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老年护理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护理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护理综述

第1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眼科;白内障手术;效果 

白内障为我国眼科临床中较为多见与多发的疾病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手术前已有视力障碍或失明,心理压力大、复明心切,因此,手术可能引起患者恐惧、焦虑、紧张,老年患者更为严重[1]。因此,良好的护理对白内障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500例白内障患者的综合护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眼科手术的50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其中男260例,女240例,单眼215例,双眼285例,共500眼。年龄60~87岁,平均73.1岁,伴有高血压127例,伴有糖尿病101例,伴有心脏病及其他系统疾病80例。 

2 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个性化心理护理 引起老年性白内障的原因很多,由于患者年龄较高,常伴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患者缺乏相关疾病知识缺乏,对手术疼痛的畏惧,手术能否成功等容易给患者带来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所以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2]。所以,患者入院时护士应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心理服务。具体为,针对不同的心理,以科学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发放宣传手册,同时向患者说明手术采取何种麻醉,以及手术的优点。患者院前往往门诊检查,给予加替沙星等滴眼液,告知患者在家里合理用眼,让患者理解要等到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手术治疗是最佳的治疗选择,以消除患者顾虑。 

2.1.2术前准备 做好常规的手术前检查和护理工作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一环。并且积极纠正患者的全身情况,达到术前的最佳状态。护士术前常规协助患者做好视力检查、眼功能检查;测量角膜、瞳孔大小、眼压,查看是否粘连及眼底情况;明确白内障种类:给眼A、B超、人工晶体植入度测定。心、肺、肾、肝功能等检查。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调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以及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前要给予平喘、镇咳、改善肺功能等治疗措施,这是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术前3d护士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眼药,控制眼局部感染并且预防术后感染。有泪囊炎的患者通过手术或者泪道冲洗治疗,提示无菌生长后给予手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术后因便秘引起眼部充血、出血。眼作局部皮肤清洁处置、剪睫毛、结膜囊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术前冲洗泪道及结膜囊。术前1h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1次/15min,共3次,使瞳孔在术中始终保持散大状态,一般要求瞳孔扩大7mm最便于手术进行;手术前要告知患者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且不宜过饱,以免术中感觉到不适,术前要排空大小便,防止便秘。教会患者做眼球转动训练如: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注意视网膜脱离患者不能做眼球转动训练,并告知患者术中想咳嗽或者打喷嚏要及时告诉医生。 

2.2术中护理工作 护士在手术中应当积极配合医生,备齐手术所需一切物品及材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保证患者安全,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进入手术室后协助患者平躺于手术台上,手臂置身体两侧,嘱患者有任何不适可以告诉医护人员但不能随意乱动,以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效果,患者的配合程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或者手术时间较长、年老体弱、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给予氧气吸人,术中放舒缓的音乐使患者解除紧张压抑的心情。可针对性地给予术中心理护理和安慰,使其能更好地配合医生手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回病房,尤其是在出现术后并发症(眼压升高、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时,患者心理负担重,护士应耐心给予患者心理疏导,鼓励与关心,减轻其恐惧,积极解除心理压力,增强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 

2.3.2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送回病房时应尽量卧床休息,数小时后可以起来轻微活动。要交待患者及家属注意平卧时头部放松,避免抬头、低头、咳嗽、坐起时用力过猛。加强眼部包扎与防护,保持术眼敷料整洁干燥,嘱患者切勿用手搓术眼、摆动头部、用力解便以及咳嗽。防止术眼受到外力碰撞而出现出血、伤口裂开等并发症。手术中眼内出血者。应半卧位或头抬高,致使血液在眼内下沉[3]。手术后当日,严密观察术眼的疼痛及出血情况。正常情况下术眼只有轻微疼痛或不适。如出现剧烈疼痛,很可能是眼压升高,上皮损伤或感染的自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给相应的检查。术后遵医嘱给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及激素预防感染,保持术眼清洁,点眼时轻牵拉下睑,同时察看术眼局部情况,减轻术后炎性反应;给口服降眼压药,以防因手术眼内粘弹性物质遗留引起的暂时性房角阻塞的眼压升高。术后观察并发症和复发症状,及时给予处理;禁忌患者揉眼,注意用眼卫生;按时滴眼液预防感染;定期来医院复查。 

