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学校;提倡;草根化;教育科研
1.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草根化
开展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必然需要投身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然而,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理论研究和学校教育实践主体的二元背离在现实中却是屡见不鲜。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一谈到教育科研就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认为这是专家、教授的“专利”,从而游离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之外;而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专家、学者,他们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不能够完全理解现实课堂教学的原始状态,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研究的肤浅化、形式化,从而出现一些教育科研理念高高在上,而实际操作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新课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草根化、大众化应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教书匠”,同时还要加入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中去,成为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参与者”,要培养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活动自己的“土专家”,真正实现学校“常态化”教育实践和“草根化”教育科研的结合。
2.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目的的草根化
我们经常听到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些声音:“搞教育科研是专家、教授的事情”,“我们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写论文有什么用?”,“写论文就是东抄西抄,拼拼凑凑”,“反正评不上奖,还是不要写了……”等等。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疏于教育科研的理由大多是:平时课堂教学、管理学生任务重或不会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其实,参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并不在于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问题。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了积累评优选先、评聘职称和定岗定薪的考核条件,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东拼西凑、抄袭或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写作目的无异于杀鸡取卵,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有效开展是万万要不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课堂给自己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农村中小学教师肩负启迪学生智慧,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每天从事着关系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也为了赢得同行的尊重,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让我们尽快走上农村学校教育科研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吧!
3.农村学校教育科研选题的草根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开展农村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来说,好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成功的基础,可见,课题的选择是参加教育科研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课题是指教师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的切入点或话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通常一拿起笔就两眼发直、头脑变大,不知如何下手,殊不知,鲜活的话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一节节生动的课堂,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偶发的、情境的、特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学研究的对象,同样也具有深刻价值的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独特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教学理论或模式,其鲜活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草根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在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把握和判断以及独具匠心的解决策略和教学智慧,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从自己熟悉的课堂教学、课余活动出发,以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定会找到好的课题。当然,也可以阅读有些教育杂志中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育随笔”、“点点新意”、“案例评析” 等话题,这类文章不仅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与我们身边课堂教学实际比较贴近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些本身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
4.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方法的草根化
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一谈到教育科研,就以为是撰写学术论文,其实,学术论文只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中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方法多种多样,特点也是各有千秋,掌握起来有难有易。教师在教育科研的教学研究活动可以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样式: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等等,都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方法。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时写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会不自觉地向专业研究者看齐,想方设法地引用大量的理论文献,似乎只有和精深的理论携手,才能彰显出教育科研中教学研究的力度和分量。殊不知,我们忽略了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训练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可以短小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来,不必有抽象的思维、刻板的叙述结构、严整的论点论据、深厚的专业术语,只要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师用心的去教,多动笔,多思考,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实记录平时的教学实践和训练活动中的点滴心得,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新颖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教学研究也恰恰是专家学者所难为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沟通;教学策略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是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纵观传统语文课堂中,大多情况下是教师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全盘接收,没有民主,没有质疑,自然无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立足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开辟思维创新的沟通渠道,从而抵达情感共鸣的沟通境界。
一、营造沟通环境,点石成金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着“一切为了分数”的现象,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命令至上”,学生“惟命是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成长,这种状态下的教学给师生之间的沟通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为此,提高语文课堂沟通的有效性,必须从环境入手,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沟通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中自主探索,点石成金。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动物爱心志愿者,想赠给森林公园一幅对联,希望唤醒人们保护动植物的意识,你觉得怎样写更合适呢?
(写对联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课堂一度陷入沉闷气氛中)
师:平时大家再报刊、电视上没有见过类似的广告吗?
(听到“广告”一词,学生顿时来了精神)
生1:我知道,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师:看来读报纸好处多啊!你看,这不用上了吗?
生2:我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生3:我还在街道的墙上看到过,“留住千万树,造福子孙后代”。
……
(一发不可收,孩子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师:看来我们都是善于观察、积累的好孩子!那么,你能根据这些“仿造”一幅对联吗?
