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生体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The Analysis of Gansu Province Rural Schools Sports
Teachers' Training Needs in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YIN Xuejuan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article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Gansu province sports "countries culture plan" 80 backbone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statistic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Gansu provi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for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for research.
Key words the cultivation pla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needs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兰州城市学院承担的2012国培计划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班的80名学员,其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40名,中学体育骨干教师40名。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
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学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从本次调查的80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情况看,在教师教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体现了甘肃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某些特征:一是性别比例方面,以男性居多,调查问卷中被调查的女教师有19名,占总数的76.25%。男性教师61名,占总数的23.75%。二是年龄职称方面,年龄结构年轻且中级职称教师占主体,参加调查的80名教师中,67.5%为40岁以下的年轻的教师,30岁以下的占15%。由于年轻教师居多,本次培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中以中级职称为主,占62.5%。三是学历方面,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已经成为甘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学历构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最后学历依次为中专占6.25%,大专占18.75%,本科占75%,硕士学位获得者尚未发现。
2.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调查发现,23.75%的教师参加的是区级培训,33.75%教师参加过市组织的培训,30%教师参加过省组织的培训,而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仅占12.5%。培训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有的学校接到上级培训任务后,由校长选派教师参加,如果某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较多,校长就会让别的教师替补,至于培训机会落到谁的头上存在随意性。
2.3 教学实施中最大的困惑和问题
(1)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由于收费限制,财政投入不到位,导致学校经费紧张许多学校的篮球场已成草地,篮球架有架无板,体育器材少之又少,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2)领导重视不够。基层学校的一些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只看重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成绩,学生的体育素质、身体健康状况没有纳入评比的范畴,对教师体育上好上坏,上没上没有很好的管理,检查督促不力导致教师对此应付了事。
2.4 学员参加“国培”的目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57.5%学员最希望学习新理念。21.25%的学员希望通过学习巩固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的需求扩展自己的知识面。13.75%的学员为了知识拓展与更新。5%的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并非学习,而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更有2.5%的学员是因为职称评定才来参加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课的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需不断更新,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提高体育知识传授的效率,促进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2.5 学员认为目前适合于教师培训的教学形式分布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培训教学形式方面的意向:其中教学观摩占61.25%、参观占17.5%,经验交流占15%,具有高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学形式。调查发现,由于培训中讲座内容容易和教学实践相脱节,因此传统的专题讲座只占了12.5%,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更希望将专题讲座与观摩课、示范课充分结合起来。
2.6 学员认为应侧重的培训内容分布情况
培训的目标和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才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兴趣。5%的学员认为以知识培训为主,12.5%的学员以技能培训为主,而82.5%的学员更注重于知识与技能并重。通过访谈了解到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围绕平时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展开,表明广大教师迫切想要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更注重操作层面的知识,对方法的需求比较高。
2.7 学员对国培项目的期待
经统计学员对培训的期待大概有如下几条:(1)有效合理的安排学习计划。(2)让基层教师能够充分提高教学能力。(3)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4)期待通过培训,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丰富,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安排一些课堂教学观摩和不同地区的实地考察活动。
【关键词】民族体育 贵州 中小学 民族团结教育
贵州省有49个民族,其中17个为世居少数民族,民族团结问题非常重要。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并考虑其长远效果性,贵州省民委、教育厅发文要求省内中小学校必须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并且专门组织人员编写相关教材,希望以课程的方式落实民族团结教育。依笔者看,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除了必须规范、刚性的教材教学外,其他具有潜移默化功能的民族团结教育方式也不应该被忽视。其中,民族体育文化就能够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体育具有促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质
1.民族体育文化的乡土性
贵州各民族在悠久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资源,直到现在,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村落中流行。这些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乡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和思维方式,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把各地区的流行体育项目以一定的方式引入到当地中小学,经常性地开展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活动,引导学生练习这些来自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体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积累中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尊以及他民族的文化认同,再配合其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教学,对建构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会有切实的作用。
2.民族体育项目的活态性
