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些年,随着我国荒漠化的趋势不断加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风沙干旱,使得人们的正常生活遭受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荒漠化也会使得土地的保水能力不断的弱化,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致使农民的收入下降,那么为了规避这一情况,并积极改善当前这一局面,就要注重提升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与所在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良好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效适应农作物各个生长发育中的需求。那么要选择无病的种子,能够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还要做到进行整地,保证土地整齐平坦。并且在不同的播种时期还需要选择不同方式的土地栽培技术,注重中耕的实施,为了有效的疏松耕作层,积极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高产途径解析
(一)提升栽培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促使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能有效应对荒漠化对于农村农作物种植栽培等方面的恶劣影响。为了积极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促使农作物高产,就需要注重提升当前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当前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方式较多,有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杂草害虫防治技术等等,但是不同类型的技术对应农作物的耕种方式以及实际的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这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类型,供水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来切实提升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再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施肥方式方法,积极推动施肥作用充分发挥,从而真正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高效率的生长。
(二)注重光合作用
注重光合作用是当前促进农作物栽培技术高产的又一重要途径,一直以来,环境因素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等多个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能够促使农作物充分的吸收养分。对于进一步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也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来进行。第一是采用套作以及立体种植等多个方式来提升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体的收获面积,另一方面还能够延长农作物的生长期限。第二是可以通过人力的方式来提升光合作用,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提升光合效率,或者是增列有机肥料也能够提升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少光合呼吸。
(三)吸收种植经验
由于我国农作物种植的历史较为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勤劳的人民就总结出关于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方式,随着时间间隔较久,但是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方式方法在我国当前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仍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当前我国农业种植仍然二十四节气进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创新和改革,也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趋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更是需要积极吸以往种植经验,遵循季节变化的规律,做到因地制宜,合理的提升农作物产量。
(四)其他
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促进农作物高产的方式众多,不仅仅是吸收种植经验,注重光合作用等等,还要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由于土壤在进行耕种后,会出现肥力下降的情况,若是不进行及时的处理更是会造成后续的农作物耕种和发展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积极提升土壤的肥力,通过进行翻土以及适当采用肥料施肥等多种方式来降低土壤肥力的下降速度。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培育出更多的新型种子来实现高产。保证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就需要具备优良的种子,那么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株型等多种方式来进一步提升作物群体方面的光合作用能力,促使农作物的成熟期变长,也能够通过提升单位面积来改善其农作物的面积产量,做到综合应用,提升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在耕种农作物的过程中也可以释放采用植物的生长调节剂来搭配农作物的生长和耕作,这样可以加速农作物的耕种成熟期。与此同时,适当的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有效的演唱玉米的成熟期,促使玉米的成熟期能够从一样的35天拓展到60至70天不等,并且每延长一天,就能增加百分之3左右的产量。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也能够对农作物所需要的温度起到调节的影响,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调温,也有利于种子和幼苗的生长发育,做到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盐渍化等作用。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11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作物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因为温室效应的影响,导致近几年来玉米的总产量下降,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如何完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玉米高产栽培中出现的问题
1.1种植方式保守,缺乏创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所以很多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大多数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种植经验能够帮助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但是想要促使作物高产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栽培玉米的过程中,因为玉米种子经过改良,而且采用的化肥、农药等也和以前栽培中使用不同,所以祖辈遗留下来的经验就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分歧,在这样的情况下,玉米种植者就应采用先进的高产栽培方式进行栽培。但因为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农村地区信息传播较慢,从而导致很多农民缺乏科学栽培知识,在栽培过程中依然以自身经验为主,进而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
1.2栽培方式不科学
农民在进行玉米栽培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型栽培方式,此种栽培方式不利于玉米高产。所谓的粗放型栽培方式,就是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在天气干旱需要进行水源灌溉的时候,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这样的栽培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工作量,同时还浪费了水资源,降低了玉米的产量[1]。另外,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于农作物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粗放型栽培方式栽培出来的农作物其质量不是很高,这样就导致生产出来的玉米想要出口具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改进我国农作物栽培方式十分必要。
2促使玉米高产栽培的有效措施
2.1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知识的宣传
我国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这一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因为宣传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很多农民对高产栽培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农民的不了解、不信任,就使得在玉米栽培中仍然采用传统栽培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知识的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宣传部门应该让宣传人员下乡进行宣传,并通过手把手的方式将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还应在网络上构建玉米高产栽培平台,在此平台上为农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农民做好栽培工作,从而促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落实到位,实现玉米高产。
2.2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园区
很多农民对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心存疑惑,认为此技术并不能实现玉米高产目标,在此种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农民仍然以自己的栽培经验为主开展栽培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地方政府应该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园区,在园区中使用高产栽培技术来栽培玉米,然后让农民实地考察,当农民亲眼见证了高产栽培技术的效果之后,自然就会应用此技术,这样示范园区的引导目标就达成了。
2.3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
在以往的农业种植中,农作物是否高产依靠的是自然天气,若是一年风调雨顺,那么农作物的长势就会比较良好,进而取得较好的产量,反之,则会影响农作物产量。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天气因素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少,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玉米种子进行改良来提高农作物存活率,促使农作物能够更好地生长[2]。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可以选择抗旱的品种,并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等来促使玉米能够茁壮成长,进而获取高产量。另外,在玉米栽培过程中,还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若是发现病虫害,则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将病虫害的为害程度降至最低,从而确保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高产栽培技术,因此,为了提高玉米这一农作物的产量,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另外,当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出来之后,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能够接受并掌握栽培技术,从而将此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玉米栽培中,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自身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梅,任军,郭金瑞,等.吉林中部黑土区玉米高产栽培土壤培肥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11,19(06):101-104.
