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程专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进绿色化学和绿色分离工程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即利用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提高反应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选择性,实现零排放。绿色分离工程指的是分离过程绿色化,主要包括两种途径进行实现:第一,优化传统分离过程,降低甚至消除分离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开发和使用新的技术,例如,膜分离技术。分离技术贯穿于整个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分离过程绿色化对于未来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具有重大意义,是社会现代化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分离技术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对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不能威胁子孙后代的未来。根据现有发展基础、条件,在不损害地球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资源并产生足够的财富,以满足社会合理的经济需求。绿色分离工程等新型分离技术在高等分离工程课程中的引入,必将引领学科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与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在职研究生来自于化工企业,一般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相关岗位的管理者,有些甚至已经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项目负责人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致力于知识转化,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来说,他们既要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更要培养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的核心就是提高知识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如果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学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教师通过工程中的实际案例解释相关的原理或者理论,侧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教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要紧凑,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层层递进、详细透彻,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上使用启发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诠释;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及模拟仿真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最终实现该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根本性提高,使其达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综合要求,建成学而有用、学而会用的核心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高等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特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
1.优化教学方案、完善多媒体课件。
教师要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当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多媒体课件是目前高校授课的必备工具,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没有系统的模拟仿真系统和实践设施,因此为提高授课效果,应对该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加入基本原理的动画和实际生产的视频,以保证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由学生提出本单位现场分离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各自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验证。
3.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采用AspenPlus、Pro/II等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化工分离过程进行设计和模拟,建立典型案例库,模拟化工分离的过程、分离过程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离工艺中相关设备的直观演示,开发相关的计算软件以解决分离工程中大量计算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工厂实际中分离设备存在的问题
收集现场数据,进而设计程序,得出计算结果,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5.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技术人员需要广泛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的前沿性技术并掌握其发展趋势。在职研究生平时在单位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到学校上课,因此建立师生互助平台和网络信息库势在必行,不仅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的联系。教师在学校将专业的最新信息录入信息库内,为研究生开辟获取信息的渠道,学生将遇到的技术困难提交到平台,教师与同学一起通过讨论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再用于实际生产进行验证。
三、注重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双林等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学环节和管理体系三大部分,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3、0.53、0.14,说明教学环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职研究生虽然参加工作一段时间,社会经验和工程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回到学校后,往往会存在些许的陌生和拘谨,尤其是在教室内安静的听老师讲课,往往很难。因此,对于这些学生的授课方式,要以互动交流为主,鼓励学生提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石油化工过程中针对硫含量过高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去查阅文献,以化学法和物理吸附法为基础,设计出脱硫的方案,大家以基本理论为依据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验证。
四、优化教师队伍
轻化工程是高校轻工行业中重要的工科专业。轻化工程综合实验的效果的评价来自于对参加综合实验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估。选取本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学生参与综合实验的前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测试的题目前后难度大体相当。参与综合实验后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而且养成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提出多个解决方案。
[关键词]轻化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研究
一、前言
