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第1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高效性;应用策略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语言学科。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得到合理的定位和应有的尊重。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是诗词王国,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词浩瀚如烟,诗人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意境清新、语言生动、韵律优美且极富哲理的好诗词,是华夏几千年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题材。因此,提升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高效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除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之外,还能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促使其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古诗词教学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社会事物和人情哲理的认识,也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思乡、惜友等情感,培养其明事理的处世之道,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音韵美、意境美与哲理美,并以其特殊的审美功能熏陶学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促使其获得高层次的审美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此外,古诗词短小、简洁却意蕴丰富,留有艺术再创造的空间,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构建诗词画面,从而提升其阅读、写作能力,发展其智力,拓展其想象思维与创造性空间,全面提升其语文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高效古诗词教学的应用策略

1.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背景中感受人文情怀

古诗词背景包含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诗词题材及前人赏析等较多知识。引导学生立足于背景资料,进入到作者创作古诗词的情境之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经历感受与思想感情,从而领悟诗人的人文情怀,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如《相见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存背景和经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石壕吏》教学则引导学生了解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资料,了解诗中反映的百姓疾苦问题,促使其明白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意义。

2.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阅读作为学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意义。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突出古诗词的韵律、乐感、节奏等,让学生在一定的感情基调上,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感悟、思考和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享受。

比如:在《敕勒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的同时,播放合适的配乐,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与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勾勒敕勒川的图景。在北方牧民雄浑而嘹亮的歌声中,使学生感受到敕勒人爱家乡、爱生活的炽热情感,从而深入掌握诗词的内容、特点与意义。

3.灵活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致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促使其主动融入古诗词的意境,更好地理解、掌握诗词。

比如: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分别扮演诗中的母亲和孩子,站在诗人的角度去表演、讲述,演绎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精神,在表演和观赏中得到心灵的感化,获取积极的人文教育。

4.实施比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教师可有意识地将一些具有联系的诗词归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教学,如: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诗人,作品普遍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却因个人经历、环境、气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比较诗与诗、不同作家的不同创作方法、不同的艺术风格等,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与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的瑰宝,优秀的古诗词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应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的同时,灵活应用科学有效且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发其情感共鸣,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热爱优秀文化,培养其发现、欣赏、享受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惠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第2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文学元素不断涌现出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所以,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现代的语文教学更重视师生之问的关系。所以,为顺应新的教学制度,教师应该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学生与教师形成一种友好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课堂上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语文中的抽象知识概念,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和开展情景创设教学的必要性

情景创设教学指带有一种特定的感彩的教学活动,它本身会产生的特定的心理氛围,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不同学科的学习情绪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近来情境创设教学也随着我国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有所变化,新课改条件下的情景创设教学更强调必须调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关于各科包括语文的自觉和探究的学习能力,以促进素质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依照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特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用以激发小起学生的学习共鸣,进而得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情境创设教学可以引起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而使得他们好学,依照小学生的认知特证和认知规律,经由教师建立实际的语文教学情境,合理表现或重现语文教学的课文内容,使小学生在身临其境感觉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文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隋感。情景创设教学既关心小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得到语文知识、产生判断认知,也关心通过教学形成的人生、价值和道德的思考认识多少事物,小学生也会更理解语文的价值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教学的模式

从心理教育学视角而言,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教学与原有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小的差异,简单地说,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教学的模式主要有导人、凭借、融入、优化和营造五种。详细分析如下:

1.导入。小学生因为年纪小,所以学习动机多是听从自身的兴趣驱使,因此教师必须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感受到探索的快乐,以乐趣中引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在进行情境创设教学时,要细致观察,寻找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在持续、灵活的情境创设中强化小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适合的时机导人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2.凭借。凭借顾名思义就是依靠情景,经由情景创设开展并优化教学,使小学生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以乐趣提升自我语文感受,以情景凭借强化学生感知语文美的体验。小学语文情景美感受同样是语文新课改教学要求的重要表现,主要分为四个层次方面:带人情景,感知语文美的外在;分析情景,掌握语文美的本质;重置情景,体验语文美的意境;控制情景,引导语文审美的产生动因。依照小学生极易捕捉心理暗示和想像力极为丰富的认知特征,以凭借隋景来诱导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体验和理解语文课文;提升小学生理解的语文审美水平,感受语言的魅力。

3.融入。融人情景。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激发引导学生情绪的模式,该模式通过吸引学生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景活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情景教学主要针对教师对儿童的倾注真情,用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充满自信的情景。教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深陷其中感受这种体验。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力能直接体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情景教学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起一种微妙的情感。

