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生物技术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技术的核心

第1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生物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生命性是高中生物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生物体内时刻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的各项生命活动。生物体内动态的生命活动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等,都是生物体内十分复杂的生命活动。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语言+板书+板画(或挂图)”来处理。将复杂的动态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张静态的图片,再通过教师仔细讲述和系统板书,让学生了解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这就容易造成许多学生对这些内容望而却步。虽然经过教师反复的“冷饭重抄”,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使教学的重点难以实现,难点难以突破,影响了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运用,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生命活动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个性化处理进行再加工,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在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这一课件的动画演示,能真实地展示出和卵细胞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其整个过程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减数分裂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整体概况,然后按顺序将其动态变化过程的各个时期进行慢放、定格、特写和重复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如联会、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如何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如何?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如何?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体探究和协作讨论,在平等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与内化。这样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创新素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过程的原则

教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种问题的方案,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主动性原则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注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培养学生设计课件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4.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一味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因材使用多媒体等手段。

5.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声、形、景、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大容量,多时空,良好的诱发性和易接受性的特点,倍受师生的青睐。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如: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让学生去黑板比较,既检验教学效果,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或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要强调任务性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为了“表演做秀”,而应该切实与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相整合。教师应避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华而不实的情境,应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境。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要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比如讲有丝分裂细胞各个时期变化过程,动、植物有丝分裂区别,我们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发生在细胞内抽象的变化表现出来,以形象、立体、生动,完整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整个动态过程。再比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后排学生往往看不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连接摄像系统,通过微机把实验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以克服后排学生观察不清的弊端。我们还可以将不完整的实验过程设置成动态课件,让学生把实验在电脑上做完整。这样就把教师个人演示实验扩展成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第2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22-01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化社会呼唤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笔者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像、图形、动画等综合处理来制作课件,将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在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研究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课结合信息技术上效果很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好;但有些课结合信息技术上反而比传统教学效果差。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利用网络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现各种生命现象、过程和规律,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必修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蜜蜂采蜜"影音视频短片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信息传递的作用"时,除了通过信息技术Powerpoint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以外,还使用Flas软件播放"蝙蝠的回声定位""植物在光照刺激下开花"等动画,并在适当时候使用暴风影音来播放小的影音视频剪辑,如"孔雀开屏"等多彩的动态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使探究性教学顺利展开。

2.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环境

用信息技术提供生物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多层面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夹下,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素材。

例如,《减数分裂》一课是高中生物的重难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该课所涉及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了减数分裂中"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紧迫性。

3.解释复杂的生命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述的。应用生物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就可以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环、植物开花、受精、母体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细胞分裂、生物的生长等等。还可以利用动画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等。这样就把生命过程准确、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并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3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一、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也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获得更加容易,学生和教师获得新知识的机会是平等的,教师不再居高临下;网络也使学生不再是只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成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有形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而不能仍抱着粉笔和挂图不放。而且生物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往往需要跨越时空,把微观的内容直观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这就决定了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学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计算机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尤其适用于中学生物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是生物教师好帮手。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切合实际

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根据实际的学情、教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设备,而不能不切实际,盲目的追求所谓整合。例如课堂利用互联网教学在目前还不大可能,但可以布置 相关作业,让学生利用家庭电脑或信息技术课上网收集资料;再如多媒体课件一般是在多媒体阶梯教室或多媒体电脑室里使用的。而这些硬件设施在一个学校里一般只有几个这样的教室,所以就目前条件来看,也不可能每节课都用得上多媒体课件,而且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要从实效出发,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械地摆花架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制作或运用多媒体课件。我认为以下几类内容可选用: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如微观知识、基因工程等;抽象而且复杂的内容,如DNA的结构功能、蛋白质的翻译过程、细胞分裂过程等;知识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的内容,如生态与环境,生物的分类等;复习知识脉络,进行综合巩固练习的课程。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整合方式,比如对于基本没有时空局限的内容,校园植物种类、分析你一天的食谱等,可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实际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这些学生身边的信息也许没有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参与,但使每个学生都平等的参与进来,同样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

1.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施课程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是实施课改的关键。同时教师要认清新形势下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师角色的变化,当前教师更多的是处于协作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利,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教成为学生的学的帮助和引导。

