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保健心得范文

儿童保健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保健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保健心得

第1篇:儿童保健心得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98 ― 0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1〕留守儿童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外出就业人口较多的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大多数。由于户籍制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子女长期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状态,由此而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留守儿童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行为失控、生活失助、学业失教、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人格,给社会带来极大不稳定因素。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主要存在焦虑、孤独、恐惧、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不良等症状。〔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留守儿童目前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更关系着我国农村未来人口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思路,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适应不良和人格等方面。

(一)人际交往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找不到倾诉对象,而且还要承担过多的生活压力,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感到恐惧;在处理事情上,思考较少,又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建议,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自负、冷漠、不思进取,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和行为,这些现象对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3〕研究者们认为,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排斥。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学这个群体中,不愿意接近他人,常一个人处于孤独的情境中。另外一些留守儿童则采取“早恋”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局面。〔4〕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加上亲友的放任,留守儿童常有大把的“零花钱”。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虚荣心,很难形成正常的友谊;互相攀比,比谁穿的好、谁吃的好。在同学面前摆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孤独。

(二) 情绪方面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孤独寂寞、抑郁等症状。〔5〕黄爱玲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男生存在强迫、偏执、人际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等;留守女生存在适应不良、焦虑、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等。〔6〕由于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羡慕、嫉妒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们。

同时,也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截”,出现自卑心理。对他人的言语、行为变得非常敏感多疑,时常与同学吵架,脾气暴躁;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生气;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家人发生冲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较严重。由于缺少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总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在欺负自己。与他人交流时非常敏感,甚至存在敌意。喜欢与别人对着干,经常抱怨,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适应社会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无法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使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德育教育。留守儿童中经常会出现打架、旷课和小偷小摸、欺骗撒谎等违纪行为。〔7〕这些留守儿童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观念较淡薄,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甚至辍学。不能很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守儿童”常被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代管,大部分农村老人自身文化素质较差,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不能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留守儿童本身学习观念淡薄,外在的动力又逐渐的消失,大部分留守儿童形成厌学的心理趋势。

据调查,在校就读的留守儿童中有46%的学生成绩较差,而只有10%的学生成绩较好。留守儿童中学习障碍的约占20%。〔8〕留守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和注意力缺陷。由于厌学的心理,外在动力的消退,加上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学习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有的学生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和行为。

(四)人格特质

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格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得分较低;而在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较高;不良的人格因素与学业不良密切相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一般较为内向、自卑、多愁善感、安静、言语少。有什么事情大多数是埋在心里不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胆小;缺乏信任感,有被遗弃感和自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策、教育、管理各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应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孩子和父母能生活在一起,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完善委托监护等法律制度,即使留守儿童寄养在其他家庭中,也能得到温暖和关爱。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教师能安心任教,学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学校周围网吧、商店、录像室的监管,净化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完善委托监护、寄养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设1~2名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这些辅导教师应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取得心理咨询的资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性和效能性。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家访制度,与孩子所在家庭积极联系,使父母及监护人端正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与父母及监护人交流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途径。设立家长热线或QQ群,保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密切联系,出现应急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即使不能长期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应及时与老师、监护人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使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9〕定期给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使孩子了解自己的打工经历,了解自己的辛苦,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

监护人要负起责任,担当起教养孩子的义务,及时与学校和孩子的父母联系,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监护人要学习儿童教、养、护等知识,努力营造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10〕

(四)社会层面

基层社区应积极开展扶助留守儿童的工作,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使社会各界了解留守儿童,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组织监护人、留守儿童参加心理健康讲座,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除了关注他们的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监护人、学校老师联系。在社区中,建立青少年和儿童活动中心,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支持。妇联或团组织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等,让留守儿童在社区中找到心理支持和团体的归属感。

总之,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适应不良,情绪异常等心理问题。其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合作,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政策、法律、教育、管理等层面,通过多元互动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发挥自我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 2013,(06):30-34.

〔2〕 刘霞, 张跃兵 ,宋爱芹,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6870.

〔3〕 杨勤, 龚正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05):385-388.

〔4〕 王旭光.“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及疏导〔J〕.校长参考,2006,(05):40-41.

〔5〕 李晓敏, 袁婧.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1):92-93.

〔6〕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5):351-353.

〔7〕 张德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 现代教育论丛,2006,(03):19-21.

〔8〕 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16-117.

第2篇:儿童保健心得范文

我国卫生部决定从1992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生儿与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今后若干年或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防范和控制乙型肝炎在青少年间的蔓延与传播,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对2006~2009年出生的新生儿和婴幼儿进行了抗-HBS的测定,目的是观察疫苗接种质量,提高疫苗的接种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6~2009年出生的属我县疾控中心辖区内的新生儿和婴幼儿,其均建有乙肝疫苗注射追踪卡,其接种疫苗均为深圳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基因疫苗,工作重点是观察和检测抗-HBS的形成率与疫苗接种后对婴幼儿的保护情况等。

结 果

乙肝疫苗接种1~3年后360例观察对象的抗-HBS检测情况:疫苗接种后在第1年抗-HBS的产生率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清中抗-HBS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1。

讨 论

大家都知道新生儿和婴幼儿极易感染HBV病毒且感染后不易产生抗体,其中大部分人都会容易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后代的身体健康,也成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生儿和人婴幼儿中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你能积极地预防群体的HBV的感染,跟踪观测表明新生儿,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有80%的人可产生抗-HBS,这对预防HBV病毒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检测中也发现其血清中的抗-HBS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其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弱,及时给予免疫强化接种疫苗就能使血清中的抗-HBS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对减少和杜绝新生儿和婴幼儿感染HBV病毒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发现要及时做好孕妇围产期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工作以阻断母婴传播,对出生数月而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特别是母亲是HBeAg阳性的,在其接种前则必须要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接种乙肝疫苗。也有部分接种对象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没有检测出抗-HBS的存在,这是因为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原因比较复杂。具体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检测方法不够精确:即有些新生儿和婴幼儿实际上已经产生抗体,但因检测方法不精确而导致检测结果阴性。这时应当用灵敏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来测定,以免得出假阴性的结果。②机体免疫反应太弱:由于有些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的抗体以至于用现有的方法不能够检测出来抗体的存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适当加大疫苗的注射剂量。③已经发生隐形感染:如新生儿和婴幼儿按照规定剂量接种后仍未产生抗体,则可以应用PCR(体外核酸扩增技术)方法来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因为有少数人实际上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表面抗原含量很少用现有的方法检测不出来或者乙肝病毒发生变异与普通试剂不发生反应所致。但也有其他的原因,如虽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机体不产生免疫应答,使机体呈现免疫耐受状态,出现这种情况时无论如何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产生抗-HBS,或者其他抗原呈现阳性时注射疫苗也不会产生抗-HBS。④有乙肝家族史:如新生儿和婴幼儿家中有乙肝患者时,应该要特别注意该疫苗的接种效果,由于其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很高,且有些人感染后呈现隐形状态,因此,乙肝患者生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以阻断大部分乙肝病毒的传播,但是也有少数新生儿发生接种疫苗失败,可能与宫内感染和人遗传因素有关。对此应注意定期复查乙肝两对半,定期复查肝功能变化。⑤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有类似情况的新生儿,和婴幼儿不易产生抗体且病毒极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不断因其生物特性发生了新的变化,可以视乙肝疫苗另外乙肝病毒亚型的出现也可使乙肝疫苗失效,没有作用,类似以上情况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对机体有任何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