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范文

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

第1篇: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然景观元素;茶饮空间设计;应用;意境

茶文化自古以来就以高雅脱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茶饮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饮空间设计应贴近自然,营造一种古朴、开放、幽静的饮茶氛围,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彰显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从这方面来说,自然景观元素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与价值[1]。

1茶饮空间概述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的早期茶空间主要以茶肆为主,到了唐宋,又出现了供人饮茶与休息的场所,称为茶馆,这时人们对茶饮空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习惯,改变着人们的饮茶方式。而宋朝作为我国茶空间的兴盛时期,茶坊、茶馆等已经不单单具有餐饮功能,同时还是社交、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2]。经过历史的更替以及时代的变迁,茶空间的设计有了更多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丰富的茶文化,还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活动的局限,在家居空间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目前,国内外对茶饮空间并无明确的说法,然而,从以往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得出以下概念:广义上说,茶饮空间主要是指所有与围绕茶进行的活动有关的空间形态;而从狭义范围来讲,茶饮空间则是指当前人类生活中为人所用的与茶相关的空间,即能够供人使用、观赏、理解茶文化、满足消费者之于“茶”的需求、满足与茶相关活动的空间环境[3]。近年来,我国的茶饮空间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人性化的特征,这也使茶饮空间有了更多不同的解释与外延。

2茶饮空间设计的意义

2.1茶饮空间的功能性

现代社会的饮茶活动,更多的是享受茶文化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感。茶饮空间的合理设计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意境,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实际上当前的茶饮空间不仅仅是提供饮茶服务,在饮茶之余,也强化了休闲、商业洽谈以及购物等功能。茶饮空间意境的营造能够刺激人们去想起这些原本由自己提出的需求,进而使这些功能真正地在茶空间中运转。在商业活动中,茶饮空间的意境营造与人们的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良好的意境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进而对产品产生好感,刺激消费需求,这也是为双方提供优质平台的潜在因素。另外,从茶饮空间本身考虑,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感官与精神享受,更要弥补功能空间的不足,满足饮茶者全方位需要,完善的茶空间环境一般包括提供服务的门厅、展示区、茶艺表演区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同时要在各个功能空间里营造出合适的空间氛围,缜密而忠实地呈现出空间的整体意境[4]。

2.2茶饮空间的文化性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抒写了灿烂的一笔。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的茶文化逐渐黯淡,尤其是青年一代对茶文化了解甚少,这极大地限制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引起社会各界对茶文化的关注,使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期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5]。茶饮空间是茶文化最直接、具体的载体,对茶饮空间环境的营造有利于提升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使茶文化在当今时代体现其独特的价值。

2.3茶饮空间的审美性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茶饮空间的意境营造也更加灵活多样,不仅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茶文化特征,而且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不论是内外部的协调还是茶饮空间自身的意蕴塑造,都融入了变化与统一、对比协调以及韵律等设计手法,精准地对茶饮空间进行有效分析,然后就整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人流走向等方面作出了科学的布局设计。另外,茶饮设计的室内装饰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色彩的把握以及肌理整合等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茶空间营造出和谐、幽静、曼妙的饮茶意境,使客户在饮茶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到来自茶本身的美,更能够陶醉于茶饮空间环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审美体验。

3自然景观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1天然植物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同时也伴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的问题,对此,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强调绿色生活,这不仅仅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必然策略,也是人们对优雅生活的实际需求。植物具有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功能,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室内装饰材料,它不仅能够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而且具有观赏性,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尤其是在茶饮空间设计中,更能够营造一种幽雅、宁静的意境氛围,吸引广大消费者。一般情况下,在对茶饮空间进行设计时,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由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茶饮空间的入口以及窗户位置可以放置一些植物,在建筑的门廊上部以及墙面部分则可以采用绿色装饰品,营造一种幽雅的意境。通常,为达到内外部景观的完美统一,还融入了盆景的元素,这能够体现出茶饮空间的生态性特征。在室外的空间中,往往会利用天然植物作为分割,使组织空间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对于大面积的茶饮空间,可以利用植物屏风、花池等对空间进行点缀,不仅能够使空间功能得以有效的区分,而且保持了整体的开敞性与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另外,在通道走廊地区摆放盆栽植物,也能够起到指示路线的作用,为客户营造一个幽雅的茶饮环境。

3.2山石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我国园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堆山叠石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茶饮空间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地应用。我国的茶饮空间叠石设计大多是借鉴日式山水庭院,体现了不同的茶饮主题。大部分茶饮空间注重营造禅意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佛教文化,在这种意境下,饮茶者凝神静气,别有一番情致。另外不同的区域环境,茶饮空间环境设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公共区域如酒店、宾馆,可以在大厅内设计叠山空间,然后再与流水、草木相配,这种微观景物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极富生动性与趣味性。在一些靠近角度的位置,则可以采用碎石、花木搭配,营造出真实、自然的空间环境,使茶饮环境更加活泼、充满生机。

