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经济;安徽省

基于当前多元化的经济全球化背景,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区域转变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制胜关键。地域科技创新能力指的是,“创新”要素在有限的区域内发生多维的整合、集聚,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推陈出新的能力,对这种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是检测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经济转型发展状况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是以,从差异化的角度探寻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成长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现实背景

安徽省位于中部内陆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南北,各城市由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区域的人文、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导致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再加上安徽省各个地级市自我封闭和彼此经济交流的不足,这些要素都严重掣肘了安徽省内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鉴于以上,本文将基于空间视角对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实证研究,监测各市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空间特征,创建和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拉动安徽省全面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促成安徽省的经济创新型转型和产业结构化进级,并为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寻找到科学的途径。

二、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化分析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①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年)提出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遴选11个代表性的指标概括评价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按照16个地级市的11项指标值,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②由表1可以看出,遴选的11项指标可归纳为3个主因子,再根据3个主因子在社会教育和区域经济中的内涵,将F1,F2,F3细化分析(见表2)。③运用巴特利法,产生安徽省各个地级市的单因子得分,并以主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反映出各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即F综=39.907F1+28.369F2+13.684F3。最后由此数据对各地级市的科技创新力进行排序(表3)。④为了以直观地反映所有地级城市在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对安徽省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将16地级市的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城市划分为5个级别(表4)。

(二)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性分析

安徽省市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高端水平的科技创新城市很少,大多数都属于匮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阶层,整体的布局呈现典型“金字塔”型。具体表现为:(1)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的优势明显,得到的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强,科技创新能力远远超出其他城市,在安徽省科技创新范畴的核心地位突出。(2)沿江城市芜湖,水陆交通便利,为安徽省科技创新的第二城市中心;地处沿江城市带的资源密集型城市的马鞍山和铜陵两市以及位于安徽北部的蚌埠属于科技创新第三层次。(3)企业科技创新的社会支撑呈“橄榄型”的布局,中央大,两头小。资源型城市铜陵,马鞍山、淮南等地,由于政企不分家的巨大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环境优越,而宿州、滁州、阜阳等人口密度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导致这些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会难以提升;从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和提升区域创新环境,蚌埠市具有较高的潜力,黄山和宣城由于好的区域位置,科技创新的潜力较好,其次是资源为主导的淮南和淮北。

三、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布局分析

安徽省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两核一轴”的空间分布,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即“两心”是省会合肥和安徽省北部的蚌埠,“一轴”为位于安徽东南的沿长江轴线带,包括芜湖、铜陵、马鞍山。特定的空间特征具体变现为:(1)合肥是安徽省科学和技术革新体系的核心区,芜湖,铜陵和马鞍山市沿扬子江构成安徽南部的科技创新核心区,蚌埠安徽北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五个城市共同构成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区域是贯通安徽省南北。(2)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程度呈现“中心——”结构特征。在安徽省中部东部,位于区域中心位置的城市由于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辐射效应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城市的外环,呈现出低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外环”的差别显著,但在各自区域内部差别微小。(3)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支撑创新的氛围体现了“Z”形空间结构。蚌埠市是在安徽省北部城市群的中心,芜湖是安徽省南部城市群的中心,而科技创新潜力的中部城市和安徽省下游普遍低于合肥,如六安,安庆。

四、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成长模式

安徽省的各大城市大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待一个科学求真务实的创新机制,为省级和地方的区域政策提供确实可依的理论依据。因此,寻求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划分、构建省域空间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创新型城市的辐射效应的创新型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对未来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出3种成长模式。

(一)“点轴”模式

在对安徽省“两点一轴”技术创新能力城市空间布局深入分析后,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三个城市,享受各种区位优势带来的技术创新的良好发展。然而,在安庆、池州等地轴”上游地区,其技术创新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城市,而核心科技创新区域的辐射强度向南越来越小。因此,在安徽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长江轴线将继续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基础。以合肥为“点”,辐射周边地区,横向延宽,位于中下游的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三市拉动中上游安庆和池州市;纵向延深,是指沿江城市带动轴线南北方向城市宣城和黄山等。

