充分利用良好的国际国内局势全力发展经济,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国若想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再上新的台阶,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个提高的过程与工商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手段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工商管理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的产生与经济行为的出现有关。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出于维护政权的目的,统治阶层都会以一定的形式对经济行为加以管控,而这种管控行为就是工商管理最初的表现形式。我国封建社会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而这种对商业发展的限制促使国家政权制定相关的政策并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而到了现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商业发展表现出极高的重视,同时对商业的管理也逐渐向科学化和现代化靠拢。在这种形势下,工商管理就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而被加以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工商管理体现出以下几种职能:

第一,工商管理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而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其加以改进与完善。工商管理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为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监督各行各业的经济行为,并对将要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严格的审核。

第二,工商管理作为桥梁而积极沟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国家基础性建设。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部分,其下属的部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沟通其他领域的建设。

第三,工商管理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工商管理的职能发挥对象主要是企业,所以其职能也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当前形势下,各大小企业所面临着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随时都会遭遇淘汰,而工商管理则给这些企业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使企业不至于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迷失。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发挥的作用

1.工商管理能够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经济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工商管理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宏观调节手段。

国家和市场的共同调控,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对经济的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宏观调控最为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不会因此消失。国家总的经济性质以及经济的发展方向等等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予以保证,而工商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引导。

从过去我们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思想等以及政府给与企业自的增多,导致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将经济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很少考虑人民的真正需求,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国家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力量,这时候必须发挥作用,通过工商管理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使经济的发展迈入正确的轨道。当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也要履行好其职能,通过工商管理的措施,将拉动内需为努力的方向,使经济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

工商管理的作用固然很重要,但是相关的监管部分需要注意到工商管理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其作用仅限于起到监管作用,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工商管理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经济的实际运作并不需要进行控制。在引导企业发展时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不能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而应该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鼓励企业开发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2.工商管理能够维护经济的发展秩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这也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序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如果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进行调节,就会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混乱,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纵观过去的发展来看,在每一次的经济危机中我国仍然能够比较好的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合理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工商管理的合理使用。把握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卡是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这也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有序性,一方面,它提高了企业入市的门槛,保障所有入市的企业都是合法的,也是合理诚信的,另外一方面,入市的企业都受到良好的约束和监管。一旦市场中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工商管理还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进行整治,以确保我国经济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始终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积极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积极的解决市场上出现的违法行为,坚决的打击伪劣、假冒产品。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维护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同时,还能保障消费者能有一个诚信、有序的消费环境。近些年来,相关的监管部门经常性的进行“打假”活动,这是工商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力措施。

3.工商管理能够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任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分配方式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改变,工商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一直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主要是由国家掌握,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渐的发展起来,我国的企业也从之前的主要由国家控制逐步发展为民营、私营以及跨国企业并存的形式,使我国的经济类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促使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发生。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不是一层不变的,而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革新,不断的促进我国分配制度和流通制度的多元化改革。从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主体仍然是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在保障多种经济并存和发展的同时还要起到监管作用,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才能进行。另外一方面,国家体制外企业的优秀发展经验和成果也需要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学习研究,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其他企业中去,保障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

但是需要工商管理部门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改革现有的经济体制,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不能够被动摇的,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形势,不能够全都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始终保持研究和学习的心态。对于企业的发展,要尽量的减少干预,让其自主经营和发展,减少他们的依赖性,增强它们的自主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工商管理能够控制经济发展的风险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竞争的出现必然会带来风险。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企业结构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我国,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企业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大的市场风险性。所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工商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采取措施加强控制经济社会中的风险。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减少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伤害,使我国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而其中工商管理职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帮助我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工商管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各种作用,对经济行为的主客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对工商管理的监管给予支持,配合工商行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赛事经济;品牌战略;新媒体

1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宣传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载体信息传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媒体不同,新媒体有着受众大、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渠道多等显著特点[1, 2]。