民族体育项目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的各种技术动作的组合,不同于中小学校其他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它的这种“活态性”特征和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好动期的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在相对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之余,通过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同时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很容易被激发并表现出来,潜在地强化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结,这对于通常有着多民族学生共存的贵州省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有益的。需要说明的是,民族体育项目有别于现代体育项目,现代体育项目的核心价值思想是竞争,民族体育项目则更倾向于娱乐和交流。因此,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如果以促进各民族中小学生间的团结为目标,显然民族体育项目要更为现实和有效。
3.民族体育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民族体育既是文化又是有形的身体活动,其传承方式具有双重性。把民族体育纳入民族团结教育体系的过程既需要让学生了解某种项目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过程,又要求学生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项目的练习中来。这样,在一静一动的传承形式中,既可以生成并更新中小学生关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知识系统,提高他们对民族多样性和平等性的认识,又可以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民族体育项目大多属于互动性的活动,可以增加各民族的中小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这有利于消除中小学生间的民族隔阂以及建立民族互相尊重的意识。
二、利用民族体育促进贵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拓宽思路,把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编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体系
2010年6月,贵州省政府要求把《 中华大家庭 》《 民族常识 》《 民族政策常识 》《 民族理论常识 》系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及教辅资料列入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并于当年9月纳入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从教材的内容看,里面蕴含的民族体育内容较少。其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自尊、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团结的意识,教材只是实现意图的手段。因此,只要是有利于中小学民族团结的资源,都应该尽可能利用。鉴于前文所述优秀民族体育资源和民族团结教育良好的相融性,而贵州省恰好又孕育了丰厚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应该考虑在以后的民族团结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多地编入民族体育文化。毕竟,借助教材刚性、规范的力量,民族体育对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2.更多频次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对优秀民族体育的认识和实践
近几年,贵州省广泛开展了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对于挖掘、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学生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带有仪式性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具备的是形式上的示范意义。所谓“一开始轰轰烈烈,接下来马马虎虎,最后可能偃旗息鼓”。这种现象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优秀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频次还是太低,难以保证民族体育在校园开展的持续性,进而影响其预期作用。因此,要让民族体育活动始终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使其效益最大化。当然,这里并不是强调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体育仪式活动,而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方式,如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表演活动,在体育课堂中融入适宜当地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等。
3.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
民族体育要在贵州中小学团结教育中开出美丽之花,离不开民族体育师资。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处于未定型阶段,教师对于其价值观的型塑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学有更多的掌握一定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将对贵州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挥重要纽带作用。根据当前贵州中小学师资的实际情况,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组织掌握较多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专家开展定期师资培训;另一方面,拥有不同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师间定期进行交流。通过培训和交流可以让贵州民族体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扩大,同时丰富他们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随之带入全省各中小学,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
【关键词】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质的重视,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中小学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为了了解体育活动在成都市中小学校的开展情况,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制定出“成都市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表”,对成都市七中嘉祥附属外国语小学、成都市站东小学、天回镇小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双楠中学、成都市七中嘉祥中学这7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年龄从8岁到14岁不等。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667份,有效率95%。统计并综合分析了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及方案。
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生对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的态度分析。
通过中小学生对业余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态度对比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喜欢体育活动,他们的态度都是比较积极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变化,即中小学生们对体育课的态度要稍稍逊色于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们喜欢无拘束的体育活动,而需要考核的体育课多少带给孩子一些压力。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男生较女生更加喜欢体育活动,在“很喜欢”这一栏里男生比例为63.7%,女生比例为48.2%,这和男生爱玩的天性以及女生文静的性格有关,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
2、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分析。
调查中我们看到有64%的学生达到了体育人口锻炼标准中对频率的要求,即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有男生和女生的锻炼频率和时间相差不多,这和学校的教学制度是分不开的。
3、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场所的分析。
调查中我们看到中小学生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每个项目都会有人玩。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出一些规律:1、羽毛球是最受热捧的运动项目。2、在健美操、形体等方面,女生比较喜欢,几乎是男生选择人数的四倍。3在足球、乒乓球项目上,男生是女生的二倍。这说明在项目选择上存在共性和性别差异。
调查中发现51.9%的学生选择在校内空地或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而只有8.3%的学生愿意花钱到收费的运动场馆去运动。说明学生的运动场地非常受到限制,应该加大免费场馆的开房和使用程度。
4、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以及影响其进行体育活动的原因。
调查中发现40.6%的学生是为了增强体质才参加的体育活动, 13.9%的学生是调节精神,9.8%的学生是摆脱烦恼,8.5%的学生是减轻压力,因此我们要加强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培养。
