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保护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教育;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以下简称“森游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社会需求并顺应专业调整改革要求设立的新专业,隶属于森林资源类学科。它是由原来的森林保护专业、森林资源管理专业和森林旅游专业整合而来,与林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相近。但是,与旅游管理专业相比,森游专业除了传授一般的旅游管理知识外,还强化了林学、生物学、生态学、资源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与林学、植物保护专业相比,则强化了对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使学生具有较广阔的就业市场和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自1999年以来,全国已有20多所农林院校开设了森游专业。另外,西南交通大学、桂林工学院、宁夏大学、北华大学、长江大学等院校也开办了该专业。
森游专业开办至今不到十年,是一个十分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专业,其发展受到了相关人士的关注。一些专家、教师对该专业的特色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和需求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的还对该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但有关森游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事实证明,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建构对整个专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道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长期将焦点聚集在理论教学上,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高分低能”一度成为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尖锐批评。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抽象概念与具体思维、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学习方法、技能和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理论离不开实践,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于是,高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提高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教学环节。
森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林学、植物保护专业所要求的实验、调研能力,又要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所要求的实务操作技能。因此,学生必须通过公益劳动、专业课的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课外创新训练等多种实践环节,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便在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以学科特点为依据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就是对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理、归纳,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内容、形式各异。森游专业隶属于森林资源类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数学、生物学、林学、地理学、旅游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森林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及管理的方法;具有监测和保护森林资源、协调森林旅游与森林资源关系、开展森林生态公众教育等基本能力;熟悉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林政管理、环保、旅游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由此可见,森游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这种实践性与应用性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上,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以统领实践教学的开展,并突出强调生物学、林学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内容。
(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
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并非以从事某种职业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但也不排斥从职业教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包括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以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弊端。
21世纪是强调创新的时代,只有具备较强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培养可在林业、旅游、海关、城建等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保护、旅游管理、动植物检疫及景区规划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森游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建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方面多考虑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以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突出时代性与系统性
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因此,在内容设置、形式设计、管理手段等方面要不断改进和更新,及时淘汰过时的、不适应时展需求的一些陈旧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体系,必须突出体系的系统性,即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要保持连续性,所选择的实践内容要与理论知识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种实践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衔接,形成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和管理等内容(如图1所示)。
(一)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确定的实践内容、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以及实践活动的形式。科学、高效、实用的实践教学计划,必须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实践教学计划与理论教学计划相互配合。
目前,各高等院校开设的森游专业,其实践教学计划各不相同。从总体上看,多数院校规定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7%左右,而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仅占总学分的9%,与理论教学相比,所占比例较低。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实践教学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0%-30%,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应保证有30-40周的时间。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在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 环节的同时,还根据课程的性质精简了实践课程的门数,通过优化组合实现了多课程的综合实践,共安排了33周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学分已占总学分的22%。这样,既可以保证实践教学更好地开展,也有利于创新型、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当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制订的实践教学计划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应为以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及修订留有一定的余地。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每两年就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相关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或修订;也可以将制订好的教学计划交与相关企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内容设计的是否恰当关系着实践教学成效的高低。一般来说,实践教学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内容应尽量丰富,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森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性实践,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具备行业要求的基本素质,如礼仪礼貌、职业行为习惯、语言沟通等。这通常可以通过公益劳动、形势与政策教育、旅游认知实习、树木学实习、森林保护学实习、野生动物学实习等实现。
二是专业技能性实践,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如饭店服务、景点服务、森林公园服务、旅行社服务、森林防火、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技能。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酒店实习、导游学实习、旅游规划实习、森林管理课程实习等进行培养和锻炼。
三是综合性实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逻辑判断和创新思维、沟通和协调管理等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通常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暑期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形式开展实践。
四是研究创新性实践,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最高层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它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科研课题研究、课外发明创新活动,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个层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层上升的,构成了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同梯级平台。学生只有很好地完成了低层次的实践内容,才能顺利地实现更高层次的实践。
