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案例—任务驱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计算机实践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一、建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灵活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实践教学的主旨。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这一优势,推行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运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调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较贴切的案例,让学生接触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组织学生围绕相关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能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培养他们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出相关的案例,再通过其中的内容引出对应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不确定的问题和方法提出疑问,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探索,研究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点,同时他们还明白了遇到问题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和理论知识去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作用,不但使所学知识得到全面的应用,还使他们的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需使用的教材是整个过程中比较关键的。实践教材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对应知识点:整理和归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实例练习:案例实施的基础,促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和技巧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3.案例的实施:与实例练习的作用相似,主要是对相关知识点的灵活应用。4.任务驱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对文科生逻辑思维及理科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研究和观察可以发现,文科生思维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理科生则正好相反。有人说过,科学创新人才不能只是逻辑思维缜密,还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得到启示,再用缜密的逻辑去探究。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由想象和假设开始,然后才有了独特的见解和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形象思维是创意的切入点,是激发创新理念的要素之一,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可有效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因此,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能只侧重逻辑思维或者形象思维的培养,而是要两者兼顾。形象思维作为创意的切入点,逻辑思维作为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方面应持续探究并完善,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要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日常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象(知识点、学生类别)不同,教学方法和技能也因此有差别。例如,对于flas设计,如果对象是文科生,就应教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去处理,引导他们用逻辑思维去观察、思考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自己的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理科生而言,教师要引导理科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三、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还要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劲松.浅析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5-27.
关键词:中医教育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2.1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
2.2非逻辑方法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与逻辑思维相比,缺乏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内涵,而是强调感性认识,以意象、联想和想象或直接领悟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甚至有时伴有“灵感”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及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如匡调元所说:“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2]。”中医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体现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的应用上,如四诊上形象话语言的应用,发热、恶风、恶寒的“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湿邪所困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等,对于脉诊“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变化时,六学说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类比来说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结合的病因观念,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风之善动相似,故归为“风证”;在确定治则治法时,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治病法论》)。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形象结合个人的感悟和经验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这种用心领、会意、体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些知识就象中医中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含有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明理”,所以历代医家总是把“医者意也”作为行医的最高境界。“医者意也”在对中医的认识中甚至可以作为中医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代名词,它不仅体现在形象思维方面,而且与直觉、顿悟密切相连,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它不需要琐碎的实验数据和指标,也不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认识活动本身的整体性,在广阔的联系中认定疾病,能够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难揭示的人体奥秘。中医这种“医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医者的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医者的知识结构基础,另一个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基础。所以,中医本身具有极深人文内涵的医学典籍和经验积累性决定了”医者意也”作为个人自身对健康与疾病问题所能领悟的深度,只有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才能够“心悟”到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本质,才能领悟到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医教育中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为了使学生对上述中医学思维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解决中医学习中的困惑,在中医教育中,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3.1逻辑思维方面在教学中加强思维知识的渗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中医基本概念出发,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命题和推理过程。在中医经典的教学中,应分析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以《内经》的阴阳学说为例,《内经》提供了一个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将其分为6种主要模式:比类对应式、互含递进式、转化循环式、消长平衡式、揆度合参式、正反逆从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导源于《墨辩》的类概念和《周易》的卦辞、爻辞[5]。《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归到阴阳五行的范畴之中。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医经典当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蕴涵其中,比如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法随证出”及中医经方分析中“以方测证”等推理分析方法为例去说明中医中逻辑思维的应用[6]。
3.2非逻辑思维方面: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药食)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7]。它与当时的其他学科建立了同构系统的联系,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科学环境下的中医师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觉地接受中医理论,不会有不理解说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等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主观直觉特点的命题,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很轻易的就会被否定掉,如对其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认识到中医学的多元性的特点,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探索其未来与发展,也许会找到其有效途径,所以,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是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这种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其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开设有关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文化和中医相契合的中医文化学内容,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体现出其传统文化的积淀,如在辩论赛上多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加深对中医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认识。
另外在中医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中还应注意两者的交融,使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中医理论,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把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渗透到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苇航,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J].医古文知识,2004,21(3):10.
[2]周瀚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A].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
[4]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
[5]卓同年,谷培恒.论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J].新疆中医药,1999,17(2):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小学生正值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重,具有探究欲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数学学习中包含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通常难以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和变通性,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水平.作为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兴趣是源动力,只有对某一事物充满兴趣,才会激发起人们探索的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学习活动都是凭借兴趣有选择地参与,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学习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正是由于小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进行学习的特征,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生态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不断强化师生互动,体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共建和自我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年、月、日”时,学生起初并没有对这个知识点提起兴趣,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如“同学们家里都有日历吧?你们知道日历上的那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吗?你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就能正确地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了,他们会十分开心的喔.”深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制作日历回顾和强化“年、月、日”知识.
