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打造智慧校园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云计算;物联网;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50-03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产物和阶段形态,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这两个当前学术界、技术界的热点技术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二者对构建智慧校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发展。
1 云计算
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1]。它是对并行计算、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及负载均衡等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云计算的主要特征是虚拟化及对IaaS/PaaS/SaaS服务模式的创新。除此之外,云计算还有超大规模、高可靠性、通用性、可扩展性、按需服务等特征。其中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随着云计算模式的逐渐发展和普及,学校、教育机构和个人的信息处理会逐渐迁移到云上,这将对校园网络应用带来积极的影响[2]。
2 物联网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并重新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简而言之,“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国内较为多见的定义为:物联网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就是使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识别和管理更加方便[3]。物联网通过传感技术、RFID、二维码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信息感知技术将人与人之间的互联扩大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连通,成为今后“人、物、事”管理和流通的重要载体。
一般而言,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包含3个层次:全面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中,感知层利用各种可用的感知手段实现物体动态的即时采集;网络层通过各种信息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感知的信息实时、准确可靠地传递出去;应用层利用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设备与人之间的交互[4]。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特征是泛在的感知、互联互通与共享以及智能的服务[5]。
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其终端可以是任何物品。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其可视化程度、管理效能及安全防卫水平等[6] ,推进智慧校园的进程。
3 云计算、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3.1 智慧校园
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理念。2009年,奥巴马对该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导向,使“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得到高度关注。许多学者积极地将智慧地球引申到智慧校园,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多角度解读智慧校园的内涵,而且在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理论层面。综合学者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可以认为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7]。
2)实践层面以浙江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为高校代表。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8]。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5]。
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端形态,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将智慧校园的建设落到实处,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2 云计算、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校园”的建设要以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社会为方向,以深化应用、优化服务为核心,以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主线,以打造统一、高效、智能的管理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在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以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为依托,全而提升校园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水平[4]。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是结合虚拟化技术,以借助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9]。在智慧校园的云计算模式中,用户的数据存储和应用软件的运行都是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即“云”上,并由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的安全和程序的正常运行,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存储和读取数据、使用软件等。云计算作为具有革命意义的第五代计算范式,它以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架构为基础,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因此,利用云计算技术并综合统一标准规范搭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是消除“信息孤岛”并避免形成新的新的“信息孤岛”的有效形式。
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将学校打造成感知的、服务性的、环保节能的、安全稳定的智慧型校园[10]。将物联网应用到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实现校园中物理对象的互联互通,使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融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而且拓展学习空间。这种多领域跨区域的资源整合能提供一种泛在的智慧学习服务,大大缩短空间距离,充分利用以及共享资源。并且通过传感器获得对校园环境的全面感知,实时对物体进行控制并反馈相关的信息,增加互联的深度和广度,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当然,学校、教育机构和个人的信息处理都将迁移到云上,而云计算服务平台则通过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使智慧成为可能。
总之,智慧校园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校园服务和管理,它通过物联网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海量信息在物联网平台聚合而产生新的信息,从而给广大师生提供智慧化的业务和服务模式[11]。
4 对智慧校园的思考
智慧校园的建设应该是分阶段、分步骤有前瞻性地进行,既要避免盲目推进,又要规避认为技术等不成熟而停滞不前的倾向。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形态,要理性对待云计算、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也面临很多问题。
1)标准规范问题,既有宏观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规范,也有细节的标准规范,如标准不同的传感器及电子标签作为感知手段所感知的信息数据格式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兼容性的问题,给管理和控制带来难题。因此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标准,实现跨平台统一管理。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并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而且在智慧校园中通过全面感知的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漏的可能。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密系统。
3)系统整合问题。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兼容的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智慧校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它代表着未来校园的建设理念,其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赵佩华.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10.
[2]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2590-2599.
[4]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2.
[5]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4):15-19.
[6]杜晓静,姚高峰,何秋燕.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10):9-10.
[7]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8]吴颖俊.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
[9]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与新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国 天津 300342)
【摘 要】从单纯的数字信息化应用到内涵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关注技术如何促进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是实现变革的基础,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学习环境,将影响实验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全面感知、开放、自主的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作为辅助的同时,体现艺术学院实验教学的特色。采用合适的技术、使用恰当的媒体,符合信息智慧化教学环境的变革,并能较好地适应学院教学未来发展的需求。针对构建艺术院校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能够有效的支持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真正拓展时间和空间的环境,对于促进学院信息化健康、持续和深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实验教学环境;信息智慧化;媒体技术
0 引言
艺术学院实验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技能进行艺术创作,作为正常教学的有益补充。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构建能够拓展艺术学院的创意思维,面向服务师生为基本理念,基于媒体技术手段,构建资源共享、灵活适用的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成为新的发展趋势[1]。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智慧化教学环境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一种智能化程度极高的用户体验,最大限度地享用技术对高等教育促进发展的成果。以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在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信息数字化可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通过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不断发展,各种教学媒体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为构建艺术院校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以个性话服务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成为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
