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59-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2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给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心灵的工作,如果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克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弊端,同时也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理论,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的状况,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心理学的人性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在柏拉图性善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起来,罗杰斯所说:“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个人的动机受当前意识的支配并随其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着。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实际之间的不完善保有的张力是人发展的根本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能够对所存在的方式负责,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关注自由、尊严。只要有适于人性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与机会,它就会在自我实现的先天动机驱动下健康的发展。每个个体必须认识到自身最终的责任,并且在选择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去发展和完善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
人本主义价值观主张建立“主观内在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主观内在价值观”,指价值观前存于人的本性当中,是人性整合的有机构成,也是理解人性的基础,它是自主的、有意向的健康成长的价值体系,它还是主动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基于人是被欲望驱使的动物的一种假设,另一种假设则是人类的追求具有普遍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则都属于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必须通过内部的循环才能够得到满足。他以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来探索和研究人的行为,要想处理好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就必须处理好这五类需要的关系。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既反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反对美国当时的教育制度,主张开展教育改革运动。首先反对教育无目的论,主张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简单机械的灌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主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校课程理论脱离价值、价值中立,主张实行有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主张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督促作用。反对传统教学中的外部评价,将外部评价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训练模式。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人。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大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转到进行专业教学。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积极主体参与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然而,许多学生忽视了自身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更不用说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到自己的学习。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这还是大学生自身其自觉的主体意识都不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状分析
若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得到发挥,就要充分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价值趋向出现多元化。在我国,高校管理实行“导员负责制”,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以个体行为为主,造成大学生行为方式个性化的原因。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问题增多的同时解决方式也增多了,就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弥补大学生思想教育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相信人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它的观念正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因此,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结合存在一定的可能。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的接受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期望值之间的契合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呈现多元化。依旧采用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不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反而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实效性,主要问题在于忽视了“关心人…帮助人”的作用。若想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实际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把大学生看做有潜力的成长中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判断每位学生,制定一个富有弹性的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作为教育对象孤立存在的,他们所接受教育的状况和自身素质水平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大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的独特意识、主观能动性、接受和反应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现自我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大学生看做独立的个体,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并不是单纯的个体,对社会可能产生片面认知。所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大学生整体性帮助,满足大学生在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管理大学生时要本着“民主”观念,力求满足大学生的强烈民主意识的需求,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大学生对自我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觉践行所学到的思想、道德知识。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心理学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一批专家学者在积极消化吸收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个别领域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然,当代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手段创新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等。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笔者认为,我国教育心理学今后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 研究内容系统化
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和发展理论等内容展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些理论必将逐步走向融合;在理论观点上,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吸收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的同时,我国自身的有关研究也将全面系统地展开,并及时融合到已有理论体系中去,使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逐步走向完善、系统。
教育心理学研究从一开始注重学逐渐转到注重教,以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将出现“学教并重”的格局。单一的学或单一的教都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以学习心理或教学心理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模式都存在极大缺陷。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熟知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并动态地监控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或反思过程,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教学效果。因此,不仅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2 研究方法综合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较多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但随着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生理化取向。此外,多层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模糊数学等研究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也将日益受到重视,从而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方法学上的支持,为教育心理学开辟新的研究路径。当然,过分强调数字化和高科技也有不妥,还要看到质性研究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3 研究取向多元化