A.受众大:与传统媒体显著不同,新媒体凭借着数字技术,依托互联网的信息载体,使得短时间内多元化、多媒体信息传递打破了时间、空间局限。故此,报纸、电视、调频收音机收听新闻等滞后时间及受固定信息接收地点限制的传统媒体一度受到严重冲击。同时,因新媒体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同时满足了人们实时互交[3, 4]。而这一切,均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98亿,较2014年底增加42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8%,较2014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同时,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4年下半年增加了0.9小时。预计2016年中国网民将达到7.5亿,同时移动互联网网民将达到7.3亿。

B.成本低:因新媒体的信息载体是数字技术,本身无需实体承载,而仅通过网络传播,因此节省了因载体宣传或派发而产生的人工成本(如报纸的销售产生的销售成本)。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采用的是卫星或同轴电缆或光缆传输,基本可实现讯息的实时传播,故此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节约了因事件的发生到编纂再到传播而产生的时间成本。此外,新媒体传播信息无需销售载体,自然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节省了因销售、贮存、运输信息载体所产生的成本。因此可知,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成本低廉。

2 近年来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体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同样,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马拉松运动也越来越成为大众娱乐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拉松赛事是国际上非常普及和深受普通民众喜爱的长跑项目,全程距离共计42.195 公里,分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四分马拉松三种。作为一项全民参与性的群众性体育赛事,马拉松赛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民众参与,同时,不同距离的设置也能够满足参与者的多样化运动需求。因此,自2011年以来,国内马拉松赛事举办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该赛事随着参与人数逐年递增,也开始呈现以下特征。

2.1 赛事全民化,锻炼普及化

随着2015 年11 月16 日,国家体育总局了《2014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6-19 岁人群在校外经常参加的各种体育锻炼项目中,“长跑”项目对应的人数百分比为18%,2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 “健身走”和“跑步”,百分比分别为:54.6%,12.4%。这表明跑步已经成为普通民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马拉松赛事获得了民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这也使得参赛人数在近年来不断攀升,赛事的普及和宣传程度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据统计,2011 年全国参加马拉松赛事人数共计41 万,2012 年有50 万人,2013 年增加到75 万人,2014 年参赛人数超过90 万人次,预计2015 年国内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人数将达到150 万人。以北京马拉松为例,2011 年北京马拉松的3 万个参赛名额用了6 天时间才报满,2012 年用了3 天,2014 年只用了13 个小时就全部报满,半程马拉松甚至还采取了“抽签摇号”的方式,而中签率却只有14.2%。相比较而言,2014 年举办的上海马拉松赛更受欢迎,1.8 万个报名名额仅仅4 个小时就被一抢而空,其火爆程度堪比春运抢购火车票。此外,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人除了职业运动员、普通民众以外,企业高管及员工、娱乐明星、赞助商合作伙伴、媒体从业者也都加入其中。专业化的马拉松赛事通过融入多元化、大众化、娱乐化、时尚化等要素,使得马拉松赛事名副其实的成长为全民健身事业的“模范代表”。因此,参赛人数的增加和赛事普及程度的提高,不仅反映了马拉松赛事的受欢迎程度日益加深,也折射出该项赛事在我国的推广已经具有显著效果。随着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马拉松赛事将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重要体育赛事平台,更有利于全面健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5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调优结构;建筑经济质量;作用

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在建筑行业的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对调优结构的探讨和分析,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经济质量的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1.建筑行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发展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并且缺少相应的骨干企业和带头企业,对行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小,建筑企业的数量比较少,实力相对较弱,对发展的后劲有所欠缺。建筑行业发展落后情况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分布分散化

随着经济的增长,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规模还比较小,分布情况相对比较分散,虽然现在建筑企业在不断调整,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结构单一的问题,各种建筑企业的结构相似化情况比较普遍,内部管理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似,这就使得建筑行业不能优势互补,没有有效的发挥自身优势。

1.3效益提升慢

随着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建筑业的规模比较小,产品的数量比较多,对于一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品还比较缺少,由于资金、规模、技术的制约,一些建筑企业大多数承担一般性的工程项目,这就造成效率不高、行业结构简单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也制约了建筑业效益的提升。