1 实验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
1.1 以辅助和服务实验教学为前提
实验教学信息化融合艺术学院各个学科和应用领域的相互关联和协作,在提高实验教学课程质量方面实现跨越,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最大限度的助力。实验教学信息化将各类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包括实验教学的辅助课程资料、相关素材、多媒体指导教程,以及教学课程安排情况、设备使用情况、日常开放情况等,在遵循各类规章制度的同时,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呈现给师生,达到服务实验教学的目的。
1.2 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实验教学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实验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内容[3]。对原来已有的实验教学中心软、硬件资源进行全面数字化,随着无线网络覆盖和个人智能终端的普及,对实验教学中可用资源可以不分地点和时间向教师和学生开放,以多维度的形式提供信息化资源,促进实验教学方式的变革。
1.3 交互性得到体现
信息化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可以互动交流的平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方式和网络技术,实现虚拟交互、在线预约、实时体验的功能。利用 Web页面的Portal方式,将实验教学和创作所使用的大型设备和资源进行开放,教师对学生在实践创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达到创作与实践相互配合,激发对实验教学的学习兴趣[4]。
1.4 利用强大的信息数据库技术
利用网络建立与其他艺术院校联合搭建实验教学资源数据库,并且实时动态更新,对实验教学中所使用的课程方案、学习情况统计等重要数据进行数字化数据库存储,支持各类远程管理系统的登录访问。加强对分散的数据资源管理,建立安全性高、吞吐量大、存储能力强的数据中心,为各类资源的使用提供方便[5]。
2 构建艺术院校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的诉求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种网络通讯、数据存储和检索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媒体的充分利用,使教育模式和手段日益多样。信息智慧化可以扩展实验教学的维度,以面向服务为理念,构建基于新型网络技术,构件业务流程、资源共享的智慧化环境是信息数字化的高端形式[6]。打造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可以使用户身处于一个全面感知的数字化环境中,以面向教学和学习的服务为宗旨,满足个体的需求。通过无缝、高效的网络环境,可以对实验教学平台的使用方式、评价体系和智能信息系统的搭配,满足开放式教学需求。
2.1 搭建全面感知平台
从实验教学的物理环境和日常管理入手,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接入,打造无缝的智能体系,搭建全面感知环境。利用传感器设备,实时捕获、感知、分析、传递所需要得到的人员、设备、资源等方面的信息,汇总信息后交由服务器进行记录和处理,实现设备之间的相互“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响应、及时解决,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实现实验教学物理设备实现动态监控,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为打造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提供基础保障[7]。
2.2 打造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通过构建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拓展到全天候的自主学习,以开放的模式,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实践项目。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丰富,打破传统的学习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形式得到扩展。通过虚拟现实和交互技术,打造出真实课堂和虚拟情景的融合,让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学习要求,建立个人智能学习资料库,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智慧化环境,既可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进度,又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支持[8]。
2.3 新型的师生关系
实验教学的宗旨是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环境都是采用任课教师制定教学任务,进行实验课程的讲授,学生去模仿实践,这样对学生的创造性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应遵循满足个人个性化的学习理念,以体验式学习和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形式,成为实验教学的主流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需要,进行“按需学习”,合理的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中的诸多需求,使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
2.4 海量信息和智能搜索的支持
为保证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全面,需要利用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利用聚类方式,将信息内容归类,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统计、预测。根据学生的需求,通过智能推送的方式,使信息相对期望度得到很好地满足,达到实验教学信息智慧化的要求[9]。
3 技术应用构建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
3.1 物联网技术使“物、物”相联
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的实现,需要将人、设备、环境、资源等因素,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信息传递能够及时、双向交流。物联网技术就是可以使物体和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把传感器、控制器、处理器和物体之间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硬件环境[10]。可以将实验中心的所有设备进行标识,包括动态和静态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由传感器实时探测,可以实现实验人员定位、身份识别以及人员和设备的状态全方位及时的评估,将识别后的数据转换为标准格式,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信息处理中心,完成对相关信息的分析计算,为达到全面智慧化进行技术支撑。
3.2 打造自主的智慧化学习环境
3.2.1 富媒体技术给用户通过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富媒体是指具有视频、图像、音效、文本、动画等媒体形式,利用简单、清晰、富于描述性的程序代码进行加载。富媒体对应用提供开放接口,使外部应用通过浏览器内部数据相连,从而可驱动一定硬件设备,增加了交互性的概念,在浏览器中呈现三维、图形和特效,提高了学习者的体验感。
3.2.2 无处不在的网络
校园和实验中心的各个工作室都实现高带宽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保证各个终端都可以实现高速网络的接入,使高清晰度网络资源实时传输成为可能。3G和4G技术的普及,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将不受任何地域的限制。
3.2.3 智能终端的普及为学习提供载体
随着个人智能终端的普及,数字技术的跨平台应用,接入信息的种类多种多样,功能也变得方便和强大。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可以使学习不受地点的限制,它已经成为实验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深刻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
3.3 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方式的创建
3.3.1 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使用传统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且提供给学习者数字化的媒体学习资源。例如在线的数字化学习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对学习系统进行构建,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授课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明确任务的个人学习,具有共同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面向复杂过程或活动的体验式学习,应对实践领域的问题解决型学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3.2 利用在线媒体形式进行学习
Mooc课程的兴起,在网络提供免费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学习者可以得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课程学习的机会。学习者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按需得到所学的知识,这将引起实验教学甚至这个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
3.3.3 实验教学课程的自主定制
将Moodle教学平台嵌入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打造出以实验教学课程、实验项目等各种组织形式的交互性实验教学平台,对选定的课程进行分类和搜索,按自己的需要安排课程,实现实验教学课程的自主定制。
3.4 社会网络及分析搜索技术
在构建智慧型信息化实验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兴趣、关系及群体的影响。社会网络是社会虚拟化的延伸,具有自组织性,通过应用分析搜索技术,确定社会网络中的用户群体或个人的中心性程度,有利于掌握师生在虚拟网络中的活动状况,实施必要的管理措施,精确推送学习资源,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结束语
构建艺术院校信息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是在信息时代实现教学方式变革的基础,是信息化教育环境的高端形态,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从技术上看,智慧化实验教学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利用当代技术手段,为打造智慧型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和探索的可能,对今后全面建设智慧化校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8):12-17.
[2]钟国祥,张小真.一种通用智能学习环境模型的构建[J].计算机科学,2006:170-171.
[3]宓詠.智慧校园离不开资源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9.
[4]倪晟.基于Web的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60-163.
[5],段安平,刘栋.基于信息环境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35-138.
[6]张东.智慧学习环境:有效支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2(11).
[7]黄宇星.基于网络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及其实现[J].东南学术,2012(6):309-316.
[8]祝智庭.个人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11.