总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各课程的侧重点和交叉点,以及学生的特性和专业的发展趋势,要具备系统性和前瞻性。在时间的安排上,基础性和专业技能性实践宜安排在第一、二学年,而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践宜安排在第三、四学年。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的优化
教学方法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的区别。目前高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多种多样,按实习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与形式,都应适用于“提出理论问题一设计实施方案一开展实践应用一进行实践总结”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森游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宜将集中性实习与经常性训练结合起来,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
1.在实验室开展实践活动。在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活动,由于实验目的明确、操作程序既定,所以若实验条件具备,通常都能获得成功。这对基础性和专业技能性实践有较大的帮助。一般而言,旅游规划设计、“3S”技术、酒店客房和餐饮服务、模拟导游、植物病虫害检疫、野生动物学等方面的实践内容宜在实验室进行。各实验室应本着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宗旨,打破学科专业垄断的壁垒,全面协调各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做到资源共享,以利于实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
2.在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实习基地将学校与社会、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较便利的条件。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实习基地实习,通过现场教学、生产实践和亲身体验,既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内的优势资源,发挥基地自身的设备优势,协助相关单位进行科技攻关,或与基地单位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合作单位开办各种培训班或讲座,从而建立共赢的协作关系。
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可以采取“内联外拓”的策略:对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将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对外,广开渠道,积极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基地多样化。例如,华南农业大学为了满足森游专业的教学实习需要,除了将校内的树木园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外,还分别在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华南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等地设立了实习基地;目前还拟与一些知名酒店和旅行社联合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
3.开展个性化实习。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实际情况并结合专业学习方向,利用暑假或其他课外时间到企业实习、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科研调查等,并为其创造便利条件。开展个性化实习突出了实践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
实践教学的考核,既能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能反映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也是对实践教学计划的一种检验。因此,应将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与理论测试成绩同等对待,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
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选择,包括进行实际操作、课程设计,撰写课程论文、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例如,导游学的课程实习宜采用实际操作演示的考核方式,而生态旅游课程可采用调研报告的方式。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考核方式,都应制订出具体的评分标准,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分,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方面,应增加能反映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同时,对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社会调查活动、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实践活动,都应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予以一定的学分。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更公平的考核,同时也为那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切合实际地评价学生。
例如,华南农业大学森游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课外创新训练”的内容,并规定不要求学生集中实践,也不需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学校则根据实践的难度、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与学生相应的学分;但创新学分累计最高不能超过6学分。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实践教学的管理
个人简历网权威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500字,更多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5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个人简历网。 自然环境是和我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自然因素,而现在由于工业高速发展,造成对自然的破坏,特别是一些不良企业甚至以破坏环境的代价来获取利益。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到XX森林做一个实习,从而分析该地区的环境保护质量,下面就是我们的实习的自我鉴定。
植被可以分为2个植被型5个群系。常绿阔叶林类型基本处于稳定阶段,尽管个别样地受人为影响,一些阳生性的落叶成分侵入林内,使群落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但是,目前常绿树种发育良好,落叶成分缺乏更新幼苗。而常绿阔叶树种在群落中发育良好。据此可以断定,群落中杉木的地位将会被常绿阔叶树种替代,暖性针叶林将演替为常绿阔叶林。
最后分析森林植被种间联结的特点。森林植被乔木层和灌木层常见种群的联结关系大多数未达到显著程度,种对问的独立性较强,种间联结存在明显的松散性。可以预测,随着植被的发展,群落内物种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对生境有相同或相似反应的物种之间,可以利用群落中的共同资源而形成极显著的正联结。
总的来说,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各种测度指标基本表现相同的趋势。各森林地的物种多样性大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大小为常绿阔叶林大于暖性针叶林。植被类型相同的群落,其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植被类型不同的群落,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
因此,物种多样性能反映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等的差异。除环境因子影响青城山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也对物种多样性的大。因此,加强森林保护,减少人为干扰能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课程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是我院森林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 2008年以后,森林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确定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学习领域,并进行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本课程基于林业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结合职业岗位标准,设计林业有害昆虫识别与鉴定、林业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和预测预报、林业有害昆虫控制技术、林业植物病害控制技术、林业有害植物控制技术、林业害鼠控制技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实践八个学习情境。根据各学习情境内容以及在本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各学习情境的学时数。
1 教学模式
本课程通过“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本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传授知识和动手实践融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合,实现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课堂与基地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学生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工作步骤。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由教师负责布置工作任务、提出要求、掌控工作任务完成的进度等,并给予学生重、难知识点的辅导,引导学生自己认知和发现问题;学生工作小组根据任务要求自主策划、任务分解、独立完成,最后由教师、小组和学生进行总结。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学习情境中,以教师为主导,我们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任务要求可灵活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实施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采取现场教学、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组织参观学习、开展科研兴趣小组等活动补充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实践知识,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3 教学实施场所与教学资源
以真实学习情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对教学实施场所及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森林保护专业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2004年筹建,包括实训室、准备室和标本室等,共150多平方米,有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教材及课程相关图书资料、视频音像资料、PPT课件、病虫标本(干插标本、浸渍标本、玻片标本)和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数码显微镜、显微镜用测微尺、多媒体视频展示台、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烟雾机等仪器设备以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任务单、资讯单、信息单、决策单、计划单、实施单、检查单和评价单等,可满足40名学生学习。