另外我们发现制约部分中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太忙无时间,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其次,还有6.7%的学生因为技术水平低,怕丢面子而拒绝参加体育活动。。
5、父母的态度以及小区相关设施对中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3.1%的学生家长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其中16%的父母每天都锻炼,33.1%的父母经常锻炼,41.1%的父母只是偶尔才锻炼。其中43.8%的家长都给自己小孩安排了体育培训班,这和父母的锻炼意识是成正比的。
另外77.1%的学生所在的小区有健身路径,有23.9%的学生所在的小区没有健身路径,阻碍了他们进行健身锻炼。
结论与建议
1、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改革考核制度,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我们发现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胜过体育课,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改变以往上课的“三段式”和“放羊式”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改变以往的考核制度,不要“以成绩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可以把上课态度以及努力程度也设为一相评价标准。
2、注重个体差异,学会关心差生
我们看到有30名同学是个人单独活动的,在调查中发现有47名同学是因为技术水平低怕丢面子而影响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关心这些属于体育活动边缘的学生,让他们逐渐融入群体,敢去运动锻炼,让他们不再孤单、不再怯懦,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不要把目光仅仅集中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
3、减轻课业压力,恢复小学生的天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调节精神,9.8%的学生是为了摆脱烦恼,8.5%的学生是为了减轻压力。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有326名学生是因为学习忙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中学生现在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小学生本应是玩的年龄却因为学习忙而无时间去玩,小孩子的天性就是调皮、贪玩,我们现在繁重的课外作业已渐渐抹去了他们的天性,因此我提倡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们以及家长少布置些课外作业,减轻孩子们的压力,恢复孩子们的纯真可爱。
4、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改进
1、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生活动的场所集中在校内空地/操场和免费的运动场馆,比较单一。另外从调查表中也反映出因硬件设施(场馆,器械,后勤)不完备而阻碍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的有15.8%。这两者说明部分中小学校应该改善场地条件、增加必要器械等来保障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2、调查中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不积极,只是偶尔才锻炼甚至根本就不锻炼,这直接影响了对自己孩子进行体育运动的态度,只有82位学生会和自己的父母共同锻炼,因此要加强父母的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然后才能支持自己的孩子进行体育锻炼;3、我们看到有6.7%的学生是因为无人指导才没参加体育运动,有23.1%的学生所在的小区没有健身路径,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的力量,小区里配备相应的健身路径,配备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这三方面力量共同改善,让中小学生们更加热爱体育,更加会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 亢晋勇,李淑萍 忻州市城区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4月
(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阿坝州623002)
摘要:武术健身操主要是通过广播操的形式教授武术技击性动作,传承武术文化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体育锻炼形式。文章以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推广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为武术健身操的推广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7-0092-03
1 前言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属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国家日益重视武术在全民体育项目中的发展。“习武从娃娃抓起”,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展以广播操为主要形式的学生健身方式。然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单一的体育运动形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化的需求。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问世,就打开了这种僵局,为中小学武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平顶山地区的30所中小学武术健身操推广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CNKI、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等搜集大量关于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文献资料。
2.2.2田野调查法
通过实地走访30所中小学,观察、研究这些学校的体育课及课间操的开展情况。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状况分别设计针对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
2.2.4统计分析法
利用Excel等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整理比较,做出系统的分析研究,论证有关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的意义
3 .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汇聚民族精神
在我国历史上,武术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传承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武术健身操作为武术的一种体育锻炼形式,在传承武术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在中小学生推广武术健身操,培养学生乐于进取、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勇于承担的精神品质,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汇聚民族精神,并且使将来的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时继承这种精神并加以发扬光大。
3.1.2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关系着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这基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学业压力,很少甚至不能抽出单独的整块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最后,体育锻炼与人的惰性也有很大关系,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坚持。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生中的开展、推广能很好的缓解这个问题,并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武术健身操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编出一整套简单易学、刺激兴奋、运动四肢、促进身体发育的动作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1.3有利于促进我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武术是我国的精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同时,武术也是构成我国学校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健身操作为武术教育的一个新载体,既传承了武术的精神内核,也丰富了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具有健身效果,能够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满足学生对体质锻炼等多方面诉求。武术健身操若在我国中小学得以推广,必将是推动我国武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3.2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教师及家长对武术健身操的认知态度
领导的眼界影响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武术健身操的作用若能得到中小学校领导的肯定,必将会得到推广与普及。通过对平顶山地区16位校领导的交流,大部分校领导都很支持,也认为很有必要在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家庭是孩子成长最为密切的社会关系组织,可以说家长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平顶山地区40位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家长对学生通过习练武术健身操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认可和赞同的。