[9]陈卫东.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 2012(5):42-48
关键词:智慧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
现代化时期,智慧体育赋予体育以“智慧”,改变了人们对体育文化建设的了解和认知。由于智慧体育在传统体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位创新与延伸,塑造出了一个内涵丰富且特征鲜明的新型体育文化理念,能够在更加适应现代人们精神发展需求的同时,引导更多体育爱好与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探索积极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适应时展需求,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教学理念建设特色体育课程与文化,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理念,展现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能够在不断突破传统体育教育发展桎梏的基础上,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与校园体育文化水平。
1、智慧体育之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意义
1.1、概念简介
信息化时代,智能理念深入人心,体育文化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智慧体育”的建设与发展更是标志着我国体育行业迈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智慧体育是一种体育和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现代化发展形势,相较于传统体育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能够结合信息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多方面满足人们的体育发展需求,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要的体育运动信息和发展动态,教育领域和体育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和爱好者也可以完善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育服务和运动项目。
1.2、发展意义
智慧体育的大众化、广泛化普及从多维度提升体育行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智慧体育作为一种新时期概念,不仅能够为体育运动参与者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与运动参考方式,也能够为体育事业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提供广泛的支持和发展动力。其中,在高职院校建设体育文化期间,合理应用现代化、智能化技术完善教育体系和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结构,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和改革需求,充分展现智慧体育发展概念理念与服务思想,能够在有效拓展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建设更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和教育风格,进一步推动和实现现代化体育教育发展目标。
1.3、未来展望
当前,高职院校内的体育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形式多变、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以及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在智慧体育方面的建设与体育文化氛围营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可升级与探索空间。合理引入智慧体育教育发展理念和相关技术手段措施,能够在不断提升院校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营造更好的体育文化软环境,让院校师生充分体会到智慧体育中“生态、自然、和谐”的体育文化精神,以及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全民育人”的教育氛围和学习感受。未来,根据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革,能够在进一步实现人与人、人与运动、体育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高效统一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智慧体育的引领与高职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效用。而智慧体育作为现代化产物,不仅能够充分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流通性与交互性,有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体育教育教学规模,实现未来体育教育改革转型目标,也能够联合其他高校以及合作单位共同构建良好体育教育教学格局,创新完善体育教育引导策略,发掘自身与学生们的潜力,保障在不断建设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整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增添和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提高高职院校的基础体育教育设施与体育文化发展水平。
2、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反思
2.1、教育创新改革探索初期,体育文化氛围不浓郁
智慧体育对高职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推行智慧体育,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体育训练和引导,能够构建学生们完善的体育竞技意识和运动精神,培养学生们终身化的体育发展意识和观念。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智慧体育场馆和信息化服务中心平台等方面还处于初期探索期间,有关智能体育的理解还不够成熟,除了学生们不理解智慧体育的实效性作用,教师在开展“智慧化”体育训练和教学引导过程中,也会遇到众多阻碍和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其中,院校智能化发展水平与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智能化发展不匹配,教师实际教学引导经验不足等问题都是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想要有效保证现代化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不仅需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也需要考虑后续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多种问题和阻碍。
2.2、智慧体育建设与实施阶段,缺乏人力、物力支持
相较于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智能化体育文化概念已经成为大众追求的一种“时尚”。但是在教育发展领域,智慧化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并不理想,一方面,智慧体育作为新概念和新理念,在实践推广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大量的颠覆性问题。如,体育文化如何实现智能化转型;体育教育是向智能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如何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理解智慧体育是向理论还是实践方向培养,等等。另一方面,教育改革与转型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高职院校作为主要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处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投入不理想、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以上现有的建设问题和困境,不仅严重限制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智慧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遭遇了众多打击和挫折。其中,对智慧体育等现代化教育发展理念认识不够、智慧体育场馆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投入庞大、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都是影响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文化发展与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关于在智慧体育方面的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方面上的不足,也限制了院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机会,影响了高职学生们体会智慧体育创新理念和顶层设计的体验感受。另外,面向智慧体育和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所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也需要考虑是内部培养还是外部聘请途径。多重考验和困难抉择之下,高职院校建设智慧化体育场馆以及现代化体育文化,不仅需要多方面考虑自身教育发展实力,也需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做好准备和转型、改革、创新措施。
3、智慧体育之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3.1、明确教学发展目标,搭建特色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可以通过搭建电子化、信息化、智慧化平台等方式,提升院校智慧体育发展建设水平。首先,明确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与智慧体育建设目标,根据当地体育文化发展态势和院校自身的体育文化发展特色,加强资源投入和先进技术引进,通过构建多维立体式智慧体育平台等方式,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结构与内容。其间,可以依附于高职院校自身的融媒体信息平台与大数据应用等平台途径,做好相应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革,构建出具有交互和信息共享功能的高职院校智慧体育信息化平台,保障高职院校能够在充分实现信息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提升内部信息交流和文化建设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保留院校和当地体育项目特色,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次,重点建设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教学体系结构和发展特点。可以结合智慧体育校园文化建设需求,优化并提升高职院校现有体育文化和多媒体平台的服务水平。比如结合高职院校现有的融媒体平台来打造本地化的智慧体育服务社区,通过开设更多体育文化宣传和建设版块,吸引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和学习的兴趣,让院校学生、教师、职员以及学生家长等校外群体,能够体会到高职院校智慧体育平台的实用性作用,并根据自身的体育运动和发展需求,向自己的人脉交际网宣传和分享智慧体育平台的优势作用,进一步提升平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互动等优势;最后,强化体育文化建设和互动交流链接。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在实际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与发展进步,利用合适的信息化技术和文化熏陶方法,引导学生们更加关注和理解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质量与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利用高职院校智慧体育平台为有体育信息订阅需求的学生和群体,推送相关的运动知识和相关赛事信息,或者结合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讲解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中存在的注意事项和运动技巧,增加受众群体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参与积极性,能够在融合专业运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大家形成终身运动的体育思维意识;直接联合网络社交平台和机构,共享高职院校智慧化体育平台信息,让院校师生和有需求的群体,可以通过网络平成线上线下的互动连接,共享平台中的体育竞技数据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有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步了解和感受周边参与相同运动爱好同学、朋友或者家人的发展动态。高效率的互动链接形式,也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也能够教师也可以通过合适的监督和互动引导方式,维护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与长久性。另外,院校也可以根据校企合作关系,向社会提供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服务,以此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效应。
3.2、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培养体育精神意识
