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围绕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首先简要分析了项目教学法的概念、特点、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其次又讨论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并分析了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高职计算机;教学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完整体系。如果再进一步解释的话,项目教学法就是由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处理一个完整的项目,包括小组分工、收集资料、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及综合评价。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以一个项目为基本点,教师由主讲变为指导,学生由听课变为自己实际操作”,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的特点有:
淤理论与实践结合。由于所涉及的教学单元基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工作任务,因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自己分组提出方案,提高获取知识,独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交能力,小组工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盂高效性与高要求。项目教学法是在短期内、有限空间内收效明显的方法,因而对授课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
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是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喜欢在实际工作现场学一些应用型的知识和能力,以自己动手为主,并且相应教学单元的内容是今后工作中直接应用的,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会非常好。
3.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淤教学形式上的不同。教师讲课的时间由85%左右变为25%左右,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主组队完成一项完整的任务,而教师只是为学生答疑解惑。
于知识交流方式不同。从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难以判断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转变为双向的知识传递。教师会收到来自学生更多的反馈。
盂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项目教学法,教师也要讲授理论,但具体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组织活动亲身实践获得的,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榆参与程度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全靠自觉,参与度低。而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案例
1.项目的准备和筹划阶段
首先,我们要把握住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即项目的选择。项目难度要适度,还要同时考虑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从上述要点出发,我们选择在word 模块的教学中的综合性项目,以一次征文比赛为主题,具体如下:a、制作比赛通知;b、设计制作海报;c、制作比赛成绩统计表;d、设计并制作奖状。接下来,教师和学生就要开始进行准备工作了,包括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收集资料等。
2.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步、在班级按照一定的互补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建议6~8 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施项目。
第二步、项目的具体实施,我们首先分析这个项目的四个细化任务的目的:a、制作比赛通知,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word 的基本操作,熟练进行字符、段落和页面调整的操作,并掌握批注的插入;b、宣传海报的设计制作,主要锻炼学生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和图形同时设置相应标准格式、图文排布设置、文档背景的能力;c、制作成绩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设计方便实用的表格以及排序和计算的方法;d、制作奖状可以让学生练习使用向导进行邮件合并。各组学生要靠自己的努力实践完成整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的疑惑进行耐心的解答,并要监督学生正确高效的开展任务。
3.综合评价
整个项目完成以后要进行综评,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检查评分、师生讨论、问题的评判和各组处理遇到的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评价结果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各小组总结交流经验,组内总结知识点,对word文档的操作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三、分析与讨论
在项目教学中,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动手,提升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精神。
以本文引用的word 课程教学为例,通过让学生完成制作比赛通知、海报、成绩单和奖状来学习和掌握word 的操作知识。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小组,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同时,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促进了任务的完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理论水平、实操技能和综合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和推广,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必要条件。项目教学法注重实践,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灵活教学。
2.学习观念的转变。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单位,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完成工作。学生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任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完成工作。明确自己在在本小组中的定位以及目标任务,增强责任感。
3.综合评审。项目完成后,要进行组内评审,组间互相评审,教师评价。不要过分在意结果,而要从学生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以及学生的团队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齐幼菊.网络教学中项目实训的设计与实施———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7(04)
[2]张颖淳.以赛促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1)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分析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先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学习新课
师说:刚才的复习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学习例1
个?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求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习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课本P6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算什么?
通过充分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好的同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有皮球多少个和卖出多少个,卖出20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一共有皮球多少个。根据有白皮球6个和18个花皮球,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时板书:
①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②还剩多少个?
6+18=24(个)24-20=4(个)
答:还剩4个。
解答后,可追问:6+18=24(个)求出的是什么?24-20=4(个)求出的又是什么?以强化解题思路。2.总结学习方法
师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会了例1,在学例1时,第一要认真读题,最少读3遍,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第二要找出已知、求,认真在题上标出。第三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再正确解答。要想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这四步一步不能少,而且还离不开认真二字,下面我们做一些练习,看谁做题认真,解答正确。同时板书。
(1)读题。(2)找已知、求。(3)分析数量关系。(4)正确解答。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按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此题。
(1)默读3遍题。
(2)在题上标出已知、求,指名说一说。
(3)互相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解答,指名上黑板板演。
20+8=28(个)
28-25=3(个)
答:还剩3个泥人。
(5)追问:20+8=28(个)求出的是什么?28-25=3(个)求出的又是什么?