4.优化。优化隋景。在活动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体验力量的增长。让孩子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而绝不是追求生动的形式。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丰富教学形式。

5.营造。营造情景。在创造中制造乐趣,从乐趣中展现个性。通过情景创设的营造,针对儿童的创造力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激发内在情感,唤醒鼓舞学生;感觉的训练;培养直觉性。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

1.创设幽默情境。幽默是教学的佐料,教师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幽默诙谐,使学生时时保持"亲其师信其道"的感受,让学生在笑中获取知识。如在纠正学生所写错别字"吃"时;XX同学,你的"吃"字为什么多长了一个舌头?转师随手将他写错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出多了一横就象多一个舌头又如写"军"字成'牢"字时,教师礼貌地请XX同学上手术台(讲台)来,教师转身写出"牢"字然后问,你的"军"头上长了个什么怪东西,请你动手术切除。这样在幽默风趣中进行教学,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他们在笑中受到启迪,从此,犯这类错误的学生大为减少了。

2.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采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给课文分段,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学生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是对教师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一切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记忆较深,也颇感兴趣,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将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创设有效情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今后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我们携手前进吧!

参考文献:

[1]王香国.探析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J].中小学电教(下), 201l(7).

第3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感染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点: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利用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调动感官,促使学生全面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放飞心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想象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再造性,创造性解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它有利于自主学习地深入进行。―篇文章中可想象之点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因文章而异,凭借课文中某―重点,关键处作为想象的生长点,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有些课文在段未或课文结尾处,余意末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想像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思维。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冲破知识经验的局限,引导学生深刻地探究教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翅膀,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

在语文课堂上,还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比较恰当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那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4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插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很多,如何有效利用插图,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巧借文前插图,产生阅读兴趣

现在我们所用的小学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有文前页、图文页和文后页,这些插图覆盖面很广。它们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首位课程资源,有着不可取代的教学功能,值得重视。

文前页插图能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阅读心向。积极的阅读心向能促使读者在阅读前进入“主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引导读者在阅读中迅速融入材料,感悟课文情境、升华阅读感受。这是因为,学生对插图表象的视觉加工不仅会同他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关联,还会使他产生从插图表象推断课文内容的欲望,产生阅读期待;同时,不同的插图表达了不同的特定情境,这些单一或多个特定情境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倾向,促使学生事先营造同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感氛围,且影响、伴随着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

二、借助文中插图,帮助学生感知

现行教材的许多文章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特别是看图学文更为明显。例如教学《草原》,学生初读课文后,对照插图,就很容易感受到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那广阔、美丽的画面。这时,插图对学生的形象感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墨梅》一诗的难点在于感悟诗人的托物言志。教学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王冕所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素净,不艳丽”“香气浓郁”“百花凋零,梅花独放”等答案很容易脱口而出。这时再引导学生思考王冕为何独爱画梅花?这样,对于诗中情感的领悟就水到渠成了。

四、凭借插图引导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学的说明,还可以拓展心意的想象。”这阐明了图画是想象的重要凭借,图画只反映事物的片断和侧面,而且形象、浅显,较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为了深刻理解战士的铮铮铁骨以及与洪水勇猛搏斗的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的插图,通过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去想象英雄们的内心活动,更深刻理解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时,指导学生看远景图,先让他们从地图看长江,从而体会到长江的宏伟、壮丽,再由此想到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联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开阔想象空间,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有句话:诗画是一家。当年坡评王维的诗时便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如此,文也是如此。只要教师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充分发掘教材潜力,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语文报.2007.7.3

第5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以情激情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教师语言要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要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在这样的和谐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教师还要善于用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当理解完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后,我满怀悲痛的讲到:相聚是短暂的,不忍分别的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见。第二年,伯牙乘一叶扁舟,满怀期待再赴知音之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此时学生大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人赞道――学生大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接着说,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绝望的呼喊――用低沉的声音齐读,“世再无知音------”在悲痛中,伯牙――(学生齐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我强烈的渲染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激情自然流露在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距离,整堂课学生激情绽放,更好的实现了情感教育。

二、问题探究

1.质疑问难: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以求得真知。

2.自主探究: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教师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四、拓展想象空间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借助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