(二)“三驱”模式

安徽省三个核心科技创新区,一个面向合肥,第二个面向芜湖,第三个面向蚌埠,三者构成安徽省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联系省北部和南部,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优势明显;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在长江中下游阶段,水陆交通便利;位于蚌埠市淮河经济开发区的蚌埠,其技术创新的潜力巨大。在安徽省为来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将是合肥、芜湖、蚌埠区为中心,三个中心的联动发展,增强辐射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安徽省其他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群聚”模式

安徽南北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导致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没有在空间上形成城市群,而主要集中沿江的轴线。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可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安徽以北地区淮南、淮北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相关行业为主导,虽然技术创新潜力大,但有许多障碍;而西部和安徽西北部的六安和亳州由于其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在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仍占有重要的比例,科技创新能力孕育艰难。基于上述情况,在技术创新系统的未来发展中,应打破行政区划,创新和加强同质的城市之间的合作,如安徽西北部城市发挥第一产业的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淮南、淮北煤炭产业链更细化,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大道,樊杰.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2010.

[2]岳顺之.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新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毕亮亮,施祖麟.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J].经济地理,2008.

[4]汪寅,黄翠瑶.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

第2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发展回顾

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地位进一步提升。受国内外需求不旺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1-9月,六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整体放缓,但均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7.7%的增速水平,亦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表现。2013年1-9月,六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近0.1个百分点,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国内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核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投资水平仍处于高位,增速出现回落。2013年1-9月,六个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为3964亿元。从投资额占GDP的比重看,只有深圳低于20%,其他五市均在60%以上。可见2013年投资仍是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从区域投资增长态势看,在振兴中西部地区的大战略下,投资基本延续了“西快东慢”的格局。国内流动性偏紧、项目审批愈加严格、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因素使六个城市的投资均受到一定影响,增速较2012年同期整体出现回落。其中,成都、沈阳的投资增速回落尤其明显,主要由于经历多年投资高速增长,为确保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沈阳和成都在2013年主动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并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消费动力略有不足。2013年1-9月,六个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长较为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平均达到12.7%,低于2012年同期的15.3%。消费市场增长的放缓表明六个城市的社会消费意愿和动力仍有不足。究其原因,除人口结构、消费水平等长期影响因素外,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也是导致2013年消费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从数量上看,处于第二位的武汉与第一位的深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而紧随其后的成都、南京也正快速地赶上来。六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整体呈增长态势,表明其投资-消费结构正趋于优化。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成为发展热点。当前,六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正由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演进。2013年,多个城市纷纷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但发展重点各有差异,深圳、武汉强调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西安、成都在科研技术服务、物流、商务等生产业领域发展较快,南京、沈阳则侧重发展商品贸易、娱乐等领域。

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东部走出去,中西部引进来”特征明显。 2013年,深圳、南京、武汉“走出去”的步子迈得较大,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5%。其中,深圳市已将“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 1-10月,深圳对外投资大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成都、西安在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有着不俗表现。2013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额在国内领先,并再次入选世界范围内的最佳外商投资城市,目前已吸引23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同年1-9月,西安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超过50%,为六个城市之首。

区域影响力通过多渠道获得提升。2013年,成都、南京、深圳、武汉加强了与周边城市在产业配套协作、资源能源共享、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其中,成都在区域资源能源共享等合作的基础上,于2013年与德阳签署了《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和《关于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议》,并在规划、工业经济、政府采购、交通、教育、金融等8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显著提升了对川东北地区的直接影响力。同年,南京加强了与区域周边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领域的协作,包括加快宁镇扬同城化建设以及与苏北、鲁南相连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线的建设,使得南京对苏北、鲁南、豫南地区的辐射也更加强劲。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新一轮经济改革的启动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带动力和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了2014年经济发展总基调,并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城镇化质量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展望2014年六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以下几个方面将值得关注:

其一,GDP增速会进一步向合理区间回归,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年度主旋律。2014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稳,中国宏观经济也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虽然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面临产业向外转移和投资-消费结构调整的考验,但GDP增长率仍将保持与2013年相近的水平,其中,3个中西部地区城市的GDP增速会略高于3个东部地区城市。

其二,将在新一轮改革中承担更多责任,并在制度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作为区域的经济核心和引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将率先落实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同时也将在区域经济体制创新方面充当改革先锋。

其三,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2013年中国宣布将在原有10个城市群的基础上再打造10个城市群,新增的城市群绝大多数地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将为相关区域引入更多竞争。随着新增城市群内部加快抱团发展,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产业配套、资源要素配置、交通网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发挥城市群的协同效应,进而保持并扩大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四,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文化等软实力的培育。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等要素优势已不再突出,科技实力、文化凝聚力、政治影响力等软实力是未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动力。2014年,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间对科技、人才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对软实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

2013年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行动

主要发展领域 2013年主要行动

政策规划

深圳 金融、互联网、地产、商贸 1.《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补充规定》

2. 《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

南京 商贸、金融、旅游 1.《2012年南京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及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

2.《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成都 软件、物流、外贸 1.《2013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白皮书》

2.《成都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13―

2017年)》

西安 软件、旅游、商贸、物流、 1.《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意见》

2. 《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

武汉 信息服务、金融、电子商务 为打造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了《武汉金融改革创新总体

方案》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

第3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资源;市场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明确了任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激励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企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从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粗放型发展到以技术、资本和管理为主的精细型转变,从技术含量低到技术含量高转变,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能转变,从低附加值处于产业链末端到高附加值处于产业链高端转变,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的主体既有企业,也有大学、科研院所和个人等,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为之服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既是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破解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只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良性循环。一切科技创新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也只有有应用的创新才有价值。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处于与市场结合最紧密、最前沿的地位,对市场的需要最敏锐,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研发新产品,为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研发新技术,为改进产品降低成本需要研发新工艺,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最适合市场需要、最具有应用价值、也是最能产生社会经济价值的创新。而不论是大学还是科研院所,与市场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知识性和计划性,其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还需市场进一步检验。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源头动力在企业。企业只有在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破解技术难题的需要,才会有技术进步的需求;同时企业研制的新产品经社会确认后,其价值才能得到放大回报,企业才有动力和资金实施新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和重大技术瓶颈,也将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破解经济与科技结合不紧的有效途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但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活跃、最直接的单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科技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确保科技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才能促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给合,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企业认为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较低而利润较大时,企业才会自愿进行创新,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首次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核心位置,是对科技创新新的科学的定位。要借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之际,利用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意义、目的、内容和要求,在全国上下营造鼓励、提倡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让科技创新深入人心。

(二)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只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科技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进一步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涉,除了关系国计民生需要政府掌控的领域外,其他领域要逐步减少政府的审批;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执法,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

(三)建立明确的激励导向

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和创业工程,鼓励各种高端人才到企业创业,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通过股权和分红激励,引导和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认定标准,严格高新企业和技术创新认定,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创新;实施技术创新奖励、技术交易和设备共享奖励、知识产权专利奖励和重大科技成果奖励,通过奖励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项目带动企业创新。

(四)解决出现的创新难题

针对企业创新中普遍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大政策协调力度,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如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展科技与金融合作,通过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促使金融机构、风投机构开展科技企业贷款和投资,解决企业创新资金问题。又如针对新兴产业在形成的初始阶段,技术到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生产、购买和使用成本较高,消费尚未形成,极易形成供给型过剩,通过政府采购引导创新产品需求,通过政府法规淘汰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政企联合启动消费市场,促进新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是促使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

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使各项科技要素和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向企业流动聚集,使企业成为科技要素和资源的主要载体。