3.3水景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水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除了能在生活中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外,还能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这也是我国室外环境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元素。在茶饮空间的设计中,引入水景,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与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使人们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享受该环境带来的乐趣。现代的大多数娱乐场所都设置了水景,主要包括动水与静水两种形式[6]。西方国家常用喷泉、瀑布等形式来对建筑环境进行点缀、美化,而我国现代空间设计多采用大面积的静水,视野更加开阔,营造出以静制动的韵味,这也正符合茶饮的意境要求。通常,在茶饮空间设计中多引进溪水,水景环境与茶饮文化实现了有机统一,使人们仿佛回归自然,从中感受到饮茶的乐趣。

3.4室内外材料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茶饮文化与生态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从某种程度上说,饮茶体现的是一种生态、幽雅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对茶饮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时,大多数设计师往往将室外的天然材料引入其中,比如在茶饮空间设计中采用青砖、卵石等,这些材料来源于自然,能够营造出质朴、纯真的环境氛围。除此之外,茶饮空间的内部环境设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麦穗、竹子、石器等元素信手拈来,将其融入茶饮环境中,不仅符合我国现代装饰的生态要求,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茶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品位[7]。在茶饮空间设计中,也存在室内元素向室外引出的情况,室内元素多指家具、灯具等,其在室外的有效规划设计也是我国空间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8]。比如在室外茶饮空间设计中,为了营造美的意境,可以利用灯具元素,将其串联,经过科学设计应用到室外环境中。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灯光的不同颜色与强度,营造出温暖、舒适的意境,使客户获得丰富的饮茶与审美体验。

4结束语

作为现代设计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景观与茶饮空间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科学的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绿色、幽雅、曼妙的环境氛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自然景观元素在室内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元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发挥其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优越性,这在当今社会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国栋.茶馆及其社会空间[J].研究,2014(6):100-107.

[2]王小乐.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在仰山禅茶体验区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4(1):76-77,96.

[3]黄晋云,徐亮.浅谈信阳茶文化影响下的餐饮空间设计(上篇)[J].大众文艺,2015(20):95-96.

[4]罗宏.茶叶初传时期吐蕃人对茶的认识及利用[J].研究,2013,(2):66-73.

[5]郑苛,赖钟雄,孙云.竹器在茶室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5(5):48-52.

[6]王熹.澳门传统茶楼的文化图景--以《澳门乡土茶事》为中心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4(2):114-120.

[7]关剑平.唐代饮茶生活的文化身份--隐逸[J].茶叶科学,2014(1):105-110.

第2篇: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范文

茶馆设计的研究背景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茶馆是茶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者的一面旗帜。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深深根植于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天地人的生存和社会价值体系中。中国现代的茶馆设计是可以从传统的装饰元素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使茶馆的室内既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自茶馆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繁荣景象胜过从前达到盛况,发展前景大好。现在茶馆消费已经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时尚消费。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 茶馆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

本人所搜集到的有关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研究的文献仅限于国内,暂没有国外有关的研究文献。国内的研究文献如下:周文棠,《茶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琼音,《茶文化在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是对茶文化以及茶文化在空间环境中运用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朱家骥《九州茶馆》将大江南北的茶馆特色容于一书,与天下爱茶人共赏茶馆的美好特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王彦宇,《成都茶馆空间研究》对成都茶馆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成都茶馆空间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张鸿雁,《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本书首先从中国城市社会问题进行了讨论向读者提问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休闲选择是什么?启发读者思考问题的新的角度,引发读者在以杭州茶馆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分析杭州茶馆休闲的未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徐明明,《室内环境的情感设计―由茶馆设计谈起》从人类情感角度探讨情感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对茶馆设计和茶馆情感设计进行的详细的阐述,青岛大学,2007年;费洁,《茶馆空间设计探索》对当代茶馆的空间功能设计进行阐述,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07年;叶青,吴凯,《浅析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对茶馆室内空间的装饰、材料、光影、布景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分析,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08年;叶萃萃,《解读茶馆文化领域设计风格》对茶馆设计风格的多样化进行论述,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商子庄,《中式茶楼设计元素指南》中从中式茶楼空间设计元素、前台设计元素到包房设计元素解读了建筑构件、家具、灯光、陈设等设计的方方面,2008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的学术性强,书中用5章内容介绍中国茶馆的历史,在第六章中向读者展示全国各地的茶馆文化背景和经营特点,对全国茶馆做了整体的概括,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以上文献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文化和茶馆的设计进行论述和分析。

