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法(以下简称“小语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小语文教教学效果与师生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和未来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没能很好地体现课程设置的价值。“试教法”采用角色转换原理,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为了学,“教”学结合。它有助于改变小语教学单一、呆板、枯燥、乏味的状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中运用“试教法”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便于操作的实施步骤与要求,分析评价了实验效果。
一、理论依据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试教法”的角色转换使得学生的学习由原来“教师教我”的被动学习心态转变为“我教学生”的主动学习心态,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学习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试教法”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知识建构进行点拨。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
(三)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各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人的智能发展出现不平衡,呈现出各自相对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试教法”把具有不同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学生合理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备课和上课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实施步骤与要求
(一)选择试教内容。试教教学法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扮演师范学校教师的角色,对师范生进行授课,难度较高,因此宜选择那些理论性不高、难度较小的知识,如“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前者不适宜学生试教,后者不仅适宜,而且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在教学中联系实际。
(二)组建试教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试教小组,每个小组4-7人,并推荐1人为小组长,以便和教师联系。教师向学生说明小语教课程开展试教活动的意图、过程、要求等,为上台试教的学生壮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
(三)小组集体备课。小组接受试教内容和任务后,做好成员分工,自学教材,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有利于自身个性发挥的教学内容,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情况,写出详细教案。教师要对学生备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修改、完善学生的教案。之后,组织学生在组内说课或简单试讲,根据表现推荐授课人。试教法刚开始实施时,教师应有意识推荐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最先的试教者,以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四)组织学生试教。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组织已经选定的试教者上台,面对全班学生和教师进行授课。教师除了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台下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还要根据学生试教实际情况进行随时指导,如调节课堂气氛,掌握每个学生的讲课时间,处理偶发事件等,以确保试教活动顺利完成。
(五)进行教学评议创设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实现不同智慧的碰撞、磨合,激发大家创造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做好适时点拨,并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介绍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试教者的教学本身进行剖析,以便鼓励学生,或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改进,另一方面还要对试教的语文教学法理论知识进行补充性和提高性的讲授,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实验效果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试教法”让师范生扮演教师角色,使他们有一种内在的成就感,认识到主体地位和智慧的力量,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潜能。实验班学生为了上好课,认真钻研教材,自觉查阅参考资料,遇到疑难还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课堂上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每次试教都是人多时间少,谁想上台“试教”就必须与别人竞争,加之有“教学评议”环节,人人都想比别人“艺高一筹”,这种“隐形竞争”激励学生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试教法”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提供了渠道,因为教师课余要指导学生备课,师生之间的来往次数相对增加。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也比较容易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认同。另一方面,师生在一起共同备课、评课,彼此交流不同的观点,共享资源和智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试教法”使学生备课、组织教学、评课、板书、口头表达等方面的教学技能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比后期的集中实习运用教学法理论更及时、更直接,同时使学生实践机会增多,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其次,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提早进人教师角色,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到“教师的苦与乐”,坚定了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心,有利于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及时地进行角色转变。第三,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训练。实验班学生待人接物比较自然大方,应变能力增强,上台“怯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8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一、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引进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克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呆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学什么。这样既可以集中深意力,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其创造能力。二是改善语文课的学习气氛。教学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改变教法,穿插新颖的教学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就会好,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及各类教材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三是因人而异,正确引导。课堂上,在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对注意力品质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讲课的时候,要经常有意识地注视一下那些爱走神的学生,提醒他们增强自控意识。在提问时,对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要适当多一点,让这些孩子把注意力时刻放在教师身上,放在教学内容上。在分组研讨过程中,也要随时到这些学生旁边走一走,表示一下教师对他们的关注。
二、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二)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三)质疑发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_定了方向。
(四)广泛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有效途径
引言
我国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科目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以此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平等的交流沟通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需要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和学生建立和谐、互动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反馈的主要方法,利用课堂问题,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相关知识观念的理解程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反馈形式,教师的提问能够清楚地阐述重要的知识点,以此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课堂教学提问环节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观念与意见得到更好地交流沟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案与教学进度进行有效地调整。所以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1]。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谈论
