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挑战;策略
为助力我国生态建设,我国林业部门先后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1-4]。当前,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明显增加,但木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林业产业科技水平亟待提升,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尤为重要[6-7]。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当前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面对的困难,进而对新时期应当怎样更好地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1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原因
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支持。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0-16]。1.1避免水土流失。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中的枯枝落木吸收水分,具有一定储备地表水的能力,森林中的植物根系对土壤具有凝聚力,在暴雨等天气时,减少地表水对土壤的冲刷,避免水土流失。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以往的林业工程也充分证明,扎实地做好林业资源发展与保护工作,才能让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水灾发生概率。同时,这对自然地理环境原貌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该区域的生态也因此得到改善。1.2应对沙尘天气。森林可作为沙尘的屏障,对沙尘形成阻隔作用。森林可形成防护林有效降低风速,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以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多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得以整体推进,沙尘天气得到有效改善,防护林改善了下垫面的植被状况,树干枝叶对局地小风场可起到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止局地扬尘,林业资源对防风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效果较为明显。1.3调节气候。森林对气候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每一处森林都具备小气候特征,这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之一。森林对周围地域的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气温。相关研究发现,林地日均气温明显低于林地外日均气温。一方面,林地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另一方面,林地比热容大,增温慢。此外,森林中的小气候系统可通过水循环向环境中释放水蒸气,提高生态环境中的湿度,从而使周围的气候更为舒适。1.4净化空气。绿色植物借助于光合作用,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再释放出氧气。有研究表明,1hm2阔叶林1天可以消耗吸收1t二氧化碳,释放0.73t氧气。森林中的多数生物也因此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生态环境也因森林面积的扩大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作用较为明显。
2林业资源保护面对的挑战
2.1林业资源保护机制不够健全。为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当前已形成相关监督保护机制,并对林业资源保护中的责任进行了细化。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林业资源的复杂性,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上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很多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受人力物力限制,尚未结合当地林业资源情况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尤其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基层政府用于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资金较少。此外,由于林业资源保护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针对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难以从法治层面进行惩治。基于市场利益的刺激,有的企业或个人对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林业生产作业中存在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上述问题凸显了加快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的重要性[17-18]。2.2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相对薄弱。虽然,林业资源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基层林业部门不仅需要落实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还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监管。只有将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才能对林业资源形成更好的保护。但是,在当前不少地方的林业资源监督管理当中,有的部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控制度,增加了毁坏林业资源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原因所在[19-20]。2.3林业资源保护投资总额不高。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资源保护的实现途径之一。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往往经济不够发达,难以承担林业生态工程所需资金,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相关规划暂时被搁置[21-22]。
3加快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3.1做好生态保护宣传,提高群众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林业部门需要充分用好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普及林业资源保护对生态及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注重提高当地居民对林业资源的基本认识,从而减少林业资源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3-24]。3.2采用农林结合方式,加强部门联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原则既需要侧重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也要注重林业与农业资源保护的有效结合,使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协调林业资源的使用与保护时,通过农林资源的结合,对农林用地规模进行科学调研与规划,既有利于对林业用地进行保护,也有利于协调农林用地的全面可持续利用。例如,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应与保证农业耕地红线相协调[25-26]。3.3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完成生态保护目标。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时,应充分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设备,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实时监测,对林业资源分布、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实时对林业资源进行防火防灾监控,从而更好地进行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并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与优化工作方案。林业资源保护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让林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7]。3.4采取多样保护措施,实现林业持续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的地域不同,方式丰富多样。例如,在植树造林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对现有林业植物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当地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种植技术,从而提高成活率。在选择树种时,尽量实现当地林业资源树种结构的多元化,提高人工林抗病虫害能力。这不仅能丰富林业种植资源结构,还能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8-32]。
4结语
林业作为经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对林业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林业经济模式,采用新模式,就必须坚持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1 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是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的完本文由收集整理
