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园林构景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 “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
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三)有藏有露、有收有放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因此取得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清·沈复《浮生六记》)等的造景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美概念。
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打破古代正居建筑中严格的对称性,在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上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有收有放、有实有虚、有藏有漏、有对比等方法,使整个园林空间有畅有阻,迂回曲折,使其布局构景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引起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由而产生了一种“意境美”。在整个苏州园林中,留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苏州园林“收放、对比、藏露、围透、虚与实对比”的意境创造特点,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大门入口至园内各山池、会客区、书斋区,必经过一道50米长的走道,走道两壁都为高墙,且狭长、封闭、忽收忽放、忽明忽暗。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极度收敛,在走道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几次收与放的对比,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几许”的感叹。
而花样繁多的漏窗设计,更加强了苏州园林“意境美”这一特色。例如拙政园里的漏窗,这些漏窗是通过形状和花纹样式的丰富性,再加上光线的影响,透过漏窗观看园中景色,使园林的优美意境尽在这一虚一实,一藏一露,一明一暗中彰显出来,含蓄且富于变化,有限的景色中蕴涵了无限的美的联想,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心情得到愉悦。
三、“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物质体现
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水景,是构成园林艺术的三个重要的物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也是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得以体现、升华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依次说明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意境美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园林中都是通过其优美的形态和若隐若现的布局来达到造景和观景的目的。同时又结合四周环境用景题、匾额、对联的方式来表达人对景观意境的追求。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水景的意境美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早期时是以模仿自然界的山石、水景进行构景,到了中后期时,是以写意性为主的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我们通称为“假山”,它源自于自然,而且又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园冶》中曾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山石造型,千变万化,从山石的造型类型上,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主要通过造型模仿一些人间存在的物象,但这种造型的模仿只是有几分形似,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主要目的是传达一种寓意和神韵,有若中国写意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系既有旷阔之意又表达了深奥的审美意境。水能发人远思,这一文化心理积淀在园林的审美主体乃至审美客体之中。例如:以水面为镜、倒景为图作影射景等,使人心旷神怡。在《网师园记》这本书中曾提到,“沧波渺然,一望无际”这样对水赞美的语句,在表达主体情思和审美意趣的同时,也体现出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得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体现
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园林植物是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通过千姿百态的园林植物单体或者群体所组成的景象进行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使园林植物具有了优美的形象,所以人们从对景观的直觉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优美生动的园林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园林植物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以及优美生动的意境,不仅仅是靠其优美的形态,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1)园林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节律,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空间、时间的意境美效果。例如:“竹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苏轼借竹与桃花意喻春意。独生幽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借深林、青苔、幽里等这些植物构成悠然、静谧的空间意境。
(2)园林植物不仅有着各自独特的物质形态,还有着各自独有的色彩和气味,通过色彩和气味的渲染,能很好的表达出园林植物的意境美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常用的牡丹、梅花、竹子等园林植物,人们会这样形容:牡丹的“千片赤英夏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盈泛紫艳,朝阳照辉生红光。”
(3)植物的形象常被人们“人格化”,常用来表达人的性格、思想、品质等,从而表达人们感情的寄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也都被斌予了一定的人格特色,例如:梅、兰、竹、菊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四君子”。此外,还有牡丹国色天香,梅花清致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高风亮节等等,突出了植物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通过造园者把思想感情融铸于自然山水之中,凭借艺术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观赏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她把人们带到可以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到可以在人的情感思维中起到作用的意境空间,从而创造了一种变化万千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美学; 现代园林; 设计
