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创新意识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

第1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刍议

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创新概念是上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的。熊彼特使用“创新”一词是用来定义将新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教育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教育创新。人类历史跨入21世纪以来,实际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已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曾经指出:“在当今及今后的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面对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模式当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行业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但当前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日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桎捁和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创新的独立意识欠缺。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附心理和盲从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不敢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甚至不能完全摆脱教条主义。可能也有一些大学生会有一些新的思想意识,但唯恐别人嘲笑而不敢付诸实践,对一些问题不想去深究或不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创新意识的核心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学习和接受,甚至为了混个文凭,找个工作,缺乏对所学知识结构的独立创新思考,缺乏创新意识,不敢去创新,或懒于去创新。

(二)创新的内在驱力不足。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之一,我们应该具有创新的内在驱力,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但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学生,没有必要搞什么创新,况且,创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部分大学生偶尔也有创新的热情,但由于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一遇到挫折就会放弃。

(三)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践出真知,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很少付诸实践或者根本不愿意付诸实践。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索激情,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但是一些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愿冒风险,缺少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遇到相关问题不敢标新立异,不会另辟蹊径,只是按原来的思路来运作。由于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那么就会缺乏创新的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内在的科学智慧,最终只能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刍议

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使创新教育真正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职能的表现形式,创新素质能够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它是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个体智力特征、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的展现。

(一)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要打造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备内在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必须树立创新型教育理念,建设创新型大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大学要有创新意识”。他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钱老的这些论述,也意味着大学应有创新意识的理念教育。没有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的大学教育,犹如缺乏灵性的一潭死水,是空洞的,也是盲从的。要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大学应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创新理念,崇尚学术的创新理念,树立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创新理念。因此,建设创新型大学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型科学意识。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做到:一是注重大学生的人性教育。一方面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激情;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崇尚科学、遵从客观规律,这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基本素养;二是强调创新意识教育的过程化。把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强调过程控制、过程管理,在所学各门学科中贯穿创新意识教育,使得基本知识的教育融化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品质,并把这种内在潜质融化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三是开展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充分发扬其自身优势,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构建创新教育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承为价值取向,是以“教师—教材—课堂—应试”为中心的,这种单纯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向单纯化,忽略了个性。教学内容枯燥和乏味,教学方式简单死板,漠视学生差异,束缚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因此,以建立创新理念为先导,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我们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创新课程的开设,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要以蕴含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灵感与思维、思维与科学、创造学等专业基础课,还应增加诸如创新管理、投资与理财等应用学科。使学生通过创新型课程的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让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得以加强,内在的创新意识不断丰厚,为将来进行的创新实践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四)注重创新型实践活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客观上需要在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应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演讲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我们应推广多媒体课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经典的创新视频案例较为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思维空间,诱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感悟,进而激发其创新灵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在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型实践活动。创新型实践活动也是当代大学生将基本理论内化为创新意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创新品质的必要途径。

创新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内在品质,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造就出大批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为打造我们的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关键词: 圆锥曲线 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近几年的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提出,考试内容中能力要求之一是创新意识,即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对高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圆锥曲线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前提

所谓“推陈出新”是指有“陈”才有“新”。在数学教学中的“陈”很大一部分包括的是数学基础知识。

在近年的普通高中全国统一高考试题中基础题占80%,这体现了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对数学有较深的理解,在数学上有所创新。

案例1.已知椭圆C:+=1,直线l:y=ax+b。

(1)请你具体给出a,b的一组值,使直线l和椭圆C相交。

(2)直线和椭圆C相交时,a,b应满足什么关系?

