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经济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当前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阶段的局部调整
我最近出访韩国、印尼,包括中国的台湾省,对中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十分关注。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10年左右,可能增速有增有减,但不可能大起大落,这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已形成了自主增长的机制,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确立了以内需主导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中国已形成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健康;三是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板块已走出低谷,出现复苏。只要中国社会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大起大落。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新的瓶颈约束。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增长率过高,特别是少数行业投资过度。
2003年全社会固定产投资同比增长26.7%,投资率达到42.8%,在9.1%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需求的贡献力达到70.95%,创历史新高。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过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的支撑,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长,供过于求。在有些领域也会造成通货膨胀,产生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8亿元,同比增长43%。去年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93%、121.6%,而今年一季度又增长了107.2%、40%和101.4%。在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情况下,从市场经济规律看,这些行业加快增长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由于投资过度,在建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按目前发展势头,到2005年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电解铝1000万吨,水泥10.5亿吨。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同时房地产、各种园区建设,也包括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项目都有过热的现象。投资过度,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使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过猛。2003年生产资料平均出厂价上涨3.6%,一季度又上涨4.8%;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资料价格2003年上涨8.1%,一季度又上涨14.8%。进入二季度钢材价格已开始下浮,但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的趋势持续下去,将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经济增长粗放问题仍较突出。
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有人称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我国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GDP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它不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注意在资源、环保、生态、人力、财力、人民生活质量上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增长速度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讲已十分严重,所以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第三,就业、“三农”和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必须迈过去的三道坎。就业的压力将持续20-30年。“三农”问题中,既有农民收入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市场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风险不仅有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还有以增量资本产业率来衡量的投资效率也越来越低。金融风险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风险。今年以来,中央与国务院坚决果断的进行宏观调控,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有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决不可能立竿见影。
所以我认为,今年的GDP增长可能会比去年略低,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出口会减少,物价总体上不可能有大的攀升。
二、今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变动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市场形势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增长13.8%,2003年增长19.5%,2004年预计增长15%左右,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从1-4月份的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销售大幅增长,增速仍在提高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全社会累计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4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加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加速增长,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今年1-4月份,现价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达到31.8%,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高达35.8%。二是固定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42.8%。三是房地产、汽车行业增速不减,进一步扩大了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
(二)市场供需快速增长,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30种主要生产资源供给平均增长21.6%,市场需求平均增长20.6%,增速比2003年分别加快2.8和0.92个百分点。市场从2003年的需求增长快于资源增长,转为资源增长快于需求增长;供需差率也由负转正,从2003年的负1.04%转为正1.69%。供需差率比一季度也提高0.2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这种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价格升势开始减弱
4月份,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虽在高位运行,但升势出现明显回落。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4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升16.03%,比上月上升0.9%,环比升幅比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比1、2月份回落了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国家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过度的市场需求预期和过高的市场价格预期得到扼制。二是前期拉动价格大幅上升的金属材料,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降。比较突出的是建筑用钢材和铜的价格回落尤为明显。据统计,4月份,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7.8%,市场平均价格由3月份最高峰的4100元/吨,回落到4月下旬的3400元/吨,部分地区已经跌破30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700元/吨;线材价格比上月下降8%,市场由3月初的4250元/吨,回落到33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600元/吨。全国钢材产品平均价格比3月份下降0.17%、废钢下降0.12%、有色金属平均下降0.84[next]%,其中铜下降4.85%。三是能源类产品市场价格继续攀升,成为支撑价格高位坚挺的主要因素。据统计,4月份,汽油价格比3月份平均上升7.14%,柴油上升0.15%,煤炭上升3.87%。