2.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在茶馆设计应用中的研究状况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琳琅满目,不胜枚举。除古建筑文化、脸谱文化、民间剪纸、古典装饰文案这些意象之外,像中国文字、中国印、中国颜色的“图腾”、中国重大发明创造、创举类、中国古城风貌、中国服装、中国绘画,这些能够代表我们国家的尊严、民族利益、风俗习惯和中国符号,都可以视之为中国传统元素。在思想上有卓越体现的“儒”“释”“道”精神也属于中国传统元素的范畴。都可以将它们作为装饰元素体现到设计作品中。茶馆设计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小领域。环境艺术设计是近年来的新兴学科,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它涉及到美术、建筑、园林、装饰、雕塑、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营销学、设计风格流派。作为现代的室内设计师应该重视对历史的继承和传扬,一些室内设计师应及时端正态度,不能在西方的强势文化影响下盲目迷信西方。茶是我国的国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茶馆的设计应注重将中式元素的风格以及设计理念自然的融入其中。我国室内设计方面在唐朝已经蓬勃发展,明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些成果对同时期内其他文化领域里的设计都有影响,很多家具、家居在细节和局部上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多年来,室内设计师们一直喜欢将中式元素运用到的设计中来,有时是纯粹的中式风格,有些时候则是将中式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如何运用中式风格,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一个称职的中国设计师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材料和制造工艺上质的飞跃,这对传统的取材和手工技法是巨大的冲击,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式风格的设计是不变的立场。作为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者,我们有必要把中国元素融入室内设计中,随着全球化的东方潮流和新式古典主义的流行,它又重新发掘出我们中国文化的精脉,并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作用。

2. 石家庄茶馆室内设计现状研究

在石家庄有中式风格代表性的茶馆装修中,划分的空间功能普遍有前台、商品展区、包间、散座、卫生间等。前台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清洁的,礼貌的,也有的是琳琅满目的,或者是简约典雅的。前台是茶馆首先和顾客沟通的地方,一般设在茶馆的进门处,很多情况下,它可能是顾客的第一印象,往往评价就在一眼之间决定了。那战国策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影壁,给人在情感上一个过渡的空间。货架多采用玻璃柜,多宝格也很常见,灯光一般匹配三个等级,使整个空间即柔和又明亮,有层次感。茶馆基本都设有商品销售区,位于石家庄市图书馆对面的悠哉茶馆,给人感觉上此销售区没有那么强烈的功利目的,它的存在不在销售而在展示,展示文化、品质、格调,让人感觉亲和。散座设在一个比较宽敞的空间,视空间的大小放置合乎比例的桌椅,每一桌四到六张椅子。桌与桌之间的距离应为两张椅子的宽度,以方便顾客出入自由。装饰物包括氛围摆件、挂件等,具体可以使:绿色植物、插话、雕刻品、雕塑品、金银器、古铜器、瓷器、陶器、玉器等收藏品,剪纸、泥人、脸谱、织绣等地方民俗品、工艺品,琴棋书画等等。查阅资料,对石家庄茶馆设计的理论著作可谓凤毛鳞角,不易查见。石家庄文化和茶馆文化各有其内涵,两者的结合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研究茶馆设计的意义

第3篇: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式;隔断;创新;茶室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57-01

茶室设计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文化,所以,茶室设计从硬件到软件,从装修到装饰,从静到动,无处不在。将中式隔断运用到茶室设计当中,这便是该茶室设计魅力所在。以现代人的审美为标准,将传统元素融合到现代设计当中去,组合成富有文化气息的茶室设计,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将中式的隔断创新的应用于茶室空间中。

一、中式隔断的分类及特点

(一)中式隔断的分类

纵观隔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隔断是中式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式隔断一直在继承和发展,种类繁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按材料:立板隔断、玻璃隔断、金属隔断等;(2)按用途:办公室隔断、卫生间隔断、客厅隔断、橱窗隔断等;(3)按功能:家具隔断、屏风隔断、门隔断、帘隔断等;(4)按形状:高隔断、低隔断等;(5)按性质:固定隔断、活动隔断等。

(二)中式隔断的特点

板材隔断:它的制作多数是以较为轻便板材建造而成。不需要建造龙骨,可以将管线布置在其中,相对而言板材隔断成本较低。此隔断与传统隔断作对比,它硬度更高、防潮、保温隔热,阻隔噪音等优点。(1)骨架隔墙:顾名思义它的受力支撑是龙骨。制作材料较多,可填充保温隔热材料;(2)砌块式隔墙:用砖块砌成多在农村毛坯房中使用,和其他隔断相比它更为坚固,保温和隔音效果好,一旦砌成,不易拆卸;(3)活动隔墙:在日常生活中推拉隔断是比较常见的,组装简单便捷,在大空间的分隔上比较常见。便于调整随意性较强。

二、中式隔断在茶室中的创新性分析

在设计大发展的当代,想要做好一个完美的设计单凭好的创新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改革它的外在,本质却触及不到。要想发展就要创新,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式隔断艺术的尊重,隔断的出现在中国已有千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式隔断也在不断的创新当中,当时不管怎样创新他的灵魂始终不变。虽然中式隔断艺术只是传统文化的小小一部分,但是它在古典装饰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将中式隔断运用到当代茶室当中,是对中式隔断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有继承就要有发展,发展就是创新,中式隔断的融入不单单只是放在里面,而是要互相影响,变化,它的创新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形式上的创新。中式隔断艺术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形式上的创新是隔断转变到当代的关键一步,将其简化,变换造型,看似简单其实是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结晶,其实是把当代时尚元素融入到中式隔断艺术当中,使之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在1970年以后,世界经济的大发展,人们走入新一代的办公室,不再是互相通透的办公形式,而是将隔断运用到办公室中,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到现代我们所熟悉的隔断式办公桌。