智慧体育不仅仅是线上交流互动活动,也是丰富传统体育活动的有效方式,利用智慧体育创新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并结合运动会、社团比赛等活动内容,强化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体育精神的传承,能够在充分满足现代化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体育文化传播与“智慧体育”资源的共享。首先,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院校发展需求与体育文化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学生们比较喜欢和欢迎的体育文化项目,在有效丰富课程教学设计与结构内容的基础上,也能够增加院校师生课上、课下的活动机会。比如借鉴一些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综艺节目案例和兴趣引导方案,为学生们设置安排一些趣味性和挑战性十足的体育竞技活动,能够有效传播体育文化与知识内容,充分调动院校师生的互动积极性和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兴趣。或者组织一些体育联赛活动充实学生们的业余休息时间,学生们可以在线上参与报名,线下会首一同完成相约的竞技活动,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直播功能,能够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和体育运动爱好者共同参与和观看。另外,在一些特殊时期或者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慕课教学和线上互动交流活动拓展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而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意识,创新和完善课程教学结构与形式,能够在充分增加学生们课堂学习体验与体育运动机会的同时,利用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们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同探讨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知识,共同收获学习成长和能力进步。
3.3、加强互动交流激励,构建文化育人氛围
想要进一步构建多维、立体、智能化的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创新平台内容、加强线上互动交流等形式,打造属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体育文化品牌与平台。提升智慧体育信息化平台的资源数据交互性,在不断扩大、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了解院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和智慧体育平台的下一步改进方向。首先,根据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发展和产业化服务需求,建立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与线上教育教学平台。可以依据智慧体育平台项目特色,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活动,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身心素养的锻炼,全方位发展和宣扬体育文化;其次,重点关注地域文化特色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通过举办特色体育活动和线上互动交流项目,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进取精神和思想价值观念,增加学生们接触体育锻炼和项目运动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们身体素养与体育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与进步;最后,加强教育指导和互动交流。由于学生们在自主运动和训练的过程中,受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长时间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探索、运动兴趣,为了进一步保障高职体育教学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运用智慧体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在进一步了解学生们体育运动情况与身体素质状态的同时,给予学生们专业化的体育康复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确保学生们在健康的运动行为中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另外,为了进一步实现智慧教学的一体化建设与发展,也可以联合院校师生与家长,通过监督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运动和学习情况,进一步构建完善、立体式的新型高职院校体育智慧教学结构,实现家校合作与智慧教学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3.4、做好教育改革创新,实时跟进形势变化
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跟紧时展变化趋势,做好体育文化建设和创新,能够在充分发挥智慧体育实效性作用的同时,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文化氛围。其中,智慧体育在国家政策与各地体育部门的号召下,已经搭建了众多具有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作为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期间借鉴和参考其发展经验,打造和建设出符合院校教育发展的体育文化平台和教育教学体系,能够在不断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变革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体育文化建设内容。首先,创新体育教学策略,开拓体育教学和文化建设传播途径,利用5G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为学生们呈现数据化、智能化发展生态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文化建设效果。可以根据院校本身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安排相应的体育训练活动,结合5G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简化课程教学流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运动项目变成可视化、数据化的视频和运动教程、教材,能够在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同时,丰富学生们对于课程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利用一些运动数据记录和检测工具,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实际运动状态和成长变化情况。当前,根据院校现有的网络平台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应用一些能够让学生们实时记录运动记录和学习变化过程的教学软件,分析学生们的整体运动状态和学习情况,能够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课程教学设计。比如,对于一些平时积极锻炼和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参考“学分银行”的学习激励策略,将学生们的运动成绩和日常表现进行分数和成绩积累,累计一定限额可以兑换奖励或者教师“一对一”指导机会等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和积极性提升的奖品。对于一些长期懈怠运动锻炼和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对后台数据的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存在的不同问题和学习困境,通过合适的互动交流与鼓励引导,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上进意识和运动习惯;最后,随着5G技术和AR、VR等技术的日益成熟,院校和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们准备一些适合体育锻炼和自主运动学习的智能化运动场馆或者课件。让学生们通过课上或者课下时间自主锻炼和学习,能够在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智能化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智慧体育项目和教育创新策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慧体育”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拥有了更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与发展创新思路。转变体育文化建设思路和想法,加强对智慧体育发展的建设和与支持,通过强化智慧体育平台与体育文化建设宣传,营造良好高职院校教学文化氛围,丰富课程教学策略与措施等方式,能够不断巩固和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保障并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品牌的形成与高职教学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岳.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路径分析[J].体育风尚,2021(6).
[2]李永,武铮铮.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路径[J].投资与合作,2021(4).
[3]雷建辉,陈利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职业,2020(36).
[4]缪嵩.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反思及优化对策阐释[J].体育风尚,2021(4).
我们不妨把学校管理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经验型管理。经验型管理是粗放型的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一定的惯性动作而施行的管理,有一定的随意性。我们很多时候是凭着经验在管理,凭着惯性在管理,这是很糟糕的。在信息时代,经验型管理基本上不可取了,因为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生成的过程。二是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是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比如引进类似于企业ISO9000的所谓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人体系构建,包括: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全员业绩考核体系。它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但容易陷入僵化。三是文化型管理,文化型管理是深层次的内涵管理和全方位的协调管理,是目前所要全力追寻的管理方向。现代学校是一个由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拥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呈现什么样的管理形态,最终形成学校的一种文化,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特色。
进入“十一五”,我们提出了“智慧管理”的命题。所说的智慧管理,就是摒弃经验管理,基于规范管理,又突破规范管理,更彰显文化管理的管理体系。智慧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形态,又是一种高度,更是一种境界。
1.智慧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智慧管理首先表现在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主张,这是一个校长成熟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我们校长要加强学习和修炼,用丰厚的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努力做学者型、专家型校长,不断提高自己的品位和格调,提高自己的人格影响力。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施以情感管理、人文管理。其次,校长要形成自己的管理风范。办好一所学校,特别是办成一所名校,归根到底是要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积累。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用特色立校。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有其内在的精神累积和成功的管理理念,这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纽带。
2.智慧管理是一种增效的管理行为。第一,智慧管理崇尚人本管理。从管理对象角度看,是“人的管理”;从管理主体角度看,是“依靠人的管理”;从管理目的角度看,是“为了人的管理”。第二,智慧管理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以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学校的管理,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第三,智慧管理实行开放管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注重树立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加强对外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为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第四,智慧管理凸现文化管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念的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第五,智慧管理落实校本管理。“以学校为本”,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再先进的管理理论,只有切合了具体学校的管理实际,才是有效的。