3.2 校外实训基地
我院与多家林业行业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本课程校外实训基地有大兴安岭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大兴安岭营林局科研站苗圃等,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林业生产过程适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综合实践。校外实训基地可满足学生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分析、诊断与识别、控制等生产性实践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与实训基地工作人员沟通的社会能力以及安全、环保、守法的意识。
4 教学团队
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和教师团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组共有9名教师,具有高学历、年轻化和职业化的特点,是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改革意识强,在教学、教改、科研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5 教材建设
本课程选用的主教材是关继东主编的、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并配有其它辅助教材,同时现已开发出该门课程的校本教材。
6 考核与评价
以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指标的系统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为评价原则,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考核方式,笔试、口试、操作、答辩等考核方法。考核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要能体现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程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要实施全面、系统、多样的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原则,建立了该门课程的试题库。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中,我们会不断补充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工作在科研、生产和推广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继续丰富课程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资料运用于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课程组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能力,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关继东.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周仲铭.林木病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 李成德.森林昆虫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 关继东.森林保护技术(林业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指导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 国家林业局.新形势下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材料汇编,2005.
[6] 胡隐月等.森林昆虫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
[7] 王中武等.植物检疫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8] 张灿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药剂药械使用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 普通昆虫学实验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普通昆虫学实验是普通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森林保护、蚕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和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农业昆虫学、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植物化学保护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1]。作为应用型的大学,普通昆虫学实验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直接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鉴定,了解昆虫某些生理特性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更加牢固地掌握昆虫学的基本知识[2],而且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实践技术,让学生多看、多思考、多动手,多接触生产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3]。我之前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标本资源匮乏、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理想、学与应用严重脱节等[4],经过近几年对普通昆虫学实验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和初步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探索。
1.完善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要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并且紧跟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为此,经过近几年时间的查缺补漏,不断对普通昆虫学实验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实验知识结构和内容进一步优化,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融入到实验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大纲还对每个实验项目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做每个实验时,真正做到有本可依,有章可循。根据教学计划,我校普通昆虫学实验共有实验项目20个,有些内容关联性较强,将各个实验项目进行优化和整合,在不减少实验内容的前提下,缩减实验项目数量,增加单次实验项目的学时,每次实验4学时,让学生对相关实验项目有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相对节省实验材料。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应用在各个高校相当普遍,但多数都是以比较大众的多媒体软件PowerPoint为教学内容的展示软件,为了更加生动灵活,在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的教学中采用了Prezi展示软件。Prezi是一种主要通过缩放动作和快捷动作使想法更加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软件。它打破了传统PowerPoint的单线条时序,采用系统性与结构性一体化的方式演示,以路线的呈现方式,从一个物件忽然拉到另一个物件,配合旋转等动作更有视觉冲击力,再配合一些有关昆虫的视频和图片,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三目体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与电脑的连接,将教师显微镜下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的解剖镜中观察到清晰的实体标本,而且可以看到老师显微镜下的标本和解剖过程,使讲解内容更加形象、具体,教学效果显著。
3.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实验空间
昆虫学实验的大多数实验材料以浸渍标本和针插标本为主。浸渍标本时间久了就会散发难闻气味,并且两种标本保存形式,在形态、颜色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学生本就对昆虫不多的好感,大打折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有更加新鲜的活体标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采集昆虫开始,自己制作标本。在实验课前,鼓励学生到校园内,河岸边采集实验相关的材料,并且了解采集对象的生活栖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昆虫知识,将书本的知识和实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几次活动,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日益浓厚。并且自2011年采用这种改革后,每届同学都在当年举办的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在2012、2013、2015年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大赛上获三等奖;2014年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大赛上获二等奖;试验教师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其中一些佼佼者还参加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这些成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昆虫的兴趣,更加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4.完善考核体系,多方面考核相结合
以往对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考核,主要以对昆虫的观察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对昆虫的外部及内部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绘制和标注,这往往导致多数学生不认真观察标本,而是简单地模仿或者抄袭教材中的一些模式图,这完全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态度,将实验课程的考核放入到每次教学当中,进行过程考核,根据每次实验课课堂表现情况、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对知识点掌握情况,三者综合给出当堂课成绩。每次实验报告的批阅也在当堂课完成,学生需将观察的实体标本与实验报告一同上交,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验内容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问,将学生的问题逐一点出,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对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程的不断改革深入,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使原本枯燥的实验课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对昆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农业昆虫学等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植物保护专业相关工作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董会,杨广玲,张卫光.普通昆虫学课程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3,6(6):151-153.