2.表现方法的创新。表现方法的创新主要是材料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手段的提高。隔断的材料变得多种多样。隔断的种类逐渐增多,从单一的纸帛、木质等简单的材料发展成为玻璃、金属等有机材料,比如近年来深受人们所喜爱的艺术玻璃,都是利用高科技手段造就出来的产物,中式隔断和高科技手段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对隔断的表现提供了新的方法,对它的生产效率也是大大提高。

3.应用范围的创新。中式隔断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发展至今足以说明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式隔断艺术的虽然稳重和低调,但是它的适应时代的能力是强大的。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代,中西结合越来越密切,审美不再有国界的限制,中式隔断要发展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式空间设计中,从古板走向时尚。中式隔断走出室内空间,走向新时代的公园、广场等公共休闲区域。随着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式隔断的创新不单单融合本国文化,要想跟随世界的脚步,还要融合到世界大文化体系当中,中西结合给中式隔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创新过程中中西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中西文化打破并融合在一起。

三、结语

中式隔断装饰元素在现代茶室设计中是不可替代的,在新中式茶室设计中,将古典中式元素运用到当代空间设计当中使得过于稳重的古典中式的装饰元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迎合了年轻的商务人士的风格,年轻又不失稳重。这种新旧的结合,使得新中式茶室空间设计散发光彩,大大吸引了年轻人走入其中,茶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在茶室也能体验到外来休闲场所的高品质的生活。中式隔断的继承与发展不只是作为口号进行宣扬,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创新的前提是要对中式隔断做深入的了解,找到它的本质,围绕本质进行深入的创新。创新是要发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照搬。我们应该立志于将古典中式隔断艺术和当代茶室空间相结合,不断设计出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品。

参考文献:

[1]蔡勇.茶艺馆[M].沈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第4篇: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范文

记者:你好徐总,请问我们在这个时候举办“齐鲁茶商高峰论坛”具有什么样的背景和特殊的意义?

徐秋鑫:首先感谢资深茶人、茶界营销专家张阳先生,他专程远道而来与大家分享他的思想盛宴!

至于说到本次论坛的背景,我想大家都注意到了,目前茶叶流通渠道面临着的巨变。中国的茶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茶行业的问题甚至比其他行业更严峻,因为茶行业仍属于零散型产业,市场集中度很低!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还很低,还没有大的品牌、大的工厂,现在以农户、小作坊前店后厂、前店后园为主。这种形势下,我们如何生存、如何竞争?茶行业的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如何走?正在在这种环境下,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和我们齐鲁茶城才组织召开了本次论坛。

记者:目前济南的茶叶流通渠道处于什么状况?

徐秋鑫:众所周知,高端茶叶礼品市场及团购市场目前受到极大的打击,茶叶消费越来越回归其本质。市场萎缩了,大家的销售额出现了30%以上的下降,但是整体市场情况呢?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额度没有降低,应该说随着高端白酒消费的降低和人民健康养生观念的兴起,茶叶的消费反而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茶叶都去哪儿了?

茶叶的销售渠道变化了。我们批发市场的销售额降低了,由以前单一的批发团购渠道,变成了零售渠道、专卖店渠道、渠道、电子网络渠道、茶馆体验式消费渠道等。今天在座的茶商老板们感受各不相同,但是一些布局较早的老板正慢慢乐呢!据说他的销售额增长了30%多。因为他在做品牌,建立了自有的品牌渠道和渠道;他在做网店,在网上运营已风生水起!

渠道的变化最大程度说明了消费者的变化,他们更加追求健康、体验、便宜、便利。我们以前的成功和经验在客户变化中荡然无存!我们在梦乡中就死去了,就像温水中的青蛙!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生存!唯有转变,变化我们的固有思想,固有模式,我们才能生存乃至领先。“变则通,通则久。”有时成功就是比别人多想了一会儿!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茶商也要多元化经营?

徐秋鑫:客户追求健康,就是要看品牌。品牌就是消费者信任的通行证!品牌不是注册个商标那么简单,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某些行业(如服装,几万个品牌)的发展来规划茶叶行业,那就短视了!品牌就是要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集中度相对较高,知名品牌、知名原产地品牌等才有未来。对小公司来说,没有品牌可以借品牌,借船出海不失为一种良策!“君子善假于物焉”!

客户追求体验,就是不只把茶叶当成单一的饮品,更是一种精神交流、聚会、时尚消费的媒介。现在诸多商家在做体验店、体验馆等就是一个明证。人是群居动物,就是要交流,不单纯是网络,更重要的是面对面。商业领域电子商务永远不了实体店!关键是客户体验!电子商务和实体店只能走融合之路,不应该是谁替代谁!