第6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21 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课改以来,有很大的变化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在这新旧、模式大碰撞中,我们看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在学与教的关系、课堂模式的改变与创新、评价的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1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对九年义务教育之下的学生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文道统一的规律,在对小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幸福观,审美观等。因此,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致力于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阅读、感受、欣赏、评价语文作品的能力,致力于为现代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与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开拓出语文阅读成功之路,常言道:教都是为了不教。我们强调课堂教学优化,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永远跟着老师学,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才能终身受用”。可见,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更具深远的意义,因而要把教学重点从“教”转到“学”上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反之,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锻炼科学的思维素质。所以,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不断创新,并在创新中不断完善。

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努力使语文阅读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语文的真正源泉。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存在,不仅存在于课堂,更存在于家庭、社会中。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学习语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感悟人生真谛,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见静态的语言文字材料,缺乏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缺乏对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因此,在品味作品的韵味、高超之处就有欠缺。这时,教师可借助于社会这个大的教学媒体,大的时空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缩短他们与作者心灵时空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探寻。

重视朗读的指导。传统阅读教学也很注重对文章的阅读,但是阅读的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读自悟,更多的是教师一种强化的、硬性的给予。例如,用高兴的语气读;要读出伤心的样子等等。而没有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真正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情感,情感才能由心而发,自然流露。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找到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这样的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读书方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等等。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独立创造的新的高层次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融知识趣味于一体,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中的创造因素,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的力量,在阅读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

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切入点,形成阅读期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寻找、阅读课本,才能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教益的目的。“阅读期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在导入新课时注意做到形式要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积极激发、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的生命个体,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就说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也要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新课改要求打破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自主学习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流于形式的自主是假自主,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的实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引路人。自主学习与教师营造的活跃的课堂会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意义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

4 结语

总之,21 世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能张扬个性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科学地审视和研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海波.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J].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9

2 王云峰等.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第7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新课改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新课程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需立足学生主体而进行。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只有哪些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和趣味性的情景才能具有强大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因此,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要基于一定的情境创设中。

情境创设的方法较多。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如《爬山虎的脚》一课,老师先故作惊奇的说:“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人有脚,许多动物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也有脚呢?它的脚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然后告诉老师答案,好吗?”。这样,学生便会迫不及待的打开课文,他们渴望了解知识的欲望也会因此油然而生。创设情感氛围。如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先播放一首齐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章,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并体会到美的衣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除此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搭建平台,内化情感,知道学生有感情的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创设情境情境。如在《乌鸦喝水》,把这篇课文的问题一一出示,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正确率高,每答对一个题目,就给一分,如果其他同学有创意回答,带来了新的灵感,也可以悄悄的修改自己的想法,看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个个聚精会神,都会积极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不同的答案就像珍珠一个一个蹦出来,回答问题竞赛训练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胜不骄,败不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高涨。

其次,要在课前借助额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教学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再讨论这幅图美不美,美在哪儿,这样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又如教《回声》,上课伊始,我带学生来到学校礼堂,让他们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便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下的语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有吸引力的主题(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什么时候都能合作。那么,应怎样选择与合作学习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呢?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首先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大家友好合作的力量。其次要考虑到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2)自主学习,谈感悟。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周老师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主动探究,悟“环保”。《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做环保教育更表现出周老师生活即课本的现代教育观。(4)综合实践,练“能力”。让小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白杨》时,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位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又如在教学《生命桥》时,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深刻含义后,教师布置学生写一份追悼会的悼词。孩子们得到发展的不仅仅是写几句话,这份悼词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世间“大爱”。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生活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而不应强调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讲解和训练,语文教学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语文学习不能囿于课堂,“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内课外,家庭社会,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时时都能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只有这样,语文素养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在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注重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第8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基础教育 情感教育

1 前言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文教育则承担着语言启蒙、智力开拓和情感培养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文朗读、老师讲解等手段了解到文章及其段落的情感内涵、情感结构以及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生活中表达情感、理解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接下来,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人员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并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展开。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课堂教学要富有情感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推行情感教育,就必须将课堂设置得富有情感。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设置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窗外的气球》(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读本)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利亚看到窗外的气球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可以尝试在窗外悬挂画着笑脸的气球,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生病了,自己的好朋友用气球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来逗自己开心,会不会觉得小伙伴儿们正在等着自己一起去玩,会不会觉得在快点期待自己能够好起来。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友谊的可贵,也可以充分鼓励天真、单纯的学生多多的去关心自己的朋友。