2.4出院指导 手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禁止游泳。出院后复查时间为3d、1w,发放健康联系卡,健康联系卡上注明手术医生姓名、联系电话,24h热线电话,告之患者如果出现眼痛、眼红、视力下降等不适可随时咨询医生;指导患者注意科学饮食,食物为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 

2.5建立家属支持系统 由于家属与患者的亲缘关系,家属对患者疾病用药和心理上的关心会影响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护士应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增加他们对白内障手术治疗与康复知识的了解,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促进患者康复。 

3 结果 

2013年1月~2015年1月老年白内障手术开展综合护理服务以来,满意的患者占98%以上,患者康复率99%,较以前未采用综合护理方法提高了10%。 

4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与家属对医护人员越来越高的要求,单一的护理方法不能促进患者的良好,综合护理方法可能达到最佳临床效果。白内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有精神紧张、恐惧和不安等心理。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方法对患者康复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护理工作做者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复明的眼科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较好的临床效果[4]。我们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参考了其他不同白内障护理措施,总结了白内障护理的综合护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缪晓临,陈彩芬,凌晓.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32(36):159-160. 

第2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逐渐重视外科治疗老年性疾病,在胆囊良性老年患者中,几乎均实施微创手术,按照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必须加强临床护理[1]。笔者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探讨其围手术期护理,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61-82岁,病程3d-28年。其中有7例胆囊息肉样变、9例胆囊结石,通过术前B超检查、术后病理证实,有43例合并症患者,其中有5例慢支肺气肿、8例高脂血症、10例糖尿病、35例心脏病。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并给予围手术期护理。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50例患者完成手术后,恢复均为良好,未出现并发症,腹部伤愈合,在手术后4d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与护理

护理专业知识准备:护理人员应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整体护理培训,了解与掌握LC基础护理知识、麻醉方式、手术操作等。特别需注重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预后等,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以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护理:由于老年人记忆力较差,反应较为迟钝,灵敏度有所降低,其行为习惯比较刻板、固执。同时,因子女不在身旁,同龄人相继亡故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无聊感、寂寞感。尤其是患有疾病的老年人,更加产生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针对这情况,应做好心理护理,以亲切、温柔的态度服务老年患者,理解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以获得患者的信任感,消除其紧张情绪[2]。

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必须充分了解老年胆囊切除术的复杂性。在本组实验中,患者在术前血压均控制于90-150以内,对于慢支肺气肿患者,进行感染控制、肺功能短路、降脂等处理,按照检查结果与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关研究显示,老年慢性疾病实施术前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的恢复效果。在手术前1d时,试验患者的药物过敏,擦拭上腹部,选择新洁尔擦拭脐部。在术前1d晚时,给予一次洗肠,防止出现肠胀气,禁止6h食物摄入,在进食期间,给予患者降压药物治疗,训练床上小便。在手术前将膀胱排空,术前针应选择肌注,送患者到手术室[3]。

术中护理: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疾病,生理功能有所减退,免疫力机能有所降低,脏器储备功能较差,在手术过程中,应给予保暖,避免患者受凉、感冒,选择好固定,构建静脉通道。熟练掌握器械、光源的护理,以及手术配合点,协助医生展开手术,仔细监测患者的手术进度、生命体征,加强配合,确保手术顺利实施。

术后护理:①。针对患者全麻清醒后,将其送回病室,选择平卧,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舌根后坠堵塞,将气道分泌物有效清除。若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多由麻醉镇痛药物引起,给予患者安慰,呕吐时防止动作过于剧烈,协助其进行深呼吸,将头偏向一侧,给予高舒达,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②活动、饮食。针对老年肠蠕动缓慢恢复、消化功能逐渐减弱、明显腹胀情况时,在术后9h时,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在手术当天给予禁食,术后1d时,给予流质饮食,主要以易消化、低脂食物供给,选择少吃多餐方式。在术后1d时,协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以利于肠蠕动,避免出现肠粘连,也可避免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针对不愿活动、依耐性较强的患者,与患者加强沟通,向患者讲解活动的重要性,以获得患者理解,按照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自理能力恢复计划[4]。