1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营造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故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也可作为观赏法则。
2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表现形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国园林恰是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因地制宜,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这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所以,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
3 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现代园林
3.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维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追求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恰恰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破坏自然环境是独特的手法,强加线条于其中,大搬西方“一览无遗”的园林风格。其实,现代园林设计应从古典园林的造园观念出发,在提倡生态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上建造园林的观念,可以善意地去改变和重塑自然界。设计师要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溶于大自然,尊重自然才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法则。另外,在设计时应充分去分析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认真校正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合理性,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
3.2 抱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是人为,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日月、山河、森林,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
3.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意境
关键字:现代园林;园林色彩;古典园林;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注重现代园林色彩的引用,古典园林在设计上将静态色彩与动态色彩完美组合,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境通过色彩的应用体现出来,使得古典园林更加具有民族韵味。
1.现代园林发展概况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在艺术形式的理论和实践上经历了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在50年代,园林讲究功能分区,注重安排群众活动和文体娱乐内容;从60年代起,我国在总结园林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园林规划理论;70 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园林建设注重发扬中国传统特色,强调以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统一为主的园林艺术形式。[1]
1.1现代园林特点
现代园林是以植物为主组织的园林景观,以自然生态学观点进行植物配置,不仅建立大面积草坪而且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也日益增多。现代园林以减少园林建筑密度,启用园林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来展现时代气息。[2]
1.2现代园林色彩理念
色彩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现代园林在设计庆典及表现热闹场面时,色彩多选择以红、橙、黄为主的暖色,这样的暖色给人朝气蓬勃的欢。在空间较小的边缘、高速公路两边、街道分车带多选用蓝、青、蓝紫为主的冷色,这样的冷色增加空间的深远感,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使冷色与暖色具有面积同样大的感觉,就必须使冷色面积大于暖色,而选用什么样的色彩,取决于园林整体设计追求的感觉。[3]
1.3现代园林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园林体系的发展与古典园林体系保持紧密的结合。发展现代中国特色园林,需充分遵循自然生态原则,运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园林景观设计成一个有机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水、最小程度依靠人工水,最终使现代园林景观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功能、内涵更高层次的统一。
2.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分为形成、全盛两个时期。古典园林在唐宋时期形成,开始注重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布局,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并对绘画技术与造园艺术开始应用。明清时期古典园林走向全盛,具体表现为园林功能多样化、园林建筑的扩大、规模设施样式的营造、内部的装修和环境色彩的应用等方面,以此体现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2.1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有意识地对自然风景加以改造、加工,表现出精炼浓缩的自然,运用建筑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融合。我国古典园林因建筑风格和特点分为规模宏大、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风采特色的园林,如我国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以玲珑素雅、富有江南水乡特点、讲究山林趣味和朴实的自然美的园林,如苏州园林就是其最好的表现(如图1所示)。
图1苏州园林
2.2古典园林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在一定空间内,运用各种造园方法将山、水、植物、建筑加以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的整体,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自然山水型,而且我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为蓝本,于潜移默化中表达中国文化生动的意境。
