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

第1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生态性

一、引言

现代的园林建设应以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园林建设中最主要的部分,即植物景观的建设理念则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的现代精神。然而,就我国而言,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这种园林设计不能够很好地达到人们的预期。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二、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注重历史延续,开创特色未来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大多是在原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再改造。被保留下来的历史不能为否认,重要的历史建筑古迹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有意识的利用和保护,使得被流传下来的城市空间和景观能够得到延续,同时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出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表现出时代进步感的城市空间。因此,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保存城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珍品。

2、体现人文精神,注重视觉感受

任何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都应以满足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容纳各种活动,使得城市建设与人产生感情上的交流,为人类创造出体现人文精神特点的良好居住环境。同时,在园林绿地设计时必须要做到视觉和谐,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必须要使城市景观在各个视角各个方面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愉悦感。

3、尊重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生存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尊重自然,强化城市自然景观特长,以自然景观的柔性美来软化城市的钢筋混凝土营造出的硬体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创造特色环保城市。

4、协调统一与变化,开创多元化发展

人类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要求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应该让不同的社会团体收益,各得其所,真正实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但是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掘城市个性和地方特色,突出城市与其他不同区域的城市的差异个性,而且与周围城市也有所区别。

三、基于生态主义理念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策略

1、地形的生态设计

园林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空间的排列组合,在视觉上给人一定的冲击感,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满足感。想要设计出优秀的园林作品,地形是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在园林的室外环境中,地形是基础,起着连接景观各要素和空间的作用。地形一般指地表的高低起伏,换句话说,地形就是地球的表面形态。地形在园林中的意义非常重大。园林活动的基础是大地, 大地的万千形态是园林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现代人对园林的要求是能够把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带给人们。我们应该营造高标准的景观环境,要使人们能够取得精神、美学及生态的满足。如此,地形就成为设计者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要充分地利用地形的自然形态,合理的建构园林的空间感觉和美好意境。要尝试各种从前所没有的表现方式,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中国的园林建设中,花草树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是园林中最灵活的部分,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审美要求进行不同的布局,一草一木,相互映衬、相互协调,成为园林中变化无穷的动态景观。因此,园林中的一花一草都是含义深刻、匠心独运的,而不是随心所欲摆设的。园林中配置花草树木的学问很深,包含了自然科学中的花卉学、植物学等,甚至包含了人文科学中的绘画学、艺术学等,它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园林植物生态美的基础, 我们在研究园林植物景观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种平衡, 人与自然的平衡不仅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 更需要人从宏观上把握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要从长远出发,考虑整个环境的因素,把植物作为考虑的主体,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使园林植物景观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 使城市园林绿地环境能够成为一个设施完备的、功能多样的、具有良好的循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益民工程。这样才能顺应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观。现代园林景观首先

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心灵感受, 其次还要满足人们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追求,最好还能创造出经济价值。

3、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一般和广场等地的地面一样多采用地坪来装饰, 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园路就如同人体的脉络,遍布园林的各个角落,是园林中各个景点的桥梁和点缀,是园林景观的基础。园路可以寓意丰富,可以图案精美,但是无一例外都带给人视觉的享受。园路可以被规划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 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的作用是引导人流和疏导交通。园林建设中,园路的作用非同一般。所以,在园林的日常维护中,要着重保护和管理园路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园路的状况,加大园路的保护力度。在园路设计施工时,不仅要考虑道路的功能性,还要考虑道路的艺术性,使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整体,尽量避免影响环境。园路既要具有与整个园林和谐统一的特点, 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园路”。另外, 修建园路也会影响到整个园林的生物情况,比如路边会出现一些野花、草丛、灌木等等,它们又会吸引来一些虫子或小动物等。这些景观在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园林管理者也可能在路边栽种一些观赏性较强的树木或花卉,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园林的植物景观。

四、结语

生态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科学之一,生态城市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当长的发展时间。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在进行设计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园林设计理念,要在汲取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重视自然文化,这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的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得这种发展方向更加地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洁,张伊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2):152.