发挥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需要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教师需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掌握好语文知识,以此提升小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并选派小组代表,针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教师根据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教学方式在活跃小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活力[2]。
例如:在《自然之道》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完前4段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救海龟行动是不是正确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随着对课本的学习,学生将会认识到“假设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将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好心办坏事”。像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作为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境对于人体起着直接性刺激作用,一定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某种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意象环境,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课堂教学。因为语文中包含了较多的抽象性内容,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抽象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
例如:在《村居》的教授过程中,当学生读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时,刚开始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当教师播放和诗中描述的景象相符合的短片、图片等,学生就能够对诗中所描述的抽象场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勾勒出相应的场景图,进而加深了对本首诗的理解,拉近了小学生与语文古诗间的距离,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教师需要让小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能够真正体会出学习语文所带来的快乐。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养成是以精神需求为基础。要想让小学生对所阅读材料产生浓烈的兴趣,教师首先需要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的读物,并选择符合小学生成长特征的阅读材料。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快乐阅读活动等,尤其是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比赛活动等。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高了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加了小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进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活力,教师就需要努力将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发展。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并不是教师,而是每位学生,学生未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应用多媒体技术,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良铺,柴燕武,高俊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23(11):119-122.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新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展示出小学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灿烂前景。手段总是服从于目的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法,关键是有利于学生“学”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动力,为学生发展创造最佳的外部条件。情景教学法,既要创设得当的情景,又要让学生进行情景体验和讨论,然后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情景联系起来,教师是要作很多努力的。
1对情景教学法的认识
“情景”一词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景”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到了清代,《人间词话》更有精辟的阐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为大家所知晓。本文所指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在运用情景教学法促进儿童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运用,即通过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句子或片断训练;第二阶段是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一个“恰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察、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从而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第三阶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生活、实物、音乐、图画、扮演、语言”等不同途径,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情景中,使学生由感受美而入境,到爱美而动情,至理解美而晓理;第四阶段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情景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情景教学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统一在情景中,并凭借学生进入情景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使其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从而保证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与“道”两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所谓“带入情境”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学语文就会感到“易”、“趣”、“活”。因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3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
3.1直观教学法
老师借助照片、挂图、板画、实物、模型、标示、多媒体创造直观形象,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桂林山水》把桂林山水通过电视片、网上下载制成录相片,使学生静中见动。直观展现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正确理解课文,深刻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境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3.2演示实验法
不少说明性课文,特别是科普文章和科学小品,均可借演示实验重现情境,进而理解其知识的内核。如《捞铁牛》、《琥珀》、《黄河象》等,演示“琥珀”形成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而且能从课内带向课外,让学生阅读《煤》的形成等科普文章。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而终身受益。
3.3即兴表演法
在帮助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分角色利用简单的头饰、面具表演教材内容并组织评议,在评议中,对照课文,反复研读,加深理解。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后,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推想该人物说话时应带的语气。扮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故事中做配角的士兵,因表演是学生喜欢的项目,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就要认真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一创设情境,使全体学生能够从喜闻乐见中更直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二是充分发挥了参与表演者本身的创造才能。
3.4利用自然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 创新
语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头疼的一大问题之一,因为作文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迅速提高的,而是要学生有长期的素材和写作技巧的积累才能逐步进步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只是一味的将写作技巧和一些方法一股脑的灌入学生的脑海中,在这种强迫式的教学状况下,学生真正吸收到的知识其实是很少的,这也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变和创新。[1]
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有灵魂的作文才能真正的感动他人,但是,在现阶段的实践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这样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感染力。而且,教师有时候会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是将作文的类型、结构和语法等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在实践教学中也没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应有的交流,这样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2]