预计今年生产资料市场增势将逐渐趋缓,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当前,生产资料市场既有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因,也具备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方面,这次市场高速增长与1993年的市场膨胀有明显的区别。1993年市场“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内部产生的泡沫需求所至,当时,市场秩序混乱,中间需求很大,很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库存积压,造成市场大幅波动。而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增长有其内在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上升周期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是近几年,消费结构正在迅速向住房、汽车、电讯和旅游消费升级。为生产资料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的空间。二是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又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会推动地区经济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发西部地区,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无疑将扩大对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四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为解决好就业矛盾,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也会形成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市场运行角度看,今年生产资料市场也具有较快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季度GDP增长9.7%,今年我国的GDP增长估计为8%-8.5%,为市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需环境。二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仍然主要靠投资需求。全年投资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水平。三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增长虽然会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四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本能够得到保证。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经济形势 就业 问题
一、前言
现在社会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好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数量正逐步增多,有一定工能力以及学历的就业者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岗位数量以及就业者数量差异大这一问题,造成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所以为了提升就业率,有必要对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展开详细探讨,通过经济结构的提升来增加就业机会。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论述
当前虽然社会中存在就业难这一情况,但并不会导致社会危机发生,这是因为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所以市场上仍旧会不断的出现新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产业升级速度正逐渐加快,各个领域为了扩张发展均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尽管如此,但是就业劳动市场仍旧非常险峻,这是因为现在的主要就职人群为大中专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人员没有工作经验,再加上最初能拿到的薪资非常低,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频繁的换工作,就业极不稳定;其次是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技工荒”以及“用工荒”这一情况,造成经济形势的危机进一步加重。具体来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造成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用人需求减少
因为传统产业的萎缩造成其对人员的需求量不断的减少。现在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到调整期,产业正在逐步向著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方向前进,但是这些产业大部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劳动力。但与此同时多个产业也存在招工难这一现象,但这并非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劳动力出现技术性以及结构性短缺而造成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就业结构一定会受到大的调整,势必会导致新的就业压力出现。
(二)学校教育以及企业用人之间发生脱节
现在高校教育主要偏向于学历教育,没有考虑到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造成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得不到应用,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现在很多高等学校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问题,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短缺,同时大学生在进入到企业之后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再加上很多的大学生又在等待就业,势必会导致就业危机加剧。
同时现在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不认同服务行业,认为服务行业太苦太累,没有发展的机会,并且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所以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宁愿意拿很低的薪酬“当白领”,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求职者尤其是很多应届毕业生也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也就是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对自身的能力高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人员正在逐年的增加,很多企业的用人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而造成就业率下降。
三、缓解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容量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产业升,以使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可以同步进行,利用优化产业结构等发展来促进第三产业前进,这是因为第三产业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现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是现代服务业,所以需要通过第三产业创造以及发展来促进就业。另外还应当注重第一产业,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时彻底深入的贯彻第三产业链,以产生更多的就业新领域,提升人员的就业机会。另外因为现阶段主要的劳动人员依然为农民,因此一定要坚持以农业内部为就业的主要领域,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实现产业化,为此应当注重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形成专业产业链,提升农民的就业面,拓宽农产品渠道,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出现转型,从而更为全面、深入的促进就业。
另外也应当整合非公有制经济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之中合理的引进各种新兴产业,并开发社会公用事业,使一些合格的非公经济参与到其中,从而使非公经济的高效性以及灵活性得到发挥,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几率。
(二)提升内需
