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

第1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发展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药膳研究培训机构、药膳餐厅纷纷建立,部分医院、康复中心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药膳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其应用价值也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本文就药膳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予以探讨。

1 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药膳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药膳也不例外。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所以,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和烹饪理论的指导,药膳的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目前,有关药膳食疗的专著较多,但大多偏重于介绍药膳食品的加工制作技艺而疏于药膳配伍组方理论的探讨,即便是有所论述也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难以适应药膳教育和普及工作的需要,更无法满足药膳学科全面发展的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很少。在中医界,药膳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应用技艺,中医理论或临床学者一般只是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因为对药膳感兴趣而间或有所涉猎,专门投入精力研究药膳理论的并不多见。由于投入不足、人员分散等诸多原因,使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理论不能得以深入发展,药膳学至今未能形成独立发展的态势。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药膳理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药膳研究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2 提倡学科分化,培养专门人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为世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药食同源,药膳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的专门学科,是中医学和烹饪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孕育的产物。药膳学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

药膳学的渊源和特点决定了药膳学科的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诣,又具备烹饪学、饮食营养学的专门知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膳学作为选修课,其教学目的仅仅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主要讲授药膳理论,对药膳操作技能少有涉及。烹饪专业的学生一般只是学习某些药膳的制作技艺,对药膳配方理论几乎全然不知。所以,培养兼具相关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是促进药膳学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药膳学必须脱离中医学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应该创造条件促进学科的分化和独立发展。

3 整理存世文献,挖掘有效配方

药膳具有药食结合、养疗一体、风味独特、疗效确切等特点。应用药膳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利用药物和食物的性能、功效,来调整身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以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提高药膳疗效是促进药膳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食疗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难以计数的药膳食疗配方,这是药膳学发展的不竭源泉。现在大量的药膳学书籍主要是整理、转载和引用历代医家的药膳方剂,其中不乏盲目传抄者。为了提高药膳的疗效,体现其实用价值,当务之急是系统整理古代药膳文献。首先要分类汇集药膳方剂,从专业的角度筛选有代表性的养生治疗方剂;之后要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将筛选的处方进行观察,从中挖掘出疗效确定、适合推广的有效配方。否则,药膳只能沦为豪华宴席上的点缀或成为民众的心理安慰,并最终失去生命活力。

4 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认识

药膳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无伤害性保健治疗措施,从而使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及各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人们对中医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对中医理论的认知越来越困难。所以,人们虽然有利用药膳防治疾病、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但在运用药膳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误补、蛮补造成的悲剧也不鲜见。目前药膳普及工作尚属空白,专业人才极其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对药膳要么缺乏了解,要么虽然有所了解却不能正确合理地加以运用。

所以,民众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药膳常识,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药膳师对其饮食生活予以督导,通过一日三餐改善体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认识。应该用科普书籍、音像制品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授药膳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具体使用方法。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民众广泛参与药膳实践活动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

5 规范药膳市场,进行资质认证

经济的发展将药膳推向市场,但现在的药膳市场并不规范。由于利益的驱使,药膳受到很多餐饮业的追捧,很多餐饮从业人员在不具备起码的中医常识的情况下从事药膳制作工作,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制作几个所谓的药膳菜品。

在配伍完善的药膳食疗方中,要求其中的各种原料在寒热性质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归经选药要准确,功效主治要协同,使成品的整体作用远优于每一种原料作用的总和,以取其最佳疗效。若搭配不当,轻则药力尽消,甚则伤害机体。所以,规范配伍、合理应用是药膳实践的基本要求,否则,不仅不能发挥药膳的优势,反而使人们对药膳的作用产生怀疑、甚至形成抵触情绪。

药膳市场的混乱是阻碍药膳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对药膳餐厅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资质认证才能上岗,这是药膳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6 开展市场研究,开发药膳产品