3.3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开设情况
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府、教育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现对平地山地区30所中小学校开设武术健身操教学的情况做如下调查统计:
通过对平地山地区30所中小学校的走访调查,得出其开设武术健身操教学情况如表l所示,其中有16所学校已经开设武术健身操课程,占总比例的53.3%,超过一半数量。此外,有14所学校尚未开展武术健身操课程,占总比例的46.6%。总体来说,平地山地区中小学校开设武术健身操课程的程度相对较低。
3.4平顶山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健身操培训情况
武术健身操培训班的开设,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传播武术健身操的教师。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将武术健身操推广到所在的中小学,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调查得知,平顶山地区所研究的30所中小学有近1/3的体育教师参加过专门武术健身操培训,其中部分是非专业的武术教师,剩余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
3.5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喜欢程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源动力。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热爱程度决定着武术健身操的推广效果。
通过表2可以看出,有23%的学生非常喜欢武术健身操,愿意深入学习;有30%的学生喜欢武术健身操,26%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态度一般;20%的人不喜欢武术健身操,认为武术健身操的锻炼没有意义且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总体而言,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喜欢程度高于中学生。
3.6通过练习武术健身操学生对武术的了解情况
当今时代,人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武侠小说和电影、体育赛事、新闻传播等。事实上这些对武术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是一种误导。真正的武术是通过刻苦训练达到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一种技术。通过表3调查看出,仅有15%的学生不了解武术健身操,总体上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是比较了解的,这就有利于中华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
3.7学生学习武术健身操能否起到防身自卫作用情况调查
武术健身操是武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攻防兼备的特点。看似平淡无奇的一招一式,其实蕴含着实战意义。通过表4看出,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认为练习武术健身操能够起到很好的防身自卫作用,增强自卫保护能力,而只有21.7%的学生认为练习武术健身操没有防身自卫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讲解武术健身操的攻防含义。
3.8学校课间锻炼方式情况
学生通过课间操锻炼,脑力得到休息,体力得到锻炼。一个学校课间操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生的精神面貌。通过表5可以看出,有16所学校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是武术健身操,充分说明武术健身操很受学生的欢迎,其它14所学校课间锻炼方式分别为自由活动、跑步、广播体操等。
4结论与建议
4.1平顶山地区武术健身操在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一个好的方案、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参与。领导重视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加强体、教部门的协调配合,必将使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得到较快的执行落实,在使更多中小学生受益的同时,也传承着民族武术文化。
4.1.2缺乏专业武术教师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它的练习与其它众多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方式,对教育主体有着较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一节课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对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的专业武术教师相对匮乏,且有部分教师并非专业从事武术教学,这就影响到武术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推广。
4.1.3缺乏武德教育
习武讲究武德,武德教育是学生练习武术的必要环节。一个习武之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武德。习武先习德。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武术健身操教学时,多重视技能的教学,并不注重对学生的武德教育,更不用说一些非专业的武术教师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应注重向学生灌输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尊重师长、谦逊有礼、乐观向上的品格。
4.2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的建议
4.2.1加大政府扶植力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武术健身操的推广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结合平顶山地区中小学的现状,政府及学校领导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建立一支武术健身操的推广队伍,来推广和监督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开展情况,使武术健身操得到更好、更快的普及。
4.2.2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力度
武术健身操的教授主要依靠体育教师来完成,体育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武术健身操的开展情况。我们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师资,以此来提高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推广质量。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身体姿态 形体健康教育
2001年7月出版并在新学期开始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领域目标之三,即“身体健康”目标指出:“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并分为三级水平,第三级水平为:“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也要求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但翻阅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案,我们很难看到身体姿态教育的内容;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针对中小学形体健康教育的探讨文章只有4篇,未见专门针对中小学生身体姿态的专业性研究。那么我国青少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健康形体意识如何建立,形体健康教育如何落实呢?
一、身体姿态的内涵
姿态是形体的下位概念,它与体格(身高、体重、胸围)、体型(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仪表(修养、素质、意识)共同体现人的形体。体格是形体的基本指标,体型是形体的静态表现,仪表是人内在气质的反映。姿态是指人坐、立、行等各种基本活动姿态,是人动态形体的表现。
二、不良身体姿态的危害
不良的身体姿态不仅会影响形体美,而且会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探头、驼背、塌腰、窝肩、X/O型腿、近视等,甚至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2007年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体育局组织北京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培训中心等,开展了青少年形体测量和测评活动。在抽样测评的102名初一学生中,有68.8%的孩子属于形体不良或具有不良形体习惯,走路上体晃动的占27.5%,X/O型腿的占17.7%,坐姿塌腰、弯背的占23.6%[1]。2008年大庆市中小学生体检的1组数据显示: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视力低下率,男生为56.98%,女生为67.12%。其中,初三和高二的学生视力低下率最为严重,分别高达70.96%和85.95%[2]。近视虽与遗传、营养等多因素有关,但学习时的坐姿是导致近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我在2009年3月对秦皇岛10所中小学进行了抽样测评,500名研究样本中具有探头、驼背、塌腰、窝肩、X/O型腿的学生高达68%。在与中小学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形体不良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形体美观,而且会造成其精神压抑,乃至悲观厌世。千里明秦皇岛护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秦皇岛教学质量较好的几所小学4年级以上的学生近视率高达62%,并呈上升趋势。窥一斑可见全豹,以上的数据说明了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我国青少年已有较大的比例存在形体健康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理、心理问题,因此,改善中小学生的形体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三、造成不良身体姿态的原因