2.2 发掘并传达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除了要合理地进行课堂设置,还需要教师有能力去充分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并通过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方式传达出来。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教师以、课文作者以后文中人物才能够做到感情共鸣,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的作用。比如,在讲授《诚实的孩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时,教师需要准确体会这篇课文所报告的情感内涵:小孩子做错了事情要用于承认。这种情感对于学生今后成长过程中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感十分重要。为了将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自己是文中的列宁,愿意向姑妈承认是自己打碎了花瓶?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设身处地地思考该如何承认错误,从而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3 鼓励和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声情并茂地朗读是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具有操作性的方式。事实上,汉字和汉语具有非常强的感情浓缩和表达功能,理解和感受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塑造丰富的情感及表达技巧。但是,仅仅通过听、看和浏览是难以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的。比如,在对灰椋鸟(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鸟儿归林时的美丽和壮观,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两段: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以及各个句子之间的停顿,要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之间,从语言美的感悟上升到画面美的感受,并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中心思想:鸟儿让我们的世界更美,我们要热爱它们、保护它们。

2.4 对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进行详细讲解

小学语文中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一些重点词汇,为了更好地推动情感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晓、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以《黄果树瀑布》(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为例,该文最后结尾段为:

这平凡的河,没有浪花,没有急流,恬静、安详、默默无语,根本无法将它与雄奇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联系在一起。可就是这条河,流向几十米之外,便化作一道令世人称奇的大瀑布!就是这些平静流淌着的河水,几分钟之后,便化为万马奔腾、咆哮如雷、汹涌澎湃、崩崖裂石的世界奇观!

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看到黄果树瀑布后的激动之情,应该对“平凡”与“雄奇壮观”、“平静”与“万马奔腾、咆哮如雷、汹涌澎湃、崩崖裂石”等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这些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动静之间的磅礴大气”。这种对大自然美的感悟可以引导学生今后更加丰富地感受大自然、描述大自然,从而培养良好的自然热爱之情。

3 结语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富有情感”并“善于表达情感”的人,语文教育承担着天然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笔者从课堂设置、情感发掘、课文朗读以及情感关键词重点讲解等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基于笔者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韦蝶青. 情感的教育 人格的升华[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欧治华. 试论语文情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1.

第9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推进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生关系单纯,课堂教学氛围紧张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过于强调自己的教师身份,而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授课对象,这种单一的师生关系既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紧张,使学生不愿或不敢多跟老师交流,从而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很多小学语文老师缺乏现代教学理念,没有意识到小学生对于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困难性,而是习惯于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古板、单调,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缺乏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使本应活色生香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趣,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评价单一,只看结果不重过程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近期的考试分数,学生分数高就证明教师授课水平高,学生考试分数低就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低,既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及时评判,也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认识,更谈不上对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疑是缺乏及时性、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其积极价值自然难以充分发挥。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不喜欢任课老师而不愿意学习语文课程的大有人在,这固然与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有关,但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如何与学生相处,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简而言之,教师不仅要钻研教学,用高超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还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去疼爱,在生活中与学生“心心相印”;同时,也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学生以人格上的尊重,与学生平等相处;更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懂得学生的喜怒哀乐,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老师,乐于亲近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重其道。学生对语文老师有好感了,自然也会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并格外重视,因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但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且课下也肯花力气和功夫学习语文,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要务,那么,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尤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设置轻松的教学情境。轻松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小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激发小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巧妙连接,有利于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秋天来了》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秋天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秋天的味道是怎样的?秋天的色彩是怎样的?秋天中哪些景象在你眼中是最美的?秋天带给人怎样的感受?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同学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我及时地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讲解和引导,在如此轻松的教学情境之下,同学们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秋天带给人的快乐,更体会到了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2.引入现代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多媒体融图像、声音、文本等多种信息于一体,鲜活生动,声情并茂,能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系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水平。例如,我在讲授《神笔马良》这一课时就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电影《神笔马良》中的精彩片段,瞬间就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接着,我边讲解课文内容,边用课件播放相应的电影画面,同学们无不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边听边看。当我讲到马良被大官抓到,大官逼迫马良给他画金元宝,马良机智地利用神笔逃走时,同学们全都被电影画面中的精彩镜头逗得哈哈大笑,乐不可支;而当看到马良给穷人画牛画犁的画面时,同学们对马良的善良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应该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虚拟情境式学习等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教师的带动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升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就采取了音乐伴奏朗读的方式,努力营造出文中描写的场景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神经,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既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于教师而言,要把传统的重视考核考试结果向注重考核教学过程进行转变,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教师教改的热情,提升教学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要把注重考核考试分数向注重考核学习过程进行转变,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尤其要注意挖掘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从正面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用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葛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施语文情感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3,4(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