3.智慧管理是一种高尚的管理境界。智慧管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原理的。第一,“发展”是智慧管理的核心内容。重视将学校的发展、教师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维系在一起,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二,“调节”是智慧管理的中心职能。主要形式是计划和协调,前者是预防性的事先调节,后者是纠偏性的事后调节。特别是后者,以既定的目标、标准和指标衡量办学活动中已经形成的各种关系,针对潜在的不协调因素和已经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偏差,寻求淡化矛盾,纠正偏差,改善关系之出路。第三,“和谐”是智慧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人、财、物以及产品数量与质量相互衔接,辩证统一,平衡发展,校内校外,各种资源整合互补,环境良好,管理者的智慧能够得到尽情的挥洒与释放。管理者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被管理者协调配合,舒心顺畅。
做一个充满智慧的管理者,是笔者多年来从事校长管理工作的探索与积淀。也是实验小学近年来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办公室里有一句格言:“校长应该成为有抱负,敢负责,乐奉献的教育者,应该成为有思想,有智慧,有个性的办学人。校长的全部创造才能,就是为着师生智慧的开发与发展,建构优质的平台,提供优良的服务。”实现它需要有热情,有胆识,更需要有才华。
我们学校是一所既有百年历史,又有浓郁现代气息的公办学校,是一所拥有南、北、东三个校区的规模型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学校智慧管理的基本经验:一是校本化的办学思路,让学校发展步伐更为稳健。2004年新学年,在百年校庆之后,我们提出了学校今后一个阶段的总体发展思路,我们把它形象地概括为“落实两大目标,实践四项工程”。两大目标是:科研兴校,让百年老校蒸蒸日上;文化强校,让优质品牌熠熠生辉。四项工程,一是积极构筑信息化校园,努力办一所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窗口学校;二是切实施行人本化管理,努力办一所充满和谐人文关怀的示范学校;三是倾心实践智慧型教育,努力办一所凸显过硬教育实绩的品牌学校;四是着力建设文化型学校,努力办一所彰显鲜明办学个性的特色学校。这“两大目标,四项工程”可以说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办学举措和办学特色。我们首次将“智慧型教育”这一理念引入了学校整体发展框架中,并成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办学方略。二是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让教育的优质资源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我们三个校区的“一体化”管理,就是一个智慧管理的问题,校级领导“条线分工,分块负责”就是一种智慧管理策略。目前,三个校区95个班级,4270多名学生,267名教职工,仅配备校级领导1正4副。三个校区历史背景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但一体化的管理,使每个校区都发展得很好。校区分散,怎么更好地防止管理低效和减少管理内耗,我们一直在研究和调整,如何让三个校区的管理工作不是“1=3+1”,而是“1=1/3”,这些都不失为一种智慧。三是人本化的管理流程,让师生的创新灵动得到了更佳的张扬。教师与学生是学校发展两大关键要素。学校不仅是老师教书、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师生成就生命意义,获得幸福生活的特殊场所。为此,我们始终在探寻学校智慧管理的新境界。我们坚持以“教师为本”,不断探索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努力建设学习型、智慧型教师队伍,让校园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和创业乐园。也许,所谓智慧的管理,也就是管理者能让自己的管理目标,融进被管理者的心田,让管理规范很自然地转化为被管理者的内心需求和自觉行为。在落实管理制度的同时,更多的是以发展的眼光,以大度的气概,以宽阔的视野,营造着一种寓“有为”于“无为”的崇高境界。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心灵的体贴,对体质的关注,对主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既坚持严格要求,又重视自主发展,让学生不仅得到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许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是不露声色而又触及孩子灵魂的教育,而我们“用爱心滋润,用智慧浇灌”的育人模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四是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让教学的理想境界得到了更好的彰显。我们追求的智慧教学,着力探究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教学要素的有效调配,教学评价的有效调控,实现开放民主、活泼灵动、扎实高效、彰显智慧的高效课堂。通过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形成了“注重名师有效引路”“注重群体质量有效提升”“注重课堂流程有效研究”的课改新思路,以及“彰显教学智慧,打造生态课堂”的教改特色。五是特色化的校园文化,让学校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更优的展现。如果说“端、勤、毅”的古训,是先贤提出的张家港实验小学人治学和做人的规范,那么,“健康、和谐、发展”则是当代实小人适应时展所提出的新的育人理念。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是情感的和谐;化美为境、情景相生,是环境的和谐;德高为重、身心和谐,是发展的和谐。以生动的教育培养生动的心灵,以生动的心灵激发创造的精神,是全体张家港实验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之境。学校坚持以彰显办学特色为本,以“智慧文化”为核心,打造学校主流文化,通过文化引领,强化现代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品牌办学新内涵。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日益扩增。虽然学校的学习条件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愈显复杂。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物联网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我们解决学生管理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在学生管理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了“校园一卡通”、“智能图书馆”等物联网技术应用雏形,并收获了良好的成果。
1.物联网技术概述
目前物联网的公认定义还未形成,通常我们认为物联网是通过特定的协议,依托RFID射频识别技术、GPS定位技术等信息传感输入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所形成的的网络。在物联网中我们可以实现物品和网络间的信息传输,从而通过网络对物品的位置、情况进行识别和跟踪,进而实现对物品、或者持有物品的人员的精确管理。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利用一个微型电子标签记录物品的信息,电子天线可以通过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方式读取物品上的电子芯片,从而获取物品的相关信息。射频识别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第二代居民身份证、ETC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动物身份识别标签、门禁考勤系统、物流管理等等。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除射频识别技术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输入来源。传感器是一种用来将光、声、压力等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它是构成无线传感网络的最基础单元。通过传感器我们能在物联网中顺利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则是物联网运行的基础,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动态化、虚拟化的优势,大大提高物联网的数据计算能力。同时,云计算技术还为物联网提供了安全稳定、易于分享的数据存储空间,减轻了用户的设备压力,便于用户分享信息。这些成熟的技术为高职院校搭设学生管理物联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学生管理工作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
2.1指纹识别门禁系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门、图书馆、宿舍楼等位置还采取原始的人工管理模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庞大,且部分高职院校校园具有一定开放性,人工管理模式具有人力消耗大、身份识别困难等弊端。有些高职院校在部分场所采用刷卡进出的门禁系统,学生持有存储着个人信息的电子标签(卡),通过射频识别的方式验证身份信息。刷卡式门禁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识别准确度大大提高。但刷卡式门禁系统也有弊端,一是学生容易丢失电子标签,二是电子标签存在伪造风险。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设计出更安全、更易用的指纹识别门禁系统。指纹识别采取的是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传感技术,学生只要将手指放在传感器上,传感器就可以自动采集指纹图像,传输到云端的数据库进行比对。随后服务器根据比对信息结果查找学生身份信息,再将相关信息反馈给门禁的逻辑控制器,完成身份识别过程。这一过程速度不逊于刷卡识别速度,但安全性和易用性大大提高。学校还可以将指纹信息直接接入公安部门的指纹库,避免了学生指纹信息采集的繁琐过程,若比对结果是在案罪犯还能起到最短时间报案的作用。同时,云端服务器上还可以保留来访人员的记录,如有必要管理者可以在服务器上轻松调阅相关信息。这一技术还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例如服务器可在识别过程中根据预设的算法判断学生是否晚归,根据一段时间内通过识别的人员和预设名单比对判断哪些学生缺勤。相关敏感信息还可以自动汇总并报送到管理部门。2.2学生活动物资管理当前我们的高职院校鼓励学生组织自主开展多样的学生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团队配合、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因此学校会给予学生组织物资方面的大力支持,例如音箱、灯具、摄像器材、演出服装等等。但在学生活动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头管理、多人经手的现象,活动物资在使用过后可能会出现损坏、丢失、数目对不上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为每个重要物资贴上电子标签,为展板、衣物、横幅等数目较多的物资打上条形码或二维码。学生借出和归还时,我们可以通过“扫一扫”的方式记录物品的出入库情况,方便学校清点资产、维护保养物资以及下一次物资借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开放部分权限给学生使用,当学生之间交接物资时,也可以通过“扫一扫”的方式完成交接,这样一来校方和活动组织者都能及时掌握物资的去向。2.3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严格执行各项规定,还要在规定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各种方便,这样才能打造融洽的师生氛围。我们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校园一卡通”构架的基础上,打造更高级的智慧校园平台。在智慧校园平台上,一方面我们不在受限于“校园卡”,我们可以通过密码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多种更方便的技术完成身份识别;另一方面数据更加集中,各个功能共用云数据库中的信息,学生可以只通过一次身份识别就在平台上使用选课、申请活动教室、借阅图书、接用活动物资、缴纳费用等多种物联网相关功能。
3.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物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类物品纳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系统中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智能化,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上文中提出的指纹识别门禁系统,学生活动物资管理系统和智慧校园平台是基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以及现有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性设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作者:袁玮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艾浩军,单志广,张定安,等.物联网技术与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1.