(一)外因
首先,教育认识的误区。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一谈及形体教育或姿态培养便是体操、韵律操和健美操的教学,而这三门课程在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设置中仅占较小的比例,况且姿态的矫正需要肌肉的静力性与动力性练习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岗的和即将走上中小学体育教育岗位的人员基本来自于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而形体健康课程并非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多数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基本没有设置形体健康教育课程。也就是说在岗和即将上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受教育的习得过程中,并未摄取形体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无从谈及此项专业技能的形成。
其次,应试制度给中小学生带来的繁重学习压力所致。沉重的书包和长时间伏案书写可谓有碍健康两大要素。过重的书包,日久天长会造成高低肩、探头、窝肩、驼背等不良的形体;伏案书写的时间过长则易造成脊柱、头颈的变形和视力的下降。
最后,学生的坐、立、行经验主要来自其自然成长过程,无科学指导和系统教育经历,后天的自发行为和非自觉性模仿是其当下身体姿态形成的主要途径,如影视的误导,很多男生站立时歪肩,双手插兜,盲目模仿影视明星的帅气,其实属于不良行为习惯。
(二)内因
首先,现代的孩子生理成熟较早,生理机能发育成熟期提前,特别是女孩子发育较快,较早出现了第二性征。由于孩子没有清楚认识身体发育过程的正常生理特征,产生害怕、害羞心理,感觉不好意思,常低头走路,养成了含胸低头的习惯。
其次,自信心不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行为习惯不良等,经常受到教师的训斥或同学鄙夷的眼光,自己总感觉什么事都不会做或什么事都干不好,自信心受到损伤,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养成畏手畏脚的习惯。
四、矫正身体姿态的建议
(一)强化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身体姿态的重视,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生的形体健康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生理问题,而且涉及心理问题;不仅是一代人的问题,更是影响几代人的问题。
(二)不良身体姿态并非朝夕形成,亦非单因素所致,其与遗传、习惯、学习压力、学生心理等多因素有关,改善中小学生不良身体姿态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我们应通过启动改革考试制度、运用医疗手段、宣传普及形体健康知识、利用体育功能、调动学生家长的参与、加强青少年主观重视等多渠道长期共同干预。
(三)体育教师要走出教育误区,树立形体健康教育理念,使学生的身体姿态教育落实到每一堂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改变只有体操、韵律操、
健美操才能保持和矫正学生身体姿态的观念,完成身体姿态施教与受教的自觉性内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74-02
【关键词】 贫血;患病率;对比研究;学生
贫血是中小学生常见病之一,不但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而且对智力、体力及免疫功能均可造成诸多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贫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歙县地处皖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水平相对偏低,中小学生贫血防治工作尤显迫切。为掌握该县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发病规律,以便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学校的体育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笔者对2002-2006年歙县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县部分城乡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健康监测所得数据。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抽取有代表性的部份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5 a共计调查学生29 555人次,其中男生17 481人次,女生12 074人次;城区学生21 556人次,农村学生7 999人次。学生血红蛋白(Hb)由检验专业人员按照WHO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进行测定[1]。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的判定依据1972年WHO筛查贫血标准执行,即7~13岁Hb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02-2006年共计调查学生29 555人次,检出贫血学生7 340人次,总贫血患病率为24.84%。其中2002年为32.85%(1 797/5 471),2003年为25.06%(1 533/6 118),2004年为26.17%(1 457/5 567),2005年为24.40%(1 487/6 095),2006年为16.91%(1 066/6 304)。见表1。
2.2 不同性别学生贫血患病情况 见表1。男生贫血患病率为21.93%,女生为29.05%,女生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90,P<0.01)。男、女生贫血患病率均逐年下降,其中男生贫血患病率由2002年的30.73%下降至2006年的13.35%,女生则由2002年的35.89%下降至2006年的21.55%。
2.3 城乡学生贫血患病情况 城区学生贫血患病率为23.48%,农村为28.48%,农村学生贫血患病率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9,P<0.01)。城乡学生贫血患病率也分别由2002年的31.81%,35.81%下降到2006年的15.46%,20.89%。见表2。
2.4 不同年龄学生贫血患病情况 学生贫血患病率以7岁年龄组最高,达31.72%;而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9岁组为25.67%,12岁组为23.99%,14岁组为23.69%,至17岁组降至最低为1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84,P<0.01)。见表3。
3 讨论
监测结果表明,2002-2006年歙县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贫血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全国学生贫血综合防治方案》(试行)的要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0%以下)仍有一定差距,同时与周边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3]相比,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仍处较高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一方面可能与低龄儿童存在偏食、挑食、嗜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体内激素不断增加,从而更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等因素有关,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女生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男生,与各地调查结果[4-5]一致,这可能是女生缺乏体育锻炼,大多有节食、偏食的习惯,加之女性月经期失血而又未能及时合理地补充营养所致。农村学生贫血患病率高于城区,这与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生活较为艰苦,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尤其对蛋、奶及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不足有关。提示农村中小学生的贫血防治工作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针对歙县中小学生的贫血现状,笔者认为,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预防青少年贫血的发生至关重要。建议家长、学校及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进一步加强营养学及卫生学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和宣传,努力降低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确保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
[2] 董晓莲.浙江省德清县中小学生贫血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88.
[3] 戴寿桂,孙中友.盐城市1985-2004年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17.
[4] 李永,王俊武.2004年桐城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24.