2. 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联系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开发和培养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某些抽象度较高的知识点通常难以理解,而有的教师却听之任之,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盲区.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教师应积极摸索正确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小学生正确理解抽象性知识,可以借助某些形象化的具体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先探究具体事物的特征,再过渡到理论知识上来,建立理论知识和具象化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启发思考、促进学习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各种多边形,但学生在判断时仍然容易出错,总是容易将几种多边形相互混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多边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不同多边形的方法,教师需要化抽象为形象,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物体作为参照,而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较为熟悉很亲切,容易形成共鸣.另外,教师还可参照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设计一些模型,在讲课过程中进行辅助演示,无疑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3. 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掌握数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将学生引向更为重要的领域,即实践学习.任何理论和方法都要通过实践去验证,教师应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学习中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时,小学生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从何处下手,而这块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都建立在相应的理论知识上.教师可围绕相关知识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生日、兴趣爱好,然后将统计好的数据进行整理,将每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划入一定的区间,选出班级中生日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统计情况得出班级学生的整体偏向.
三、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以生为本,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力,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一切内在因素,促使他们发挥创造力,并将这些内在因素转化为丰富的学习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后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小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努力提升自己.
一、 现时学生英语学习的特征
1.自主学习能力的成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支持。现时学生已基本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网络的普遍使用也使搜索学习资料、找寻答案甚至拼和写、听和说的锻炼都更加简单便捷!因此现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课本字词甚至句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自己查找思考解决!
2.理解分析能力的欠缺。无论从现时学生的心理年龄还是从他们接受多年的或多或少的应试教育来看,现时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都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应试教育着重强调字词的记忆和句型的背诵,以致于学生本身也忽略了理解分析能力。这也是直接导致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3.缺乏研究精神。深入思考的能力不足。与许多教育工作者所提的学生学习倦怠情绪有关,现时学生对深入思考缺乏兴趣,也缺乏研究精神! 而许多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获得!由于缺乏思考研究的过程,很多问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见现时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对文章架构的分析对观点的提炼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这一能力的训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为学生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现时当中,学生学习的这些欠缺,正需要发展逻辑思维的学习方式来弥补。
二、初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少年期一般为初中学习阶段。与小学相比,学习内容和方法起了质的变化。新的教学活动向少年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要求他们系统地掌握几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和证明,由此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于是,少年的认识活动、特别是思维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新的特点。
1.少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形态,但具体形象成分在其思维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少年的思维与儿童的思维不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在少年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成分已经占有相对的优势。少年的思维也与青年的思维不同。在少年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到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急剧转化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思维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从总体上说,少年的逻辑思维处在具体成分和抽象成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中,抽象成分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由于抽象成分的发展,具体思维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改造。少年的具体思维是在与抽象思维密切联系中进行的。
2.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以致使这个阶段的思维品质出现矛盾交错的情况。由于少年逐步掌握了系统知识,开始能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也由于其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样,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少年期开始,个体进入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他们经常批判地对待一切。这就是思维批判性发展的表现。他们不轻信成人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少年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有时表现为毫无根据的争论,怀疑一切,坚持己见,但又常常论据不足;有时表现为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如把谦虚理解为拘谨,把勇敢理解为粗暴或冒险;有时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有时好走极端,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等等。少年在独立思考能力发展上的这些缺点,是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及辩证思维还不够发展相联系的。
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在初中引入逻辑思维的学习,可以说是正当时。充分调动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将起融入到学习之中。既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一个主动地位。
三、英语中涉及的逻辑思维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经历了数次考试,学习也可谓勤奋,为何依旧成效甚微,不该饭的错误却屡见不鲜,其具体表现为:词汇方面词义范围不分,词性不分,忽视搭配等;御用上忽视语境,中英文一一对应等。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终于找到其症结所在――汉语固有的逻辑思维模式。汉语作为一种|方语言,英语作为一种西方语言,它们之间所蕴含的逻辑思维有不少差异。如对地址的表达,汉语的逻辑思维是从大到小,如:某省某市某县某镇;而英语的逻辑思维是从小到大,如:某镇某县某市某省。认真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从简单的词汇,到复杂的语句成分构成,再到地道的语用,两种语言的逻辑思维不尽相同,正是如此,从而导致了解题和语用中错误不断。为此,经过探讨和总结,将英语中常用的几种逻辑思维模式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分隔”。分隔是指在本应紧紧相连的两个成分或两个分句之间,插入其它成分从而被隔开的一种语序变动现象。分隔现象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最容易干扰我们对句意,文意的理解,打断正常的解题思路。能起分隔作用的短语(介宾短语,分词短语和不定式短语等),从句和附加成分(插入语,同位语,独立成分等)。