轻化工程是高校轻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包括三个专业方向,它们是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工程、染整工程。在我校轻化工程主要是纸浆造纸方向,因此该研究主要是造纸综合实验的教学研究。造纸工业是一个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生产纸张的工业,该行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能源密集的特点。因此,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应该符合工科专业的特点,该专业的实验培养应该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仅仅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只是提高了基本的动手能力,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研究开展综合性的基础实验研究,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的材料综合实验,河北农业大学的食品综合实验,上海交通大学海科院的水下技术综合实验等。[1][2][3][4]一些有关综合实验的教材也相继出版,比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遗传学综合实验》《光信息综合实验》等。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开始着手于建设综合实验室,通过对实验硬件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学习提高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实验环节,不仅加深理解专业基础课中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内容,而且有机会自己思考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验设计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创新等综合能力和素质。[5][6][7][8]从以往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可以的,但是在处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上表现出没有办法,手足无措。在国内开办制浆造纸专业的高校中,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综合实验的高校不多,我校已开展了在这方面的探索,但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怎样合理有效的开展综合实验,又不和已经开展的专业基础实验重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课题。
二、调查研究
该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轻化工程综合实验的研究,找到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学生在实验技能及综合运用实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综合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实验手段和技能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进一步适应行业的要求,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任何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要面向授课对象的,综合实验课的开展同样是面对本专业学生的。学生对本专业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都是综合实验开展前要调查的内容。以轻化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开展分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理论调查的形式是以口头回答问题和小型笔试进行的。口头回答问题主要是一些基本专业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其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小型笔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造纸企业生产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思路,然后经过分析,找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实验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通过实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基本实验操作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考查学生的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是清楚的,并且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分析能力,对具体的问题如何解决缺乏方法,从而难以独立解决问题。
三、综合实验研究设计过程
(一)根据调查研究,先设计小型的实验性的综合实验,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后分析实验效果。代表性学生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小型综合实验设计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分别从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层次筛选一些学生。因为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有两个方向,分别是造纸工艺和造纸化学品,因此小型综合实验的设计也分成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造纸工艺方面的,第二个思路是有关造纸化学品的。
(二)小型试验做完后,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写出对实验的认识、心得体会和收获,和同学交流,分析在做实验时他们哪些地方感到困难,如何通过分析总结找到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同时,听听他们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分析对实验方案进行相应的改进。
(三)不断循环上述过程,指导师生双方均认为小型的综合实验的方案和效果比较满意。
(四)在小型实验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大型的综合实验,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自行设计实验,自行决定实验所需的原料和仪器,通过不断的论证,开展实验,最终解决问题。
(五)听取学生对综合实验的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方案进行相应改进,不断循环,最终得到较理想的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
四、综合实验研究的评价和结论
轻化工程综合实验的效果的评价来自于对参加综合实验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估。选取本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学生参与综合实验的前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测试的题目前后难度大体相当,通过前后的对比,发现参与综合实验后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而且养成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提出多个解决方案,这充分说明综合实验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综合实验教学研究的开展,明显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参与热情显著提高,改变了过去被动应付的局面。同时,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对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并查阅相关的专业教材和文献,提出初步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试验,根据实验的结果对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正和进一步的论证,不断对解决方案进行完善,最终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通过综合实验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明显提高,能初步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这不论对以后到企业就业的同学还是考研深造的同学都是非常有利的。综合实验的研究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何进一步评价该研究体系的科学性及成效,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还需要在综合实验的开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不断和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和探讨,以获得更大的成果。
[注释]
[1]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6(1):42-43.
[2]李远蓉,李凤艳,卢一卉.构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内容体系的新思路[J].化学教育,2006(1):45.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苗深花“.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60.
[5]姚利民,郑银华.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现状与原因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7(4):137-140.
[6]殷慧.大学教师投身教学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20.
[7]唐智松.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投入状态调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73-78.