药膳食品不独为国内民众所习用,而且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由于食疗药膳食品不但能防病治病,有利于人体健康,并能丰富人民生活,使饮食品种增加新的内容,所以广大民众对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均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药膳食品的制作加工应该突破传统的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步入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行列。传统的药膳食品可以通过创新剂型、改进加工方法、合理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等方式适应社会需求。

第2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1―2004年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并且差额趋于扩大;而进口金额却低于一般贸易进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直到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53.1%。此后进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到2004年,已是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的3.5倍。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2003年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节节攀升。2003年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322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9.6%。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也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3、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2002年仅广东省就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2.5%;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达371.5亿美元,增速高达48.3%。上海、山东、福建3个省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也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西部10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在2004年我国地方累积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额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六省、市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特征,是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反映。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从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占全国总出口的51.9%,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对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75.4%,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4.8%,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70.3%o。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1996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一枝独秀,成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参见图1)。这一现象与我国高技术企业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技术企业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最主要发展动力,并且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参见图2)。2002年和2003年,我国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677.07亿美元和1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89.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556.58亿美元和942.7%,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中分别为82.2%和85.5%。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源泉。

2004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参见图3)。进口、出口分别突破千亿美元,在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7.6%和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与上年相比,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都很快,超过40%。尤其是私营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7.6%,分别高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个和23个百分点,在各类企业中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起点,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等,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产业,扩大出口。经过20多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国内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并逐渐取代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贸易方式逐步向一般贸易转变。因此,这一类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并最终为我国本土企业一般贸易所取代。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衡,将遏制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并且,当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仍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加工贸易发展与吸引外商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据贾曼丽(2003)对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以及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三者之间进行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着加工贸易方向转变,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一般贸易比重的下

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资企业的投资转向加工贸易造成的。外资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并且外商投资企业的国别来源和性质进一步高级化。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塑造阶段,外资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外资高技术企业在我国从事高技术产品加工组装业务为主,离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还有差距。如何利用外资高技术企业加工贸易升级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塑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论上说应该不断的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如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较多同类型加工经济国家,使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处于供给过量状态,价格不断下跌,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其二,外资支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外资控制加工贸易的“两头”,因此,其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转移定价等方式,控制了生产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根据近些年的加工贸易统计数据,我国无论是加工贸易比重,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现出强化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不加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量进口相关的原料,影响了我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

(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虽然目前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过大,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标准化,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小,出口增长乏力。同时,来自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使我国这类加工贸易发展空间狭小。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等均未能实现国内生产替代。因此,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出口导向性,造成我国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对世界经济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加深了这些产业的不稳定性。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5%①,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磨擦的重要原因。按照原产地规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加工贸易中大量的进口部件被计人到我国出口额,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磨擦。近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基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另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也制约传统产业发展。随着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发达国家积极将新技术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产业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五)加工贸易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我国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为我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主要依靠的是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从制造业各个部门的产值规模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集中在服装、电子通讯设备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我国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低效的国有企业,属于一般贸易。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慢,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由此可见,两种政策的偏差导致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关联脱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我国产业升级潜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涵义: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的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开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贸易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

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这实质上是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最后,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用发展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配套合作,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对跨国投资综合吸引力;随之,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任务:(1)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2)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延伸,重点培育研发、设计产业和仓储、物流业;(3)加工贸易的适度重型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精细石化产业;(4)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平衡沿海和内陆间的加工贸易转移,为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业聚集平台;(5)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从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商(ODM)、原创品牌制造商(OBM)方式升级;(6)加工贸易服务支持体系优化,探索促进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支持性政策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包括技术研发在内的服务能力。当然,我们要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一)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中间品采购率低是加工贸易本地化率低的表现,其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品关税政策和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这是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

