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追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如何对农产品有效跟踪和追溯,建立有效安全机制,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是个重要的课题。RFID的特性使其应用于农产品安全管理有很好特性,通过其相应信息系统,达到对食品的安全管理。在农产品追溯系统中,对农产品属性,以及参与方处理的信息进行有效标识是基础,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及管理是成功开展农产品追溯的关键。
一、基于RFID的食品安全追溯
追溯(Tracing)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
把RFID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必须从其源头就插入RFID标签,应用RFID的具体方式如下:(1)在食品或原材料源头由公司加入RFID标签,写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头的基本信息,如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2)通过仓储、运输环节到达食品加工厂,标签中添加仓储、运输环节的信息。(3)加工厂完成食品加工,将原料和辅料的原始记录和加工过程的信息写入RFID标签,并与产品个体或包装对应。(4)监管部门检验检疫信息写入。(5)仓储、运输、分销、配送等物流环节信息写入。(6)到超市、餐饮、快餐,以及饭店,再将这一层信息写入实现跟踪链的最后环节。
经过这个流程能实现从整个链上追踪食品的各环节。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RFID食品标签有两种方法来进行追踪: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跟踪,即从农场、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销售商-POS销售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二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
RFID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让食品行业实现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一是彻底实施“源头”食品追踪解决方案。二是使食品供应链过程完全透明。
二、实施RFID食品安全追溯的条件
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企业对产品及其属性以及参与方的信息进行有效标识是基础,利用RFID技术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以及管理是成功开展食品跟踪的关键。实施产品跟踪与追溯,要求系统具有“可靠、快速、精确、一致”的特点,有效地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
1.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采用RFID食品标签技术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标识。进行食品跟踪与追溯要求在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点,不仅要对自己加工成的产品进行标识,还要采集所加工的食品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在加工成的产品上,以备下一个加工者或消费者使用。这好比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而供应链中跨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这是实施跟踪与追溯的最大问题。所以需要供应链所有参与方就实施食品跟踪与追溯要求达成一致,结成战略联盟。由于我国食品物流面临的新环境,要解决与食品物流密切相关的食品消费多样快捷化要求、食品安全卫生控制、食品企业规模扩大等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
2.确定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跟踪追溯信息。建立各环节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从而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种植、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3.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在进行跟踪与追溯的整个过程中,供应链中所有的参与方需要就彼此之间交换信息的内容、表述和形式达成一致,交换的数据需要标准化。为了确保信息流的连续性,每一个供应链的参与方必须将预定义的可跟踪数据传递给下一个参与方,使后者能够应用可跟踪原则。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信息交换可以采用EDI、Email、传真、信笺等方式。在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这些问题可以在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由消费者、分销商,或上游供应商发现,主要步骤如下:发现质量问题;传递发现的问题的有关信息;确定有关供应商的原因或信息;确定有关的批号,要么在库存中,或者运输中,或者已经发出去了;确定其他有同样质量问题的批号,并采取纠正行动。在食品供应链中,信息系统主要有3个显著的功能: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可信性、速度、准确性、一致性和风险。
三、RFID本身苛待解决的问题
1.全球统一物品编码问题及频段标准问题。农产品供应涉及面很广,从原产地到加工厂、包装、检疫甚至餐厅等环节。如果编码不统一,又或者整个链上的频段不统一,势必给读写、查询、跟踪及回溯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无法实现RFID带来了的任何便利;因此通过GS1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制定统一编码和确定中国使用频段是技术关键问题。
2.降低成本问题。如果说现在什么影响RFID的爆发式大规模应用,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真的做到单件产品不论蔬菜鸡蛋都贴有RFID标签,势必要求标签价格非常低,像现在的条码一样,成本能做到基本忽略时,大规模的爆发应用也就随之发生了。
3.RFID标签可靠性。RFID系统使用无线电波在贴电子标签的农产品外包装与主机读写器之间传送信息,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包装电子标签,读写(应答)器,天线和主计算机。尽管现在各行业对该系统的优点强调很多,但实验证明,被包装物将影响标签识读率(如水为25%,大米为80.6%),包装标签的方向也对识读率有影响。因此设计确定可靠和RFID标签包装结构和包装工艺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方炎高观范新鲁陈华宁: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2)
自疯牛病以后,欧盟国家首先提出了食品可追溯性的概念。所谓追溯(Tracing)就是通过记录的标识对具体实体的历史、应用或位置进行回溯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
在各国日益强烈的食品追溯需求的推动下,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研究开发了采用GS1系统(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类产品的应用方案,适用于加工食品、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等多个领域。这套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应用方案,得到了全球的高度认可。
一、什么是GS1
GS1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进行编码为核心的集条码、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EPC)等系统为一体的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
GS1是在商品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编码体系是核心部分,实现了对不同物品的惟一编码;数据载体是将供肉眼识读的编码转化为可供机器识读的载体;然后通过自动数据采集技术及电子数据交换,以最少的人工介入,实现自动化操作。GS1系统通过具有一定编码结构的代码实现对相关项目及其数据的标识,该结构保证了在相关应用领域中代码在世界范围内的惟一性。在提供唯一的标识代码的同时,GS1系统还提供附加信息的标识,例如有效期、系列号和批号,这些都可以用条码来表示。
但我们要注意,在当今国际贸易状态下,整个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后来的销售环节,产品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空间跨度都较大,中间经手的合作商较多。要想使回溯能力切实可行,要求对整个物流供应链进行科学的统一的管理,如果供应链中的一个合作伙伴未能对关联进行有效的管理,则会造成信息链中断,并将导致追溯能力丢失。要实现完全的产品追溯功能,必须在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上对产品进行完善的标识。
二、产品追溯案例
以牛肉产品为例,牛肉产品的追溯编码采用GTIN+牛耳标号码/批号的结构,具体操作如下。
1.牛在牧场期间佩戴上二维码耳标,二维码耳标上的二维码可由专业的二维码识读器读出两组15位数字,第一组7位包含了牲畜种类码和6位区域码,可识别牲畜产自哪个县;第二组8位数字为顺序码,一畜一码,标明身份。二维码由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统一编制。二维码录入数据库后将由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及时更新,记录畜禽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疫病防治、使用的饲料、添加剂、药品等养殖档案,以备查询。
2.屠宰环节。牛肉进行分割后,每一部分又可以分配一个GTIN+批号的编码结构,同时与前面的耳标号联系在一起。
3.零售环节。如果在超市买一块牛肉,消费者可以拿着带有这个号码的小票,放在专用的机器下照一下,就能显示出这块肉的来源、出场日期等等情况。
三、商品追溯的作用
可追溯不仅仅是帮助消费者把握产品“前世今生”的一种技术,更是食品质量管理和危机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武器。它包括两个途径: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追踪,即从农场、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到销售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召回。可见,在注重可追溯技术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它从上往下进行产品质量全过程控制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商品追溯可以为我们带来不少好处,主要体现在:
1.提高企业效率。在商业贸易中通过自动数据采集和电子数据处理,减少了手工输入和处理不可避免的错误,大大提高了食品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基于纸面的管理和相关费用。
2.缩小影响范围。通过可追溯系统控制受问题食品影响的产品范围,最大程度地降低所召回的问题食品对其他产品的不良影响。此外,通过对产品进行正确分离和明确标识,在产品召回过程中,保证无关产品不受影响。
3.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采用商品条码、射频等技术,对整个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促使食品行业有能力及时确定和召回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四、问题与困难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商品追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1.纵观现有的可追溯体系,可以发现技术以外部载体为多,但深入产品内部的技术还很有限。所谓外部载体,包括消费者看到的伴随产品流通的票据和电子监管码、经营者为了方便统计管理的购销台账、监管者为了提高监管效率的各种信息统计处理平台,等等。 虽然这些外部载体已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也会在一些意外中失效,是不是意味着就难以直接获得产品的详细信息?可见,除了条码等“看得见”的可追溯技术,还需要一些不会被外界环境影响或破坏的可追溯技术。
2.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问题,要实现环环相扣,在国内物流市场依旧存在着不少困难。
3.如何使消费者更加认可食品可追溯,也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问题。在推广可追溯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消费者普及这方面知识的必要性,使得“追溯”成为消费者的一种习惯,能够在食物入口前就为自己查一下吃的产品有没有保障。
总之,食品追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同时也便于构建食品市场的合理秩序,在当今与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必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During Olympic sailing was holding in Qingdao, the food supply and traceability system (FSTS) implemented.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e enforcement of the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hygiology. Methods A comparison was made in terms of the food and its rawmaterial eligible rates between adopting traditional food safety pattern of the first (i.e.2006 international regatta) and the second trail matchFSTS(i.e. 2007 international regatta); as well as between the second trail match and 2008 regatta.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food and its rawmaterial eligibility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trail match was dramatically (χ2=4.06-8.66,P0.05). Conclusion The FSTS adopts the measures of wholecourse quality control, subse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stepbystep traceability, 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and its raw materials.The generalization of FS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Qingdao sailing and will be in similar grand activities as well.