文化唤醒思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更需要每一位成员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这些元素,使之形成良好的“文化力”,如此,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
惠济路小学是一座拥有六十多年悠久历史的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使得惠济精神同校名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愈发强韧,我们怀揣历代惠济人秉承的“惠人济世”这一文化精髓,与时俱进地丰富其教育内涵,使之更具前瞻性和人文气息,成为激发师生不断前行的共同愿景。
臻善文化内涵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凝心聚力的过程。学校最终提炼出“成人成事 惠人济世”的办学理念;形成“育心、育人、育人生,惠己、惠人、惠天下”的校训;确立“惠己之心、惠人之德、惠世之智”的育人目标;着力打造“惠生﹑惠师﹑惠心﹑惠星﹑惠园﹑惠世”六大工程,成就“惠生教育”品牌。
文化弥漫校园—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围绕“成人成事、惠人济世”的理念,以“科技人文”为特色,整体规划,巧妙布局,形成了两楼、一院、一长廊的建筑格局。
砥砺明志。校训石上镌刻着“惠济”;校风牌上竖立着“惠人济世”;文化长廊上是“厚德博学”“仁义礼信义勤”的铜雕,昭示着师生明心明志、善言善行。
感召笃行。教学楼分别以“惠心楼”“济才楼”命名。“惠心楼”(意为惠人之心),以“恩、爱”为主题,进行品行教育。每层走廊都引经据典,宣传一项专题:一层—知恩、感恩;二层—报恩、施恩;三层—关爱他人;四层—大爱无垠。结合走廊主题,我们还将学校师生中关于此主题的先进个人、集体以“惠人之星”的形式在楼梯处加以展示,既是表彰鼓励,也为渗透感召。
“济才楼”(意为济世之才),三层走廊分别以“百科、文学、艺术”为主题,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取无限的情怀,感悟熏陶,全面发展。
向学见能。“少年科学院”是惠济路小学的明星阵地,也是武汉市科学教育的领军阵地,这里有科学巨匠的名言,有四季变换的图画,有奇妙的动植物,有神秘的大千世界……吸引着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探索,引导学生用心灵聆听科学的世界。
风清韵雅的文化长廊和欧式风格的书吧阅览室,形成独特风格的惠人坊、惠文轩、惠语阁、惠言苑。让孩子们在风铃清唱、草叶飘香中置身飞檐翘角的书苑墨海,诵读经典、品味书香。
文化浸润心田—校园文化践行
校园文化不能止步于耳濡目染、激励熏陶,更应致力于文化精神的践行,因此,我们的在“惠”文化中衍生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惠生教育”。
“惠”意为给予、惠及、乐信、智慧。“惠生教育”,即在“钟惠之灵,毓生之秀”中采撷“惠”之精华,依托“惠心德育、惠智课堂、惠趣活动”,探索本于学生、基于适合、源于根本、延于发展,赋予学生自信、快乐、智慧,蕴涵“惠济”文化根基的教育。
“惠生德育”。一是让德育生活化,我们引导学生立足本班,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创建班级文化。学生彰显个性的“班级名片”、书香四溢的“图书角”、独具匠心的“特色角”、星光闪耀的“荣誉角”、整洁规范的“卫生角”、生机盎然的“植物角”……童真童趣、笔墨书香,让孩子在美好的生活中珍存童真、涵养品德。二是让德育活动化,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细化到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才能彰显其教育力量。文化的践行,只有达成共识、共同参与,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优化德育活动,让孩子在多彩的活动中挚诚合作、张扬个性,在共同参与和实践中感悟校园文化并将之内化。三是让德育社会化,立世易,处世难。学校教育应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让孩子在纷繁的社会中心怀惠德、成就自我,这也是我们文化浸润的最终目标。
“惠智课堂”。乐学而智勤,智勤而善思,善思而卓识,卓识而启能。我们以“常规工作求新意”为抓手,通过学校联合视导,做到因视而导、因导而明,落实两个规范,即以“重点工作创特色”为导向,融合课内比教学与学校亮赛工程,实施亮批改赛反思、亮课堂赛教案、亮团队赛说课。做到以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快乐体验和个性发展。
“惠趣活动”。孩子在学校生活,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经历和体验,学习做人,我们有责任为孩子的童年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生活经历。学校针对不同主题开展“五彩缤纷十个节”(读书节、健康节、体育节、艺术节、法制节、亲子节、数字节、文字节、科技节、巧手节)。“五彩缤纷十个节”活动,每月一个,每年突出两个,使学生在活动中修德启智,知行受益。
关键词: 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绿色校园;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教育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教育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的范畴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建筑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决的这些问题的策略就是教育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1.1 建筑功能精细化组织。相对于早期的校园建筑,当代教育内容的巨大丰富为校园建筑的注入了大量的新功能。在基本的教学,办公,休息,交通四大功能之外增加了电子教学,音体,语言教学,特殊专业教学,交往空间等新的功能内容。特别现代教育对交往空间的重视,需要设计师在教育建筑中为学生,老师的交往可能创造条件。
1.2 人员流线精细化安排。现代校园已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们工作学习的空间,更是一个各类人员共同生活,居住,学习,交往,锻炼,各种社会服务聚集的复合空间。
1.3 立面形象精细化谁。为了达到“最漂亮的建筑是校园”这个目的,在校园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须对建筑体量,造型,风格,细部有整体的把握,并贯穿落实到每一个细部之中。
1.4 打造绿色校园---建筑节能精细化设计。随着我国构建低碳社会目标的提出,作为数量广大的教育建筑,在社会中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应以更严格的标准进行绿色节能精细化设计,打造绿色校园。
1.5 智慧校园――建筑技术的精细化设计。当代校园建筑自动化程度也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在许多一线城市的新建校园采用了办公自动化,通讯智能化,教学智能化等已经发展日臻成熟的新技术。
1.6 诗意校园――校园景观精细化设计。现代校园的休憩功能越来越重要,而承载这一功能的就是校园里的各种景观设计。
二.精细化设计的应用――漯河食品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漯河市郾城区107国道以西,文明路以北,建设用地总面积约513亩。新校区建成后将容纳8000名师生的教学、办公、文体活动等。
2.1设计原则:“百年大计,以人为本,文化特色,独具匠心”。
1.以艺术创造经典,以创意体现特性,以技术传承未来”为总指导思想,以此打造一所生态型与智能型的绿色校园。
2.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分期建设的合理性,保证校园各建设周期功能分区的完整、减少后期施工对先建建筑的影响。
3.着重分析学院学生的行为特征,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简捷流畅的的交通体系,短时间内疏散大量人流,并妥善解决较大尺度校园学生的步行距离问题。
4.注重周边环境对院区的影响,建筑风格与周边协调,凸显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
5.响应国家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号召,充分利用“五新”技术。控制造价、提倡节约。
2.2功能的多样化组合
新校区主要由“五区”组成,含教学实训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等部分组成。其中教学实训区又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通过此种设计,首先可以将大量学生人流分流,通过简捷流畅的道路系统,组织各个分区并将人流进行疏散。另外,在校区南部东西两侧预留两块发展用地。
2.3校园流线的合理安排
校园共设两个主要出入口。
礼仪性出入口设于南侧文明路上,通过校前缓冲区、入口广场进入校园内部,方便外部人流及车辆集散,并将视线自然引入校园内部。东入口位于东部107国道上,正对入口广场,建筑、广场、绿化与水景相互呼应。另外,在东北部规划两处次要出入口,方便直接进出东部实训生产基地。
