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1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美术;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才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构建思维,是指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从现有的问题中找出新的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其特点是思维具有发散性和独创性。在现实的美术教育中,美术课往往流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少见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并非易事,因为当下的美术课堂中他们往往是完成大部分临摹作用而已,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渐在临摹中消退直至泯灭,已经习惯于照搬他人的模式习惯性地占据在学生的脑海。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情况:在我设题让学生创作的时候,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着课本画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结下的苦果,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能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深知此情况的出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兴趣盎然,每一节课可以不必完成作业,而是围绕老师要求的内容去设想设计,比数量看谁想得多,比质量看谁设计得好,有独到之处。比如八年级的“装饰画”一课,要求画树和房子,可以先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可以画春天的绿树、秋天的枫树,是否还可以画其他颜色的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的分析,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分析,学生就会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实践证明:发散思维对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是很有益处的。

二、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则特别强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和时机,让他们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知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学八年级水彩画“树”一课时,我让学生写生本校园中的树和风景,如果按照我的要求完全写实写生那肯定是不好看。因此,在学生写生的时候我相机引导学生要从大自然中去发现美、感知美、提炼美,要敢于取舍并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表现美。这样下来,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介入,全班几十人的作业各不一样,各具特色,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在手脑并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年级“泥塑”这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的动物、饰物或其他的立体造型。这样的要求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利用此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一下雕塑家的滋味。在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泥塑作品后,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动手,许多同学把自己喜爱的动物或装饰品憧憬于自己的创作中。许多同学改变了原始事物的形状和结果,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用夸张的手法设计成独具特色、富有个性色彩的立体泥塑。这一课,我给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充分让学生展示个性作品。学生不仅动手制作了,更动脑思考构思,思考立意,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需要一定的勇气,更需要有一定的气氛来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胆小,怕自己的作品特殊而招致他人的白眼,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因此,在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时要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学生,尤其是在评价作业的时候,不要以干净整洁为标准,而要着重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品就是优秀的、成功的。

第2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鼓励和启发幼儿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幼儿体现出“创造性”,在启发幼儿思维时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创设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幼儿五彩缤纷的思维世界才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的语言素质成为发展幼儿语言教学和创新性思维的瓶颈,也就是说,我们教师本身的语言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过关,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不知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的内容,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儿童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力。

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教学形式上很少研究幼儿在什么形式下学的最愉快,说话的机会最多;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力,忽视了幼儿的需要。

2 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培育创新性思维,应当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成人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决定幼儿的眼睛,大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总“善意”地扼杀着幼儿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事实上,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返璞归真的回归到幼儿的角色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学习状态。

3 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第3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问题的提问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努力挖掘学生智力潜能,积极引导,奠定创新基础,提高创新能力,不以常规的思维模式轻易否定学生的想象。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个小组在活动室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6m2的图形。每个小组在各自的作图区域内通过自己最长方形、正方形及他们组合图形的认识绘制着不同的图案,这样的练习虽然看似简单,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行成于思”。对所学知识、遇到的问题思考是学习行为的开端,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适宜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开启学生思维活动的门扉,拓展学生创性思维的空间,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爱思考的学生想思、爱思、会思。有许多同学不是不想提问题,而是不敢提问题,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好怕表达能力不好,被老师和同学们讥笑。这时,教师就得教给他们一些提问题的技巧,特别是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教师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利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为什么?慢慢地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些孩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此时,让孩子们分组讨论研究,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在授课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老师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局到部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启发性、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找方法、做总结,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然后把这些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思维诱导,要把教学中问题思维的过程告诉给大家,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结果和结论。在向学生传授教学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公式时,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对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推理。