第2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1.1适当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

1.1.1适当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内的规划为系统性规划,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整体目标以及要求,对城市内的各个类型的绿地加以布局规划,进而有效控制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建设。积极开展系统性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

1.1.2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

当前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地区正在大力搞经济开发,进行移山造地、大面积推土,这严重破坏了原来的地貌,建设了大面积绿地广场、商品住房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城市内或者城市近郊,需要保持好原来的植被,因为它们是当地物种的典型代表,这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生态变迁等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构建丰富园林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到观赏价值,所以,需要建立丰富的园林尽管,开展科学植物造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色调以及植物层次来构建观赏性的园林景致。此外,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突出设计建筑,还需要充分依托城市的特色,设计大量的自然景观,将当地独有的特色物种、古老树木作为设计主元素,真正实现绿化城市与游览观赏的目的。

1.3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

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出发,园林工作人员在开展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的基础上,对能体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园林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功能标准

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功能进行评价;

(2)循环和再生标准

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本身的再生与循环功能,建立城市园林的绿地系统,禁止过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

(3)经济和高效标准

注重使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自然生态,进而能充分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学使用有限土地资源,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

(4)地方和风土精神标准

注重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园林绿地对体现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从内涵上更加注重表达地方精神。

2、结语

第3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节约型园林

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使得城市建设和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同时增加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对城市的发展、生态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科学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变得尤为重要,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提出为环节城市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发挥了极大的帮助,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重视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1节约型园林绿地概述

1.1含义

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核心理念就是使用最低的设计成本获得最大的资源使用率,具体表现为:将园林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的提升,对电力、水、土地等能源进行节约利用;对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充分利用和发挥;将成本资源降到最低,尽可能获得更高的生态环境效益。

1.2特点

首先对自然能源和原料最大限度的节约,对能源和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目前最高效、最经济、最合理的园林形式就是节约型城市园林,合理规划设计节约型园林绿地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建设目标。其次,基于反对绿化建设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在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的品味、标准、品质的前提下,使用最小的成本和用地,规划设计园林绿地,促进资源、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实现对资源浪费的有效控制;对城市的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利用科学规划绿地资源的方式,城市绿地体系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就是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城市防护需求、文化需求、绿地生态环境需求等。

2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有效策略

2.1运用再循环设计理念

首先是再利用废弃物景观,各类废弃用地遗留下来的设备、设施、建筑物等都属于废弃物,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地景观时应当对这些废弃物的景观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例如美图的西雅图的煤气厂公园在设计时就充分体现了再循环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将深色、劣迹斑斑的裂化塔保留了下来,展现了历史的气息;如杜伊斯堡风景园,在设计该公园的时候设计师保留了大型的旧鼓风炉,对其进行处理和加工之后,将其作为人们远眺的设施。其次是对废物利用,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往往对园林好坏的评价采用石材的打破程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可是石材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在对石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优美的山体变成废石场,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的过程中可以对废弃的石材进行再利用。如成都某花园中建造的石笼墙,就是对废旧石材进行再利用的全新设计方法,根据其用途,设计师设计出金属网架,然后在其中填入石块,形成园林小品,为园林增添了艺术气息的同时也使得废弃的石材得以有效利用。

2.2对园林绿地所需的植物资源合理选择、优化配置

首先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原则,对乡土植物进行优先选择,在设计植物种植时,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建立植物景观生态群落、选择植物品种,在实际规划设计时选用乡土植物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这些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当地特色和适应性,同时病虫害也相对较少,这对后期的养护非常有利,另外也可以节约施肥和灌溉等养护成本。其次合理设计绿化模式,实现园林绿地景观、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就是层问植物、草本地被层、灌木层、乔木层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在以往的绿化模式设计中,对观赏效果比较重视,缺乏对群落结构、生态位、植物生物学特性等合理配置的关注,造成城市绿化模式中出现严重的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化、人工群落配置单一化等问题,另外对观赏效果的过度强调,采用摆放大量的一年生花草、人工修剪模纹植坛、使用大量草坪等方法,不但导致群落结构单一、具有较差的抗逆性,还减少了单位面积内的植物种类,从而造成园林植物生长和寿命受到影响。根据调查研究表示,和草坪的耗水量相比而言,灌木和乔木的耗水量要相对较低一些,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50m2的草坪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基本与10m2的灌木和乔木创造的生态效益相当),而且在园林绿地中摆放一年生的花草,虽然可以实现强烈的观赏效果,但是当花期结束之后,园林绿地在这部分的景观就会出现空白、断层等问题,与节约型园林设计不符,因此为了构建节约型的园林绿地可以多加利用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植物生态群落设计为乔一灌一花草复层式的。