并发症护理:①人工气腹护理。由于气腹关系,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致使下肢酸痛、肩部酸痛、静脉炎等。完成手术后,尽可能将腹内CO2抽尽,选择平卧位,禁止下肢静脉输液,降低并发症。血液循环若有CO2,容易导致酸中毒、高碳酸血症,完成手术后给予6h吸氧,以便利于CO2弥散、肺换气,观察手指饱和度、神志、面色与呼吸变化。在本组实验中,高碳酸血症患者有1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选择半卧位,给予床上翻身、下床活动,向患者说明碳酸血症引起肩痛,缓解患者焦虑情绪。②腹腔内胆漏、出血。多由于钛夹放置不合理、脱落导致腹腔内出血,因术中胆管受到损伤、未夹闭、迷走胆管导致胆漏,所以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面色与意识变化,观察腹腔引流管是否存在鲜红色液、汁样液体流出,留置腹腔引流管,以便于观察与引流。本组实验中,有9例留置有腹腔引流管,在术后2d内拔除。护理人员还应仔细倾听主诉,是否存在腹膜刺激征、腹痛与腹胀现象,若存在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并给予处理。③呼吸系统与心血管并发症护理。完成手术后,重点防治出现心肺并发症,尤其本患有心肺疾病患者,术后给予氧饱和度、心电监测。给予6h输氧,仔细监测患者心律与心率变化,若出现心律失常,分析原因后给予对症处理。协助患者进行排痰,对于慢支肺气肿者,在手术后实施超声雾化吸入。

总而言之,针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必须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给予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等临床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仵晓荣,王晓维,袁金艳,等.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3):381-382.

[2] 张衍.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山东医药,2008,48(13):70.

第3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72-02

髋骨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髋骨关节骨折的主要方法。本文针对已选定的850例老年髋骨关节置换术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并对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髋骨关节置换术患者8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5例。研究组男性243例,女性182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2±5.36)岁;对照组男性236例,女性189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3±5.7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术后48h鼓励患者使用CPM机锻炼;注重患者皮肤护理,嘱咐患者多食高钙质食物[1]。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⑴严密监测与处理:严密观测患者术后体征变化和恢复情况,若患者出现低热等问题时间较长,伤口渗液增多,及时引流并使用抗生素。⑵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与患者进行细致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状况,并与患者家属沟通,争取家属配合。⑶功能锻炼: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防止肺部感染;建议患者进行适当功能锻炼,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⑷饮食护理:嘱咐患者多食用高纤维、高钙质、高蛋白食物,避免食用辛辣食物。

1.3疗效标准

护理前及护理后30h向患者发放功能评分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功能治疗后恢复情况[2]。显著恢复≥100分,其中运动功能≥80分,感觉功能≥20分;85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 X±s)表示, P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23.76%(P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260(60.24%)例,比较满意130(30.59%)例,不满意35(8.24%)例,满意率为91.76%;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15(50.59%)例,比较满意112(26.35%)例,不满意98(23.06%)例,满意率为76.94%,研究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近年来,髋骨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功能异常的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术中所使用的髋关节人工假体寿命不断延长,容易导致患者术后感染、疼痛等术后并发症[4]。而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各脏器功能衰退,耐受力和免疫力均大幅度下滑,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因此该年龄层患者术后护理难度系数较大,预后较差,较难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本研究针对425例老年髋骨关节置换术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对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即关节功能障碍、人工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4.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76%,说明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改善预后。分析原因是由于本研究综合护理干预中严密监测患者体征、病情等,根据其实际变化情况给予及时正确处理方案,针对部分特殊患者采用引流处理,同时加入适量抗生素药物以达到抗感染效果,责任病区护士需尽最大能力为患者术后身体康复制定安全、舒适、有效的护理方案[5]。

第4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 综合护理;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176