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工程,要想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就要将林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态建设、生态发展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民主、科学、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2 发展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假期去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就目前发展来看,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的发挥森林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经济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功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林业资源除了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相应的副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林区的特色生产林果、动物及花卉等副产品,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副产品加工厂,对林果、动物及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加林业收入。
2.3 促进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已经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简单而全面的平整,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的对水源、植被及山体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要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应该建议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发挥林业的功能性。
在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生态功能,也要考虑其经济功能。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挥好,才能使其经济功能得以实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以林业资源生长规律为前提,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林农作为林业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林农遵守相关的制度及按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发挥林业资源的功能性,市场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整个林地资产,才能解决林业经营周期慢及生产风险等问题。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林业市场发挥作用,通过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向社会吸收零散资金,以便更好的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3 结束语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前言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也让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在当前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屡屡发生。譬如说地震、雾霾、山体滑坡、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这些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各国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了首要问题。在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出台了相关措施条例避免生态环境被人恶意破坏以外,也开始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提高林业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在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可再生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当然,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
1加强天然林保护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工作来说,首先要做到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从目前我国林业的实际工作状况来看,由于认识上的缺陷,导致在当前天然林的保护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日益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目前矿山的开发,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不仅会对天然林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也会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在进行开发建设的时候都要积极开展对天然林的保护,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进行及时的恢复,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国民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
2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来说,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是格外重要的。一定要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而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当中,对森林的保护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同时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含蓄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帮助。除此之外,在森林之中,还有许多动植物在生长和成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要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森林资源。这样以来,才能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森林中的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无论是木材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利用,还是创建林业生态旅游产业,都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实现林业生态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3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工作来说,生态空间的规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一定要强化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注重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需求,按照这些要求去拟定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譬如说,国土生态空间就可以分为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
4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体系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在当前我国天然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才能更好的保护天然林,从而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就必须要重视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当然,在建设生态修复工程之前,必须要对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以此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修复计划。这样才能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真正发挥作用,以此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
5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架生态文明工作来说,除了要加强每一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外,同时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实施,并且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程所使用的资金和资源真正落实到位,这样以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此之外,由于林区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甚理想,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工作的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生态产业金融以及税收扶持政策,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6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丰富的林地以及湿地资源,同时也具有较大范围的可治理沙地。这些资源既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林地、湿地还是沙地,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现象,要想彻底根治还需要长时间的治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是不可逆装的破坏。因此,为了更好的治理生态环境,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林业的行政执法体系,这样才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7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