2.3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首先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进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格局来实现,对城市绿地防护、休闲游憩、景观、生态环境等功能要求提供满足的前提。而对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理想设计,应当是与城市物理驱动规律(如城市人类活动、城市热量耗散、城市水文、城市空气动力学等)相适应的,应具备的基本原则有空间开放性、体系稳定性、功能可达性、要素流动性、布局均匀性等,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有可能将这些目标实现,对氯的使用寿命进行延长。防止出现频繁改建城市园林绿地的情况,对建设资金进行节约。其次是促进园林绿地利用率的提高,正确选择园林绿地地址、合理设计园林绿地是促进园林绿地利用率提高的基础,在城市园林绿地中一些大尺度空间通常会占据较大的土地面积,如铺装场地、草坪等,具有壮观和宏大的空间尺度,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场地的使用率往往都比较低。而一些具有较小的占地面积的小尺度空间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健身器材区域、休息区等供人们使用的场地,往往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小尺度空间和大尺度空间的规划设计。另外还可以采用立体绿化的形式,可以在园林的墙体等地进行立体绿化,如将围墙使用绿篱代替,不但可以对土地资源起到节约的作用。还可以使园林的绿化效果得到加强,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

2.4运用节能新技术

传统的园林绿地的灌溉往往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深层渗漏、地表径流、不均匀和不及时的灌溉等,对灌溉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对园林绿地进行灌溉的时候可以采用滴灌技术或者是自动喷灌技术,利用其自身自动监测气候状况、土壤状况、植物生长习性等,在实际灌溉的时候利用自动控制系统适量适时的灌溉,能够节约30%~50%的水资源,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实现较高的灌溉效率。例如南京中山公园在对园内植物进行浇灌时,在草坪地区使用的喷灌技术是地埋式喷头、在灌木区则是低射喷头。该种水资源灌溉技术还具有排水保水的功能,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结论

第4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前言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降噪、保持水土等功能,此外,还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给城市注入生命力、丰富文化生活。园林绿化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对城市的道路园林规划与设计、小区的园林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园林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1、城市的道路园林规划与设计

道路的绿化是一个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直接体现。通常我们探讨的道路绿化也即是与我们联系密切的街道绿化,道路交通性干道机动车辆行驶多,考虑到这个主要功能,分车绿带和人行绿带的宽度要稍窄一些,树种选择和设计上要注意行车视线的要求,缓解眼睛疲劳,最好具有减少噪声、吸附尘埃的作用,整体效果上以简洁有序为主,不必过于繁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土壤;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化空气要求;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并应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修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道路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此外,街路景观的规划要追求整体和谐,既要体现总体风格,又要突出局部特色,为城市的园林绿化增加亮点。

2、小区的园林规划与设计

居住小区的园林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区的水环境设计中,要利用人的亲水性来让人们在工作之余,释放压力,在优美的小区环境中得到放松。近几年来,在小区园林绿化工程中,小区的水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住宅小区的水环境设计中较多的水体形式是:水池和喷泉。水池是小区水环境设计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水池的优点是节省能源,不需要太多的运作费用;人工喷泉在小区环境设计中起到点景的作用,它能在小区的中心或入口地段很容易引人注意,在需要视觉中心的地方,设置喷泉是很好的方式。小区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是:分级设计,使小区绿地系统化,以宅间绿地为分散点,公共绿地为面,道路绿化为面,来覆盖整个小区;绿地采用开放式的形式,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居民提供一个实用、自然、温馨的休息空间;绿化主要以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造景为原则,树木搭配原则以乔灌结合,针阔混交,适当点缀花卉及爬藤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功用;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在绿化设计中还应考虑设计一些分散的团块绿地,形成一些相对安静的空间,利于小区住户休息和生活;绿化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实施立体绿化,把庭院绿化纳入城市绿化体系,要求所有单位和小区在绿化上必须达标,达到了把庭院绿化引向街道,把街道绿化引入庭院,互为环境,互为补充的绿化效果,努力扩大绿化面积。

3、城市园林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园林的规划与整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市民对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广场绿化应根据各类广场的功能、规模和周边环境进行设计,广场绿化应利于人流、车流集散;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纪念性广场应用绿化衬托主体纪念物,创造与纪念主题相应的环境气氛;停车场绿化设计:停车场周边应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并宜种植隔离防护绿带;在停车场内宜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网络体系,注重道路绿化与小区绿化的规划和整体布局,建设完善的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系统,在满足生态功能需要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绿化成果;抓好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环节,实现园林绿化的全面发展;强化园林绿化的生态化导向和建设成果保护,实现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保护。坚持发挥园林绿化工作的生态导向,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管理实现精细化。在绿化养护管理方面,要对所辖街路、游园、广场的乔木、亚乔木都进行了高标准的春、秋两季涂白,保护新植树木;加大了树木的施肥、浇水、打药等养护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绿化质量。加强绿化施工资质管理,强化重点绿化工程管理及其善后工作,规范占用绿地、树木修剪、砍伐、移植等行为,使得绿化执法工作有力推进,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结语