综观我国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出诸多研究取向[1]。1)建构主义取向:建构主义对当前教学设计、知识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心理健康乃至教师的培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必将继续存在下去。2)后现代主义取向: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化,反对还原论,倡导怀疑、批判和否定,反抗传统,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方面。3)社会认知取向:近年来,受社会认知取向影响,教师效能、班级或学校效能等集体效能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4)认知主义取向:在认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已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形成诸如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和动机研究等研究热点,几乎成为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与主流。
4 研究情境生态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心理实验的生态效度提出质疑。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情境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应该强调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性,应尽量创设相对自然的研究情境,以有效揭示个体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心理机制。为实现研究情境的生态化,还应注重研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学科心理学问题,今后的研究主题可能不仅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等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更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写作、计算和阅读等更为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研究贴近教学实践,真正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
5 社会因素与个体差异研究并重
以往因学科特性及其研究方法所限,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的探讨多集中于学校情境,对校外的各种社会变量少有关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应只局限在学习的本质、过程、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上,还应重视师生交往,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教养方式、经济地位,乃至社区环境等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当然,在强调社会因素的同时,个体差异研究仍应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2]。随着对人类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通信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包括不受严格的学校教育时间的限制和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空间限制,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新情况一方面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应在教学情境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使其个性得到鲜明发展。此外,要做到因材施教,真正为教育实际服务,对个别差异的测量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英语教学;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把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概述如下:
1.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程序化教学,他们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和改变。教学是对行为制约的过程,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沿着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变化。
2.认知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3.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拥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厌学怕学,主要源于他们没有端正学习动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自身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分析及运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语法特征等知识。
2.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生的认知差异是研究学生学习英语规律的重要依据。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智力发展、认知方式和运用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如果不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就难以使全体学生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了解了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英语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为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学习,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进而善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知识本身,又是训练思维的材料。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和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
4.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根据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不同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低或品行不好,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更有活力,求知欲更强。相反,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发挥所具备的潜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都能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感到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使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
5.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协调,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是由英语教学实际化的这一基本原则所决定的。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伴随着感情的交流。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既要重视对学生认知过程规律的研究,包括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又要重视学习者的动机、情感、品德等方面的研究。在高考英语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为了满足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时间的结合,将教育心理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束语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化;心理学;教育学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徐立稳(1980-),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于19世纪前期达到,从欧洲开始,影响整个世界。教育心理学化的核心是使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使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表现在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程序、课程设计上,都以心理学为依据。广义上讲,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要符合心理学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领域内的融合与渗透。教育心理学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哲学记述――对灵魂的关注