[KEY WORDS] Olympic sailing;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Result evaluation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承办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青岛市承办了此次奥运会帆船比赛(奥帆赛)项目。为确保奥帆赛期间各国运动员和各类客户群的食品安全,青岛市卫生监督以及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奥帆赛及其测试赛期间,实施了奥运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从赛事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保障运行情况看,这种追溯体系达到了预期目的。本文从卫生学角度对该体系实施情况和奥帆赛卫生保障效果进行了科学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
1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方法
1.1 管理组织架构
奥帆赛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工作由青岛市奥帆委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共同领导,下设奥运食品工程工作办公室、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会等负责具体工作。奥帆赛食品安全专家工作组由市奥帆委、经贸委、卫生局、工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等部门专家组成,下设安全保障组、供应调度组、综合监督组。
1.2 奥帆赛食品备案基地和供应企业的遴选与基本要求
奥帆赛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实行企业、产品等级备案制度,只有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供应企业和符合相关安全卫生要求的食品,并经过奥帆赛食品供应监督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登记备案后,才能获得奥帆赛食品供应资质。经过评审、遴选,奥帆赛食品备案种植基地备案单位共计15家,养殖基地备案单位14家,食品备案加工企业27家。奥帆赛食品备案供应企业应当对所备案的食品及其原料的质量安全负责,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生产经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卫生。奥帆赛及其测试赛餐饮服务运营商、指定接待单位,应使用奥帆赛食品备案供应企业生产经营的备案食品及其原料。
1.3 奥帆赛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实施流程
奥帆赛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共包括3个环节:生产环节,由生产企业的监管部门农委、畜牧、海洋渔业部门负责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流通环节,由质检、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消费环节,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奥帆中心以及各签约酒店的现场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卫生安全监管。
奥帆赛及其第二次测试赛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均安排监管人员驻点保障,负责监督基地和企业按《青岛奥帆赛食品安全保障规范》管理和生产。产品出厂(园)前,由农委、畜牧、海洋渔业3个单位负责检查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等是否有效。在确认货证相符后,签发《奥帆赛食品供应交接单》(1式3份),将交接单黏附在车内食品包装箱的显著位置,用专用铅封封车(所有车厢门都必须铅封),并电话告知驻接收单位专家组和保障指挥专家中心车号、铅封号和预计到达时间。驻接收单位专家组(卫生部门)、安检组(公安部门)和餐饮单位共同查看铅封完好情况,开启铅封,持车厢内的交接单逐一检查检测报告、货品种类、数量和食品完好情况。货证相符后,专家组和餐饮单位在交接单上签字,由接收方转入专用食品原料库。指定餐饮服务商要提前24 h将每日所需食品原料的品种、数量和到货时间告知备案基地和企业。见图1。
图1 奥帆赛食品供应流程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示意图
2 资料采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3次帆船赛举办的规模相似,举办时间均在8月份。奥帆赛第一次测试赛即2006年国际帆船赛,未启用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采用传统食品安全保障模式;奥帆赛第二次测试赛即2007年国际帆船赛期间,启动了奥运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此基础上,2008年奥帆赛正式运行了该体系。收集2006、2007、2008年3年帆船赛期间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对供应赛事的各类主要食品和食品原料采样及检验结果。对实施该体系前后即第一次测试赛和第二次测试赛,以及实施该体系后第二次测试赛和奥帆赛食品和食品原料采样合格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在2007年测试赛和2008年奥帆赛期间还采用了ATP快检方法即三磷酸腺苷荧光微生物检测法,对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ATP法是利用所有活细胞都含有ATP,采用荧光法,对被检测样品中酵母、真菌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的数量进行快速定量分析[1]。该法操作简单,结果快捷直观,可有效减少现场加工的食品及工具容器微生物污染危险性。2006年因为经验、技术和设备条件以及人力不足等因素,现场ATP检测工作未开展。收集2007年测试赛、2008年奥帆赛ATP监测次数、合格率,对两次赛事的ATP检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 结 果
3.1 奥帆赛及其两次测试赛食品原材料采样检验合格率比较
本文3次比赛期间主要食品和食品原料检验情况见表1、2。从表1、2可以看出,2007年测试赛实施可追溯体系后,主要食品原料检验合格率较未实施该体系的2006年测试赛有明显提高(χ2=4.06~8.66,P0.05)。说明该体系按照全程监控、分段监管、逐级追溯的保障模式,有效提高了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合格率,提高了奥帆赛期间运动员及各类客户群食品安全性。
3.2 奥帆赛及其第二次测试赛ATP检测合格率比较
2007年测试赛共计开展现场ATP检测336次,检测合格率61.94%。2008年奥帆赛前卫生监督部门补充购置了ATP现场检测仪器,奥帆赛期间在场馆及签约酒店内广泛使用,赛时共检测样品597份,合格率86.6%,较2007年检测合格率明显提高(χ2=56.04,P
表2 2007年测试赛与2008年奥帆赛主要食品原料检验情况对照表食物类别2007年测试赛总份数合格不合格2008年奥帆赛总份数合格不合格χ2P乳类16151651-0.42熟食503416171521.710.19糕点927121615382.250.13调味品30300330--豆制品1055660-0.06酱腌菜1110114140-0.44蛋类1512318180-0.08果蔬64217152-0.23
4 讨 论
4.1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控,有效提高食品供应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证明,该体系按照全程监控、分段监管、逐级追溯的保障模式,有效提高了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合格率,提高了奥帆赛期间运动员及各类客户群食品安全性。该体系注重食品供应和监管链条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注重食品生产、配送、消费全过程的安全和监控,重点加强关键环节的监管,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了食品备案基地和供应企业遴选工作方案,制订备案单位和监管环节交接审核的工作原则和流程,要求赛时所有进入帆船中心食品及原料全部专用车辆运输,专用铅封封车,随车附带具有上位部门有效签字和有关证单的交接单据,并对赛事专供食品及其原料使用统一的专用标签加以识别等,有效地控制各类食品来源、数量和食品安全。目前,我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卫生监管模式,即只是注重卫生,而不是食品安全;注重开业前卫生达标,而非注重生产的全过程;只是按规定检查项目,而不是判别潜在的危害因素;没有建立关键点控制制度;大多数采取临时性突击检查,重视事后处理。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一般建立在“集中”检查、最终产品的测试等方面寻找潜在的危害,人力资源耗费大,而不是以连续预防为主,采取纠正与防止再发生等措施[2]。该体系克服了传统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缺点,有力确保了奥帆赛食品安全。
4.2 各环节分工明确,职责清楚,食品安全相关责任部门分工合作