3.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设计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栽植多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花木的选择与使用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栽植设计,植物种类多突破地域环境,主体建筑通过插入其间的硬质景观,强化软硬质感的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塑造设计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模仿性,而现代园林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地域的限制,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和全新的艺术处理手法,对传统要素的造景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与挖掘。[4]
3.1古典园林设计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题和构成要素在于地形地貌、文水地质、乡土植被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认识与感受,是一件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古典园林设计要注重设计的明了和雅观,也要注重效果配置的尺度上要合宜,其意境主要借助于园林植物的设计创作,设计需开阔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从造园手法、空间布局、文化特色上开阔更广泛的领域。
3.2现代园林设计要求
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不能盲目的追求豪华和宏大的园林,而使其远离融入自然的初衷,片面注重模仿,照搬别人的园林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现代园林设计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不能没有人文的关怀,在园林的建造中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现在园林设计需要将“景”和“意”有效的融合起来,用环境来培养人的情操。[5]
3.3古典园林设计与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比较
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保持了对古典园林明显的继承性。现代园林设计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拓展,由仿生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由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拓展。古典园林设计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本质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 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组景方式上分为分区设景即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组景方式上表现为: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偏重于整体构图,极少轴线对称,各景之间流动性强,界线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但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4.古典园林的设计探讨
古典园林设计遵循古典造园手法,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创造中国特色园林,对古今中外园林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进行探讨,设计本土特色的园林。
4.1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势。现代园林设计对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承了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古典园林用石设计讲究特置主景,与水体、植物配合组景; 现代园林用石设计开始营造硬质景观,使用经过抽象后的规则石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园林中的建筑多轻巧淡雅、朴素简约,其本身成为点景之一;而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建筑,已逐渐趋向抽象化、隐喻化,建筑空间的构成技巧已被大量引入景观设计之中。
4.2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园林色彩的应用
古典园林利用现代园林色彩对比和调和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色彩的物质载体进行组合,由此得到理想中的色彩配置方案。
4.3现代园林色彩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
现代园林的色彩寻求关系平衡的统一和对比,古典园林将此色彩关系升华运用,将色彩的常用搭配、审美要求的色彩形式纳入其中,为园林景观的色彩效果营造氛围。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与色彩学理论进行吸纳,对色彩应用进行创新,使之创造出新颖的园林景观环境色彩。[6]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山、水、植物构成自然风景,运用现代园林色彩对其进行装饰,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现代园林色彩在自然式景观生态营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古典园林色彩运用的一种升华。
参考文献:
[1]吴旺杰、吴兆友.现代园林发展趋向浅谈[J].当代建设.1998. 01:5-10[2]刘青林.何谓现代园林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 .06:10-15
[3]崔素娅、毛白滔.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 06:7-10
[4]赵兰.浅谈现代园林设计的要点[J].现代园艺.2011. 19:12-17
关键词:中西方 古典园林 艺术 对比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95-01
前言: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均具有独特的造林形式,被人类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为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讲究自然,没有统一的格式,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而西方古典园林的体现形式则截然不同,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造林的手法来体现人工美的价值,采用对称的布局、注重花草木修剪组合而成的精美的几何图案。因此分析总结出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特点与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的新型园林。
1、中西方古典园林概述