关键词:玉米间套种;高效栽培技术;套种密度
间套种简单来说就是双茬种植,在前茬农作物种植之后适时种植后茬作物,以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养料以及土地资源。一般情况下,后茬作物种植的最佳时机是前茬作物生长后期,不仅可以保证前茬作物的自然生长,又能够提高土地作物产量,从而提高实现农作物高效种植的目标。
一、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的作用
1.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环境,对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阳光、水分、养料等任何一个要素不足都会导致农作物欠收甚至不能成熟。比如,云南地区虽然水分充足,但是年均光照时长有限,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可吸收的热量也就十分有限。因此,如果在种植过程中等到前一茬作物完全成熟和丰收之后,再种植和栽培其他农作物就很难满足后者的生长需求,从而难以获得较好的产量。而且如果晚熟品种不能够及时成熟和收获也会影响土地的休养,从而影响到来年作物的种植。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充分发挥间作套种的优势,在满足前茬作物基本的生长需求之后及时补种其他作物,从而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养料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单位土地产量。
2.有利于避开自然灾害。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通过提前后茬农作物的播种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开当地的特殊季节的自然灾害。仍旧以云南地区为例,云南地区七月份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的阴雨天气,这就十分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通过适时采用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有的放矢地提高后茬玉米的种植播种期,可以有效避开作物生长后期可能遭遇的阴雨和霜降天气,从而避免恶劣天气导致玉米发生芽涝,或者其他病x害。
二、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是玉米种植的主要方式,但是玉米的生长发育并不是仅仅由生产、栽培条件决定,其正常生长发育还要受到土地质量、当地气候以及间套种作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的质量,为了真正实现高产的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作物的栽培种植要以合适的土地资源为主,其次也要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才能够有效生长。因此在栽培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地势相对平坦、水源丰富、养分充足、耕层深厚的土壤,同时也要保证土地理化性状、保肥能力、保水能力较好的大片耕地,即选择适合玉米间套种的土地。比如,丘北县官寨乡辖区内总共有158个自然村,是以低热河谷槽区为主的半山区。总覆盖面积542kO,其中耕地面积占据3504hO。耕地面积中旱地和水田各占2482.2hO和848.9hO,此外还包括172.9hO的轮闲地。丘北县官寨乡土壤肥沃,年平均降雨量1200~1600mm,水源丰富,土质好。境内海拔范围831m―2045m,年均温度17摄氏度左右,全年无霜天数高达280天,四季分明。此外,具备较好的日照条件,适宜栽种玉米、水稻、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因此,该地玉米种植过程中就普遍采用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选用优质、合适的农作物品种。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产量并不是仅仅由生产、栽培条件决定,其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还要受到作物品种的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提高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的质量,在种植过程中必须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在选用玉米品种的时候应该以路单8号、10号以及云瑞、珍禾系列等优质杂交良种,以保证其生产质量。此外,选择种植品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该品种是否适合间作套种的方式。一般情况下,中熟、中晚熟品种相较于早熟品种更适合采用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因为这类品种通常具有较高丰产潜力,而早熟品种的成熟期太早,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增产潜力。当然,选择什么品种还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如果选择成熟期过晚的品种也可能会导致作物遭受恶劣气候的影响。比如,在云南地区如果选择成熟期太晚的品种就可能会遭遇冬天到来之前的霜降天气,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甚至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和产量。
三、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常用模式
1.玉米与辣椒套种模式。玉米与黄豆套种模式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是一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两种作物对光资源能够有效利用,提高了玉米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玉米与黄豆套种模式并不是只要将二者一起种植就能够实现提高玉米产量和效益的目标,玉米套种辣椒使用沟畦栽培,种植带宽一百四十厘米,畦面宽八十厘米,沟畦六十厘米,畦高二十厘米,株距三十三厘米,在畦沟的两侧种植玉米,行距四十厘米,株距二十三厘米。辣椒的种植过程如下:首先是播种,苗床应该将底肥施足,一般在三月末到四月初进行播种;然后是苗前管理,播种后一般七天出苗,在此期间要防治病害,还要进行低温炼苗;接下来进行移栽和定植;然后要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玉米的栽培过程如下:首先是播种,一般在四月中上旬,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播种后要进行玉米的田间管理,要合理施肥和浇水,基肥选择有机肥,还要配合使用磷钾肥等肥料;还要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尽量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2.玉米与黄豆套种模式。套种小麦之外,玉米与黄豆套种模式也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用的模式。该模式相较于前者难度较大,对于品种选择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采用该模式的时候首先要选择适合良种,一般情况下与黄豆套种会选择掖单20号、21号以及湘玉0号三种,而黄豆品种则以鄂豆4号为主。其次,玉米与黄豆套种模式对于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一般情况下会选择三月中旬的晴天进行种植。第三,为了保证套种的质量,在确定套种的土地后应该进行整地施肥,同时要保证足量的施肥量。最后,玉米与黄豆套种模式也要考虑种植的密度和整齐度,一般情况下玉米播种2行占地保持在0.9至1米之间。
3.玉米与红薯套种模式。这种套作模式应该以红薯为主、玉米为辅,能够通过生物的多样性实现病虫害的控制。主要种植模式是五行红薯套种一行玉米,复合带为三米,或者是六行红薯套种两行玉米,复合带为四米,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扦插的实际要掌握好,有利于红薯高产,两者可以进行同时扦插,也可以先种玉米后扦插红薯,扦插的大致时间为六月初。红薯和玉米都要进行合理密植。在扦插和种植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管理,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摘顶、补追肥等。玉米成熟比较早,成熟后应该及时收获,将植株去除,这样有利于红薯生长。红薯的收获时机一定要掌握好,过早会降低根块产量,过晚根块会受到低温影响。所以适时收获很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间套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益,是农业种植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技术之一。但是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仅仅由栽培种植的方式决定,其同时也依赖于环境,需要足够的阳光、水分、养料等,因此在玉米间套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多管齐下,提高作物的最终产量。
参考文献:
[1]李泉泽,郑联寿,张健等.繁种黄瓜套种鲜食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4,12(z1):84-85.
关键词 玉米;烤烟;蚕豆;套种;栽培技术;云南保山;隆阳区
中图分类号 S513.048;S572.048;S643.6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29-02
保山市隆阳区是个农业大区,小春种植在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占有很大比重,2016年全区冬季青蚕豆种植面积3 000 hm2,主要以产销鲜豆荚为主,平均产鲜豆荚11 250 kg/hm2,产值达33 750元/hm2左右,鲜豆荚总产量达3.375万t,总产值达10.125亿元左右。保山市隆阳区是云南省的主要种植基地和商品出口地。但是保山市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集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山地气候于一体,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冬季旱灾频发,从2009年开始十分严重,并已呈常态化趋势,严重影响着隆阳区冬季农作物生产。为利用隆阳区8―10月常年降水量203.3 mm和月平均气温18.3 ℃的水温资源,遵循各种冬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自然气候多样化,研究人员结合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设计、耕作制度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创新。隆阳区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示范结果,应用小春作物蚕豆新品种与栽培技术相结合,实现在前作基础上套种,充分有效利用9月降雨后的土壤墒情及光热资源,保证套种作物能够出苗和全苗;改善套种作物生长期的水分供给,增强其抗旱能力,与正常节令耕作方式相比,提前套种,增产增效明显。
蚕豆是隆阳区冬季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年来,该地蚕豆种植面积有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区域耕地坡度大,土壤保水性、保肥性差,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地区仍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状况中。因此,因地制宜推广以下抗旱保苗保产栽培措施势在必行。青蚕豆在高海拔进行套种,由于蚕豆生育期长,一般要求套种区海拔在1 850 m以下,以减少霜冻危害带来的风险。青蚕豆套种关键是突出一个“早”字和一个“套”字,采收青豆荚则必须在9月初播种完毕。
1 玉米套种青蚕豆栽培技术
1.1 技术培训
在示范区内强化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户掌握青蚕豆种植技术,为示范区的规范化栽培打基础。
1.2 选择耐旱早熟品种
因为目前多数蚕豆品种的生育期较长,作为青豆荚种植销售的一定要选择生育期短的品种,保山市隆阳区的霜冻期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必须在霜冻期来临前将蚕豆青荚采摘上市。根据套种区域内海拔高度以及播种期选择种植青蚕豆品种,一般要求套种区海拔在1 850 m以下,选择耐旱品种1063-1、2000-7,早熟品种云早7号、云早11号等。
1.3 适时早播
由于蚕豆种子籽粒大,种子发芽要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110%~150%的水分才能发芽,从播种至出苗需水量大,因而要抓住9月降雨土壤水分充足、光照充足的条件,在玉米收获前于9月上中旬播种,比正常节令播期提早20~25 d,此时播种耕地土壤湿度大,土温高,利于种子萌发出苗,可保证出苗整齐,开花结荚期能有效避开1月霜冻的影响。
1.4 播种规格
在玉米地套种青蚕豆,先清除玉米行间杂草,清除玉米穗部以下的黄叶片,沿玉米帕讲啻蛱2行播种,行距40~50 cm、穴距30~40 cm,每穴播种2~3粒,用种量为180 kg/hm2,保证有效株12万~15万株/hm2。
1.5 合理施肥
底肥施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先施肥后播种,将肥料集中施在播种穴内,播种时种子应与肥料间隔一定距离,以防种子产生肥害[1]。豆苗生长中前期,可根据土壤墒情合理施肥。水分充足时,撒施尿素150 kg/hm2,有助于肥苗、提高单产。
1.6 病虫草害防治
蚕豆的主要病害有锈病、赤斑病,在初发病时可喷施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进行防治。虫害主要是蚜虫,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进行防治。采用人工拔除大草。在采收青豆荚前30 d禁止使用任何农药,以防农药超标[2]。蚕豆出苗后清除玉米秸秆,同时有利于田间农事活动和收获。
1.7 适时收获
采收青豆荚,待豆荚充分鼓起后即可分期、分批采收上市,一般可分2~3次采收完毕。
2 烤烟套种青蚕豆栽培技术
2.1 强化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户掌握种植技术,掌握套种方式,从而促进作物高产稳产。
2.2 适时早播
9月中旬(烟叶采收至中上部叶片)即开始播种,比正常节令播期提早15~20 d,此时播种耕地土壤湿度大,土壤温度高,利于种子出苗,可保证苗齐、苗壮[3]。
2.3 播种规格
烤烟地套种青蚕豆,先清除地行间杂草后,沿烤烟垄两侧打3行播种穴,如农事操作不方便打塘,也可采用豆桩点播,行距40 cm,株距30 cm左右,每穴播2粒种子。用种量为180 kg/hm2,有效株数15万~18万株/hm2。
2.4 合理施肥
与玉米套种相比,烤烟套种青蚕豆的施肥水平应适当减少,青蚕豆可充分利用前作余肥,底肥施复合肥(15-15-15)300 kg/hm2。施肥方法与玉米套种青蚕豆相同。苗期可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施肥。墒情好的,撒施尿素75~150 kg/hm2肥苗,促使豆荚肥籽粒大,增加产量[4]。
2.5 防治病虫害
蚕豆病害主要是锈病、赤斑病;虫害是蚜虫;防治方法与玉米套种蚕豆相同。
2.6 适时收获
当籽粒明显鼓起时为最佳采收时期。一般可采摘2~3次,分期分批采收上市。青蚕豆全生育期150 d左右,栽后120 d可进行第1次采摘。采摘时注意保护豆荚蜡粉层,以便于后期保鲜运贮。采收前30 d禁止用药,以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3 结语
冬季农作物开发青蚕豆种植是首选项目,主要以半山区、山区烟后地、玉米地等进行冬季农业开发种植。因为青蚕豆周期短,粮食作物调整为蔬菜种植,用工少,投入少,种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利于环保,经济效益好。从目前蔬菜市场看,借助北方蔬菜市场资源紧缺的时间差,青蚕豆当作蔬菜种植提高了效益,丰富了蔬菜市场,同时也扩大了晚秋作物种植面积,是引导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好渠道。因此,要注意品种、套种区域内海拔以及播种期的选择。
4 参考文献
[1] 沈玮囡.赵治军.蒋福稳等麦套花生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19):232.
[2] 段建保,贾培春.甜脆豌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J].云南农业,2014(9):25.
关键词:无公害技术;意义;农业生产;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s14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食品问题的不断曝光,食品安全这一话题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其中的谈资不仅包含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还涉及原料供应模块。于是无公害生产技术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以其明显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博得一致好评,研究其技术特点、意义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业经济同样具有指导性意义。
1 农作物无公害生产重要意义