总之,在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此外,要扩大精细化管理的覆盖面,提升园林行业的整体工作水平和管理效能,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操作,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化建设指标的规定》严格管理树木伐移和绿地占用审批,最大限度地保护绿化建设成果。有计划有安排地做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切实做好道路与小区绿化规划与设计工作,真正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合理布局,为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规划; 创新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程度不断升高,城市园林绿化的 设计也开始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高要求,达到不断促进城市发展的目标,我们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同时应该切合城市用 地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对于城市园林的绿化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

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虽已得到极大发展, 但受经济发展、 体制功能、 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园林绿化规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尤其是六大类绿地中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 单位绿地等方面, 尚未摆脱旧有园林绿地的框架。

二、城市园林绿化任务与目标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力提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美化城市环境, 为人为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因此国家将园林绿化水平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作为城市园林事业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 一是对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污染进行规划治理; 二是对现存自然条件尽可能地加以保护, 并辅以人工手段输入自然因素, 提高生态系统和绿地质量, 达到必要的生态效益, 尽力构筑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绿地系统; 尽力通过自然山川的绿地系统, 形成城市良性气流循环, 改善城市小气候,最终缓解或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园林绿化行业的规划设计手段, 研究方法不断改善, 对艺术的研究更深入,它们的结合使园林艺术的发展更趋完美和成熟。

3.1计算机的应用使传承与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

算机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园林绿化的研究方法更先进, 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虚拟技术的运用, 把园林绿化的相关因素, 如景观生态、 行为心理、 绿量与景观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与土地的合理利用、 交通布局等进行模拟配置, 通过调整、 比较分析, 选择出最佳方案。这种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创作和可行性研究, 迅速而准确, 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信息技术还有利于对规划设计寻求更广泛的合作, 集中多方智慧, 创造出更好的成果。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利实现规划设计与工程实施管理的衔接, 最大限度的保证设计目标实现。为与规划设计相适应,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还应进行各种研究, 如植物育苗技术、 新品种的培育、 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绿地灌溉节水节能技术、 机械化施工技术等。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 积极推广科技成果, 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得到技术支撑, 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2 艺术是园林绿化成功的重要标志。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 始终和艺术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成为优秀文化的载体, 贯穿人们的精神理念和价值的追求, 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 绘画是创作的蓝本。园林设计师更把大地作为一张画布, 通过造园技术用景观实现诗歌、 绘画的创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设计师们不断从现代艺术理论中吸取营养, 并通过先进手段把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空间艺术、色彩艺术、 造景艺术进行科学的总结、 提炼、 应用到创作中, 有利于创造出高水平的园林佳作。园林绿化的艺术观, 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古代园林大多是少数人享受的独乐园 , 现代园林是人民群众的众乐园 现代园林性质、 风格、 用途的变化影响到艺术观的改变。在规划设计中, 传统园林时空处理方式, 动静结合及植物配置等方法在现代艺术观指导下,仍能将景观与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为规划设计增添光彩。

四、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观、人文观的要求。

4.1生态观。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物质享受, 也给环境带来污染, 影响了人类自身安全,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园林绿化, 承担了协调城市建筑和环境的重要任务, 在规划时生态观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1)绿地数量与质量并重。适宜的绿地指标是保证城市健康的最低要求, 是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绿量是指园林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及因此而发生的能量交换等。它是绿地植被类型与数量的结合, 是衡量绿地生态功能的指标。所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 参考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 把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同时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把绿量、 绿地布局、 绿地稳定性和抗逆性、 物种多样性、 地方性及自我维持机制很好地结合, 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 净化空气、 减少污染、 清新空气的功能。因此, 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应在发挥生态功能上下功夫, 把生态观视为传统的延续和进步,使传承和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 实现园林绿化的形式、 内容和功能的统一。(2)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核心。从继承传统园林精华和园林创新的角度, 以及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等, 都必须考虑地方性。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其核心也是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因为地方的生物气候、 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及由此而产生的传统文化, 具有独特性、唯一性, 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农村中的小桥流水、 桃红柳绿等田园情趣是居者在熟知当地自然基础上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4.2人文观。园林绿化为大众服务的宗旨, 决定了其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 传承与创新应符合人们心理、 生理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是衡量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1)功能与需求。园林绿化功能具有多元属性, 有改善生态环境、 美好城市、 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 减灾避灾、 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旅游业发展等作用, 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园林绿化首要的功能, 这是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绿地系统已由公共绿地、 住宅绿地、 交通绿地、 防护绿地及单位绿地等组成, 它们所发挥的功能有一定的区别, 应根据其具体功能进行规划设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2)美观舒适。园林设计要立足于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创建充满生机的植物景观, 充满活力的设施, 能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回归自然的感受, 使身心得到休息, 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感情的滋生, 启发、 培育审美情趣和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对造园艺术的追求找到了结合点, 提高了对园林绿化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要求, 使园林景观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更符合人的心理、生理对舒适度的追求。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同时应顺应世界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当前,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必须创新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接轨。