(1)改变我国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将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到中间投入品,对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同样实行退税。提高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推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的政策,对来料加工使用国产料件的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现阶段,这一措施不可能全面实施,但可以选择出口加工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分类中资信较高的企业试行。如有关部门可对资信好的A类加工贸易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定货合同采取免审,而对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的定货合同及国内企业供货采取严格地审查、登记和监管,也可配合现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对加工贸易进口国产料件进行监管。这样可以鼓励国内产业为这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做配套生产,这种溢出效应影响更深远、范围更广。

(2)对我国中间品产业企业的自身改造,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国内中间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国内中间品,可能会造成整个产品出现不配套,或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加工贸易时,选择进口中间产品,而不愿从我国采购中间产品。一方面,国家应发挥在标准方面信息优势,收集国外跨国公司生产过程中产品工序、规格等方面的标准,引导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向着国际标准的角度转变,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利用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促进中间产品生产者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如对技改所需要的设备、资本品可以允许加速折旧、以及允许预提R&D准备金等鼓励措施。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我国现行外资政策更多鼓励外资进入下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资政策应适当调整。制定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在我国,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我国配套企业的进入,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我国中间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赖于加工链在我国境内的延伸,而深加工结转是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的结转,即办理转关深加工的转出企业,凭借外经贸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所在地海关部门提出申请;转入企业凭借《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转入地海关办理审批手续。这种手册对手册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加工贸易情况。但不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结转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保持料件结转关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关区,那么这些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价格、数量、供货期限等都必须协调一致,其中一本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内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手册的执行,造成转入企业的一本手册难以对接转出企业多本手册的矛盾。并且,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后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此外,国家对加工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对某些敏感商品实行“不允许转厂”政策,并且对企业“转厂”所需购汇、付汇、退税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客观上为顺利“转厂”设置了障碍,降低了结转效率,不利于产品增值率的提高。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管理操作办法,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通过电脑联网查询等方式及时调配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适当放松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政策,调整前提是规范良好的深加工结转秩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约束违规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

(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

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二是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引入我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理解,应当建立在我国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基础上,应当在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上体现出对中西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对待。

(1)利用加工贸易,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政策的引导,实行政策倾斜,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以后发优势积极吸引投资,拓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为西部地区的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

(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经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阶段,沿海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对最终产品已经具有进口替代能力,应引导其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变。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1)对应上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采取灵活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在不同区域上的功能转型。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增量“封闭式”管理为主,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商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而在沿海地区,我们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并重,并逐步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发挥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保税工厂、保税集团的“点到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

(2)灵活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要求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的锲机,使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逐步取消区外加工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自动移入区内。在出口加工区内,把以合同为监管单元改为以生产企业为监管单元,实现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封闭管理区域的监管。第二,在沿海地区,根据当地企业经济实力与基础,大力推动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实行“备料管理,分段备案,自动结转,滚动核销,联网核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进出动进行一体化监管,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以虚拟合同为主的监管模式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运营要求的矛盾。第三,推广对企业生产周期量和进出口总量施行总体控制的“大手册”监管模式。为解决企业手册办理周期长影响出货、单耗难以事先确定,造成合同变更频繁以及手册之间串料和串手册进出口货物的弊病,“大手册”管理在企业提供经海关认可的担保或双方签订责任协议书的基础上,改革以合同为单元进行审批、备案和核销的管理,实行以企业为单元、按时间段对进出口总量进行备案和核销的管理。第四,健全税收保障机制。保证金台账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加工贸易税收保障措施。目前,对A类企业和非限制类商品而言,空转的台账形同虚设;对B类企业只收取相当于税款50%的保证金;对C类企业虽然征收相当于全额税款的保证金,但这类企业为数极少。因此,从实际运作上看,银行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工贸易税收风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对流于形式且增加加工贸易企业手续负担的“空转”做法取消,对实行“实转”的企业和限制类行业制定细化标准,科学分类;二是健全动态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档案数据库、单耗库、风险分析监控系统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分析平台,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信誉等级高的加工贸易企业收取较低的税款保证金,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征收较高直至全额税款保证金,增加守法收益,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体现出守法便利的原则。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深圳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了转型升级,以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外方以技术和国际市场包销人股,占34%的股权,从事硬盘磁头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外方负责提供和开发磁头的国际先进技术,并承担全部外销的事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发科技公司的中方人员逐步渗透到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领域,在国际技术市场和销售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进而着手成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目前,在磁头技术开发领域已完全不受外方控制,雇用一批国外高技术人才从事研发工作,并且产品开通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说明,利用加工贸易作为进入高技术行业生产起点,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国际销售渠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加快自身技术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完成向一般贸易过渡①。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服务行业延伸给予大力支持。我国国内仓储费用相对较低,许多国外采购商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将产品运到保税仓库即可,然后按需要进行运输。但我国政策规定,只有离境出口的产品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到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因此,应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提供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应将国内企业运送到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具备申请出口退税的资格,予以办理出口退税。在保税区实行鼓励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的政策,按与保税区外其他企业同等条件,授予保税区内企业外贸经营权。