(3)若a+b=1,试判定直线l和椭圆C的位置关系。

问题(1)是个开放题,此题设计使学生从形和数这两个角度思考后极易说出符合题意的的值(结果不唯一)。问题(1)让学生直观感受直线l和椭圆C相交的情形。

问题(2)则旨在让学生探求直线和椭圆相交时的一般情形,是对问题(1)的提升。

问题(3)的提出,是对问题(1)(2)的呼应。它可以从“直线l过定点(1,1)”的几何角度去解,也可以利用(2)的结果这个代数角度去解决。旨在引导学生领悟:处理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代数方法与几何方法。

这3个问题是层层跃进,让学生“感受”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历程。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开始思考,提出了下列问题。

变式一:已知a+b=1,直线l:y=ax+b和椭圆C:+=1交于A,B两点,?摇?摇?摇?摇?摇 ?摇(请你添加条件),求直线l的方程。

变式二:已知直线l:y=ax+b和椭圆C:+=1相切,若=(a+1,b+2)与=(1,k)共线,求k的取值范围。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两直线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等。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2.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能正确理解题意,也就能产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案例2:(2009年高考北京理科卷,选择题第8题)点P在直线l:y=x-1上,若存在过P的直线交抛物线y=x于A,B两点,且 |PA|=|AB|,则称点P为“点”,那么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

A.直线l上的所有点都是“点”

B.直线l上仅有有限个点是“点”

C.直线l上的所有点都不是“点”

D.直线l上有无穷多个点(点不是所有的点)是“点”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点”的理解,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学习潜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信息迁移的训练

数学知识的信息迁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3.1概念的创新

根据抛物线通径的定义,可对圆锥曲线的通径定义如下:

通过圆锥曲线的焦点,引轴的垂线,交圆锥曲线于P、Q两点,则线段PQ叫圆锥曲线的通径。

此概念主要是抓住了抛物线通径定义中的过焦点,引轴的垂线进行的创新。

3.2性质的创新

如上定义,我们可得出椭圆的又一性质。

性质:过椭圆+=1(a>b>0)的焦点F垂直于长轴的直线l,l交椭圆于P、Q两点,过点P作关于直线l对称的直线l,l分别交椭圆于另外两点M、N,则直线MN平行于椭圆在Q点处的切线。

此性质是在圆锥曲线通径定义的基础上得出的,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

4.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体验数学,对数学知识加以创新,这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案例3:(以下是教师与学生关于圆锥曲线的一段对话)

师:你知道什么是圆锥曲线吗?

生: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是圆锥曲线。(也有人回答: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定值的点的轨迹称为圆锥曲线。)

师:它们既然叫圆锥曲线,总应当与圆锥有关系吧。不然为什么叫做“圆锥”曲线而不叫“鸡蛋曲线”或者“正方体曲线”呢?

生:哦……想起来了,圆锥曲线可以由平面去截圆锥得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截,分别得到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

师:你面前的桌子上有一个茶杯,里面有水。请观察,水面的边缘是什么形状?

生:是圆。

师:请把茶杯端起来,稍微倾斜,现在水面的边缘是什么形状?

生:好像是椭圆。

师:真是椭圆吗?请说明理由。

生:这个杯子是圆柱形吗?

师:请自己观察。杯子的上下是一样粗吗?

生:不一样粗,而是上面粗下面细。不是圆柱,是圆台。……因此,水面的边缘不应该是椭圆,应当是一头尖一头平的曲线,像鸡蛋一样。……(感到奇怪)但是看起来怎么还是像椭圆呢?

师:只有上下一样粗的圆柱被平面截才能得到椭圆吗?你刚才不是说过椭圆也是圆锥曲线吗,能不能用平面截圆锥得到?

生:哦……将杯子侧面向下面延伸就是圆锥,所以水面边缘还是由平面截圆锥得到的,应当是椭圆。

师:很好!谢谢。

在以上对话中,学生对圆锥曲线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全国即将全面实施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数学“新课改”的要求。在圆锥曲线教学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数学(理))(必修+选修Ⅱ).

[2]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数学(理工农医类).