1.4专业水平较低

在当前建筑行业规模比较少,小型企业相对较多,使得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其中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缺乏高水平人才、设备相对简陋、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很难实现专业化的经营和生产。

2.调优结构的具体内容

2.1调整组织结构

在组织结构调整中,要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调整的目标应该以大型建筑企业为主,其它中小型建筑企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形式。在建立大型的建筑企业过程中,应该加强管理、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建筑经营的竞争力和管理能力。注重对建筑行业的引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升专业化水准,提升对建筑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促进市场竞争份额的占据。

2.2调整体制结构

在调优结构中,体制结构是建筑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随着建筑体制的改革,对所有制结构进行完善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主要的调整方向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集体建筑企业或者是国有建筑企业,运用合适的方法,如出售、拍卖的形式来转变成个体私营建筑企业,鼓励和支持一些新办的进驻企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私营建筑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和探索公有制建筑经济形式的多元化。根据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实行多元化管理和运营模式能够促进建筑经济结构的优化,确保建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针对性管理。加强建筑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方式的探究,制定有效的调整方案,能够有效的推动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

2.3调整门类结构

在调优结构中,对于门类结构的调整应该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分类标准进行,规范建筑行业,对建筑行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现代建筑行业应该由建筑安装业、咨询业和建筑工作监督、管理等三大类别构成。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加大对建筑门类结构的调整,确定建筑发展格局。

3.调优结构在提高建筑经济质量中的对策

3.1提升建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行业中,根据目前建筑工作中对综合性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1]。推动建筑设备研发创新,更应该对现有建筑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建筑经济结构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对相关的人员进行指导,更好的培养实践、创新性人才,为建筑经济质量发展提供人才队伍的支撑[2]。加强对设备的运用和引进,充分运用高科技设备,对传统门类和产品进行改造,提升科技含量,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建筑经济质量稳定发展。

3.2注重市场方向和份额

在建筑行业运作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整体作用,做好市场调查,结合市场的具体情况,对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建筑企业的效益[3]。并且根据全球化建筑发展方向,注重市场方向的展望,把握市场需求,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建筑行业结构,加强对建筑经济质量的建设工作,提升建筑企业的发展动力,不断扩大建筑行业的市场份额。

3.3加强领导,注重建筑经济质量的管理

通过加强领导,对建筑经济质量管理进行规划,制定相应的领导体系。对设备、人员的管理要科学、合理。在建筑行业运作的过程中,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设置专人对建筑工作流程进行不定期或是全程的监督检查。提升监督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人员对于建筑行业运作过程综合进行分析,制定相关的预防调整方案。对于建筑流程中日常检查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不仅包括工程进度、设备使用情况记录,还应该包括工作量的记录和安全措施的维护情况,以此来分析、保障建筑经济质量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进行。通过加强管理部门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更好的确定建筑生产方案,推动建筑经济发展。

3.4促进建筑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

在建筑行业中,推动建筑企业之间的兼并与联合,发挥自身的优势,互补自身的不足。将一些效益较低、经济管理不佳的企业,对结构进行调整,或者与一些优势明显的企业进行合并,以此来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支持和鼓励建筑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构建创新工程,名牌企业,优化结构,扩大资本,进而实现建筑经济结构优化行业调整的目的。鼓励建筑企业对经营方式转变,从产品经营模式转变成资本经营模式。一些有经济、技术优势的建筑企业应该敢于接受一些挑战,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其它建筑企业的兼并,或者购买其它建筑企业的股票,扩大自身的规模和资金链,优化建筑经济结构,从而提升调优结构的经济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调优结构在建筑经济质量的分析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提升建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市场方向和份额、加强领导,注重建筑经济质量的管理、促进建筑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经济质量的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重.建筑企业经济质量问题研究[J].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15(08):17-23.