2.教师应在丰富自身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相应的信息教育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如应用互联网查找、下载相关生物学资料,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提高生物教学技能;利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生物课件的技能;素材的积累与整理能力,素材的收集整理是更好实用信息技术的保证,否则到用时会手忙脚乱,不知到哪儿去找了。素材来源很多,包括互联网、光盘、电视录像、报刊杂志等媒体上相关的生物图片、声音、动画、文字资料等,这些素材是杂乱无章的,教师应及时的加工处理后进行收藏。

3.认真钻研整合方法,提升课程整合的层次。这一点是目前课程整合课题急需解决的方面,也是课程整合取得成效的关键。课程整合不只是在课堂上简单的使用计算机,而应是把信息技术自然的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整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把现代生物学相关知识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主动地学,教师也从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轻松地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在过去,教师备课往往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现在倡导的课程整合要求同学科教师间要资源共享,不同学科间要加强交流,进行知识融合,特别是计算机教师要给与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才能不断在交流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学生素质的提高密不可分

1.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整合不仅是新课改形势下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必要措施。现代的中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的耳濡目染下,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敏捷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必须积极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搜集、筛选、整理出更新的和更有益的知识信息,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4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把初中生物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已逐渐成为新课改的趋势,有助于学生提高生物成绩,为学生创造新型的学习环境。初中生物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提升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呢?

一、传递方式的优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细微、动态、抽象是初中生物的特点。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很好反映这种特点。因此,教师要把初中生物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用多媒出示生物课件,边出示,边解释,边释疑,化难点为易点,化繁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在教学《人体的呼吸》时,笔者是这样使用课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1.打开课件,可以看到五个主目录“血液循环模式图”。2.点击“血液循环模式图”,进入后,点击该页的“播放”字样,课件会出现血液循环画面。如果想随时停止,就点击“停止”字样,若要分步介绍就点击“步进”。3.在课件主页点击“体循环”“肺循环”部分,打开的画面分别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动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相应点击课件本页右下角的字样“步进”,随着点击字样的不同,左边的画面会发生变化,右边会逐一出示血液到达的部位,能清晰地展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4.在课件主页点击“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部分,出现有关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内容,点击“播放”可以看到血管中的静脉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者。由于播放速度较快,不利于学生观察和教师讲解,可以点击“步进”逐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相应内容逐步进行,从而增进教学效果。5.点击“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呈现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方法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6.点击“鼠标右键”还可以根据提示调节画面大小和播放速度通过媒体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血液循环途径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标强调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决不能忽视。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能帮助、促进学生的“学”,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流动的组织———血液》时,笔者用媒体优化学生学习的能力。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完成以下问题: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4.观察红细胞,猜测红细胞的形状?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说明有什么功能?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红细胞的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他的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5.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白细胞的计数远远超过正常值,身体可能有什么症状?说明有什么功能?6.当人体受小伤时,血液会不会流个不停?血栓又是怎样形成的?说明有什么功能?白细胞的功能比较抽象,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我展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小动画,并给学生补充:你知道吗,人体一旦有病菌入侵,白细胞就能如变形虫一般穿过毛细血管到病菌入侵的地方去吞噬了病菌,在白细胞吞噬了病菌之后,它自己也和病菌同归于尽了,而这时人体内的造血器官马上又造出一些新的白细胞加入战斗,所以,一旦生病发炎,到医院验血,会发现白细胞数量比正常要多很多,医生由此判断身体内有炎症。而我们平日看到发炎部位有白色的脓液,就是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病菌。白细胞就像人体的卫士一样,保卫着我们的身体,轻微的炎症依靠白细胞就没问题了。但过于严重的炎症,仅凭白细胞的兵力还不够,我们就需要药物的帮助。但也不能过分使用消炎药,否则白细胞就懒隋了,不再工作。假如人体白细胞少了会怎样?细菌容易入侵,人体的免疫能力就会下降,特别容易生病。

三、注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是生物实验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同样需要合作。在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方案,利用多媒体共享,模拟实验,充分发挥初中生物实验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后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石强.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生物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2]陈玉坤,于芳.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S1).