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并无大的区别,中西方古典园林分别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征,据资料显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始于夏商时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兴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从早期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简单圈地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受到佛教和玄学的影响,开始模仿自然,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因素为主,创造出类似于自然园林的景观。直到唐代受到各种艺术文化的影响,园林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其宅院与自然山水风景有机结合,在北宋时期园林建筑业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连续修建一系列弛名中外的经典作品,如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西方造园艺术则始于古罗马的中央是绿地,四周围绕住宅的模式,希腊又在古罗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其典型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以对称的形式为本,在树木与绿篱造景时,开始应用整形修剪技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园林开始快速发展。以人工安排,布局方正的大规模的别墅庄园日益增多。直到凡尔赛宫的兴建,这种几何形式的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达到顶峰。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在艺术上具有:自然与含蓄、造型与空间、借景与意境三大典型特点,主要采用人工仿造各种自然山水风景。在园林的空间布局、景观配置及其建筑群体几个方面均体现着自然式山水风光之美,在此基础上又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追求自然美,可以简单的比喻为:“把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浓缩在庭院中”,在空间上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造园方法,通过空间局部的交错与曲折变化,在有限的面积内,给人以空间无限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艺术景观效果,犹如一幅完美的图画。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点缀适当的花草树木,其典型特点是假山设计自然逼真,池沼布局错落有致,花木品种多样化,不同的季节都设有可观赏的植物且高低分布有别,注重远景与近景的层次,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自然天成之美与意境美。再次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虽然没有大型建筑,但其布置往往都很密集。经常设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功能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山、石、水、植物之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让人无限的接触自然,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天然环境情趣。最后是绘画、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采用各种山水诗、山水画的形式寄情于景,赋予园林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意境,承载着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3、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属于迥然不同的两个流派,西方人认为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就应该对自然的景观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在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的过程中,以排斥自然为前提,追求严谨性与合理性的相互统一,以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为基础,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其总体构图也以规则严谨、直观明晰的形式为主,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之美,由此可见,西方造园艺术主要是立足于采用人工方法来改变自然状态。
总的来说,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建筑物体积往往都比较大,在整个园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构成整座园林的基础。所有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都是以大型建筑为主轴,通过对称式的几何图案将园林的整体构造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非常讲究人为的创意,如水池、台阶、植物及道路形状、大小与位置等每一元素都设计的非常精细,各种植物也都是通过人工修剪而成各种形状供欣赏,绝不允许其自然生长,所有的园林构成元素经过严格地规划与布局后,呈现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菱形等规则的形状,在形式上给人以规则整齐的感觉,在空间上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思维上给人以征服自然的。
结束语
总之,中西方古典园林风格各具艺术特色。一个优质的园林,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古典园林,都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共同特征,只是侧重点不同而以,西方园林给人的感觉偏重于悦目,而中国古典园林则突出赏心。然而对比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在日后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借鉴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综合特点,将双方的优点运用到新型景观园林的创新设计非常关键,所以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借鉴与创新,充分发挥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型园林。
参考文献:
[1]祁颖;《旅游景观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玲;中国古典园林置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0年11期
关 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方法