关键词: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优化
前言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发现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和工程师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70%的工程师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工程管理的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1]。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专业整合了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2]。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国内已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伴随着工程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在解决人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具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工程管理实践,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3]。
1.加强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要性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才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渠道。
工程管理的管理范围广,服务项目多元,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由于实践环节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在实践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和场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践中,发现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拾遗补缺,有针对性地实现自主学习。实践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镜子,通过实践能暴露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完善和优化,促进课堂教学。
从工程单位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4]。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时,不但要考察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其工作实践经验及相关的能力。实践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接轨,更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研究
2.1教学安排重理论、轻实践。
经调查统计,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大学教育与国外大学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差距不大,但在实践环节上有较大差距,国外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50%,而我国大约只占30%[5]。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限制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组织松散与投入力度不足。
部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6]。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专门的实践导师几乎没有[7],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多数企业对学生实践并不欢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存在安全隐患,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和管理负担。所以,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对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和收获更缺乏恰当的标准和监控;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部分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的时间不够,整个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系统性研究;存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影响教师指导实验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均不能从工作量上得到明显反映。总之,在教学组织安排与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上,均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3教学内容陈旧,综合实验项目匮乏。
专业实习与实践大多是由院系自己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在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形式上,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访问参观、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项目管理模拟仿真、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独立实践环节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多为针对每门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类比例偏少。特别是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十分陈旧,没有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亟待创新和改革。
2.4客观科学的实践考核办法尚待完善。
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表面上看上述考核方式似乎很科学,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对端正学生实践态度、提高学生实践主动性、增强任务压力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十分必要。
3.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实践教学问题很多,有来自学生主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客观的问题,甚至有体制、政策乃至社会的问题,解决工程实践教学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工程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实际法,工程管理4+1教学模式,工程全过程实践教育设计模式,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等做法均值得借鉴。笔者结合我校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工程实践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3.1践行实践教育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单是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不能完全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等同。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求贴近工程实际,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在实践技师的配备上以有工程经验的技师为主,并配备任课教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毕业设计上放宽选题要求,学生可将实习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辅导教师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在指导上采用专兼结合的“师工型、双师型”方式。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学习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知识结构更加系统。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既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值得发扬,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理论学习,利用寒暑假深入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工程队、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我校秉承“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有百余年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与我们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模式更切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欧美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采用“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师坯、继续工程教育培养成熟工程师”的模式,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受短期的继续工程教育,经过继续工程教育可立即胜任实际工作。我国已认识到继续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4+1学制,学生毕业后首先接受1年的实践技能训练再上岗工作。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尚未在我校实施,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借鉴。
3.2学校应建立长效型、合作型的实习基地。
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加强实习资金的到位和妥善管理,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建立长期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一些工程管理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挂牌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利用自己的知识、研究资源优势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的实务资源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场地、环境及实践指导培训的事务性工作[8]。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全校师生、合作企业同心协力才能做好的系统工程。目前,校外公司企业与我校有实习基地协议单位136家,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企业,基地实践环境良好,设施完备,实践项目到位,实习效果明显。其次,建立形式多样的实习校内基地13处。包括土木工程学院在北辰校区开展的测量实习和驾驶实习,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在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进行的电气装置制造与检测实践,等等。工程管理专业十分注意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每年的认识实习就是在我校新校区建设工地进行的,效果良好。再次,近年本科毕业设计有向指导老师科研项目靠拢的现象,依托科研题目建立的实习基地的做法也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研、甚至企业的利益均有不错的收获。本科学生跟随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研究,体验真正的科研过程,经历难得,意义更重大。
3.3加大实践教学政策支持,科学实践考核办法。
政策支持方面:在现行的考核机制上对教师的要求是完成额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仅限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的成果,教师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工作中,对实习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未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和过程控制,出现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实习成果失真等现象。学校应在政策、制度制定上,完善约束、激励、考核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鼓励和督导。如增加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开展校际专业技能竞赛,学生的成果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鼓励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
效果考核方面: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纸上谈兵的僵化考核模式。
3.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验室建设。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工程企业的共识,实验课程应凸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紧密结合工程应用软件的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不安全的问题,建立虚拟的实践环境是不错的选择。自1982年第一个基于PC的工程管理软件的出现,据统计至今,国内外正在使用的工程管理软件已有2000多种[9]。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模拟教学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建设。开设一些系统仿真等技术软件实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教学成为可能。与现场实习相比,模拟实习的优越性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费用条件下,能够实践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验室工程管理软件大体分为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专业性较强,同学一旦掌握了,进入企业很快就可以上手工作。市场上品牌名目繁多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计价软件,project2000等就属于这一类。模拟软件则更强调模拟工程实际过程,是学习型的软件。近年学院加大投入,引进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应用软件,加强综合试验室的建设。比如“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列软件,项目管理全套沙盘实践系统,上海普华科技Power系列项目管理软件等陆续登陆我院综合实验室,为学生有机会接受最优质的项目管理软件实践提供了可能。
结语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做好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立足我校实践教学的实际,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其他大学好的经验,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最终实现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22-24.