客户追求便宜,更不用多说了,客户往往是想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获,其实渠道的扁平化、电子商务平台等给大家带来了真正的可能。客户追求便利,就是要方便(距离近或容易到达)快捷(快速、简洁)和一站式(一次性购齐、选择性大)。不需客户东奔西走,在一个空间内得到满足。所以,不光是多元化,还要立体化。

记者:作为茶叶行业江北最大的“摩尔”,瑞驰齐鲁茶城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构想?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茶商的需求?

徐秋鑫:基于对茶叶流通现状和未来变化的认识,我们在瑞驰齐鲁茶城建设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茶文化主题。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一个大俗大雅的商品。茶叶及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源远流长。茶城在品类规划中,包括了茶叶品牌销售和展示,茶道、茶具、茶俗、茶书等茶文化衍生品的销售和展示,文玩字画的销售和展示,茶特色餐饮和酒店的配套等,我们希望把他打造成茶文化的shoppingmall。

餐饮和酒店的配套体现茶文化特色。餐饮中突出体现以茶入菜、以茶入汤的特色!酒店在设计和服务方面体现茶特色,如设计装修按茶类、茶品牌、茶地域不同等来装修、命名(武夷山、峨眉山或普洱、大益、湘茯等),服务人员服饰特色,房间茶香熏烤服务等方面体现茶文化,让消费者过目不忘,流连忘返!

2.体验式。在品类规划后,更加注重商城内部的规划设计。我们聘请了在商业设计非常有名的上海研柯国际设计机构,在空间设计、动线设计、景观设计、竖向交通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规划,在不到1万平方米的商场中设计了6部扶梯,4部客梯,1部货梯,1部消防梯。在一层核心位置设计了一个超过300平方米的展示广场,在4层楼顶设计了一个1500平方米的茶事活动中心。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客户的逗留时间,增强客户体验感,给我们的业户带来效益。

3.商城管理模式。茶城的规划设计改变了济南传统的批发市场管理模式,给客户和业主提供一个舒适的、便捷的、时尚的购物空间。在物业管理、人员服务、安保服务、停车管理、水电管理、推广活动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贴心的服务。

记者:瑞驰齐鲁茶城后期运营将有怎样的打算?

徐秋鑫:我们把瑞驰齐鲁茶城当做一个商业品牌来运营,是我们公司长久的事业。我们是茶城最大的业主。谁跑路我们也不能跑路!我们永远和茶商在一起!

第5篇: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范文

孙化蓉1,2,王浩1*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均衡法则历来被视为构图布局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情。均衡稳定的构图使观者产生适应的愉悦审美感情,所以,均衡式布局设计是一种心理感觉设计。以江苏六大名茶主题园景观布局为例,按照均衡的构图法则,进行6个主题区域的排序比较、概念布局,构图上引入不均衡、不完整因素创造悬念或期待;通过主题要素在6个区域纵深构图上的分布,协调概念布局的不均衡性,从而产生设计和游览上的变化和趣味性;在均衡布局的框架下,通过重复与对比产生主题区域的游览动势。

关键词 :均衡布局;主题园;景观规划;构图

收稿日期:2015-01-14

修回日期:2015-04-23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项目(2014-R2-02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B550);江苏省建设厅指导项目(2014ZD22)。

作者简介:孙化蓉(1979-),女,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信作者:王浩,男,教授。E?mail:410651474@qq.com

均衡式布局设计就是通过设计把一系列景观元素按照美的规律加以组织、排布,即古人讲的“经营位置”,使之成为有序、有意味、有精神功能(如传达园林的内容等)的完整的构图[1]。

均衡法则历来被视为构图布局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人由于生理和物理的原因,习惯于平衡与稳定,景观平面构图也存在着由于物象量比、力感等因素而产生的平衡与稳定感觉,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情,均衡稳定的构图使观者产生适应的愉悦审美感情。因此,均衡式布局设计是一种心理感觉设计,具有影响游人思想感情和自然活动的神奇力量[2]。

非对称方法取得景观平面布局均衡的构图是景观设计师通常喜用的构图形式,即采用不等质和不等量的形态求得非对称形式,它是对称的变体。比之于对称在心理上偏重于理性,非对称则在心理上偏重于感性,具有鲜明的动势感,其适应性强,生动活泼,能在设计上带来更多的变化。

江苏茶文化展示中心是一座徽派风格、中庭回廊式的两层建筑,是江苏AAAA旅游景区江苏茶博园内的主要景点之一,建筑功能为中国六大茶类的炒制工艺展示、茶叶审评以及茶艺表演。建筑南侧为“L”形地块,长约100 m、宽为30 m和45 m,定位为江苏六大名茶的主题园(后简称主题园),作为茶文化展示中心的室外展区。由于主题园的功能为艺术展示,因此适宜从艺术构图的角度进行景观平面设计,采用不对称方法进行平面布局,将各主导性景观要素利用形状、大小位置、色彩色调等形式,结合虚实气势达到呼应和谐一致,造成视觉上的均衡。