四、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

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就是要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发现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当回小数学家”,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转化运算”时,我并没有按课本的例题做的详的讲解,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举出生活中有趣的加法和减法相互转化的例子?”“如果你是小数学老师你们会怎么教其他同学?”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让他们拥有主体地位意识,他们积极、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提出了新颖的例子和简单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五、强化动手探究,发展创新能力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可见人的行动与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是行动的条件,行动是思维的反应。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授“角的度量”时,要求学生画出120度的角,学生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都能迅速地画出来。老师紧接着提出:“如果大家不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不同的画法: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的角;用两个三角板6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角,还有的同学找到120角的物体直接描在本子上……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第4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管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显得犹为重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自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自学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时代性的问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善于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善于对待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进取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三者都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相信只有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单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充分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极富有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有利于铸造人的创新品质、培养创新人才。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创新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重视讨论、诱导,互相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形成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思熟虑、构思新颖、巧妙设计,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这样既能反映思维的广度,又能培养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往往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更应该注意通过情境提出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教师才能有效教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在创造思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来启发学生想象。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是课堂教学当中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最有效方法。活跃课前学习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实际教材,启发联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创造研究的欲望,也大有好处。学生只有少了束缚和限制,才能彻彻底底地舒展学生们的个性,大胆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思想形成。这样创新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想象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今的学生接受能力都非常强、思维和想象力也都很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提问,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尊重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体验想象中享受到真正的乐趣,享受到探索的过程,养成敢于大胆想像、假设的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最大发挥。

总之,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有利地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观念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游杰,罗成胜.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J].2002(2).

[2]中国学习科学会会刊——创新学习,2002(1).

第5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创新性思维;培养途径

物理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建立联系,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基础。创新性思维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新时期教育教学重点发展的方向。但长久以来,高中物理并没有给予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方面以足够的重视,而是总把成绩作为高中教学水平的最重要考核指标,导致整个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指向成绩,而至于教学过程中是不是融入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这个并不重要。 新课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及素质教育的要求[1]。本文拟对高中物理教学展开分析,提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途径,为构建高中高效物理课堂提供参考。

1.营造创新性思维培养环境

一种教育的环境,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学习导向,形成一种学习模式,进一步可以使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学习方向。以往我们高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都是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各学校需要积极地营造可以促成学生物理学习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环境,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一套具有激励措施的制度。比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的求异思维、质疑的做法;在平时举行一些解题思路、思考角度创新的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操作环节的创新比赛,鼓励学生们动手制作物理实验所用的简易装置,鼓励学生们运用书本知识指导生活。同时,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能勇敢质疑、有求异思维、求新思维、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需要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作为一种榜样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学习,让全学校都呈现一种为积极的创新物理思维而努力的局面。

2.构建创新性思维培养体系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其内在的原因、发生条件和规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2]。第二,学校及社会要为培养优秀的师资投入更多精力,尤其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理念要及时的更新;第三,要建立完整的考评评价体系,把终结性评价逐渐演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都纳入到学生整体成绩的构成中,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的意识,逐步形成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比如,学生是否对公式有新的理解,在课堂上对于解题思路是否提出过问题或者新的建议,建议是正确还是错误,这些都要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考核中。

3.搭建创新性思维培养平台

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还要紧密的把课堂知识与理论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可以转换到实际生活中去,构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平台,并作为学生创新的基础。其实,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太多了,每天看电视、用电脑、用手机,这都离不开电;每天的一举一动都涉及力学知识,戴的眼镜涉及光学,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离不开声学,做饭离不开热学……可以说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去思考。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归纳总结,让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把握知识,例如,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复习中,将“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的模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模型、“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模型、“圆锥摆”的模型等归类,可发现表面形式虽各不相同,但都遵循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因此,可将它们统一概括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对学生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4]。具体来说,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在传统的思考分析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考证、探寻,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拓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更是举足轻重,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当然,培养创新性思维并非朝夕之事,不仅关系到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还关系到教学理念的完善、教学硬件设备的配备等环节,只有在多方面协同配合的条件下,才能逐步地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殷钟祥.浅谈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知报(教师版),2012(39).

[2]谢玉燕.在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5).

[3]李书来.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浅析[J].新课程(上),2011(5).