第3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基础学科的发展。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对基础力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基础力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基础力学本身比较抽象和枯燥的特性也给基础力学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度[1]。如何在基础力学教学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活跃课程气氛和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国家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1 基础力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基础力学作为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公式、公理、推论等比较多,与实践结合相对较少,学习较枯燥,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不够重视,所以必须改变现行教学方法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潜能。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联系我国的神州运载火箭、交通碰撞事故等讲解动力学问题;在讲解静力学问题中的约束、物系平衡以及材料力学中的弯曲变形时,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发生的桥梁断裂事故[2]。讲解典型案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广泛了解科学事件,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指引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力学,促进他们更加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创新思维,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2 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基础力学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2.1 结合工程实例,强化学生对工程概念的理解

基础力学中的公式和公理大都来源于实际工程,所以讲解时引进相关典型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灾难性事故的分析更能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有些问题,要与学生共同互动探讨,强化学生对工程概念和意识的理解。

2.2 引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力学课程的教材比较多,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一本教材给出与其教学相关的参考文献。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是在对参考文献的收集、查找、阅读等过程中逐步培养的。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高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参考文献。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3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工程计算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一些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已由经典分析法转变为通过计算机模拟求解。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如FLAC3D、ANSYS、UDEC等[3],可以提高他们的工程计算能力以及对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判断能力。

3 利用力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

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充斥着学生的头脑。这就使得大学教师必须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3.1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力学竞赛

大学里的创新协会为每位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和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高校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针对基础力学的应用和学习,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另外,寻找力学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在研项目中,寻找力学的突破点,进行相关计算和研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意识。

第4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156-02

Research of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in Graphic Design Teaching

WANG Li-fen, LI Pi-jin, HU Xiao-ho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Beijing 100016,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graphic design of the vitality, based on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through carefully set up innovative context desig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hange inherent in the evaluation mode and other means to ful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nspire creativity in our students desires and interests,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to meet the social and market needs of students.

Key words: graphic design; ability to innovate; develop

1平面设计教学在多媒体专业中的地位

平面设计是多媒体技术专业开设的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借助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矢量图像制作(Illustrator、CorelDraw)等多个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实现平面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企业产品形象进行平面宣传和推广。学会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是学生胜任平面设计师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是平面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2创新能力是适应平面设计师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

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够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改造环境,创造未来。创新是平面设计的生命力,也就是从事平面设计师工作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学生在校的学习就要为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培养学生日后所需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平面设计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在教学中更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逐步具备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为技能服务,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争取在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在校学习期间是人生一次重大的时空更迭,个性发展从此开始趋于稳定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所形成的认识和习惯会影响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因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未来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3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在学习和设计制作中自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1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从增强创新意识出发,合理构建符合市场需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具备工作能力。

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知识贫乏,学习积极性差,操作上存在着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只要脱离老师的讲解和操作方法的指导就不知所从,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这样的学习状态不能适合就业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热爱是一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平面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设计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学内容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如果只是从软件功能出发,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菜单的使用方法及面板的使用方法,学生体会不到软件的综合应用,也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设计教学内容时按照软件的商业应用精心设计几个大的项目,每个项目又包括小的制作,设计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引入软件新的功能,使学生保持求知欲和创作欲,才有学习的动力。设计的项目如:产品形象设计包括名片、企业Logo、卡类、请柬等;印刷品设计包括企业宣传册、招贴、海报、折页和书籍封面等;照片处理包括旧照片翻新及照片合成、上色、美容及去痕等;建筑效果图后期处理包括配景和调整效果图色彩等;产品包装设计包括包装展开图、立体外包装、书籍装帧、产品包装袋等;其他类包括喷绘广告、灯箱广告、图像合成和Web图像等。通过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完全由学生自行设计与制作,学生可以通过调研和走访相关企业完成真实的项目,遇到问题通过同学讨论和教师指导解决,这样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首先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能促使学生用创新地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成功的商业案例,展示有创新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课堂教学上还要充分体现创新意识,从综合案例、实际案例入手,避免学生只会使用软件功能,但不会自己设计,只会模仿,不会创作,学生在每一个案例上都要体现自己的设计思路与创新。通过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采用案例展示-案例剖析-知识分解--案例拓展--项目设计与制作--定岗实训六步走的教学模式,本着理论讲解够用为度,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教与学角色的转换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双方互动过程是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展开的,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教育任务与学生的学习任务有较大的重合性。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积极互动学习,学生从中学会思考,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如何学习。