除此之外,大多小学语文教师盲目的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深度,要突出作文的中心思想,但是,这对于刚步入学习之旅的小学生来说,这种目标是大多数学生无法达到的。思想刚萌芽的小学生普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教师还固执得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思想性的话,那么就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盲目模仿捏造,这样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是不利的。[3]
二、创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想象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前提之一,尤其在学生在长期阅读其他范文之后,学生的思维想象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约束,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更加新颖。而且,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选题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天性,增加题目的探讨性,这样学生才会自动去思考、去写。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以《谁的本领大》课文为模板,让学生思考到底在自然界中谁的本领最大,是人?动物?还是其他的东西?并且要求以生命化的形式将实物写活,这样学生在写作中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刚开始接受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他们骨子里还是比较活泼贪玩的,如果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讲解有关写作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热情,对写作也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的掌握写作技巧,也能主动的参与到写作教学课堂中。例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的习作八的教学中,习作要求是编写童话故事,这是一个很好地题材,因为小学生普遍喜欢童话故事。习作的序言是叙述了小花猫因为不讲究个人卫生而导致生病的故事,这其实对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合理的想象,通过多媒体将故事还原成动漫,还可以寻找其他有关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路方向,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即兴的创作一段童话故事,然后请他们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使课堂更富有乐趣,更贴近生活。[4]
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不时的举行作文互评、原创故事大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写作思维会有潜移默化的提升。并且,作文素材大都源之于生活,因此教师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亲身体验的活动,例如小游戏、外出游玩参观等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可以提高学生文章的真实性。
三、丰富教学形式
虽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更加现代化,但是因为大多数老师习惯了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方式,一时间无法改变,导致课堂教学还维持着刻板无趣的状况。所以,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多媒体为辅助,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形象具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家乡的名人或者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伟人或伟人故乡的照片,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的名人自传的影片,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寻找相关的素材,这样学生在素材积累过程中也会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这样学生写作是才会更加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会更高更好。[5]
总而言之,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该给与重视,通过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丰富语文写作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从而寻找出一条最有效的路径。同时,要将课堂生活化,增添课堂的乐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对写作的厌倦,让学生能够自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和作文写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释放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帮助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写作基础;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小萍.新课标指导下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思考[J]. 快乐阅读. 2011(12)
[2] 王梅.浅析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 学周刊. 2011(12)
[3] 夏厚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08)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 备课方式 学习方式 评价方式
在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后,令人耳目一新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多形式的评价方式,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受到了激励和鞭策。我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反思,将先进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下面,我围绕新课标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深化课改的一些思路
我校实行课改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了,新的教学法已由原来的雏形逐渐变得较为成熟。如何深化课改已提上日程。如何深化课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我个人认为,要做到深化课改,首先教师要做好集体备课,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环节都要认认真真去思索,去探讨。现在所有教师都能按新教法来授课,不足之处就是有的教师还缺乏课改的锐气,课改的劲头,仍存有惰性心理。比如:教案中没有体现出个案,课堂上游戏规则没有,不是自己没有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懒。建议无论哪个年级哪个学科都应该拿出几节典型的好课,由主抓课改的牵头,共同去促课、听课、评课。应提供方便,把这些经典课录下来放到校网站上,一是对课改的宣传,二是对授课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另外,还应给教师提供外地课改先进校的学习资料,可以组织老师们学习吸取外校的精华,不一定非要亲身到外地学习才有效。教师应首先挤出时间带头听课、评课,督查备课,可以定出听课表,每周2至3节,要具体到听某个班,按指定的班级去听课,这样才会形成一个齐抓共促的课改氛围,才能使课改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不少特点:小学教材知识量明显增大,每门学科都涉及多个分支;理论性明显增强,小学学习对理解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子,难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综合性明显加强,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还得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小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化升级;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如果上了小学,不注意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就会使学习越学越困难,即使勉强毕业,也会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小学生对事物的选择性、独立性、自觉性、实效性等方面都增强了,但对小学阶段学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水平,因而容易丧失信心。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健康心理的优势,克服不良因素。进了小学以后,要在学习上定一个目标,使自己目标明确,有动力;学习上要循序渐进,做什么做多少、先做啥后做啥、用什么办法采取什么措施都要认真想好。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备课和学习方式
教师备课应一丝不苟,根据自己的理解,备好课,明确并向学生提出目标;备学生,重点是学困生,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备教材,重点把握知识重难点、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易错点、知识生长点;训练与检测;及时评价等。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四种:独立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解剖这四种学习方式,学生都有自觉、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与教师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独立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觉与主动;互动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与学生的兵教兵、兵帮兵、兵带兵、兵助兵;展示学习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敢于交流、勇于展示。这些灵活的学习方式,不正是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最好体现吗?