1主题区域排比与布局

1.1主题排比

主题园主要从旅游科普的角度展示、宣传江苏六大名茶,各名茶按照知名度和重要性排序为①碧螺春、②阳羡雪芽、③雨花茶、④绿扬春、⑤金山翠芽和⑥云雾茶,分别通过6个主题区域进行展示。由于主题园侧重艺术传达、文化体验以及游赏心理,并且6个主题主次重点各不相同,因此较适合从非对称式的均衡构图角度进行各主题区域的布局,以表现物象实体、主宾之位、远近之形等。

1.2主题区域排比

物象实体方面,6个主题区域尝试用同色调深浅变换的技法表现物象实体感的轻重,愈重愈深愈实愈密,愈轻愈浅愈虚愈疏;采用大小变换、远近拉距的技法表现6个主题的主次,愈主愈大愈近,愈次愈小愈远。因此,6大主题区域中,碧螺春主题区为知名度最高、景点分量最大、游览时长最长的区域,云雾茶主题区则相反。

1.3概念布局

按照主题区域的排比情况,综合构图感性,形成均衡式的布局设计平面(图1),给人以稳定、和谐、统一的构图感。排序首位的碧螺春园位置居中、面积最大、色调最深,主体地位突出;阳羡雪芽园、雨花茶园、绿扬春园分别位于场地两端,以形成四面稳固的画面格局。由于东侧区域面较大,分量偏重,因此,其余两园中排名靠前的金山翠芽园布置于西侧,排名靠后云雾茶园布置于东侧。至此,画面趋于稳定。

1.4平面动势设计

主题园中各个主题区域的确定,会直接引导或控制区域内的主题景观点的数量、虚实、大小、疏密等,从控制理性规划的角度是合理的,但会导致设计上的平淡和秩序化。排位靠后的主题区域需要被弱化,成为烘托主景的次要区域,自身特色不能有效彰显,这是将物象实体的轻重、主宾、远近割裂,走入设计的被动。

因此本方案采用动势设计思路,将排名靠后的绿扬春、云雾茶主题区域置于设计范围边缘,从而形成画面左侧、中侧较重,右侧较轻的倾斜动势[3]。游览者心里总是存在着趋于稳定、正常的动势, 倾斜动势往往造成不稳定和紧张的感觉,使游览者容易产生悬念或期待,这需要在下位层次的景点布局中来平衡绿阳春、云雾茶主题园在总体景观平面中形成的不稳定的紧张感。

1.5空间限定

主题园的6个主题区域在进行设计之前,为保证各个游览区域的独立性,并方便主题集中塑造,需在动势设计平面的基础之上,考虑出入口、过渡空间、游览线路、景点及景观要素布局等,将各区域的范围边界明确设置。

主题园根据整体规则式场地线型线型走势,采用直线景观形式描绘6个主题区域的轮廓、经营位置,通过墙体、建筑、绿化、地形等要素在竖向方向限制主题区域的厚重与轻薄。在设计范围内,考虑到场地较小、主题较多,划分空间的方式以墙体划分为主,辅以建筑和绿化,形成如图2所示的空间限量形态,出入口处留有过渡空间,平面上留白,景观上虚化。

2主题要素的均衡式布局

2.1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

形体可以在任何深度用来对构图加以适当的平衡[4]。景观平面布局需通过多种可能性和组合来取得构图上的平衡,而这种选择的多样性,会使得平衡问题更为复杂。

平衡性设计有许多微妙而困难的办法。一条尖黑线条,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平衡一大片滞重的明暗关系;一个补缀性的质感,需要较多体积来改善它与其他构图关系的轻重; 一小块红色淡彩,可予以较大一片冷色区域必要的中和;一个具有适当比例的留白空间,可以平衡一个多主题的复杂区域[5]。

2.2纵深构图的设计

平衡不需要对通过保持画面的相对深度的平行形体或形式的稳定来求取,形体可以在任何深度用来对构图加以适当的平衡[6-7]。

纵深构图能突破传统景观平面表现手法的局限性,能使平面产生纵深感,更加接近游览场景[8]。通过主题区域中纵深方向景观要素奇偶聚散的布势方式,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运动感, 产生疏密、节凑、聚散变化, 平衡平面的倾斜动势,打破各主题区域的孤立板滞, 创造既有悬念又舒适宜人的游览环境,并很好地传达设计主题。

将各主题区域的主题内容转化为主题要素,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见表1,在图2基础上进行主题要素的布局(图3),碧螺春园以及景点靠东布局,同时增加绿阳春园和云雾茶园景点数量,以平衡画面的倾斜动势。云雾茶园虽然知名度较低,但尺度适中的区域面积、合适的景点数量和体量无疑强化了对该茶叶的宣传。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感觉上有张有弛,有期待也有满足感(图4)。

3均衡式布局的动势

3.1场地形态

横长画框——比黄金比例明显横长的矩形,具有平稳舒展的稳定感,适宜表现横向的运动。主题园的形态产生出东西方向的鲜明动势,由于入口位于西侧,因此产生一种向东游览的动势。