当然平面设计类课程具有发展快、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口径综合应用将平面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CorelDraw等软件结合应用,发挥各软件的功能优势,设计制作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作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勇气和能力,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3.3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平面设计教学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多接触实际问题,在经历实践和解决问题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及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情景中进行实训教学,工学结合,提高市场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计算机知识的博大精深,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学生满足了好奇心的同时活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案例,建立具备企业特征和设计公司特征的工作室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及专业人士指导学生通过工作室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工作环境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教师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而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多的干预,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空间,他们合作性的互教互学,能够发展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加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找到基于工作过程的平面设计的项目,并能根据用户需求完成设计与制作,实践教学采用“实训”教学,“项目化教学”,工作室等形式。通过展示与分析成功的作品和案例,不断的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项目,将学校的实训基地和广告公司结合,向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岗位中的设计方法及工作流程。通过具体的项目制作拉动教学,实现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新设想,让学生尽早定位,“提前”就业。

3.4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在平面设计课程考试及实训中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使学生在设计中从简单模仿逐步达到创新设计。将创新纳入到评价标准中。

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要改变教学评价模式,期末课程的课业由学生自己确定主题,根据主题构图、布局、色彩运用,想出宣传文字,评价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价综合给分。以评促学,以评促提高,以评促创新。

考核时把创新纳入到评价量规中,占到总分的30%,如果只是会模仿成绩最多只能达到合格,不能达到良好的成绩,要想获得优秀必须要有创新的体现,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给予有创意的学生以鼓励,激励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求异求新求变,培养创新能力,改变以往以技能模仿的熟练程度为评价指标的做法,不扼杀学生的独创性,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鼓励学生参加如:奥运在我家、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等平面设计大赛及学院组织的海报、广告、插画、LOGO等设计大赛,这些作品要求一定要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并请企业的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使学生熟悉如何符合设计主题和完整的设计流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完成大赛作品的学生在总评中加上一定的分数,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平面设计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每一位教师做起,从每一门课程做起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通过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平面设计中能创造性地完成企业的形象设计和产品宣传单的制作,能较快地适应平面设计师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具备平面设计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所必需的能力,还要具备职业迁移能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列为课程培养目标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上实践中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每个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聪敏.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科研,2008(5).

[2]刘来泉.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第5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酒店管理是实践应用型专业,也是最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专业。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星级酒店不断增多,国际著名酒店相继在中国开业,国内酒店管理层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酒店服务也已经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面向市场,培养创新型职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

我国的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聚集,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也已经走向多元化,由过去的公办主体向多种办学主体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来了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大繁荣,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壮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位数增长,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与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不少机构预测2030年以后,中国有望取代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大国,国富民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明显的变化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步提升,公民外出旅游从事商业活动更加频繁。这就为酒店服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现代酒店服务行业的发展为酒店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和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的高职院校酒店服务管理专业,虽然经历了快速增长,酒店管理专业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仅仅实现了人才数量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却并没有能够实现办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太多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未能显著提高。这就造成了当年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非常尴尬的局面,急剧扩张的招生规模和雷同化的低水平人才教育,不断加剧就业市场的竞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不少学生被迫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行业,勉强就业的学生工资薪水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与之相应的酒店企业,却在为人才不足而犯愁,不少酒店企业不得不四处挖人才费尽心机,这就形成了酒店高质量创新人才需求存在的巨大缺口,而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无法实现就业。就业能力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影响招生,制约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思想理念,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一)致力于服务的创新精神