院区设置快捷的环形机动车道,连接各个分区。校园支部主要为步行道路系统,除消防等特殊车辆外,限制其他车辆出入,保证校园的安全与宁静,
机动车主要停放地面,结合主要出入口、行政办公、图书信息中心及外环道两侧设置,规划车位228个。
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室内自行车库,就近解决学生的自行车停放问题,防止自行车在地面无组织的停放,保证校园环境的整洁。
2.4动感校园――校园建筑新形象
“皮与瓤”的构思――建筑强调造型的整体感与雕塑感,建筑形态源自学院“食品”专业特点,与校徽代表意义完美结合,体现简洁、效率和理性的学院性格,融于大环境,又独具特色。设计以现代抽象手法隐喻图书馆的建筑特性,在立面构成上浅灰,中灰,深灰的三色面砖,通过规则的韵律变化,通过一条贯穿建筑主题的线盘绕建筑其中,建筑轮廓的角部的圆润给人营造强烈的视觉感以及以“食品”为主题的学院性质的联想;主出入口造型匠心独具,将“皮与瓤”的造型融入其中,与灰色外墙一起构成极强的标志性与识别度;各个方向的入口台阶暗示“书山有路勤为径”。整体语素统一,简单的建筑元素,统一而富于变化。
建筑外墙主体采用三色灰色面砖,凸显建筑的重要地位,局部设仿木遮阳窗格,为建筑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2.5绿色校园,智慧校园
随着整个社会对生态与环境的不断关注,校园生态建筑环境的构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次规划设计中,不仅通过绿地植物等景观系统来实现生态效应,更是结合多种先进技术,创造校园生态建筑环境。比如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广场透水砖、太阳能路灯、中空玻璃塑钢窗等新材料新技术来打造生态型校园建筑环境,广场透水砖的使用在改变校园微气候的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用水,外墙外保温系统与中空玻璃塑钢窗的使用在保证了室内舒适度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2.6诗情画意入校园
校园的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空间。
“两带一心多组团”成为景观的骨架体系。两带分别为沿整个校区东部及南部的绿化带、联结校园两个主入口且环绕中部的人文景观带。人文景观带轴线温馨舒适,有广场铺砌、绿化环绕、水景连通。学子在此或晨读、或漫步或交流,为校园带来了许多灵动。水面深30-50公分,安全且便于维护,更换的水资源思可用于绿化灌溉,体现节约。形状设计为如意造型的演化,寓意师生工作、生活及学习事事顺心、件件如意!
本校园景观设计充分体现均好性及共享理念,在形成大中心景观区域的同时,在各个区域又形成半围合的院落型组团景观及庭院景观,体现均好性。
三.当代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的意义
智能型校园是21世纪校园的必由之路,智能型校园被公认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园被赋予信息与交流的功能,这些功能可在教育、科研与管理等方面广泛地利用;二是校园既要成为舒适的教育场所,又要成为宽敞丰富的生活环境;三是校园的设施应多用途、频繁地、高效率地利用。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为学校建筑的多功能和对外开放的半公共服务留有充分的余地,创造更多富有人性色彩的信息交流场所及设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代的教育建筑来讲,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设计师提出了挑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把握精细化设计的原则,在功能组织,流线设计,形象设计,节能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个方面一以贯之,落实到每一处细节之中,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教育建筑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建国, 卢婷. 学校建筑的特色及时代感――结合设计实践谈学校建筑设计[J]. 中国勘察设计, 2004,
一、?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打造自由呼吸的绿色港湾
校园作为“隐性”的教育资源,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每一个人。
首先,从大环境入手,增强文化化人功能。在绿化、美化、净化的基础上,实施亮点工程,做到让每面墙会说话,每扇窗能传神,每棵树可怡情;充分利用校园橱窗、校刊,广播、网站等媒体中介,为师生提供生命个体自由发展的平台,引导师生走“最真我的、最自信的、最个性的奋斗之路”,做“最明白的、最聪明的、最灵性的创造之人”。从关怀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根本出发,以“天天看到你,处处感动你”为育人理念,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以人为本,充满关怀。
其次,着眼班级小环境建设,个性化的班徽班魂,精致的“微型生物角”,多彩的班级博客,让儿童在与伙伴、老师、大自然的交流中,感悟生命的意义,积蓄成长的原动力。清新和具有感染力的成长环境,成为师生身心自由呼吸的绿色港湾,为其共同发展提供坚实、良好的基础。
二、?生命课程构建,让课堂成为灵性流淌的广阔天地
生命课程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对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师生共同拥有、经历、感悟,达到思维共振、认知共建,一起搭建起没有天花板的成长舞台。
学科课程做到:
1.?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努力营造温暖的、柔软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课堂,师生、生生间彼此接纳、相互欣赏,共同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在交流对话中,真诚地展现完整的自己,分享彼此的智慧,实现真正的教育。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潜身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用满怀期待的眼神注视每个学生,不断激励,适时点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进而一起走向整体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
2.?构建动态生成的理想课堂。生命课堂是激情碰撞与智慧生成交相辉映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每节课的体验都是崭新的,生成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重视教学智慧的运用尤为重要。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关注到预设性,更要考虑到生成性,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思路、方法,发现新内容,总结新规律。对教师而言,除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外,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有机联系,把课堂学习延伸到更广泛的课外学习和终身学习。
启迪学生的生命精神,让学生的生命充满智慧和激情同样需要不同课程的润泽。充分挖掘语文、科学、艺体类课程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中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赞美。
德育课程做到:
1.?优化组合现有德育课程结构。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晨会课、班队活动课构成了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名目繁多的课程设置,造成了内容上交叉、重合、纷乱,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德育课程应有的系统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归纳、优化和重组,重新分配课程设置,优化课时安排,使德育课程指向更明确,操作更科学,为儿童的生命成长与发展服务。
2.?拓展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基于德育课程的系统性研究,着眼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我校把编写生命教育电子绘本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资源,通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小故事启发儿童对生命的思考。我们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四个板块为抓手,编辑了《生命从哪里来》《生命像花儿一样》《生命神圣的旅程》《生命如歌般飞扬》四本电子绘本故事,充分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渗透,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多元化德育活动给儿童搭建润泽成长的精神家园