无公害生产以其安全、绿色、环保、高产等特点在农业发展的稳健步伐中广受农业技术人员推崇。在农作物生产中,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农作物无公害生产对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农作物对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依赖性,有效地减少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上市一系列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保证食用者身体健康贡献力量。无公害生产技术中的深耕技术,能有效促进土壤中空气的流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伸展,坚实扎根,增强抗倒伏能力。此外,深耕还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细菌、病毒、虫卵等易导致作物生病的东西以及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杂草的种子埋于土壤深层,使之逐渐消亡,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侵袭。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调节了土壤结构,使土地向着高产、优沃的方向靠近,从而实现农作物增收。无公害生产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旱防涝等抗灾能力,于灾害之中挽救农作物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2 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传统的无规律化逐渐过渡到目前拥有严谨管理手段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管理水平,有效保证农产品的销售质量,促进农业增收。无公害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土地采取种前深耕管理,以给种植农作物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保证其营养的供应;实行农作物的合理轮作机制,有效防止重茬带来的病原体累积、土地营养分布不均衡等危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状况,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并阻止土壤条件恶化;保持合理种植密度,在保证作物生长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行田间管理维护,包括苗期管理、施肥、灌溉、松土等,但是其要求比较严格,各个环节均有相应配套的原则以供施用;注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以保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
3 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为提升农产品销售质量,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在全国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其推广措施可分为4个方向。
3.1 培养农民绿色生产意识
培养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是推广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政策性任务。一些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政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意识的宣传培养是否到位。在宣传方面,将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安排相关技术人员下乡,深入农民身边,讲解绿色生产的优点,培养其绿色生产意识,使农民摒弃传统落后减产的农作物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绿色环保高产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从而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增收,即培育农民绿色生产意识是从意识层面使其生产意识改头换面,进而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
3.2 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肥料的研制与推广
有毒有害性农药化肥的使用是传统生产技术区别于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显著表现,其使用虽然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收,但是也对农作物生长存在着副作用,例如,农药的残留问题直接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与无公害生产的主题背道而驰。因此,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的研制与推广是推广无公害技术的关键步骤。农药与肥料的使用只有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其毒害性,才能实现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
3.3 加强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建设
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给广大农民起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以成果推行发展。此外,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还可以获知该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为进一步在方法上改进无公害生产技术、推进农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可能。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的
重要手段,拥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才能够保证大量无公害蔬菜水果的上市,从源头上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
3.4 加强对农作物化学农药残留监测工作
化学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农产品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有效加强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监控工作,在残留农药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地降低残留率,保证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
4 结语
无公害生产技术不论是在农作物增收方面,还是对发展绿色农业、保证农副产品无公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数量双赢,再加上无公害,待销的农产品一定会被抢购一空。由此可以预测,在未来无公害农产品将占据市场主流。因此,从现在起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已是形势所趋。
参考文献
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2.5万亩,实现粮食总产80万吨,力争达到82万吨,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完成优质水稻种植35万亩,优质专用玉米生产40万亩;种植油料作物40万亩,其中油菜29万亩,实现油料总产达到6.2万吨。
二、重点工作
(一)积极开展“6642”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
在*镇和*镇建立1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以*镇*村、*镇*村、*镇*村、*镇*村、*镇*村、*镇*村和*村为中心,各建立1个千亩玉米高产展示,在千亩展示中各建立高产攻关田100亩。
在*镇建立1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以*镇*村、*镇*村、*镇*村、*镇*村、*镇*村、*镇*村为中心,各建立1个千亩水稻高产展示,在千亩展示中各建立高产攻关田100亩。
在*镇、*镇、*镇和*镇建立1个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以*镇*村、*镇*村、*镇*村、*镇*村、*镇*村、*镇*村为中心,各建立1个千亩小麦高产展示,在千亩展示中各建立高产攻关田100亩。
在*镇、*镇和*乡建立1个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区,在*镇*村、*镇*村、*镇*村、*乡*村各建立高产攻关田100亩。
通过创建活动,示范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四大作物示范区亩产分别达到600公斤、600公斤、400公斤、200公斤。其中:千亩展示亩产分别达到700公斤、700公斤、500公斤以上、220公斤,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分别达到800公斤。辐射带动全县单个作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5%以上。
(二)推进粮油作物技术进步,确保单产提高总产增加
1.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在*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各建立旱育秧中心示范片500亩。全县旱育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5万亩。
2.加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在*镇、*镇、*镇、*镇各建立1个水稻强化栽培新技术示范片,重点搞好*、*两个中心示范片,示范面积共1000亩,其余两个示范片各200亩。全县共示范和推广水稻强化栽培3万亩。