3.2重复、对比与节奏

按照图2的布局,主题园的游览顺序为:金山翠芽—阳羡雪芽—碧螺春—雨花茶—绿扬春—云雾茶,各主题区域通过园林景墙围合与分隔,形成围合方式重复的格子空间,各个空间之间通过大小、宽窄、游览方式等的不同产生对比效果(图5)。进入主题园首先是空间狭小的入口过渡空间,通过门洞进入同样精巧的金山翠芽园,当这种尺度被游人适应以后,进入阳羡雪芽园会感觉空间开敞,身心舒缓,而阳羡雪芽园的结尾则又为一条光线较暗、空间较窄的贡茶古道;但进入碧螺春园后,眼前豁然开朗,园林中阳光充足、水面开阔,各种空间、不同形式的对比创造了游览的韵律节奏,游人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满意的慰藉,从而实现了布局与游览的动势[8](图6)。

4结语

均衡式布局是由不同的形相要素与物象结构而成的有机整体,均衡式布局的产生不仅与物象比(轻重、主次、大小、数量等)产生的人的心理反映有关,还与构图中物象的运动、动势的力感、组合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形象空间位置对量感的影响作用和视觉适应心理的平衡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构图中交织,使游人产生一种量比和力比,提升了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构图中运用心理平衡感对此诸因素的调整而取得构图的平衡,这是均衡式布局的难点。

江苏六大名茶主题园景观设计基于主题、主题区域、主题要素等的量比,形成纵深方向的均衡构图和游览动势。该项目的均衡式构图实践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采用少量的量比要素,划分“主题区域”与“主题要素”两个基本层次,形成大众广为接受的动势形式。随着游客游览意识的提高,增加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将带来更多的游览体验,实现意想不到的游览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复.科技期刊封面构图设计及其美学原则[J].编辑学报,2000,12(3):133-135.

[2]常锐伦.绘画构图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335-336.

[3]金云峰,范炜.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2(6):48-53.

[4]范炜,金云峰,陶楠.视错觉构图:沃克斯-勒-维贡府邸园林轴线分析[J].中国园林,2014(3):59-62.

[5]杨湘涛.园林景观中色彩艺术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66-6767.

[6]吉琳,唐,范续全.扬州瘦西湖“静观”景点园林艺术赏析[J].中国园林,2009(9):100-102.

[7]张文祥.谈构图艺术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法则运用[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1):71-73.

第6篇:茶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范文

关键词:茶艺 茶具 孕育 成熟

在世界历史上,最先认识茶和利用茶的是中国。我国对茶的利用从食用和药用开始,饮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2]。饮茶源起于西汉,始见于巴蜀地区,而饮茶习俗则成形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于唐朝达到鼎盛。追本溯源,“茶艺”一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概念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提出,当时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成为专用名词,并得到广泛认可[3]。

众所周知“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有好的山泉水,却没有合适的器具,不能够饮得好茶。茶叶千姿百味,其饮用器皿亦是琳琅满目,在人们“闻香品茗,以茶会友”之时,茶艺逐渐形成。茶艺的产生是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能从饮茶器具的演变中窥见一斑。

1、茶艺在早期茶具中孕育

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物资贫乏,社会生活简单,所以茶具和饮食器具混用,同时又常与酒器相联系。考古研究发现[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出现剩余,于是古代先民开始酿酒,并且出现了樽、豆、杯等陶制酒器。

《韩非子》中说,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缶同时也做容器用。经考古发现,人们最早饮食使用粗糙的土陶。因此,最早的茶具,应该是陶土制的缶[2]。古代先民的饮食所用器具样式从粗糙到精美、从原色发展为彩釉,技艺逐渐精良,为我国茶艺技术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煮茶,并且有专用于饮茶的器具。王褒在《僮约》[2]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句。表示当时家僮必须承担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杂役。到了东晋,煮茶用的水和器具、技艺都有专门的要求,杜育作的《赋》中描写到:“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2]此时煮茶内容的具体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闲暇来品茶,而在品茗之时就会有对“煮”茶技艺的欣赏,我国茶艺技术开始萌芽。

2、茶艺在唐宋茶具中形成

唐代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繁盛的时期,各种文化快速发展,饮茶文化亦是如此。此时饮茶意义发生了重大转变[8],从自然功能向精神和社会功能转变,茶艺就此形成。唐《封氏闻见记》上记载:“泰山灵岩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时人竞相效仿,遂成风俗[2]。出现了六大茶型,即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工夫茶、仕女茶、孺子茶[4]。六大茶型各有讲究,不同的饮茶人,在相宜的环境中,抒发各色的心境。然而品饮的都是茶,表现的也是同一时代和背景下的茶艺文化:文人茶淡雅怡情,禅师茶寂静修身,富贵茶豪华贵重,仕女茶轻盈婉约,工夫茶冲品芳韵,孺子茶寓教于乐。