该体系将各类食品整条供应链分成3个主要环节,即种养殖基地环节、配送中心环节、奥帆基地环节,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农委、畜牧、海洋渔业、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公安等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在奥帆赛食品安全保障中的责任分工明确,按照分段监管、分段追溯的方式实现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便于在各环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在每个环节能够进行标准、真实、准确的信息标识,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安全、快速地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使得对食品及原料的全程跟踪追溯成为可能。
4.3 节省人力资源,做到重点环节重点监控
由于2008年奥帆赛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分工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关口前移,在2008年奥帆赛期间,农药残留、亚硝酸盐、甲醛三项的检测及新增的兽药残留检测均放在食品原料进入奥帆场馆之前由前端监管部门完成,大大减轻了奥帆场馆内餐饮加工供餐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压力,减少了现场卫生监管人员的工作量和食品安全风险,使现场卫生监管人员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加强对餐饮加工和供餐环节的重点环节监控,例如,加大了对重点环节如现场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ATP快检,实践证明,该项检测有效地帮助现场卫生保障人员迅速直观地了解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有效减少了现场加工的食品及工具、容器微生物污染危险性。从整个赛事期间卫生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看,该项检测大大提高了现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针对性,确保了卫生保障工作有的放矢,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3]。
4.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我市在政府干预下,首次成功地实施食品保障可追溯体系。从赛事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保障运行情况及保障效果看,该体系的实施确保了奥帆赛期间的食品安全,是可追溯体系的成功运行案例。但在运行中尚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4.4.1 体系信息化程度较低 因技术方面原因,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尚未能使用统一电子标签。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标识,建立可追溯的标签,但这无疑会给参与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也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不利的影响[4]。提示提供可追溯技术支持的企业和机构,要加强技术研究,提供更加便利、成本更低的可追溯技术支持,才能推动其广泛应用。
4.4.2 食品花样受限 开幕式、闭幕式就餐人员多,食品加工量大,往往需要在食谱之外增加新品种,因该食品或原料不属于备案基地企业生产品种,有时造成食品花样受限。提示应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大规模规范化建设。
4.4.3 有关标准体系不健全 在保障过程中,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标准滞后、缺失、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不利于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商品、物流、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标准不统一、形式多样等问题。二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问题,主要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或者是对于国际标准有规定的,我国尚未建立相关标准。提示需尽快建立既符合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为食品生产、加工提供指导,为食品监管提供依据。
4.5 展望
奥帆赛食品供应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由市政府干预,各部门相互合作的成功案例,该体系的运行不仅保障了奥帆赛食品安全,同时,其成功运行无疑也为我市企业实施可追溯以及今后我市类似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着“着眼奥运,惠及百姓”的原则,城市食品安全功能将更加完善,广大市民也将受益无穷。
食品安全既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不仅是出于保障民众健康和经济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国际贸易要求的必然选择[5]。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实施可追溯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8]。我国目前实施可追溯体系,还存在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食品供应链的协调难度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待改善、全社会对可追溯体系的了解不够等方面不利因素,但实施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实现食品安全是大势所趋。在今后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中,应当大力加强食品供应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在完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供实施可追溯的体制保障;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等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化食品供应链;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建立实施可追溯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冬云. 快速检测食品中微生物方法的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 2007,16(8):257.
[2]潘志,徐顺清,杨明亮. 我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卫生监督保障的现状和分级管理的初步研究[J]. 医学与社会, 2005,18(11):6061.
[3]那娜,徐沛龙,刘颖,等. 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食品卫生保障工作回顾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21):42564259.
关键词:可信计算;食品安全;三流一体化;可追溯体系;软件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98-03
Research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of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Based on Trust Computing
CAO Ting, WANG Yan-xing
(College of Compu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currently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problems. Food safety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social problems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 need to solve it in a timely and secure manner. Currently the existing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only rests on the trale of the information. So the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circulation of the process that will not be tampering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resolve. In this paper, taking meat for exampl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theory is applied to computer software system to work out a third-rate integration of multi-layer software architecture, which opened up a new idea for deliver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food distribution safely and reliably.