四、新课改观念下评价学生的基本思路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从一方面或者遵循某种固定程序,而应坚持三原则:全面、个性、发展。没有坏、差等极具伤害学生心理的字眼,传统的评价功利性太强,比如现在最偏重的是成绩、守纪、听话的字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能不利,对学生过于强调某一方面是不利于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的。社会是个大舞台,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政治家,不仅是科学家,更需要各行各业的能手,只要他具备造福社会的能力,不违法就是培养人才成功的一部分。
学生的个性需要张扬,创造力需要激励、挖掘、培养。因此,老师家长的评价至关重要。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伤害学生终生,也可能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评价学生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因素,注意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有无好处。评价学生的目的是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就要放下架子和师道尊严,杜绝成见,客观公正,注重艺术语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提出希望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过去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多数自觉不自觉地分成三种:优秀生各方面均优,无一缺憾;中等生什么都表现一般,都需要努力;后进生什么都差;一无是处。一个班级的评语中大约总共不超过20句,有许多同学的评语一模一样,毫无个性可言,甚至隔三年、六年、十年中有的学生的评语都一模一样。在学校的学籍档案中这样的例子太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根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老师是否反思过,这样的评价对我们民族,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有何好处?人是宇宙中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灵,最具个性化的动物,学生随时间的推移,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用几年几十年前的话语去评价学生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对国家民族命运是极具破坏性的。
学生评价首先要知道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明白,了解学生不能只从老师的角度,依靠学生、家长可能更有效。通过调查报告,采用学生自己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是老师全面评价学生的前提。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任何教学活动,都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法上,我注意“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深刻性、艺术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造较多的条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耳、口、手并用,乐于思维、善于思考。
一、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比较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予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样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阅读
问题式教学的源泉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诞生需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提了可笑的、肤浅的问题决不批评,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提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躲闪回避,师生一道走出课堂,找资料、访专家,努力解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没有压力,没有顾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问题。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是教师,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编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谜底”。同时要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各种活动、提问技巧、提问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但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师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让学生乱用对自己对象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如提出哗众取宠无聊的问题、好表现的问题、假问题。这样的自主步入了误区,走入了歧途。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揭题时就有学生质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请其他学生为其解疑,但所有学生都只能描述其样子,说不出个所以然。实际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涨落时间、次数固定吗?”“太阳、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时是提不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可引起学生课外查找、阅读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性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仅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开始,学生可能不懂提问,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出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绝不能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静态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一是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二是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解答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现状 改革措施
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相互合作,要求全体学生的参与,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要了解合作伙伴的个性,学会交流与合作,彼此之间要尊重、理解与宽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接受别人的意见。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作明确的界定,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几大部分中,从不同的出发点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了描述,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教学建议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评价建议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又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眼点主要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资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宗旨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重视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
(二)综合性学习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有效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是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综合性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互沟通,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学生网上查阅资料、观察大自然现象、实验发现、设计小报等都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运用,旨在将其他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语文学习,为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2.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构建的综合发展。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把语文课中应有的听说读写训练、思维训练,以及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能力、运用学习方法、熏陶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情趣等整合起来,学生们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阅读课文,在理解和感悟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时空领域,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情趣,理解语文的奥妙,并熟练地运用语文。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的优势,既为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学生铺路,又给学生提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感兴趣的自主活动。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们循序渐进地接触和学习更多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社区等教育资源,完全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4.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的创新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效地推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扩展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发展空间,加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设。三年级上册的两个综合性学习,既给初次接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生铺了路,又给学生提供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感兴趣的自主活动。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们循序渐进地接触和学习更多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大多数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不够重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73.47%的教师都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太重要,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62.24%的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比较重视,有18.37%的教师根本不重视。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八年多,但大部分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补充,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综合性学习的“必修”的地位。各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每次的考试也不出或很少涉及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试题,所以教师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搞这项学习,都应付了事,以腾出更多时间去搞应试教育的内容。
四、改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应该及早采取积极的教学改革措施,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广大一线教师之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有各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理论上的缺陷。只有用理论武装头脑,实践操作才能得心应手。上级教育部门要负责好课程改革设计、指导、培训和理论升华,保证改革的科学胜、规范性和有效性,把师资培训作为课程改革整体规划的一部分,统筹安排,让教师认识和了解课程改革的内容、理论依据、意义等,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新旧教育体制之间的不衔接是困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最需要的是过渡建设,而不仅仅是政策宣传。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是新课改成功的必备前提。但是,必须意识到,仅仅依靠应然的教育理想的宣传,呼唤教师自觉地实现化蛹为蝶的蜕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新旧教育体制的衔接,教师即使对综合性学习有很高的价值认可度,也很难放开手脚进行尝试,更难以产生强烈的专业成长愿望。所以,当务之急是本着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健全相应的过渡机制。
上级教育部门应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培训、督导、评价等活动,制定相应的培训、研修制度,扎扎实实做好教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教研活动,针对各个学段实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确立具体的目标与重点,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采取定期交流、全面检查、不定期观摩的形式,督促教师树立正确的理念,使每个学校每位任课老师都能按既定的目标与要求,展开实实在在的研究,使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类型、形式、设计思路、教学模式等进行学习研讨,进一步加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增强改革意识,提高科研意识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素养,并逐步学会运用新理念指导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宋海罗.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贵州省实施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安顺及遵义市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6).