3.大力发展早玉米。在*镇、*镇、*镇、*镇、*镇各建立早玉米示范片1000亩,在*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各建立早玉米核心示范片300亩,在全县其余乡镇各建立早玉米示范片200亩。全县早玉米示范面积达到4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示范达到20万亩,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示范达到30万亩。
4.认真实施增粮增收工程。实施“增粮增收三百工程”玉米增产增收工程1万亩,粮食丰产科技工程7.5万亩,其中水稻、玉米、小麦丰产科技工程各2.5万亩。
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其中施用配方肥40万亩。其中水稻测土配方肥推广20万亩,玉米测土配方肥推广30万亩,小麦测土配方肥推广30万亩,油菜测土配方肥推广20万亩。
6.加强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
(1)引进小麦新品种10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完成主要推广品种覆盖栽培与露栽培对比试验5个;建立10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100亩。
(2)引进玉米新品种10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完成主要推广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秸杆覆盖栽培与露栽培对比试验5个,完成主推品种密度试验2个;建立20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200亩。
(3)引进水稻新品种10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建立10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100亩。
(4)引进红苕新品种3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建立3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50亩。其中引进紫皮紫心、桔红皮桔红心品种各1个,各种植10亩以上。
(5)引进油菜新品种10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建立10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100亩。
7.大力扶持粮油产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重点扶持雄健粮油、万凤粮油、*油脂等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发展种粮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50户,发展种粮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户。
8.狠抓粮油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并组织防治。全县病虫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县上成立粮油生产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陈立贵担任,成员由县委农工委、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农机局、县供销社、县粮食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统计局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设在县农业局。
(二)明确责任
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要明确任务,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把粮油增产和新技术示范任务层层分解下达,落实到人头。县政府将把粮油生产情况纳入对乡镇和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对我县发展粮食生产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将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三)落实资金
鼓励粮油龙头企业、协会组织、生产大户和广大粮农增加对粮油生产的投入。有关项目资金的安排将与粮油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县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粮油生产,重点用于万亩示范区建设、各类增产节本增效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示范的补助和考核奖励。
(四)加强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国家鼓励发展粮油生产的政策和我县发展粮油生产典型事迹、典型做法、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发展粮油生产氛围。
(五)狠抓培训
县农业局要以开展大、小春粮油作物生产技术培训为重点,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搞好粮油生产技术培训。各乡镇要充分整合宣传培训资源,加强粮油作物生产技术培训,确保每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到农户。
1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1.1低碳农业是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3]。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我国特殊的生产条件。
1.2低碳农业是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上的发展,其要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既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暖增添压力。发展低碳农业本身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内容,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4]。
1.3低碳农业符合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趋势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发展低碳农业,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2大荔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2.1农作物高产创建技术
县农技中心围绕项目建立主要作物万亩高产示范区,先后开展了小麦、棉花、花生等高产创建技术示范。在各示范区整合农技、土肥、植保等技术力量,按照统一良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草鼠害防治、统一机械化收获的“五统一”要求,实施了规格化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合理密植、节水喷灌、田间科学管理、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带动全县作物丰收高产打下技术基础。
2.2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体系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在设施蔬菜上实施,秸秆在微生物菌种、净化剂等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蔬菜作物生长所需的气肥、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进而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有机生产。县农技中心在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开展了此项技术示范,取得了很好效果。这种有机栽培技术成本低、易操作、资源丰富、投入产出比大,环保效应显著。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密切结合农村实际,促进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使生态改良、环境保护与农作物高产、优质、无公害生产相结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及开辟了新的途径。
2.3节肥节水技术
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尽量减少化肥施用,提倡化肥深施,推广缓释长效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针对设施蔬菜产业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将灌溉系统与施肥系统相结合,根据蔬菜需水需肥规律,把施肥融于滴灌环节,提高科学施肥的技术含量,提高水肥利用率,节水节肥,是一项先进的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将成为助农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