为了更好的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积极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出现的障碍,并勇于解决和破除这一障碍,从而使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以进入到“营改增”试点之中,从而使相关企业、部门的税收负担有所减少,大大增加服务业规模,使其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安置就业人员。另外应当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其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让中小企业的再就业以及带动就业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保证外部发展环境的优质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的过程中,需要把就业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小微企业的经营生存压力大大减缓,以创业推动就业。
(三)增强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其素质
很多就业人员难找工作的一大原因是其自身能力的限制,所以就业人员自身应当通过努力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学校教育来提升其实践能力,使就业人员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通过实习发现自身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主动的改进问题,从而避免工作失误的发生,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之下,人们的就业问题正越来越严重,造成社会的发生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详细的论述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缓解这一问题的办法,比如说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容量,提升内需,注重第三产业的开发,增强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其素质。总之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的调整,一定会提升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蔡P.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8,16:6-7
(一)21世纪以来南非经济快速增长
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南非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1994―2000年经济平稳增长,2002―2007年则进入较快增长周期,GDP年均增速为4.78%。其中,制造业和采矿业是南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2―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1.1%和8.31%;金融、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南非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南非矿产资源丰富,在非洲地区范围内制造业水平较为发达,因此,南非的主要出口以煤炭、金矿、铁矿、钻石珠宝以及机械和车辆类产品(主要是出口到非洲地区)为主,此外,南非大量进口石油和石化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机械和电子类产品,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印度的贸易联系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高失业率、不平等和贫困是南非长期面临的问题。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失业率有所下降,但2007年仍高达23%;黑人的失业率高达28%;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另外,随着2002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非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高于7%。
(二)南非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实现复苏,但2012年以来增长势头明显减弱
南非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短暂衰退后实现复苏。2008年第四季度南非经济增速下降,2009年南非经济下滑1.5%,2010和2011年经济开始复苏,增速分别为3.1%和3.6%。2012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受欧债危机和国内工人罢工事件的影响,2012年经济增速降为2.5%。
2013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经济增速大幅放缓。2013年第三季度经济仅增长0.7%,为危机后经济复苏以来最低值,全年经济增长仅1.9%。二是通胀压力较大。全年CPI变动率为5.7%,仅略低于央行6%的警戒线。三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劳资矛盾激化,罢工事件频发,2013年南非失业率为24%。其中,15―24岁和25―35岁上的青年人失业率分别高达48.9%和28.3%。四是兰特急剧贬值。与年初相比,贬值幅度高达18%。五是经常账户逆差和财政赤字扩大。2013年贸易逆差较2012年增长98%。南非由于危机后实行反周期的财政扩张政策,2009年年开始由盈余转为赤字,2013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4%。六是资本市场大幅波动,2011和2012年外国对南非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净购买额分别为248和852亿兰特,2013年降为13.29亿兰特。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和脆弱性凸显,南非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成为公认的“脆弱五国”(“Fragile Five”)。
二、对当前南非经济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南非经济形势的恶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美国宣布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后国际资本流向逆转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尤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负增长,为促进经济复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在受到短暂冲击后,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金融市场也相比较发达国家较为稳定。国际资本在此情况下大量流入包括南非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投资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前文已讲到,2009年以来国际资本对南非股票和债券的净购入额持续增加,导致南非对外债务急剧上升。
(二)信贷繁荣和经济较快增长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持续
在外需减少造成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南非采取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银行机构对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贷款大幅增加。
一是经济增长的同时风险资本价值上升过快。国内外充裕的资本进入市场,不同程度带来投资、消费和进口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出口减缓,矿业、制造业等部门的投资受到影响,容易造成风险资本价值的上升过快。2010年和2011年南非经济增长3%以上,同时股票市场价格涨幅较大,明显高于美国和除土耳其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
二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局部领域矛盾激化。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足、初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不足造成的劳动力技能不能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0%,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收入在不同群体间分配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
三是出口结构单一和进口需求刚性带来经常账户赤字急剧扩大。南非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结构以铂族类金属和钻石为主,而进口以石油、石化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机械类为主,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带来经常账户赤字的不断扩大,导致本币的贬值压力,本币的贬值在出口需求增加有限而石油和机械电子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又加剧了经常账户赤字的扩大。
(三)国际资本流动环境的变化和资本流出迹象的出现