古代教育思想还在萌芽阶段,哲学心理学就已经被许多思想家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崭露头角。苏格拉底创立的“助产术"不仅是一种启发、导引的教学方法,而且与现代心理咨询的 “面谈法"一脉相承,是现代西方心理咨询的源头。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学理论被描述为哲学,心理的概念被描述为灵魂。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即:灵魂在环境刺激下的演变,如其所言:“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①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他所著的《论灵魂》,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他把灵魂按照“自然等级”区分为三种水平,并实施三方面的教育:首先,人有植物的灵魂,对人体进行肉体营养和繁殖,为了使肉体不断完善,应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人有动物的灵魂,人有感觉、愿望、知识,通过智育则可以达到真理的大门;再次,人有理性的灵魂,能够判断是非、区别善恶,进行德育可使其达到完善的境界。他的《论灵魂》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依据。这种由灵魂认识来引发的教育理论也可以称其为是“教育心理学化”的起源和萌芽。由此可见,在古代思想家们涉及教育的论述中,就已经有了心理学化的倾向,但只是停留在伟大人物的先知先觉。此时的心理学思想主要依附于哲学论断之中,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心理学认识还很宽泛,只有一个大体轮廓,是零散的哲学记述,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
二、人文主义运动中的酝酿――对本性的尊重
世界历史在向近代化迈进的时刻,以“尊重人、注重人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文化在启蒙运动中得以弘扬,教育也深深地带上人文主义色彩。18世纪的教育家们也开始关注人的本性,发展人的个性,形成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把视线放到学生的心理领域,主张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孕育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夸美纽斯是人文主义教育运动中典型的代表,认为“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②在《大教学论》中他以儿童心理为依据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第一次从感觉论出发来论证直观教学,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而且在科目的编排上,夸美纽斯也十分强调依据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有序排列,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指向。这些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化打开了思维空间。
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诞生,推动了近代儿童观的巨大转变以及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广泛兴起,使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探讨进一步具体化为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他把适应儿童的本性和心理特征描述为遵循“自然”,要求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施教。在《爱弥儿》中他系统地叙述了儿童各时期心身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并提出许多具体的建议。后世教育家追随卢梭,重视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科学依据,为教育心理学化搭桥铺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夸美纽斯的实在论、卢梭的自然主义都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早期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直接先驱。”③
这时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初露头角,在教育目的、课程编排、教学原则等方面都有所论述。由于心理研究的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的“自然”现象,“自然”的概念较为模糊,不足以清晰、准确地表现儿童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人文主义的巨浪掀翻了千百年来封建宗教神学观念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坚持人性教育代替了神性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解放,加速了教育心理学化进程。教育家们在人文主义的大旗下,对儿童人性给予高度的尊重,开始关注儿童的兴趣、思维、年龄特征。正因为他们在轰轰烈烈的人文主义运动中大刀阔斧、旗帜鲜明地为尊重人性而倡导遵循心理学规律,才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应时而动、呼之欲出。
三、思潮的兴起――对心理的提倡
在近代工业经济变革和人类知识急剧膨胀的形势下,教育事业何去何从的发展前景及其应对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诞生的现实前提。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和以康德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成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重要资源。他们集中精力于研究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即人的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和认识界限,在此思想基础上,心理学倾向日益明朗,教育心理学化思想逐步明确。伴随着裴斯泰洛齐振臂高呼的“教育心理学化”口号,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开始形成,众教育家纷纷响应,于19世纪前期达到,由此唤起了人们对心理学概念的觉醒。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是指教学方面:首先,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要以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为基础,“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各种天赋道德力、唤起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智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④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制要适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再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要心理学化,如其所言“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最终使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但“裴斯泰洛齐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未能使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的主张大体上还只是一种未经系统阐释的‘天才的预见’……正是这种预见,提示了近代教育发展和人类教育认识发展的客观趋势,激励着后代教育家们沿着他所开创的思想道路进行探索”。
直接接过教学心理学化大旗的是三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培尔和第斯多惠,他们分别在各自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了斐斯泰洛齐的思想,从而使教育心理学化成为一种思潮和教育运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言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在他看来观念是全部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统觉则是使这些元素相互联系的‘链’,……观念和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全部的心理活动”。他把统觉心理学直接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强调知、情、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主张,即: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还依据统觉理论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每一环节都涉及用何种方法和材料来推进认知的发展,这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的规律对教学中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明确和规范的教学程序模式的尝试。赫尔巴特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将教育理论研究扎根在现实的“心理学"土壤中,“完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的结合"。
福禄培尔的贡献主要在幼儿教育领域,他进一步修正了裴斯泰洛齐机械论的心理学观点,更深入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的本质规定性,从而在根本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第斯多惠主要在师范教育领域,他提出教育适应文化的原则,把发展人所固有的自动性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就意味着把心理发展作为教育的直接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首要目的。第斯多惠把“发展性教学”原则作为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关于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问题的主张。如其所言“一切学校教学的发展性的(锻炼性的)目的永远也不应忽视”。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化发展成为一种思潮,并且逐步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心理学化的开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以单纯经验和纯粹思辨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独立的学术问题加以研究、并努力提供可靠和确定的理论基础这样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影响促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确立,也正是在两门学科独立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化才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注释:
①〔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91.
②〔美〕S•E•佛罗斯特.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7.