2.“前移”。英文中,为了增强语言表达力,丰富表达思想,往往会打破常规,通常将宾语,宾语补足语,主语补足语,状语等前移到句首,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
3.“反说”。英文中不难发现,当我们表达某种意义时,有时不从正面着手,而是从反面或者侧面入手进行阐述,笔者将其结构称为“正话反说”。
4.“避免重复”。避免用词重复是英语句子的又一大特点,主要是通过使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和省略等手段来避免重复的。从词类角度看,重复的多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些实词,而词义较抽象的代词,介词,助动词等虚词则不怕重复,可谓“避实就虚”。受汉语的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学生在表达时,常不自觉地加上不必要的修饰语,这点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译成英文,则既累赘,又失表达的准确。
5.“平行结构”。平行结构指的是相同的语法结构,它要求有同等重要的思想、概念,并列的句子成分要用同类的语法形式来表达,要用并列连词连接。平行结构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使句子前后保持平衡和协调,从而增加语言的连贯性。
6.“主句唯一”。
四、 逻辑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1.教学中强调思维的目的性。课堂教学45分钟的精讲多练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精讲多练的目的就是要完成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就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升华。正如烧开水一样,水在不断聚集热量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但这个量要聚集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从生水变为开水。除精心设计针对性、有实效的大量练习外,还要注意量变到质变转化的量。只有有目的的精心设计的精讲多练才能保证量变到质变的思维的飞跃。
2.教学中强调思维的组织性和灵活性。
(1)运用纵向思维法指导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化。如果学生的知识掌握得零零碎碎,则很难发挥其作用。必须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将知识从纵的方向进行回顾、分类、整理,找出其内在规律。纵向思维的着眼点不是事物的起始阶段,它是着眼于目前的状况,旨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旨在完成更高一层的质变。系统化地掌握所学知识,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复习的先决条件。
(2)运用理解句意法思维指导学生思维,达到灵活运用。人教社刘道义老师曾说过一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话:“外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主,要考察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我们应当把词汇教学放在高中外语教学的首要地位。”
(3)运用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做好完形填空。做好完型填空,逻辑思维至关重要。从近几年全国高考的完形填空来看,已经不再考核学生语法方面的知识了,而是从语义搭配、结构搭配、惯用搭配及逻辑知识等方面来测试学生词汇的掌握及运用。而且有些词的选择,必须在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读、览读是关键。目的是辩清问题、弄清事由,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分清人物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找出滞后提示做好认知上的铺垫。逻辑思维要跟上。合乎清理,是选择各空词汇最起码的要求。选词如同下棋,不仅要看一不,还要看两步、三步,甚至全局。只有意思通顺的、没有前后矛盾的句子,才是正确的句子。
(4)运用逻辑思维指点学生完成写作。英语作文中的逻辑性错误在英语表达过程中比较显著,时间的先与后,执行者与承受者之间的关系,非谓语动词,省略性从句,介词短语的逻辑主语与主句的主语,比较句的排除与包括,替代词和名词的性与数的一致等等,都存在着一个逻辑问题。
逻辑并非只属于理科类,在英语教学中逻辑一样至关重要,他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并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自信心。另外泛读和知识的点滴积累也可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面。这一切都引导思维有目的地有组织地灵活发展。不但可以使学生避免失误,多拿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练就一副好头脑。
纵观整个英语教学,传统的死记硬背已渐渐的淡出教学的主流。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必将取代传统的方式成为主流。而逻辑思维,作为在英语教学中逐渐被证明的较有效的手段,更是会全面向中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推进。而英语阅读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部分,受逻辑思维的影响较大,更是需要通过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秋芳.浅议我国逻辑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市场,2007(52).
[2]史寰宇.当代美国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范玲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22(7).
[4]林运珍.考试周刊,2009(12).
关键词:实践活动;逻辑思维;培养策略
一、要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兴趣点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兴趣点,让他们在享受快乐的学习时,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我让学生拿出两张纸,并使重叠的两张纸固定,在纸上用尺子画出一个三角形,用剪刀剪下来,得出两个等大三角形。这时,让学生讨论:“从剪下来的三角形,我们发现了什么?”很快学生就得出:“这两个三角形无论在形状、大小上都是相同的,还能完全重合。”紧接着,我就引出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随后再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做平移、翻折、旋转的动作,观察两个三角形的重叠情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明确认识到:“不管是平移、翻折还是旋转,这两个三角形还是一样的。”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自己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与理解,还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逻辑思维意识
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记忆数学概念时,学生往往会感到苦恼、乏味。数学和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逻辑思维意识。运用好实物直观和模型直观。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实物教具或是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态图形等,让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与数学相关的自然现象,改变以往机械性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对教师讲述的概念与理论获得全面理解、记忆。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我先简单讲述了一下中心对称的概念,随后,从汉字、生活、艺术品、几何图形、车标、商标等方面,逐渐引出中心对称图形。如,汉字中的“王”、“日”、“申”,实际生活中的“雪花”、“风筝”,几何图形中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学生通过发现和寻找身边随处可见的“对称图形”,加深对“对称”概念的理解。
三、要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逻辑思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设疑、释疑的好习惯,把学生的思维与解决数学问题相结合,启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动机,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梯形”时,指导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他们学会“分散条件集中化”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在梯形ABCD中AB∥CD,CD>AB,BC>AD,求证:LD>
四、要拓展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空间
在建筑创作中,每个建筑师不但需要从逻辑思维上将自己从形式逻辑上升到对称逻辑以达到建筑设计各要素的和谐,更需要非逻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灵感与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努力寻求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以展现建筑创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
Abstrac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each architect will not only need logical thinking from their own form of logic up to the symmetrical logi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the element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requires a non-logical thinking in the image of the thinking, inspiration and intui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 to seek non-log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combine to show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closely.