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美联储2013年12月宣布保持低利率政策不变、减少证券的购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收紧的启动,以及美元升值的预期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情绪,造成了投资者对包括南非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的投资兴趣降低,从而引发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新兴市场国家。2013年第四季度南非已出现了资本流动逆转的迹象,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下证券资本的净流入显著减缓,2014年以来出现净资本流出。
(四)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凸显背景下,经济面临负反馈的风险
资本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投资信心、产能利用率,还包括国内结构性问题,如家庭负债、政府负债、经常账户赤字。
第一,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南非的国内私人消费需求是GDP的主要构成,由于经济增长信心的变化,国内对家庭的信贷增速下降,加之,南非储蓄率较低,国内储蓄总值/GDP不足15%,家庭债务/可支配收入高达70%以上,另外,劳资矛盾激化情况下,生产性投资受到影响。这些都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
第二,通胀压力上升。资本流出使得经常账户赤字较大南非兰特本币急剧贬值,通胀压力加大。为控制通胀,央行将基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但这无疑加大了资金成本。
第三,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债收益率趋于上升。2013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4%,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013年11月份以来呈现出上升态势。
第四,经济低速增长背景下收入差距扩大和高失业率导致矛盾激化。2014年金属制造协会工人号召罢工抗议《就业促进税收法案》,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资本家实际上从法案中受益更多,而就业市场没有好转。基于罢工形势的恶化及其造成的生产损失,部分外国资本计划撤出其在南非的矿产业投资,将会导致就业人数的减少,失业问题趋于严重。
总体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的繁荣是不可持续,国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没有显现出矛盾,而是在发达国家资本流行性大幅扩张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信贷繁荣的同时,延迟了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使得发达国家资金收紧时,由于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凸显和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使得国内经济面临较大风险。
三、南非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进入2014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势头较好,1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上涨2.5%,其中,石油和化工业、钢铁、非有色金属产品和机械业增长较快,由于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1―2月份贸易逆差同比略有下降,尤其是2月份由于对非洲地区的顺差增加,而对其他地区的逆差减少,出现小额的顺差。但是,南非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首先,本币贬值,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月份1美元兑换的兰特达到2003年以来最高值,1月和2月CPI变动率分别为5.8%和5.9%,2月份环比上涨1.1%,从物价上涨的因素看,主要是食品、原油和健康保险价格的大幅上涨。南非中央储蓄银行(简称南非央行)已于1月份改变从2012年以来基准利率5%的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至5.5%。
其次,工人罢工事件不断,南非矿业与建筑工人协会于1月23日发起对全球三大铂族金属生产商的罢工,持续至4月份,而3月份金属制造工会又发起全国联合罢工,抗议《就业促进税收法案》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第三,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由于南非的汇率灵活,资本账户的开放,因此,资本市场的变动,会造成汇率的大幅波动。在2013年出现非居民的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14年1月份出现306亿兰特的资本净流出。
在过去的十年里,煤炭行业在促进经济的发展、拉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新能源行业的崛起以及煤炭行业产能的提高,我国煤炭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煤炭供过于求的趋势日益明显。煤炭行业要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必须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在确保行业安全、高效、绿色运作的同时,推进产业的调整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行业基业长青,发挥煤炭行业独有的“助推”作用。
二、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
1、市场整体供过于求
(1)市场需求开始下降。在工业活动中,煤炭往往是作为辅助资源用于建材、电力、钢铁等行业,而不是作为直接的工业原料,伴随着这些主要耗煤行业产量的下降,煤炭的需求量自然会下降。
(2)产能的持续扩张导致煤炭供给过剩。在过去的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入已高达124897亿元,相当于建国后煤炭产业总投资的28倍。我国重点建设了蒙东、神东、陕北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其2010年的煤炭总产量达到28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7.5%。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约32亿吨,是2005年的1.5倍,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5%,我国原煤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二五”期间,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资仍持续增加,以2011年为例,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就高达4700亿元。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入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导致煤炭产能的扩张和煤炭供给的过剩,然而市场需求却因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煤炭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状况日趋明显。
2、新兴能源产业的冲击
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未来十年生物柴油年利用量将达到2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到1000万吨,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也挤压了煤炭行业的发展空间,对煤炭产业构成了一定的竞争,随着新能源的兴起,整个市场对于煤炭的需求将会进一步下降。
3、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1)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受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下滑、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煤炭产品需求下降,煤炭产品价格下滑,众多能源消耗企业对煤炭的进口量持续增加,直接导致国内煤炭销售利润空间收窄。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上半年累计进口煤炭3080万吨,同比增长73.7%,占全省煤炭调入量的37%。
(2)从国内来看,目前,在主要煤化工及下游企业整体开工率不足、库存持续增加、行业面临整体亏损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相关部门出台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率达到50%以上的政策要求,导致相关煤炭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建设煤炭下游产业。
4、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在过去的几年间,由于部分煤炭企业的的高强度开采,导致企业煤炭资源频临枯竭,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同时,企业效益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到少数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资金流陷入极为紧张的境地。
5、流动资金匮乏
经营效益的下滑必然影响了资金供给,进而不利于企业的研发和拓展经营。货款回收中现金比例下降,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随着煤炭供给过剩、价格持续下滑问题的日趋显现,煤炭企业逐步陷入经营困难局面。面对煤炭市场持续下滑的现状,大部分煤炭企业采取挖掘内部潜力,探索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甚至采取竞相裁员降薪的方式减少成本。