第6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5-02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数学教学方法老套

部分数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依然老套、呆板,教学思路僵化,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信心和能力的提高。

2.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创新不足

徜徉在数学逻辑的海洋中,在缜密的创新思维中感悟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在山区小学的实际教学中,信息不畅,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普用,教师讲述单板枯燥,依旧唱着讲、听、做“三部曲”,学生之间互动性差异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和思维创新。

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直觉思维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教13-6=?时,先让学生用学具在课桌上摆一下、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样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但得数相同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操作探索,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直觉思维非常重要。

2.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发展思维

为学生创设出能够互相启发,展开联想,以及发生“共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题目:“校门离小明家40米,离小康家50米,小明家与小康家相距多远?”

学生就会考虑到几种情况:

(1)如果小明家、小康家在学校的两侧,那么答案是两数之和,即40+50=90(米);

(2)如果小明家、小康家在学校的同侧,且在同一条直线上,那答案是两数之差,即50-40=10(米);

(3)如果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答案是大于10米小于90米的数。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将以上几种情况考虑周全,但就是其中的不明白之处,给了学生思考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结合实际,培养想象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应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融入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如在“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植树节到了,熊伯伯家打算在门前植树,就派儿子小熊去买树苗,小熊在去买树苗的路上被小猴四兄弟的广告词弄糊涂了:小猴一的广告是120元能买40棵;小猴二的是180元能买60棵;小猴三的是300元能买100棵;小猴四的是1500元能买500棵。究竟买哪树苗最合算呢?你能帮小熊算一算吗?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然后再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导入既生动又有趣,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精设习题,培养独立思维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等,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练习课》中,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小华体重30千克,_______,小丽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教师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给了学生思维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小丽的体重是小华的5/6”、“小丽比小华轻1/6”、“小丽的体重比小华的多1/5”等。

5.强化评讲,培养逻辑思维

第7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鼓励思考,做好创新的基础

一直以来,各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是讲演式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知识点,很少有提问和课堂练习,而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记录下课堂笔记,这种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就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思维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索、分析和解答问题,提倡探讨与创新精神。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应当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加强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充分揭示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因此对有些问题,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研究价值性高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研究。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要阐述高等数学中的许多原理、定理和方法式怎样发现的,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由如何去思考和证明的,启发学生去构建高等数学的知识框架和思想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思考,使高职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数学知识,具有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设定情境,诱发创新的思维

虽然高等数学课程的实验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相对很少,但教材中由实际问题而引入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创新的机会,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创新的思维。比如在引入不定积分概念的时候,先陈述 , ,进而设定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类似这样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又如从深刻分析定积分的概念及结构,通过类比来提出解决多元函数的重积分的问题,再如把罗尔定理的几何揭示的图形旋转一定的角度,利用几何只管可以导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等等。因此,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数学问题,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对暴露的问题,提出争辩、讨论,进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实例训练,提高创新的能力

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例 已知 ,求 的最值。

(1)条件极值法: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其中,为拉格朗日乘数,是一待定常数

将函数分别对, , 求偏导数,并解下列方程组

得 ,

由题意可得 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

(2)数形结合法(使用图形来解,省略)

(3)内积法

设 , ,根据 可得

,从而得出结果。

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从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把思维触角伸向多种领域,从而在知识的联系和探究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影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良好学习气氛、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切磋等等都可以促进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光需要老师长时间的精心启发和循循诱导,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觉的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从而才能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摘 要: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作用;地位;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10-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单纯应付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在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搞好探究式综合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一、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有实验验证法和实验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这两种实验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2.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进行猜测,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和总电路的阻值,由学生进行实验比较,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二、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大胆地猜测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浮力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系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水换成酒精、煤油,探索酒精、煤油对同样的物体产生浮力大小,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总结以上实验,归纳和分析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9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本文阐述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前者。现在,本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

例如,在讲授初一“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3)“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A 完全不同,有些相同;B 有些不同;C 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4)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5)假如××和××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6)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我在学完初三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看时政资料上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阐述,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可以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比如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觅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