第6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摘 要 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加强和重点的转变,企业的竞争不再限于产品、服务方面的竞争,也表现在品牌、企业文化方面的竞争。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作用。本文对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途径进行了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文化软实力 核心竞争力 作用机理 一、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企业文化软实力由物质力、精神力、行为力、制度力组成,在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精神力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软实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精神力对物质力、行为力、制度力均有一定影响,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作用力。

(一)精神力的提升作用

企业的精神文化包含企业道德、价值观、精神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对企业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灵魂,对企业的全部活动产生影响。因此精神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二)物质力的提升作用

物质力体现了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产品、技术、品牌、企业形象多种因素。现代消费者对服务和品牌的重视程度加深,企业产品竞争从质量、价值转变为品牌和服务竞争,这种竞争属于技术和文化竞争。竞争重点转变使企业增加了对技术和文化的投入,由此带来的差异优势替代价格优势。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能够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企业不仅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为客户提供富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以文化为枢纽确保和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可持续性发展,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三)行为力的提升作用

从行为方面来看,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员工行为方式即员工受到企业统一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实现多种生产技能协调和技术有机结合效果的组织运行。行为力是企业员工组织纪律、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的表现,如果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就会形成为企业服务的价值理念,积极参与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行为力作为催化剂能够为核心竞争力带来提升,但需要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上,并在企业范围内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渗透。

(四)制度力的提升作用

制度力是企业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企业民主、决策方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其他行为规范。企业的制度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根据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制定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战略。制度力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可靠的保障作用。企业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发展制度力,建立完善的制度,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水平

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能力,首先要对加深对企业文化含义和作用的认知,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够理解企业文化对其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加大对政策、资金、管理的投入,增强文化建设力度。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对其所包含的不同层面进行明确的界定,分析各自功能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实现对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健全企业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而是企业在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较强的过程。企业要形成并发展独特的文化,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将文化制度建设作为工作重要环节,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引入文化建设,加大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投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顺利。

(三)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理念

企业文化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具有稳定性,但企业需要与时展保持同步,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发展。企业要以文化软实力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顺利时展潮流,借鉴和参考其他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时俱进,使企业文化具备时代特性,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企业应该在文化建设过程树立创新意识,提高企业文化内容和内涵的丰富程度,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外部市场环境有机结合,保证文化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软实力为企业高效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依据,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的文化,能够顺应市场竞争趋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企业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制度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一、运筹降低工程成本,其基本措施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材料采购:按“三比一算”的原则可根据企业内部招标的原则,公平竞争择优选择材料,并根据设计要求采购定型材料,减少损耗。

2、合同承包、技术革新:按市场经济管理范例自定位招标;充分的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用科技手段增效。

3、编制实际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减少二次倒运材料节约上下功夫,控制好几个主要施工环节,特别是混凝土施工、主体砌筑、钢筋制作及室内外装修阶段。

4、作好技术洽商、更改签证:甲方要求修改或变更必须及时作好签证,包括材料差价。

5、现场管理和机械利用:均衡材料、劳动力进入现场保证流水作业和工期;现场用工尽量减少合同外用工,尽量按平米包干或分项承包,以减少费用。

6、材料控制管理:随着工程进度及时调整现场周转材料,做好材料退库工作,减少材料二次周转费;作好材料的验收和核算工作,进入现场的材料必须数量准确,不准估计收料。

7、文明施工费用补偿:按国家规定发生的项目费用纳人工程造价。

二、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l、项目部是成本控制中心,其成本核算对象是项目部的各个单项工程材料成本。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

成本控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有商务部会同项目经理部共同确定项目材料成本计划;

(2)项目经理部编制目标成本;

(3)项目经理部实施目标成本;

(4)商务部会同工程财务部、物资部、生产管理部共同审定项目成本报告,监督目标成本的实施情况;

(5)项目经理部、生产管理部、合同预算部、工程财务部对反馈的工程信息进行分析考核,具体程序如下:

项目部在承揽工程后,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工、材料、机械的成本计划,对该工程进行成本预测,并将成本计划报预算部审验备案;项且部根据计划成本,按成本项目制定出目标成本,财务部门会同合同商务部,生产管理部以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为依据对成本实施控制。

2、建立严密有效的项目成本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3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项目部全过程中融人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第二个层次是在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专业岗位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算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于被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

3、项目成本控制重在落实:

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要逐项循序地进行落实,责任到人,按照制度和有关章程办理,努力抓出实效。在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1)掌握工程基本情况;决策层及管理层要通过调查而了解该项工程的标书编制情况。定额的费用、取费标准、中标价、主要工程量、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掌握进人现场施工队伍的技术状况、人员素质、设备能量、工程工期以及要求的开工竣工时间、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和有效的施工方法。

(2)分解成本控制指标,高度重视主要成本项目;

在工程施工中,主要成本项目是工程直接材料,它在直接成本中一般要占60%以上,所以,应高度重视该项目的成本控制,它是降低成本潜力最大的成本控制项目。首先,要从价格上予以控制。

(3)机械使用费的控制;合理确定机械台班定额,把单车单机核算落实到机型和操作者个人,做到事前测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争取超额完成台班定额工作量,同时,注意控制机械设备的维护成本。

(4)控制人工费成本和现场经费;一方面抓好人员编制,定岗定员,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要精干、高效,尽量缩小中标人工费与实际工资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注意间接费用的控制,保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特别控制招待费、差旅费、

办公费、电话费、低额耗品的耗用等杂项开支。

三、施工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提高效益的主要措施:

内部控制制度要求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施工的组织者,项目目标全面实现的第一责任人,因此项目经理当然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成本控制原理告诉我们:实现项目成本控制要从确定目标开始,实现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及时反馈项目内部信息就成为成本控制过程的关键。项目内部成本发生的信息是通过项目核算实现的。因此,也可以说项目核算是项目成本控制的手段,但是成本控制又不是消极反映成本支出的概况,它是一个控制影响成本诸因素的管理,成本控制不是孤立的职能,不是成本核算责任人的任务,而是全体参与者共同的任务。实现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应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l、建立成本责任制,完善成本控制运行机制;,

(1)健全成本责任制。成本控制与经济责任制相互补充,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主要条件,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又是保证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落实成本责任是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

(2)建立完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控制施工费用的支出,防止损失和浪费,对施工各项费用应分别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

(3)提高全员成本意识,以效益引导分配是落实成本责任,提高全员成本意识的重要手段。

2、实行对企业成本影响因素的全过程控制;

(1)项目部应对项目目标成本进行分解,落实项目各级人员的成本责任和奖罚办法,并与项目各级人员签订成本目标责任合同,提高项目各级人员的成本意识,以动员全员参与项目的成本控制。

(2)加强劳动工资管理,特别是加强劳务队伍的管理。

(3)加强物资管理,降低材料消耗。

(4)加强设备管理,提高完好率,利用率和装备效益。

(5)加强质量管理。

(6)合理设置项目管理机构。

(7)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及时进行成本分析,落实成本改进措施,使各项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在企业内部挖掘潜力;

(1)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管理人员以身作则,直接掺与项目施工工作管理,在人工费用上控制不必要的浪费,并且能更好的减少劳资纠纷产生的矛盾,影响工程。

(2)充分利用企业和市场上的机械设备以节约工时,创造效益。

(3)在材料利用上加大力度,工程中能用的材料必须合理利用,不能盲目的购销材料,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小到一根钉子。

参考文献

1、邢德芬:关于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低温建筑技术,2005

第8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形势却并不乐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的生源质量和数量都在下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师资也在不断流失。在这种情况下,生存和发展就成了大多数中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职教育缺少强有力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不象普通高中,有高考指挥棒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引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针对这种状况,教育部提出了“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竞赛”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带动下,相关部门组织了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一时间,技能竞赛在职教领域成了热点名词。

技能竞赛能不能给迷雾中的中职教育点亮一盏灯?能不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目前来看,技能竞赛对于推动中职学校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各中职学校和广大师生的认可,下面我就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技能竞赛对提升中职教师综合能力的作用

任何一个学校想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指导老师,这就推动学校想方设法来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就会增加。

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必然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竞赛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达到“言传”,同时还要“身做”,使得教师既要做教练员、又要做陪练员,从单纯的书本教学任务转向研读职业标准、参与工作过程、通晓竞赛规程,并对学生“手把手”地教。竞赛会迫使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思考学生能力不强和课堂效能不高的症结,刺激职业学校教师强化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说,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教师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横向联系,进而有利于教师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增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的能力。