酒店管理与其他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有着显著的差异。一二产业依靠的是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占领行业的科技制高点,科技成为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创新人才更多的是技术科技创新能力。酒店服务质量的客户是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国籍的人,以直接的服务与客户沟通,是以客户最为直观的体验为评判标准,与消费者是面对面即时互。因此,区别于一般性的人才,又不同于一般行业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才应该是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是更具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酒店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工科专业的偏重技能创新,也不同于理科专业的理论研究创新,更充分体现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特征,应该具有致力于服务的创新精神,着力于管理创新能力和伴随终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源泉,是文化的精髓,是国家持续进步的动力之源。高职院校不能仅对同学进行技能程序化训练,更应该注重文化精神的培育。创新精神是现代职业人才的必备精神,酒店行业不同于传统的第二产业,其服务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人,为客户提供的不是标准化的产品,而是更具个性化的贴心服务,是让客户直接而又强烈地感受到服务的特色,能够获得其他酒店没有的体验,能够真正让客户在密集的酒店楼宇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你的服务。而且同样的客人需要带给他们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能够让每一个来此住宿的客人流连忘返,离开之后又对之充满期盼。是实实在在的高标准服务,是更具吸引力的个性化体验,而这正是酒店创新文化的体现。

(二)着力于管理的创新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是让学生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工作需要处理各种问题,随机应变各种突发事件,灵活处理各种棘手的难题。根据形势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变换各种营销策略,推出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的品牌服务以及不断创新经营模式。这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必备能力,也是新时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所应必备的创新精神。传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都是重技能轻管理,重模仿轻创新,能够处理常规问题,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各种技能较为娴熟,而管理意识却极为淡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欠缺,沟通协调与组织规划能力不足。而作为高职酒店创新型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沟通交际等综合能力,更应具有创新能力。

(三)伴随终身的创新意识

高职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成为一生的指导思想。无论酒店行业如何变化,不管从事管理行业的哪个部门,都必须具有一种开拓创新的意思,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不闭门造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唯有不断变化发展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脚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突破。酒店行业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的行业,一个管理人才必须是一个具备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不仅仅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有创新的头脑,还要在工作期间不断创新,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更需要保持与自己职业相匹配的多方面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更应该伴随学生的一生,服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构建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标准

职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标准体系分层化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该做到标准化可量化,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化,能够确立较为清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尤其是能够借鉴现代大型酒店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定位,确立适宜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使学生能够熟悉明确标准,确定努力的方向;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培养方案,解决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突出问题。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消费者个人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培养和改进的能力。为此,高职酒店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从能力目标制定和实现开始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强化沟通协调能力,培养重点训练学生对前厅、客房、餐饮等主要对客户能力的提升。同时,重视企业文化培养,酒店管理的核心是酒店企业文化,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文化。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先进酒店管理企业的文化引入课程,融入目标体系,确保学生具有现代酒店企业文化精神。

(二)重组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都是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了高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我国的职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引进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需要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突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的桎梏,不断创新。传统高职课程体系过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真正体现行为导向式教学理念,不能构建行动导向式课程模式,也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立足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创新人才需求,构建更具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 强化实践实习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训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意识,保障学生有着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平台。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基本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操作性的应用课程。

(三)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锻炼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锻炼中提升素养,在应用中实现思维突破和创新能力提升。坚持实施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案例,确保所选案例能够与现代大型酒店企业的经营实际相吻合,能够结合最新的行业发展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具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优秀案例。开展项目式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将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室、校办酒店、合作酒店等资源,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直接面对各种突发问题,处理各种新发事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职酒店管理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方法,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性引导,让学生能够明确标准,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同时,引入企业评价方式,让更具创新实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6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开始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快速而隐蔽的作案[1]。犯罪手段的国际化、集团化、技术化、智能化给公安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但是由于我国的公安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面对计算机犯罪、经济犯罪、高智能型犯罪时力不从心。为此,必须加强公安队伍的建设。公安教育是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和有效的公安工作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2],公安高校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公安事业的发展。创新是公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公安高校应有针对性地扩大人才的知识领域,注重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公安工作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传统公安教育模式只注重传授公安业务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犯罪案件[3]。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公安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公安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不断地更新,犯罪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作为公安人员应该具有反犯罪的能力,面对新的犯罪手法,寻求或创造新的制止犯罪的手段,公安队伍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为此,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安人员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公安高校在创新型公安人员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公安学校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第二,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其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考核制度不完善,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第三,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和意识不高,课堂教学一味填鸭式教育;第四,公安高校学校创新氛围不高。虽然国家早就提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但是公安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实施,创造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面对目前我国创新型公安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公安高校必须采取必要的方式进行改革。