参考文献:

[1]王秉洛.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任务 [J].中国园林, 2003, (1): 4- 6

[2]王祥荣. 植物造园与 生态设计 [ J]. 城市规 划,2001, ( 5): 32- 34

[3]浅议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建筑学问题及其对策[J]. 孙召武.??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4(03)

第6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 绿地规划 问题 解决措施 养护管理

1、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及原则

1.1园林绿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1)营造自然生态效应,美化生活空间。合理利用地区原有生态景观,在城市发展改造过程中长远考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最大化保持原生态景观,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已开发地区合理规划设计,营造自然的生态调节效应,来净化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

2)因地制宜的改造和建设,切忌好高骛远。在改造建设前,仔细调查分析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收集本地区植物种类加以归类,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文化氛围,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绿地地改造建设。逐步摸索适合本地区的设计规划理念,营造相适的景观表现。

3)继承和发扬传统与现代建设思想,不断创新营造生存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园林的基础,很多现代的设计思想源自中国古典园林。古典园林文化的积淀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继承并不断的创新才是对文化内涵的发扬和补充,才能让人们的才智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1.2园林绿地的建设原则

1)经济与美观相结合的建设原则。

园林绿地建设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绿地建设的很多重要因素制约于现实中的环境、位置等条件。以经济为依据,合理控制开发成本,实现成本效益相均衡;以美化城市为目的,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丰富内涵,形成“城景结合”的美丽图画。

2)适用与服务原则。

在保证经济、美观的同时还要注重适用与服务的重要性,绿地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人们。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他们对绿地的要求是不同的,“怎样营造符合要求的绿地”是适用原则的重要体现。既要因地制宜又要使绿地的使用功能符合服务对象的要求,是我们在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必须要遵从的,因此适用服务的原则是我们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要依据。

两个重要的原则对我们的园林建设提出了设计的前提和要求,只有将两种原则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协调起来,统一考虑,才能创造和建设出符合人们需要的艺术作品。

2、园林绿地规划的问题

2.1个别地区政府对城区绿地系统和城区的绿化投入不够,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水平有所下降,水土流失与沙化面积增加,耕地与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淡水短缺,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2.2城镇内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对城市绿色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急切增加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

3、解决措施

3.1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

3.2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3.3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3.4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3.5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4、具体的对策

4.1要严格控制绿化规划。过去,公共绿地被随意改变用地性质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城区绿地建设严重失衡。今后必须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居民区和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要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4.2要讲究实效。城市绿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实处,因为城市绿化的投入不可能像别的投入项目那样能够在近期内产生直接的绿效益,所以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讲究这种投入的实施,也就是尽可能地在短期内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4.3城市的绿化应重视栽种,但更要注重管理。管好绿地,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要防止人为的破坏,人为对绿地的破坏在我们城市经常发生。政策应当制订出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城市绿化管理有章可循,用制度约束人。其次,就是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共意识。

4.4全民动手,全民造绿。从政府每一户城市居民都要积极参与绿化工作,应做划分一定的责任区域,实行分工负责,分片包干,见缝插绿,把每一个局部绿化好,整座城市就会旧貌换新颜,使自己的城市成为绿色城市、花园城市。

4.5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和加强必要的苗木培养基地。苗木是绿化的主要材料。绿化城市,育苗先行,临渴掘井自然只能舍近求远;另一方面,要加大普及花木管护科学技术知识的力度,这对全民参与搞好城市绿化很有必要,这件事只要想做,并不难做到。

4.6要保护好城市中现有的古木。古木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一株古木,本身就是一处绝佳的自然景观,保护好已经为数不多的古木,同保护濒绝动植物一样重要,不仅是城市里的,只要是古木,都必须严加保护。园林管理部门要对古木挂牌登记并予以保护。

4.7选择适应当地生长的植物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一定要选用最能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种类和品种,并且是在当地“抗逆性”(包括对病虫害等种种灾害性气候)最强的值物种类和品种。园林部门要根据我市实际充分研究,确定最适宜我市栽种的值物。

5、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

5.1进行浇水、施肥、松土、修剪,树木的抹芽、涂白等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干旱期,应注意浇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寿命。