关键词:建筑创作;思维方式;辩证关系;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形式逻辑;矛盾逻辑;对称逻辑
引言
建筑创作是科学的、哲学的、艺术的综合,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创作,是按照自然法则、社会法则、经济法则的准绳展开的;是一种有目的、有主体的创作活动。
因此,建筑创作是在情与理的双轨上运行;是理想与浪漫的交织;是一种有目标的控制性科学想象和以社会逻辑为原型的自由想象相结合的创意。它既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判断、推理和论证以促使建筑概念的生成;又要借助非逻辑思维中的意象、联想、想象乃至直觉与灵感,注入建筑以活力与神韵。那么建筑创作中的各思维方式的有着怎样的相互作用?它们的辩证关系怎样?建筑创作活动又是怎样由于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断发展直至建筑产品的成功产生的?本文通过对蕴含在建筑创作中的各思维方式辩证关系的探索希望有助于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
一、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方式
建筑师在运用思维进行设计时,主要依靠的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演绎等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的逻辑思维和具有直觉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感性的非逻辑思维。也就是说建筑设计的思维特征是形象性和逻辑性。形象性具体地体现为使用视觉的思维工具,逻辑性集中体现在建筑设计是一个逻辑的解题过程。
1.1建筑创作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逻辑思维在建筑创作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分析与比较进行项目的确定与目标的选择,通过分析与综合对外部环境对该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建筑设计的内在各功能要求与关系进行逐个分析与总体概括,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意志与观念的辩证关系以确定建筑创作的主要思路与手段及对整个创作的过程进行不断地鉴定、修正、完善。
可以说,逻辑思维所运用的分析、比较、演绎、推理等手段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过程,在建筑的哲学方面也反映了建筑的物质性。
1.2 建筑创作中的非逻辑思维
建筑创作中的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其中形象思维又分为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手法,创造性思维又包含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个方面。
形象思维在建筑创作中也称“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相似,都是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需要通过二维图形-平、立、剖面来表达三维的形体与空间。
灵感与直觉思维是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是未经逻辑推理就直接迅速地对事物做出理解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建筑创作而言,灵感与直觉思维就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产生顿悟,而使问题豁然澄清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形式,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
二、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的阶段性分析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对于建筑创作而言,在其逻辑思维方面仍然要遵循逻辑规律,即建筑创作的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形式逻辑阶段、矛盾逻辑阶段和对称逻辑阶段。
在形式逻辑阶段,建筑师要做的工作即是对该设计相关资料的搜集及相关国家、地方规范的认知,构造出一个线性的演算系统,达到对该建筑项目的一个知性认识。
在形式逻辑阶段,建筑师已经对某个建筑设计项目的项目类型,所需规范以及对各功能空间的大小等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然而形式逻辑阶段只是逻辑思维的初级阶段,在建筑创作方面,当建筑师对所需功能空间、规范要求等有了线性的认识并再次回到具体的建筑设计项目时,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诸如,当地的软环境(文化属性、价值观念、审美准则、人口构成等)和硬环境(自然条件、城市形态、基地状况等)对设计的制约,技术手段的选择与预期目标的矛盾等,此时建筑创作便上升到了矛盾逻辑阶段,建筑师要做的是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合理的处理每一个宏观理论与实际项目相悖的方面,将每个矛盾各方面各就各位,找到合适的时空层次定位,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分析、综合、取舍,找出方案生成的起点。由于建筑设计的特点是没有唯一解,这就增加了对矛盾判断、评价的难度。但是,建筑设计过程总的趋势是问题越来越明朗化,只要抓住主要矛盾,设计就会沿着正确的取向发展,紧跟着出现的许多技术矛盾一般不会颠覆先前的成果。
当项目的一切矛盾趋于缓和并最终解决时,建筑师的建筑创作逻辑思维便达到了对称逻辑阶段,此时建筑师已对该建筑项目的各因素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演算系统,在其设计中体现了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的对称性,建筑创作对称逻辑阶段也是建筑创作逻辑思维的最高阶段。
建筑创作逻辑思维的三个阶段的发展总体是由低到高线性发展的,它的发展也伴随着逻辑演算系统的不断完善,凝结着建筑师不断地判断、推理、演绎、论证过程,而一个建筑师在矛盾逻辑阶段的处理好坏往往决定了其最终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
三、建筑创作中非逻辑思维的种类及辨证关系