体育教学是学校培养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但从国家教育部和体委等部门对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来看,现下的中小学生与十年前相比,在耐力和柔韧性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据调查分析,体育锻炼不够或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本文即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现状
1 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1 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读
新课改之后,有很多教师都认为,要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就是要让课堂的主动权和进度完全交由学生来掌握,而这样写去就极易形成“放羊式”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越来越懒散,而且也很难学到相应的知识技能。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之后便保持观望的态度,坐等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以降低自身的教学风险。
1.2 中小学体育课开设状况堪忧
据调查显示,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设情况差强人意,年级越高,体育课的开设就越少,学校选择了牺牲学生的锻炼时间去应对接二连三的考试。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等都在发展,而青少年的体质却在逐年下降。
1.3 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陈旧
以往中小学体育课教授什么内容,现在依旧教授什么内容,这就是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之一。教师根本不考虑因年龄施教、因课标要求施教。同时,一些学校连常用的体育器材都残缺不全,环形跑道、篮球场等坑坑洼洼常年失修,仅有的一些器材也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
1.4 因安全问题而取消体育项目
近几年常出现关于中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因运动过度或准备活动不足等导致学生死亡的报道。类似的报道中,只要学生发生此种事故,不论校方是否承担主要责任,都会承担舆论的压力。因此,很多学校都选择取消一些学生本该学习的体育项目,这种消极的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5 师资结构不合理
众所周知,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并非体育专业出身,而是临时编排的或是返聘退休的老教师,不论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是什么,简单培训一下即可上岗,这对学生的安全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除此之外,也存在体育专业出身的老师最后不愿意担任体育老师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是因为学校所给的待遇问题。
2 解决对策与建议
2.1 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交流、培训
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存在误区,进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方法,就难以达到课改本身的目的,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组织该地区的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培训或者举行研讨会,让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2.2 相关教育部门应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量实行监督
针对中小学体育课开设情况不佳的问题,仅靠要求学校单方面保证体育课程的开设量达到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不定期调查,以确保中小学生能有最基本的锻炼。同时,还可采取突击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现场提问,以了解最真实的教学情况。
2.3 加大教育投入
相比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的体育设施更是残缺不齐。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自身都应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基本的体育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维修。
2.4 引入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体育课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引入新的内容时,要考虑到该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安全与否等。
2.5 将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落到实处
对于所谓的“准备活动”,不仅学生,教师方面都习惯于走形式路线,并不看重其作用,殊不知体育课中很多意外事故皆因准备活动不足引起。因此,学校选择取消部分体育项目,不如选择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学生和教师对做准备活动有所懈怠,无非是因为太过枯燥乏味。而且,以往的准备活动都是一些基本操,没有专门性的活动,这对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并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准备活动的编排上也需要着重考虑。
2.6 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对于那些非体育专业出身的或是返聘的教师,学校应予以恰当安排,不应让其继续教授体育课。同时,还应当相应地提高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招收专业对口的青年教师来教学。在评选优秀教师时,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教师要优先评选,以鼓励其他教师。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不良现状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而也绝非轻而易举就能解决,它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同努力,还必须得到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各级政府的配合。但我们深信,随着我国科教文卫体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姜玉泽,尹海立,邓永明.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05)
【关键词】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管理
2013年,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事故频发,令人触目惊心。5月12日中午,龙湾区海城街道一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张某和黎某结伴到所居住的砖窑厂附近防护堤水域玩水,不慎掉入挖砖泥留下的深水坑,2人溺水身亡;6月1日午后,乐清市虹桥镇六中学生成某与伙伴一起到虹桥镇一小水库边玩水时不慎滑落水中,打捞上来时已无法抢救;7月8日中午12时许,瑞安市陶山镇中学6名男生结伴到该镇沙门山一溪潭游玩,2名学生不幸溺水死亡……。这些中小学生溺水悲剧充分暴露出了当前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全方位审视和研究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现状
(一)温州市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统计(以2013年数据为例)
2013年温州市上报中小学事故共计86起,有72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死亡43人,平均每10天约1名中小学生溺水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60%。溺水成了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温州市中小学生发生溺水死亡事故的特点
2013年温州市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呈现3个特点:1.发生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五月份至十月份,占全年的74%,并且这些事故大都发生在放学后、节假日、休息日及高温时段;2.地点主要发生在农村,尤其是地处边远和环境较为艰苦的农村,并且,大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等野外水域;3.对象多数为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新居民子女。