(“仿造”,太有趣了,学生的顿时津津有味思考起来)
生4:个个争当造林先锋,人人都是护林园丁。
师:真棒!还讲究了“对仗”和“比喻”的运用。
生5:昨日棵棵树,今日暖暖情。
……
(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充满童真童趣的对联写满了黑板)
和谐的环境为沟通奠定了基础。审视这个教学案例,由最开始孩子们无话可说,到最后妙语连珠,是宽松和谐的沟通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动力,真正的实现了沟通无界限。
二、提高沟通艺术,点化心灵
语文课堂的有效沟通是指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努力,实现互相理解、彼此认同的教学行为。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辟沟通渠道,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以沟通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点化心灵。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渗透了“不甘于做幼者”的信念,也饱含“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这样引导。
师:当家人把雨衣递给“我”的时候,不知同学们头脑里有没有涌现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画面?
生1: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把肉夹到我的碗里。
生2:走在路上,爸爸总会不自觉的让我走在他的右手边。
……
师:看来我们都是大孩子了,能够体会出生活中父母家人对我们点滴的呵护和关爱。那么,你有没有像文中的“我”把雨衣披在蔷薇花上的体验呢?
(也许真的缺乏这样的体验,孩子们一时语塞。)
师:一份爱如果传递出去会变成两份,甚至更多。从文中“我”将这份爱传递给蔷薇中,聪明的你读懂了些什么呢?
生3: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关爱,也要把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生4:我觉得爱不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还可以像文中的“我”一样,传递给蔷薇花,而蔷薇花会开出更鲜艳的花朵将爱传递给更多人。
(课堂上响起了欢快的掌声。)
师:有一个敏感的心,花儿在你眼中都有了灵性。
语文教育家周一贯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在这个教学案例里,教师以耐心的倾听给学生以精神的鼓励,以言语的引起给学生的情感共鸣,师生一道享受情感的熏陶,收获思想的启迪和无穷的乐趣。
三、开辟沟通渠道,点亮课堂
由于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性,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填补,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沟通境界。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课教学中,教师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人物内心的情感。
师:当第二年杏花开了,小男孩去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心情?而竺爷爷听到后又是怎样的表现?文中刻画的太简单了,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中对话填一些词语?
(学生先是小声讨论,很快填好了词语。)
生1:我在“竺爷爷”前边填了“小男孩兴奋的跑进来”。
师:为什么要用“兴奋”呢?
生1:因为小男孩儿等了一年,终于等到第一朵杏花开了,既高兴又急切的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
生2:我在“是第一朵吗?”前边填了“半信半疑”。
师: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用意呢?
生2:因为竺爷爷想一年时间过去了,小男孩儿怎么会记得那么久远的事情呢?
生3:我也填的“半信半疑”,但我认为竺爷爷习惯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他想再确认一次。
师:真好!那就让我们带着第一朵花开的欣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再把这部分美美的读一遍。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的留白不是思维的放空,而是沟通的开始。通过填充词语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中,而课堂的生命得以点燃。
总之,语文课堂的有效沟通是知识的交互,是情感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读透教材,读懂学生,抓住沟通契机,营造沟通环境,开辟沟通渠道,让沟通无极限,让智慧尽飞扬。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中学,98年调到**小学,99年到**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2000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2002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2002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几年来,白云路小学不断研究探索,形成了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突出重点、培研结合、不断创新、步步推进、整体优化的研训模式,努力做到科研、教研、培训三结合,把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以研带训、以训促研,落实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研究――直击教育小问题
面对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冲击与蜕变,教师该如何沉着应对?这些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教师最熟悉的是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最终要在教学中落实。那么,朴素的教学案例研究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顾泠沅)。我们要求教师或针对自己的困惑,或捕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鲜活的教学故事,将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记录下来,加上积极的反思和感悟,形成教学案例,用实践诠释理论,从而提升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让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怎样做案例研究?我们的观点是:从教育细小环节入手,直击教育小问题,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敏于行动!经过校本培训,老师们已掌握了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