2 公安高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及途径

2.1 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生动实用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教育等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加强与学生之间互动和沟通,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取目前发生的重大新型犯罪案件,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案件,增强其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另外,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可以输出图片影像信息,能加强学生对讲述问题的感性认知,教师通过互联网寻找公安实战中的最新信息和公安研究的最新成果带入学习中。

2.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素质分不开。因此公安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应该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集团性、智慧性、科技性犯罪案例和公安研发最新成果编入教材中;在课程设置上,压缩公共基础课时间,增加专业课程时间,强调与化学、心理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交叉。加强实践环节,公安高校学习实践环节是必要的;在考核机制上,考核机制应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为出发点,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考核主?w多元化、考核过程多元化、考核内容多元化[4]。例如考核主体可以由学校教师和公安单位共同担任,考核过程由一次性考核转向多次分散性考核,考核内容实践和基础并重,且应全面覆盖,记忆型和思维型题型并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立创新型教师队伍。公安高校要积极的创造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和素质提高的环境。首先,在选拔时,应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选择创新意识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其次,鼓励教师在职学习,专门针对目前犯罪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化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公安网络培训系统,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在职学习[5];再次,建立完善的教师工作考核技术,强化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管,保证教学质量;最后,鼓励教师进行科技研究,加大对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奖励,刺激教师队伍自我完善,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通过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公安高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潜移化教学

公安高等院校要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营造出创新教育的环境。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学术氛围;其次,请各个相关学科的专家进校讲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再次,鼓励创新,营造科研创新分环境。学校应创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鼓励科学研发,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积极鼓励,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出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校营造的创新氛围的潜移默化下,必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7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一、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的关注度和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也逐渐提高了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而传统的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是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听和接受知识。学生获取的是呆板和固有的见解、知识、学习方法和规则,他们增长的只是解决现有的已知问题的能力。可是显然,传统的“维持性”与“固定性”的教学过程和内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因为其主要的目的是应付已知的问题和重复发生过的情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适应发展缓慢平稳的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在时时变化的环境中随机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具备运用知识,创造新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创新运用的能力。广大的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市场营销课堂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面向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岗位一般都是企业,在工作评价和要求中需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判断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突发状况和未知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创造性和灵活应变能力,去改变困局。创新能力在工作中的体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最后,有一个新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应用归根结底还是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注重动手实践,是把构想变为现实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实践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系统和体系,使他们从实践过程中受到激励和启发,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灵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技能的目的。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和认可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给予有力坚定的创新动机。在良好的创新和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发表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展现学生自己的创新才能,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的优秀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高标准,是学校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也应该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予以重视。这对于中职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三、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的课堂教学过程要想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很多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里,其教学的目标一般被制定为:能够牢固掌握相关的营销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学目标,里面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的是应用型人才,并不是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并不是同一种概念,他们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只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已知的常规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都是遵循常规。当这种应用型人才走上职业岗位时,面临不断变化着的工作环境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会表现为应对能力差,手足无措。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营销专业的本质要求创新,唯有创新型学生才能够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变化环境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困难。所以,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应明确地制定为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突破传统的教学目标,改变要求,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一般把教学内容按传统的课程教学的规律进行划分,强调课程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要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忽略了实际的实践操作。这些对于提高工作竞争力是十分不利的。教师要学会按块划分教学内容,灵活变通,注重实际操作,明白和分清各部分知识的作用。比如学习市场营销基础理论时,要注意这部分内容涵盖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及4P策略等内容,也是市场营销经典理论的核心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意味着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重要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构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扎实的理论基本功有助于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十分关键。再比如将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与创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的意识和思维。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等方法,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工作实践的一部分。比如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将学生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将学生带到企业,在企业现场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例如带学生去大型的商业卖场现场观摩学习促销活动和经营方法;还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教学学习。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提高和训练。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口头讲述案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和相关理论进行讲解与佐证。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调研时用速溶咖啡的案例和宝洁公司尿不湿产品的案例来说明调研的作用,用新可口可乐的案例说明科学调研的重要性。还有就是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案例,比如在学习促销策略时将从网上搜集的相关产品或者公司的推广过程打印出来,形成书面材料发给学生阅读,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案例式教学法在案例分析的过程就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也有强烈的暗示作用。最主要和重要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教学方式是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性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实习见习时间进入商业或者企业参与工作。具体表现就是到社会上寻找工作岗位,如超市、饭店等,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其改善经营或者学习其经营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并且在最后结束时,提交总结报告并进行课堂汇报。这项实践活动可能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调研、查阅资料、讨论、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的内容实践,对学生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是一次全面的检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次系统训练,更是增加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通过对课程改革的探索,运用多种方法提高中职学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做出对于教学改革的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改变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差的局面,不能让其意识、思维和技能固化于应试教育模式,教师学校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虽然要重新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难度较大,但是仍然希望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漫漫“路上”依然能够取得了好的效果和改变。