5.2在设计园林绿地时,一是要处理好绿地与地上、地下管线及地下工程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园林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

5.3加强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治早、治小、治了为原则,特别在引种工作上,要注意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以免病虫害大量发生。

第7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分析

1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地层次

保证足够的绿地量,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同时绿地建设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所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建设项目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六大重头戏,它们实质上都是需要园林绿地来完成的。在对园林绿地的规划中,主要任务是确定绿地的用量,一般而言,绿地面积越多,海绵城市的功能就显现的愈加明显。再者,确定了绿地量以后,方能提升绿地的质量,使其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中占据着较大的空间,在功能上发挥着蓄水调节的作用。绿地的多少是衡量园林绿地质量的重要标准,绿地滞留雨水的层次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冠层滞留,滞留雨水较多的绿地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树木高、树冠密、层次多、叶片细等。因此,乔木以及多层植物是园林人经常种植的树种。轻冠幅、低层次是目前园林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现象与我国园林行业的育苗方式和工程用苗标准有紧密相连的关系。二是,表土疏渗,表土性状、植被层次、根系状况以及雨水状况是影响雨水疏渗量的关键因素,一般含沙量适中以及表土不板结的沙壤土截留雨水的性能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并且根系发达,对雨水的疏渗能力较高。三是,根基滞留,除了冠层以及表土等因素,根系也是影响雨水疏漏的关系因素,根系的拓展能力需要通过树穴和土壤来保证。

2园林绿地的建设

在对园林规划建设中,要从绿地地形、绿地水体以及下沉式地形等三个方面来建设。第一,绿地地形,首先在园林绿地建设中,要尊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种类,在此基础上,在一些地势较低洼的地方,人工改造成为水塘、旱溪以及拦水坝等,增强该地标的截留雨水的能力,而在过于平坦的地势可以建设公园或者是开凿人工湖,增加水体面积,园道两边的平台均要高于中间的绿地,方便雨水的疏渗。第二,绿地水体,适当增加低洼处的水体面积,可以通过建造景观蓄水小坝、蓄水池等来蓄留雨水,在起伏较大的公园建造山塘、洼地以及湿地,增加蓄水的功能。第三,下沉式绿地,无论是广义上的下沉式绿地,还是狭义上的下沉绿地,其实质是能够截留住雨水的低洼绿地,能够成为下沉式绿地的绿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土壤较疏松,且透气性较好,土质较黏,植物选择以乔木为主,耐涝性强。

3园林的生态铺装

园林的生态铺装是让园林具备海绵体的特性,能够吸纳雨水,调节地表径流,比如对园林中绿地以及河湖水体等的铺装都属于生态铺装,举例进一步说明园林的生态铺装如何进行的:首先针对道路与平台的铺装,透水透气以及不污染土壤是生态铺装的目的所在,目前来讲,在众多的铺装方式中,透水铺装的效果比较比较好,但是尚且还存在着孔隙堵塞问题以及透水性不佳等问题;其次,是对水体与堤岸的覆盖,在城市中不少自然河流的、水体都因为建设而进行了人工覆盖,将天然河流变成不见天日的下水道,这种做法无疑是顾此失彼,笔者建议我们在园林建设中尽量少改造那些天然的河流和水体,恢复城市的自然循环系统。

4屋顶的绿化设计

绿地、生态铺装进行完了,紧接着就要针对屋顶进行绿化设计,降峰减流是屋顶绿化设计的主要手段,通常采用以下四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植被层进行截水,通常10厘米高的地被层可以截留2到5厘米的雨水;土壤层截水,土壤基质和孔隙均可以截留雨水;利用蓄水层截水;蓄水系统截水。以上这几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屋顶形态来做出具体的选择,从而让其符合实际需要,也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

5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途径,海绵城市与园林建设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有助于早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关人员要注重园林建设质量的提升和发展,让园林建设为我们的家园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和作用,让“海绵城市”范围逐渐扩展,带给人们更为“绿色的”享受。

作者:于焕龙 单位: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第8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群落;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园林绿地建设和发展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保证居民绿色化的生活质量,发挥科学的生态理念,园林规划和设计师们正在研究和实践有效的老班底建设理论和方法技术,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引用,将园林规划和设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理念的传播和强化更加明显,而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是生态园林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植物群落选择和设计规划是保障园林绿地实现生态环保目标的关键性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园林设计的高效性、合理性、美观性,并从整体上促进园林绿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园林植物群落的基本内涵