要想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那么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还是自然保护区,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建立相关的文化馆、科技馆以及其他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普及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根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从而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
8结论
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建设来说,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良好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建设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注重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以及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房成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J].吉林蔬菜,2014(8):59-60.
[2]巩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集体林权改革与林业法变革[J].东吴法学,2013.
[3]李丹.林业生态建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4]周春江,胡新静,李晶.现代林业营林建设[J].北京农业,2013(36).
关键词:森林采伐;环境保护技术;对策
环境质量将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变暖、淡水资源不足以及森林资源过度使用等环境问题已经进入全球人民的视野之中,人们在环境保护上逐渐达成了共识,多方面采取措施共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的“地球村”。在林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其林业采伐作业已经由人力劳动转变为机械化作业,生产率显著提高,然而,当下的机械化采伐作业也给森林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国家采取不恰当的采伐工艺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及水患影响。为此,林业采伐作业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已成为国际林学界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森林作业保护技术,其宗旨在于解决林业采伐作业过程中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1 林业采伐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具有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功能。它可以通过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以及林冠的保护作用来减缓水土流失,而林业采伐作业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的结构。具体体现在:其一,林业采伐作业减少了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在完成林业采伐之后,地面就会失去林冠的荫蔽,地表温度升高,因此,抑制分解生物活动的物质输入减少,共生菌也减少,非共生的腐养生物活动加强了,最终导致枯枝落叶层分解速度加快。其二,林冠挡雨功能减弱甚至是彻底丧失,土壤表层被采伐作业所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第三,集运材通道、装车场等土木工程的修建也对土壤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以及营养结构均比较复杂,植物种类丰富。林业采伐作业常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或消亡。具体体现:其一,目前,人工林的树种一般比较单一。有些林地比较分散,未能集中连片种植,所以,森林类型、组成以及群落结构都比较简单,通常是只有一个树种的单层同龄纯林。由此可见,物种的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也更加脆弱;其二,林业采伐作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以至消亡。
1.3 导致森林景观的破碎化
在当下的林业采伐作业过程中,多采用间隔块状或者带状采伐,为采伐地留下种源,保证林地的自然更新。这种作业法也有利于修筑公路,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散布式采伐也会带来景观破碎化,对物种的生存不利。
2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问题
2.1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在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土流失、山地滑坡等问题的频繁出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乱砍滥伐的现象时有出现,沙尘暴以及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环境的好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忽视环境问题必将会受到自然的严惩。
2.2 环境立法上的滞后性
由于我国的环境立法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因此,在内容及实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其立法思想多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下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而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其环境立法也开始注重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并且在内容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其根本未变。我国的环境立法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在立法上只注重经验性却忽视了先导性,很多的立法内容明显滞后,还有一些与现实脱节,尤其是对于林地的环境保护方面,立法不足。
2.3 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不够
在我国现行的体制面前,环保部门没有直接强制性的执行权力,因此,这无疑增加了环保部门的工作难度,环保部门对许多有关环境方面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环保部门也正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强制执行的权力,因此其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常常受到挑战,不仅不利于执法部门执法积极性的提高,也使得执法效率大打折扣,并在无形之中助长了环境违法分子的猖獗。
3 林业采伐作业的环保技术及对策
3.1 保护保留木的技术措施
在林业采伐作业中,降低对保留木毁坏的措施包括:适当的采伐强度、定向伐木、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以及合理配置集材道等。加强对采伐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采伐作业之前,伐除藤本植物能够有效减少对保留木的毁坏。通过改进作业技术也可起到同样的效果。在择伐作业的过程中,深开下口,多打楔子,在林木倒下之前快速拉锯,确保伐木倒向准确位置,从而减少对保留木的损伤。
3.2 选择合理的集材方式和集材机械
为减少集材作业对生态的不利影响,需结合林地所在地的经济技术发展特点,选择合理的集材方式和集材机械,伐区机械应该尽量选择轻便、快速、经济型的。近些年,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架空集材索道的结构及类型,且适合山地条件的天然林择伐集材索道及轻型人工林间伐集材索道已逐渐被应用。畜力集材的优点在于:对土壤的破坏小、对保留木的损伤小,无污染,是一种兼具经济和生态保护的集材方式。在我国的东北林区使用牛、马车等畜力集材的比例近些年来不断上升。而在坡度比较小的伐区,仍使用拖拉机集材。增加林道网的密度,减少集材拖拉机的通过次数,可以有效减少对林地土壤的碾压。降低压实程度。进一步完善作业方法,如采用犁耕法使集材道上的土壤恢复;伐区作业应该避开雨季,利用冬季进行作业,以充分利用冰雪道进行集材,从而减少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改进代区清理措施
据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南方山地林区,当天然林采伐之后,应尽量将剩余物散铺开或者是带状堆腐,这样可以减少对土壤干扰,提高幼林地地表覆盖度。采用化学灭草的方法,可大大地降低成本,且枯死杂草可以覆盖林地,起到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伐区清理最好是把采伐剩余物保留在迹地上。保留倒木及活立木,利用迹地上留下的大量有机物为幼林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这也是维持及恢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
3.4 优化采伐方式和伐区配置
依据其林地的适用条件,选择合理的采伐方式。在具体的采伐作业中,要加强指导以及法规规范,尽量避免大面积连片采伐作业,严格控制采伐作业的强度。通过对东北林区的天然林及次生林的研究,我们发现,实行低强度大面积采伐作业,采用低强度、集中集材或原条等工艺方案进行联合的作业方式对该林地更为适用。不仅能够大大降低作业成本,还能够有效保护保留林分。美国有学者提出,应当适当集中伐区,而非分散小块伐区配置,可以有效降低森林景观破碎程度,也可降低伐区作业的生产成本。
3.5 完善相关采伐技术政策