Key words: trusted computing; food safety; three flow conformity; traceability system; software architecture
目前中国的肉类生产事故发生频繁,现状不容乐观,从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到最终消费的整条食物链均有涉及。从口蹄疫禽流感到瘦肉精事件,从加工生产病死畜禽到注水肉和毒火腿事件,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从而导致消费者对肉类产品的信心明显不足[1]。由此可见,建立合理有效的肉类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现有的追溯系统或者追溯工程最主要的问题是停留在信息的追溯上,但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信息的追溯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证信息传递的可信,也就是信息在传递和流通过程中不被篡改,这是食品安全追溯的最关键问题。提出三流一体化的体系结构是保证信息的可信传递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功能完善、具有较高复用性的三流一体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结构模型,并对其功能要素和非功能要素进行评估,既解决了信息流通和传递过程中的可信度量,又为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理论支持。
1 可信计算对安全机制的保障与完善
1.1 可信计算的定义
各领域的专家分别从提供服务、关键要素以及行为目标的角度对可信进行了定义,总体来说,这些定义包含以下共同点[2]:
1)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可靠的,而且这种可靠性是可以论证的;
2)目标是满足客户的信任,涉及安全性、隐私性、可靠性及商业信誉四个关键要素;
3)一个实体是否可信,取决于它是否始终沿着预期的方式(操作或行为)达到既定目标。
1.2 可信计算与安全的关系
可信计算和安全互为补充,相互依赖,可信计算弥补了安全机制根基不牢的缺陷,而安全机制又能够为可信计算提供辅助支持,使得可信计算在复杂环境下也切实可行,能够为上层提供服务。因此在设计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时,必须将可信计算和安全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系统安全服务。
1.3 相关理论模型
1)可信链传递模型
可信链传递是从一个可信的主体出发,通过一种可靠的方法(算法)确定主体周边客体的确切属性,从而获知主客体构成的系统功能是安全的[3]。在可信计算平台中,信任链的建立与传递涉及到三个基本的概念,一是信任根;二是可信传递;三是可信测量[4]。
2)无干扰模型
信息流的无干扰的思想最早在1982年由Goguen和Meseguer提出。其思想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主体s1对另一个主体s2所能看到的和所能做的没有影响,则称主体s1对主体s2无干扰[5]。
3)干扰发现机制
所谓干扰发现机制,就是当度量范围内出现干扰时,干扰发现机制可以及时发现,给出相应的处理,以保证能够建立食品安全流通可追溯系统的信息环境。
三流一体化的软件体系结构正是基于以上几个理论模型提出的,通过建立一体化模型找出或屏蔽干扰,确保这个股食品流通节点处于可信状态,有效地解决了系统的安全和信息传递的可信度量等难题。
2 三流一体的多层软件体系结构
2.1 三流的定义
所谓三流,就是指物流,信息流和控制流。
物流:指猪肉从猪仔到成为客户餐桌上的猪肉的过程中相关产品(如猪仔、白条、副产品等等)的流通过程。
信息流:指猪肉在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各阶段的相关属性信息。包括两类信息,一类是追溯信息,用于追溯食品的来源;另一类是基本信息,用于记录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商品本身的具体状况。
控制流:控制流是在猪肉商品流通环节中对信息实现控制的过程,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在食品流通过程中每一步操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安全性。
2.2 三流之间的关系
在现有的食品追溯系统当中,通常物流和信息流是彼此独立的,无法保证在物流的某一环节信息的安全可信、不被篡改。在将要建立的体系结构模型中,通过增加控制流,对物流和信息流的信息在各环节实施监控和管理,既保持了物流和信息流原本形式上的相互独立性,又增强了三流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
2.3 三流一体化流程的应用案例
本案例从猪的养殖阶段出发对三流一体化的含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物流过程主要包括购买饲料和药物,猪仔入舍,子猪和育肥猪饲养,猪的出场和运载。这一阶段追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猪耳标,控制流包括采购信息管理,饲养信息管理,追溯信息管理,同步监测管理,检疫台账管理,此阶段三流一体化流程如图1所示。
2.4 可信思想在构件设计中的应用与体现
从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业务需求出发,在养殖、屠宰加工、销售阶段以及连接各阶段的中间环节抽象出所需的构件,这些构件同样遵循三流一体化的思想,可划分为物流构件,信息流构件和控制流构件,如图2所示。
控制流构件包括收购台账核销管理、批发台账核销管理、屠宰核销、零售核销、身份验证等。码的分配与控制为系统提供了信任根――追溯码,通过核销算法确保信息在每一阶段传递的一致性和可控性。系统中一旦出现数据丢失或前后不一致,就会立即做出提示,避免给消费者带来损害,也就是干扰发现机制原理在此案例中的重要体现。
2.5 基于构件技术的三流一体化软件体系结构
本系统的设计以多层软件体系结构作为整体构架[6],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通用操作层、数据接口层以及数据层[7]。
其中,用户界面层由界面对象(UI对象)组成,是人机进行交互的接口,对应于用户的需求,并负责触发业务事件以启动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层是应用软件系统的主体,负责处理所有与业务逻辑和业务规则直接相关的操作;通用操作层为业务逻辑层提供一些常用的功能;数据接口层需要了解数据库服务器的类型和它的语义接口,屏蔽具体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适应性;数据层是应用软件系统的最底层,负责基础数据和商业数据的存放和管理,并对这些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提供保证。
肉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多层软件体系结构图如图3所示[8]。
2.5.1 业务逻辑层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1)各子系统间核销
由于本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因此系统间的信息传递是否符合可信链传递模型的要求,是体系结构安全和可信度量一项重要的指标。在养殖和屠宰子系统间的核销功能是通过耳标信息管理构件和RFID卡信息管理构件实现的,此构件间的信息核对保证信息在两种状态间的流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码的加密和解密
通过参考现有类似产品的追溯码结构,拟对猪肉食品追溯码采用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批号/系列号+源实体参考代码。 在设计追溯码的过程中应用较缜密的合理的加密和解密技术,以及必要的断码的复原技术,可以排除商品流通过程中被恶意销毁和篡改,这是无干扰理论在控制流中的重要体现。
2.5.2 数据接口层和数据层的安全性
1)身份认证
所有操作人员访问系统数据必须经过开机口令、操作系统口令、应用程序口令、数据库访问口令检测,系统根据客户机的IP地址、操作员工号/口令、帐本/仓库号等对该用户的操作进行严格的限制。
2)存取权限控制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操作一般有输入、查询、编辑、删除四种情况,按照以上操作类别将用户划分为四个权限等级,各操作人员只能对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权限范围内的操作。
3)结论
基于可信计算思想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多层软件体系结构这一崭新课题的提出,必将为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当然,要把此体系结构完整地实施到现实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中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还必须依赖于人才的培养和经费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伊铭.中国食品流通安全发展现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7):62-67.
[2] 沈昌祥,张焕国.信息安全综述[J].中国科学,2007,37:129-150.
[3] Chen Youlei.Study on trusted computing model and architecture[D].Wuhan:Wuhan University,2006.
[4] 谭良,徐志伟.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信任链传递研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08,35(10):15-18.
[5] 马建平,余祥宣,洪帆,等.一个完整的无干扰模型[J].计算机学报,1997,20(11):1034-1037.