(一)搭建创新平台

通过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从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设备平台,减少企业入驻成本,吸引高新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通过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科技中小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二)联通创新通道

针对我国科技资源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的实际,盘活和统筹这部分科技资源,引导和鼓励其向企业有序流动聚集,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达到科技人才、信息、成果共享;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创新对接机制,创建对接平台,开展技术开发需求与成果转化双向对接活动,建立创新共赢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科研院校人才到企业任职创业,通过人才引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和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桥梁和连接作用,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校形成合力。

(三)重建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建立面向企业科学明析的应用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改变片面将论文、项目和经费、专利数量等与科技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评价,通过面向产品设立课题,以实用效果检验和评价创新成果;在课题承担上,唯‘能力’而不唯‘职称’,在奖励上,不以工作量为导向,而是以创新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导向;另一方面,科研院校应用型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评价,也应把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作为重要内容,把企业或用户评价和专家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明确的效能导向。

第4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智能科学技术作为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是各种智能化应用的关键。随着智能化应用时代的到来,加快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水平的智能科技人才,是国家智能化应用发展战略的必需,应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十余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以其对我国智能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以倡导、协调、推进、创新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为宗旨,在开创、引导、发展、繁荣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作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同时也打造出了一个面向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学术交流平台——“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暨教学研讨会”。

在这个平台上,全国各高校的智能科技工作者针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问题,相互交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核心课程和教学实验体系,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的会议,除正常的教育教学研讨交流外,还有两大事项需要大家共同推进:一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华为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二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建设。希望会议各项议程都能取得圆满成功。

第5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供电企业;科技创新

一、引言

对于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必然之举,也是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有效措施。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

(一)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活动的统称,具体指的是借助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工艺,对新的产品进行研发,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所以,科技创新又被分为技术、知识、管理创新等不同的板块,涵盖着资金、知识、制度等多个不同的要素,是创新元素以及创新的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的支持,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氛围、提供出科技创新的路径,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所以,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工伤管理的模式,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优化,从而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

(二)工商管理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所设计的领域以及主体较为广泛,因此政府在对组织作用进行发挥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倡导企业对自身进行科技创新的职责进行明确,准确掌握市场的动向,为科研人员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以及流程,科学地支配科研资金,做好科技成果的测评工作。与现代经济市场结合起来,站在内部以及外部体系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判。而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为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指路明灯。

(三)工商管理文化氛围促进科技创新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工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在文化氛围层次上,企业有必要营造出尊重知识、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有效带动企业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逐渐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促使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站在企业内部体系构建的角度上,将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与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素养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完善科技创新的流程,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除此之外,以科技创新构建起的企业文化体系将创新的元素充分融入科研活动中,提升了科技创新的连续性,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能够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挑战。

三、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一)强化科研队伍创新意识在供电企业内部,对工商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与科技人才息息相关,因此科技创新体系与工商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供电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企业逐渐关注高端科研人才的引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人才招聘的渠道进行有效优化,为企业招聘更多高科技技术性人才;其次,对目前在岗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将其打造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而这些高水平人才在对工商管理内容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促使工商管理体系内容以及模式的改革。

(二)用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体系创新供电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平稳运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随着科技创新机制的出现,科技促进生产的理念得以实践,也是对科技管理体系进行创新的尝试,这主要表现在管理思维拓展、科研项目成果展示等方面。随着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核心技术得到了升级,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推动力。

四、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做出一定的调整,在创新以及思考中实现前进。供电企业需要正视工商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工商管理的内容带动科技创新,并且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工商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使两者成为互相促进的个体,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君.浅析工商管理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J].工商管理,2018(7):82.