三、应对措施
1、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原则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基础调节作用,以市场化原则深化煤炭行业的改革,打破行业的垄断,加快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煤炭基地的建设,构建可靠稳定的煤炭供应基地和煤炭洗选加工基地。同时,要改进煤炭的资源管理,开放煤炭市场,鼓励煤炭供需双方订立长期合同,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和预警作用。
2、合理开采,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依据资源、环境容量和市场等情况,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做好煤炭的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协调平衡,科学推进产业转型。各企业还应当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发掘煤炭资源新的价值,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
3、科学调控煤炭生产总量
目前,我国存在煤炭产品积压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这要求我们对煤炭的生产总量进行合理地调控。一方面,要坚持依法办矿,深化“打非治违”活动,加大煤炭总量调控力度。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特别是要发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维护市场稳定、促进煤炭市场健康发展的的积极作用,防止煤炭市场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同时,煤炭企业要坚持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安全事故责任人追究等各项安全保障制度。
4、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适合煤炭行业的配套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大力支持煤炭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煤炭企业相关税费的征收,为煤炭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体现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拓宽销售渠道
关键词 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4.5%,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11.5%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0.7%,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0.6%,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3.2%。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3.1%,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1.6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措施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7.5%过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6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3.3%至3.8%之间。对2016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6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0.05%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为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的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进入“十五”以后,我国能源消费速度开始加快,并且逐步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能源利用效率开始逐年下降,能源消费需求快速上升。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2.8%和12%,全国万元GDP能耗同比上升0.8%。全年的节能形势也不容乐观。能源效率下降的势头在2006年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若2006年全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2005年,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低20%的目标必须在4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5.4%。“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降耗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2.高耗能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仍起带领作用。“十五”以来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成为引领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行业。近几年来,由于能源供需关系紧张,能源工业成为投资建设的重点,能源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列各行业之首。但是,能源工业本身的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反映了能源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与规模扩长同步增长,基本上属于低技术水平的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在许多发达国家,能源工业既是为社会提供能源产品的生产部门,也是实施节能工程、推广节能技术的实施部门。在我国,能源工业本身在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使能源部门本身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能源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一些高耗能企业和能源生产技术也获得了机会。
3.价格还没有充分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工业部门是能源利用效率最低的部门,但是,从2000―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进一步向工业部门集中。近几年,高耗能行业包括能源工业成为利润率较高、投资回报丰厚的行业。这说明,高耗能源产品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工业产品平均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这也是高耗能行业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能源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收益最高的行业,能源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利润的30.1%,能源工业利润率过高除了能源价格上涨之外,还有能源产品成本计算不完全的原因。
浙江上半年经济“四大积极变化”宏观经济触底回升
转型升级形成共识
改善民生力度加大
市场信心开始恢复
――宏观经济触底回升。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郾3%。其中,二季度生产总值增速为8?郾9%,比一季度回升5?郾5个百分点。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触底回升迹象明显。工业方面,规上工业增加值谷底在今年1―2月,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4月份开始实现正增长,4、5、6月分别增长0?郾2%、3%、7?郾1%,呈明显的逐月回升态势。投资方面,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郾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郾9%,实际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提高12?郾3个和5?郾2个百分点。消费方面,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郾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郾9%,实际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提高5?郾7个和1?郾3个百分点。财政方面,上半年一般预算总收入和地方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郾2%和2?郾6%,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回升3?郾2和4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形成共识。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机制和省委、省政府政策举措正向带动的双重效应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因素。从需求结构看,公共消费领域的投资比重提高。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7?郾4%,其中交通、能源、农水等投资项目增长31?郾1%。从产业结构看,金融、运输、邮政电信、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低耗能、高技术行业开始呈现加快发展趋势。不少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研发新产品进度。上半年,各级财政的科技投入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1%,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1?郾6%和65?郾4%,新产品产值率同比提高1?郾8个百分点。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限额以上农村投资增长17?郾2%,高出城镇投资4?郾1个百分点;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有所减缓,舟山、衢州、丽水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前三位。从节能减排看,上半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7%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同比净削减3?郾04%和6?郾4%。