二、技能竞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在考试中被“淘汰”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了中职学校,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和自觉性都较差。此外,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传授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教学,这种源于普通教育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方法,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让中职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功的感觉,也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技能型实用人才。

而技能竞赛则可以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技能竞赛还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各类技能竞赛锻炼自己,看到中职学校的学习同样可以丰富多彩、充满挑战,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进步和成就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校内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9篇:实体经济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培育

一、引言

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知识取代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重视知识,进行知识管理对于当今的企业至关重要。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把企业做强做大,并求得长期发展,必须很好的运用知识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所谓知识管理,指的是通过知识共享,使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场合和载体传递给恰当的人,以实现最佳的组织决策,从而运用整体的智慧来提高整体应变和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组织的绩效。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分享、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环节。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在所具有的战胜竞争对手的根本的本领。这里的“能力”所强调的是完成某项工作或者做某件事情的本领。“竞争力”主要是说明战胜竞争对手的本领。

知识是人们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我们的企业要做的具体工作就是对知识的有效应用,将知识转化为一种本领或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相关的知识和知识的有效应用的长期积累和整合的结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三、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一)知识获取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知识的获取能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促进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

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是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主要方法,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尤其是制造业。创新研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拥有的知识数量和质量。而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获取工作,为企业研发人员提供了高效的知识检索和知识存储环境。知识获取后将其进行存储,将这些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存储,通过将已有的知识用到新工艺或新问题中,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财富,从而促进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

(二)知识转移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知识转移的目的是组织将已存在的知识有用化,以组织的能力将其加以整合、扩散,使之使用更方便、更容易。知识转移的能力体现了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企业如果能够快速的将知识有用化,就能够迅速的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技术转化能力越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越强。可见,知识转移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另外,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也有助于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组织中的知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多的员工中,也体现了组织管理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也就能够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知识分享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知识分享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应变和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表现为及时准确地获取市场变化信息和根据变化信息及时做出反应两个方面。前者能力的提升有赖于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而后者能力的提升,就在于企业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水平了。企业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水平越高,那么“反应”的速度就越快,“反应”决策的正确率就越高,也就是企业市场应变能力越强。知识共享将促进企业将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过程,从而推动企业的市场创新,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四)知识应用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够降低企业边际管理成本。知识应用与创新对企业管理成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时间机会成本和管理时间机会成本,从而使边际管理成本递减。

以数据库、系统仿真技术为基础的各种计划、生产、经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如制造业采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AM(敏捷制造)、FM(柔性生产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实际上是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使企业的生产管理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管理系统,企业内外各种信息通过收集、整理、传递,形成决策知识。

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社会生产的价值构成的主力。在优秀的知识管理系统中,企业传统的管理层次,组织结构和地域限制将被打破,这将使企业中的员工利用知识更多地参与企业运作。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使知识进一步脱离企业的员工成为独立的企业资源,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立学习型组织,提高知识转化能力

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学习各方面知识,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未来企业最有竞争力的组织,是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通过对企业员工培训、对外合作及实践中创造学习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及结构和整体的素质,在不断修炼过程中增加企业专用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培育知识型员工,不断地提高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知识资源的转化能力,这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二)转变管理模式,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要保持核心技术能力,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保证企业组织机构合理,管理优化,效率最高,效益最佳,企业在竞争中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能力。

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转化成了集体所有的企业能力,并通过进一步的整合形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只有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有助于推动专业研究人员的创新意识并取得研究突破,获得研究人员自我实现的工作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新知识源源不断的源泉,更是维持核心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保障。

(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使企业的知识、信息系统化,使其应用更方便,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支持。

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生产秩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MIS的开发。因此,为适应MIS的开发需求,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

(四)建立“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建立“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知识是需要共享的,知识只要在共享与交流中才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因此要营造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引导企业员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创造合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员工加强交流,既可以进一步增加凝聚力,又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 盛小平,马德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理论与探索,2007,(4):447-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