建筑创作中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灵感与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在建筑创作中,形象思维又包括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手法。具象能够启迪人们的联想,产生于建筑师设计意图的心理共鸣。例如萨里宁设计的纽约肯尼迪机场TWA候机楼,它像只苍鹰展翅欲飞,使人很容易引起对航空的联想(图表1)。抽象思维则是阴喻非自身属性的抽象概念,表现的是人们的感知与思维转化而成的精神上的含义,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便是抽象思维的代表作
图表 2 朗香教堂的奇特设计
。
建筑由于其不同于其他的一般设计产品和艺术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队许多可能性进行选择时,单靠逻辑思维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就要靠灵感与直觉思维。如伍重对悉尼歌剧院的设计。
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思维中的高级而复杂的思维形态,它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涉及到人的复杂心理因素。它的形式主要呈现为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与逻辑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同,建筑创作中的非逻辑思维的几种主要思维方式并不是直接的线性的关系,而是贯穿在整个建筑创作的框架中连续性的、相互性的对建筑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呈现不断反复、不断修缮的现象。
首先,在非逻辑思维的范围内首先给予建筑师创作帮助的是其形象思维,这是一个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基本思维能力,反映在实际操作中即是对以往建筑方案的图示收集与积累,利用其娴熟的绘画技术积累一系列与该项目有关的历史资料,并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用图示的手法反映在二维的平立剖图面中。
其次,由于灵感是人们头脑中不断出现的新思想的顿悟现象,伴随着建筑创作的进行,建筑师的头脑中也不断出现着对于某个建筑项目新的顿悟,便有了建筑创作的新的灵感与直觉,这些新的灵感与直觉便反作用于建筑师的图纸中,使得已初步建立的图示思维、形象思维需要修正甚至重新洗牌。
第三,由于建筑设计的问题求解是多向量和不定性的,答案没有唯一解,这就需要建筑师运用思维发散性原理,从若干试误性探索方案中寻求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在建筑师通过同向发散、多向发散、逆向发散对建筑项目进行求新途径探索后,建筑师需要对发散思维的若干思路以及所产生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鉴别、综合,这便产生了对建筑创作的收敛性思维,而且,这两种思维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循环往复,知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总之,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所用到的各种非逻辑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提升,而是伴随着时间上的循环往复与思维内容上的不断充实,三者彼此之间都存在着A―B―再A―再B的创作关系,在这种思维下,建筑师对于建筑项目的掌握也随之提高。
四、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在建筑创作中,一般来讲常从逻辑思维入手,摸清设计的主要问题,为设计思路打开通道。特别是对于功能性强,关系复杂的建筑尤其要搞清内外条件与要求。另一方面,有时却需要从形象思维入手,如一些纪念性强或对建筑形象要求高的建筑,需先有一个形象的构思,然后再处理好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在建筑创作中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一方面是有区别的,前者以理性的抽象活动为主,后者是一种较感性的具像的思维活动方式。两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共同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性与感性的互溶,第二阶段是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在建筑项目设计的初期,需要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并从形式思维上升到矛盾思维,随着建筑设计的深入进行,非逻辑思维开始渗入到建筑创作的每一个要素,面对着矛盾思维的种种内在的对立统一,建筑师需要用形象思维、灵感与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交织于创作思维中使得建筑创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得到合理解决,最终在逻辑上达到建筑作品的对称逻辑。
在设计中,逻辑思维往往指导着非逻辑思维的具体运用。如形象思维的“深化法”、“分化法”、“变异法”等,多是在推导或建立验算系统的方式下进行的。以一个或多个命题为基础,建立多项验算系统,得到符合设想或构想的最终形象,体现审美规律的同时,满足其要求。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发生先后不以各自的特点而独立地、明确地体现出来,更多的情况下,二者可能同时发生或间歇式发生,并无一定的先后顺序。在逻辑推理和逻辑运算中就包括了各种对对象的运用和理解;在运用非逻辑思维如发散思维时,也会有逻辑规律的运用和指导。
五、结束语
作为建筑业龙头项目的建筑创作领域,不仅仅有其物质性的因素,而且具有与其他建筑行业有着根本区别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本文是站在建筑创作的心理方面分析建筑创作中各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只有将理性和感性融汇其中,以感性的非逻辑思维开道,以理性的逻辑思维证实,在逻辑思维走不通的地方,用非逻辑思维的方法打开通道,并及时地在新旧认识之间架上逻辑的桥梁,这样才能深刻的体现建筑创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邱文鑫.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
[2]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入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11.
[3]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C].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03).