――改善民生力度加大。民生支出明显增加,上半年全省财政支出增长18?郾8%,其中用于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占比为72?郾2%,同比提高3?郾6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郾6%和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郾8%和7?郾9%。就业形势好于去年下半年,关闭破产企业数与解除劳动关系的人数逐月减少,去年12月以来,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数从18?郾5万人减少到10?郾8万人,连续6个月呈现下降趋势,破产企业职工数占全部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比例亦逐月下降,由去年12月的16?郾6%下降到今年5月的2?郾2%。5月末,从业人员同比增加24?郾9万人,增长4%。社保参保人数总体增加,5月末,全省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到1342万、1103万、1243万、740万和702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比去年年末分别净增2?郾7和31?郾7万人。
――市场信心开始恢复。据对全省1447家企业的景气调查,二季度,我省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9?郾7,比一季度回升了11?郾8点,结束了连续两个季度的不景气,重新回到景气区间;企业景气指数为120?郾8,比一季度回升了13?郾3点;工业产品订货和劳动力需求指数也重回景气区间,分别为107?郾1和108?郾4,比一季度大幅回升24?郾2和19?郾5点。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二季度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110?郾2,比一季度提高3?郾1点。大多数企业对三季度形势持乐观态度。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三大失衡现象”
外需与内需失衡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失衡
货币信贷与物价走势失衡
――外需与内需失衡,外需成为拖累经济回升的主要因素。我省进出口指标自去年底快速下滑以来,至今仍无起色。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9%,其中出口下降19?郾6%,虽然降幅比全国低2?郾2个百分点,也低于江苏和上海降幅,但比一季度扩大2?郾1个百分点。特别是对省内生产拉动力较强的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上半年同比下降17?郾2%,比一季度扩大2?郾4个百分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尚未摆脱衰退阴影,外需严重萎缩,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使我省产品出口空间缩小,外贸出口下滑态势至少还将持续几个月。从中长期看,金融危机导致美欧经济体开始调整“过度消费”模式,提高居民储蓄率。我省外贸依存度高,经济持续回升仍然需要国际市场的支撑,但出口像以往那样高速增长几乎不大可能。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失衡,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应不大。民间投资的有效启动是我省经济持续回升的重要支撑。当前我省投资快速增长总体上还是政府投资主导型,出现政府投资热、民间投资偏冷的现象。上半年,我省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增幅达到27?郾4%,但民间投资仍显疲软,启动迹象还不明显。在工业投资中,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31?郾6%,而占比超过六成的非国有限额以上投资仅增长6?郾4%,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3?郾5%。多数企业仍持观望状态,投资信心不足,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虽有回升,但仍处于近十年来的低点。在大规模信贷激增难以持续的情况下,这种格局存在极大的风险。
――货币信贷与物价走势失衡,既有现实的通缩问题又有长期的通胀隐忧。上半年,全国信贷巨量投放,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已达7?郾37万亿元,大多数银行都已经完成全年信贷投放计划。但全国物价持续走低,CPI已连续7个月负增长,PPI已连续8个月负增长。我省情况同全国大体一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郾9%,增幅同比提高15?郾7个百分点。而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郾3%,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郾3个百分点,6月份单月同比下降2?郾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月度同比从4月份开始转升为降,6月份下降8?郾4%,为近1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半年累计首次出现下降;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6?郾1%和8?郾8%,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扩大0?郾8个和1?郾1个百分点,6月份单月同比分别下降7?郾2%和10?郾4%,为有统计以来的月度最大跌幅。价格与货币信贷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从目前情况看,通货紧缩形势还将持续数月,而信贷的巨量投放又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隐忧。再加上美元滥发以及外部价格如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更加剧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公众对下阶段的通胀预期明显增加,近期房地产量价配合式的明显上涨就是集中的表现。如何处理好保增长与近期防通缩、远期防通胀的关系,是对宏观调控政策提出的新考验。
下半年亟待研究的“六大重点问题”提升发展战略 大力开拓市场
启动民间投资 打造创新基地
拓展产业平台 深化改革开放
当前,浙江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下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意图,找准当前能开展、长远有影响的重大问题,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我省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献计献策。
――提升发展战略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事关我省在全国发展地位的重大战略问题。为实施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近年来,国家先后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两个中心”、江苏沿海地区、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区位条件相对优越,应当把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作为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并努力争取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框架。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率先走出一条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创新之路,不仅有利于浙江今后一个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为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起到先行示范作用。我们要以新的视野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在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区域范围、战略定位、目标任务、重点举措、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大力开拓市场问题。