[2]席银宝,黄衍章,江俊起,等.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021-3022.
1.水土资源保持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显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正在破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公路建设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违反水土保持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使有害物质进入土中,干扰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设计规划、资金筹措或不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等因素,不顾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加之对水土流失疏于防护,流失的弃渣、砾石、弃土、废水等又对路域耕地造成侵蚀。
2.耕地资源流失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进入一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将投入数千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中,中国农村村镇建设缺少规划,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布局零乱等现状,造成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较大土地资源压力。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责任方违法或违规,使得施工主体工程滥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对耕地资源和施工场地地质地貌的破坏;第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其表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在当地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顾环保因素和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建设的高标准。在规划和设计公路时往往废弃旧道,甚至有些施工者,为减少土石方、减少用工、节省资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临时用地,导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费。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其它经济发展环节的连锁反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不流失少流失。
3.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导致周边自然景观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的丧失。
因此,在山区地带的开辟新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特别应保护珍贵树木和古木。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中,应结合当地实情,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我国《森林法》对于森林保护也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需采伐林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数量进行采伐。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对动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应纳入我们制定对策的范围,以有效扭转当前农村公路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应对农村公路建设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1.科学规划并制定环保评价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公路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状,就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去。公路建设应实施规划环境评价,把环境目标作为农村公路项目规划和项目决策要素之一加以考虑,从建设伊始就对当地农村交通发展决策和布局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公路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价细则应包括: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抓好公路建设事前评价和营运期事后评价,建立全程动态评价系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设立,应做到理解和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使他们能够在环保评价体系制定、施工过程监管和环保资金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落实环保资金确保技术支持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会捐助及群众集资等,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其余渠道资金数量难以保证,造成修建环保型公路标准难以达到。基于此,应从资金规划阶段着手,使环保用资金专款专用,并要求各级财政拨出资金设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专项基金,
同时注重完善环保资金使用监管流程。其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使环境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公民和法人造成环境损害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以明确的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即是对环保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环保意识淡薄。因此,相关交通部门及责任者应提高宣传意识,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目前道路交通部门应特别加强对《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加大对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
为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规范和有序发展,有必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第一,严格环保目标考核,确立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度。要将环保目标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聘用的依据。其次,严格公路建设项目审批。审批机关要严格把关,把环保和资源节约作为“前置”条件,认真履行职责。对批准建设的项目,要加强个过程监管,预防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三,严格环境违法处罚。对以新农村建设为名盲目圈占、违法批地以及重大公路建设环保违法行为,要公开调查、公开处罚、公开追究责任,严厉打击,不徇私情。县及乡镇人大要加强环保执法的监督和检查,按照“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执法监察原则,完善县、乡、村监管网络,落实监管责任,以更好地开展环保执法工作。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我们针对各种资源保护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策。坚持发展是中心,在发展中求保护的原则,通过采用技术措施体现科学发展观统领的新农村公路建设方针,通过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手段保护农村资源环境,使公路建设和资源环境能够协调发展,最大化降低公路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效应。
【摘要】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占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4以上,连接了广大的县、乡、村,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在农村公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公路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做出归纳,并提出有益于两者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