一、逻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的召唤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逻辑学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以现代逻辑内容为主、并保留传统逻辑精华的逻辑教材相继出版。这些优秀教材,内容颇为丰富,体系各有特色。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逻辑学教学现代化和与国外逻辑学教学接轨的进程。然而,这些教材,主要是作为哲学学科基础课的教材,教学对象主要是面对哲学专业的学生。而且,在内容上,比较注重逻辑理论的阐述,内容比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逻辑学”(国内称为“普通逻辑”,国外称为“大学逻辑”)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方法论基础,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正确思维和社会交际提供逻辑方法。我们的教学计划学时只有36学时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课或选修课中使用哲学专业课的教材,教师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其中的部分内容,势必影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该课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号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学生感到难学、费解,教师感到难教。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讲,在逻辑学教学中使用人工符号来表示命题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讨论命题形式和推论形式时,如果不从自然语言逐渐向形式语言过渡,上来就给出形式语言,就讨论形式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或上来就构造规范、严谨的自然推理系统甚至是公理系统(这种方法虽然也是构造现代逻辑系统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这是非哲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难于接受的,甚至会造成这样的印象:逻辑学研究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无多大关系的符号和符号的推演,逻辑学在现实中是无用的。总之,使用理论性非常强的逻辑学教材,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编写出符合非哲学专业特点的、以应用为主的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逻辑学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逻辑学基础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学法编写的教材,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和探索,已经在“逻辑学”教学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我国高校非哲学专业“逻辑学”的教学观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了“逻辑学” 的教学改革。
二、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
我们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如下:
1 教学对象。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课和通选课,或数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
2 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逻辑学基础知识,为学生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日常语言中的论证提供理论和方法。
3 教学内容。和任何科学一样,逻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国内外逻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予引进、吸收最新成果,只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尽量囊括在教学内容中。
4 教学方法。逻辑学理论与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教师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示例(笔者称为逻辑学课程案例)讲授逻辑学课程。这种方法,被国外非形式逻辑学者称为“基于实例的方法”(example-based metllod)。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的案例,教师通过分类、筛选、加工,形成逻辑学教学的案例库,以供教学时参考。
5 教学定位。该课程的教学定位做到理论联系示例,符号化的形式推演与生活或社会实际案例相结合,极大地克服了以往学生认为难学、费解,教师难教的状况。
6 教材的编写原则。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及课程定位,在教材的编写原则上,我们确立了“三个为主”的原则,即“以现代逻辑、案例教学和逻辑应用为主”,把逻辑学的教学和应用紧密挂钩,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三、《逻辑学基础教程》的结构和特点
在结构上,我们这部教材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在这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案例”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的地位: “基本知识”和“知识拓展”是通过“案例”和“案例分析”而展开的;而“逻辑趣话”则是留给学生分析的“案例”:“习题”和“参考答案”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因此,我们的这部教材,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是围绕案例教学法展开的。
与其他逻辑学教材相比,我们的这部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 以现代逻辑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提倡“以现代逻辑为主”。众所周知,传统逻辑的知识无疑是有用的,但是,传统逻辑的知识在日常思维中也是远远不够用的,而现代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必然阶段,现代逻辑对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讲,传统逻辑根本无法相比。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学生讲授传统逻辑的知识,而是要以现代逻辑的精神来整合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内容,反映逻辑学对概念、命题和推理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精神,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至于怎么贯彻这个方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特别在引入多少现代逻辑知识,怎么引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针是,使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有机融合,并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到现代逻辑,并且尽可能使到两者的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还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关于论证和论辩的最新成果。从宏观方面来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论证与论辩。
2 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强调了“以案例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其生动活泼的讲授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好学、老师好教,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
逻辑学、特别是现代逻辑给人们的一般印象是,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远离人们的日常思维实际。以数学方法和形式化方法研究人类日常活动,例如,谈话、演讲和论辩后面的思维规律、特别是推理的规律,固然有其抽象性的一面。然而,逻辑规律既然来源于人们的日常思维实际,它就必须能够回到日常思维中去指导人们的思维实际,否则,逻辑规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的教材,采用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案例,希望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逻辑原理和方法讲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
3 以逻辑应用为主。在逻辑理论和逻辑理论的应用方面,我们强调了“以逻辑应用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是教学方法,这个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则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通过反复应用逻辑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使逻辑知识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最终内化化为较高的逻辑思维素质。而逻辑思维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以案例教学为主”,改变教学方法,实行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在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逻辑学的生命力在于逻辑学的应用,在于能够提供分析和评价人们日常论证的原理和方法。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论证是用日常语言表达的。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语境和预设”、“合作原则和准则”等涉及日常语言的语用推理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的研究成果,把对自然语言表达的论证纳入我们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丰富了逻辑学关于论证的内容,从语用层面丰富了关于论证的知识,在大学逻辑课的教学中实现了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的有机结合。
四、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成果
《逻辑学基础教程》采用了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案例,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逻辑原理和方法讲得生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用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时学生深刻体会到逻辑学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这些妙趣横生的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活泼。课后,学生能主动应用逻辑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中的种种逻辑问题,真正做到了切实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们这部教材,只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们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这种方法编写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逻辑学教材。我们下一步将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推进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1 建立案例库。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符合逻辑学科要求的“案例库”。教师要不辞辛苦,从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互联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案例,而不是关在书斋中闭门造车,然后到课堂上讲那些生造的例子。逻辑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怎么面对?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人们实际生活中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在读书、看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时,搜集人们使用的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中的例证作为原始案例,回来后经过反复加工整理,精心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加到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来。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与中国逻辑学会组织发起的“找逻辑与语言病句” 活动,其实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好主意,而有的学校的老师,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曹予生教授,则主张把这种一次性的活动常规化。这些活动,已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只不过还仅仅停留在寻找反面案例的范围内。