第6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环保;科学;国际性

1.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

水利施工是一个大项目,大工程。其工作量大,从开始施工到竣工结束所需时间长,耗费资源种类多,耗费资源量大,对自然环境影响大。水利施工需要大量的电资源,水资源,土资源,矿产资源等,而这些资源在我国都是有限的。如果水利施工技术水平低,技术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就会对这些有限的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水利施工技术如果只追求水利施工完成,其施工技术较差,就会造成植被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塌陷等不良的现象,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吸取过去几十年的水利施工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教训,在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观念的影响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低碳经济的引领下,水利施工技术也必定顺应了这一大发展潮流,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朝节能环保方向行进。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朝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向演进,在将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水利施工技术在将来的发展中将提高其技术含金量,创新发展,寻找新手段,寻找新方法,通过各种方法渠道,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污染物的排放达到最小。水利施工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的这一发展趋势,是在时代大背景产生的,是全新的,它的出现又对水利施工技术产生反作用。它的这一发展趋势势必改善资源,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状况。

2.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水利施工技术归根到底是是一种技术,是科技的一种形式。其发展是一个不断吸取经验,

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必定有革除旧的过时的技术,创造性地创造出全新的技术。创新是一项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水利施工技术也毫不例外。在21世纪的背景下,水利施工技术呈现出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涉及面很广,关系到一系列科技技术的运用和创新。近年来,水利施工技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很好地体现了水利施工技术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水利施工技术选用了容量较大的,效率高效,配套良好的施工机械。在大范围内采用液压,激光,电子,声波等新技术;应用了耐热性好,高分子合成,纳米等新材料;运用了震动碾压,高压喷射,锚喷支护等新技术,在运用这些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为了对水利工程技术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运用了电子计算机新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知识理论。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已新身份出现在水利施工技术中等等。科技创新是水利施工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水利施工技术将更加注重科技含量,更加注重创新的独特作用。在科技创新的指引下,水利施工技术将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加强相关领域的探索和科研,注重在施工实践中的总结创新,不断提高水利施工技术的质量和水平。在这种条件下,以高水准的水利施工技术知道水利施工,必将推动水机施工稳健快速协调发展,进而推动水利事业和现代化的进程。注重科技创新是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鲜明点。

3.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交流合作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主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间学术技术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就为水利施工技术技术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要求水利施工技术必须进行有益的交流与合作,否则水利施工技术难以真正的壮大和发展。虽然我国水利施工技术在过去年份内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水利施工技术与发达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也要求我国水利施工技术必须面向世界,必须与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最近几年,我国在水利施工技术方面积极同多个国家展开了丰富全面地交流合作,有很多案例体现出交流合作这个趋势。例如我国通过开放,引进此方面相关的外资企业到中国,从而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水利施工技术;积极选派安排相关人员到外国先进国家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多次组织承办与水利施工技术有关的年会等会议,专家学者得以有效的学术交流;有关专业人士积极在国际上发表想关论文;积极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开展水利工程共建,同时,我国也热心帮助发展中国家水利设施。在交流合作中,水利施工技术得以传播学习互补,发扬光大。如果闭门自守,拒绝交流合作,是违背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难以让水利施工技术得以健康发展。

4.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安全和“人本”

水利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其施工技术稍有漏洞或稍有疏忽,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水利施工技术必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成熟性。在过去发展段内,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诸多的事故案例为为我们敲响警钟,事故的原因有死搬硬套水利施工技术,未经严格测试使用不成熟的水利施工技术,不执行国家强制标准等。这些惨痛的教训和巨大的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水利施工技术的安全性。这也让注重安全成为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注重安全的发展趋势下,对水利施工技术提出了很多高的新的要求:修复完善旧老技术;提高新提出的水利施工技术的审核测;对新提出的水利施工技术实际测试率不得低于百分之百;严格把关,对水利施工技术的漏洞,哪怕是小漏洞,也不能疏忽;加强水利施工技术人员的的培训,提高水利施工技术人员掌握运用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安全性是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的重要一条,安全性的要求是严格的,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性将是贯穿树立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未来的长期的一条主线。没有了安全性,水利施工技术将失真失本,其发展就难以壮大。