2.4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在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农作物病虫标准化防控进程。从提高生态控制能力入手,综合运用杀虫灯、色板及昆虫性信息素等“三诱”防治技术及防虫网阻隔等物理措施,增加生物防治比重,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县农技中心近两年在省植保总站的项目支持下,在大荔县阿河建立设施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了以黄板诱杀害虫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科学用药技术为主的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县农技中心还在沙苑地区建立了千亩黄花菜芦笋地下害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了以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物理措施为主的技术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将进一步得到推广。
2.5加大推广农村沼气建设的力度
近年来,县农技中心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逐步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即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将生活垃圾、牲畜粪便、作物秸秆发酵成沼气,而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又节省开支,增加收入,这就是典型的农业低碳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农村沼气建设的力度,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在人畜分离、实行小区集中养殖的村庄,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
3目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3.1气候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造成很大影响,最明显的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暖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出现的范围扩大,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如大荔县近年春季低温冻害和夏季暴雨冰雹灾害明显增多,这些都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品质降低,形成较大损失。
3.2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威胁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方面由于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土壤、水分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滥用化肥、农药,使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3.3社会环境条件弱化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另外,农产品增长的空间日趋变小。农村人口基数过大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不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给资源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使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投入下降,农业科技滞后。
4低碳农业发展对策
4.1发展低碳农业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积极地提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把优势农产品集中连片,并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等要素向专业大户集中,集约化经营,多途径节水、节地、节约能源,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扩大低碳农业试点,及时推广应用。
4.2发展低碳农业与创新机制相结合
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积极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种养加、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根据大荔县农产品丰富的县情,可以招商引资,引导和扶持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做大做强加工业,增加附加值,既节约资源,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要把发展低碳农业与创新投入机制相结合,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低碳农业发展机制。
4.3引导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目前农业生产的经营机制,从整体上讲,还是一种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农户和农场模式,这为规模化的低碳农业发展带来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传统农业的组织形态上进行改变,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扩大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规模和合作内容,引导不同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低碳农业进行经营合作,引导小规模的生态农户和农场,通过生态合作社扩大规模。
4.4发展低碳农业与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
可在果园建立“果、草、畜、沼、水”五位一体的循环工程,大田建立“粮(菜)、畜、沼、水”四位一体的循环工程,即农业生产与养殖业相结合,利用畜禽粪便建沼气,配套实施节水灌溉等节水技术。在果园可通过种草实现立体种植,既为畜禽提供饲料,又能保水保肥。这种模式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可实现净化环境、减少病虫害、减少投资、增产增收增效等目的。近年生态观光园发展较快,可因地制宜,整合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增加群体效益。
4.5推进相关技术培训
目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低碳农业了解较少,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及经营大户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认识,尤其是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使低碳农业真正良好地发展起来。
[关键词] 高寒地区;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一、前言
1.我所做的工作
这篇论文主要从青稞的生产意义、经济价值和可开发潜能,进行为何要对青稞的高产栽培进行探讨。在写作过程中,我对青稞在目前高原地区的重要性进行了收集和整理,贵南县地区进行了调查和了解,从青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贵南县的地理气候做了研究和探讨,以证明青稞在贵南县进行高产栽培的可行性。目前青稞的栽培还局限于传统栽培方式,这主要是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环境,对青稞的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难以进行,在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高原地区的发展更为重视,在这良好的大机遇下,对青稞产业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是目前贵南县的一个新问题,青稞又是当地藏族的主要饮食,也是重要的旱地农作物之一,故对青稞的高产栽培进行如下论述:
2.贵南县自然条件
贵南县地处祁连山至昆仑山的过渡地带,西倾山和黄河之间,属共和盆地。地形复杂,东南环山形成高山地带,中部为高原滩地,北部由于黄河及其支流切割较深,形成许多台地和谷地,平均海拔3000-3500m。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平均为13%。整体地形大体可分为山地、滩地、河谷三种类型。贵南县土地总面积997.47万亩,其中耕地43.932万亩(其中:水浇地28770亩,旱地410550亩),完全依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的纯旱地面积37.745亩,占耕地面积的84.6%,草场面积631.09万亩,林地56.79万亩,居民点、道路用地5万亩,水域27.2万亩,未利用土地(包括丘陵、沙漠)233.458万亩。县境内主要耕地以栗钙土为主,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气候条件