Pick to: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ing art highest state is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has the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ime and space of consciousness, can make the space gets garden, the expansion of the infinite. Through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concept, construction method of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classic garden mak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lose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artistic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 无声的诗, 立体的画”。而意境是园林造园之精髓,是借助具体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即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 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隐喻更为深广的艺术境界;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具有“ 景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点,缘情生趣,使人留连。
1 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盛唐诗人王昌龄最早提出“意境” 一词。他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指山水美;二曰“情境”,指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三曰“意境”,指心理活动。 晚唐诗人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韵外之致”,严羽提出“ 兴趣”“ 妙悟”,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 等, 在唐宋时期, 随着诗歌、书法、绘画等的繁荣发展,“ 意境”得到了广泛运用。晚清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发挥到极致,成为意境说之集大成者。在《人间词话》中, 他对意境的本原作了概括: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所谓“真景物”即是“境” , 所谓“真感情”即是“意”, 所以它是主观感情与客观环境的结合,只有触景生情才能产生意境。
由于我国古代很多造园者甚至园主本人即为诗人、画家,所以诗画对园林影响很大。特别是隋、唐以后文人墨客游山玩水之风盛行,他们或隐居山林,或遨游四方,或寄情于山水之间,因而对大自然有深入的观察、研究和感受。并从广阔的大自然中概括出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经过精炼与细致的艺术加工,移植在园林中,理想化的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幽美,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史按自然山水的内在规律,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正像中国的绘画一样,强调:“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即以自然为师,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而创作,强调神似,反对严格的写实。因此中国园林也可称为写意山水。
2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
2.1运用虚实空间营造园林意境
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 组织空间, 扩大空间, 丰富美的感受。沈复《浮生六记》中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时, 举例说:“虚中有实者, 或山穷水尽处, 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 一开而可通别处。实中有虚者, 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 如有实无也; 设矮栏于墙头, 如上有月台, 而实虚也。”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虚复空间并非客观存在的真实空间,属于间接借景,它是多种物体构成的园林空间由于光的照射水面,镜面或白色墙面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假重复空间,所谓“倒影、照影、阴影”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尤其水面虚复空间形成的虚假倒空间,它与园林空间组成一正一倒,正倒相连,一虚一实,虚实相映的奇妙空间构图。
2.2 运用声、光、气味等作用于听觉、视觉、嗅觉营造园林意境
(1)声的运用中国古代园林利用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或人为地造成一些音响,如风声、雨声、水声、树声、鸟鸣等,使空间感觉千变万化,别具风格。水声是园林意境听觉设计的主要对象。瀑布轰鸣、溪水潺潺、泉水叮咚,不同的水景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也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氛围。瀑布多用于大尺度的环境中,形成气势磅礴的氛围;溪水多用于中等尺度的环境中,形成亲切宜人的氛围;泉水多用于小尺度的环境中,形成私密幽静的氛围;雨声也经常被设计到景观中来,“雨打芭蕉”“残荷听雨”等都是中国的传统造景方式,禅意盎然。
(2)光的运用光是反映建筑及其空间效果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光影是由光线明暗给人的视觉感受。影是光的孪生兄弟,有光必有影。视场中强烈的光影对比可以深化景观层次,明确景观空间;模糊的光影对比则可以形成虚实难辨的神秘氛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即是以光造影,形成别样的意境。
(3)气味的运用气味作用于人的嗅觉,虽不如光线和色彩作用于视觉时效果那么强烈,但也同样可以刺激人的神经而产生联想以及愉快的感觉。在我国园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十分普遍,常利用花木的栽植达到这一效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描述的正是梅花的芳香将人从远处吸引过来,近前观赏
3 运用色彩营造园林意境
在中国园林中运用色彩的手段异常丰富,有的淡雅幽静,清新和谐,有的则为富丽,优美壮观,都极大地丰富了空间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多与住宅相连,“为养性读书之所,应以清净为主”为形成这种清净的空间感觉,建筑色彩清淡,并且常以白粉墙为纸,古木、怪石或松、竹、梅、兰为笔,画出一幅幅古朴雅致、自然潇洒的彩墨画……达到了言简意赅,神态生动的目的,墙面上花影扶疏,使整个空间进入诗画的佳境。
4 运用自然界春夏秋冬、雨雪阴晴等因素营造园林意境
自然界的风霜雨雪等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 使得意境更加深化, 趣味无穷, 给人更深的艺术感受。如“ 朝餐晨曦,夕枕烟霞” 、“ 真山水坝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菊郁,秋疏薄,冬暗淡……” 。拙政园的“ 荷风四面亭” ,“待霜亭” 都是以时间季节的变化,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5 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内容的提示营造园林意境