应该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重新审视及修订现有的采伐技术政策,使其完善。逐步完善当前的环境保护法律,采用监督问责制度,以督促人们在进行林业采伐作业的同时,能够自觉遵守环保法。在完善环境立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管理和整治那些乱砍滥伐的行为,对于违法者予以适当惩治。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完善环保的体制与机制,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生态保护相平衡。各国的采集作业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因地制宜,将机械化和手工生产相结合,形成人、机以及畜并用的多层次结构。采伐机具应以油锯为主,将轻型油锯打枝进行推广;在坡度较小的山地,积极发展拖拉机集材,而对于坡度较大的林地,则采用架空索道集材的方式。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森林旅游;误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引言】:1982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从此之后,森林旅游业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无论是雄伟的长白山还是热带的西双版纳,丹霞风貌的武夷山还是林泉辉映的九寨沟,都是世界各国人们所钟爱的旅游地。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某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便可以抓住这一优势条件,使森林旅游业成为经济欠发展地区的支柱和龙头产业。由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大规模的发展生态林业也满足了目前的时展需求,符合经济发展潮流。但是,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不长,人们对这一产业也存在很多的误解,这就使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们存在的误解和问题,才能够使当前旅游业健康可持续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1、人们对森林旅游业开发的误解
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带动了资源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但是有的地区处理的不合理,起到了反作用,没有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这些状况的源头还是人们对森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人们认为凡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都可以发展森林旅游业,为了带动经济大幅度提高,大力开发这一资源,对这一产业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只要抓住了可利用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人们就极力开发,丝毫不按照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结合实际发展状况,这样只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另外,地形和交通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林业的地区大多交通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健全,加之旅游人才的稀少等都阻碍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再者,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固定性,一味模仿,不会因地制宜的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接受新的发展理念。这样只会使旅游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无法创立自己独立的品牌特色,拉动经济的增长,还使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
2、如何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在森林旅游业发展问题上的误区加大,随之带来的不良效应也变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低谷,达不到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所以,在发展旅游业时,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规划模式,制定一系列促进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前的关系,使二者相协调,是森林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2.1认真制定好森林旅游规划,着手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森林旅游规划划分为“旅游”“景观”“生态”三个层次。策划是“旅游”环节中的关键。另外还要考虑游客的行为心理,兼管对森林旅游业资源和项目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景观”规划主要负责规划好旅游项目,对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安排。“生态”规划即结合旅游区自然要素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旅游资源,而前提是要规划好保护生态的一系列措施。为了防止出现破坏环境的局面,我们要扭转思想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制定好以生态导向型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还要留意规划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2.1.1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面向外界,结合时展要求,与时俱进。把人们的实际心理需求与旅游业发展现状相结合,把关注点从资源开发和接待设施转移到人们的需求上。
2.1.2动态评价旅游资源。把当前资源利用现状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动态评价森林旅游资源。
2.1.3协调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规划的重心始终放在生态文化保护上,进而可以使森林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在此,还要注重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可利用性。
2.2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2.2.1明确规定好森林资源的产权问题,规划好旅游资源的动机体制和旅游体制。明确财产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处理权以及相应的收益权。其中,财产权由国家掌握,其他权利归为旅游业管理。企业利用这些权利,根据风险与收益进而确定下一步的开发和运作规划,从而达到提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效益的目的,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2.2改善森林旅游资源管理和监控系统。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即是森林,因此我们要采用各种方式明确规定森林资源的保护问题,始终把森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为重点也是关键性的问题。另外,在森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合理的投入一些资金和先进设备,例如对森林旅游环境和资源进行检测和监察。
2.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中,既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面,也有对环境造成不良效应的一面。因此我们要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带动经济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从科学、生态、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对森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在其开发时,对于每一项环节都要严格审核,对开发的实际情况进行勘测和评估。确定每一个环节无误后方可具有可实施性。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规划出一套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方案。确定其可实施后,方可进行开发建设。另外,做好对森林旅游区客源市场、游客客量、旅游者文化层次、心理需求的了解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结语:
当前森林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因人们对其发展观念存在误区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工作。本文从森林旅游业管理的制约因素、发展状况和效果出发,制定一套发现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孟华.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36(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关键词】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问题与对策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就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
1.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现状及主要问题
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目前,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1.2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意义重大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促进森林及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对策
2.1积极调整保护森林及林业生态的产业政策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2.2强化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的偏见,促使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促进其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二是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三是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参与性,做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
四是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凯亮.林业生态建设研究[J].吉林林业,2009(2):29-34.