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充分利用现有产能、有效扩大未来需求的重要途径。浙江人历来有开拓市场的传统和优势。现在,我省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依靠传统的出口模式,难以扭转出口大幅度下降局面;从国内形势看,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从我省情况看,产业过剩和市场约束矛盾突出,上半年大约四成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如何巩固扩大国际市场、全面占领国内市场、做实做牢省内市场,是我省下阶段经济工作的着力方向。我们要围绕开拓国内外市场,着重研究营销网络建设,在加强省内专业市场建设、创办省外分销市场、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连锁经营,以及更好地发挥商会和在外浙江人的作用等方面,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启动民间投资问题。扩大投资是确保经济持续回升最直接、最有效的调控手段。下半年,我省要继续保持投资平稳增长态势,关键在于通过政府投资引导,有效启动民间投资,把民资充裕的优势利用好、发挥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抓紧准备和启动后续建设项目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畅通投资渠道,创新投资机制,放宽政策限制,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找准能够有效启动民间投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出具有战略性和可行性的决策建议。如“两房”(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住房)建设,就是以政府投资橇动民间投资的重要杠杆,是扩大投资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点。全省如果按15万户农户、每户投资20万元计算,即可直接新增300亿民间投资,再加上其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潜力和空间非常大,而且可以降低农民进城成本,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加快推进“两房”建设的政策建议。
――打造创新基地问题。打造创新基地,是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对于引进大院名校、建设创新载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要着重围绕创新基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对如何加快创新基地建设,推进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以及辐射带动全省相关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等提出思路和建议,为把创新基地建设成为我省科技资源的集聚区、技术创新的源头区、高新企业的孵化区、节能减排的示范区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我们还要深入研究如何培育创新型企业问题,更好地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经济形势;房地产销售;新策略
一、 前言
当年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变化对房地产的增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当前在整体经济和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虽然房地产有了起色,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走出寒冬,这里面除了前文提出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房地产本身的营销和市场都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使当前的房地产的问题,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同时,要采用一些积极的改变策略,去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在外界市场环境上,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率下降,房地产投资收紧。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过短暂的的经济刺激以后,经济现在又重新步入到下行的轨道,经济增长的下行,势必会对居民的购买力造成比较大影响,使人们加大对房地产价格的敏感度,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行业的整体不景气,房地产的投资热情度也有所降低,客观上降低了房地产发展的速度。
第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但是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家为了让房地产企业以价换量,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政策采取了较大的限制措施,所以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现金流不如以前充足,从银行贷款的渠道受到较大的限制,即使是能待到款,也是以较高的利率,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从长远来看,国家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没有放开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控制。
第三,政府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虽然存在着房地产企业政策博弈,但是中央政府已经强制各地政府制定了大量的限购政策,比如个人购房贷款的利率限制,贷款额度的限制以及关于购买数量的限制,已经把一些投资性的购房者阻拦到房地产市场之外,而且政府一再强调不会放松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的放松调控,而且在长远来看,对针对房地产市场征收房产税,这一税收政策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
第四,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我国房价的居高不下,很多消费者已经不能够负担起房屋价格,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进行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初次购买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喜欢户型小而且设计精致的产品,甚至消费者会放弃购买,消费观念较以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外部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引起了产业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土地提供上,地方政府实行了土地挂牌制度,增大了土地的产品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成本。第二,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不理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房地产市场中政府着手建设保障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场化中的房地产市场。第四,市场中刚性需求比例大幅度上升,以前的投资性需求降低。
二、 当前房地产的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上述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策略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之上,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当前房地产的销售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房地产营销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前期我国房地产行业十分火爆,在加上进入门槛较低,企业招聘了大量的销售人员进行销售,在招聘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看重学历和其他营销的基本要求,只要形象气质,在加上由于销售状况良好而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的基本素质上良莠不齐,客观上给销售造成了不利影响,客观上也限制了营销的创新。
第二,房地产出现过度营销。房地产市场的热销,造成了新楼盘开发层出不穷,为了尽快实现资金的周转而取得巨大的利润,房地产企业就扩大了销售的手段和规模,销售手段五花八门,广告铺天盖地。现在房地产市场处在低谷时期,房地产企业更是穷奇所尽,采用各种销售方法,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规的销售方式,使销售的市场上处于一定的混乱。
第三,销售手段功利性强,导致营销手段贫乏,阻断市场营销竞争力。很多房地产企业缺乏楼盘设计方面的研究,不重视与购房者的人文交流,忽视对于现代人文化需求的深层次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一些没有实质文化内涵的广告来招揽消费者。在加上一些楼盘市场境遇差的情况下,使用一些重复性质的销售手段,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在营销的手段上也比较单一,没有创新性,结合到具体的楼盘营销中来寻找一些差异化的销售手段,也没有研究最新的销售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