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考虑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为其境内外公司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研究开发等经营,其赢利给予减免税政策,在人员出入境及资金流通自由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扶持性政策,使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经主管部门认定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全部进入成本,抵扣当年度应纳税的所得税等。

5、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空间

第3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施工管理;土建施工;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建筑业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与各行各业的竞争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做出了表率。土建施工是建筑的关键,也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强对土建施工的管理。 加强施工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能够减少材料因不善使用而导致的浪费,节约成本;能够形成个工种之间的默契配合,保持各方面的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按时保质完成建设工程。 综上所述,企业加强土建施工管理工作,是树立公司良好形象,确立公司信誉,保证公司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基本渠道。

1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土建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是基于某一项土建工程的投资可行性、工程设计、施工、竣工过程对于整个项目全程的管理,把握项目当中设计的管理过程,实现整个土建工程的优化管理。土建施工管理能够整体把握施工进度,做到整体施工优化,使得整个项目质量以及相应监管过程更加系统化[1]。

2 优化土建施工中施工管理流程措施

土建施工中的施工管理流程,主要涉及到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以及材料工具管理等相关管理内容,想要优化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种方法的实施:

2.1提升安全管理技术组织措施

安全管理是整个施工管理流程当中重要部分,保证土建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做到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施工过程由项目经理专人负责。将安全施工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做到安全施工同时,重视施工进程。将每一个安全责任明确个人,实现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性整体提升。同时加强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安全教育是保证安全管理的关键,土建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掌握施工过程中安全操作基本要领。安全检查是安全工作开展的关键内容,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重视安全信息整合,避免安全问题的产生。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事务进行监督,实现发展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安全管理的有效实行。

2.2提升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现场文明施工,是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施工过程中现场文明施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合理布局,建筑材料以及机具等相关物品按照规划图进行放置,将众多材料堆放至指定地点,并整齐放置,做到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第二,对于施工现场实现绿化,并做到及时浇水,防止灰尘污染;第三,建筑工地周围设置围墙,同时在大门两侧注明施工单位,保证整洁醒目,脚手架以及阻燃网需要牢固围扎;第四,将建筑施工地区明确规划,将办公区与生活区明确区分,实现有序管理。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做到分类处理,并及时清运;第五,控制建筑施工现场的噪音污染,避免夜间施工,做到管理过程与现代化施工要求相一致[2]。

2.3实现材料工具有效管理措施

在整个项目施工当中,施工管理流程涉及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建筑施工过程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提升材料与工具管理措施,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能够为现场的材料管理做好基础准备,为材料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主要应该了解材料的供应部门,与供应部门签订合同,做好平面布置规划;第二,施工过程中组织管理工作,是整个材料管理的关键内容。施工过程对物料管理,应该重视合理安排物料进场,做好材料验收工作,并且旅行实际的供应合同,保证施工需求,实现材料的合理利用。同时应该将物资保管作为重点管理内容,防止物资丢失与浪费;第三,在施工结束收尾阶段,对于剩余物料进行处理,将临时设备进行拆除,同时做好废气物料的回收和实际利用,做到施工过程材料的可回收利用。