2.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2)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根据做题情况,进行指导。
3.比较练习
(1)学校里有14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2)学校里原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认真读题后,问:这两题哪相同?哪不同?(都是求现在有多少盒粉笔,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是一步应用题,第(2)题有三个已知条件,是两步应用题)
4.总结
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先加再减,先减再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出数量关系比较容易分析的。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它们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解题思路相近,就是要求剩下多少或者一共有多少,必须先求出原有的数。
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复合而成的,所以在复习准过程中,安排了补问题、补已知条件和一步应用题,以此巩固一步应用题的结构,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由此引出其中一个已知不直接给出,而换成另外两个条件,就不能用一步解答,引出新课: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按照(1)认真读题;(2)找准已知、求;(3)分析数量关系;(4)正确解答这四步指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明确找准中间问题是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关键。
【关键词】示范学校建设 计算机 中职
一、必要性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化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厂企业,录用中职毕业生后希望他们的成长周期尽量缩短,以提高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要求,能否尽快地熟悉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为使我校示范校建设发展,而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发展也带动了兴平市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多媒体系统软件的应用与开发、企业网站建设和维护等行业发展,使计算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使我校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改置专业模块,由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工业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为了开展以实训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模块教学,在深化教材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同时,要加大教学设施与实验设备的投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使用。
三、具体措施
1.推行项目教学。聘请校外专家对我校进行项目教学指导,对专业教师开展项目教学培训,促使老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进行项目教学试验。
2. 利用案例教学。要求我系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强调呈现案例时的注意问题而呈现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5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案例教学法在全校各专业得到广泛使用。
3.扎实开展场景教学。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赴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运用能力。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利用各种软件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训学习环境,采用模拟教学,让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到计算机上进行实训,进行多次训练设计过关后,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敬业精神。
5.实施岗位教学。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岗位教学,按照工位定岗定员,按照企业上班进行“三班倒”,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适应岗位、选择岗位,从而为提高“一专多能”的学习兴趣,抓住就业机会。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的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有利于教学措施的不断优化。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教师也会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教案的能力,也必须能够借助多媒体课件脚本,独立自主的将教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业务水平和教育思想理念等综合素质,教师在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及Flash等先进计算机技术时,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使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计算机及其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
2.1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作为中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对难以理解或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无法阐述清楚的抽象知识,可以在电化学教室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投影技术将知识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教学知识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也能愉快的学习、掌握教学知识。
2.2个别化学习声音、图像、文字并茂及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是计算机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预习,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资源库进行主动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2.3分析评价高校利用多种途径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CIA教学软件具有应用灵活、涵盖试题库等优势,允许不同CIA课件单独运用或结合使用,具有自成体系的特征[3]。CIA课件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完善;另一方面还会反馈给教师,用于教学经验总结,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4实验模似多媒体计算机的实验模拟功能具有其他普通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实际教学用具的缺乏、现实实验的不到位、无法实现的实验教学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更加客观、准确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鲜活的实验场景的带领下进入接受并掌握知识,不断探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学习兴趣,有利于钻研精神的培养,为进行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模拟实验教学不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而是一种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这种由多方位感官掌控的交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知识记忆效果。
3小结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加大。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造成了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还有学生从没有见过计算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有的还掌握了网页设计、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述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明显很大的学生。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对所有学生均采用一个起点授课的做法 ,则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这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 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 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一方面 ,则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3、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则几乎都把侧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掌握上,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有的学校虽然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几大类来 分别设置计算机课程,但在授课内容上却没有区分专业的差别,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 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4、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随着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许多用人单位都在通过看等级考试证书的办法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部分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还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挂钩,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省市或国家的二级等级考试,甚至以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考核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手段,即使是学校统一命题也是靠近等级考试的题型。这样,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就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强行记忆各种题型,明显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但也有少数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承担自己所教院系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可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即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解决的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加强备课环节。备课是一切教学的前提。课前是否准备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功实施。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重难点,确保教材中所有知识点无一疏漏,并且紧跟计算机技术最新进展,及时了解、补充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前沿知识。开课前,结合学生整体实际情况和每一次课的内容特点认真撰写教案、讲稿。对于教案的编写要整体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尽相同,教师要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或岗位需要的事例作对比,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适量补充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讲解是切中要害,易于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精心设计课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所用课件质量的高低对于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设计课件时,要在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本课程设计课件时一改以往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教师、学生之间的“人际对话”,采取“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设计教学课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高效率使得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因此,大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就如同能够掌握英语一样成为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然而,经过几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笔者发现,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教材难以跟上其变化