第5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信息技术拥有清晰的图画、声音、视频等功能,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中拥有的这些特点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分解、组合、对比、联想等方式来进行生物知识的串联和整合,在方便学生进行想象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生联想与想象一般具有特定的过程,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具体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工具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如在学习“人的呼吸过程”这一节课的时候,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进行一次完整的呼吸来体验整个呼吸过程,这样的教学办法显得十分抽象,再加上自己的身体部位没办法完全进行透视或者了解,而别人的就更没办法进行了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在结合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反映人呼吸过程中肺部、膈肌、肋骨、胸廓等相对应的器官运行状态的视频或者图片,结合视频、教学教具、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完整地理解人体呼吸的整个过程。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教学,以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人体呼吸时的状态,可以比较清晰地展示这一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展开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的目的。

2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高中生物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逻辑特征,这些知识都是由前辈生物学家、学者实验、概括、总结而来,显得比较抽象,如果仅仅凭教师的讲授,学生还是很难把握的,会觉得课程十分枯燥,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声像结合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这些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传导”这个难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出一体化兴奋传导的路线,从而使学生完整地理解兴奋传导机制,化解这个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如在教学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对“渗透原理”有些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蔗糖分子与水分子的动态运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水分子运动状态和量的变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从而理解这个知识点。可见,信息技术在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将原本静态的知识结构生动化,原来单纯的认知性学习贴近学生的需求实际,便于学生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中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同时,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能够从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来完善教学手段。生物学科在信息技术的“窗口”化展示中,有助于学生从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联系中,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树立远大的学习理想,增进对现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学习信心。

3通过信息技术,增大生物知识容量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大生物知识的容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运用信息技术将生物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模拟出生物原理、概念产生的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更多的信息,从而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的时候,在教学结束以后,教师通过计算机准备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去想象,主要是PPT展示的画面,包括克隆技术的发展、太空生物技术研究、基因研究进展以及袁隆平杂交育种的农业技术等,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受到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热情。现代建构主义在推进课程知识整合中要强化对学生的关注,生物课程教育是研究生命科学及人类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既有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生物实验内容的完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知识的整合中,要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形成,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从知识点的衔接、课程整合程度及方式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断调整知识整合的力度,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1]。

4提高教师素养,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之下,要想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完好地结合起来,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师应该在具备现代化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前提下,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结合合适的教学内容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处理,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完整地认识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演变状态,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真正做到发挥信息技术的能量,适时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从多种教学途径中进行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势,拓宽学生课堂教学渠道。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教师要从自身备课活动中强化学科间的知识衔接,勇于尝试,积极创新,以生物学知识为基本,开拓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路。同时,面对未来学科间的整合与协作,教师要从学科的发展上主动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将生物学与化学、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知识进行密切联系,从课堂知识整合到学科知识互补,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建构,特别是在信息素养的提升上,教师要从自我观念及信息能力上自觉、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构建多样化生物教学平台与环境,为生物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2]。

5结语

第6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科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带来了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使得很多传统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突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每一个领域,使得很多传统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科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同样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生物科学课程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现状

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非常热门的前沿学科,生物科学揭示了生物的起源与发展,也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生物的内在本质,生物科学对于农业、医学等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职校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学校,在我国教学领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学校招收的学生往往基础薄弱,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自身的学习目标不十分明确。而生物科学本身难度较大,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学生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整个生物世界,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中职生物教师对于生物教学的困境同样感到非常为难,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每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都很容易产生畏缩心理,不愿意迎难而上。而很多生物知识又都是非常抽象化的,教师无法将这些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也给学生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造成较大困难,学生们感觉这些知识过于枯燥,不愿意深入研究,从而对于生物科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整体上教学效率偏低。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教育方式已经变成现实。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后,教师的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文字,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选取更多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包含多种形式,包括了大量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教师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生物科学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各种知识。同时生物科学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内容,在传统的中职校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演示实验教师无法展示给学生,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直接将这些实验通过视频形式展示出来,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都变得形象生动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生物科学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中,学习效果大大改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整合对于很多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实践应用,并不能够熟练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些技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具体实践策略有如下几点:1.创建生物科学课程信息化学习平台中职校教师在开展生物科学课程教学前首先要对生物科学课程展开深入研究,中职校生物教学与普通高中的生物教学存在很多区别,教师要对这种区别进行准确把握,根据中职校教学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互联网寻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后,可以建立起属于生物科学课程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将自己搜集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使得学生们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都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有效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生物科学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使用并融合各种信息资源,不仅限于简单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展示,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各种模拟仿真,这对于学生透彻理解生物科学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实际需求选取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很多中职校生物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用掌握得并不娴熟,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及时应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能力培养,不断学习各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自己能够适应当前课程整合的形势需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最适合的信息技术整合方式,避免信息技术的过度叠加使用,而忽略了生物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总结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后能够有效提高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对相关实践策略进行积极研究并展开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玉环.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生物情境问题教学各因素分析——以《幼儿卫生保健》教学为例[J].科技资讯,2016(05):94-95.