在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中国古代和西方古希腊思想家的论说中已经出现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等观点。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心理实验室,对感觉、直觉、注意与联想等进行实验研究,促进了教育领域心理科学的迅猛发展。近代很多教育家都开始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来论述教育问题,特别是以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等提倡“教育心理学化”为代表的教育家更是如此。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力作用在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和教师心理发展三大方面。其中,学生的学习,是心理力发挥作用最大的方面,即学生的学习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对象。
冯忠良教授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古语云:教学相长。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按照传统,我们常常强调教更甚于学,因此总喜欢把教放在学的前面。然而,现代教育的教学设计、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系统优化等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为基础。
心理力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从而指导教与学的实践。这里的学习并非仅指主体在教与学情境中的获得知识,还包括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
我们把心理力看做是学习认知的科学指引,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应用学科,其学科包括脑科学(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个体的心智,对它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心理力的作用。
关键词:互动;认知;沟通
教育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施教的方式、观念、内容、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作为受教的学生群体也因为个性、认知、生活环境等的差异对于同一个教师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因材施教”等,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更愿意和随和的老师进行沟通或者互动。此两者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差异,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讲,不同风格的教师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都会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由此可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从事学生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一方面,包括一些教学业务能力很突出的教师在内,能够主动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教育心理学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仍然是很少一部分。为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的教师专心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或思考,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进行很好的施教,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清晰认识学生的阶段心理和性格特点,并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调整,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个性差异较大等,另外此类专业对于就业性要求更直接,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并能够完成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转变,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重视并推广的课题。不少职校辅导员就反映学生难教,管理上做不到得心应手。在这方面,就更应该强调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运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育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并进行修正;能帮助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个理论,把学习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以此为依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此阶段正是价值观确定及对自我认识要求强烈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思想差异进行认真分析与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困惑,让每个学生充分认清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开阔的眼光看待即将进入的社会环境。思想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内而外的一种求知。
2.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有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熟悉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它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很被推崇的一个教育理论。通过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做实验被肯定的学生得到了教师更多的期望与欣赏,老师正面的、积极的态度鼓励了这些学生,由此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成绩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职校学生而言,欣赏与肯定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些学生大部分在校成绩不甚理想,信心不足,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学生学好学习任务的前提。欣赏和肯定则是增加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3.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为如何修正学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内容是关于行为主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学过程也经常涉及,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会对行为发生作用,所以通过对影响行为后果的办法来改变或者修正行为,教育中常常称作正强化或负强化,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那么学生下次进行同样行为的几率就会有所增加,通过不停的强化从而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变成学生固定的学习行为。正强化的方法一般为表扬、改善学习条件、安排重要事情等,负强化则主要实施为批评、降级、处罚等,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修正。
4.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
教师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另一方面使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拓宽了教学视野。
所有的老师不可能以同一个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根据个人情况,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教育特色或者风格,或严师型或亲和型等,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
作为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研究的课题,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有效工具,只有运用好这个工具,教学过程才能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施教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压力或者烦恼,教师教中有乐,学生学中有趣,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鲁茜.“罗森塔尔效应”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2011.
[2]耿丽巧.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201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77-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对高职院校当中的学生就业要求已从传统的知识掌握渐渐转变成为了对于技能的考量,而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来讲,则更主要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不断与企业发展相适应,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进行全新的认识,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水平。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以期于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一、简述教育心理学当中的学习理论
首先,联结主义。联结主义的观点是由桑代克所提出的,自上世纪初直到七十年代,一直处于美国主导地位,联结主义的代表人物还包含我们熟悉的华生、盖茨等,他们在学习的条件、过程与实质三方面观点基本达成一致。对教育心理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客观研究是联结学派对于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所在,他们对于学习的规律、动机、实质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意义的学生。比如,斯金纳就将操作性条件的作用运用到教学体系当中,曾对促进世界传统教学的发展与改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认知主义。认知派最早发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在理论学习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形说概念,与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说形成对搞,奥苏伯尔、贾德等是此学派的代表人物。认知派建立了认知——发现学习说、完形——顿悟说等认知观点。从总体上来讲,认知派最大的成就在就于肯定了认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在这个学派当中,认知发现(布鲁纳)说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认知学习理论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现代认知论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构主义。它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与主动建构性。它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且社会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知识建构不仅需要物理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就是要经由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合作来达成。