二、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是溺水死亡的主因。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难以抵挡游泳带来的乐趣。每到夏季,无论在城市的游泳池还是乡村的河流中,都可见到一群群在水中嬉戏的孩子们。然而他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游泳潜在的危险,容易发生溺水事故。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新居民子女,在没有征求家长的同意下,经常自行结伴到野外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游泳戏水,很多学生自己虽不会游泳,但在其他同伴邀约情况下,也冒险入河戏水。由于同伴大多年纪小、能力有限,缺少大人的陪护,对当地水域情况不了解,而且没有掌握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一旦遇险,惊慌失措,难以互救,极易发生群死的溺水事故。以上几起学生溺水事件,主要问题就在于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私自结伴到野外冒险入河游泳或戏水而引发悲剧。
(二)家长教育监管不到位
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监护人足够的监护和教育。家长作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监护人和家庭教育者,在预防学生溺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家长,特别是外来农民工家长主要精力都放在生计上,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和游泳技能的培养。还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干脆将孩子委托给老人照管,没有尽到对孩子的监管义务,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以至于学生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家长与学校监管空白期,私自外出游玩,下水游泳,导致溺水事故频发。瑞安市陶山镇中学2名学生不幸溺亡的悲剧,主要问题除了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孩子都为新居民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家长教育监管不到位引起的。
(三)学校教育流于形式
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护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应对当前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中小学防溺水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大多还停留在“作秀”层面,大多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着眼点主要强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在校外及节假日期间等客观原因,没有认识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教育上的失误。经常是等出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催促下,才根据文件要求开展整改和教育,其内容是有限的,不系统的、不规范的。
(四)政府危机意识不强
1.宣传管理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面上的应急,忽视了点上的预防,误认为防溺水宣传教育就是学校事情,根本就没有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导致村民对学生防溺水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政府对河道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在很多河流的河床上,挖砂石的机械随处可见,但挖砂石后留下的深坑却没有人进行回填,也很少竖警示牌。这些难以看出深浅的“陷阱”非常多,边上是松软砂石,踩上去容易陷进去,这成了吞噬孩子生命的“血盆大口”。
2.场馆建设滞后
夏季天气炎热,是游泳、戏水纳凉的时节。城市的游泳场地多,大都配备救生员,而且大部分学生会在家长的陪同下游泳,因此溺水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农村学校及附近基本上没有配套建设游泳池,农村学生就只能到野外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游泳,而这些地方深浅莫测、危机四伏,以致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场馆建设滞后,学生放学放假期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导致很多学生喜爱的活动无法开展,给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新居民子女自行结伴戏水提供了可能。
3.缺乏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许多乡镇街道尚未完全树立学生防溺水应急管理意识,把学生防溺水应急管理当作学校内部的管理,将学生溺水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没有专门的救援队伍和装备,没有开展相关的应急救援演练。在真正面对学生溺水突发事件时,将会是方寸大乱,束手无策。因此,政府急需加强学生溺水应急管理工作。
三、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生自主树立安全意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安全管理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为性,使学生在安全管理中学会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自主判断,自觉遵守学校所倡导的防溺水规章制度,积极参加老师、家长提供的游泳技能培训和溺水自救本领,自主树立安全意识,做到游泳“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或到水边玩耍嬉戏,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如果发现有学生擅自下水游泳,也应立即向老师或父母报告。
(二)家长加大教育监管力度
家长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者,是安全行为指导者,是安全行为实施的监督者。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时段,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对孩子的活动要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对于长期外出务工的家长一定要交代他们的近亲或者村干部对其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有效预防留守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另外,家长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要及时进行劝阻,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教会孩子掌握游泳本领和溺水自救技能。在有安全保障的场所适当进行游泳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水中遇到突况时,能够运用所学会的游泳知识和技能,妥善地进行应急处置;要让孩子知道在遭遇险情或发现有人溺水时,一定要立即大声呼喊救人,不要冒然下水营救,最大限度的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学校教育规范化、系统化
1.开展隐患排查,做好源头预防
针对学生溺水死亡“四多”“二无”的特点,学校要组织人员对校园及周边的水域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整治。对校园内的河流、池塘等易发生溺水的地方要设置警示标志、添设救护器材、加装防护设施。对校园周边的河流、废弃水库、在建工地、人工开挖或自然形成水潭、U型水渠等存在的隐患,及时告知师生、家长及当地政府、水利等部门,要求主管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是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组织开展以“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六个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即一次主题班(团、队)会、一期专题黑板报、一次视频讲座、一次防溺水课外作业、一份学生承诺书和每日放学前一次安全提示教育,提醒学生牢记“六不一会”,进一步提高学生防溺水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设游泳课程,提高自护能力
只有教育孩子学会游泳和自救,才是减少孩子溺水身亡的最好方法。因此,学校要把游泳课作为一项必修课,作为体育达标项目,纳入教学考核。特别是我市地处沿海、农村河道纵横的情况,应以学生为本,将游泳训练和自救知识教育正式纳入全市中小学生教材中,列入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要利用体育课或安全知识讲座,对学生讲解游泳基本知识、游泳安全注意事项及一些简单的自救、互救常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举行专题培训,争取家校共管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发送警示短信、印发《告学生家长书》等措施,定期向家长开展预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利用身边惨痛的案例向其讲解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时段,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家长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使家长在学生上、放学路上,中午、傍晚、双休节假日、暑假等脱离学校和老师监管的时段,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及时与家长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切实增强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单亲家长、新居民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争取家校共管,多方联动,共同做好中小学生溺水防范工作。