教师能够上好一门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教材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百花齐放”,不能不说经过几年的课程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涌现出一批质量较好、受益面广的教材。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我们的教材始终处于一种追跑的状态,经常过了一两年教材就落伍了,学生往往就会忽视这门课程。
2.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统一
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是所有专业以及各个领域都面临的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排除有浑水摸鱼者滥竽充数。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一部分教师疏于学习,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也不管不顾,这严重影响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教学效果。
3.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相信每一个上过计算机基础的老师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大多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教师总是感觉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顾全大局。
4.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入校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不是自己的专业课,不需要认真学习,考试及格就行了;一部分则认为自己上网聊天、购物、网游都很在行根本不需要老师来教他们计算机基础。
二、对策
1.放宽视野、突破教材
现实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教材不可能赶上计算机技术的推层出新,年年更新教材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放宽视野、突破教材,对教师而言将是自身学习与教学创新的双重挑战。只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应用知识。
2.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等方法,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绝不罔顾撒科打诨者。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由资深教师就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手段的科学利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课堂师生互动、课程教案的编写、上课时间的控制、上课的技巧问题等各个方面对青年教师们进行现场指导。另外,在集体备课中不间断加入新的东西,提高所有老师的教学水平。
3.大力推进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了很多年,学者们也对其提出了很多建议与想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分层教学往往面临操作复杂的困境。因此如何分层教学,如何使其更易于操作是摆在我们高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也不能因为其操作的复杂性而弃之不用,分层教学是解决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4.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提出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学生word和excel将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管其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其次优化教学模式,例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主——协作”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实例等等,通过这样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自然而然,学生也就慢慢地感觉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1、精备课程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传统备课一般都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按教学经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一份教案用上好几年,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往往忽视学生的专业差异和计算机水平差异。所谓精备课程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认真设计教学模式等。
1.1 明确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只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要求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与各自专业相结合,使学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在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个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
1.2 精铸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课程标准不能再一用好几年,应该形成一个动态的资源库,简单陈旧的东西要剔除,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要适时融入。
现在的大部分学校还是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等级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现实的需要。比如浙江省等级考试(一级)考查的还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及Office 2003的相关内容。相应的,大部分学校使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都是与之配套的陈旧教材。而学生自带的电脑安装的都是WIN 7操作系统和Office 2007软件,学习与应用脱节,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确定课程标准和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少而精、做学结合,并适当加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介绍与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授的内容都是学生需要和必要的,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有利保障。
1.3 正视学生的水平差异,合理安排层次教学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差异性,二是自主学习差异性。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类学校,各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学校有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学生基本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应用。但个别地区的学生连计算机具体啥样都没有见过,曾经有些学生在上第一堂课时还不知道计算机电源开关在哪。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分类指导。
2、优质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积极的双边活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才是教学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时,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指导、启发和传授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尤其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勤于操作,乐于提问。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2.2 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但教师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现阶段,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省去理论环节的讲解,直接进入实践操作,甚至直接讲解等级考试试题,把课程教学等同于等级考试培训,往往使学生一知半解。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理论分析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将各知识点细化、分解,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妥善安排好理论讲解和实践训练的时间。
2.3 形成相互帮助的课堂氛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难题,教师分身乏术。这就要求形成互帮互助的课堂气氛,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同学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帮助解决大部分常见问题。为此,我在实践操作环节往往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按能力层次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人数一般在5个人左右,便于交流。学生遇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这种讨论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增强学生的掌握程度,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而老师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4 形成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课程都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就属于形成性考核部分,包括考勤、课堂纪律和课堂练习等几个部分,占总评成绩的20%左右。利用考勤将学生拉进课堂,利用课堂纪律让学生关注于教学内容,利用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重视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表现。我们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可以利用机房软件实现“实时监控”和“学生演示”,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应予以正面表扬的评价;在学生有困难时,应给予耐心的指导。
3、作业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适当、有效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1 作业要在“量”和“精”上做文章
作业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宜过多或重复。如果学生为过多繁杂的作业疲于奔命,不但起不到巩固和提高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部分同学把别人的操作题拿来重命名一下就上交了,里面什么内容都不知道,作业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杜绝此类事情发生,教师必须在布置作业的数量和精度上下功夫,每次布置的作业必须具有代表性,无需追求面面俱到。要让学生理解教师不是在整他们,而是要他们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独自完成作业,把握住当天学习的重点与难度。
3.2 作业要具有层次性、拓展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考虑层次性和拓展性。要让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能达到基本的要求,完成最常用的实践操作,鼓励计算机技术水平较好的同学完成一些拓展性作业。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及计算机的选配时,就可以布置“资料收集”型拓展性作业,要求有条件的同学收集最新的电脑配置信息,甚至可以按照电脑用途的不同进行更高层次配置。
3.3 认真批改,及时点评
由于计算机基础作业多半是操作类开放题,上交的大部分是电子稿件,作业批改费时费力,许多老师经常是只布置、上交,未能及时的批改、点评。长此以往,会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大大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因此,对学生上交的作业必须认真的批改,不仅要找出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应该发现其中的优点,及时反馈给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匿名点评,而优点则需要点名表扬,对有进步的同学须及时鼓励,形成师生联动的作业体系。
总之,要想实现每堂课“教”与“学”的有效性,必须师生共同努力,教师要从精备课程、主导课堂、有效评价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勤于实践操作,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付智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教育教学研究,2009.2.