[2]龙家艳.浅析中职生物课堂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5(04):141.

第7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课堂活动;任务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课时少等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效益的高低是以每堂课的目标达成度为前提,目标的达成要以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和任务为载体。教师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各种活动和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活动和任务可使教学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反之则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事与愿违,表面热闹而效益低下。

1.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活动是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效组织。笔者认为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有游戏方式、竞赛方式、问答互动方式、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方式。

1.1 游戏方式。

游戏方式即是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较多地适用于低段学生,如鼠标学习、键盘学习等。由于游戏的趣味性、生动性、挑战性、实践性和成就感,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游戏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游戏,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电脑之间的游戏,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的电脑益智游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智力,扩大视野。游戏活动设计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不能让课堂散了。教师要控制好收放的节奏,引导到位,否则会让课堂流于表面热闹的形式。

1.2 竞赛方式。

竞赛方式就是小组或个人以比赛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能激发起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方式较多地运用于新知学习和巩固提高环节。在新知学习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时,比赛谁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在巩固提高环节,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比赛谁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也可用于学生陆续进入教室到正式授课之前的环节,如打字速度比赛,这样先进入教室的学生不至于因无事可做而去上网玩游戏、聊QQ。竞赛的设计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并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竞赛规则要公平、合理,对优胜者一定要给予奖励,否则就失去竞赛的意义。

1.3 问答互动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生动形象的一问一答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课堂的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知识的传递和构建更容易。精炼准确、赋予启发性的提问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提问一定要目标明确,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好的提问能正好问到学生心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1.4 小组合作方式。

以适当人数为一组共同学习、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小组的构成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教师行当调整,组内成员要男女生混搭、学习能力互补,以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为目的。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让每个组员都明白自己应完成什么,自己在组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工作给其他组员带来的影响等,使他们意识到小组的成功要靠每个组员的成功来实现。另外,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组间巡视,协调小组间的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传授常用的合作技巧。在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应与小组成员一起及时评价活动开展是否成功,讨论运用了哪些合作技巧,表扬和奖励成功的方面,同时找出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

1.5 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制定的大目标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和自我补救。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条件,比如教师可以制作比较系统的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或者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

以上活动方式并不单纯出现在一个课堂中,一节课可以有机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活动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

2.学生操作任务的设计

由于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落实到学生能完成具体的任务这个核心上。学生完成操作任务的时间在一节课中占的比重较大,一般为一节课50%—70%左右的时间,是知识“过手”的环节,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核心部分。这个环节的学生活动我们习惯称之为“操作任务”,一般说的“任务驱动”多指这个环节。操作任务的设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所以操作任务是我们必须精心设计的。

在设计操作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设计出学生有能力操作而且感兴趣的任务,否则学生会对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任务的内容要源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设计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任务,如用学生感受最深的一次主题班会,来制作一个电脑作品,可以是文档、动画,可以是网页,也可以是多媒体简报,全是学生的心灵写照。也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2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大小适当、要求具体。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通过将任务的巧妙化分、层层展开,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任务的设计要具体、可操作,还得可检查。最好不要设计 “新建一个文件夹”、“复制一个文件” 这类泛泛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学生做还是没做教师无法检查。而是设计为“在你的D盘新建一个名为‘二十中小’的文件夹”、“复制网上邻居\教师机\初二\信息技术.doc这个文件到你的D盘中”。在LOGO语言学习中,设计任务“在屏幕上从左至右依次画一个三角形、五边形、十边形、圆”,这个任务既体现了当堂课的“循环语句”知识点,又体现了前面学过的“抬笔、落笔”知识点,而且学生可操作,教师检查也一目了然。

2.3 任务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8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兵房初级中学自2012年起便承担了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研究》的研究,通过一系列实践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整合实施方法和步骤。本文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以期对今后的生物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有引导作用。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学生动手完成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以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让他们养成一种严谨的态度。在生物理论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会显得较为抽象,而通过实验能够将这些知识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从抽象认识转变为形象、客观、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1]。