我们认为,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对培养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的逻辑意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素养,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运用逻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逻辑学的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搜集案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案例要为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服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应用不同的案例。
3 要围绕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实施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往往带有专业特色。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而方法是要为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服务的,因此,使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的培养方案出发,使逻辑学尽可能地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等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增强“案例教学法”的计划性,目的性。
4 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和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任何方法,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的弊端。例如,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体系讲解上可能不是特别系统。所以,怎么运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什么程度,教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他的教学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如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方面,讲授法等方法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教学方法具有连贯性,条理清楚,讲解连续。所以,在逻辑学的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也要取长补短。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它们互相结合,各取所长,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 工科大学 专业课程 教学效果 实践 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既定方针,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广大教师在进行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正是这种探索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可理解为将研究法、讨论法以及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让学生在对已给的资料、实物中去分析、研究、讨论,自己去解释、验证、探索相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从油层物理、渗流力学等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改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出发,谈谈在工科大学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研讨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研讨式教学课题需要恰当选题
实施研讨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教研工作即是研讨式教学课题的恰当选题。研讨式教学应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各课程内容、性质的不同,因而研讨式教学课题的选择是有别的。如研讨问题的难易程度、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等都是不同的。同时,不同课程并非每一章节都有可供研讨的研讨式教学课题。这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科内容恰当地选择研讨式教学课题。教师在选定研讨题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了解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因为学生的个体与群体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其中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等。
现有石油高校《油层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储层岩石的骨架性质”内容中,关于岩石粒度组成分析中只讲述了测定岩石粒度的筛析法,而对于更小粒径颗粒的沉降分析法只介绍了沉降分析公式及其符号意义,至于沉降分析法测试粒度参数的原理及测试方法、仪器组成等均未涉及。然而实际岩石粒度组成分析曲线需要筛析法和沉降分析法的组合测定。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矿场调研的基础上,决定该章节的研讨式教学课题为“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沉降分析研讨”。
一门学科或一门课程,总是具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一般而言,由于目前大多数教材主要是按逻辑思维思路编写而成,比较讲究逻辑的产生和系统的完整,因而逻辑思维的思想易于找到,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则是要靠教师的有意识的收集,善于挖掘和研究。如在《渗流力学》教材内容中,油气稳定渗流与非稳定渗流是两个不同的渗流概念。稳定渗流规律是稳定试井的理论基础,一般是通过稳定试井来解决油气井产能问题;而非稳定渗流规律是不稳定试井的理论基础,即通过不稳定试井来确定地层的动态参数的问题。上述思维方法即逻辑思维方法。然而,能否运用非稳定试井资料解决稳定试井的问题呢?这种思维即是非逻辑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打破常规的思维。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就使得教学不再局限于传授已有知识的“再现型”教育,而转向在已有的知识特别是掌握获取知识方法基础上着重于获得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发现型”教育。因而在渗流力学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用不稳定试井确定气井稳定产能”的研讨课题。
二、实践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教师导讲
根据所选研讨课题,教师导讲研讨课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科学而有计划地提出研讨论题。如根据“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沉降分析研讨”课题,导讲沉降分析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沉降分析法的基本条件,指导学生分析讲述教材中沉降速度公式的基础上,分析实现该法测定的基本仪器设备条件,如悬浮液、量筒、计时器、砂粒、烧杯和烘箱等,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获得如何应用沉降速度公式测取油层岩石颗粒直径和粒度组成曲线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2.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学生根据教师的导讲独立写出沉降分析法测取油层岩石颗粒直径和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然后在小组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并为大班讨论作准备。
3.大班发言与讲评结合
在大班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参与评论,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此基础上写出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试验报告。
4.通过实验,获取成果曲线。
三、研讨式教学效果分析
如前所说用沉降分析法测定粒度组成分布曲线及相关参数的研讨式教学案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在收集零散资料和集中思维后获得了经过自己钻研而确定的获取沉降速度的方法和测定方法,进而获得岩石颗粒大小测定方法以及整个岩石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获得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到实验室测取粒度组成数据,获得取粒度组成分布成果曲线。
通过这一研讨式的教学过程,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启迪,现分述如下:
1.探索研讨式教学是课程内容创新的需要
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是课程内容的改革,然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其课程的创新。而改善教材中的不适内容、充实现有教材内容的不足、善于在教学内容中收集、挖掘和讲授非逻辑思维的思想,将教师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等方面需要探索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其教学内容创新、课程创新。上述探讨式教学课题和内容即是本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创新的一个案例。
2.为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是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这种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其创造欲望得到发展。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平等对待不同层次同学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个性,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形成一种群情激励,跃跃欲试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和激励性。在研讨课中,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我,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评价研讨成果时要尊重学生的成果,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刺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短处,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取的目的。