股骨颈骨折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 特别是在当前老龄化逐步凸显的情况下, 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也进一步上升。研究结果表明, 股骨颈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6%[1], 且女性多于男性。常规的临床治疗效果欠佳, 通过有效的综合护理, 能够减少并发症并确保手术成功率。本院对股骨颈患者采用综合护理,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1例, 男37例, 女34例, 年龄62~73岁, 平均年龄(64.00±11.24)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排除下肢骨折史、帕金森及脑卒中疾病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7例, 年龄62~72岁, 平均年龄(64.28±2.6)岁, 其中车祸20例, 摔伤9例, 其他7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63~73岁, 平均年龄(65.43±2.5)岁, 其中车祸19例, 摔伤10例, 其他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包括患者生命特征及骨折状况观察、术后基本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宣教、病房通风整洁、叮嘱其进行功能恢复锻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内容如下:①疾病知识介绍: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选取合适的交流方式对患者进行股骨颈骨折基本知识讲解;②饮食护理:术后患者在早期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术后中后期则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钙等促进骨骼愈合的食物为主;③心理护理: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倾听其需求和感受, 消解患者不良情绪;④护理:术后抬高床尾部, 从而促进静脉血回流, 协助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按摩, 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⑤康复训练指导: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以足趾伸曲运动为主, 中后期在家属协助下可进行拄拐行走, 后改为负重行走;⑥并发症护理:术后应长期卧床休息, 注意预防相应并发症。如鼓励患者咳嗽并叩击其背部帮助咳痰, 避免产生坠积性肺炎;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进行适量运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性静脉炎及肺栓塞。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出院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2]。包括疼痛 (44 分)、功能(47分)、畸形(4分)、运动范围(5分)等4方面, 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优;得分80~90分为良;得分在70~79分为可;得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1例(2.78%), 压疮2例(5.56%), 坠积性肺炎1例(2.78%), 泌尿系统感染1例(2.78%), 便秘2例(5.56%), 总并发症7例(19.44%)。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3例(8.57%), 压疮3例(8.57%), 坠积性肺炎3例(8.57%), 泌尿系统感染2例(5.71%), 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86%), 便秘5例(14.28%), 总并发症17例(48.57%)。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后,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髋关节功能评分(45.13±7.35)分, 出院后6个月评分(78.37±7.52)分;对照组护理前髋关节功能评分(44.76±8.14)分, 出院后6个月评分(63.27±6.23)分。护理前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院后6个月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病率较高, 另外老年患者伴有身体功能退化等基础性疾病, 从而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通过综合护理方法的应用, 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提升其生活质量。综合护理是一种以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为主的护理方式, 在此过程中还加入了心理护理等内容。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 其机体功能大大下降, 术后更需要精神及心理上的关怀, 而通过综合护理方法的运用, 能够更好的帮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战胜疾病。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 36例老年股骨病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例数为7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 同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相比, 低于对照组的17例和48.5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出院后6个月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减少以及功能恢复中效果显著, 其通过疾病知识讲解、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护理、康复指导等综合护理手段, 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同时还可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的提升, 使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艳颖, 王银萍.综合护理干预在股骨颈骨折术后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2):113-115.

第5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性脑梗塞;情绪状态评分;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间进行老年性脑梗塞治疗的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探究优质护理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医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性脑梗塞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4例。观察组: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平均年龄(70.8±2.6)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70.2±2.5)岁;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认定批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资料经过分析,差异不明显,不会干扰数据结果(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同时在患者治疗期间确保不受到干扰,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了解患者的心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将疾病治疗相关疗程为患者进行介绍,同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互动,提升患者治疗信心。在患者能够进行活动时,护理人员与需要进行陪护,避免患者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摔伤,功能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功能训练恢复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提升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评分表进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用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表进行评分判断患者情绪状态。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优质护理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临床应用分析调查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s)表示SAS评分、SDS评分(情绪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使用t检验数据,P>0.05:研究数据属于无意义数据,P<0.05:研究数据属于有意义数据。

2结果

结果研究数据-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情绪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情绪状态评分)相比于对照组,优势显著(P<0.05),情绪状态评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优质护理能够减缓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从感情及精神方面为患者进行支持及鼓励[1-2]。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更加积极的面对治疗,为患者进行定时翻身,下床进行活动,临床效果显著,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3-4]。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情绪状态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比于对照组,优势较为显著(P<0.05)。综述,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护理依从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丽霞,毕可霞.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7):149.

[2]李琳.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9):168.