茶人们在享受茶艺所带来的独特心境时,也很重视饮茶的“器美”。许次纾《茶疏》中记载:“茶滋于水,水藉乎器。”[5]。在民间,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具共有28件[2]。从这数量可观的茶具中,便能看出唐代民间饮茶工序的繁杂性,茶艺展示也就必不可少了。在茶歌和茶谣中,如皎然的《茶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7],都说明民间茶艺很生活化。而1987年在法华寺发现的铭有“五哥”标记(唐僖宗皇帝小名)的系列茶具,却展现了宫廷茶艺的奢华。这套系列茶具包括:鎏金伎乐纹调达子、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金银丝结条笼、鎏金壶门座茶碾、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鎏金银龟茶盒、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鎏金飞鸿纹银匙、系链银火筋、鎏金人物画银坛、盘圆座葵口小银碟、琉璃灯盏、茶托等13件[2]。宫廷茶艺煮饮器具齐全奢华,茶艺技术也相对完善,给人以视觉享受。

到了宋代,茶艺拥有了一定的规范,开始走向成熟。宋代茶艺中,茶具不仅是盛茶的器皿,同时具有审美要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精神上给人以极大的满足,并且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器具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首先,茶具对茶汤要有补色的作用。宋人兴“斗茶”风习,要求茶色洁白,所以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出土的茶具大多为黑釉盏。其次,茶具的精巧神韵,取材自然,形式活泼多样倍受茶人喜爱,尤其是宜兴制造的紫砂壶最具美学鉴赏价值[6],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展现了中国茶艺的艺术追求。

3、茶艺在元、明、清茶具中发展

从饮茶方式看,元代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延续了很多唐代的茶俗[2]。陶瓷出口贸易兴旺,元青花瓷大放异彩。随着青花瓷的大量流出,我国茶具大量进入西亚地区,茶艺也随之传入,实现跨文化发展。

沸水冲泡散茶从唐代流传至元代,而其真正得以大行其道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罢造团茶,改以散茶进贡。使得中国大众的饮茶习惯得到了彻底的改变[2]。人们开始更多的冲茶饮用,人们的思想意识,艺术追求和社会风尚都在与茶具有关的书法、绘画和图案中得以表现[2],此时的茶艺变得更注重于思想性。永乐年间,社会逐渐稳定,经济生产得到回复和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再遵循宋、元时欣赏的单一釉色,而是倾向于色彩丰富,生机盎然[2]。

清代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在学习汉人的诗词歌赋时,也习得了有关茶的诗歌。清代也有关于茶的诗流传至今,如钱塘人称章的《采茶歌》等[7]。清代最高水平的茶具产于“康乾盛世”,对于茶具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画面装饰上,瓷器绘画开始流行,并且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青花瓷茶具,浓淡明净清朗,胎釉光润细腻,白里泛青,绘画技法绝伦;彩瓷绘则采用了多层上色和重复上釉的工艺,红、黄、绿、蓝、黑、紫、金等各色齐备,鲜艳夺目,富有很高的艺术魅力[2]。因“闭关锁国”思想的禁锢,清代社会的发展开始走向落寞,当八国联军撬开中国的大门时,清代的丧钟终究被敲响。自清代以来,西方思想传入我国,近代科学的逻辑思维被应用在生活中,茶艺美学对于诸如:色彩学、几何学、人体工学、动作美学、空间设计等[3]的合理性也开始重视,并将其融入。此时茶艺的跨文化交流已不再是由东方传向西方,而是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自然融合。

4、茶艺在现代茶具中丰富

与古代茶具相比,现代茶具风格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有张扬随性、华丽精致的玻璃茶具,深挚含蓄、坚强醇情的紫砂茶具,快速便捷、现代简约的塑料茶具;温暖甜美的彩瓷,优雅飘逸的青花瓷,混合风格的石壶[2]。人们在追求茶艺美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了个性的发展,每一套不同茶具都是表演者文化、气质、人生阅历的体现,是茶艺的具体表现形式。茶具的妙处,在于可玩味,可观赏,可品茶。现代人可以用茶具品茗,也可有它美化点缀自己的家居,无论是田园诗还是洛可可,都说明茶之艺术在以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好茶需要好水来诠释,好茶亦需要适宜的茶具来衬托。一茶在水,一杯在握,岂不是人生茶艺。茶艺既是一套具体的艺术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用具完美搭配、表演者精彩技术的展现。在回顾茶具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茶艺的魅力可以在茶具的发展史上一点一点体现,逐渐的具体化、生活化、合理化,并且在今天的家居生活中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宛晓春,[龚淑英,龚正礼],[等].中国茶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7.

[2] 杨洋.茶具鉴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2.

[3] 范增平.茶艺美学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 (24):58~61.

[4] 郭雅玲.茶艺的类型与特色[J].茶叶科学,1997,(1):71~73.

[5] 龚永新.名茶艺术美的鉴赏[J].茶叶科学,2007,33(4):234~245.

[6] 马小玲.武夷茶艺的美学探究[J].南平师专学报,2005,24 (4):150~15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