[2]刘艳君,胡雪梅.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设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王家伟.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1 主要问题
1.1 缺乏全面实施计算机文化教育的强烈意识:当前在计算机领域出现的许多事件,如“黑客”攻击、偷窃信息、计算机病毒泛滥等,有的是集体行为,有的是个人行为,这些人都是计算机高手、计算机“怪才”,他们利用高超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负责任的算机文计化修养。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必须树立强烈的全面教育意识,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机文化教育。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个问题,只重视知识与技能传输,却忽视了计算机文化修养教育,使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能真正发挥计算机文化教育的社会功能,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缺乏超前的新技术发展观念: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群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已广泛地运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舍此难以担负起高技术条件下经济建设的重任。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超前的新技术发展观念,既影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不能更加敏锐地把握高技术的发展,更影响了计算机教育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就是缺乏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态度,导致利用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结果便是计算机教育理论修养欠缺,将新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己学科领域的意识不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不够。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十分不利。
1.3 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方向。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各单位也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还是停留在黑板加粉笔、教科书加教案的水平上,其中重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能熟练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以充实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怕运用不当降低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先进的信息技术不能充分被教师利用的状况。
1.4 缺乏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教育环境: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如普通教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支持教学和计算机应用的各种软件和信息资源;进行计算机文化教育健康向上的良好的环境氛围。目前,在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环境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计算机硬件设施比较落后。计算机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用机需求等等。二是计算机软件资源比较贫乏。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资的现象比较严重;软件资源的管理不够集中,致使一些优秀的、新的软件不能被充分利用;教学资料软件贫乏,不能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工具软件相对落后、贫乏,一些工具软件已经过时,一些需要用的新工具软件不能及时提供。三是计算机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够完善。计算机文化在相当多的院校内还没有被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创造相应的具有良好氛围的计算机教育环境。对计算机文化修养重视不够,没能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需求相应地开设一些相关知识教学,如运用信息网络实施远程教学、进行网络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合作攻关、进行信息网络防护、预防计算机犯罪等等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限制了计算机教学向社会化、应用化领域进一步拓展,不利于培养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学习交流的氛围。
1.5 缺乏与计算机文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标准:当前,影响高校计算机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教育目标的层次偏低。高校计算机教育没有确定一个总的教育目标,只是对一些具体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目的,就只提出了某一具体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没有提出总的教育目标。这样必然使高校计算机教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计算机文化的发展,也就难以培养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育目标,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培养高校学生什么样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从发展的角度看,高校计算机教育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着眼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应用,对学生进行综合计算机教育,在突出知识传输、技能培养的前提下,提高其包括计算机技术发展观、计算机应用意识、计算机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等在内的全面素质,从而使高校计算机教育提高到一定层次。
2 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决不是偶然的,既有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综合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2.1 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所带来的短暂的“不适应” :计算机技术作为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早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不仅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深入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从单机应用发展到网络应用,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与普及,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利用计算机可以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使用信息,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网络上访问著名学者、查询你所感兴趣的国内外信息、异地同步进行信息交流等。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应了其它领域发展的“相对”滞后,这就使得人们往往难以适应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有的表现了一种无所适从的“无奈”。尽管最终还是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但这个“短暂”的、“不适应”的“阵痛”,就会使许多领域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面前显得有些落后,反过来导致人们在意识、观念等方面对计算机在各个专业领域的运用意识不够、重视不强,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使计算机教育落后于计算机技术自身的发展。
2.2 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所对应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等的相对滞后: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现代化,计算机文化对高校教育各方面的影响与深刻变革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它将改写着传承已久的教育观念与模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为实现学生各取所需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能使教师对课程内容作出因材施教的安排,能使能力不同的学生沿着有一定区别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使教学双方摆脱了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灌输和僵硬的禁锢,使得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更加愉悦。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制度的影响,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仍习惯于用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来审视今天的教学。如部分高校教师在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惰性依旧,缺乏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习惯于按照以往的思维方式来安排今天的计算机教学;习惯于“教科书、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习惯于教师永远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习惯于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导致计算机教育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可见,不仅因观念、模式等的落后造成了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上的落后,也使得计算机教育本身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技术不断发展与观念相对滞后的矛盾,必将影响到计算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人才综合素质特别是计算机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1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晓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4.
[2]杨启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究[J].信息通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