水资源降水集中,雨热同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9-91.1%。降水量在484-350mm之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部递减,水资源缺乏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必经之路。贵南县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气温日差较大,平均日温差在12-18℃之间,四季气候不明显,仅有“寒季”与“暖季”之分,五月至九月为“暖季”,十月至翌年四月为“寒季”。“暖季”也是全年降水量集中的湿季,形成雨热同季特征,“寒季”也是旱季,干旱少雨而多风沙。根据1961年—1984年的气候资料分析:全县年日照时数2638.2-2885.2h,平均为2702.6h,明显地日照时间长,太阳幅射强烈,光能充足。特殊的光能资源,形成了我县牧草三高一低,即粗蛋白高,粗脂肪高,无氮侵出物高,粗纤维低的优异品质。此外,贵南地区的冷季长达7个多月,暖季不到5个月,热量普遍不足,年均温度1.3-2.7℃。虽然暖季短暂,热量不足,但日差较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降水受东南风和地形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在484.6-350mm之间,由东南及南部向西北部递减,而且降水高度集中在5-9月,形成湿季,湿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9-91.1%,其余月份降水量极少,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形成旱季。呈现湿季与暖季同期,旱季与冷季同期的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夜雨率高,县城夜雨量年平均223.3mm,夜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7%。夜雨率年均6l%,夜雨昼晴,有利于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和光合物质的积累,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正文
1.概述
青稞也叫裸大麦、米大麦、元麦、淮麦,英文名hulless barley,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内外颖与颖果分离,籽粒,故称裸大麦。
青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距今3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昌果沟遗址发现了青稞炭化粒。从而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已经形成了与长江、黄河流域遥相呼应的,以青稞为主要栽培作物的农业。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海、四川的阿坝、甘孜、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江苏的苏北等地海拔1900m-4200m的河谷地区。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青稞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d,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其二: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是制作糌粑和酿制酒的重要原料;其三:青稞是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西部高原地区酿造青稞酒、啤酒、白酒、酒精、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青稞;其四:青稞营养成分丰富,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料。其营养价值比水稻、玉米和一般的小麦粉高,青稞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最高可达到14.81%,且富含高赖氨酸,可制成珍珠米、麦片、麦芽、啤酒等食品和饮品,同时饲用价值也高,青稞籽粒是良好的精饲料,青稞的秸秆是最好的饲草,含蛋白质4%,其茎杆质地柔软,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是高原地区牲畜冬季的主要饲草。今后,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青稞的加工和饲用地位更加明显,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因此,如何提高青稞的单位产量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
2.栽培技术过程
1水稻产业现状
1.1品种分布陆良县水稻品种以云粳、楚粳系列为主,主要推广品种为云粳26号、云粳29号、云粳30号、楚粳24号、楚粳25号、楚粳26号、楚粳28号、楚粳29号、滇杂31、35号等。2014年水稻总面积1.21万hm2,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1.19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98.45%,优质稻推广面积占比增加4.5%。
1.2产业化现状水稻是陆良县主要粮食作物,2009~2013年水稻总产5.08亿kg,占5年粮食总产的31.99%;每年稻米商品量4400万kg,商品率达40%。依托1.07万hm2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培育形成了云南爨乡米业,紫溪米业两家专业大米加工企业,设计年加工优质大米2万t,2013年加工稻谷2126.5万kg。陆良县稻米资源利用研究开发水平较低,稻米粗放型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且加工工艺研究水平较落后,糙米、米糠和稻壳的开发利用刚起步。
1.3机械化现状2009年至201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73835.24kW,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达6.15万台(件)。其中2009年有2台步行式插秧机,到2013年为止增至6台步行式插秧机和1台高速插秧机;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增至43台。并连续五年在三岔河、马街、中枢、板桥等坝区乡镇示范推广“稻田浅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累计推广机插秧1333.33hm2。
2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做法、经验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排灌体系建设,完善农田道路和桥、函、闸等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搞好水土保持。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按照田地平整、土地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搞好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农田,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使用农家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现品种良种化、种子标准化该注重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和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多年来持续向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寻求技术支持与合作,加大优质粳稻新品种的引进、自育力度,选择、应用适应陆良自然条件的优质抗病新品种,促进本地水稻生产的品种更换和品种更新。目前已育成自有知识产权水稻品种3个,并逐步建立完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2.3认真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为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到实处,陆良县农业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积极协调配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及时划拨支农资金,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支农惠农政策。2009~2013年共完成中央、省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9402.3万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资金8005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758.3万元,粮食直补资金63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50万元,有效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农业部、省、市县的安排部署,2009~2013年陆良县集成应用浅旋节水、扣种稀播、够蘖晒田、扩行缩株、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等为主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累计高规格、高质量地完成部、省、市、县四级联创水稻高产创建样板1.79万hm2,共增产粮食3139.46万kg,累计节约成本2266.2万元,共增加经济效益10852.53万元。其中三岔河镇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按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集中连片、规模示范”的思路,精心组织,以稻/豆、稻/薯两种模式为主开展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活动。共完成样板1.62万hm2,累计增粮1674.66万kg,节约成本1633.1万元,共新增经济效益6405.63万元。