1.关注自身的教学需要与困惑,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案例研究如果不关注真实的课堂教学需要与困惑,那就纯粹属于“开发”,即使很精彩,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教学中的真实困惑才是案例研究的切入点。上课时,我们的老师总是带着问题在思考:哪些课堂教学中问题值得我关注?哪些问题比较棘手?应该选择哪一课尝试解决问题?听课的时候,每个人更是带着问题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或者是教师的启发点拨行为等。
2.在研究状态下实施教学过程,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课堂就是案例研究的场所,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活的教学案例。教学中,老师们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特别是关注与众不同的声音、行为以及思维方式。对课堂的精彩之处、闪光点或缺憾的地方进行敏锐的洞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而且用心去体验,从身边或亲历的平凡、平淡的事例中捕捉到新奇,然后加以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3.在教学情境中即兴反思,及时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要做到预设和生成相融合,既关注自己预设的教学程序,又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成的真实情况,还要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体验与智慧生成的课堂,亦即“教中思,思中教”。
通过易于接受、易于操作、卓有实效的“问题――反思――策略――实践――新问题――再反思――新策略――再实践”的小问题式案例研究,解决了很多教育教学问题。我们还将老师们的案例研究进行收集、进行评点,找出应对策略,并进行系统整理,积累成策略库,供教师们共享,有效引领了教师的发展。
二、课堂反思――关注教育的细小环节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反思使教师教然后知困,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校本研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每一位实验者在积极参与的同时,更要沉淀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在校内实行了“反思――问题――研讨――实践”的系列活动,让老师们体验到“逆着河流行驶可以发现源头,顺着河流漂泊可以找到大海”的欣慰,我们的模式是:
1.每日一反思。提倡大家以教学日记和教后记的方式,反思自己一天教学的得与失。要求老师们的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通过反思,老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还养成了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了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2.每周一交流。在每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内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解决的方案,再通过组内教师的合作讨论,集小组成员之智慧,使反思者的反思更深刻,解决问题的方法更科学。这对小组其他成员来说,也是一个自己学习、交流、互动、成长、共同提高的平台。
3.每月一评比。每月学校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全校教师的反思进行集中评比和展示,优秀的还要向县教科室及上级有关刊物予以推荐。“一日不思,顿感空虚”是许多教师反思后的感言,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学反思在教师中已逐渐形成习惯。
三、课题研究――扎根实践,直面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多年来,学校一直以“立足实际,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塑造品牌”为原则,坚持科研兴校的战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感受到,学校教育科研却逐渐步入了困境。虽然有很多老师参与了各级各类培训和校本研修活动,我们常见的却是:教师们争论思辩滔滔不绝,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里却依旧我行我素、言行不一;虽然学校支持教师进行常规的学校课题研究,但是由于研究在操作上过于追求科学性,程序复杂,对教师个体存在很大的难度。为此,我们提出并实践了“教师小课题研究”,力图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利于教师完善自我。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东莱中学,98年调到庆东小学,99年到东莱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张家港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XX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XX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XX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XX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 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XX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XX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
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0*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0引言
本文所指的模块案例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围绕一个教育主题设计与总结出来的系列性教学实例。“做中学”科学教育主题模块案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科学知识起点水平等,结合“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选取接近学生生活的科学教育主题,开发成的主题模块教学案例。
宝山区在2005年加入了上海市“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试点与推广的行列。几年来,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的引领与市科协的指导下,一直积极探索适合本区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发展之路,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总觉上不了一定的高度。2009年,在深度反思与透析项目组运转情况后,我们发现“项目组教师学科出身多样化;科学知识结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教学内容开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合理解决及课题研究等教学创造力”是使宝山区 “做中学”科学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为此,我们希望以“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块案例开发为途径,丰富科学教育专业知识、夯实 “做中学”科教理念、激发教师教学创造力,同时也在区域内积累与共享教学资源。