[2]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46-147.
[3]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3):107-108.
[4]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7,(3):641.
[5]李立,刘国繁,厉雅萍,孙胜粼,李淑敏.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85-87.
[6]刘玲.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45-46.
[7]王中,陈柏宇,杨学祥.把握就业市场脉搏培育综合能力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7,Vol.25:7-8.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4-02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
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计算机专业;技工学校;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我国技工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中级计算机专业人才,整体的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种教育是与行业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因而项目化课程十分契合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
一、项目化课程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
目前,一些技工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已经进行了项目化课程的尝试,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项目化的系统构建,从流程、内容、方式上对于原先的课程体系都进行了调整。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首先,项目课程化建设需要行业专家和企业、工厂等用人单位参与进来,对于课程的设计提出意见,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难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使得课程在设计上与实际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后期的项目化落地的单位也是困难重重,这就使得项目化课程重点课程十分有限。另外,项目化课程本身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全然的建立起来,与学校原先的评价体系脱钩,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化的考评并不完善。除此之外,课程项目化之后,独立的学生完成的项目是比较固定的、单一化的,因而对于学生的个性与诉求就难以顾及,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仍旧不是很大。
二、项目化课程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优化策略
1.课程设计要针对学生的个性,逐步拓展内容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项目化课程目前项目十分有限,就计算机专业来看,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不同专业的项目化课程泾渭分明,课程自身的拓展程度也不够,诸多的学生通常都是完成同样的项目。因而,课程的设计是要进行一定的转向的,需要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在设计上,要根据职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的诉求,在项目的数量、种类与质量上都进行拓展。同时,在项目化课程的时间上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来看,需要在安排的时间上尽量错开,使得学生有机会能接触到更多的项目化课程,从而拓展自身多方面的能力;从学个体来看,则要在职业培训的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个性化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从而由浅入深的逐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对于计算机专业这个大的学科门类来说,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打通专业,让学生围绕着大型的项目或者任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互相合作,从而取长补短,形成一种综合性、开放式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
2.项目化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全过程的可控制性
目前,课程项目化是对于全体学生的职业化技能的培训,某些培训可以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践活动,而更多的活动则是需要在企业、工厂中进行的,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需要对于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否则对于学生自身的安全和学习的内容、效果都无法把握。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如果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实践单位造成了严重的硬件、软件损坏,那结果都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因而,学校需要加强课程的设计、管理,同时进行严密的监督。要控制好课程开展的难度,降低项目的危险性,在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教师的监控制度,学生之间也要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是的项目的每一项流程与每一道工序都能置于监督之下,使得项目能够在安全范围之内进行,将可能出现危机的几率降到最低。
3.完善项目化课程考评体系,对学生学习成果科学评价
项目化课程的考评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被认可的程度,是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提升的重要砝码之一。项目化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程,重点并不在课堂内,因而如果用考试的手段来进行考评则显得以偏概全。在技工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学生在项目课程中的表现如何,个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达到了什么目标;个人在小组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是领导者,或者是“关键人物”,都应当成为最终进行考评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评价,一定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既要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也要对于结果进行一定的关照。同时,项目化课程重视的是个人的参与与成长,因而评价主体除了教师、相关单位之外,学生自己也应当加入到评价体系中来,自己对于自身的学习进行梳理,能够使得个人对于项目化课程的理解更为深入。
三、小结
项目化课程对于技工学校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在现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在今后的教育中对于这一教学模式的使用。课程项目化应当是我国技工学校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课程模式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社会共同来推进,是一个大型的、系统性的工程。学校需要在其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对于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利用,才能使得学生有广大的舞台,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真正学到技能,更有自信的走向职场。
参考文献:
[1] 肖怀湘.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创新探析[J]. 快乐阅读. 2011(02)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机电一体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2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几年前把全校专业整合成机电、物流、信息三大专业群,其中,机电专业群包括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三大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列为21世纪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广,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并具有初步设计开发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机、电、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众多专业课程,《电工电子》课程是其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时间不长,很多学校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在该专业中定位不准,教学模式不符合专业实际,造成教学效果不好,不能为其他课程更好地服务。笔者拟针对如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展《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电工电子》教学方面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的初步能力,具有电子设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销售与维修的技能,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往往注重理论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虽然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并完善知识结构,可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但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这种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大部分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会提不起兴趣,学习该课程会呈现越学越难的现象,最终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该课程。其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不是搞研发、做设计,而是操作机器、控制生产或者排查故障等一些实操性强的工作,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能用上的技能又不具备的状况。
《电工电子》课程是集电工、电子知识和其他科学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它除了在机电专业中设置以外,在电工电子、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同样开设。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电工电子》课程应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而且,它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要有别于其他专业。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在维修电工、电子电路分析与简单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习和就业上岗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开展《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
教学内容设置应有别于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专业 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扎实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接着学习其他课程,否则就会造成知识脱节。在这些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设置的课时会多得多,开设的相关科目也会很多。但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电工电子常识,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太多的复杂理论知识。无论是电工基础,还是电子技术基础,都是概念、理论内容多,内容难学,范畴也太广,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肯定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学得不深,实践知识缺乏的局面。《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最多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因此,电工电子内容必须少而精,讲授一些与其他课程有关联的知识点,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足够了。如电工方面可以设置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等内容。电子技术方面可以设置常用半导体元器件、整流和稳压电路、各种放大电路、数字电路基本知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梳理好教学大纲,定好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淡化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效果 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去完成某种工作活动。实践性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实践性教学也是形成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比如在讲授“晶闸管”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安装一个“可调光的台灯电路”。安装成功后,学生对电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很想了解电路调光的原理,这时笔者引导他们认识到调光最重要的元件是晶闸管,那么,他们自然对晶闸管知识充满了兴趣。再如,在学习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电路时,首先以学生常见的直流电源引入,比如用各类电池、充电器和学生实验台上的直流电源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接下来以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个环节为直流电源组成部分,学生使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自己明白以上四个部分的作用。接着通过各种充电器的输出电流和电压的不同引入器件的选择,从稳压环节引入串联型直流电源,采用分立元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和测量,最后从稳压效果、焊接质量、个别问题提问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通过注重实践、淡化理论,学生不但掌握了技能,也通过实践掌握了理论知识。
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讲理论或实验室里做实验,还应探讨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平台,开展多媒体教学已不是难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用传统方法教学,因经常要在黑板上作图、推导公式,费时较多,教师普遍反映该门课程课时紧张,为赶课时,不得不简化或放弃许多对教学有益的作图。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省去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信息量,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电工电子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述、推导、验证和说明,并借助一些公式来阐明问题,很难给学生较直观的印象。另外,有些实验也因为设备的限制不能开展。而多媒体课件中可插入视频、动画,将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展现给学生,融视听技术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和掌握。(2)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接触专业生产,在实践中与普通劳动者相结合,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让学生接触实际生产,以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要以产促教,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把教学活动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需求变化很快,使得中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否则将会与时代脱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钻研新内容,摸索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鲍加农.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1-14.
[2]盛德芳.浅谈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J].成才之路,2007(9):69-70.
[3]路百秀,崔锋杰,王民江.教学做合一 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109-111.
[4]赵杰华.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0(9下):71,136.
[5]李扬华.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新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72.
[6]朱洁.新时代下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构思及其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2010(11):309-310.