走向实践、走向心灵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德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始终以儿童的生命成长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攒生存常识和技能,遵循生活律则和规范,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1.?特色活动呵护学生的自然生命。
――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存在。结合《科学》课介绍生命的孕育过程,播放婴儿、动植物孕育成长科教片,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产生过程。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开展“感受生命,回报关爱”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幸福生活,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掌握生存技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有关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地震、暴雨、溺水等视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疏散逃生和消防演练,让学生在心灵感受震撼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真切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2.?主题活动启迪学生的精神生命。
――敬仰生命,感悟生命意义。学先烈:祭扫烈士墓、讲英雄故事。读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学名著。看影视:观看《感动中国》,组织学生读《抗震救灾中孩子们的故事》等,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意义。
――激扬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诗文朗诵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课本剧大赛,“文明之星”的评选、“真赢杯”征章活动、“与老党员手拉手”等活动,激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质,感悟生命的价值,积淀成长的力量。
3.?体验活动完善学生的社会生命。每个生命都拥有同等的尊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是完善学生之社会生命的核心理念。开展“寻找身边的绿色朋友”“hello水”等系列活动,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争做文明使者”“寻找身边的感动”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会宽容、懂得欣赏他人、学会合作、沟通与交流;“爱心天使行动”“红领巾义工团”等社团的成立与发展,与特殊教育学校、民工子弟小学手拉手,和灾区小朋友心连心等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认识到一个人不应该仅仅爱自己,也要爱他人、爱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和他人营造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在社会中幸福地生活。
咏唱校歌、设计校徽
校歌、校徽是一所学校的重要形象标志,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该校创作了代表校园文化和反映师生精神面貌的校歌《美丽的二实验》,歌词生动、通俗,曲调优美、动听,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
该校的校徽整体设计美观灵动,以橘红色的内缺圆为主体,配有绿色外圆,中间好似白色祥云,与下边如“手”的绿色图形构成数字“2”,表示第二实验小学,寓意是用手托起明天的太阳。白色的祥云图案巧妙地打破了圆形的规整呆板,使整体图案活泼且富有动感。外圆的绿色象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整体圆形图案代表学校是和谐的集体、圆满的集体、上进的集体,寓意未来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犹如一轮红日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建设“走廊文化”
学校秉承“高雅生动、智慧涌动、蓬勃进取、意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依照“充满活力、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陶冶品格”的文化精神,打造“走华夏文明长廊、赏荷梅竹松展板、诵国学经典诗词、观班级风貌展示”四个系列的走廊文化。学生耳濡目染,从视觉、听觉、触觉,受到文化的熏陶,震撼心灵,陶冶性情。
“华夏文明”系列体现“中国符号” 通过“用心琢磨、精心选择、细心排版”,学校制作了24块“华夏文明”展示板,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让每一面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成为谆谆教导的先生学者。展板介绍了“四大发明、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科技文明”等,这是精神食粮、营养快餐,学生们驻足品读,聚焦文化遗产,在潜移默化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感受华夏文明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典型植物”系列体现“品性” 选择“松、竹、梅”等为主题制作版画,悬挂在楼内过道醒目位置处。时刻教育师生要有“松竹梅”的品性:凌寒常绿、花朵怒放,具有坚强的性格、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在逆境中成长、成才。
“国学经典”“鹿乡文化”系列体现“精华” 从传统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东丰农民画”中精选,从符合现代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中挑选,以“受古训益身心、读故事承美德、品诗句抒豪情、赏名言爱祖国”为主题制作宣传板,让学生时刻置身于优秀文化的熏陶之中,让传统文化之精髓深深扎根于师生心中,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师生在油墨的清香中细细品味、咀嚼古典精华,并与之对话,师生的面前就不再是一首诗词或名言警句,而是一个值得坦诚交流的朋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启发思维、增长知识,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激发爱国情怀!
“班级风貌展示”系列体现班容班貌 在40个教学班的门外墙上挂着“班级风貌展示牌”,“展示牌”以圆形为基调,配有流线点缀,造型别致大方,颜色明亮。上面设有“班级格言、班级风采、班级简介、幸福寄语”几个栏目,全班学生的照片记录了大集体的风采,留下了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班级格言”凝心聚力,鼓舞士气;“幸福寄语”启迪教诲,寄托希望,指引方向。
建设教室文化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该校整体规划各个班级后面墙上的“学习园地”。“园地”以“放飞希望,成就梦想”为主题,设有“我与祖国共成长”等板块。“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幸福。
教室内设有“践行弟子规,争做文明标兵”评比擂台,从学生品行、学习等方面进行评比,做得好的奖给小红花或粘贴亮闪闪的小星星。这既是文化建设又是德育阵地,一举两得。
开放学校、图书馆
学校开放“姜伟图书馆”,学生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有秩序地来到图书馆,任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来读,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姜伟图书馆”现藏书6000多册,可以同时容纳50人阅读,环境舒适。旁边新建的“阳光书屋”,是低年级小同学阅读的最佳场所。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校形成了“书香人雅”文明向上的良好校风。学校还将采取多种形式扩展和丰富图书资源,加强图书室建设。
风格各异、精彩绽放的文化相互融合、有机结合、有效整合,绘就了一幅“文化育人”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