从人类观赏角度来看,园林植物群落指的是生长习性不同、按照人们观赏角度设计出来的不同类型植物的总称,这一概念体现了同一空间内不同植物形态所构成的群落形态,受到人工创造和植物自身习性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植物群落生态学中,园林植物群落则是指满足了植物生态学的要求,并属于园林绿地建设的不同类别植物的统称。园林植物群落有整体的概念,但也体现出具有自身特征的方面:一是这一概念强调园林植物群落在园林建设中的地位;二是生态学要求园林植物群落的形成需要基于其自身的自然特征。这一概念表明,园林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也体现了植物群落在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型和科学性。

植物群落及其设计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原理植物群落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结合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气候、地貌、空间、温度等环境要素分析植物的自然特征,并对城市的整体环境制定出适宜的设置搭配,再由技术人员针对园林绿地建设需求进行合理安排,才能使植物的选用和群落设计符合自然发展的属性以及对园林艺术性、观赏性的要求,进而促进园林绿地的建设发展,实现园林绿地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有效优化。

2.园林植物群落和设计的要点探讨

2.1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物种,注重植物群落视觉协调性

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植物自身的自然特征和园林植物群落所需要的特点等,合理进行植物物种的选择和配置。由于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高度、形态、色调和疏密程度,例如乔木和灌木的高度不同、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形态不同等,为了保证园林植物群落的视觉协调性,需要依据植物的自然特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归类,从而配置出符合人类审美和观赏水平的整体植物群落物种。

2.2配合园林绿地整体景观,注重植物群落的美感

除了要关注植物群落配置的视觉协调性,在园林绿地的设计过程中,也要重视植物群落对园林绿地整体景观的配合,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实现园林绿地整体的协调性和美观性。在具体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结合园林绿地自身的平面特征、立体特征、整体效果、色彩构图等,分析植物群落的选择需要满足的具体要求。例如,在设计公园中以湖面为主的园林方案时,需要以整个湖面作为园林整体的中心,依据湖面的大小和形态布置植物群落,选择具有柔美感的植物,例如具有倾斜姿态的植物,以更好地体现整体景观的线条性,实现整个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度。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园林中的其它元素,例如假山、石头等,将园林植物群落与这些元素相结合。另外,还应遵循自然气候和季节选择植物物种,体现植物属性,合理配置不同种类和类型的植物物种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季节的审美需求,让园林绿地呈现出自身的层次感和自然的美感。

第9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02-02

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城市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意象空间等各种类型空间形态的和谐,可持续地进行演替、融合和发展,形成一种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现存空间与未来空间良性发展态势的人居环境[1]。毕节试验区成立24年以来,毕节市各项建设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在城市园林建设上,毕节市每年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以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各项绿化指标取得了大幅度增长,同时以“生态建设”为主题,将毕节建设成为川滇黔渝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宜居城市。毕节市曾被评为“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以及“2010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等。但随着试验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城市人口的涌入,城市的结构以及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环境和资源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毕节市应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绿色宜居城市以及实现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发展目标。

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利用物种互利原理、物质循环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原理等相关的生态学原理,建立多结构、多层次、多功能、科学的生态系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地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污染,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2]。

2 毕节试验区自然概况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贵州高原屋脊。辖七星关区、黔西、大方、金沙、纳雍、织金、赫章、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个区、6个县、1个自治县,250个乡(镇、办事处)。全区国土面积为26 853 km2,目前总人口约760万人,聚居着汉、彝、回、苗、白、仡佬、布依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28%。这里山青水秀,风光秀美,平畴谷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素有“天然大空调”之称。

3 毕节试验区城市园林绿化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地委行署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不断进行探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见缝插绿、广场铺绿、河岸增绿、屋顶布绿等多种形式,从而构建林园相映、林路相连、林水相依的园林绿化景观,在全市通过对城市的环城路、主次干道进行绿化的同时,对市区的其他大街小巷也开展了绿化建设。形成了以街道绿化为主要网络,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和现代城市风貌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截至2010年,毕节市城市建成区面积30.5 km2,城镇化率36.95%,城区人口35.79万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34.6 hm2,公园绿地面积484.46 hm2,建成区绿化率3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3 m2。与2006年相比,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面积增长427.73 hm2,公园绿地面积增长388.50 h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5.23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8.04 m2 [3]。