2.4注重设计质量

设计单位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自己的设计构想和设计理念及要求得以实现。不能追求个性,随意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因地制宜的完美设计。所谓设计是前提,是根基,如果根基不稳,那么这座建筑的大楼必然倒塌,工程质量完全取决于设计。建筑施工单位也要充分理解设计图纸,领悟到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并结合具体环境思考讨论。如若发现问题可以向设计单位提出并召开会议讨论解决方案。

2.5竣工验收

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工程验收标准来进行竣工验收,要认真逐条校对。如果发现有需要返工或者需要进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尽快完成,以便能够及时交给甲方。这是最后一道并且很重要的一道程序,使项目能够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施工管理流程在土建施工中的重要意义

施工企业在土建施工当中具体实施,对于土建工程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土建施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筑行业水平的提升。在土建施工中实现施工管理流程,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管理流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建筑流程管理,对于企业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在施工过程中,实现施工管理,有效的避免施工现场混乱不堪,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发生,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相矛盾。现代建筑施工实践证明,重视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流程,对于提升企业生产水平,提升企业对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4]。

3.2实现科技进步需求

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渐提升,现代化建筑发展程度加深,新型技术设备在建筑施工中的使用比例得到提升。现代化科技产物在建筑施工中的使用逐渐增多,对于标准化、科学化的施工要求也有所增长。因此,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流程,对施工企业适应现代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3满足市场竞争需要

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在建筑施工中实现施工管理流程有效控制,是满足市场建筑需求的基本保障。因此,提升建筑施工管理强度,对于施工企业市场应变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5]。

结论:综上所述,施工管理流程的发展需要施工企业不断完善,促进施工管理流程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重视施工管理流程的应用,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施工以及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结束语

优质的土建施工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可以提高土建施工效益和质量、进施工企业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建现场施工管理中要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就能极大地节约建设成本,进而提高管理效益,从而为工程建设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卉.解析土建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误区[J].民营科技,2013,10(07):107-109.

[2]王少波.解析土建施工中的问题与对策[J].门窗,2013,10(10):135-138.

[3]高仁华,温海峰.对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术的管理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12):308-310.

第4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现状

一、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人类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已经是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废弃物资源在物质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环再生原料是人类社会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去认识,不但要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要对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具体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满足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

二、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对废弃物资的循环和再利用,不但实现了节约的目标,也发挥了废弃物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废弃物资变废为宝的目的。因此,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角度出发,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资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物资的自身特点,有些物资虽然处于废弃状态,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只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回收,并辅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会将废弃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对于废弃物资而言,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对废弃物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通过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废旧物资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减少了物资重新生产的成本,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资的循环利用。所以,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出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环境可在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1.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物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不但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对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意义在于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分析

考虑到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目前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 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预期效果,就要从物资回收环节入手,严格执行物资回收程序,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将废旧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回收,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满足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要。

1.2 细分资源的种类

在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效果,需要对资源的种类进行细分,按照可再生资源的类别做好分类工作,促进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为此,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将资源的分类当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体的回收种类划分标准,提高回收的准确率。

1.3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进

为了保证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实际开发与利用过程,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够从废旧物资中提取出来,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要。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4 注重实效性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在实际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段,提高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效果,注重整个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实效性,使整个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应根据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定具体的实效性目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进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配网信息管理;配电GPMS系统;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53

做好配网信息管理工作,对于提升电力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充分集合到人们正常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以及其自身的地理位置信息,从而能够为用户们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充分应用了众多先进技术,进行配网管理工作中的众多业务,对于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业务服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配电GPMS系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整体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配网信息管理中应用配电GPMS系统,是适应当今电力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对于电力工作人员做出良好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配网信息管理概述