[6] 蔡.基于构件的N层体系结构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可追溯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56-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衍生为“一个曝光率居高不下”的民生问题。2011年先后发生了“皮革奶”、“香蕉乙烯利”、“西瓜膨大剂”、“瘦肉精”、“毒豆芽”等20多起影响广泛的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损害,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不良生产经营者的严厉谴责,以及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强烈不满。因此,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保障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治理,研究建立政府监管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为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现状、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研究趋势及建议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1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现状
可追溯性是风险管理的新理念,是指一旦发现危害人类健康的安全问题时,可按照从原料上市至成品最终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召回问题食品,切断源头,消除危害[1]。可追溯性最初是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提出。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此都制定了相关法律,对食品可追溯性要求进行了严格规定。ISO 8402、欧盟委员会将可追溯性分别定义为通过记录的标识追溯某个实体的历史、用途或位置的能力或追踪食品(饲料)在投放市场的各个阶段,包括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能力[1-4]。从国际食品安全发展动态来看,欧盟为应对疯牛病事件,将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求所有的食品和食品成分具有可追溯性,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纷纷在国内推行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追溯性提供给其透明的产品信息,消费者有权利做出知情选择。在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农产品的产销特点,应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
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势在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保证。社会各界应加快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2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全国性统一的信息平台尚缺乏,追溯系统之间未能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不同的追溯查询系统只是在一定区域实现了农产品的追溯管理。各系统之间互不兼容的现象大有存在,这给消费者、政府部门的需求带来巨大不便。追溯查询系统呈现出碎片化状态,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务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分中心。
2.2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缺乏,追溯体系可持续发展受社会参与度低的制约
诸如记录信息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无法作为地方监管部门跟踪执法的依据,加入追溯系统的企业或合作社的负担增加,且回报不理想,甚至还要承担追究责任的风险,消费者也缺乏对追溯产品的了解等,造成追溯系统采集的信息未能满足相关利益者的要求,使相关利益主体缺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意愿,进而导致推广应用追溯系统比较艰难。
2.3追溯软硬件配置缺乏,市场难以消化实施主体建设运行成本
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品属性,政府应该组织并承担初期的平台搭建和示范应用成本,使通用性、灵活性和便捷性的信息采集终端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且使实施主体免费享用。在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完全由企业投入并维护运行追溯系统不现实。
3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3.1可追溯体系的内涵
目前,尚未有关于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的统一权威定论。在承认产品的可追溯的基础上,美国学者Elise et al[3]和丹麦学者T·Moe[2]各持观点。前者认为食品可追溯性是指在整个加工过程或供应链体系中跟踪某产品或产品特性的记录体系,并根据可追溯体系自身特性的差异设定了3个衡量可追溯体系的标准,即宽度、深度、精确度。后者认为产品路线和有效追溯的范围组成了可追溯体系,理想的可追溯体系应该包括对产品及其相关活动的追溯,可追溯体系按照实施范围不同可划分为企业间可追溯体系和企业内可追溯体系。
3.2可追溯体系的实施模式
实施可追溯体系可有效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为此,各个国家的农业与食品行业都开始重视和开发食品追溯系统,以完善其对食品安全的管理。Schwagele系统介绍了欧盟对整个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要求,提出食品生产领域的记录采集和储存方式,建立的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要应用在牛的生产和流通领域[4]。牛肉属于价值较高的产品,个体标记相对较为容易,其生产及包装特点决定了基本部位产品可以做到个体追溯[5],这与一些价值较低、混合包装的产品只需追溯到生产批次不同。Smith认为美国食品工业已经发展应用一般性的食品追溯系统,并在畜禽产品上启动了国家动物标识系统。欧盟常采用EAN·UCC编码技术,此外还有电磁卡技术、电子标签(RFID)技术和DNA技术等,利用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对追溯系统的各个环节运行进行监测[6]。杨明等[7]认为可追溯体系的建立过程应包括内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外部追溯体系的建立及可追溯体系的网络化建立。徐焕良等[8]认为肉品追溯系统则分为车间追溯和宰后至销售的全程追踪。吴晓萍等[9]以对虾产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从对虾养殖到销售的全程质量监控和追溯。徐成德[10]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状况,认为实践中还存在追溯系统不兼容、追溯信息供给和使用效率低、追溯技术较落后、追溯成本较高、相关利益主体缺乏参与意愿等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QR Code;Java EE
中图分类号:TP391.4;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486-05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QR Code Encoding Based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NG Yong-hong
(Depan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ngsu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College/Taizhou Agricultur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Center, Taizhou 225300,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argeted important bar code technology in quality safety traceability platform, the differenc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bar codes and QR Code barcode were compared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QR Code barcode was described, and QR Code barcode encoding method was analyzed. Finally, taking the quality safety traceability code 32108811422681000001002112006 as an example, the realization of QR Code 2D barcode encoding was given. It proved that the method was feasible by the pilot applic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traceability; QR Code; Java EE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2]。食品追溯的研究起源于欧盟,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欧盟2004年就要求对销售的所有食品能够进行跟踪和追溯,2006年再次强调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性[3]。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奠定了食品安全追溯的基础[4]。目前,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规定仅涉及信息记录和保存的要求[5]。条码技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关键技术之一[6]。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研究与试点项目,对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快速响应矩阵码)二维条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中的编码等应用进行了研究。
1 QR Code二维条码简介
条码有一维条码与二维条码之分。一维条码优点是识读快速、准确、可靠,制作成本低,缺点是信息容量很小。二维条码与一维条码相比,在二维方向上表示信息,其存储容量比一维条码有质的提升,多达几千个字符,是一种简洁而廉价的信息存储方式[7]。根据编码原理,二维条码通常分为行排式二维条码、矩阵式二维条码[8]。QR Code属于矩阵式二维条码,为日本Denso公司研制,是一种新型图形符号自动识读处理码制。QR Code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二维条码之一[9,10]。在农产品追溯平台中采用了QR Code二维条码。
2 QR Code的编码方法