园林的命名, 即园林艺术作品的标题,采用词简意丰的匾额,或记事、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借贾政之口说出:“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说明了诗词匾联在创造园林意境中的作用。如“ 苏堤春晓” 、“ 平湖秋月”等,既能借物写意、借景写情,又能标出季相意识、体现时空交感。拙政园“ 梧竹幽居” 的匾额为“ 月到风来” ,楹联为“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不仅道出了粼粼清波和假山的动静对比, 还借入了清风与明月,构成了虚实相生的迷人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些题名或是从诗人的名词佳句中撷来的精英,或是从园林景观中提炼的神韵, 使人能因题品景, 因景品题, 进入意境而神游于境外。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赋予中国古典园林以灵魂,注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以其独特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关键词:苏州园林;园林建筑;构造;布局
1 建筑构造
1.1 台基
由于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在园林建筑上追求华丽之风,日趋繁杂,台阶也作为美化的对象。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的台阶部分,创造一种雕刻华丽,用料考究的高级石台阶,并名为“须弥座”,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而作为古典园林的经典,苏州园林建筑中厅、堂、楼、阁前的月台,也属须弥座,作为园林建筑的地基,是随处可见的。
1.2 屋身
苏州园林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传统建筑的中段多为木柱,墙体只是作为划分空间的间隔,不承重,屋顶部分的重量主要有梁柱承担,再传给基础,因此古典园林建筑有“墙倒屋不塌”的特性;建筑室内往往不用封闭的隔墙,而用半透空“隔扇”或全通透“罩”作为分割,上部天花作成各种形式的“轩”,秀美而富于变化;栏杆、挂落等各种木装则力求精细,门窗多空灵通透,使内外空间连通、渗透。
1.3 屋顶
典建筑的屋顶,是从汉代开始逐步演变定型,但形式极为丰富,如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攒尖式等,而屋顶转角处的起翘(向上翘)和出翘(水平方向凸出),更是西方屋顶所没有,它不仅有利于排水,同时具有“视觉矫正”的作用,使房屋稳定、轻快,曲线跷曲,流畅轻盈;而其色彩一般素雅明净,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相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
2 建筑布局
2.1 自由有序,情趣自然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历代文人雅士和造园者,把各自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融注到园林的建构中。园林中的一花一木、山水林泉、亭台楼阁,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维,形成意境深远、超凡脱俗的园林艺术特色。
2.2 疏密有致,黑白分明
在园林规划布局中,景物过密,就会使人感到窒息,过疏则又松弛无力,因此要处理好疏密关系。园林建筑布局同样如此,才能取得完美的境界。以网师园为例,其不均匀的建筑布局,使疏密变化极其强烈地达到了黑白分明的效果。其入口两侧小山从桂轩和琴室一带,空间紧凑,建筑排列有序,分布集中,使人置身于建筑围合成的天井空间之中,加上景素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岁廊而入,过濯缨水阁到中部,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大水面四周:或桥、或廊、或亭、或假山,建筑密度顿时减少,使人视线大开,心理放松;至“月到风来亭”时感到周身一丝凉意,心旷神怡;而北部“看松读画轩”与“读画楼”一带建筑又一次相对集中。网师园中园林建筑正是在这种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中,或旷、或奥,奏响了一首节奏强烈的乐章。
2.3 巧于因借,内外结合
“因”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意思是说,园虽有内外之别,但景色并无远近之分,如遇晴山耸立的秀色,古寺凌空的胜景,凡是目力所及的,庸俗的给予遮蔽,美好的应该汲取过来。例如在园林空间开阔的情况下,建筑物作为构景要素,其作用主要在于点景和观景,正因为点景的建筑占据着山水的“开面”部位,他们往往也是观景的特定场所,能够看得远看得尽。
2.4 以围为主,高低错落
中国园林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先围合,然后在此块内进行一番精心的营造,园林建筑布局紧密地配合着这种封闭的造园方式。而在环境幽寂的地段或者小型的庭园,则用建筑物虚实高低错落的连续展开,辅以山石花木,环绕着一泓清池,一泓清池而围合成内聚的园林空间。环状的回游路线诱导人们往近处看,往身边的细致处看,另具一番亲切宁静的气氛。苏州留园中部面积不足6667m2,将地形改成西北高,东南低,以水面为中心,园林建筑沿周边整整地布局了一圈,或上或下,或轻或重,或曲或折,不断改变视角和视线方向,步移景异,美不胜收。
2.5 化整为零,造型别致
苏州园林在总体布局上,普遍地运用景区划分的方法来创造功能、特点、主题不同的园林空间环境,而景区之间又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即使较大的人工山水园也多半采取化整为零的“集锦式”的布局,利用传统木构架建筑群体组合的灵活性、穿插以山石花木而将全园划分为一系列各具不同景观特色的大大小小的空间——景区。景区之间,曲径通幽,有弯曲的道路联络;更以“对景”“障景”的手法而形成似隔非隔的联系。由于这些有形的联络的无形的联系,人们被引导着从一处景观经由峰回路转而达到另一处始料未及的,全然不同意趣的景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造景手法拙政园 现代造景
Abstract: the jiangnan gardens building "and exquisite, lively, connect fully, quietly elegant," which is not only a kind of material products, and also is a kind of spirit products, which contains the picturesqu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nd lingering gardens analysis, clarify jiangnan gardens building contains a "void-solid combination", "from party dun circle" and "nadis breakthrough"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a series of landscape, and the use of modern landscape in essence.
Key words: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landscape of modern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构思精巧,意境悠远,园林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古典园林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常常配置相应的堂、阁、亭、廊、榭等建筑,因而,园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建筑本身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计,更是供人欣赏的景物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观之中,并与其他要素错落有致,相辅相成,构成了完美和谐的空间艺术整体。从古代名匠所建造的园林中可总结出如下几种造景手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并对其中的几种常用手法作分析,拓展其对现代景观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1.借景