2.5加强主导品种及集成技术推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水稻生产上以“主导品种展示、技术集成示范”为重点,按照“供种、机耕、节令、规格、供肥、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的“八统一”的要求,集成应用选用良种、扣种稀播、薄膜湿润育秧、大田浅旋耕节水栽培、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精确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6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深挖土地潜力陆良县2006~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29.58万hm2次,其中水稻7.03万hm2,实现总增产4473.5万kg,实现节本增效12227.1万元。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更多的农民受到了系统完善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纠正了传统施肥和盲目的施肥习惯,施肥方法更趋合理。体现在:改变了施肥的“三重三轻”(轻有机肥、轻钾肥、轻中微肥);改变了不恰当的施肥方法(浅施、表施等);改变了无针对性施肥模式(不管作物、区域、轮作一个配方,一个模式)。在配方使用上发生四个转变:改变了单质肥料混合做底肥的现状;改变了一个配方在所用作物通吃的现状;改变了长期施用低浓度配方肥的习惯,中高浓度配方肥被逐步重视;新型控释肥开始受到农户青睐。
3产业制约因素
3.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受资金和政策的限制,龙头企业与基地规模不配套,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长,流通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业技术研发储备、科技培训、技术示范推广的资金有限,从而导致技术研究及储备不足,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甚至很多常规技术在倒退。
3.2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用物资价格高位运行,种粮比较效益不高,水稻生产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受挫,重经作轻粮作的现象蔓延。
3.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在生产与经营中“各自为政”,缺乏规模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范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严重,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及集约化经营受到制约。
3.4产业链条短缺稻米精深加工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企业与农户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突出;农户生产经营小而分散,不利于水稻生产机械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县仅有一家龙头企业从事大米加工,年加工1万t,仅为全县稻谷产量的10%。
3.5土地状况趋于恶化工业化、城镇化占用耕地,高速公路、土地流转发展其他种养殖业,农户、居民住宅建设大量用地,水稻(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减少趋势无法扭转,稳定水稻耕地面积难度增大。连年增施化肥,不施或少施农家肥,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
4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水稻是陆良县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问题和效益问题,通过良种、良法、良田技术综合集成配套,我县水稻生产尚有较大潜力可挖。发展水稻生产,需要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效益上取得重大改观,从而深入挖掘水稻生产潜力,促进水稻产业更大的发展。
4.1应用良种良种是水稻产业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县种植品种多为常规稻,稻米品质较优,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不大。良种工作应以研发引进高产、优质、高抗、适宜的新品种为核心,进而将陆良县水稻产业带上全新的地位。
4.2落实良法良法是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科学技术在水稻生产中重要性在于,一是高产优质品种发挥了增产核心作用,好的品种已成为水稻增产最直接、最有效、最显著的要素。二是好种还需好技术,配套集成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发挥出品种增产潜力。三是科技工者在防灾减灾、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要确保水稻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开展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认真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粮食生产良种覆盖率,深挖粮食增产潜力。
4.3培育良田加强项目实施整合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进程,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推广浅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为水稻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4推广机械化机械化、轻简化生产可以节省人工投入、节约物资投入。2013~2014年在省市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该县在四个水稻主产乡镇示范推广“稻田浅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技术与传统培栽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增产增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的效果。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本增效。
4.5实施标准化良种、良法、良田主要是技术问题。而机械化、标准化则是关乎水稻产业的效益问题。该县的标准化生产规模与水稻生产规模极不适应,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几乎为零。要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抓好“三品”建设,开发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粮食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粮食产品战略升级。
4.6推进产业化
4.6.1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粮食产业龙头企业。
4.6.2扩张产业规模。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生产大户、典型户,支持、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稻米优势农产品基地。
4.6.3打造知名品牌。加强粮食作物新品、名品、精品开发,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粮食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粮食产品战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