1.1 配网信息管理的实施情况

自动化管理水平一直是我国进行电网系统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电网的整体管理模式,对于人们正常使用电力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不利于配网事业的顺利发展。我国配网信息管理效率较低,现代众多科技不能够及时应用到配网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当中,自动化管理平台还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影响到了电力运行工作。我国在配网系统的发展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电力设施的发展不能满足供电工作的需要,信息管理系统大整体发展情况也受到一定的阻碍。配网信息系统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因为管理平台的落后性,信息管理过程中对于一些故障诊断问题不够明确,影响的了工作人员的判断决策。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从事配网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高,无法满足配网工作的实际需要[1]。

1.2 配网信息管理工作的实施要点

我国对于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难度,尤其是配网信息管理方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电网区域的跨度性较大。想要做好配网信息管理工作,就需要针对配网管理工作方面的电压稳定情况和局部线路的超载问题进行具体的控制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逐步起到良好的实施效果。确保电压稳定,是进行配网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国电网的覆盖区域较大,但是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却较为薄弱,确保电压处于稳定的状态,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稳定的电压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进行配网信息管理工作时,需要注重稳定电压,尤其是注意电压的合格率问题。局部线路出现超载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效果,对于配网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我国电力设施本身就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因而在进行管理时就较为容易出现一些局部电网负荷过重的问题。全方位地对配网系统进行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局部线路的超载问题,对于电网运行的安全起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

2 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具体应用情况

2.1 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设备实施运行管理工作

配电GPMS系统在配网信息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极大优势,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完善性,还能够通过配电GPMS系统的综合应用全面提高电力企业服务水平。配电GPMS系统有效结合了众多现代技术,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将数据库和图形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能够详细而全面地分析电网的数值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配网的运行效果。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配电设备的运行路线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和评估,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良好的判断,这对于配网运行系统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众多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不断提高设备的运行效果[3]。

2.2 配电GPMS系统能够增强客户服务管理水平

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配电运行过程中的众多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电网运行的整体情况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增强电力运行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是众多现代企业的工作目标之一,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将增强提高自身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配电GPMS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将地图上的相关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能够针对配网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评估,还能够有效整合生产管理系统,这对于提高电网运行系统中整体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电力行业更是如此,发展速度惊人。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供电水平,才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供电企业和众多电力用户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是配网,配网同时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对于人们正常用电情况具有重要影响。配网信息管理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重要产物,同时在配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积极应用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电网信息的管理起到有效作用,同时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昊.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2):181-182.

第6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各位来宾、各联网用户:

感谢你们两年以来对联网报警中心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热情参与、光临指导今天的庆祝会。借此机会,我就“联网报警”、“科技创安”和构建“平安社区”,谈几点工作意见。

一、提高认识,牢牢把握联网报警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财、物流动日益频繁,社会治安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向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仅靠人力防范已无法适应治安新形势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体系的需求。

大力实施科技创安工程,全面推进联网报警工作,切实加强技防工程建设,是动态环境下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紧迫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完善群防群治工作和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专业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对于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范能力、推进平安__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保安服务公司作为专门从事安全防范的特殊性企业,贯彻落实科技创安,推动保安技防产业发展,不仅是保安服务公司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强化社会安全防范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增添措施,不断加快技防网络建设步伐

保安公司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辅警力量,在发挥人防动态职守效能的同时,理应把科技安全防范作为保安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科技含量,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路子,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控体系,努力实现联网报警系统全方位覆盖目标。一方面,要快速拓展技防业务,确保跟得上形势需要;另一方面,要扩大宣传,融入市场,让更多客户的认识它,让更多用户觉得离不开它,真正使技防走进千家万户。