4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城区绿量较小,绿地分布不均衡,生态效益较差

虽然毕节试验区的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以及绿化覆盖率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远没有达到国家生态城市的要求(类似毕节的中等发展城市绿地率必须达35%以上,绿化覆盖率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9 m2以上)。但由于毕节试验区地势高差大,街道比较狭窄,建筑杂乱无章,而且规划相对滞后,导致绿地量小且质量低。迄今为止,城市的中心区人均绿地面积不到5 m2,绿化覆盖率不到15%。城区的主次干道都还没有完全绿化,甚至很多街道还没有完全纳入绿化计划。许多新建居住小区才开始重视绿化,绿化面积低且不到总用地面积的10%[4]。同时,城区绿地分布不够均衡,绿地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少数地段,多数地段绿地很少而且绿化质量较差。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就很难满足城市人居的需要,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能真正体现出来。

4.2 绿地设计粗糙,园林建设档次低,缺乏特色

毕节市现有绿地的景观效果不够精致,建设方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绿化效果,对城市绿色景观、景点没有进行精心设计,甚至少数绿地没有进行相关的设计就开始施工,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和大树,结果造成了栽植的树木长势较差甚至大量死亡,未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同时,在园林规划建设方面,没有充分重视毕节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从而导致毕节的公园、小游园以及其他绿地类型缺乏主题、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景观效果大同小异。

4.3 植物品种单调,群落结构不丰富

毕节试验区的气候条件良好,适宜生长的植物有千余种,其中仅园林树种就多达57科207种,但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常见的植物较少。城区的绿化树种主要以常绿树种为主,季相变化不明显,主要应用植物有桂花、银杏、广玉兰、紫叶李、大叶黄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常春藤等。可见,城市绿地中植物品种单调,景观变化差。而且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对乡土树种开发不够,缺乏乔、灌、地被、草的有机结合,绿化空间配置的层次结构比较单一,通常不能形成稳定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

4.4 园林养护管理不够重视,绿化资金投入不足

园林绿地的管护措施和管理水平不到位是毕节试验区城市绿化的重要问题。绿化工程与市政工程、建筑工程不同,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管理,才能达到预想中的设计要求。管护不到位是影响城市绿化景观质量的瓶颈,要想提高绿化水平和景观效果,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来保证植物的长势和观赏性,使其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都能够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生态建设和绿化成果,还是污染治理,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从而导致绿化的资金投入往往不足。

4.5 市民的生态道德水准低、法治不健全

毕节试验区内园林绿地内违章搭建、践踏草地、乱贴广告、随处乱扔垃圾杂物等现象仍时有发生;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筷子、浪费水资源等行为司空见惯。由此可见,市民的生态道德水准还偏低,同时也反映出生态法治不健全,市民的公德素质有待提高。

5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策

5.1 科学增绿,建设城市绿色林网,构筑生态绿色廊道

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规划设计景区、景点、林种以及各种植物,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城市绿地,使绿地在城市中分布均衡,同时还要不断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量,加大小区、单位、居民楼院等建筑的墙面、阳台、屋顶等的立体绿化。同时,毕节试验区还要通过建设城市林网、河道绿化带、生态绿色廊道等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5.2 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园林,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要做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坚持规划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相统一、超前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个性化与协调性相统一,从而有效整合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使城市的生态园林绿地建设走上科学增绿的路子。同时,从省内外引进北京园林设计院、贵阳市建筑设计院等资质高、设计理念比较新颖的设计、施工单位参与毕节试验区景观方案的设计、施工,打造精品园林。而且在规划设计中,深入挖掘毕节试验区的地方历史文化,对城市重点的出入口、城市重要地块、公园等部位进行绿化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地景观。

5.3 合理配置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多样性,优化植物群落结构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乡土适生、植物多样”的原则,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选择当地一些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如桂花、广玉兰、紫玉兰、雪松、水杉等)和那些已被证明适合毕节试验区生长的外来树种作为骨干树。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合理配置乔、灌、地被、草、藤本植物的比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比例,以及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建立景观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人工植物群落,构建既有景观功能又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多效益的城市生态系统。

5.4 加强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加大绿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园林绿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绿地用途、非法乱伐树木、任意侵占绿化用地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引进或培养专门的园林绿化养护技术人员。同时,园林绿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不断拓宽渠道,积极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投融资方式参与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现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综合化管理。

5.5 注重市民的生态文明和法治建设

“毕节是我家,生态建设靠大家”,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需要全民的参与。一是积极组织开展生态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美丽乡镇、和谐村庄等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二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加大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三是积极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各级部门应齐抓共管,努力提高市民生态道德水平,同时制订相关生态法规,依法管理、依法治理,使生态观念和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且真正地落实到群众的实际行动上。

6 结语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针对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协调好整体规划与绿化规划、建筑与环境、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高标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为蓝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的生态调控能力,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 参考文献

[1] 王亚军,郁珊珊.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城市科学,2007(7):16-20.

[2] 杨思勇.邯郸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