[7]孙昕.关于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考试周刊,2011(20):176-177.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 工业化教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一、集成电路设计业背景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是指将很多微电子器件电路集成在芯片上的一种高级微电子器件。通常使用硅为基础材料,在上面通过扩散或渗透技术形成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及PN结。20世纪中期,半导体设备可实现真空管功能的实验发现,以及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集成电路成为可能。第一个集成电路雏形是由杰克・基尔比于1958年完成的。仅仅在其开发后半个世纪,集成电路变得无处不在,电脑、手机和其他数字电器成为现代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Linux/Unix背景
UNIX操作系统(UNIX)是美国AT&T公司1971年在PDP-11上开发的操作系统,具有多用户、多任务的特点,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Linux操作系统(Linux),是一系列类Unix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统称。Linux操作系统是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发展中最著名的例子。
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中,有着简明清晰的权限控制、高稳定性、高性能、可大规模并行以及有着深厚开发工具基础的Linux/Unix操作系统被广泛地使用。这就意味着,掌握Linux/Unix操作系统的使用是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必需的基本技能。为了满足工业界的需求以及培养合格的工程硕士,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专业设置了工业Linux/Unix课程以培训相关技能。
工业Linux/Unix课程则主要针对集成电路设计工业界的需求,对未来的集成电路工程师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在进入工业界后迅速地熟悉相应的开发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发挥其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该课程有着以下特点:
(一)针对性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使得学生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工业生产流程中最有可能遇到的部分知识与技能,拥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可进行实际生产开发的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满足工业界的需求,而不是为研究院所提供科研人才,实际的操作能力是本课程的重点所在。
三、工业化教学模式
为满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建议对工业化产业化的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中实施2.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课程结构原子化。针对该课程知识点众多针对性强的特点,重新梳理课程结构、整理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业界开发流程分割排列为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单元。即仿真以下情景:一组从未接触过Linux/Unix操作系统的工程师被要求在该操作系统进行开发,同时项目开发与时间进度均有着相应的要求,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学习,何时以及如何在学习阶段和开发阶段相互切换,才能以最优解完成任务。
(二)讲练结合。针对该课程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该课程一半以上的课时设置为实验课;并在时间上与讲授课程结合,讲完一个单元随即练习一个单元。既能及时巩固讲授课程内容,又能及时发现不足。比如在版本控制工具subversion讲授课后,安排学生上机以小组形式使用该工具进行开发。通过不同组员同时更改同一源代码文件后自动报告有需要解决的更新冲突这一虚拟场景,使得学生能充分体会到使用版本控制工具的优势和好处,进而自发地进行练习希望能够掌握并使用该工具来完成自己最终的课程设计。
(三)产品代替实验。在实验课中,以逐步完成一个实际产品为最终目标,有机结合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抛弃了以往的给出实验内容列表,学生们按部就班走流程的实验模式。实验课没有硬性要求,但最终需要提交完整的产品作为实验成果。同时,在实验课最后会提出若干思考问题,鼓励创新,引导学生完成额外的功能以完善自己的产品。如前面所述的makefile实验中,鼓励学生改进优化原有示例,不同的学生就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改良的方式各有侧重,有的倾向与代码的简洁性,有的倾向于功能的完整性,有的则倾向于用户体验的舒适性。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其跳出书本、主动思考的创新精神。
(四)工程代替考试。课程终期设置从实际工业环境中抽象出来的实际工程来作为对学生水平的考核。给予学生的课程设计指导文档相当于工业界的客户需求文档。学生需要灵活应用课程中学到的内容、模仿实验课中使用的流程进行自主开发,完成能够满足需求书上描述功能的产品,提交包括最终产品、源代码、用户手册、设计手册、测试计划书以及工程开发进度记录等一系列成果。并在最后课上通过产品展示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推销”其产品,而其他同学则通过客户角度给予该产品评价。通过前期的产品测试、撰写用户手册、设计推销手段等流程给予成果自评,并通过其他学生的反馈得到客户评价,从而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产品的优点与缺点,进而在设计与实现的流程中掌握课程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笔者认为,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工作一定要倾向于研究性教学或工程性教学。这两种教学和之前阶段的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开放性、可扩展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集成电路专业实用Linux/Unix教学中研究并实践工业化的教学模式,并观察总结学生的反馈,该教学模式非常适用并且效果优秀。该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关注度与投入度,而且还能培养其自学能力、创新精神、活学活用的能力等潜在能力,是工程型课程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城乡规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 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 由教师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工程设计项目, 将产、学、研融为一体, 最终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建设实践教学型大学的有益补充[1]。它的建立顺应了时展的需要,这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将来设计类专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2.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2.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
工作室教学模式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以学徒制为基础,强调教学走进社会,学校教育要同社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既要有理论素养,也要有动手实践能力[2]。此后, 美国、英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依据包豪斯的办学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在从作坊走向工作室的过程中,它们的教育模式都具备了共同的特点,即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高等艺术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本世纪初,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深圳、江苏等地的高等院校,尝试将工作室模式引入原有教学体系之中,以课题项目为核心,以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和载体,使用项目驱动法完成教学与管理相关工作。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又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零接轨”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思路。
2.2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现状
现今世界各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都以工作室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的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代教育中的一种师徒式训练模式,一般存在于研究生教学阶段。目前,高校建筑学和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教育蓬勃发展,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许多重点高校在应用型较强的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以及城乡规划等专业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但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因素未能大范围的推广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与学分制的挂钩,完善选课机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团队协作精神[3]。因此,在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中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层次城乡规划人才。