教学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为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当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讨论获得了确定沉降速度的方法时,自有一种获得研讨成功时的那种成就感与喜悦感,这种成就感与喜悦感就能形成一种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3.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的收敛思维能力
在测定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沉降分析研讨中,学生在已知沉降分析法试验仪器及配套设备的图片和相关零散资料的的条件下,需要通过自己的综合分析后才能获得确定沉降速度的方法,进而确定岩石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获得方法。在这一研讨过程中,自然提高了学生自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的收敛思维能力。
4.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研讨式教学能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必要的科研能力,因此学习与科研相结合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例如:收集资料的能力;检索资料的能力;鉴别资料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上述各种能力对于进行科研都是不可缺的。研讨式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研能力的一种极好的训练,这种受益是终身的,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落实。
5.研讨式教学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等,研讨式教学模式正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6.研讨式教学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探讨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和挖掘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学理潜能,促使他们对教材和学科内容进行学理钻研,尤其是使教师的教和研以及学生的学与研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研难容”、“教研相克”的思想观念。要建构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型石油人才,就必然要求任课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石油工程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就是一个富有学术性、倡导研究性的理想的实践平台,它有利于不断提升油层物理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职业素养。这是因为教师为了有效控制石油工程课程教学的研讨过程,并对研讨内容进行归纳和引导,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非常坚实的学术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术理论沟通,所以能够在这种教学双向沟通中捕捉到大量的新信息,了解和掌握到许多新情况和新资料,直至接触到某种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见解,这些显然都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综上,通过石油工程研讨式教学的实施,实现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创新性、情感性和有效性的整体统一,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随着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它必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逻辑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法律逻辑学”等课程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良好效果。但由于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单一性和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倾向性,导致学生在以逻辑思维实践能力测试等应用性的知识运用中掌握的知识不扎实不系统,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第一,解决怎样实现教学定位从“教会学生解题或探讨题目”到“教会学生现实使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努力考取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国家公务员,在这些考试中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要考察学生的逻辑知识,其考察重点并不是学生关于逻辑知识的学习情况,而是偏重在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运用能力,即何把外在的基本逻辑知识转化成内在的逻辑分析能力。
在公务员、事业单位、选调生等考试中多数考生分数较低,原因是由于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科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逻辑判断,主要测试考生应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应用实践能力不强,造成较多考生在逻辑试题上虽用了大量时间却没有做好,其他题目也受到了影响,造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单科成绩较低,影响了考试的整体成绩。第二,解决怎样实现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转移的问题。逻辑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一门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应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理论实用、掌握使用、动手能用”的学习理念,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培育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动力。第三,解决怎样实现教学方式从“主动教”到“被动教”转变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内本科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在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具体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其正确的认知观念和树立正确的就业思维有着不可替代地位。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更深层次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切实改变教师教学被动性的有效办法和方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侧重点
一是对传统逻辑学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索论证。探讨如何转变传统逻辑学教学观念和方式,探索如何树立逻辑学教育职业化和实践化理念的具体途径,论证对逻辑学教育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二是研究转变课程配置的方法。逻辑学教学需要借鉴国外高校相关的课程配置,依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合适方式的逻辑学课程,定制对应的教学纲要和实行不同的授课方式。以法政学院为例,在法学专业开设法律逻辑课,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法律论证中的逻辑思考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逻辑课程,侧重于开展逻辑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在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专业开设逻辑学,重点在于通过对逻辑思维知识的讲解和对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思想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严谨性、条理性;在文化和传媒院校开设逻辑学课程,侧重于提高学生与写作、论辩和演说等中文实践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技巧。三是分析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缺性。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缺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学模式的综合互通。过具体而深入的论证,阐述如何推动逻辑实践教学改革循序渐进,保证教学效果的稳定提升,最大程度减少教师和学生在改革期的不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实践反馈机制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逻辑教学实践反馈机制,从而不断优化逻辑学的授课方案,切实提升逻辑学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探讨如何打破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实现逻辑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案例教学方法)双向互通,分步骤进行,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探讨采用具体个案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互动补充的方法,深入探讨实践教学改革循序渐进的具体路径。以公务员考试中的职业行政能力考试、行政管理MPA、工程管理GCT测试为例:逻辑试题分为:(1)推断型:(2)加强削弱型;(3)集合型;(4)排序型;(5)真假话型;(6)前提型;(7)形式比较型;(8)论点型;(9)因果型;按照具体的推理规则、论证思路又分为:简单判断推理、模态判断推理、直接推理、复合判断推理、AB结构:由因诉果、BA结构:由果诉因。答题思路又可分为:运用逻辑方阵、“假言”、“联言”、“选言”综合运用、凭语感、常识和一般的逻辑推理等。剖析逻辑题目的分类,从出题的形式中寻找题目的普遍特征和答题思路。
(二)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逻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考试中,针对于这一现状,教学体系是如何突出问题导向,将逻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教师重点要解决的是将逻辑学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依照不同题目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解答方式,分析研究命题人的思路,提高学生跳过思维陷阱的能力。具体教学中的讲解重点要对逻辑试题进行细化分类,在教学中用贯穿不同知识点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增强逻辑解题的各种方法,从而训练并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逻辑与法律的交叉,在法律逻辑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实际案件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分析,引导学生在掌握了逻辑理论知识,准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涉法案例,培养法治逻辑思维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逻辑实践学习能力通过对逻辑实践应用的教学指导,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熟知逻辑知识又具备运用逻辑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的实践不断证明,在课堂上精彩的逻辑谬误分析,对提高逻辑学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在我自己的教学经历中,就会常常把收集到的各种生动有趣的逻辑案例运用在教学中,让学生具体分析,促进学生对逻辑知识理解的更快,接受的更容易。
(四)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教学形式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并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过程成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动学习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的过程。同时,辅助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逻辑知识应用的具体性和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