联网报警系统“全”覆盖,将为用户提供防劫、防盗、防火、防危机事态紧急求助等服务承诺,为客户开通诚信、快速、便捷、高效的服务通道,最大限度维护用户人身、财产安全,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确保社会治安大局平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三、加强管理,扎实推进公安三基工程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治安防控力量,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是推进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项目。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保安行业是服务稳定大局、服务经济大局和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保障,是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于一体的重要事业。

第7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随着我国目前主食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向工业化转变,并且不断地扩大规模,已经逐渐形成主食产业化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主体、原来产品的规划莫、生产销售一体化、产品多样化以及品牌特色化的新局面。对于我国目前的主食产业化正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对于我国主食产业化的现状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主食产业化的水平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主食产业的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并且生产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对食品安全的问题还有待提高,所以女里转变粮食经济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主食的产业化,使我国主食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

主食产业化促进粮食企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粮食经济的不断提高。主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生活中的粮食必须品,在人们的说话中常见的主食包括米饭、面条、馒头以及杂粮食品等。大部分的主食是以大米和小麦粉为原料的。对于主食产业化来说,是将农业产物转变成餐桌食物的生产过程,通过粮食生产基地,加工工艺以及营销工艺等环境形成。对中国的主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逐步迈向小康建设的社会中,促进主食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保障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还可以推动粮食产业的加速发展,改变粮食产业结构,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使粮食行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农民的粮食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变粮食产业的发展方式,提高人们生活中粮食的供应能力,促进工业化发展和农业化的协调发展。

构建主食产业化产业链

对于主食产业化来说,是对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加工工艺。开展健全部门的相互配合,推动企业的发展,加大企业的支持力度,规范生产流程,加强管理,确保食品生产质量。同时提高企业对推进主食产业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构建主食产业化流程,首先应该适应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确保人们生活对食品的需求,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推动粮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生产设备,加强对生产工艺的规范和管理,实现高水平的主食产业化,对我国粮食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的结构调整

不断开发主食的新产品,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升级。不断发展主食加工产业,开展丰富的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促进米、面以及杂粮等主食的方便化、工业化、大众化特点,从而提高食品的即食性,确保食品的生产品质。不断提高主食原来的多元化、系列化和营养化的开发,采用大力的专用材料,强化食品的营养成分,提出食品加工的适度性,提倡科学健康消费,不断发展多种多样的面制主食,提升产品的档次。同时也不断的提升米制主食,促进企业规模化的生产水平。并且可以不断开展即食性主食,例如速冻食品的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并不断改进。同时也应该注重企业生产中的节能降耗水平。

改善食品流通方式,促进主食的供应能力。整合粮食资源,加强对主食产业的供应能力,充分利用各供应网点,新增供应网点的经营业务,减少成本,实现互惠互利。通过目前大型主食加工以及仓储企业的供应为主体,充分利用已有的厂房、土地、人才以及技术等资源优势,实现完整的销售网络,促进粮食企业的扩张。不断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改变主食流通方式,加强连锁经营以及直营店的发展,开展配送中心以及零售专卖等主食供应点。

促进粮食企业的进步,加强对设备水平的改造和提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改造,加大对企业生产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新的生产工艺,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材料和新设备,实现新生产工艺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新产品的产业化,并不断进行生产流程的优化,不断吸取过去的经验以及国外的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强企业的设备生产水平和提升企业生产工艺,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小型企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小型企业的生产水平,促进小型企业对先进技术以及设备的采用,推广节能减排理念,加强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实现高效的生产设备,加强主食开发的知识产权,不断推广馒头、面条、米饭以及杂粮等主食的自动化生产,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不断开展主食加工制造基地。

第8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统计;职能;动态

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认识。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种活动的整体总结,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规律,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的科学手段。统计是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作为企业认识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一种工具,企业统计工作是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公司管理对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决策层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因此,做好本企业的统计工作不仅对于公司生产经营有重要的信息咨询与参考作用,而且对公司的战略决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职能

(1)建立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明确报送统计信息的要求。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把本企业的实际发展与企业主管部门以及政府统计部门的要求相结合,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把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统计信息的要求,时间、内容和方式、统计责任。