3.地方高校城乡规划工作室教学体系的实践
3.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
城乡规划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专业项目实践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它以城乡规划行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工作案例和公司的工作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和项目要求共同商讨方案、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 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选择合适的项目安排教学,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概念规划设计等真实项目,或者在工作室中以某一主题的设计竞赛为完成目标,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除了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首先学习基础课程外,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不限年级,学生均可申请进入工作室,只对学生进入工作室前的知识结构作基础的要求。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城乡规划专业根据从业人员的职业方向设置了新农村工作室、 修建性规划设计工作室、概念性规划设计工作室等方向。
3.2 工作室模式下教师团队的组建
工作室教师团队必须要具备一定研究和设计能力,通常是由一个高级职称带领若干个中级、初级职称组成。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讲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
工作室的项目一旦制定,我们就要构建教师队伍。措施一是工作室采取“导师负责制”,由学院教师和行业专家构成导师队伍,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并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全面负责工作室的工作,聘请地方行业专家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工作室教学管理。但作为工作室教学团队必须有年轻教师参与,目的是通过老带新的形式,让年轻教师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措施二由于当地可以承担工作室导师的人才资源有限,因此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学院的现有资源进行教学。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工作室导师队伍建设,把工作室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3 环境设备的配置
首先,城乡规划工作室的建设可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独立开辟出类似实验研究室的场地来满足需要,面积大小根据设置的工作室方向的数量多少来确定,但基本上不得小于60M2/间。其次在满足面积的需求后还要能营造出工作室教学氛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城乡规划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离不开电脑,因此,独立方向的工作室至少要求具备数据备份服务器1台,教师和学生设计使用的工作站4-6台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电脑桌若干。为了方便开展小组讨论,还需要配置能容纳6-8人的工作台1张及其多媒体投影演示设备1套。由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设计方案前期经常还需要到现场进行外业查勘,数码相机和一些基本的测绘仪器、专业的存储设备也是必需配备的。后期设计完成后汇报方案时还需要使用到笔记本和激光翻页笔等设备,制作设计成果与文本时还需要使用A3幅面的彩色输出设备来完成。除此之外,相关的电脑装机及其设计软件资料以及城乡规划专业设计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3.4 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成果展示
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践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团队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进程中的每个阶段,如项目的方案制订、制作过程、设计理念与主题、规范与标准以及进度与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与改进意见,同时进行综合性打分。考核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结语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教、研、产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的实践应用打破了陈旧的教学体系,实现与学分制的挂钩,完善了选课机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团队协作精神。
地方高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有力的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在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优势。是对学生人格、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也是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一条较好的路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室的运作过程中,工作室与地方企业共同遵循“双方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使学校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为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行方式,通过工作室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储艳洁,任磊. 工作室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探索 [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 (6), 67-69
[2] 肖劲蓉. 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J]. 山东纺织经济.2012,(7), 97-99
[3] 吴希艳,工作室教学对高等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9), 61-6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改革;“三重一高”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27-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都在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但是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本科教育内涵建设,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力构建了“重基础、重能力、重技术和高素质”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在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重一高”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理论课程体系整合,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推动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对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实践体系重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落后。在实践教学过程,由于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和更新相对滞后,存在着重理论传授轻工程实践、重专业知识轻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造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培养不匹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另外,校内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教师把大部分实验项目的操作方法、步骤写得一清二楚,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指定的要求进行实践操作,学生缺乏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任务落实不到位和教学时间短,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