1模块案例开发的目标
给教师搭建一个专业发展的推动平台,合作舞台、与学习梯台。即通过模块案例开发激发与培养教师 “发现与挖掘生活化教育主题、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环节、随机应变的课堂管理艺术与精深的课题研究”等教学创造力。
2模块案例开发的内容
依据国家制定的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育要求,遴选幼儿园中、大班与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现象、物品等蕴涵科技因素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结合“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开发成一个个能培养学生有关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方法与科学思维的原创模块教学案例(内含主题介绍、教学活动内容、实验材料、学生前测卷、后测卷、学习任务单、实验记录单、形成性评价、相关课件等)。
3 模块案例开发的要求
3.1 教学内容方面
(1)一份模块案例应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且有相应的系列课时组成部分。
(2)模块案例的主题要符合相应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近学生生活。
3.2 教学活动设计方面
(1)引入科学探究过程时注重了解学生已有的想法,即前概念,搭建的“脚手架”能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
(2)安排足够的实验环节,观察和讨论的机会,以逐步加深学生对核心的科学概念的理解。
(3)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和使用推理模型
(4)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记录方式。
3.3 对教学过程的支持方面
(1)给教师提供明晰和足够的背景信息、相关课件及实验材料等。
(2)有明晰和足够的支持教学各个环节的指导内容,包括教师的关键问语。
(3)对有关的安全和卫生问题能提出预警。
3.4 课程的扩展方面
(1)为学生进一步扩展探究和阅读提供资源(书籍名单、参考资料、网站等)
(2)为学生提供和语文、数学、艺术等其他课程相联系的机会。
4模块案例开发的准备
4.1 开展教师培训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案例学习、实验室参观、示范课录像观摩与评课等),一方面让老师们进一步加深对“做中学”的理解、感悟,熟悉“做中学”模块案例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让教师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评价,获得真实和灵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工作激情,实现自我提高。
4.2 给教师提供在开发过程中需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1)案例主题:怎样发现适合孩子探究的科学教育主题?
(2)教学目的:希望孩子们从这个主题的科学体验中获得什么?
(3)科学活动:孩子们在学习时适合做哪些活动?
(4)科学概念:这次科学体验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5)操作技巧:孩子们将应用哪些操作技巧?
(6)材料:将需要哪些材料来组织这个活动?
(7)建立联系:怎样将该活动同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联系起来?怎样将它同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8)教师作用:做些什么来辅导学生的这次科学经历?
(9)课堂总结:怎样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把整节课贯穿在一起?
(10)课后评估:怎样知道学生学到了些什么?
5模块案例开发的步骤
5.1 讨论
探讨并确立计划开发的模块案例的主题及课时设置与内容安排,咨询相关学科专家关科学知识点的精准度。
5.2 设计
讨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安排与分配编写任务。咨询相关专家主题模块的教学点与实验点,通过交流、讨论、修改、整合,完成第一稿的方案设计。
5.3 实践
配备实验材料,完成第一轮的试点教学,并组织组内教师共同评课,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
5.4 修改
修改案例,进行第二、第三轮的试点教学,交流、讨论、再修改等。
5.5 分享
整理多次实践修改后的模块案例,与其他教师分享,并收集其他教师的教学反馈,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及下阶段的课堂实践、模块案例开发提供支持。
6教师在模块案例开发中教学创造力的体现
6.1 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案例
通过实践,教师亲身体会开发出一个原创的经得起推敲的模块案例的基本环节和步骤:确定主题——预设活动方案——付诸实践——反思和调整——再实践(多次)——整理成案例;感受到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的趣味性与成就感。两年来经过大家的合作努力,开发出了《纸》、《水》、《走近叶子》、《万花筒》、《玩具车动起来》、《我们周围的材料》等六个“做中学”主题模块案例。
虽然这些主题模块教学案例还不够精细、不够完善,还需进一步实践、讨论、修改,但教师们已逐步进入了关注学生生活、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探究活动的模块案例开发、推广、积累的良性轨道中。
6.2 能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课是“做中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是模块案例的实践平台。在模块案例的开发与实践中,我们对案例开发者即上课教师要求:课要充分体现“做中学”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改进提问方法、创新引导策略,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对听课教师要求:听课时要深层思考;评课时要解剖到深处,消化优点,针对不足的地方要找出病因,开出药方。如好在哪个环节?不足在什么地方?如果是你会怎么组织?怎么引导?怎么提问?理由是什么?等等。
如虎林路小学陈颖老师执教的《水》模块案例《谁不见了?》一课中,通过上课与评课使老师们就 “做中学”课中如何真正做到以幼儿的能力培养为宗旨,给予幼儿充足的科学探索时间并及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思路、提问方法等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通过模块案例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不仅开发了执教教师的潜能,更汇聚出了所有参与设计、听课、评课教师们的智慧。我们从课的质量提升中看到了老师的创造与改变。