作者:顾雯娟 单位: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付存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学理论,2012,(16):240-242.

[2]邹晓燕.产学研协同视角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5):80-82.

[3]鲁吉,周子伦.学习策略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新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29(6):74-77.

第8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一、对综合与实践课的认识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中设置综合与实践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试图改变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的困境,着重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与实践课是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由老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为基本探究内容,从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小组或班为单位,经历、探究、讨论交流问题的过程,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以问题为载体,进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老师要转变观念,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模式。我国有不少学生能在国际上获得各种竞赛奖,但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说明我们的学生墨守成规,读死书,死读书,缺乏创造精神。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在中、小学开设综合与实践课,给学生一个去发现、创造的平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应用上有个施展的空间。

二、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现状分析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能否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课程?最近,对我校初中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对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学习,89%的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92%的学生认为老师对综合实践课不太重视;对每堂数学综合实践课,83%的学生认为老师都是偶尔参加综合实践课;80%的学生愿意参加社会调查而不愿意做一道数学题。调查结果表明:我们有许多老师对综合实践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却是非常期待综合实践课的学习。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关部门或机构或学校职能部门对各个学科的综合与实践课的计划制定与落实缺乏监督机制,有的是有名无实,或很少纳入议事日程。

原因之二是:几十年来我们的教师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对综合实践的意识淡薄,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综合实践内容中考不考,并且上好这样的课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只注重数与代数式、空间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等知识的教学结果而不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诠释新教材的理念上出现了偏差,仍然继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教学模式。

三、上好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应注意几点

1. 教师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除教材内容、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安全因素等。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老师要适当加以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老师要认真对待,要善始善终。否则就会走过场、流于形式。

2.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要因材施教

七、八年级的学生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如“长方体盒子最短路线问题”。九年级的学生,一般以实地测量、参观调查、课题小论文等为主,如“测量楼房的高度”,“不能达到的河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3.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学生是主角,老师是配角

老师要放手,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活动的全过程,允许学生大胆运筹,策划。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路老师要多鼓励,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将失去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

4. 切实上好综合与实践课,做到善始善终

学生完成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坚决杜绝有始无终,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中互相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实践活动中,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信心。

四、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效果分析

1. 通过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学会自我探究,而且能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的学习能力。在活动课上,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学生能够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设计方案时,思路畅通了、方法灵活了。

第9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对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并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实践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必要条件。实践教学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在大学生从学生逐渐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变化的趋势、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容量加大,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出能够驾驭、引领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依照按学科大类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导思想和“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研训练+创新学习与研究”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按高标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综合性、高素质特点,能在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骨干和领导作用的优秀本科人才。为此,对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管理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已经完成了专业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后,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不仅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管理工作当中,而且其创新意识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根据我国高校的发展和现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本科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要为本科生充分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是从学生到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成长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完成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通过实践教学把这些纯粹的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还要加强思想品德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培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水平 必须实事求是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必须考虑大学软件和硬件条件。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的条件远远超过学校的条件,则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如果方案要求的过于简单,一方面则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使现有条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目标的重要组成。