2.实践教学硬件平台建设不到位。当前我校实践教学设备相对老化,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不高,多流于形式,学生的校外实践以“放羊”式完成任务,不能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急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教师中具有“双师型”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就业,教师结构也不太合理,造成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学校又很少为教师到企业进修锻炼创造培训条件,教师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参加企业工程实践的专门训练,因此导致了教师难以胜任工程实践指导工作,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另外企业导师的聘任与管理,缺乏体制机制的创新。
4.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与体系建立不健全,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在校内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中,只要学生全部签到就能及格,很少有学生不及格,而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校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中,缺少校外工程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和管理制度,而学生对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如果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校外实践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力,关键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行“3+1”培养模式。所谓“3+1”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经历中3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和校内相关实践学习任务,在企业完成一年共计32周的实践教学任务,根据企业实际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好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培养方案、培养要求和培养规格,共同指导完成企业实践教学任务。要实施好“3+1”培养模式,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并要求实践教学条件具有企业生产实际背景,能模拟工业企业现场的实践环境,而且要建设与自动化卓越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中心,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平台;其次要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和目标,整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自动化专业企业实践教学标准、行业标准与实施方案,将企业工程设计项目纳入毕业设计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包括校内实践和企业工程实践的质量保障体制机制,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考核与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标准,搭建校内外软硬件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具有我校“重基础、重能力、重技术、高素质”的“三重一高”模式的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应充分考虑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加强,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整合更新,并按照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符合国家通用培养标准、行业培养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原则,实施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化教学体系。首先要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包括加强校内实验室硬件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条件开放、建设具有工程技术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其次是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具有“三重一高”特色的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创新应用训练―工程应用训练阶梯化“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学生通过不同的阶段分层次、递进式培养。该模式突出能力培养,将创新教学贯彻于整个过程之中,并密切跟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始终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五、实施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
构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新体系,实施“三重一高”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达到培养目标,关键是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是否得到落实,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要的保障体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1.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根据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和实施标准,加强校内实验室硬件建设,增加面向卓越计划的专业实验室硬件经费投入,实施校内实验室设备、时间和器件开放,提高实验室设备使用率;引进与卓越计划相关企业的人才资源和生产设备,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合作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合理使用我校电气控制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工电子省级示范实验室平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搭建具有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项目设计、毕业项目工程设计、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等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编写合理的企业实践教学教材,并将自动化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融合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减少认识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按专业培养方向,设置相应数量的工程性和创新性实践项目,实验室采取全开放和网络化管理,建立电子元器件库,为学生在校内完成电子产品实物制作实习提供平台,学生可在校内完成实物制作,由专业指导老师设计与工业背景相关的小课题;将企业的工程项目纳入到日常实践教学中,在企业设置自动化卓越计划专业多个方向的企业平台课程模块,包括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楼宇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模块,形成具有产学研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实习内容进行答辩和模拟考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在企业工作背景或锻炼经历的教师才能承担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班的教学,从学校分配来的专业教师须到对应企业顶岗实习工作一到两年,提高新进教师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跟踪自动化专业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型企业决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和参加企业项目设计开发。通过多项措施并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自动化专业卓越教育计划培养的实施。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在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制订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的学生课外培训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实习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学生自主项目管理制度、教师的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六、总结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培养工程教育领域高质量人才的必经之路,我们将以“校企合作、过程监控、师生共同参与”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突出工程过程特色,紧密围绕学校“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前瞻性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服务学校和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吴才章,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