当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依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信息技术教学将是对生物实验教学极好的补充。比如PPT教学、视频教学,都是很好的信息教学方式,通过数字多媒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中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技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通过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良好的结合,能够让整个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且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于生物实验教学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1 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

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各种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规律。而生物实验则是对这些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规律直观的诠释。在生物实验的基础上,这些理论知识才取得了进展。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以及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以事实说话”,并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对实验的分析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在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是以生物实验作为基础的,从客观角度来看,生物实验是研究生物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性。

1)生物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概念,并得到相应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是很有利的。

2)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还能够找到自然学科学习的一些共性,逐渐学会“举一反三”。

3)生物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验研究,特别是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让他们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以此来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及课堂环境。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实验教学中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组织能力[2]。

2 如何高效整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

在现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够让生物实验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还是学生良好的学习工具。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能够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将单一化的课堂模式变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为了让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结合并取得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3]。

通过数字化检测技术对现有的实验教学进行优化 在生物实验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让实验数据更加可靠,同时也能够缩短实验教学的周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时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让整体性的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经典实验进行模拟重现 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出相应的虚拟生物实验,与传统的实验相比,虚拟生物实验更加直观并且更加易于理解,这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可以带来有效的指导。通过构建虚拟生物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比如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就可以构建出虚拟化的草履虫,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观察;在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PPT和动态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利用课件向学生演示洋葱细胞以及显微镜的结构,并对显微镜使用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讲解,再结合实际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用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用显微镜去观察生物细胞[4]。

利用实验教学视频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观看实验教学视频,以此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显微镜,对于显微镜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还不熟悉,如果让学生直接去操作显微镜,难免出现差错。因此,在实验开始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显微镜操作教学视频,同时教师在旁通过实物显微镜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操作中就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特别在一些操作要点上,学生就不会出现基础性的错误,这也就大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5]。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以及通讯软件(如腾讯QQ),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中,由于实验周期比较长,同时实验也受到了课堂环境的制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家种植豆芽,以此来观察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用手机将种子的情况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上来进行交流。而教师可以对这些照片进行浏览,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向课堂以外进行扩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 结语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并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的整合。通过数字检测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视频以及网络互动,让整个教学环节得以强化。生物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阻碍,而数字信息技术可以客服这些教学阻碍,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物学习。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洪斌,丁刚.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6):318-319.

[2]曹晓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示例[J].生物学教学,2010(10):144-146.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2):110-114.

第9篇:生物技术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意义 基本方法 应对措施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出现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和热点。大量相关资料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由于生物具有微观性、运动性、多样性等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便具有更现实的需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自从高中生物新课标颁布以后,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的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抽象,很多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因此仅依靠过去的挂图和模型是不够的,也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整合信息技术后,这些问题则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元素,从多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认识宏观或微观领域中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生物学科知识为载体,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记忆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增强记忆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

1 进行真实情境创设

教师在导入新的生物学科课程时,应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发挥信息技术模拟、交互性强等教学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展示戴课件播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并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对生物科学深入探索的精神。

2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如:教学《神经调节》一节中的“兴奋的传导”这个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从而使学生理解兴奋的传导机制,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 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真实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受到时空条件和设备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有些高中生物实验无法展开或实验结果不够清晰,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和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现象的生成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实现开放式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系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先将有关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成课件,学生可以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搜索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创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教学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观察、体验、感知、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并总结相应规律。

5 形成高效复习模式

在进行生物复习课时,教师可将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影到屏幕上,以便于学生理解、增加课堂信息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复习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网络体系,不但可以刺激学生对以前所学生物知识的回忆,而且还有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水平,进行重点复习或重新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6 反馈评价及时准确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并且使学生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我们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随时获得学生学习的效果,随时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传统的评价手段所不能及的。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应对措施

(1)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整合信息技术,切忌为了整合而滥用,以免形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反应迟钝。辅助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将课堂变成只是为了突出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仍要以传统方式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突出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工具,课件以显示图片、动画、辅助素材为主,板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仍不可缺少。

(2)适当地为学生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性课题,但要做到有始有终。

(3)鼓励学生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试图通过上网查找解决。

整合于高中生物教学相对于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对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学习生物的习惯和方法有一定的作用,显示出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越性。 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广泛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应不断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物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之路,全面提高我国的高中生物教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第211~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