第6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字] 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DM)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及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及肿瘤,我院近年来DM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我院大多数是老年DM包括60岁以后才发病或者是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至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据有关资料显示,二十一世纪初期,发达国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20%左右,我国也将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DM将是21世纪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为此,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护理经验,借此一席之地对我院老年DM护理进展工作综述如下。

1糖尿病的诊断

1.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有调查表明,老年人DM患病率达12.7%,糖耐量减低患病率高达20.3%。积极开展对DM的筛查及对DM高危人群的普查,有助于检出处于高血糖状态的隐性DM和糖耐量减低患者。目前筛查试验是标准条件下75gOGTT。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行75gOGTT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达52.4%。溶解葡萄糖的水温20~30℃,水量300ml,加入柠檬酸0.25g,3~5min缓慢服下,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1.2血糖监测:DM诊断的确立以血糖为标准。目前我院内大多数一直用静脉抽血取血浆(或离心取血清)测血糖,近年来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计的应用日趋普遍,这种方法只要操作正确,可以准确反映血糖水平。省内外其他医院内设有专门的DM教员,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年人DM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体内尚存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空腹血糖可能稍高于正常,甚至正常,但餐后血糖显著增高,因此,诊断老年人DM应注意查餐后血糖。因此作者建议对老年常规健康查体时,宜将空腹血糖检测改为餐后血糖检测。

2饮食疗法

凡在我院新诊断的老年人葡萄糖耐量降低及NIDDM应立即开始饮食疗法。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老年患者的食疗,美国仍沿用对成人NIDDM患者的建议,即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0%~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60%。因此,食品交换法是目前最合理的饮食疗法。

3心理与生活质量护理

老年DM患者,因需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生活质量是世界性研究的热点,国内对DM生活质量的研究还刚起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人口学、疾病和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三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障碍越轻;疾病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社会支持越多,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越少,抑郁和焦虑就越轻,生活质量越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对DM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L,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病痛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实践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明确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这充分反映了老年患者对自我护理的迫切需要。Orem的自我护理模式认为,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自我护理能力。护理干预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疾病、自我护理。因此,充分认识到老年DM病人的自我护理需求,通过护理干预提供有关信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健康教育护理进展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随着对DM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面有效地控制DM并非单靠用药可以达到,需要对不同层次老年DM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表明:传统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并未取得理想结果;而DM系列讲座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由于缺乏个性,忽视了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如仅停留在讲座水平,将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讲座基础上加以社区护理干预(群体教育,个别指导和跟踪随访),根据老年人特点有计划的教育,不失为目前老年DM教育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国秀娣,成琦.老年糖尿病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6,11:29.

[2]刘振平,陆菊明.老年人糖尿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7,16:249.

第7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的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包括术前评估、心理护理、环境、饮食、、药物、功能锻炼等。结果:28例老年患者髋关节术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健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720-01

Older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eep vein thrombosis more proactive carePU Yu-meiSichuan guangyuan''s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628017【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lderly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eep vein thrombosis more proactive care measure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 patients older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o targeted the foresight care,including preoperative evaluation,psychological care,the environment,diet,postures,medicines,functional exercise,etc.Results:28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has not occurred after hip deep vein thrombosis.Conclusion: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mplement targeted the foresight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Hip replacement;The deep vein thrombosis;Foresight nursing深静脉血栓(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7.4%,其中无症状者占57.8%[1],尤以老年人发病率高,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以来对28例老年髋关节置换病员术后实施多方面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成功地避免了DVT形成,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共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60-70岁11例,70岁-80岁13例,80岁以上4例;本组病员股骨头坏死9例,股骨颈骨折19例;主要合并症:高血压12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并糖尿病3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半髋关节置换16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28例术后未发现深静脉栓塞,均痊愈出院。2.护理

2.1术前护理。病员高危因素评估及术前宣教:国内研究表明,高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手术及DVT既往史均为DVT发生的危险因素[2],术前让病员和家属充分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是老年患者,特别是对家属的宣教尤为重要,有吸烟史者戒烟。配合医生做好术前止凝血实验检查及血小板、血糖、血脂检查,有内科疾病者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2.2心理护理:术前与病员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病室病友、手术后的发展情况,消除病员恐惧、焦虑心理,以便老年患者对护士产生情感依从,为术后全程护理打下基础。

2.3术后护理:

2.3.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吸氧、麻醉清醒后做好术后指导,交待麻醉后注重事项。

2.3.2病房环境: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最好是单间或小间病房,保持室温25℃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注意保暖。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静脉回流,病室禁烟,为病员创造无烟环境,防止尼古丁对血管的损害引起血管收缩。

2.3.3饮食:给予病员低盐、少油、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燥者可口服果导、麻仁丸,防止因大便干燥引起腹压增高而影响静脉回流。

2.3.4保持正确,给予病员患肢外展30°中立位,足着丁字鞋,两腿间放三角枕,术肢垫软枕,使患肢高于心脏20-30㎝,膝关节屈曲15°,使小腿肌肉处于松驰状态,减少小腿肌肉受压,利于静脉回流,必要时足跟可间隙垫4㎝厚的小毛巾垫。

2.3.5指导正确用药,并观察用抗凝药物的反应。低分子肝素钠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常见药,与抗凝Ⅲ及复合物结合预防血栓形成,其特点是可按体重计算剂量,皮下注射方便,严格掌握药物剂量,严重出血的并发症少,安全,且不需要常规血液学检查,用药后应观察皮肤粘膜、口腔、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其次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于老年人口服用药就做到勤交待、多问候、多观察。

2.3.6病情观察:观察病员切口敷料包扎有无过紧、肢端血液循环,听取患者主诉,对疼痛病员应及时给予止痛药,防止过度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影响静脉回流。

2.3.7功能锻炼。尽早的功能锻炼,让病员主动和被动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适量运动可减少血管栓塞75%-78%[3]。①术后6小时以被动活动为主,给予病员足趾的跖屈、背伸。由于老年患者对疼痛敏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差,因此应指导家属为病员向心性按摩下股肌肉群,动作轻重切忌粗暴。②术后6小时后,病员麻醉已过,应指导病员主动活动小腿肌肉群及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活动。③术后第3天可抬高床头15-30°进行半坐位练习,同时可让病员双手及腿肢用力三点撑起,抬臀使屈髋肌作伸展活动,促进血液循环。④拆线后可早日协助患者扶拐(或助行器)下床活动,行走时注意保护,防止病员摔伤、跌倒。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发病三大原因是术后血流缓慢,血管内壁细胞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老年人DVT发病率逐步增高,与老年人凝血因子增高、小腿肌肉泵作用减弱有关[4],加之老年人常合并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老年人这一特殊体质人群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更易发生DVT,我科在临床上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从术前评估、心理护理、环境、饮食、、药物、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落实预见性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参考文献

[1]王蔚.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深静脉血栓的防范认识探讨[J].医学论坛,2011,11(3):617.

[2]廉彩萍,郝小霞.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式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239.

第8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14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外科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效果。结果: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记忆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记忆,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指患者手术前精神正常在全麻术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主要表现为焦虑、人格改变、记忆受损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2]。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行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2例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护理干预对对老年患者外科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并观察护理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8-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4.3±2.8岁之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62-8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5±2.6岁之间,手术类型包括骨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等,所有患者均通过气管插管全麻方式麻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对症护理和用药护理等。观察组患者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

(1)手术前护理: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治低血压,积极主动和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手术中护理: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减少手术创伤,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

(3)手术后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阳光充足的病房,对于不能接受该病情患者的家属所表现的焦虑、紧张等不安情绪予以心理疏导,为其讲解发病机理,缓解其不良心理,使其做好配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对于狂躁的患者予以束缚并定时检查束缚部的血液循环和皮肤状况做好相应处理。同时为患者播放舒缓音乐,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肢体动作,促进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

以护理前后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记忆量表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外科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效果。

1.4评价标准

根据我院自行设计的精神状态和记忆量表进行调查分析,两个量表的总分均为100分,临床评价标准为:精神状态和记忆量表的正常值为:

(1)精神状态评分>70分。

(2)记忆量表评分>80分,精神状态和记忆量表评分的分数越高患者的状态越好。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试验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记忆量表的评分分别为65.3±3.6分、71.4±2.2分,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记忆量表的评分分别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记忆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

3讨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主要从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方面进行干预,首先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病情,其次通过音乐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的心理情绪,最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使患者早日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记忆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述,我们认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记忆,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篇:老年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 跌倒;老年患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1-02