QR Code编码器将用户输入的信息数据进行编码,编码结果以矩阵符号的形式输出。根据ISO/IEC 18004-2006[11]、GB/T 18284-2000 QR Code快速响应矩阵码标准规定[12],编码方法如下。
2.1 编码模式和纠错等级确定
结合编码规则,确定要进行编码的数据类型,不同的数据采用合适的模式编码。为应对污损还需加入纠错区域。因为QR Code各版本符号的数据容量不同,因此,按照存储的数据容量选取合适的版本。默认情况下选择最小的符号版本。
QR Code符号数据容量(码字数D)计算公式为:
D=(A×A-B-C)/8 (1)
A=17+4×V (2)
其中码字的长度为8位二进制。A为各版本符号每边的模块数,取值范围21~177;V为版本号,取值范围1~40;B为功能图形的模块数;C为格式及版本信息的模块数,版本1~6的值为31,版本7~40的值为67。
在选择纠错等级时,L使得符号尽可能最小,M为标准等级,Q具有高可靠性的等级,H实现最高的可靠性。但是,纠错等级从L到M,同样数据的符号尺寸会增加。
以追溯码32108811422681000001002112006为例分析QR Code编码。追溯码长29位数字,选择数字模式编码。当版本号为1-L时,数据容量可达41个字符,因此,有充分的空间存放追溯码。取版本号为1,纠错等级为L,计算数据容量。
每边模块数:A=17+4×V=17+4×1=21。查表可知,功能图形模块数B=202,格式及版本信息的模块数C=31;则数据容量D=(A×A-B-C)/8=(21×21-202-31)/8=26字节,剩余0个二进制位。其中,编码数据码字容量为19字节,纠错码字容量为26-19=7字节。
2.2 数据码字编码
首先将数据转化为二进制位流,再根据数据类型确定相应的模式指示符。模式指示符由模式决定。ECI模式指示符为0111,中国汉字模式指示符为1101,字母数字模式指示符为0010,数字模式指示符为0001,8位字节模式指示符为0100,然后在数据信息的最后加上终止符。在将二进制序列每8位作为一个码字时,按需补填充位和填充码字。编码后的数据流构成为:模式指示符+字符计数指示符+编码后的数据流+终止符+填充码字。
对追溯码32108811422681000001002112006按照数字模式进行编码,每3位一组分组,每组转化成对应的10位或7位二进制数,具体见表1。
将二进制数连接为一个序列:
0101000001 0001011000 0001110010 0011100010 1100101010 0000000000 0000001010 0000010101 0001111000 0000110
模式指示符为0001。字符计数指示符转换为二进制(版本1-L为10位)计算:
字符数为290000011101
在二进制数据前加上模式指示符0001和字符计数指示符00001010,得到二进制序列如下:
0001 0000011101 0101000001 0001011000 0001110010 0011100010 1100101010 0000000000 0000001010 0000010101 0001111000 0000110
数据模式中位流长度B计算如下:
B=4+C+10×(D DIV 3)+R (3)
其中,C为字符计数指示符的位数;D为输入的数字字符数;R为填充位数。
R=0,当(D MOD 3)=0时4,当(D MOD 3)=1时7,当(D MOD 3)=2时
追溯码的位流长度B=4+10+10×(29 DIV 3)+7=4+10+10×9+7=111
所需填充位=112-111=1。
将上述二进制数分成8位码字,并加入所需填充位(用下划线标出)。带填充位的8位码字流如下:
00010000 01110101 01000001 00010110 00000111 00100011 10001011 00101010 00000000 00000000 10100000 01010100 01111000 00001100(14个码字)
由计算得知,版本为1,纠错等级为L的QR Code,数据码字容量为19,所以需要交替加填充码字11101100 0001000l,将符号的数据码字容量填满:
00010000 01110101 01000001 00010110 00000111 00100011 10001011 00101010 00000000 00000000 10100000 01010100 01111000 00001100 00000000 11101100 0001000l 11101100 0001000l(5个填充码字)
经过编码输出的含有填充码字的实际数据码字(以十六进制表示)如下:
10 75 41 16 07 23 8B 2A 00 00 A0 54 78 0C 00 EC 11 EC 11
2.3 纠错码字编码
考虑到条码污损,需要纠错码字进行纠错。纠错等级决定纠错能力。纠错码字一般纠正拒读和替代两种类型的错误。拒读错误,即在错误码字位置已知的前提下,没扫描到符号或无法译码的符号字符;替代错误,即在不知道错误位置的前提下,译码发生错误也就是错误译码的符号字符。
根据版本和纠错等级,将数据码字序列分块,每一个块分别计算纠错码字。纠错码字是纠错码多项式g(x)除以数据码字多项式所得的余数。运算是在伽罗华域GF(28)中进行的。用该域的主模块多项式x8+x4+x3+x2+1的基元а来生成纠错码字生成多项式。QR Code的多项式算法用位的模2算法(即异或算法)和字节的模100011101算法。余数多项式的最高次项即是第一个纠错码字,最低次项是最后一个纠错码字,也是整个块的最后一个码字。由2.1和查表可知,版本1-L码字总数c为26,数据码字数k为19,纠错码字数r为7,纠错块数为1。
追溯码经编码后进行RS纠错编码,生成多项式为x7+а87x6+а229x5+а146x4+а149x3+а238x2+а102x+а21,得到纠错码字(以十六进制表示)如下:
07 A1 F4 88 6A BE 39
2.4 生成最终码字
数据编码和纠错编码完成后,依次将每一块的数据码字和纠错码字装配成最终的序列。一般情况下,QR Code符号的数据和纠错块能填满符号的码字容量,某些版本需要添加3、4或7个剩余位才能填满编码区域的模块数。
版本1-L只有1个纠错块,每个数据块码字数19,纠错码字数7,所以信息的最终码字序列如下:
10 75 41 16 07 23 8B 2A 00 00 A0 54 78 0C 00 EC 11 EC 11 07 A1 F4 88 6A BE 39
2.5 布置矩阵模块
将得到的最终码字按照模块放入矩阵中,再加入功能模块的信息,构成完整的条码符号。模块的布置是从符号的右下角开始向左边进行,整体自上向下或者自下向上进行。
版本1-L有21×21个模块,最终码字流排列在21×21的矩阵的编码区域,寻像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和校正图形等排列在21×21的矩阵的功能图形区域。格式信息的模块位置暂时空置。具体见图1。
2.6 添加掩模图形
掩模的目的是为了QR Code的可靠识别,均衡符号中深浅模块的数量,避免寻像图形等相关功能图形排列在其他区域。为了便于掩模的操作,在进行掩模前标记功能图形的二进制位值,QR Code的版本决定了功能图形的位置。根据QR Code标准中的掩模图形,依次对QR Code符号进行掩模,并对掩模图形结果进行评价。掩模只用于编码区域,掩模的过程主要通过异或操作完成。追溯码掩模图形结果评价如表2。从表2可知,罚分最少的为掩模图形Maskpattern 3,即掩模图形参考为011,采用的掩模条件为(i+j)mod 3=0(i为行号,j为列号)。
2.7 格式信息计算
格式信息为15位,其中有5个数据位,以及用BCH(15,5)编码计算出的10个纠错位。第1、2数据位是符号的纠错等级,L、M、Q、H纠错等级二进制指示符分别为01、00、11和10。格式信息数据的第3、4、5位为掩模图形参考。格式信息的计算过程如下。
由QR Code符号的纠错等级和掩模图形得到5位二进制数据位;以数据位串为系数的多项式被生成多项式g(x)=x10+x8+x5+x4+x2+x+1除得到剩余多项式系数,因此得到10位纠错位;纠错位串附加到数据位串后形成BCH(15,5)码串;掩模图形101010000010010位串异或(XOR)运算掩模;将格式信息模块图形填入QR Code符号的保留区域内。格式信息的最低位模块编号为0,最高位编号为14。位置为(4V+9,8)的模块总固定为深色,不作为格式信息组成。
追溯码编码,选择纠错等级为L,由2.6可知,最佳掩模图形为011,格式信息计算如下:
1)设定纠错等级L为01;掩模图形参考为011;数据为01011。
2)生成多项式:x3+x+1,将次数升至(15-5):x13+x11+x10,被g(x)除后得(x10+x8+x5+x4+x2+x+1)x3+(x7+x3+x2+x+1)
10位BCH位:0010001111;掩模前的位序列:010110010001111;用于XOR操作的掩模图形:101010000010010;格式信息模块图形:111100010011101。
按照版本1的格式信息在矩阵中的排列规则,把上述得到的格式信息放到矩阵中。格式信息在符号中出现两次以提供冗余。结果如图1。
2.8 版本信息计算
版本信息为18位,其中有6个数据位,以及通过BCH(18,6)编码计算出的12个纠错位。版本1-6的符号不包含版本信息,结果全为0,不必对版本信息进行掩模。
版本信息的最低位模块编号为0,最高位编号为17。版本信息在符号中出现两次以提供冗余。追溯码使用版本1,未用到版本信息。
3 QR Code二维条码应用实现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中,QR Code二维条码起着农产品追溯信息传递载体的作用。追溯平台实现时,基于Java EE中间件,通过JSP的图形界面,从区域数据中心获取农产品关键数据,形成追溯码,然后生成QR Code符号。
3.1 QR Code编码实现
生成QR Code符号预先设置QR Code版本、纠错等级、模式。使用Hashtable设置使用的文字编码,然后建立BitMatrix,再把BitMatrix写入图片。QR Code编码接口如下:
public interface Encoder
{……
//Hashtable设置纠错等级、字符集等参数;设置模式;输入字符转换成二制位流;计算模式指示符、字符计数指示符;添加填充位和填充码字;编码生成Matrix;生成QRCode符号;
public static void encode(String content, ErrorCorrectionLevel ecLevel, Hashtable hints, QRCode qrCode) throws WriterException;
//选择模式KANJI、BYTE、ALPHANUMERIC和NUMERIC;
public static Mode chooseMode(String content, String encoding);
//初始化QRCode,设置版本号、模式、纠错等级、码字总数、数据码字数、纠错块数、纠错码字数、矩阵大小;
private static void initQRCode(int numInputBytes, ErrorCorrectionLevel ecLevel, Mode mode, QRCode qrCode) throws WriterException;
//添加数字码字;
static void appendNumericBytes(String content, BitArray bits);
//添加填充位、填充码字;
static void terminateBits(int numDataBytes, BitArray bits) throws WriterException;
//添加模式指示符;
static void appendModeInfo(Mode mode, BitArray bits);
//添加字符计数指示符;
static void appendLengthInfo(int numLetters, int version, Mode mode, BitArray bits) throws WriterException;
//转换成二进制位流;
static void appendBytes(String content, Mode mode, BitArray bits, String encoding) throws WriterException;
//带纠错的交替;
static void interleaveWithECBytes(BitArray bits, int numTotalBytes, int numDataBytes, int numRSBlocks, BitArray result) throws WriterException;
//计算纠错码字,调用ReedSolomonEncoder的encode(toEncode, numEcBytesInBlock)方法;
static byte[ ] generate ECBytes(byte dataBytes[ ], int numEcBytesInBlock);
//添加纠错码字
private static void appendECI(ECI eci, BitArray bits);
//计算罚点;
private static int calculateMaskPenalty(ByteMatrix matrix);
//根据罚点,选择掩模图形参考
private static int chooseMaskPattern(BitArray bits, ErrorCorrectionLevel ecLevel, int version, ByteMatrix matrix) throws WriterException;