再次,人本主义。此种学习理论当中主要以马斯洛与罗杰期为代表,它与行为主义教育思想(以华生为代表)是相对立的。此项理论从其自然人性论为起点,主张人格或人的自我实现,尤其特别关注人格与个体情感的健康成长。《自由学习》(罗杰斯)就认为,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学习模式为自发学习,在这个基础之上,他还提倡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中心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马斯洛)也指出,自我压力会促进人格的形成。在学习的问题之上,应该不断释放压力,尽可能减少学生负担。
二、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探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首先,发挥出广大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断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第一,关于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各项教学活动当中都起着主导性作用。而就高职英语教学来讲,教师的作用则更为明显。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对普通本科来讲较低,他们属于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类学科成绩相对来讲并不是太好。此外,从学习的动机层面来看,经由高考的挫身为,学生思想上还处于疲劳阶段,暂时可能没有更高的追求与目标,因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更为明显。第二,培养学习动机。怎样在高职院校当中更好的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教师首先必须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情与态度去影响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根据教育当中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原则,抓好学习情境的建设,确保学生以轻松之姿进入到英语的学习里面。第三,保持师生和谐共处,教学相长。笔者认为,要想不断促进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必须充分将学生主动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以营造良好学习氖围,保证师生间的关系可以平等和谐,以此来导学生,只有如此,广大师生方能在英语课堂当中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著名心理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即兴趣与注意。他的观点认为,兴趣是包括注意在内的更为宽广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学生观念、心理的积极而广泛的一种运动,以及对相关事物产生的一种高度注意力及吸引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学生内心的一种主动意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要特别注意培养其各方兴趣。而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也正是如此。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对于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单词的掌握与理解就可以吸引他们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有无兴趣对于学习效率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融人自身兴趣,那么就可以随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即使是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在达到预期结果之后,他们情绪上会产生一定的愉悦性,因而会将这种力量再次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观
随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学习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效成果。建构主义极大地推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 尤其是对探索基础科学学习方式, 促进科学课程多元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因此, 只有全面认识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才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建构主义研究的心理学来源
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发展脉络,从总体上反映了20世纪心理学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各理论学派林立、各持己见,分析各理论的片面性到各理论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不断完善。要想全面了解一个理论,探索其理论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的建构主义是建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主要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分析。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为图式,认为图式是人先天遗传所得,表现为对外界的一般反射,在外界的影响下,经过行动和经验使图式得到丰富和完善,图式的丰富和完善过程又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个体认知发展包含认知结构和认知机能,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知,认知结构就是图式,认知机能包括组织和适应,适应又涵盖了同化和顺应,通过“同化于己”和“顺应外物”产生了认知结构,因此个体认知发展是经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之后,同化、顺应的图式理论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关系的最近发展区,指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唤醒或促进位于最近发展区内处于成熟状态的机能。该理念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创造出儿童全新的心理活动形式。最近发展区强调社会活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学习者在能力较强的他人帮助下跨越发展区,实现对意义的建构和知识的学习。在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随之发展, 并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该理论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对先前各种理论的完善和创新。
(一)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结构以及智力结构发生、发展的研究。该理论强调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认为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的新的理解。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个体的主动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个体固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其建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情境中的交流对学习者构建意义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行为。
(二)建构主义学习范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范例有:任务驱动学习,情境性学习,主动合作学习,内在驱动学习等。无论何种学习范例,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和创新。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强调课程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课程要符合学科的结构特征。二者都只强调了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建构主义理论则是Χ者的综合,既强调学科结构也强调儿童心理特征。
(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的自我控制为中心, 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情境和任务的学习环境,教师是起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能够自我控制学习、正确认识世界的终身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自上而下式教学模式。这四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指导方式。
随机通过教学模式,以“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关注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师通过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发展思维、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完整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进行探讨从而达到学习目标。自上而下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前呈现整体性任务,同时提供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尝试。
四、反思
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更加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但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意义,易忽视知识的客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有失偏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使建构主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 还须不断地对该理论进行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吉丹如.建构主义教育观与中学数学素质教育[D].扬州:扬州大学,2001
[4]钟启泉 主编,汪霞,王文静 副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