水利施工技术只追求技术的突进,工程的完成,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施工技术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以人为本也是水利施工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水利施工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将具体的体现在以下的方面:水利施工技术提高其安全性,保证其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水利施工技术更加注重实效性,更大限度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水利施工技术更加注重环保性,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等等。在以人为本的的发展的趋势的推动下,树立施工技术将更稳健更科学的向前发展。

5.水利施工技术四个发展趋势的总论

水利施工技术呈现出注重节能环保,注重科技创新,注重交流合作,注重安全和以人为本的四大趋势。但水利施工技术四个发展趋势绝不是独立,而是相互关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例如水利施工技术注重节能环保,需要其科技创新,而树立施工技术的科技创新有推动了其环保和安全的发展趋势。水利施工技术这四个发展趋势共同作用下,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绿色安全,更好更稳健。

【结束语】:

通过全文对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总结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水利施工技术的四大发展趋势。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实际操作中,重视树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让水利施工技术朝着这四个方向演进,让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紧时代的步伐,更好发挥其自身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7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意义

具体来讲,科技创新指的是企业借助于新的生产方式、技术及工艺等,大力改革创新原有成品,促使市场及客户需求得到不断满足。通过科技创新的实施,企业利润得到增加,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得到减少,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面临国内国外双重市场压力,那么除了对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大力完善之外,还需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更好地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1.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现如今的内外部形势下,企业拥有了独特手段,方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企业也需要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将生产技术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市场角度来讲,企业作为重要主体,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那么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构建起来,不仅能够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有效把握,还可以促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格局形成时间得到显著缩短。市场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市场机制发挥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同时,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有机完善企业目前的创新体系,能够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式有机改变,改变科研机构封闭性的状态,有效对接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在短时间内能够在企业生产中运用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扩大应用范围。企业受到市场推动作用,促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有机统一经济体系的创新和企业的科技创新。

2.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企业虽然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但是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首先是没有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每年都会有大量科研成果从科研机构诞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的研发中,但是却没有在实际中有效运用,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科研成果会运用到企业生产当中。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其次,企业中只有较少的科技创新人才,制约到企业科研力量的提升。还有就是在科研创新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我国政府及企业投入占据了科技投入经费的较大比例,而经济发达国家在本方面的投入渠道更加丰富,取得不错效果。

3.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企业发展中,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自然无法生产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品。根据相关的技术创新理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属于重要的企业内部活动类型,而企业内部活动开展的载体,则是人,其决定着创新效果。在企业创新活动开展中,企业需要将传统保守的观念摒弃掉,打破束缚,创新思想理念,改善技术,将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氛围有机构建起来,促使员工能够在科技创新中感受到乐趣。通过企业创新环境的营造,可以发挥出刺激引导作用,提供科技创新实施的土壤,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避免盲目,不能够跟随大流,需要将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市场需求,方可以推出有意义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研发,有机结合生产与市场,方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赢得发展机会,更加顺利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只能够从基础做起、从零开始,也可以借鉴创新,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和成果,催动创新。以美国著名苹果公司为例,不管是MPS播放器、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不是其发明的,但是其市值却达到了世界第一;其基础发明创造较少,但是将自己的理念一直贯彻下去,通过创新改造自己产品和别人的产品,产生出永远好于别人的产品,获得了市场追捧。因此,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必坚持于原点,要将原有的技术基础充分利用起来。再如我国青海钾肥厂,因为钾肥生产技术不如国外,只有较低的纯度和产量,制约到了生存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盐湖集团积极创新技术,将反浮选冷结晶技术研制出来,通过扩能改造的实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氯化钾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促进了集团企业的进步。这些技术盐湖也不是第一个使用,但是将别人经验技术借鉴来之后,有机融合了自身情况,实现了创新和发展。