5.开展暑期学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
各学校要逐班排查,建立留守儿童家庭和新居民子女家庭名册,做到不遗漏一个学生。根据排摸情况,由学校领导分片包干划定责任区,在放暑假前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带队开展一次暑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向学生和家长通报溺水事件,借用惨痛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特别是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新居民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务必要明确责任人,逐一上门面对面将防溺水要求告知到位,向其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做好孩子的安全监管和教育,保障孩子生命安全。
(四)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
1.拓宽教育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学生防溺水工作,通过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渠道,以电视滚动条、宣传栏、宣传标语、贴安全告示等形式,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拓宽防溺水宣传教育渠道,强化了全社会共同监管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人人讲安全、人人关心学生安全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积极合作、齐抓共管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良好氛围。
2.加强管理力度,减少事故“陷阱”
政府、水利部门应加大对河道管理的力度,在河道内竖起警示牌,最大限度地防止在河道内挖砂取石,对挖砂取石后一定要回填深浅的“陷阱”,对工地水塘等危险水域要督促施工企业进行填埋或建立围墙,在可能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塘、水渠、河流等危险地段设立防溺水警示牌,标明“此处危险,严禁下水游泳”、“此处曾溺水死亡**人”等内容,防止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聘请一些热心群众、教师、离退休人员等义务监管员(志愿者)组成夏季孩子安全监护小分队,在关键时段对容易引发溺水事故的危险水域进行巡护,对有玩水苗头和下水游玩的学生及时予以制止;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孩子生命安全的浓厚氛围。
3.兴建游泳场馆,丰富活动内容
政府要通过财政投入、体育彩票基金、企业捐助、个人集资等多方筹措专项资金,在水源丰富、有条件的村镇或学校兴建游泳馆让学生游泳。对于一些边远贫穷的地区,可通过调查摸底,选择适合游泳的安全河段,就地取材,围起天然游泳池,配置好基本的安全游泳设施和人员,避免学生私自到危险水域去游泳或玩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少年宫的作用,积极开展春泥计划暑期快乐营活动。暑假期间,由于新居民子女居住条件简陋,高温难耐易结伴到野外嬉戏,而又水性不好,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广泛动员新居民子女和留守儿童参与学校少年宫和暑期快乐营活动。同时建议企业在节假日期间开设场所容留管理新居民子女,预防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4.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乡镇、街道要加强溺水应急救援演练,完善溺水应急处置预案,为应急车辆、船舶配齐救生圈、长绳等必要救护设备,确保一旦发生落水求助,快速出击,全力开展救援、打捞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溺水死亡事故的发生。健全事后处置机制。对溺水死亡事故现场,地方政府和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要形成联动,及时介入,做好死者家属安抚及善后处理工作,做到快速处置,措施到位。避免因善后工作处置不当引发不安定因素。此外,密切掌握“网上网下”动态,快速处置苗头性的滋事行为,有效防止网络炒作,坚决防止事态扩大,确保社会稳定。
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典型的社会安全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通力合作,形成各负其责又整体配合的管理模式,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一、坚持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思想素养。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始终坚持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xx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项政治和业务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服从领导安排,遵守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工作纪律,始终以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二、坚持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我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努力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我认真学习机关和科室同志们的先进工作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组织一项活动之前,先虚心听取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意见,对于有利于工作的好的建议及时采纳,然后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来;在活动之后,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此外,作为区“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我积极参加各相关活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积极进行教材体系备课、听评课和送课下乡活动,同时利用有限的外出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尽一切可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的为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服务。
三、与同志们团结协作,做好科室和自己的本职工作
今年本科室的工作可以用千头万绪来形容,市区中小学生艺术节、运动会、防控甲流、手足口病、服务南水北调工作、体卫专项督导和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监测……,大事要事急事一件接着一件,但是我们科室的同志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大家齐心协力,相互补台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做好每一项工作,通过科室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常规性和临时性的工作。对于我自己一年来所做的工作我简单的罗列一下:
三月份:组织开展区中小学生“晨光”“曙光”活动
四月份:组织开展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五月份:组织学生参加焦作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晨光”“曙光”活动和区体育教师观摩课比赛
六月份:组织开展区体育教师教案评比和新课程培训
七月份: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市体育教师基本功选拔
八月份:组织开展区体育教师岗位培训
九月份: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软式排球和小学生足球比赛
十月份:组织体育教师到郑州、洛阳进行体育优质课观摩
十一月份:各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十二月份:迎接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工作及组织开展区教职工乒乓球比赛。
可以说是月月有活动啊!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能力。本年度共有XX余名学生500余名教师参加区级以上的各项活动和比赛,学生获得省级奖励100多人次,市级奖励400多人次,区级奖励800多人次,教师获得省级奖励50多人次,市级奖励80多人次,区级奖励100多人次。组队参加焦作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初中组和小学组两项团体总分第一名,在焦作市晨光曙光活动中我区在全部十六个比赛项目中取得10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有10余名运动员的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机关同志、科室同志的大力帮助、各学校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衷心的说一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