[2]赵幼华,郑央苏.让语文走向生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例谈[J].甘肃教育,2004,(06).
[3]黄宪,巫惠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02,(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步骤
教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汉语拼音是他们进入学校后学习时间最长(大约一个半月时间)的内容,是学生识字的一块入门砖,也是他们识字与写字、阅读的基础。可是根据我这么多年来教小学生的经验,发现小学生的拼音学习情况不尽人意,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甚至不会给汉字注音了,而且这种情况占到班级的百分之十。可见学生在初学拼音时就存在着不少问题。形成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老师教学时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就这几个问题我具体的做了一下分析。
首先我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读声调第二声和第三声调值时不到位,比如上声的特点音高低,音长长,而有些学生却读得音长较短,读成比较高的调子。在标记方面也有容易混淆的地方,比如把第二声标成了第四声。i和u标调时总是标在i上。
2.翘舌音、平舌音的读法混淆,前后鼻音也分辨不清,导致读不到位、读得不准确。还有学生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也较低,比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
3.在学习j、q、x与u相拼写时u上两点的拼音规则后学生干脆把n、l与u相拼也省去u上的两点。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大致上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受方言环境的影响
学生平时在家庭和社会上听到的都是地道的东北话。这样的生活天长日久,所形成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如果想让他们很快的接受普通话是有难度的。
2.拼音自身的影响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一年级新生要在约一个半月时间里学会声母、韵母、声调,既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读准音调,拼读又要一定的速度,对孩子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有的教师自身普通话就不标准,发音不到位,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教学时以机械识记字母、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为主,教学手段单一,一本书讲到底,这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肯定会影响了他的听课注意力,不但学生学得被动,教师还教得无奈啊。
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来提高拼音教学效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汉语拼音学习起来确实有些枯燥乏味。如果一味的机械记忆,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说,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字母的形状和发音与插图相结合,将抽象的字母具体形象生活化,来帮助孩子的记忆。例如可以用猜谜语、做游戏、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全员参与进来。
二、课堂上采用多种教法,让学生喜爱拼音
1.做我说你猜的游戏。看口型猜猜老师要读什么音,如aoe;还可以老师说字母的形状,学生说字母。如师说:两个门洞,生说:mmm一个门洞──nnn。这样就巩固了知识。
2.设计“打牌游戏”就是四人或两人打。牌就是写好的拼音。将“牌”分发到每个参与的学生手中,一方先出一张“牌”,口中要念“我出……(如我出‘b’)”,然后该对方出牌,所出的“牌”要能与对方的“牌”相拼(如出“O”,出牌者还要念“我出o,b―o―bo”),拼对了对方的牌就被你赢过来了,最后看谁赢的牌多。这样的游戏孩子们肯定愿意参与,一定会很喜欢。
3.“抢答游戏”――可将家人分成两组,妈妈出示拼音,孩子和爸爸进行抢答,拼得又快又准的为胜。可先从简单的拼音开始,逐步加深难度。
4.拼音找家的游戏。学生学完所有的拼音字母时,我让他们给拼音字母造个家,可以住在云朵宝宝的肚子里,可以在大树上安家,可以住在小屋里,还可以在小鸟的身上……分别给声母、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造个家,同时提醒孩子们可不要让拼音宝宝住错了地方。这时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画起来,一边还在动脑想想这个拼音是属于哪个家里的,这样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拼音字母的分类了。可以在家里的电器、物件上贴上对应的名称,上面有汉字和拼音。这样创设拼音的环境,帮助拼读。
三、和生活实际联系,开拓学习的渠道
设计拼音练习时,我经常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完所有的字母时,我让学生拼出自己的名字,然后写下来。不会写了就去翻查字母表。每个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作业,做对的学生个个兴高采烈,很有荣誉感。
四、用表扬、鼓励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