关键词: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推进作用
树木就像是地球的肾脏一样,调节着整个系统的水环境,为地球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树的叶子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并释放氧气,坚实的树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原料,因此,植树造林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防风固沙
到目前为止,环境问题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土地荒漠化的现象就成为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土地的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放牧,乱砍滥伐导致的。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土地受荒漠化影响的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逐年增加,而且荒漠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日益严重。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严重不足,加之荒漠化的现象如此严重,所以使土地和人口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少,给人们尤其是农民的生活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植树造林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更多的荒漠变成绿洲。
相关研究表明: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减弱风力。当风刮过树林的时候,会受到森林植被的阻挡、摩擦和分离,达到消耗一部分气流的功能,达到使风力减速的作用,所以,建造防护林有助于减弱风力、改变风向,而且,由风所带来的沙尘也会受到植被的阻挡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湿度,涵养水源,在一定情况下因防护林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
2 防止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每当雨季来临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泥沙被大水冲积到河里,使河床逐年增高,农田也因此遭到毁坏。由于河里有大量的泥沙,被冲积到河流的入海口,使入海口堵塞,存在安全隐患,而植树造林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因为每棵树都有它庞大的根系,这些植物根系可以牢牢的把根系周围的土壤抓住,而且也保留了一部分土壤的水分。根据统计分析表明:667m2地的树林所能储蓄的水源比没有树林的土地可以多蓄水高达20t。
3 降低噪音,杀灭细菌
如果人体长时间的处于严重的噪音环境中,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严重的危害。树木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因为树叶比较稠密,可以使噪音通过它时受到很多的反射和散射,从而达到声能消耗、噪音减弱的目的。树木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可以杀灭细菌,树木在杀灭细菌的这一点是确实存在的,因为树木的叶、芽以及花都可以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挥发性,对细菌确实具有消灭的作用,比如,茉莉、柠檬以及松柏等所散发出的一些芳香气味确实可以杀死病菌,例如,痢疾、伤寒和白喉等。
4 净化空气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洁净、充足的空气,据统计,我们每个人每天需要1.5kg食物和2kg的水,却需要12kg的空气,可见空气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对于大气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深入,已经充分认识到森林和树木的净化功能。树木被称为空气的生物版净化器,植物不仅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且一些高等植物对于空气中的污染物还有吸收、累积以及代谢的作用。树木除了对一些有毒气体进行吸收分解以外,还可以对工业粉尘起到很好地吸附作用,尤其是大片的树木、森林能对粉尘和颗粒起着阻挡作用,例如,刺槐、构树、榆树、臭椿、泡桐以及女贞等。
5 缓解温室效应以及制造氧气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效地调节了空气的平衡,缓解了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所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
6 结语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植树造林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得到全世界的重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牢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建立起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 刘坤利.关于植树造林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环境科学,2010(5)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各种活动也应该在遵循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反贫困;自然资源
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以及它们与反贫困教育的内在联系,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也是未来生态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留下蓝天碧水,从现在就应加强生态环保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是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该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介绍环境状况,增强危机感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依靠环境供给生物和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改变环境。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种影响很大部分带有破坏性,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我们在授课中列举了大量数字,进行危机教育。
回想起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怒涛和2000年等近几年春沙尘暴的肆虐,无不让人悚然,教训犹在。现在,全世界每年向环境排放有毒CO2气体1500万吨,废水400亿吨,固体废物3亿吨。课本在生物与环境一章介绍了森林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可是我们国家的森林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毁林开荒使得森林面积将消耗殆尽。10年来,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由50%降至40%。特别是热带雨林40年来,世界已经毁坏了一半。
由于CO2包裹地球,造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异常,我国的南涝北旱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通过大量数字,使学生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具体化,应在授课过程中联系身边的实际。如我们身边的白色垃圾乱扔现象,以及西藏森林覆盖率的降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结合学生的体会,激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同时又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作为地球统治者的人类也不例外,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出现了象开山造田(林)、造地等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水土流失与气候恶化,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各种活动也应该在遵循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自身的力量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态系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使生态系统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介绍环保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失望情绪,对生态环境丧失信心。因此,在树立学生生态危机感的同时,还应宣传建国以来我国的环保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例如,我国已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到1990年已建成自然保护区600余处。与此同时,联合国组织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
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3月12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并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等工程。在西藏设立羌塘、珠峰等自然保护区。时刻提醒人们增强环境意识,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以法律的形式不允许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出现。
4.培养生态资源意识
本世纪70年代,环境生态教育在国际上兴起,1990年,联合国国际环境教育会议着重强调,要进一步防止环境恶化和发展环境的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状况,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当学生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时,教师要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诸如,打扫卫生就要清除杂草,兴建开发区要毁掉林木,工业废水直接入河海,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并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保护“亚东鱼”、“珍惜高原特有物种”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并从行动中增强生态意识,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资源意识。首先应列举我国的资源总量,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比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帮助学生树立人均资源意识。例如,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居世界第88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的紧迫性,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的意识,促进生态意识的培养。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明确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关系。
5.结合生态环境进行反贫困教育
我区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教育与反贫困教育息息相关。随着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应紧密联系社会,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经济资源条件,改革生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越过温饱、消除贫困”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生物教学是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探索。
在生态环境教学中进行反贫困教育,还应通过考察、实习等活动深化认识,比如,虽然我地区野生动物品种多、数量大,但有许多珍贵动物濒临灭绝,不应为眼前利益,大肆捕杀,而形成“竭泽而鱼”的短期行为,反而更加贫困化。因此说,治贫先保护环境,再寻求其他发展经济之路。
对于生物教学中的反贫困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我们领悟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多取决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说,反贫困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的培养、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反贫困存在着因果的必然联系,为了使其贯穿于生物教学,应从自身作起。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