……
}
3.2 QR Code符号的生成
运行QR Code编码系统,根据追溯码信息生成QR Code符号。追溯码为
32108811422681000001002112006,生成的QR Code符号如图2。
4 小结
条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QR Code编码是追溯平台中识别产品在追溯链上痕迹的技术保障。只有编码正确实现,才能保证在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快速获取生产源头,准确地定位到企业,采取应急措施[13],实现农产品追溯的目的。该文分析了追溯码的QR Code编码整个过程,研究了QR Code编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的应用实现,并基于Java EE实现了QR Code编码。采用QR Code编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经过城市试点应用,效果反映很好。
参考文献:
[1] 叶 勇,张友华,乐 毅,等.食品安全追溯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0-133.
[2] 赵金燕,王白娟,杨秀娟,等.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5):143-145.
[3] 李 晴,陈联诚,胡月明,等.农产品安全监测与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机化研究,2011,33(4):1-4.
[4] 涂传清,王爱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33(3):16-20.
[5] 高思安.食品追溯体系监管机制的构建研究[J].科技信息,2011(31):12,164.
[6] 贾华国,袁远松,刘 志.一种面向汉字的高压缩比彩色二维条码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38(5):561-565.
[7] 沈 潇,程善闽,许仲林.二维条码在农药商品流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420-20422.
[8] 康春颖. 网络二维码图片的生成算法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6(2):216-219.
[9] 刘宁钟,苏 军,孙 涵.工业控制环境中QR Code的检测和识别算法[J].电子学报,2011,39(10):2459-2463.
[10] Denso wave. QR Code Features[EB/OL]. , 2010-12-20.
[11] ISO/IEC 18004-2006, Information technology-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techniques-QR Code 2005 bar code symbology specification[S].
关键词:肉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见诸报端,如疯牛病、瘦肉精、禽流感、抗生素残留、激素等等。食品安全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和卫生部门严密监管的重要工作。中国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但肉类食品出口市场的份额相当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外对于我国肉类食品安全不放心。当前的肉类食品安全管理普遍采用终端检验,而缺乏对饲养、屠宰、加工等过程的有效管控,无法快速、准确地实现产品质量的追踪与追溯,增加了企业和社会的风险。
二、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有个全面阐释了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经典例子:一头牛在养殖场的时候,耳朵上会被植入一标识,记录了它的产地、生长发育等过程信息,每头牛的标识都是唯一的。当牛送到屠宰场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转存到既定的信息系统中,在牛变成牛肉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唯一标识,记录前面的信息以及屠宰场的信息。销售终端购入牛肉,并对其进行分割、出售。对于每一份分割品,终端也会赋予它一个唯一标识的追溯码,这个追溯码会同产品一同交到消费者手上,这时候消费者就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查询,也就构成了一份牛肉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实施可追溯体系,首先是能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控,提高运作效率;其次是实现对产品上游的跟踪和下游的追溯;再次能实现问题产品的快速召回,降低社会危害。
三、我国肉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问题
我国在肉类食品质量追溯方面的起步,相比欧美一些国家较晚。但随着公民对食品安全意识的逐步加强,相关制度和体系的逐步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多。
1.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政府在肉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研究和实施进程中,也制定了一些制度和标准,如《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但只是在食品安全某一方面做了要求,对于饲养、屠宰、加工、流通一整套过程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实施肉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肉类食品质量追溯有法可依。
2.部门协作低效率。我国肉类食品质量追溯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如卫生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多部门、多模式、多路径并进,但缺乏统一规划和总体设计,部门间、区域间、环节间衔接不配套、不协调,难以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各部门之间难免存在相互推诿、执法不一的局面,造成管理的空白,致使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运行效率低。
3.标准建设不规范。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需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控制加工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也即是一个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系统。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对于食品安全的追溯都至关重要,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追溯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从而使得对于食品安全的追溯失去了意义。我国肉类食品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建设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很多种类食品的生产相对较为分散、混乱,这都给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制造了困难。
4.主体认识不统一。目前,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各级主体,从生产者、加工者到最终的消费者,都存在对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认识不充分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参与追溯的肉类食品与未参与追溯的肉类食品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异,也导致参加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主体没有获得相适应的回报和利润,而加大了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实施的困难力度。
四、完善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循序渐进地推进体系建设。我国肉类食品企业繁多,不同的企业在产品、规模和生产方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实施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行在生产规模大、推行条件相对成熟的企业实现食品安全追溯,并逐步拓展到其他企业,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所需成本较高,往往导致企业缺乏主动建立和加入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内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需要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鼓励企业建设质量追溯系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
3.壮大追溯体系中的主体力量。推进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必须不断壮大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力量,让肉类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等主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质量追溯体系中来,要不断提高他们生产经营的规模和和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肉类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可管可控。
4.增加追溯体系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可根据肉类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每年安排一定经费,重点用于追溯体系建设。同时企业要增加对肉类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标准化建设,配齐质量追溯体系必要的工作设备,确保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也可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建设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花云.基于追溯系统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J].中国证券期货,2010(9):150.
[2]姜利红,晏绍庆,等.猪肉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设计[J].食品工业科技,2008(6):265-268.
[3]文利侠,李舒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J].畜牧兽医杂,2013,32(1):69-74.
[4]樊红平,冯忠泽,杨玲,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4):63-65.