(2)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统计部门负责审核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并且汇总这些信息;对于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进行收集、审核;搜集、分析对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本企业以外)。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主要完成两方面任务:对外报送各种统计报表与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3)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进行简单分析某一种信息(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进行综合分析多方面信息,如利用综合统计信息(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分析产销增减的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可根据研究内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但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其结果。

二、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谈到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往往对统计的重要性有所忽视。

从企业本身而言,如果缺少科学的统计依据,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现状与动态。如果一个企业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对于企业而言,这套制度就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及特定时期内的现状与动态性。从现状上看, 对于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以及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可以得到良好的体现;从动态性来看, 统计既可以反映企业的多方面的情况(如产品质量状况、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结构上, 它反映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质量结构等;在速度方面,它反映企业的速度、效益、效率,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从规模上看, 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2)科学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与质量特征。可通过对于反映事物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来反映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信息。因此,统计信息有数量性与综合性两个鲜明的特点。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都可以透过数字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数量性是指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以数字为统计和表现事物本质的依据有利于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大大增加了统计结果的可用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综合性是指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统计工作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利用统计信息对于事物的内在发展和外部联系都可以进行分析,比如,质量方面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因此,利用统计信息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对于企业而言,统计不仅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并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其他业务部门无法替代的的信息职能作用。对企业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合理的规划的前提依据就是企业进行统计工作。统计不仅可以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现状与动态,还可以科学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与质量特征。如果一个企业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及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则有利于企业良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总之,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统计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三大职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田永祺. 论统计信息质量[ J] . 内蒙古财经学报, 1999( 2) : 91-92.

[2]李明.统计工作如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J].经营管理者,2009(20).

[3]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4]刘颖.李新.企业统计在新经济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5]卢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

[6]毛春元.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再认识.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 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0-17.

[7]肖文渊,陶正纲,张文丽.统计技术在饲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5-06-30.

第9篇:发展科技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本科生 ;创业教育;方案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在校生持续增长,高校就业形势将存在更大压力:一方面,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要的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学校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创业教育变得十分重要。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在校大学生也成为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国家对于创业的重视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他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国家对于创业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很高的程度,大学生创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采取了多种政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例如:建设“众创空间”等举措,这无疑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自1999年教育部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后,许多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如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的公司;北京服装学院建立了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打造全球知名青年设计师聚集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东华大学开设了“创业与风险投资”的选修课程。在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工部、后勤集团、合作交流部、北京北化大投资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多部门联合行动,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及服务。学校通过开展创业大赛、开设创业训练营、成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组建青年学生创业联盟等多种方式,大力扶持学生创业,校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和学生创业榜样。

3.学生有创业的激情和需求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或为了避免毕业时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或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或认为现在创业是大势所趋,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经调查,高校学生中有过创业想法的人超过半数,笔者的学生中产生创业想法的人高达75.1%,可见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十分浓厚。

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毕业的选择主要是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相对比较匮乏,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毕业生较少。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创业教育上还不够充足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如今已经很完善,如美国毕业生中每年创业人数达到了20%~23%。因此,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强化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和传统就业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加速推进“创业型”国家的建设、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升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创业教育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推行创业教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样板被其他国家学习,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则起步较晚。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仅是单纯的求职者,而更应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校必然不会违背这一趋势。

2. 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保证

大学生作为优秀的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并且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观念尤为重要。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我国目前的教育属于“记忆力教育”,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知灵活变通,是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因此,要将教育变成“创造力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思维敏锐、敢想敢干、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创业教育属于“创造力教育”,因此推行创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成功的人拥有很多优秀的素质和能力,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坚韧的意志品质等,这些优秀的素质品质是综合教育培养过程中较为欠缺的,但又是学生进入社会后实实在在需要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学生也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开展创业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拥有创办一家企业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能拥有创业者素质、企业家精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