面对世界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跌倒已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病风险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0%的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其中5%-15%的跌倒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1]。因此,世界很多国家已经或正把住院患者跌倒率作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项指标[2]。《中国2009年度患者安全目标》将防范和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列入其中,对倡导健康老龄化的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就将住院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相关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 跌倒的定义及国内外跌倒事件现状

11 跌倒的定义 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3]。现在学者普遍认为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4]。

12 国内外跌倒事件现状 2004年英国共计528×106 次跌倒,占医院意外事件的60%[5]。在美国,170×105护理院住院老人中每年有一半发生跌倒,因跌倒所致髋关节骨折所需的医疗护理照顾成本,每年高达1亿美元[6]。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意外伤害死因顺位中,跌倒居首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跌倒的病死率急剧上升,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达到最高,城市为29856/105,农村为16568/105[7]。

2 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

21 生理因素

211 年龄、性别因素 有研究报道,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为402%,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长期生活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50%[8]。另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发跌倒,女性跌倒的几率为男性的2倍[9]。

212 平衡功能的衰退与步态的影响 很多社区研究都发现平衡功能的衰退是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10]。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步态不稳将导致跌倒,其基本特点是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柘曲和屈曲动作缓慢,伸髋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低,行走时拖拉,故易发生跌倒。 213 感觉功能的衰退 视力减退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而视力在维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一项视力损害与髋骨骨折风险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视敏感度的降低,还是立体影像知觉的退化,都会使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增加6倍[11]。Lvers等[12]通过回顾性方法收集跌倒方面的数据发现,视力的敏感性下降是再次跌倒的危险因素,而听、触觉及前庭感觉等功能的衰退,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减少,影响大脑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从而影响机体平衡,易引发跌倒,有研究指出,踝关节输入定向感觉在预防跌倒中比视觉参考更重要[13]。

214 骨骼肌肉系统的衰退 老年人运动系统下降,肌力减退,关节灵活性减退,是跌倒较常见原因,腿虚弱跌倒的危险性可增加5倍[14]。

215 中枢神经的衰退 中枢神经系统收集感觉器官的信息,指挥运动器官的活动,几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病变都可导致平衡紊乱与跌倒[15]。另外神志模糊、判断力及认知功能下降也是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22 疾病因素

221 跌倒史 肖春梅等[16]对189例进行的平衡能力的测试中发现,有跌倒史的老年人比无跌倒史的老年人动态和静态平衡能力显著下降。跌倒过的老年人步态比为跌倒过的老年人步态明显不同,步态和平衡紊乱者的危险性增加3倍[17]。因此有跌倒史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再跌倒。

222 跌倒综合症 跌倒综合症是指多种感觉缺陷,前庭叶步态和平衡功能失调,以及显性或隐形疾病所产生的与跌倒有关症状,如瞬时眩晕、心悸、胸痛、呼吸短促、失去知觉和大小便失禁等[17]。

223 神经系统疾病 影响老年人稳定能力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有帕金森病、常压脑积水和脑卒中等。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的下降被认为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18]。高血压患者除头痛眩晕症状外,常伴有小血管病变,引起白质损伤,表现额面步态失调,脚离地抬起困难,站立时不能保持平衡[19]。

224 运动系统疾病 老年人由于髋、膝、踝关节活动障碍,肌无力而跌倒的占躯体因素的75%[20]。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由于步态与平衡的干扰,以及肌肉运动失调,更易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颈椎病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引起头晕和下肢突然弛缓性软弱而跌倒。

225 循环系统疾病 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血管疾患,如心律失常性晕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纤颤、血压过高、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性低血压可导致患者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21]。

226 慢性病 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病的种类越多,跌倒的风险性就越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的病变高发生率,形成了意外跌倒发生明显增多的病理学基础。

227 其他疾病 Morten等研究指出,维生素D浓度的降低,可能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原因之一。因为维生素D的缺乏造成下肢近端站立肌无力。