(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时期应该担负起造就创新人才的任务。从本科阶段开始,除了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注意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其优秀者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储备。在大学的实践教学中,一切活动应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课堂实践子系统 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内容。从会计专业来看,会计案例教学属于会计专业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案例,运用这类真实性较强的材料,诸如取自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资料来训练学生,让其不离开学校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并着手研究,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实验教学内容是指与理论课衔接的各种实验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如每一门理论课程所含的课内课外实验、上机操作等,也包括学生自行设计的综合实验等。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正常的专业课程内就包含有大量的实验性内容,此外,还可以设置单独的实验课程,通过专门的大量的会计实验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非常形象生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易被学生接受,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会计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方法的使用,可使方法介绍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掌握。因而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案例教学,以经典的案例贯穿教学始终,将方法的讲解与应用,通过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在创新性上迈出一大步。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搜集较好的案例,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可以来自会计工作实践,也可以是教师本人已经完成的或正在研究的课题。根据会计课程中要讲授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和数据,通过案例来模拟再现会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可以选用的案例也越来越丰富,例如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就是非常好的案例资料,选取这样的案例资料,不仅真实,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搜集较好的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阅读、思考、分析、判断。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会计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会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理论方法变得十分具体,在模拟实验中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指对所学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须紧扣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以较快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高校会计专业在各学期都开设会计基础课和专业课,如《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对涉及到有关章节的重点内容可事先编制好相应的实验资料,等任

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会计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这样学生可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抽象费解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分析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和理解。

(二)社会实践子系统,为使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会计模拟实验的环境中进行,真正用于实践,可以利用和实习基地签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校外实习。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全学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社会调查可采用自行组织的调查、承担委托的调查,参与政府组织的调查,参与本单位调查咨询实体组织的调查等形式。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形式达到对事物的实质性认识。会计专业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专业,因此客观上会计专业的社会调查具备先天的优势条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以及证券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专业可以把社会调查的目标定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及时。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优秀群体,因此是会计专业的极佳调查对象。建立进行校外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使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环境中进行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模拟实验过程,真正用于实践,可以通过利用和实习基地签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校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学生一方面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拿到实践中去运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发现所学专业知识的不足,有利于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也有利于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三)认识与毕业实习子系统 认识实习一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要求和工作及研究领域建立起基本概念,确立学习目标;二是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知识完成设计要求,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毕业实习子系统是每个专业都必须进行的专业研究阶段的实习过程。这部分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性质和实践过程。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次总结,通过这次总结后,应该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毕业实习是大学生从大学学习阶段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衔接点,在这个衔接点上,大学生应该较好地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衔接和转折。此外,高校还要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做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毕业论文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选题、开题、指导与成绩评定等环节一定要严格要求,使学生真正能将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三、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树立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面对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重大转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客观现实,社会各个领域对诸如财会等专业的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内涵、需求层次、规格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上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评价标准、衡量标准、使用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同样深刻的变化,致使管理类人才培育模式和实现路径也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变化,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突出特色人才培养,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当体现特色,重点大学要突出理论特色,一般院校要突出应用性特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学生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剖析现实经济现象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在基础性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知识准备,加大数理课程和计量课程训练,强化学生在构造经济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训练,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相关资源建设,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成效如何,还与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教材、指导教师与管理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资源密切相关。目前,有关财会专业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高校应该多作一些探索、研究和尝试。一是丰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体系;二是开展符合经管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指导教材的修改、编写与积累;三是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均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财会专业从理论层次上应该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这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完成从专业入门、系统专业学习到高层次专业理论学习的专业学习过程,从专业内容上讲应该有一定的覆盖面,除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纯粹的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完备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结构方面,不仅要有理论部分,还要有相应配套的实践部分,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此外,财会专业应该从制度上保证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和进修,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是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专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高等学校要适应并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高校经济类专业要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着力加强诸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发展和扶持新兴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部署,树立前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其中,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高校财会专业等管理类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还必须适应我国人才就业市场变化的趋势,要根据新时期新环境下职业岗位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及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类型结构,增强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活力。会计专业是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的学科,因此,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适时开设证券评价等交叉性学科专业,提高会计专业的应用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