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对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构建,尽可能地将技术中心真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对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考核办法构建和完善,动态管理技术中心,以便保证企业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与新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将国际先进技术积极引进过来,科学改进与创新。企业要积极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遵循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双边技术协作机制构建起来,综合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兼职、培训等,增强两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促使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技术中心各项研究的顺利开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经验,对经费来源有效拓展。此外,企业需要大力改造技术,将市场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从较高的起点开始改造。企业要对科技投入适当增加,国家也需要对企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经费投入给予相应的管理与支持。此外,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要结合市场变化趋势,来对产业结构科学调整,对产业机构有机升级,对人员组成科学优化,通过减员增效,促使企业生产效率有效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在不断的加大,要想获得健康稳步发展,就需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强化技术创新,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运用,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完善,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并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加成本投入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伟.科技创新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4,5(10):123-125

第8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着力增创城市发展动力】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加速城市发展动力更新。建立连接全球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创新产业集聚区,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

【着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以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发展平台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建设,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优化城乡空间功能布局,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科学规划“123”功能布局,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分类发展镇街村。坚持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风格,形成兼具岭南特色与国际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

【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品牌】进一步落实“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要求,以“低碳、绿色”为理念,以建设“花城、水城、绿城”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城市。创新环境管理制度,完善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环保长效机制。强化规划环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第9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创新 经济发展战略 驱动作用

前言:近年来,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背景下,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重要地位日渐凸显。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且经济发展趋势并不好,而创新驱动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因此,加强对创新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的驱动作用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一、创新驱动发展概述

创新驱动发展是在党的十会议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及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一切工作要围绕着创新进行,并侧重坚持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国际发展新形势,创新驱动的积极作用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体现的越来越明显,且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其内涵及本质,要明确其在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作用

(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现实作用

通过对创新在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表现的研究可知,创新驱动为企业生产和发展提供支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且科学技术参与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企业逐渐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节约成本、优化资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与国际相接轨;另外,创新自身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能够将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能够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身拥有的生产力最大化,通过实现国家各个企业的生产力,能够提升整个国家经济效益[1]。因此,坚持科技创新发展,能够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发展结构,确保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竞争力,发挥战略作用

国际经济一体化深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驱动作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充分发挥出来,国际市场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的创新。相比较传统竞争优势,我国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本国丰富劳动力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且低成本优点难以在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而科技创新自身具有自主性、附加值高等优势,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独特性,有效提升竞争力,基于此,创新驱动能够推动低成本向创新优势发展,为我国开展环境保护等工作奠定坚持基础,从而实现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持续作用

传统生产、经济发展方式不惜一切代价,忽视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因素,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而技术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现念的综合产物,其能够转变传统企业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还能够通过先进技术将生产废弃物进行科学、合理处理,实现废物利用及安全排放目标,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还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减低成本,从而增强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2]。

三、激发创新驱动作用的有效措施

相比较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在了解和明确创新驱动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后,为了能够激发创新驱动作用,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的一些不足加以调整和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政府引导创新,完善相关制度。我国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忽视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为了促使企业明确认识到技术创新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积极出台并完善相关制度,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引导企业逐渐朝着技术创新方向发展,并立足于市场需求,为企业打造一个创新平台,提供相关信息支持,实现创造力与生产力之间的完美转变,并逐渐从被动创想转向主动创新[3]。

其次,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创新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人才,创新难以持续。因此,要积极建立一个综合服务平台,针对不同企业创新内容及方向的不同,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并积极突破传统创新模式,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及技术,并将这些资源引进到平台中,全面、系统的提供服务,另外,高校等科研部门要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加快培养专业性强、创新性人才,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最后,大力鼓励创新,完善科研体制。创新并非易事,过程都是坎坷的,但是,不能够因为其难度高,就放弃创新,仍需要大力鼓励创新,完善科研体制,并建立评价及反馈体制,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项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4]。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创新驱动在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要明确认识到其重要性及作用,掌握其本质,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等,激发创新驱动作用,提高创新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艳.有中国特色的跨越之路――论新民主主义构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3).

[2]高文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我国“人才红利”开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