借园外之景,多为远方高处之物。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近借时指相邻空间景物的借取。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线或疏导视线的布置,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如拙政园的小飞虹。远借是指当处于视野开阔处或远处有可资借取的空间景物时,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除其干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的景色组织在景观的构图之中。如拙政园中把北寺塔远借景入园。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色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因时因地而借,使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变幻莫测而富有诗意的景象意趣,使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2.框景
通过漏窗或空窗的设计使墙外之景可见,同时墙外之景会随着脚步的移动而变换,美其名曰“移步换景” 。当景物被嵌于框内或透过适当的空漏处来观赏时,常会显得更为美好。框景就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拙政园中,水廊的檐和柱将“与谁同坐轩”及周边景色框入画中,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把最美好的景色展现在画面的部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印象。耦园的山水间外望的门景及窗景、留园的绿荫窗景、狮子林的海棠门洞及九狮峰、留园的华步小筑、沧浪亭的秋叶门景、怡园的复廊窗景等都是框景手法的较好体现。苏州狮子林花篮厅之北的院子之东有一片墙,一个月洞门,两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穷。
3.引景
其实,漏窗也起到引景的作用,引景手法较多,有的用弧墙(有较强的导向性)引景,也有的用文字来暗示,起到引景的作用,如上海豫园,自三穗堂向东,有一条廊向北,有“渐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廊边墙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转” ,显然是转弯,里面果然美景不少。总之,无论是漏花墙、廊、台阶、弧墙乃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须得当,不能喧宾夺主,这些东西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4.对景
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拙政园通过两条长廊将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中园间的倚虹轩大门和中西园的“别有洞天”门在一直线上形成对景。如留园的明瑟楼及曲廊就互为对景,明瑟楼是观赏曲廊的绝佳地点,同理,曲廊也是观赏明瑟楼的最佳角度。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景色展开是随着游人在曲廊或明瑟楼的游览路线而展开的,真正达到了步移景换的效果。拙政园的倚玉轩与荷风四面厅、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别有洞天与待霜亭等景致都是对景手法运用的极佳范例。当然,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被观赏对象,因此,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象。
5.敞景
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少单独使用,一般是为达到一种视觉的强烈对比而与其它方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结合使用。如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在对岸观看中部景区时,会感觉视线开阔,一览无余,而且,各个景观随着视线依次展开,层次分明,很好地体现了敞景的特点。拙政园的香洲及荷风四面亭、沧浪亭水景,留园的曲溪楼及中部景区等也是敞景手法运用的较好范例。
传统园林对现代造景的借鉴
1.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对大学校园景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在大量诗赋题咏的基础上 ,结合借景、障景、漏景、对景等造景手法 ,营造了深远的意境。游人在园林中不仅满足了感官上的美的感受,还能够激思 ,引发联想。如北大博雅塔的设立 ,使之成为校园内多条路径的对景,也使博雅塔成为北大师生心目中的景观象征。这些手法在今天的校园风景区 、主题园或装置造景中都可适当应用 。
2.“框景”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框”在构图中占据主要位置,充分发挥了内外空间相互联系的桥梁作用, 形式固定,与“景”多为一一对应关系,有效摒除视线内其他干扰,将人的注意力聚焦在“框”内,引导进入或驻足欣赏。在建筑节点设计,空间关系转折中发挥重要作用。商业建筑中橱窗的设计巧妙地借鉴了“框景”手法。墙面用对比处理将购物者的视线紧锁在展示橱窗内,如同迷人的画卷般,立体而多层次的装饰效果打造的氛围对整体品牌形象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宣传。商店门面的装饰也效仿此法,将店内最精彩部分对外设置形状新颖的落地玻璃幕墙,将商品和服务信息准确地传达给逛街的人群,吸引购买者。在日本 MIHO 美术馆的设计中,贝聿铭能用现代建筑语言神妙地描绘出东方传统文化的神韵,这与他自小在苏州园林狮子林中长大,园林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框景”手法的运用在其中也独具匠心。在经过山谷隧道的时候,隧道的黑暗将人们的视线约束在前方阳光下的美术馆远景,宛若桃源仙景,引领游人从狭长的隧道空间步向明亮的自然空间。美术馆的入口正中运用简洁的圆形门框,承载着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隧道入口遥相呼应。
结尾
园林的造景艺术,满足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写意山水的风格。园林造园手法体现在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采用借景、框景、引景、对景、敞景、分景、夹景等组景方法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引人入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把古典园林造景法合理融入现代景观中可以传承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为未来建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1] 计成. 园冶注释[ 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 何林, 陈华进. 观赏竹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开发利用[ J ] . 中国林副特产, 2004, ( 1) : 53~ 54.