6.3 能创造性地实施课题研究
“做中学”模块案例设计与课堂实践这两个开发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归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申报与系统有效地研究。2010年教师们申报了18个课题,有从解决“做中学”课中生成性问题方面进行研究的课题、也有如何把握学生前概念,提升“做中学”科学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等。在模块案例开发过程中教师们带着课题听课、积累教学实例;带着课题讨论,寻求解决方法;带着课题上课,验证实施效果;带着课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在2009、2010年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论坛中宝山区“做中学”项目组教师论文累计获市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成绩名列全市各试点区前列。
7实践后的反思
组织教师进行“做中学”模块案例的开发就如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一样,期间会有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出现。如提炼出了主题模块中的科学概念却设计不出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觉得很完美的一个教学环节到课堂教学中却实施不下去了、费了很多心思设计好的案例却遭到了组内教师的批判与质疑------所以想要通过模块案例的开发最大化地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关键要保证教师参与模块案例开发的积极性,不要因失败因困难而气馁,要推动教师迎难而上,不断开拓与创新。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需保持的是:
(1)一个模块案例的开发必须通过一个开发团队共同完成,既能迸发出集体的创造智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案例的质量。
(2)在实践中给予教师必要的支持,如邀请相关学科专家诊断概念准确性,当大家意见分歧时请“做中学”科学教育专家进行必要的分析引导。
需改进的是:
(1)把模块案例开发设为一个项目,使教师有项目归属感与责任感。
(2)建立网络案例资源库,把教师的开发成果更大化的共享,也利于教师接收到更多的意见建议。
“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为了实现理想的教育,就要努力造就理想的教师”,而教师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它是润物细无声,慢慢开花、慢慢结果的。通过宝山区“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块案例开发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模块案例开发是帮助教师更深的领悟科学教育的魅力,更好的提升教学创造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美] Gary R .Morrison 等. 严玉萍译.设计有效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美] Robert A .Williams等. 朴玉译.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课堂教学内容要紧贴生活实践,使学生感到轻松平等、时刻具有探索发现的动力,自然接受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塑造属于心理智力范畴,是在内心潜移默化进行的隐性活动,有必要借助外在的显性活动或动作技能加以诱导。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再创造书本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范围。例如,“155-55=155-60+5”,学生对减60加5理解困难,可以打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比喻:爸爸带了155元去商店买了一瓶55元的蜂蜜,他付给营业员六十元(用155减去60),营业员找零五元(加5)。因此多减去的5应重新累加。原本抽象的计算过程有了实例支撑,方便学生理解掌握,也升华为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一)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新的自由创新不能局限在课堂范围内,施行固步自封的活动,一味强调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墨守成规。人只有置身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具有创新的动力。人类社会的任何发明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得益于大量的实践。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给他们足够的创新时间。如果将教学环节变成教师的单向传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此类填鸭式教学方式表面上效率很高,但教出的学生往往只是一台台考试机器,毫无创新可言。封闭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牢牢固定在既定教学轨道内,课堂教学退化成简单的教案重现,丝毫没有自主创新的机会。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带来智慧心灵的启迪,这需要一个高度自由、开放性的教学空间,以便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对书本知识的二次加工和再创造。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是学习氛围中最重要的环节,“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和睦,让学生敢做、敢想、敢说,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在上课前就要给学生讲明:人人都有机会发言,不在于对错,关键是是否敢想;对学生上交的作业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自评、他评、互评,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真知。举一个教学案例:在计算“8+8+8+4”时,有如下算法:(1)8+8+8+4=4×7(或7×4);(2)8+8+8+4=16+8+4;(3)8+8+8+4=8×4-4;(4)8+8+8+4=8×3+4。首先让同学分析四种算法各自的特点和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较为简便。这样的教学从一开始便会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学生藉由交流收获了多种反馈信息,他们幼小的心灵自此萌发出创新的萌芽。再者,在批改作业时,既要留意学生解法的正确与否,更要善于发现新的解题思路,配以精妙评语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启发学生再接再厉、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