23 药物因素

231 镇静、神经类药 使用此类药物的老年患者,机体反应敏感性降低,增加了发生跌倒的风险。肖春梅[13]等研究发现,健康老人服用镇定药(咪达哇仑)105min后才可重新获得姿态的稳定性。同时此类药物在体内积储后,可是血药浓度再次出现高峰的“反跳现象”,如苯二氮类药物在服用后6-12小时正好有此反应,再加上老年人的生理决定约80%有夜尿,频繁的夜尿伴意识模糊,极易发生跌倒。

232 扩血管降压药 老年患者用药后血管扩张,回心血量不足,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供氧不足易出现头晕、跌倒。

233 利尿剂、缓泻剂 老年患者服用后,其机体在短时间里丢失大量体液和电解质,导致血压下降、供血不足、脑缺氧,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站立行走不稳使跌倒的风险增加。

24 环境因素 是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的重要因素。文献报道,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有51%发生跌倒的原因与环境因素有关,并且指出周围环境较差和老年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引发再跌倒的次数增加。

241 地点 老年人跌倒多发生室内,但室内各场所发生跌倒概率又各有不同。有研究指出,卧室发生跌倒概率在1/3,其次分布在门口、浴室、楼梯等。也有报道认为,浴室是发生跌倒最危险的室内场所。

242 光线及地面因素 光线不足与地面不平是公共场所发生跌倒的最常见原因。室内采光不好,太暗或强光;地面有杂物、积水或楼梯过高、有门槛等都可以直接绊倒老年人。

243 不合适的病房设施 如病房座椅无靠背;病床无床档或床档固定差;床边无呼叫器;轮椅或床固定不好;马桶缺少扶手等等,均是发生跌倒的潜在危险。

25 心理因素 李少棉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跌倒与跌倒当时的情绪有关,多数原因是由于当时很匆忙,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跌倒。害怕跌倒的心理状况又限制老年患者的运动锻炼,使其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跌倒的危险性又随之增高。

26 社会、家庭的支持 在临床护理中,陪护者对老年患者生活习惯不了解;与患者关系不和;陪护者的责任性不强或陪护时间无法保障;家属对一些约束性的安全措施不理解,常常会干涉护理工作,都会给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困难。

27 自身因素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老年患者衣裤过长,鞋不跟脚,鞋底不防滑等等,均为跌倒的潜在危险。

3 小 结

综述所述,跌倒是提倡健康老龄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老年人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联和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经济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积极探索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从多方面、多元化的落实预防措施,为开展老年人跌倒预防和老年人健康保障提供依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4-204

[2] 徐建鸣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最新护理实证[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8-39

[3] 覃朝晖,于普林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9):711-714

[4] Feder G,Cryer C,Donoven S,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falls in people over 65The Guidelines Development Group[J]BMJ,2000,321(7267):1007-1011

[5] Healey F,Oliver DPreventing falls and injury in hospitalsThe evidence for interventions[J]Health Care Risk Rep,2006,6:12-17

[6] 胡雁,李晓玲,主编,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0-11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15-249

[8] 王秀华,幸德珠,陈海波,等老年病人跌倒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 志,2002,12(12):78-79

[9] Tromp AM,Pluigm SM,Smit JH,et al,Fall-risk screening test:a prospective study on predi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J Clin Epidemiol,2001,54(8):837-844

[10] 汪霞人体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应用现状[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1992,12

(1):4-8[11] 马敬东,刘晓娴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3):70-73

[12] Lvers RQ,Norton R,Cumming RG,et alVisuai impairment and risk of hip frac-ture[J]Am J Epidemiol,2000,152(7):633-639

[13] 肖春梅,周巨林,李阳,等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临 床康复,2002,6(7):1014-1015

[14] Steinweg KKThe changing approach to falls in the elderly[J]Am Fam Physician,1997,56(7):1815-1823

[15] 张玉兰,马腾宵,王永琴老年脑血管病跌倒患者平衡与步态的评定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5):29-31

[16] 肖春梅,李阳,党繁义老年人跌倒与平衡能力下降的相关测试指标[J]中国康 复医学杂志,2003,18(8):457-459

[17] 李林涛,王声涌老年跌倒的疾病负担与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9(4):262-264

[18] Liosits LA,Jonsson P,Kelly MM,et al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recurrent falls in ambulatory frail elderly[J]J Gerontol,1991,46(4):M114-M122

[19] 卢广增,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J]老年学杂志,1993,13(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