1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空间的对比
在世界园林景观的众多分支中,中国古典园林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有各式各样的处理空间的手法,其中以对比来处理景观空间的手法最常见,形式也最多样,同时它的成效也最显著。为了通过借助两者的对比作用而时期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可以毗邻地安排两个有明显差异的空间,例如连接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人们对大空间的感觉将由于小空间的对比、称托,使人们觉得对其有更大的感觉。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由于对空间进行经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为了求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在组织空间序列方面,多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即为了突出园内主要景区空间的效果,在其之前有意识的安排若干小空间,这样园内主要景区的优势地位便可以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显得更加突出。例如南京的赡园,它的入口部分组织空间的处理手法便是根据这样的原则来进行的,尽管园内部分主要景区的空间规模有限,但经过一连串小空间的串联组织,人们来到这里之后,依然可以对它产生比较开阔的印象。还有少数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怡园,它的主要景区由于种种原因,在设计上处于园的后部,与园的入口或住宅部分的直接联系不大。即使存在这种情况,游园突出主体空间的做法依然不能改变,也往往适当的把一些较小的空间院落或较曲折狭长的游廊安排在通往主要景区之前,使人再通过时的视野一直处于收束的状态,在进入园内主要景区后,某种意想不到的兴奋情绪将会随着视野的突然开放而产生。空间形状的不同也可以产生对比作用。例如整体规则的空间院落与自由、曲折、不规则的空间院落,它们会具有迥然不同的气氛差异,由此强烈的对比作用即将产生。大小、形状以及封闭与开敞的程度不同的空间院落相毗邻在一起,除了会产生对比作用以外,极其强烈的对比关系还因为其内部处理及空间的构成不同而形成。例如故宫内的乾隆花园,虽然在大小或形状方面,它的数进空间院落都具有不同的形式差异,但对比关系由于各院落不很显著的差别而很难形成。但是由于各院落之内采取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从而给不同的意境赋予了不同的气氛。这样当人们从一个院落走入另外一个院落时,它们的主观情感上就不会有重复或单调的感觉。大型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它们建造于自然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但即使如此,为了谋求豁然开朗的效果,空间对比的手法在其中仍然被人们不遗余力地采用。以人工形成的有限的空间来与无限的自然空间作对比是其常用的空间分隔手法,在园的入口部分空间处,它的处理手法和私家园林相同,为了满足功能要求,在大型皇家苑囿的入口部分可以安排一些比较小的,以处理朝政功能为主的殿宇,这样,一些规划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便以人工的方法形成了。这些空间院落不仅气氛严肃,人们在穿过它们时,观察环境的视野基本上处于收束状态,巧妙的利用这些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比较,使人在视觉上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观感。
2中国古典园林景点创造的手法
(1)园林中的障景与分景用于两景间的障碍性景观称为障景,它的目的在于去丑存真,而分景的好处用于各取佳妙,两者在使用时时分时合。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中,许多障景手法被有意的使用了,以使自己的美学结构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符合。最直截了当的障景手法莫过于壁障。壁障可分为影壁障、墙壁障等。影壁(或称照壁)常作为小品建筑独立于建筑群体之外,它既可以防止冬季的寒风从门口直贯而入,又可以组织风水学中煞气的进入,还可以作为景观使正门所对的不良外部景观得到遮挡,同时隐藏内部景观。正如汪菊渊先生所说:“正是由于障景的起手,才能有引入入胜的生发。”比如故宫北海的九龙壁长27米,厚1.2米,高5米,在两面各有九条琉璃黄龙盘旋其上,是中国园林雕刻中的精品。在门口设置的影壁可以作为面对河岸的障景存在,而景区或景园的障景则可由园墙或廊墙承担,由于与景的位置与角度存在不同的关系,廊的曲折程度和方式也会存在多种变体。嘉则收之,欲则屏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以障多收少的设置方式进行建造,一系列的景观悬念由此随之产生。
作者:沈志野 单位:新乡学院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西方园林艺术显现出“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迥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也不能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将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一)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二)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三)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令人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四)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一)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二)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完全一丝不苟地被人工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花圃被严格地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一性,以各种几何形状的组合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造园之美就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明晰和匀称。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的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积极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探索研究,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中国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应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再现本土自然景观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把握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晓俊编.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志华著.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