[5]冯忠泽,陈思,张梦飞.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主要措施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12):1-4.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需要更新
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单单显露出生产经营者道德的滑坡、市场管理者管理方式的滞后,还反映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消费者作为与生产经营者相对应的市场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社会监督功能。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各国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予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运用。这搭建起了一条能够有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评价与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消费者权利诉求的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不被虚置和弱化。
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美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都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制定监管办法,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理念。
对食品溯源制度的借鉴和建立
我国已具备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立法雏形和实践基础。立法上,《农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雏形——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机制。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在2010年和2011年分两批确定了实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试点城市,并对部分试点城市拨付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实践中,部分省、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极运用的“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等可追溯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监管水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经营者采购环节要做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查验制度有助于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时按记录查找追溯相关责任人,也有助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迅速将问题食品召回,缩小问题食品的危害范围,减少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行规定,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仅在食品行业内部保存,仅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起到一个备查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标签依附于食品上供广大消费者查询。这种食品信息记录的做法尚属食品行业内部监管的范畴,并未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披露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还未真正过渡到社会监督领域。
目前这种面向食品行业内部的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会导致责任追溯成本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颇多,消费者不能及时查出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源头,延误了对责任人的追诉时限。一方面,容易使责任人闻讯后逃之夭夭,另一方面,对处在信息资源更加落后的地区,会致使问题食品造成的危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奶粉安全事件使我们再一次反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的问题。当发现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整个供应链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从奶源到生产,到运输,到仓储再到货品上架等。试想,如果奶粉包装袋上有一个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标签,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于奶粉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数据库,在发现第一批问题奶粉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立即根据可追溯标签和信息库探查究竟是奶场、奶厂还是运输、储存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完善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十分必要
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面临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相较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处于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记录并未全程向食品产业链终端——消费者公开,消费者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疑问时,才有可能启动这种责任追溯程序。目前,除少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的地区外,我国多数城乡集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堪忧,消费者看不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一切信息,更看不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残留量。当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时,除了向菜市场追责,对源头责任人的追溯几乎无从着手。食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要求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披露有关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应渗入社会监督的因素。继三鹿奶粉事件使国家食品免检制度废止之后,“国家免检”、“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等标识的认定制度的存在意义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声誉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买、认可等市场反馈信号的重复博弈,而不应是管理机构的权威认定。应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公开,强化社会力量对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溯源制度亟待完善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方式上,应该由传统的单纯面向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封闭性管制逐步过渡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在监管内容上,在食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数据库,起到一个管理备查的作用。
完善关键技术
在食品行业中先推广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详细记载标签,再逐步推广二维码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技术。可以在各大超市、生鲜市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建立配套法规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其中,食品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技术问题是关键。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新技术采用意愿较低,对可追溯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障碍。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地域分布广,产品多种多样,这就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信息资源短缺、分散,尚不能满足管理机构、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开发食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的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共享和的平台,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保护商业秘密
关键词:食品流通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 问题与现状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47-01
随着一批又一批如毒奶粉,地沟油,镉大米等对食品安全极具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普通民众对于日常食品的信任度逐年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政府监管问题,已经发展为社会、经济、民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得如何,反映的是一个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怎样才能有效监管食品安全是近年来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而如何做到有效预警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以及形成高效的常态化监管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可追溯体系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及时有效的方法[2]。本文将对我国目前食品流通追溯系统的问题与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食品流通追溯系统
1.1 系统简介
食品流通追溯系统是一个将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使消费者充分了解生产和流通过程是否符合卫生安全,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统。
它可以从食品的生产开始追溯,再到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具体的方案就是从食品最初的种植或生产开始,给大米、蔬菜、豆制品、肉类、海产品等各类食品全部加贴二维码或者RFID电子标签等,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形象的说就是给所有食品颁发了一个电子身份证。进而可以“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跟踪和追溯就实现了,包括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等都能通过电子标签在数据库中查到。
产品的追溯码一般是以二维码或一串数字的方式呈现,标示有追溯码三个字。找到追溯码后,一般有4种查询方式。可以分别向超市的超市追溯码查询终端,企业官网,相关手机APP内输入追溯码来查询,也可以选择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给商家客服来追溯产品信息。
1.2 系统作用
(1)减少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的可能。对于消费者来说,追溯系统带来了食品链的透明化,所以一般具有回溯码的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都是由可查询到的可靠个体或单位承包的,也就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自然相对于无码的食品来说安全很多。
(2)推进企业品牌效应发展。对企业来说,食品流通追溯系统无形之中为产品的质量安全设置了层层的检验程序和重重的检验监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溯码的使用,可以促使企业更加严格自己的产品质量,而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会因过硬的质量而强化。
(3)减少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食品流通追溯系统并不能降低食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可以减轻食品危机发生时所产生的后果。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企业与政府能快速、准确、可靠地响应,通过追溯系统找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危险源并进行应急处理,从而使危害影响最小化。
(4)监督预防不法企业。因为有追溯系统的建立,每个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与记录,则事后可追查问责到人,从而使得不法分子不敢肆意为所欲为,一定程度杜绝了食品安全危险的起因。
2 存在问题与现状
(1)查询不便,查询信息量不足。追溯系统看似不错,但对于部分消费者来却十分不便。据消费者反映,不便之处首先是缺少专门的识别APP,而且一些APP并不能识别所有的追溯码,部分需要到企业官网中才能查询。此外,查询的信息也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缺少监测情况等方面的介绍。
(2)可追溯食品价格过高。贴有可追溯的食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商品高出不少,这些食品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所以这种高价食品不仅阻碍了追溯系统的推广,也降低了消费者对追溯系统的认同感。
(3)建设追溯体系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可收效却甚微。高投入、低产出,可以形容大部分食品企业建设可追溯体系的现状。企业匹配追溯体系需要建立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库,条码扫描打印等软硬件设备,一般小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对于大企业,追溯是一种长期的投入,短时间看不出来多大的差别。就是说企业投入了,前期的收益并不如想象中好,因而早早放弃。而追溯标准不统一也是追溯系统收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推广的部门不同,标准不统一,也减慢了推广的进度。
3 解决方案
食品流通追溯系统在各部门各省市之间的标准,进度各不相同,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追溯系统在全国的发展进度。所以首先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统一信息采集指标、传输格式、编码规则、追溯规程等技术标准,以实现全国各地追溯体系的兼容和整合。标准统一,追溯系统就可以方便使用,且民众查询与政府监察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另外建立完善的制度也尤为重要,追溯系统如今企业参与度不高,民众热情也不高,大都可能因为相关的法规制度没得到完善,一些企业不开展追溯体系也不会有任何惩治或损失,所以需加紧健全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分企业、分产品开始统一追溯要求,逐步实现纳入追溯范畴的食品。我们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当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能立即做出响应,快速追溯到源头并妥善处理。食品流通追溯系统只有在标准统一,制度完善等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发展起来。
4 结语
早在21世纪初,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完善了食品流通追溯系统,中国如今也在加速进入这一行列,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投入建设追溯系统,武汉市如中百,武商等大型超市开始试行追溯系统了。诚然,食品流通追溯系统一旦完全建成体系,不仅让消费者参与到食品监管中来,更可以监管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从源头上控制,从而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数量与规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